首页 从CBS_60分钟_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从CBS_60分钟_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举报
开通vip

从CBS_60分钟_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2010.8 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 在时下的电视荧屏上,电视新闻已经不再是消息的代名词,而纷纷向新闻深处挖掘,对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 做出解释性或调查性报道,即所谓的深度报道(in-depth re- porting)来抢占观众的有限注意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电视深度报道节目起源于西方。 正如孙玉胜在《十年》 中所讲到的,中央台一套在 90 年代初期第一次尝试推出的 深度报道节目的构想来源于一盘美国的 CBS 所制作的一期 名为《60 分钟》的新闻杂志性节目。在这...

从CBS_60分钟_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2010.8 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 在时下的电视荧屏上,电视新闻已经不再是消息的代名词,而纷纷向新闻深处挖掘,对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 做出解释性或调查性报道,即所谓的深度报道(in-depth re- porting)来抢占观众的有限注意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电视深度报道节目起源于西方。 正如孙玉胜在《十年》 中所讲到的,中央台一套在 90 年代初期第一次尝试推出的 深度报道节目的构想来源于一盘美国的 CBS 所制作的一期 名为《60 分钟》的新闻杂志性节目。在这个节目中,以戏剧性 的手段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新闻事件, 挖掘新闻事件深层次的内容这一崭 新手段为我们的电视新闻人打开了全新的视野。 CBS 的《60 分钟》是美国历史最长、收视率最高的 10 个 节目之一:连续 22 年高居前 10 名排行榜。 它曾经 5 次成为 美国收视率第一的电视节目。 以下是 CBS《60 分钟》节目成 功运作值得借鉴的几个方面。 一、 从选题到制作———精良的创作班底 《60 分钟》的选材内容非常广泛,题材热点跨越国界、跨 越信仰、跨越意识形态。 每次播出的都有国际上的热点、全 美的热点,访问的对象从国家元首到普通老百姓,主题多半 为涉及政府和社会政策、司法公正、灾难、社会正义等等。 其 风格时而严肃认真,时而轻松诙谐,随不同的主题而千变万 化。 在节目形式方面,《60 分钟》每集通常分为 3 节,每一节 都由一个制片人独立制作, 不像别的新闻杂志那样有贯穿 始终的节目主持人, 而是只在每个短片前由名记者在演播 室做一简短评述, 这个记者又在故事中作现场报道并起到 起承转合的作用。 记者如何获取故事,以及整个采访过程, 也成为故事的组成部分。 与美国电视新闻的快节奏相比,《60 分钟》 节目显得节 奏较缓慢,风格老派。 它的节目理念在于通过具体事件,探 讨大的社会背景之下的重大问题。 节目经常采取面对面的 专访,受访人谈得比较充分,内容比较平衡,让正反方充分 出镜和论述,而记者很少发表自己的评论。 但正是在这种较 为缓慢的节奏中,节目才凸显了新闻的张力,显示了事实的 力量, 在客观平实的叙述中表现出节目制作者强烈的倾向 性,从而影响舆论。 以上三个方面是《60 分钟》所开创并被人广泛效仿的几 个特点。 这三个方面操作的成功,最主要原因应当归功于它 精良的创作班子。 与我们国内媒体人才越来越年轻化相比, 《60 分钟》 的创作班子中的领军人物都是在新闻界久经沙 场、经验丰富的“老人”。1978 年《纽约时报》曾如此评价该节 目组的主要记者迈克·华莱士、哈里·里森纳、莫利·塞弗和 丹·拉瑟等:“他们有着已经是灰白的或正在变成灰白的头 发, 他们有因年龄而显得松弛的面部肌肉却充满对社会关 注的神情, 他们的特征是无数次地为采访而穿梭于世界各 地、为迫在眉睫的截稿时间而忙碌……” 二、 材料的收集———真相是唯一的目标 “我们所擅长的,是向黑暗的角落里投下光亮。 如果有 人躲在黑暗的角落里从事不应该的勾当, 我们所做的只是 把灯光打开。 ”———《60 分钟》制片人唐·休伊特对于 《60 分 钟》来说,无论它在商业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仍然有不少 人相信,它首先表达的是新闻业的一种职业信仰,一种具有 精神意味的象征。 这都在于该节目对事实真相孜孜不倦的 追求,对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不懈坚持,对职业道德和职 业理想的恪守和追求。 《60 分钟》 最经典的一次报道是对杰弗里·韦根案子的 报道。 该报道涉及到一家烟草公司明知危害健康而隐瞒有 关试验事实的揭露,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因为得到烟草公司 的好处而删掉有关报道内容,但后来《60 分钟》节目顶住上 层压力播出此期节目, 使电视网的新闻报道第一次将自己 的老板放到火上烤。 但因此《60 分钟》节目获得了公众的信 任和尊敬, 而烟草公司在撤掉了其在 CBS 上的广告之后不 久又回到了 CBS 继续打广告。 正如 CCTV《焦点访谈 》的 “用事实说话 ”一样 ,《60 分 钟》也是将对真相的追求作为节目的最高目标的。 为了获取 第一手的调查资料,记者不仅要四处奔波,收集资料,有时 还经常会受到来自人身伤害的威胁。 另一方面,节目多采用 “正论———反论”的辩论风格,以及记者少说话,受访者多说 话的方式,画面切换也比较少,当然目的只有一个:展现真 相。 可以说,对于新闻调查性节目来说,对真相的披露才是 节目的生命力所在和最终归宿。 三、 讲故事———丰富多元的叙述模式 “我对新闻的理解是:从未听说过的故事。 《60 分钟》所 擅长的正是讲述这样的故事……我的好故事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是:晚 上播出的节目是第二天早上人们的话题。 ” ———《60 分钟》制片人唐·休伊特 《60 分钟》节目创造了世界电视新闻界一个奇迹:坚持 “硬新闻”的风格,但创造了娱乐节目的高收视率,获得了商 业上的成功。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故事化风格的叙述 模式。 该节目的缔造者唐·休伊特指出,《60 分钟》能够广受 欢迎是因为它继承了一种“叙述传统”:“过去纪录片的收视 率差别不大, 不论它们是在 ABC,CBS 还是 NBC 上……都 是相同的 15%~20%的观众占有率, 我告诉自己:‘我敢打 赌,如果我们能使节目主题多样化,并采用个人新闻———不 是处理事件,而是讲述故事;如果我们能像好莱坞包装电影 那样来包装事实,我担保我们能把收视率翻一番。 ’” 在王纬主编的《镜头里的“第四势力”———美国电视新 闻节目》一书中,作者将调查类新闻节目的记者归纳为三种 广 电 传 媒 从 CBS《60分钟》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吴春光 104 2010.8 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 广 电 传 媒 当, 不利于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并 有可能演变为全局性问题, 危害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运 行”。 文章强调,“要遏制投机性炒房, 控制投资性购房,合 理引导住房消费”。 遗憾的是,五年后的今天,住房价格不只 是过快上涨,而是已经到了疯狂上涨的地步;投机性炒房、 投资性购房非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是愈演愈烈。 这是为什 么?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在 2006 年以来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上文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在媒体舆情 中的基本缺失,相反媒体房产宣传有意或无意的造势,从一 个方面持续推高着房价。 由“中国房地产崩盘时间表(中日对照)”引发的有关房 地产泡沫的讨论,再一次成为今天的焦点话题。 反思媒体的 房产宣传、思量媒体的社会责任,有必要进行一定的返正。 一、对高房价、新地王、抢购潮等消息,应该实行适当的 传播控制、淡化报道,做到不炒作、不大肆渲染、不连篇累 牍。 如果不考虑传播效应,只是一味地“有闻必录”、“客观报 道”,只会加剧人们的恐慌心理和投机心理,这对已经疯狂 的楼市和失衡的社会心理,无异于火上浇油。 二、常见的楼市专题节目、专版报道,不应以房产商为 马首是瞻,只讲获利不讲风险,只“喊涨”不“喊跌”。 应既要 提倡适当改善住房条件,又要反对投机炒房、投资囤房;既 要看到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又要看到房产过热对扩 大内需和实体经济带来的伤害, 以及房产泡沫对金融安全 的潜在风险。 三、楼市的硬广告宣传同样要把好舆论导向关。 针对房 产广告中“炫耀性消费”的宣传,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认为,“房地产炫富广告刺痛百姓心”,“广告词导致社会心 理失衡”,“助长了社会奢华、浮躁风气,有悖于时代精神,也 不符合中华民族崇尚俭朴的传统美德”,并呼吁相关部门对 这类广告展开专项检查,在广告法中增加禁止“炫富广告” 的内容。 因此,对房产广告中“炫富”内容的过滤,同样是媒 体的当务之急。 四、目前,有媒体凭借大众传媒的优势,与房产商建立 了所谓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其成为 房产商的代言人。 其实,媒体应是党和政府的代言人,在越 来越多的老百姓买不起房的情势下, 媒体应该更多地宣传 住房的民生属性, 呼吁加大公租房建设, 介绍国外好的做 法,为政府制定合理的住房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当好参谋。 胡锦涛主席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做好新闻 宣传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 展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我们要充分认识新闻宣传工作 的重大意义,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工作在推动经济发展、引 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 用。 ”这对我们正确把握房产市场新闻宣传和广告宣传的导 向,自觉维护社会的和谐、公平和正义,避免在“影响社会稳 定的重要民生问题”上出乱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房产 宣传方面,媒体宣传倘若失当,那么今天的现象完全有可能 在日后被作为新闻学上的反面教材,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 (作者单位:绍兴日报) 隐喻身份:侦探、分析者和游客。 在侦探模式中,《60 分钟》 的侦探报道从不向观众透露 记者的个人生活,以及他们与所作报道的关系。 与此同时, 《60 分钟》的记者们又不同于小说中的侦探,他们是真实的 人。 这种表现方式增强了记者的叙事角色,即冲突调停人、 疑虑消除者,以及个人主义的支持者。 在分析者模式中, 分析模式的结局不在于抓获某个罪 犯或解决某一种罪行,而在于赋予叙述以道德含义。 《60 分 钟》的叙述的主要功能就是肯定某种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 记者在分析报道中的一个主要使命就是调解根本的、 感情 的、观念的对立。 游客模式则是满足了观众跟随记者穿越新闻源、 新闻 事件和现场而追寻真实经历的欲望。 “游客报道的中心冲突 是地点和空间……《60 分钟》描绘了一张意义地图来帮助观 众区分本土与异乡、真实与人工,以及坏人与英雄。 ” 通过以上三种模式,《60 分钟》 在新闻事实基础上强化 了冲突和矛盾, 满足了人们在观看调查性深度报道时不可 避免带有的猎奇和窥私心理 , 从而取得了商业上的成 功———新闻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结合。 四、 品牌的号召力———记者明星制 在美国,主持人、名记者是重要的竞争因素。 美国新闻 界的明星特指的是那些能够影响人的思想取向的舆论领袖 式的人物。 而《60 分钟》则正是打造了数位大名鼎鼎的名记 者和名主持。 说到名记者,迈克·华莱士(Mike Wallace)是《60 分钟》 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 创办《60 分钟》的唐·休伊特曾经说: “我们这里的一切好事所以会发生,原因就是从一开始我们 就有个迈克……迈克·华莱士对《60 分钟》节目的贡献简直 无法描述,因为迈克本人就是《60 分钟》!”而在节目中,华莱 士特有的“侦探式”风格风靡了整个美国。 迈克·华莱士代表 的就是权威和信任感。 同样服务于 CBS,在美国享誉极高的明星记者丹·拉瑟 (Dan Rather),也出自《60 分钟》。每逢重要场合,CBS 必要他 来出场主持。 难怪美国人说,只要看有没有丹·拉瑟,就知道 今天有无重要新闻。 更有人说,丹·拉瑟本人就是新闻。 好栏目造就名牌主持、名牌记者;反过来,名主持、名记 者又形成栏目的品牌号召力。 在国内的深度报道节目中,我 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现象,如《焦点访谈》的水均益和白岩 松、《新闻调查》的王志、《北京特快》的张锦力等。 他们不仅 形成了节目的招牌, 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意见领袖式的人 物。 经过 35 年的风雨洗礼,CBS 的《60 分钟》已成为世界电 视新闻界一个最好的品牌。 在当今中国电视深度报道、调查 性报道甚嚣尘上的局势下,《60 分钟》 无疑是一个可供参考 和研究的成功案例。 但一味地照搬和模仿肯定是行不通的, 具体怎么操作当然还要结合中国电视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国 观众不断变化的收视需求。 ■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电视台) (上接第 103 页) 105
本文档为【从CBS_60分钟_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601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3-04
浏览量: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