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刘力红

刘力红

举报
开通vip

刘力红http://weibo.com/u/2179021091 学会聆听是人生重要的一课,回忆过往,我们常常不会聆听,因为我们傲慢,因为我们自满,因为我们瞧不起对方,因为我们滞塞满胸,以为这老声常谈不值一听。其实聆听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温故知新的过程,更是磨练性情,化除我见的过程。一个聆听而六度万行俱,可不要轻视噢! 诸痛多从寒上起,观<素问•举痛论>即知。痛经一症尤其如此。故欲使痛经得愈,首要的是远寒凉,尤其经期更宜谨慎!当今观念偏倚,"冰器"漫天,尤其父母一辈缺乏中医常识,不知告诫女孩经期必忌生冷寒凉,至酿成...

刘力红
http://weibo.com/u/2179021091 学会聆听是人生重要的一课,回忆过往,我们常常不会聆听,因为我们傲慢,因为我们自满,因为我们瞧不起对方,因为我们滞塞满胸,以为这老声常谈不值一听。其实聆听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温故知新的过程,更是磨练性情,化除我见的过程。一个聆听而六度万行俱,可不要轻视噢! 诸痛多从寒上起,观<素问•举痛论>即知。痛经一症尤其如此。故欲使痛经得愈,首要的是远寒凉,尤其经期更宜谨慎!当今观念偏倚,"冰器"漫天,尤其父母一辈缺乏中医常识,不知告诫女孩经期必忌生冷寒凉,至酿成痛经甚或演成妇科它疾。家中若有尚未初潮之女孩,阅此博文,时时诫之,当能避免此病。 余以为强之一字最宜参究,乾卦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而曰自者,盖<老子>所云:"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也。故强者非谓刚强,实乃调柔之义。若强而倔者,是为刚强,多归易折一路。<西游记>中悟空谓八戒曰:温柔走遍天下,刚强寸步难行。然温柔不易取获,非自胜者不能具之。当否?请批评! 凤仪先生有言:孩子不用管,全凭德性感。其实不仅孩子,所有的关系,所有的善缘皆是德性所感。现在的风气颠倒,以为不喝酒就没有关系,不送礼就没有善缘。要知靠喝酒送礼而来的关系,往往就是葬送自己心身的关系。圣人是实语者--德不孤,必有邻!  为什么说:天堂无坏人,地狱无好人呢?因为天堂人总能找到对方的好处,正面实在找不到,反面也能找到。能找好处,心中时刻是暖的,便开了天堂路。地狱人则不然,总看对方的不好,稍有不对,脾气大发,这年头哪来十全十美的人呢?于是整日陷于怨嗔之中,不在地狱能在何处?回想余从前即是这样人。惊讶!是的!这是这次中欧国医游学课程中,一对年长夫妇给我们的分享。我想这是所有夫妇都应遵循的无上妙法,是和谐幸福的保障。凤仪先生所说的意界(天堂)夫妻,就是自然以此为生活准则的夫妻。训练自己,眼里只看他人好处,心里只存他人好处,便能造就天堂的家庭,天堂的企业。 同有三和中医:#医戒数则#1. 老医之话,不可苟闻;俗医之方,不可苟记。2. 学医多入扬子之门,术士遂陷墨子之穽,可不慎哉?3. 医者虽业忙无读书之暇,心不可宜忌之。苟忘之则只是药铺之徒。4. 近世之医,致美於衣裳,竭饰於器物,而置诊法、药性于度外,岂可谓之医哉?5. 艰辛劳苦者,成业之良药。6. 医者谗而有欲流行之念,便是不仁之根。7. 寸尘入眼,不见大山,可不惧乎?8. 蚕吐丝以利天下,医用佞以计一身,可以人而不如虫乎?9. 方今斯道不绝于缕,吾徒足於衣食,安于枕席者,其恩安在乎?10.所知益高,则所行愈卑,此古今之弊。11。凡学艺非可活用於今日者,此无益学也。圣人之死物,不若愚人之活体也。 刘力红:很值得看的一部影片!几年前梁冬先生便将其推荐给了我,并送了一张碟片。凤仪先生常说低处有道高处有险,人常常会在最低谷的时候领悟生命、发现慈悲。 @同有三和中医赵江滨 : 偶然看了一小段日本电影《入殓师》,竟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人生总是在最低谷的时候才会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缕最珍贵的阳光,而也许这一缕阳光在别人看来是那么的微不足道,甚至于挖苦和讽刺,但循着这一点光线,相信太阳就在前面! 是的,我也是在这样的泥潭里困扰不已。我们容易对身体的缺陷或问题宽忍同情,却不能接受心性的任何毛病。反过来,我们对自身身体的问题高度重视,却对自身心性的毛病置之不理,任其泛滥。请记住!任何一个你看不惯或令你恼火的人,都象一面镜子,映照出你心性的问题。 //@同有三和中医裴润萍:对于肢体对于肢体不便之人,我们往往容易生起恻隐之心。而对于心性为怨恨恼怒烦所困缚,对他人生气、恶语中伤者,何尝不需要同情和理解呢?虽然这很难,但这可能是实现'同有三和的一段必经路。 面对别人的恶语中伤,我们最容易做出、也是最下策的反应,就是反唇相讥。这样固然可发泄一时之气,但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倒不如像拜伦所说:“恨我的,我一笑置之。”以如如不动的心态,用这微微“一笑”,让人生活出豁达、活出洒脱。 阴木性人我见深亦即对错见深,此见深者,眼中只有对错而无同情,回顾过去几十年,余即属于此类。眼见身边人痛苦烦恼,那怕就在悬崖边上,也是不肯伸手。何以故?对方错了!此见不破,难有宽厚仁慈,周边人遭殃,自己亦不好过。害人害己,此见最为严重。吾今发露,祈诸仁者勿蹈复辙! 提纲条文乃伤寒六经之眼目,钦祖云:学者欲入精微,即在伤寒六经提纲病情方法上探求,不必他书上追索。故欲明伤寒六经,必先开眼目,先究提纲。然此中眼目尚有差别,若观六经仍是六经,此为肉眼之眼目,若观六经已为一经,则乃心眼之眼目也。 《伤寒论》序云:"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吾以为此段经文,便是对五行针灸的一个最恰当的写照。五行针灸以五行为归旨,是一门引人入胜的针法。于专业言,直取经意,守神为务,乃直趋上工之针法。于大众言,由此渐明五行,不特工作生活乐趣充满,自身调摄亦知从何入手。五行针灸之要,在于判断人之五行中之主导一行。此主导一行决定人一生之生长壮老已,决定人一生之身心状态,可以说该针法是围绕主导一行的次第谨严之针法。而其难处亦其魅力处,即对此主导一行之判断。此成为该法行者需不断进取之动力,亦为渐入佳境之处。我们当为此针法之回归尽心尽力! 判断主导五行,是为判断深层的人性,故须摒弃表层逻辑思维乃得契入。用华思礼的话就是:get out of your head…放弃大脑,那就意味着必须进入心的层面。因此,这是需要一门深入,需要破除许多成见,方能达到的针法。这亦是行内易于误解之处。 6月24日 唯其用心,故能直趋神明,此上工之所以守神也。现在的知识学问大都言用脑动脑,而古之学问多言用心。此亦古今差别,值得细细品味!《内经》定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而脑仅为奇恒之府。后世医家以为经典或有疏漏,增脑为元神之府一说。心脑之差别,着实耐人寻味。此或为契入深入中医之关键! 这些年来,一直对中医深层问题进行着思考,尤其对医为仁术的命题。思考的结果,发现这一命题不仅具有道德的定义,更具学术的定义。也就是说,仁不仅是儒家需要研究和践行的,也是医家同样要研究和践行的。研习践行仁,就与礼分不开,孔圣云: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此中医之尚礼也。礼是什么?礼是天地人与其本来相应的面目,而这个面目用有子的话来说,就是"和"。和于<中庸>谓之中节,中节即无有太过或不及的状态。<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此中节、此和、此礼、此面目,实际上都是天道通过损(泻)补二法来达到的。为什么中医用的法归结起来亦此二法?这就是天道!这是中医的来源。<老子>接下来说: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人道完全相反,它是造就更多的太过不及,所以是远离中节、远离和、远离礼的道,人道为什么会如此?就是因为人的私欲及对"我"的执着。孔子之所以强调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不克己(己之私欲和执着),礼不可能成就。礼是与天地人之本具相应的东西,而仁亦如此。太史公云: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由克己而复礼,由复礼而归仁,实际探讨的都是天地人的问题。此如《素问•气交变大论》: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乃可以长久。故礼之和,实际就是与天地人和。此探讨中医诸多问题之关键。与天地人和是谓健康的状态,<素问>谓此为"平人"。具体言之,与天和者,乃与六气相和,适寒温,慎起居者是也;与地和者,乃与五味相和,饮食有节者是也;那么与人和呢?这里包括与人的性心身相和。性若服人,则与人性和,心若爱人,则与人心和,身若让人,则与人身和。如此则能不病。反之,与天地人失和,则为疾病,则为非平人。具体来说,与天失和,即与六气失和。凡不法阴阳,不和术数,起居无常,不适寒温者,皆可与天失和。与地失和者,即与五味失和。凡不法阴阳,不和术数,饮食无节者,皆可与地失和。药之所以有寒热者,调与天之失和;药之所以有五味者,调与地之失和。与人失和的情况比较复杂,大体言之,主要由不良情绪所致。人一旦有情绪(不良)就很难服人、很难爱人、很难让人,于是性心身便失和了。所以,疾病实际是由三失和导致的,有些时候三者具足,有些时候三者或居其一或居其二。为什么有的疾病很容易被药物或针灸等方法治愈,有的却很难呢?请思维之!以余所见,天地人虽相互影响,然药物针灸所及,究以天地失和为主。于情绪所致之人失和,作用较微。有云:科学唯一不能作用的是情绪!此言尤值品味。于今,医学的规模和医学的进步,都是过去难以想象的,但为何难治性疾病却越来越多?这是不好解释的!唯一的可能是现今医学存在盲区,盲区何在呢?我想这个盲区就是对人和的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人失和是重要的病因,更没有意识到是难治性疾病的主因。所以,很希望开展这方面的大众教育,让大家明白疾病是怎样产生的?对照自身,自身有哪些引发疾病的因素?引发疾病后,哪些可以借助医生的帮助解决?哪些是医生也没办法,须靠自己才能解决的?因此,开展包括医者在内的普及教育非常必要。若大众皆能明了并认同此理,则不但健康有规可循,疾病有矩可治,且因人和的开展,家庭由此步入和谐,进而社会国家步入和谐,此实为百年千秋之大计也。余心目中的中医"巴比松"就打算从这项教育开始!如大家的意见,情绪的问题确实不容易解决,否则<中庸>也不会将"喜怒哀乐"搬出来,作为天下的大根大本。当代著名上师宗萨蒋扬钦哲有这样一句话:"情绪和干扰一旦消失,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了。"可见这是一桩大事,一桩头等的大事!有了钱,人都喜欢坐头等仓,这事解决了,那可不只头等仓!<老子>云: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战胜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那只能称作力量,不能称为强者。只有能战胜自己,才可称为强!战胜自己,其实就是战胜情绪的干扰。我们体味一下过去,情绪一旦上来,有几个人是能够不受干扰的?品一品怒字吧,一旦在怒中,心就被奴役了,心被"奴"役,哪有自在可言?情绪的根子即为人的禀性,而由禀性生长出来的不良情绪有五种,即怒、恨、怨、恼、烦,由于不良情绪总是使我们不开心,总是让自性的阳光照耀不到我们的心田,它就象我们心中的乌云,所以又称五阴质。王凤仪先生将五阴五行五脏等作了一对一的联系,将不良情绪与各种疾病之间的因果性揭示出来了。我以为解除情绪的干扰,进而步入人和,凤仪先生的学问可谓最当机、最方便的法门。仪圣的学问皆从行持上来,所以参看他的系列讲述(已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只是作为引子,若欲切身受用,必须在日用中去直面、去担当。产生情绪问题的最直接地,是家庭。因此凤仪先生的道,又被称为家道。解除情绪的干扰,在凤仪先生这里被称为"化性"是人生的一门大学问。只有这门学问做好了,才有真正的健康可言、幸福可言、安乐可言。化性不容易啊,这是一门真巭!一门无条件的巭!所以先生有言:死心化性。死什么心呢?死人心,死为自我打算的这颗心,死维护自我尊严的这颗心,如是才能化性。人心有种种称谓,或曰私心,或曰自我,或曰我执。<尚书>有言: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古德又言:人心死,道心生。五十以后,阅人多了,更知道这个心的厉害!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学这学那,最后发现还是学如何更巧妙地维护这个心。想到古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未免会心一笑。就是她了!就拿微博而言,起初糊里糊涂地被学生拉上来了,转念一想,唉!这可是个方便,可以将自己的感受随时与大家分享,或许正反都是借鉴。再往下,看到有粉丝了,前阵的粉丝一下暴涨,这几天怎么动静不大?所以,每次打开微博最先看的是粉丝多了几个?看看吧,人心就是如此,再多的道念都会被它吞没。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顺应人心好比顺流而下,有太多的顺缘。这些年揭露的贪污受贿触目惊心,可是上来前,这些同志也都曾憎恶这些事啊!为何一上来就不一样呢?顺缘太多。而体认道心则好比逆流寻源,当然是充满逆境了。古人形容这个过程是:逆流行舟,一进九退。道之所以不可须臾离,就在此了。与凤仪先生学问的因缘是在02年。这个过程真有些传奇,细说出来可以写小说。这要感恩两个人,一是当时广西佛协副会长寂乐法师,他到清华接引我;另一位是凤仪先生曾孙女王元五老师。是王老师领我入门,先后拜会以志先生、刘有生善人及沈阳的王老。今日若言对凤仪学问有粗浅认识,都是他们所赐!不少朋友问我这样的问题:某种病中医是否能治?对此类问题我感到很难回答。这就象问:经商能否赚钱一样。为什么我要提出中医是尚礼的医学?为什么要谈三和的问题?为什么想做这方面的普及教育?乃至为什么要开微博?其实就是想让大家自己来回答这样的问题!知道疾病是怎么来的?哪些问题要自己来解决?礼者,自卑而尊人也。所以尚礼就是尚尊重!尊重自然,尊重周围,乃至尊重一切!因为每一事物的成就都须众缘合和,单一的力量再强大,也难成办些微之事。这是宇宙的真理和实相。明白这一点,就自然不会过分强调自己的力量,就自然会生起谦卑尊重之心。易卦六十四,唯谦卦六爻皆吉,这就叫尚礼!反过来看,西医为什么走向对抗医学?为什么尚刑?因为现代科技造就的力量太大了。人一旦拥有过大的力量,往往就会认为没有什么不可战胜,对抗与尚刑的路线由此而生。对抗与尚刑能够迅速解决许多问题,而带来的新问题是新的无休止的对抗。抗生素的抗药问题就是这条线的结果。从尚礼与尚刑的角度看待中西医,可以比较客观地认识两者的关系。过去我们或者将其视为一体,从而采用同一的教育、临床、研究,或者将其完全对立。我以为二者皆不可取。实际上,从刑礼的角度中西医是互补的关系,一个社会没有刑会乱,没有礼更会从根本上乱。社会如此,人身亦然。卢师对于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就很能说明刑礼的互补。师于肿瘤及血液病等重大难治性疾病疗效极高,但并不排外在体质能够接受情况下的西医治疗。乱世用重刑,但刑滥用又必为乱之根源。而礼用若能真正全面实现,刑用是可以避免的。但现实很难达到。所以刑用也就难以避免。 传统的学问讲理事不二,中医也是如此。不二指的是理事的相应性,有其理必有其事相应,反之亦然。以中医言,理即医理,事即临证。所以习医就有从事入或从理入之分,最终达到不二。以我们今天面临的状况,除各据因缘,似以理入更为迫切!时代的特征急功竞利,所以学医的人大都想一朝成就医事,此实难矣。 上微博已逾半月,确实应证了杨师的话:你要想做事,就得等着挨骂;你要想说话,就得等着挨批评。在这段八风的沐浴中,倒让我对情绪有了新的认识,其实情绪是让我们远离真实的主因。《中庸》之"中"即为真实,其曰:"喜怒哀乐之未发,为之中,"即言完全不受情绪干扰,就能接近真实,洞见真实! 天地人三和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不妨思考,三失和导致疾病,从《内经》到今天,各者孰轻孰重是否发生了变化?以我的临床经历,难治性疾病几乎毫无例外地都与严重的人失和有关。此一问题若得不到重视和解决,或者针药的作用要打折扣,或者病易反复。是以吁请业内业外的同仁关注这一问题的解决!《内经》言七情,凤仪先生的体系讲五毒(怨恨恼怒烦)。细品七情,除喜(心所主)外,其余怒悲思忧恐惊皆为负面情志。何以故?这里隐着一个心转情还是情转心的问题。以心转情者则能做主,情转心者则不能做主。前者阳主阴从,是为康乐,后者阴主阳从,则失于康乐也。举一个例子,在门诊的过程中,当看到学生对病人的处理不合意时,我会当众呵责,这便是心被情转了。因为心无好坏对错,但情有!三祖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即是。今晨收到一学生的"最后通牒"才知棒喝之下,诸生多半已遍体鳞伤了。想到德山临济的时代在我这里就要结束了,似乎有些惋念!具体言之,转在何处呢?在膻中,或曰中丹田(杨师语),百姓则以心中指之。凡是影响到此处,而有不悦感,或沉闷堵塞感,则是心被转了。怎么办?早一些发现(觉)则转得不深,不至在理事上纠缠搅拌,子子孙孙无有穷尽。另外介绍两个方法或可解转:一,用杨师的吐气法,二,找好处,认不是。一觉醒来,发现昨日的"惋念"实际是割尾巴怕疼!人心的诡异就是如此,错了还要找说法,所以言禀性难移,于此可见一斑。德山临济乃以棒喝为接引方便,吾以呵责为禀性方便。祈愿诸仁者以我为戒! 按凤仪先生的思想,怨恨恼怒烦是性界的漏,贪嗔痴慢疑是心界的漏。凤仪先生说:死心才能化性!所以得先从心入手,将人心剔除,禀性的根子才会断掉。 由于我的领悟有限,诸仁者若欲真实领受性心身,还请直接研习实践凤仪先生之诸著述!大抵言之,心乃三界总轴,故凡事必由心开始。而心之下手处在调伏人心,所谓人心,即专为自己打算之心。人多以为不为自己谋求,何来舒适生活?实则恰恰相反,若能全心为人,诸事自入安坦。 假期不出诊。具体预约可询07713128277 经历数日的旅途,已从甘孜藏区返回。看到曾经生活过的五明佛学院的巨大变化,甚是感慨!十三年前我与台湾见道法师一同创办的扶贫医院也"一气化三"扩展为三个颇具规模的医院了。当年在简陋"医院"为藏胞及求学的汉人服务亦历历在目。因为点滴的辛苦带来如今的变化,甚慰!甚慰!扶贫医院的二楼:回想这些年所遇师缘,尤其得遇卢师,每每感慨那些年艰辛的珍贵!时下许多同道都想求明师,以我的经历,明师可遇而不可求!那可遇的条件是什么呢?是全额为社会为大众奉献所积聚起来的福报和资粮。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这个无意却成荫的因缘就是她了!诸位仁者若信得过,不妨照此做去!夫师之一道,虽言难于遇师,实难于随师也。盖以学成者谓法喜充满,未成前则多五味俱全。学者多有法喜之祈盼,却受不得五味煎熬,此何以遇师者多,随师者少,随师者多,成师者少故也。随师虽在信心,仍不可少福报资粮。故行者需如前,于利他中广积之。今晨与龙梅医师相晤,谈到五行针灸大师Nora的心愿:若有来世,她将继续五行针灸!并且将以教育大众为主。因为大众若了解人的五行,人与人之间将充满理解。一个往日从不与你交心,令你烦恼不平的人,当知道他的五行为水,你会顿时释然•••这样好的东西为何让她等到来世?大家有意愿让她现在就实现吗? 《五行针灸 指南 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星度指南下载审查指南PDF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以对于不同的意见不必计较,更无需PK。包容乃是!如果在不同上引发争执,那无非是在情绪上打 仗,在禀性上打仗。不但于真实之探讨无益,且致两败俱伤。岂不痛哉!凤仪先生一生有二师,可师者谓学师;不可师者谓戒师。吾辈或可参照也。 记得一次向朱良春老汇报工作,朱老谈到道术之间的关系: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远。思来每每感叹!仲景先师即乃道术合一者,故其六经辨证流至今日而不衰。而从古至今,术高越斗者代不乏人,因其道未合修,术多昙花一现。今人于术,每急每盼,殊不知术无道摄,不过烦恼之增缘。历见术高而烦恼亦高,此乎! 中国文字的奥妙每每令我生叹,今晨因某事与夫人意见不一,心中微生不悦。乃感"事情"一词已然将此尽述,人多因事而牵动情绪,致本是简单之事,变为错综复杂之事情。若能事不动情,便是渐入止定静安之境界也。 仲景先师制"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临证十二字薪传,此乃中医行人必须遵循的法则。依此方能渐明临证之次第,六经之体裁。离此而言病之治疗,比如觅兔角也。故于微博上诸求医问药,实难有针对性的回答,此尚祈诸仁者见谅之。 向曼德拉致敬! 南非总统曼德拉曾被关压27年,受尽虐待。他就任总统时,邀请了三名曾虐待过他的看守到场。当曼德拉起身恭敬地向看守致敬时,在场所有人乃至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 唐代大医孙真人云:中医以礼齐人,下医以刑治病。故就中医而言,更多关注的是人而非病。<素问>所说:平人者不病也。即是指此!既云治人,这便是系统工程,依据六经体裁,辨识人之所非,进而次第调治之。此一过程实不能急于求成,尤其大病难病,数月方见显效者有之。诸求医朋友,心情可以理解,但且勿道听途说,以为一个方子,几剂药就能治好。以此心态求医,结局只会频繁更医,自误误亲,岂不痛哉!当务之急,是就近找一位平实的、能用中医思维进行施治的医生,系统地、持续地治疗,求医上切勿追星!为亲或为己求医的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大多会有两方面的经历,一是获得所希的期望,一是彻底失望!期望达成者,此中的经验和智慧祈愿能与大家分享。而失望者或能得到更殊胜的因缘。因为古来很多的良医都有类似的经历,因亲病不治而发奋学医,最后成就一代苍生大医! 排病反应这个词其实不宜滥用!我亲近卢师多年,很少看到这样的反应。自己的临床过程亦如此。很多所谓的"排病反应"其实是没有严格按照次第治疗的反应。《大学》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后就是次第,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而笼统以一排病反应归之,那么就会丧失很多精益求精的机会。 流派或曰宗派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现今国家非常强调和重视的学术问题。中管局重点建设的"珠江论坛",其首届的议题就是中医的流派研究。所谓流派,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立宗,进而见道成道,师徒授受。既为宗派,那就带来一定的约束,沿此一门深入,乃能见底(道),传统文化之丰富多彩,与此相涉! 近期女儿与同学一道上东北看望几位她心目中敬佩的老人(其中一位沈阳的王老已逾百岁,一生中见过凤仪先生三次),得到的同一教诲就是"不生气"!真是大道至简啊!各位(连我一起)不妨从今日起天天问自己:你还生气不生气? 肺家的问题一定要疏导,慎勿止敛!止敛则邪无去路,留恋娇脏,反致久咳不已。 扶阳的理念基于经旨,基于我们所生存的太阳系所遵循的阳主阴从的原则。强调阳乃是强调这个原则,亦是强调在这个原则上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协和关系。因此,扶阳便是贯穿这一原则和关系基础上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包括扶阳之生,扶阳之长,扶阳之收,扶阳之藏。附子的应用仅仅是它的部分。生、长、收、藏既是太阳在一年的运行次第,亦是一月之次第,亦是一日之次第,亦是五藏元真畅通之次笫。依此次笫为从,从之则治;违此次第为逆,逆之则乱。仲圣"观其脉证,知犯何逆"者,言此也。四逆汤之逆亦言此。《四气调神》之"逆春气则少阳不生,逆夏气则太阳不长…"亦言此也。 亲情八识皆有,与亲以身口意所作一切归于八识,执亲为我所有乃为七识,计较分别亲之好坏是非为六识,我的理解大抵如此。为何自古冤亲并提,为何有"不是冤家不聚头"之说,为何凤仪先生说"人都死在(亲)近人身上"?大家悟悟就知道了。不是这个人你不会生这么大气,久久也就气死了。 很多人关心"上火"的问题,因为大家都在谈上火,久之也就真以为是火多了,该清掉它。其实,就生命而言,火是何等珍贵的!怎么可能有多?我们所谓的"上火"多是阳气下降有碍,把阳气下降的道路拨通了,尤其是中焦畅达了,很多的"上火"就自然下去了。鉴医之事,非同小可,期诸仁者谅在下孤陋寡闻也! 中医之方药乃为病证,故曰方以对病,药为证迁。方所本者气味也,药所本者主治也。知此,则不明气味无以成方,不明主治功用难以用药。又病者所以寒热虚实之谓,所以六经之谓,证者所以由乎见病者也。大抵证易动而病不易动,知病不易动则知方不易动,此盖为良医知病守方之要也。知此亦谓定力也。定力从何来?唯有于理事上磨练。这是功夫,急不得!曾见卢师治一肾衰肾移植后又复肾衰者,几近半载皆以桂枝法出入,治疗年余,终得肾功能全面恢复。从师数载,乃感习医之次第,必先见药而后见方,能见方者已为不易,若欲再上一层,必要破方,方堪见法,见法则臻圆通也。祈诸仁者沿此次第步步升进! 莲池大师云:"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是以古德每以疾苦为人生之良药。纵观古今,有因病而彻悟人生者,亦有因病而成就良医者。愿诸病友以之为鉴,服此良药,造化人生! 多年前曾教过一位美国的金发女郎,是一位素食者,当问她为何吃素?她回答:大学毕业后到一个农场体验生活,临离开的时候,农场主告诉她:一块地如果供养肉食者,只能养活一个人,如果供养素食者,可以养活四个人。女郎一听,如果吃素,可以节省三个人的口粮,也算为这个地球做了贡献,从此她便吃素了。 回复 @心灵复苏运动 :激素对人体可以作为应急之用,用之得当能够迅速扭转危急,为治疗争取机会。但激素也非白给,从中医的角度,它的作用是以调动和消耗人的精气为代价,而精气乃人之命根。故用与非用甚当权衡! // @心灵复苏运动 :请问老师像强的松之类的激素药物从中医角度讲对人有什么伤害啊? 今日立秋,经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愿诸仁者参悟经旨,养好"收道",以备冬藏。 昨日中欧国学会彭兄赐抄南先生詩詞,《无题》:吾心何事常忧患,祗为苍生感泪多。若是此情齐放下,更无遗憾看娑婆。立秋日读之,有不胜唏嘘之感,与各位分享。细品秋日的养收,除一处强调起居外,其余三处乃: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无外其志。由此已见圣人调摄之大概也。志或神气大抵属心性之范畴,凤仪先生云:养身不如养心,养心不如养性。何以故?以对生命之影响度而言,最大者乃性,其次为心,最次为身。若只关注立秋后吃什么?那就只局限在身上用功了。养性的问题可以这样来看,性分天性、禀性、习性,天性本自天成,自然光明,自然圆满,自然具足。禀性习性则各不相同。大抵而言,禀性乃不善之性,最能遮盖天性光明,使其不能照耀生命,习性则随其所染而好坏不一。故养性者,去其不良习性,化除禀性,以使天性之阳光播洒生命,孕育生命者也。理事之间,理无事不行,事无理不远。曾记卢师谈卢门的规矩,弟子侍诊于师(当年卢师随师爷永定及太师爷铸之),只许看方不许抄方。 今日侍诊卢师,略可窥测祖师用心之良苦。大抵由方而明理者,则方必久远,以有理走遍天下也。若不能由方明理,纵见千方万方,亦只依样画瓢,难成久远之道。 记得第一次拜访邓铁涛老前辈,一进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心底无私天地宽。我想邓老对中医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贡献,正是他老人家心量的写照,也正是这幅字的写照! 这个时代首先是要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见地,否则你会认为时时刻刻都在被欺负。如果时时被欺负,时时都报复,冤冤相报何时了?这日子就没法过了。所以我选择转念,一转念间欺负也许就不一定是欺负,而变成帮助了。凤仪先生说:天加福逆着来,人加福顺着来。 可别当成"欺负"噢!若是这念一时转不过来,真就以为处处受欺,受老婆欺,受学生欺,受儿女欺,受领导欺…转不过念时,千万别就想报复,暂时受着吧!等念一转,就会想起孟子的话,老天要成就你,不拿些事来欺欺你,你的功夫怎么增益?没有功夫怎么干成事业?这年头最大的功夫是练受气的功夫! 这是文化教育断层所致!过去的文人通医,凡是经历过文化的教育,中医的子午卯酉都会略知一二。现在只注重科技,文化教育完全断了!初中课程已经涉及到生命胚胎如何形成,而中医的东西却丁点没有。所以我非常随喜为中医做普及工作的同仁,中医首先需要让大众了解,大众太需要懂得一些中医的基本语言,这是起码的基础!国家强调中西医并重,其实中西医并重首先是文化上的并重,教育上的并重。如果文化教育不并重,学中医的人没有基础,受中医的人缺乏基本的语言,所以中医的路还很长,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一朝毁林易,百年树木难!所以大家须有足够的耐心,观望的耐心,深入学问的耐心。数年前有幸拜谒南老,临别问曰:对于中医,今后我们该做些什么?南老回答两个字:睡觉!至今我仍在品味这两个字的意义,诸位不妨一起来参! 咳嗽是值得重视的问题,《素问》专立"咳论"可见一斑。虽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一般性咳嗽多由外内合邪而起,外指外感(多因寒),内则多由寒饮食所伤。故于此类咳嗽首事疏散宣导,内则忌食生冷寒凉油腻不易消化之物,卢师每患感冒,多仅喝白粥,此不令外内合邪,感冒愈后多无咳嗽,此情可供诸位参考 现在对热的认识和处理方法的确很混乱,以我之所见,大多数的"热"都不是需要通过"清"来解决的。<素问•热论>明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之所以表现热,多因散热系统的闭阻,而寒正是造成这一闭阻的主因。为什么这样的热用清的方法去掉后,会反反复复?就为寒因未去之故! 高见! //陈榆莅:从“炎”字看炎症,两火相叠谓之炎,正常情况下,火在人体中正常运转,不会产生炎症,只有在不通的地方,前面的火还没走,后面的火又来了,产生了“炎”,何以不通?热动寒滞,多数炎症都源自于寒。 心底无私天地宽,心量有多大事业有多大。所以心量是由私来决定的,少一分私,心量就大一分;多一分私,心量就小一分。如能在日用中捡点,每一事项、每一心念,是为自己打算还是为众人为集体为行业为社会打算,久之自见分晓,功夫自然上身。自会觉得凤仪先生:为人不为己,便是成佛体。绝非虚语! 跟师多年,益发感到古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奥妙。学问需要老实,容不得虚假,既便今日亦如是。常见于师处学取些许,便自立门户,谓为自创者,古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盖以其源远其流方长,若是自近其源,流何以长?很快便干涸了。观此类事多了,未免心痛!故告初机学人,从开始便宜断此聪明来头! 为何有那么多寒?寒来自内外的诸多因素。首先是阳虚生寒,现在有太多损耗阳气的事:其一,起居无常,夜生活,使阳气收藏蓄养不足;其二,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现时有多少人处于烦劳之中,烦劳使阳气的耗散增加。蓄养不足,耗散有增,阳气亏损进入恶性循环。寒之所以多者,与此相关。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造寒机器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空调冷气生外寒,冰食冷饮生内寒。心性方面,找人好处收阳,看人不对收阴。收的阴越多,阳越受损。不少阳虚的病人吃了大堆附子都不管用,为什么呢?这类人大多好挑人的毛病,由这条路收的阴(寒)损的阳,恐怕不是靠吃附子能够解决的! 身心虽为一统,但两者之相互影响却有差异,大抵言之,心影响身要远远易于身影响心。杨师所言,高能量级别对低能量级别的影响容易,低能量级别对高能量级别的影响困难,即指此也。 身体任何一个器官都有妙用,过去认为有的器官象阑尾、扁桃体作用不大,却经常滋生祸端,故而选择一出生即切掉,后来发现这些都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如扁桃体乃三阳的重要门户,经常肿大,说明三阳存在明显郁滞,尤其是太阳。若不将郁滞开导,仅将反映郁滞之器切除,那么矛盾可能继续,甚或波及三阴。 对肝病的认识及治疗存在很大问题,以为肝就是火,就是阳亢,所以见肝之病,多用清利,多用潜降。肝属木,在时为春,温和乃肝之正气,肝之正气存于内,则能曲直条达。肝之所病,多因失却温和之气,肝失于温,则不能条畅,故有肝郁、肝瘀,进而郁而化火者。故温畅肝气实乃诸多肝病之正治法,反此为逆也。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疾病沿相克路径传变的原则,如果见肝有病,能够照顾好脾胃,便将恶性循环的路阻断了。现在一见肝病就苦寒清热,肝病未见治,首先把脾胃给伤了。疾病由此进入恶性循环,肝硬化甚至肝癌或许与此相关。古云:有病不治常得中(中等的)医。或许就指此类的事吧。 凤仪先生说了:找好处是暖心丸,认不是是不老丹 知识爆炸的年代外面的东西懂得太多,而有关自身的正知正见却又少得可怜。现在高中的女生,一个班里月经正常的没几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当然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经期不忌生冷,不避寒凉。女生们爱美穿短裙,经常出入冷气,寒从下起,很容易就进入胞宫。至少经期女生应穿长裤。 临证见到很多不孕的病人,一问病由,大多都与人流相关,少则二三个,多则三五七八不等。且不说人流伤身,小产大于正产,更须坐月摄身。中国文化的术数观更不容忽视,所谓万物莫逃乎数!一生中你有几个孩子的"数"?如果这些数都流完了,再去哪找孩子?中国文化讲求惜福,因为福是有数的,享完就没啦! 万物皆有定数,只缘我心不足。倘能观待无我,天宽地阔海空。 近日感冒发烧,一位朋友携妻带子来看我,一见是发烧,朋友夫人就问干嘛不去打吊瓶?我说吃中药了,友夫人反问:不打吊瓶怎么行呢?一句话倒问得我无语。这就是中医面临的现状!我之所以无语,是如果再反问一句:发烧干嘛非得打吊瓶?我感到回答这个问题并且说服她会很费力,因为在病中。发烧其实并不这样可怕,尤其是孩子的发烧。过去听老人说,孩子发一次烧就长一次身体。有时生病需要发烧,身体有寒,靠什么来驱除呢?当然是热了!所以发烧正说明了寒的存在,正是对《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解读。因此遇到发烧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帮助身体祛寒,而非增寒!现在很多父母缺乏基本常识,一见孩子发烧便六神无主,急着抱往医院,若是医生慢一些上抗生素,还会老大不高兴。相关资料显示:美国住院儿童抗生素使用率为20%,中国的使用率却超过80%。仅此一项,已足够引起中国的父母们深思!爱护孩子身体,不是不让孩子生病,更非一定用抗生素。 回复 @im_soim:是的,很理解!搞中医需要智慧和定力,维护孩子的健康同样需要!邓老曾经说过:一个铁杆中医的重要标志就是自己的孩子发烧的时候是否急着上抗生素。 //@im_soim: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知道不应该用抗生素。可是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孩子病了那种心焦的心情,常常是扛不住的。 深圳一位朋友的孩子患吐利咽痛,朋友自用理中汤、乌梅汤,来信问余可否继用?对这样的问题不知如何作答。仲景作《伤寒论》虽名方书,但其作论宗旨已在序中托出:"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原。"故凡见诸病证,首当问其病原,若病在太阴,理中汤尚属适宜,若然病在太阳,用理中则误矣!方以治病者,乃因方以针对病原。书云异病同治,即是病证虽异,其原则一,故能同治。是以医者治病乃以方治病原,若不能针对病原,则只是方在治病而非医者在治病了。方是死的,医是活的,以死方驭活医,仲圣作《伤寒论》便成千古奇冤。余不得已,要为仲圣鸣冤了! 仲圣作论伤寒,非为立方,乃为指明六经诊疗路径,乃为见病知原!以内经之浩瀚而绝少言方,只言治方之原则,恐怕就是不愿后世医者执在方里,死在方里!当年大慧宗杲禅师一把火将师父的《碧岩录》烧尽,为不愿后世禅子死在文字禅里。若仲景先师今日犹在,观待吾辈如斯对待经方,这书是烧还是不烧?! 诸家注释皆可参考,但更重要者为原典。若过分看重注家,则易生依赖。学问之道,说破了是纸,悟破了是金。要金要纸,诸仁者可自裁也。 // @马可吧 :刘教授,唐步祺阐释的《伤寒恒论》是否有比较高的学习价值? // @刘力红 :很惭愧!郭老的书我还没有认真拜读。 医诫十则云:"医有上工下工,对病欲愈,执方欲加者,谓之下工;临证察机,使药要和者,谓之上工。夫察机要和者,似迂而反捷,此贤者之所以得,愚者之所以失也。"此训甚是得力,若能照此做去,每遇病人,皆先识机,不过三五年,至多十余年,自然泾渭分明。 朋友别气馁!学医的过程出现这样的心情很正常。回想自己的经历,当一个个满怀希望求助于你的病人,最后你又没法帮助时,这是最沮丧的时候,也是想放弃的时候。但是咬咬牙就会过去的,因为既便再好的医生,也有治不了的病。您那颗利他的心是最珍贵的,保持下去,这颗心一定会将您领入良医的境界! 卢师的方法,小孩感冒初起,喷嚏流涕,可及时用姜、葱白适量加一个桔子皮,煮水喝,怕吃药的可适当加入黄糖,一般都能将感冒阻断。小孩发烧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伤食,古云:儿病多从食上起!记得一次女儿发烧,无论怎样开解太阳烧都不退,后来一摸手心,甚热甚热(伤食之热,手心热甚于手背),才知伤食了。凌晨满街找药,好不容易找到几支四磨口服液,匆匆买来服下,晨起烧退人安。 品味饶恕,一直以为恕乃孔门之最深境界。欲知恕,从怒可知。怒者奴心也,心被奴则怒,心本君主,却受奴役,不能自在,不能做主。看看怒的人,能做主吗?不应说的话偏要说,不应做的事偏要做,这就是不能做主,这便是怒!那恕呢?如心为恕,如如然,如如不动,如心便是心本来的状态,与怒相反,是自在!饶恕者,因饶方能得恕。古云:得饶人处且饶人。回想过去,余多是得理不饶人,不饶人自然就不得恕。自己气得鼓鼓的,对方同样被伤了。得了理还不讨好,何必?大家要以我为戒啊!饶了吧,饶了吧,饶人者,自必得饶,如此则恕在其中矣,自在在其中矣!今晨起来被领导一顿k,而有上述感慨,K得好啊!!所以说气是从哪里来的,气都是自己找的! 为何叫发脾气而不叫发肝气、肺气呢?凤仪先生那里有答案。先生将不良情绪(禀性)归为五毒:怒恨怨恼烦。五毒分归五脏,怨归脾。先生虽说五毒,而特别强调者怨也。以不怨人为三字经,认为不怨人妙到了极处!为何呢?因为其余诸毒皆由怨气滋生。故怨实为诸毒之源,所以叫脾气 今天听朋友说这样一个公案:一位美国医生说,如果给非洲的病人开抗生素,需要常规剂量的四倍才有效,要是给中国的病人开抗生素,需要常规剂量的八倍!听了这则公案,内心不是滋味,虽然晚了些,还是发出来,各位明早再看。 国家虽然强调中西医并重,但是要走的路还太长。昨天到医科大ICU会诊一位病人,接到会诊单认真一看,最后一行字:因为患者家属要求中医会诊。西医骨子里很少认为有什么事是需要中医帮忙的。就以此例病人言,住院两个多月,越住越重,最后到了ICU,请中医出出主意就丢脸了吗?最后还要推到家属那里,唉!这些年里收到的会诊单大都属于此类,都是在万般无赖,家属强烈要求下才写。个别恶劣的情况,宁可无效死去,也不肯写一纸会诊。与中医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诚心请西医会诊,形成鲜明对比。所以中医当自省,当自强!当我们能够解决问题,并且能够解决很多西医难以解决的问题,目前的格局才会有所改变! 中医治病可以归结到养疗二字,这绝对是一个系统工程!工程的施工原则是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十二字薪传。施工路径就是六经。 <内经>云 :积之始生,至其乃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而生,厥乃成积。经文已说白了,积的始因都是寒,最终积而成积。厥有最终的意思。当然肿瘤也不例外 说到高血压,也许是现代医学最大的一则"无头公案"!发现血压高,就服降压药,一服就是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服降压药,医学会告知你有若干危害,那么反问一句,长期服用降压药会不会有危害,甚至更多的危害?!如果这个问题弄不清,高友们(戏称)却天天在降压,想来都有些后怕!对于高血压我一直有一个朴素的思考,大家可以参看拙作。这些年来通过临床,更加坚定了这些思考。大抵而言,血压的生理作用是维系机体血液的基本灌注,尤其是重要脏器的灌注。那么血压为何升高?很可能的因素是某重要脏器(比如脑)的灌注不足,而机体解决这一不足的直接手段就是通过各种反馈机制,提升压力。因此血压之所以会升高,很可能有影响脏器灌注的障碍存在,故对于解决高血压,应该以探索和解决影响灌注的障碍为前提,这是中医的思路。如果一味降压,那就意味着某些脏器将一直处于灌注不足的状态。为什么今天有那么多的脑梗、脑萎缩、脑痴呆?与大脑长期处于灌注不足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降压药要一直服用?因为影响灌注的障碍一直没有解除,机体升压的反馈机制当然就不会解除。如果能着力于解除影响灌注的障碍,障碍若能逐渐解除,正常的压力便能形成足够的灌注量,那么升压的反馈便会自动解除,血压便会自然恢复到正常水平。以上思路供诸位仁者参考。 刘师所言甚是:当以疏通障碍,恢复生命的圆通为前提。就五行针法而言,其最终针对者为此患高血压之‘人’,虽金、木、水、火、土皆可致之,而根源则一。治病求本的本在人之五行中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医圣仲景说了学医的目的是:上以救君亲之疾,下以济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若就这三个目的而言,没有执业资格并无太大的影响。现在有执业资格的太多,但有真正本事的却是难找!若您学得本事超群,我会第一个来请您。我的第一位师父李阳波就没有执业资格。 恐惧之后是嗔恨,嗔恨就会产生大毒。 夫从师者,不过弃己知见,己之知见少一分,便与师相应一分,若能彻弃知见,便得与师贯通而无二至。观诸学人,有入得宝山,却空手而归者,多因聪明,以己知见更为可贵,不肯弃之。若欲深入传统学问,祈能以此为戒!现观聪明者多,老实者少,学问切需老实 一阳来复是谓归根,那什么时候归根呢?静的时候归根。老子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以普通人而言,睡眠是相对最静的时候,这个时候最有利于归根,另者,中医讲求人天相应,天地于什么时候归根呢?子时归根。所以《素问》强调"起居有常"这个常就是天地变化之常。亦即人归根与天地归根之时一致,就叫相应,就叫有常。为什么要强调子时入睡?即为这个相应和有常也。归根相应便能复命,人的一生大都在耗费生命,若无复命机制,那生命持续不了几天。有此复命,生命即可持续,此即为"常",若不知此常,即为妄也。想保持健康必定困难。所以睡眠太重要了,慎乎! 可以这样理解。或者说应时的睡眠是蓄养阳气的最佳途径。睡眠的过程属阴,阳气是在阴的过程中养,在阳(觉醒工作)的过程中用,<素问>讲:奉阴者寿。其中一个意思就是将阳气蓄养的过程(阴)奉持好,便能得到长寿。 //@周新朋:刘博士,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睡眠是人体精妙的自我修复和吸收宇宙能量的过 同有三和中医梁海涛:我也推荐《医道》这部片子,看后十分感人。不学医的可以看,学医的应该必须看! 很感叹现在的世风,不在贪中在妄中!想起吕洞宾一首叹诗的后两句与各位同参:井水当酒卖,还嫌没醪糟。古云酒色财气四座牢,回看今日之大现状,若单单贪财,或许天网恢恢,疏而有漏,若财色一起,那就对不住了,入牢是迟早之事。四座牢中,色这一座最是要紧,因为万恶淫为首!若能好色而不淫那是境界,因为现在的色太多,开眼即是,要想不好,倒也困难。要命的是切莫行淫的勾当,勾当一起,恶门随开,若是自身不报,后人必然遭殃!与万恶对应的是:百善孝为先!孝为诸善之源,是中国文化至关重要的部分。儒家有一部孝经,开首即云: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所以中国的教育、教化是从孝入手的。且看教之造字,便是以孝为端首。现今诸父母多独生儿女,于孩辈甚是关切,为了孩子不惜投资移民,这要注意了,孝才是诸教的根本啊!刘有生老师常这样比喻:孩子如同树的枝叶花果,老人如同树根。要想枝繁果盛,得往哪儿施肥呢?得往根上施肥!现在的人望儿心切,都把肥直接施到枝叶上了,如此作意用心而欲花繁果茂儿女出息,实在难啊。用心作意若错了地方,多半会事与愿违,白费功夫。所以孝是根本教,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参究实践。因果不虚,自作自受。世间一切苦恼莫不由此!譬如以手击墙,痛是真痛,倒也无怨,也无法怨。轻者揉揉即可,重的亦不过擦擦药酒,过几天便自罢了。若是他人所击那就难了,必论一个你短我长,你非我是,痛者仍痛,不减分毫,反又增添无穷烦恼,所谓轮回无有了期,即指此类。事项虽似他作,其实皆是自作, 孝分三品,孔子于"为政"篇多有讲述。凤仪先生三品孝为:孝身、孝心、孝性。观时下之孝多为孝身,给钱、给房等皆属此类;孝心者可以文正公:事亲以得欢心为务。品之。大抵以敬从事,不使父母操心担忧者属此类;孝性则立身行道以显父母,以助以化,使父母亦能从道者,或为此类。孝之三品曰上品孝性,中品孝心,下品孝身。故有:孝身不如孝心,孝心不如孝性。孝身乃指供养父母长辈饮食起居医药等生活所需,是最基本的孝。孝心用孔子的话就在一个"敬"子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敬之前是一尊,尊重父母的心愿,如父母内心所系者,正是你讨厌的,但为父母你亦必须予以关心呵护。又如父母最担忧的是孩子的健康,若不将自己的心身调摄好,让父母整日为自己担忧,你就算给父母一座金山,亦是大不孝了。孝性则是多方面的,大抵能使父母长辈学道、明道、证道,此为最根本的孝性。另者,自身行道以感父母,以谏父母,皆乃孝性。建议大家参看<王凤仪年谱语录>中马宝珍感化家公戒赌的公案,此即典型的孝性。 : 所谓功夫非限武学,一切皆关乎此。欲得功夫,一是方法,二是时间,而最要紧者乃是受得煎熬。孟子二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余以为此即对功夫之最佳注脚。各位欲以功夫成就事功学问甚乃成佛作祖者,当铭此!煎熬虽苦,古德却以为师。煎熬有似炼丹,六转以下不堪入药,七转方为刀圭,方堪入药。要得九转方称金丹,然也只是个地元金丹。若想炼成天元,那还得两转呢! 这类性格属阴土阴水兼具,还望堂主自己认真学习王凤仪先生著述。学问一事,南老常言:莫将容易得,作了等闲看。甚值吾辈警悟! //@草堂网堂主江枫:刘老师,有个疑虑请教:阴木倔犟硬顶碰,不服人、易怒,我见深。诚有道理。那性格柔弱,无主见,犹豫寡断,是不是阳太盛呢? 用药为的是治病,所以最重要的是当用不当用。如钦安祖师云: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以上数语,诚警世之良言,护生之金玉。尤富贵者当铭记在心,不是越贵的药就越好,也不是越补的药就越好。饥来饭是宝,饱来饭为毒。于此当不留意乎?!以附子的运用最见此当与不当。时下扶阳理念广为传播,若不深入领悟,很容易把用附子作为扶阳的代词。所以医也好,非医也好,动不动就用附子,动不动就上四逆。效倒也罢,若是不效,定言扶阳不行,转去滋阴。如此转来转去,病人经不起折腾,自身学问亦难长进。岂不冤枉?!卢师尝言:附子用之得当,可以助气、养气、蓄气、固气,用之不当,直可以耗气。今诊一病人,肺功能衰竭,平日需用氧气机方得度日,二诊疏导肺络之后,即可脱机前来看病,三诊时处二方,后一方加附子。结果今诉,服后一方反见气闷不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玩水者可不慎乎?! 俗云:一颗荔枝三把火。有不少人吃几颗荔枝就上起火来,而吃多了反而不上火了。此况作何解?//@同有三和:续二:其实大家也有体验:比如一次性吃了大量的葡萄、荔枝、龙眼等水果,有的人就会咽喉肿痛;有的会鼻干口干;有的甚至流鼻血;有的还会大便秘结等等,这些水果性质本非过寒过热,但食多则壅滞 能如此用心,勿需数年,见用皆得过于师也。 //@同有健康:今日随师侍诊一肺癌疑骨转移病号,痛在胁下,大便干结如羊屎状,纳差。余未见不适。该病号先前曾在我处诊疗,当时便思肺络瘀滞,阳明不降,奈何疏导肺络不效,二诊时思胁痛不止与阳明始终不降必有关系,然战战兢兢不敢用承气类。 假期在家与三四朋友品茶论道,姑录文竹老师茶赋一首以为各位助兴:拿得起,放得下,莫负这杯茶。入得厅堂出得家,才算真潇洒。得志时没多啥,失意时没少啥,明天还没到,昨天早过啦!生命只在当下,何牵何挂?拿得起,放得下,莫负这杯茶。 凤仪先生一生虽未拜师,却有戒学二师。以此观之,若是丹青不爱钱权,逸飞可为戒师,若某一天丹青也觉钱权是个方便,那逸飞又为学师矣。要在超越对待,一旦超越了,则见钱权不是钱权,见钱权还是钱权。丹青兄若有足够的钱权,何筹招不来好弟子?所以钱权爱之无过,若能利众,究竟还是菩萨! 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烦恼,是用自己的过失折磨自己;后悔,是用无奈的往事摧残自己;忧虑,是用虚拟的风险惊吓自己;孤独,是用自制的牢房禁锢自己;自卑,是用别人的长处抵毁自己。摒弃这些,你就会轻松许多! 自古外求皆苦,内省方明。外求者总觉得你难为我,他难为我,事事难为我,故尔虽在天堂,仍觉前路茫茫。以外求者必生怨,怨人是苦海。生怨的由千千万,不生怨的由唯此一条:认已不是,找人好处。找好处开了天堂路,认不是关上地狱门。 同有健康:某友手持年度西医体检报告来,各项指标均无异常。然该友常年失眠,总感浑身不适,面对“正常”的体检报告,友一脸茫然:偶究竟有木有病?更多的类似案例表明:现代医学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完全满足大众的健康诉求,时代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对健康的评估方式和标准。 转送凤仪先生的大礼:不怨人!先生历经一生的践行,认为不怨人三个字妙极了,妙到极处!若言人生最妙的是不怨人,那反过来,人生最糟糕的就是怨人了。怨者冤也,冤枉也。何以言冤呢?因为怨心一起,再辛苦,干再多的事也是白搭,自己受用不了。事功再多都给漏了,不是白搭吗?故云怨为漏根。 杨师的意思是对物第一念是心想,此一念乃直照,无有分别;若于此念之后而起是非长短好坏分别,此则为思想也。未经杨师首肯,不知当否?@朱勇的微博:昨天又到老师家做客,老师问我一个问题,就是"心想"和"思想"有什么不同?我答不上来。他告诉我心想为第一反应,思想为第二反应。…… "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请不要浪费时间去过你不想要的生活。不要被教条所迷惑,它诱使你按照他人的思维定势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追随你的心灵和直觉。它们会知道你真正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 前云外求皆苦,内省方明。外求内明虽为二途,然前路之困苦艰难却是一样。所异者,遇此苦难外求者每觉冤曲,遂而由怨致怒,外漏所积事功,内耗真元阳气。而内省者,遇此苦难多思己过,愿以一己之苦代天下众生之苦
本文档为【刘力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953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7KB
软件:Word
页数:24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3-02
浏览量: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