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入声短促_非入声本质

_入声短促_非入声本质

举报
开通vip

_入声短促_非入声本质 南阳 师专 《 南都学坛 》 一九八七年 第一期 “ 入 声 短 促 ” 非 入 声 本 质 杜道德 侯廷章 入声的本质 , 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入声短促说 , 一是塞 音 一 、 一 、 一 或 由它们演变而成的 一 结尾说 。 声调短促说 , 曾得到社会上广泛的承认 。 如 《 辞源 · 入声 》条 “ 发音短促而急 , 一发即收 ” 。 《 四 角号码新词典 · 入声 》条 “ 音较短促 ” 。 《 新华字典 · 入 》字条 “ 发音一般比较短促 ” 。 年版 《 汉语音韵学 》 第 页 “ 一...

_入声短促_非入声本质
南阳 师专 《 南都学坛 》 一九八七年 第一期 “ 入 声 短 促 ” 非 入 声 本 质 杜道德 侯廷章 入声的本质 , 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入声短促说 , 一是塞 音 一 、 一 、 一 或 由它们演变而成的 一 结尾说 。 声调短促说 , 曾得到社会上广泛的承认 。 如 《 辞源 · 入声 》条 “ 发音短促而急 , 一发即收 ” 。 《 四 角号码新词典 · 入声 》条 “ 音较短促 ” 。 《 新华字典 · 入 》字条 “ 发音一般比较短促 ” 。 年版 《 汉语音韵学 》 第 页 “ 一个平准的曲线 , 如果长 了一倍 , 就是平声 , 短了一半 , 就是入声 ” 。 这些说法的产生 , 在很大程度上 , 是受 了 曾被 《 康熙字典 》转载过的明代真空的 《 玉钥匙歌诀 》 的影响 。 《 歌诀 》的 原 文 是 “ 平声平道莫低昂 , 上声高呼猛烈强 , 去声分 明哀远道 , 入声短促急收藏 ” 。 清代学者大都持这种看法 。 如顾炎武 《 音论 》 “ 平声最长 , 上 、 去次之 , 入则讼 然而止 。 ” 张成孙 《 说文韵补 》 “ 平声长言 、 上声短言 , 去声重言 , 入声急言 。 ” 段 玉裁 《 与江有浩书 》 “平稍扬之则为上 , 入稍重之则为去 。 ” 王鸣盛 《 十七史商榷 》 “ 同一声也 , 以舌头言之为平 , 以舌腹言之为上 , 急气言之即为去 , 闭 口 言 之 即 为 入 。 ’, 以上这些说法 , 都没有抓住入声的基本特征 。 至于塞尾说 , 虽然至清末为止的学者中没有人明确提出过 , 但可 以从他们 的著作 中 推论出来 。 如日本贞和年间了尊和尚在 《 悉昙轮略图抄 》中引用 《 私颂 》 的说法 “平 声重 重平声 初后俱低 , 平声轻 轻平声 初昂后低 , 上声重初低后昂 , 上声轻初后 俱昂 去声重初后俱惬 , 去声轻初昂后惬 入声重初后俱低 , 入声轻初后俱昂 。 ” 在这八句中 , 入声重与平声重的特点都是初后俱低 , 入声轻与上声轻的特点都是初 后俱昂 , 可见它们的区别不在调值 , 区别只能是 , 入声带塞尾 , 非入声不带塞尾 。 周德清在 《 中原音韵 · 自序 》中说 “夫声分平仄者 , 谓无入声 , 以入声派入平上 去三声也 ” 。 一一北京方言中的去声字如 “大 ” 、 “ 骂 ” 等 , 河南方言中的阳 平 字 如 “ 达 ” 、 “麻 ” 等 , 都是短促音 。 如果周德清认为短促音就是入声 , 他决不会说 , 北方 话无入声 。 他在 《 自序 》 中又说 “有句中用入声 , 不能歌者 。 ” 一一带 〔一 〕 、 〔一 〕、 〔一 〕的字在句子中间 , 确实不能连贯唱出 , 而音调短促的字 , 在句子中间 , 却 可 以 唱出 。 如果周德清认为短促音就是入声 , 那么 , 他决不会说 “句中 用 入 声 , 不 能 歌 。 ” ©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他在 《 中原音韵 · 正语作词起例 》中又说 “入声派 入 平 上 去三声者 , 以广其押 韵 , 为作词而设耳 。 然呼吸言语之间 , 还有入声之别 。 一一带塞尾的字 , 塞尾去掉后 , 余下的部分 , 调值分别与平 、 上 、 去相同 。 在 口语中保留塞尾 , 就是入声 , 征元曲中 , 省掉塞尾后 , 其余部分 , 如呆调值与平声相同 , 就归入平声一类 如果调值与上声 、 去 声相同 , 就归入上声 、 去声一类 , 这就是 “ 入派三声 ” 的本质 。 如果周德清认为短促音 就是入声 , 那就不可能 “ 入派三声了 ” 。 总之 , 《 私颂 》和 《 中原音韵 》 中的入声 , 是指塞尾说的 。 ” 较早的纠正情代学者的错误说法的人是陈寅烙和胡适 。 陈寅洛汪 《 四声三 间 》运中 说 “ 中国语言之入声 , 皆附有名 、 、 之辅音级尾 ” 。 胡适 在 《 入拿声 考 》中 说 “ 入声是韵母收声于一 、 一 、 一 三种声尾之声韵 。 ” 以后 , 同意这种说法的人就多了 如林尹在 《 声韵学通论 》中说 “ 入声者 , 介于阴声 非鼻音韵尾 阳 声 鼻 音 韵 尾 一 、 一 、 一 之间 。 本音出于阳声 , 应收鼻音 。 但入声音至短促 , 不待 收鼻 , 其 音已毕 , 颇有类于阴声 。 然细察之 , 虽无收音 , 实有收势 。 故凡阳声 收 即国 际 音 标 〔们 一一引者注 者 , 其入声音毕时 , 恒作 声之势 阳声收 者 , 其入声音毕时 , 恒作 声之势 阳声收 二者其入声音毕时 , 恒作 声之势 。 ” 丁声树在 《 汉语方言调 查 》 中说 “北京话和本区多数方言都没有入声 ⋯ ⋯古入声韵尾 、 、 消失 , 入声 拼到其 他调类里去 。 ” 魏建功在 《 古阴阳入三声考 》 中说 “ 入声并非声调上的问题 。 ” 李荣 在 《 切韵音系 》一书中指出 “ 切韵平上去入四声 , 论调值只有三个调位 。 平 声 是 一 类 , 上声是一类 , 去声 、 入声是一类 。 去声 、 入声的不同 , 是韵尾的不 同。 云声收浊音 即 〔一 〕、 〔一 〕 、 〔一 〕以外的音 , 入声收清音 即 〔一 〕、 〔一 〕 〔一 〕。 许宝华在 《 论入声 》中说 “ 上古汉语入声是收清辅 音尾 。 ” 宗 福 邦 在 《 论入声的性质 》 中说 ” 带塞音韵尾 , 是入卢的基本特征 。 人声消失 , 指的是失去了塞 一 音韵尾 。 ” 在许宝华 、 宗福邦之前 李方桂在 《 上古音研究 》一书 中 岑麒祥在 《 入声 非声说 》一文中都衣示赞成这 神看法 。 有人根据陆法言 《 切韵序 》 中 “ 秦陇则去声为入 ” 一语 , 就说 《 切韵 》 也是以调值 区别去声入声的 。 这确切是一个关键问题 。 我们说架字古属某声 , 就是以 《 切韵 》 为准 。 为入声下定 义 , 也应以它为准 。 全面观察古今及四方汉语 , 可以看出下列 四个现象 、 入声字消失的先后次序是 , 河北 、 河南最早 , 离这两省距离越远 , 消 失 得 越 晚 , 、 现代的安南语 、 粤语 、 闽语 、 吴语 、 龙州憧语 、 广西谣歌 , 都是去声和入声调 值相同 见李荣 《 切韵音系 》 、 《 切韵 》 中的入声字 , 在近代兰州 陇 方言中 , 四分之一归 阳平 , 其佘四 分 之三全归去声 即古全浊归 阳平 , 次浊 、 全清 、 次清归去声 , 而在河北 、 河南方言 中 只有很少一部分归去声 , 、 段玉裁在 《 六书音韵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中说 “及乎魏晋 , 古入声多转为去声 ” 。 从以上四点可 以看出 , 上古时期 , 各地都有入声 , 并且 , 入声和去六的关系较密 切 · · ©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陆法言作 《 切韵 》时 , 河北 、 这一部分字 , 在秦陇方言中 , 河南方言中的部分古入声字巴失掉塞尾而变为去声字 , 而 塞尾尚未失去 , 仍读入声 , 所 以陆法言就说出了 “秦陇则 去声为入 ” 这句话 。 这正说明 , 《 切韵 》 中的入声 , 是指塞尾说的 。 《 切韵 》中沟入声子 , 在近代仍保存塞尾音的方言中 , 大多数仍读塞 尾音 , 反过来 说 , 近代各方言中的塞尾字 , 在 《 切韵 各方言中 , 被音韵学者公认的入声字 , 》 系统字书中 , 大都属于入声一类 。 第三点 , 在 将塞尾去掉后其余的部分 , 调值并非一律短碑, 如吴语 中的阳入字 “ 法 ” 调值是 , “ 食 ” 调值是 湘方言的入声字 “ 述 ” 调值是 粤方言的下阴入 阳入 “ 乏 ” 调值是 , 福州方言的阴入 “屋 ” 调值是 ” , 甚至在海 , 南岛 , 阳入 二 字 “ 食 ” , 调值是一个收尾很高的 调 。 从上述三点中也可着出 , 入 声是指塞尾字而不是单指声调短促的字说的 。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 , 《 切韵 》的入声一类中 , 没有一个以阳声 、 、 ”收尾 的字 。 是 二 , 、 月不能读得短促一些吗 不是 。 阴声字 、 、 时等的送气 量都比 “ 、 , 、 大 , 前者能用什么调值读 , 后者也能 。 原 因在于 , 二 、 二 、 。之后 , 接着发 〔一 〕 〔一 〕 、 〔一 〕比较困难 。 这也证 明 , 入声是指塞尾说的 。 清代学者误解入声性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首先 , 探究 四声性质的工作 , 在清代处于草创时期 。 如王鸣盛说 “ 同一声也 , 以 舌头言之为平 , 以舌腹言之为上 ” 孔广森说 “ 入声创 自江左 , 非中原旧音 。 万 这都 是 明显的错误 。 其次 , 研究上古音 , 就是研究 《 诗 》 、 《 书 》 《 易 《 礼 》 等经书的读音 。 这些经 书 , 都是北方人写的 。 到了清代 , 北方 已没有 〔一 〕、 〔一 〕 、 〔一 〕塞尾音了 , 他们就误认为 , 古代北方也没有 。 所 以 , 尽管各地方言中 有 」〔一 〕 、 〔蚕一 〕 〔一 〕 , 他们也不敢断言 , 带塞尾是入声 的本质 。 任何科学都是沿着 由谬误到正确 的 道路前进的 , 音韵学也不例外 。 总之 , “ 入声短促 ” 并非入声调的本质 。 词典字典不是一般的论文 , 为入声下定义 时 , 不可不慎重 。 〔田园将芜胡不归 南 阳 篆刻 阎君明 ©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本文档为【_入声短促_非入声本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43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6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2-29
浏览量: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