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文化_它的思想_理论和技术

中医文化_它的思想_理论和技术

举报
开通vip

中医文化_它的思想_理论和技术 领域 ,对于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这 次历史性机遇 ,将极大提高中医界开发和利用中药资 源的能力。通过研究中药模式生物能够增强中药基因 组学研究实力、对提高中药研究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 大的战略性科学意义。 参考文献 : [1 ]  Stanley Fields ,Mark Johnston. Whither Model Organism Research[J ] . Sci2 ence ,2005 ,307 :1885 - 18861 [2 ]  朱作言. 模式生物研究[J ] . 生命科学 ,...

中医文化_它的思想_理论和技术
领域 ,对于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这 次历史性机遇 ,将极大提 高中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中物理选修31全套教案高中英语研修观课报告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和技巧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 医界开发和利用中药资 源的能力。通过研究中药模式生物能够增强中药基因 组学研究实力、对提高中药研究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 大的战略性科学意义。 参考文献 : [1 ]  Stanley Fields ,Mark Johnston. Whither Model Organism Research[J ] . Sci2 ence ,2005 ,307 :1885 - 18861 [2 ]  朱作言. 模式生物研究[J ] . 生命科学 ,2006 ,18 (5) :3. [3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 (第 66 卷) [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7 :145 - 146. [4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中药志[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2 :339 - 342. [5 ]  刘文婷 ,梁宗锁 ,蒋传中 ,等. 丹参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J ] . 现代中 药研究与实践 ,2004 ,18 (5) :17 - 20. [6 ]  赵红霞 ,张利 ,凡星 ,等. 丹参、黄花鼠尾和雪山鼠尾染色体数目的 研究[J ] . 中国中药杂志 ,2006 ,31 (22) :1847 - 1849. [7 ]  张晓媛 ,王彩红. 利用根尖染色体鉴别药用植物丹参、甘西鼠尾的 种子[J ] .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21) :9155 - 9156. [8 ]  Zhou L ,Zuo Z ,Chow M S1Danshen :an overview of its chemistry ,pharma2 cology , pharmacokinetics , and clinical use [ J ] 1J Clin Pharmacol , 2005 Dec ,45 (12) :1345 - 1359. [9 ]  温筱. 丹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 ] . 中医药信息 ,2007 ,24 (4) : 54 - 55. [10 ] 刘瑞霞 ,毛培培 ,赵云云. 植物耐盐研究的模式生物[J ] . 生物学通 报 ,2008 ,43 (1) :6 - 9. 中医文化 :它的思想、理论和技术 常存库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 要 :本文对中医学文化进行了思想、理论和技术成分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认为中医学的医学思想提出了可贵的 方向和理想的医学模式 ,但是也具有多方面的局限 ,影响了中医学的历史发展。而中医学的理论存在诸 多不完备环节 ,而且难以物化为实用技术。而中医学的操作技术具有极其可贵的经验内涵 ,但是缺少科 学依据 ,所以难以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4187556344_1化和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中医学最重要的是要致力于客观化研究 ,在客观化实现之前 ,任何 规范化和标准化都缺少依据 ,也必然不会成功。 关键词 :中医文化 ;思想 ;理论 ;技术 中图分类号 :R2 - 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2392 (2009) 04 - 0003 - 06 收稿日期 :2009 - 01 - 09   修回日期 :2009 - 03 - 17 作者简介 :常存库 (1955 - ) ,男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 :医学 思想、理论与方法。   “文化”一词如今已几近泛滥成灾 ,无处不说 ,无处 不用。然而许多论作中对“文化”概念却没有明确的所 指 ,更无法说清其内涵。“文化”已成为用得最乱的名 词概念 ,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文化”的名义来兜售。确 实 ,“文化”是最难定义的概念之一 ,据有关文献记载 , 对“文化”至今已有近 500 种定义 ,但是却没有一种能 得到普遍公认。晚近以来 ,谈论中医的文章 ,似乎有意 回避“科学”概念的分析 ,而加意用“文化”概念申述问 题。其实文化是实在的东西 ,虽然难以准确定义 ,但是 在应用时还是具有确切内涵的。“文化”概念并不能成 为回避问题的工具 ,更不能由此就取消了存在的问题 , 尤其不是什么东西一标上“文化”的标签 ,就会立刻变 为高雅而摆脱低级。虽然人类的一切创造物都可以用 “文化”加以概括 ,广义的文化也确实是人类物质和精 神产品的总和 ,但是“文化”还是可以给出界定说明的 概念。有学者指出 :“从性质上说 ,文化现象是中性的 概念 ,在它的含义中不包含价值判断 ,我们说一种文化 时往往可以是进步的文化 ,也可以是反动的文化。”[1 ] 科学属于文化 ,而文化却不等于科学。宗教迷信是反 科学的东西 ,但是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可见文 化是包含多种成分的的范畴 ,在应用文化范畴时就不 能不进行成分的分析。 任何一门学术都会有其学术思想、学术理论和操 作技术。怎么想、怎么说和怎么做又总是要联系在一 起的。就此思路 ,我们应该对中医文化进行怎样的分 析呢 ? 1  中医学的思想观念系统 中医学的思想观念系统就是隐藏在其理论表达和 技术操作背后的意识体系 ,也就是在意识中支配其理 论和技术方向及模式的思想内容。概括起来 ,中医学 ·3· 2009 年第 37 卷第 4 期 Vol137 ,No14 ,2009           中   医   药   学   报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能起到这样作用的思想内容主要有整体观念、自然观 念、实用观念、直觉观念以及人伦观念和法古观念。正 是这些思想观念才支配了中医学几千年的理论探索和 技术传承 ,使中医学的理论和技术形态形成了独特的 品格。应该怎样分析评价这一思想观念系统的意义和 价值呢 ? 1. 1  中医学思想观念系统的积极意义 中医学的思想观念系统具有肯定的积极意义 ,不 但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对现实乃至未来 的医学发展也具有深远的价值。 1. 1. 1  提出了一个理想完美的医学模式 中医学尽管理论技术形态古朴 ,但是在医学思想 上却是有远见的 ,在其体系形成之初就提出了一种理 想完美的医学模式。这一医学模式可以称之为大生态 医学模式。关于中医大生态医学模式最早是由山西中 医学院陶功定教授提出的[2 ] 。生态学明确的概念始于 1866 年 ,是由德国动物学家 E. 海克尔提出的 ,他把研 究有机体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命名为生态学。100 多年来 ,生态学不仅作为一门学科日益引起重视 ,而且 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已经成为人们的生存之道、 生活之理和生命之魂。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就包含了人 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体内外各部分的关 系以及人的机体与情志的关系。从原则构架方面 ,这 一整体观是很完备的 ,蕴含了大生态的内涵 ,指出了医 学发展的理想方向和模式。人不仅在自然环境中生 存 ,也在社会环境中生存 ,与自然、社会中的各种因素 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自然、社会因素就必然影 响人的健康和疾病。不论诊断还是治疗 ,都应该从人 与自然和社会的大生态系统出发 ,这样才能得到理想 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坚持这一大生态医学观 ,那么对 任何医学理论都要给出生态学的论证 ,防止其出现片 面性 ;对任何保健治疗技术也都应该进行生态学的评 价 ,以避免产生不同环节的失衡。鉴于此 ,理想的医学 应该具有大生态医学思想。 1. 1. 2  强调顺应自然的医学取向 中医学具有浓郁的自然医学倾向 ,强调对自然的 顺应而不是与自然对抗 ,这在最根本的原则上是正确 的。人永远也不能脱离环境而生存 ,《黄帝内经》中已 经明确说出了这一真理 :“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 成。”“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自然环境给人提 供了生存的资源和条件 ,同时也就必然地给人的生存 设定了限度。它不允许人类超出这一限度 ,违背了这 一规律 ,就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就要受到严厉的惩 罚。我们总在津津乐道“人定胜天”的思想态度 ,其实 这只是人类无知的狂妄 ,只要彻底思考人与自然的关 系 ,就一定应该理解 ,自然对人具有绝对的制约力量 , 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胜过天。人只能顺应自然 ,按自然 规律去生活和行动 ,一切逆自然规律的行动都注定不 会成功。对这一根本性问题 ,中医学虽然说得很简洁 , 但是确实说出了真理。《黄帝内经》中就明确说过 :“生 病起于过用”,“反常则灾害至矣”。这是告诫人们不可 违背自然常规 ,否则必招致灾祸。要想避免这种不利 情况的发生 ,保证健康 ,就必须要“顺四时而应五节”, “动作以避寒 ,阴居以避署。”“冬夏养阳 ,秋冬养阴。”语 言虽简 ,其思想内涵却是极其深刻的。细考人类的疾 病史就不难发现 ,一切损害健康的重大事件 ,都是环境 因素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而发生的 ,一切健康的结果 也都是人与环境相适应所得到的。 1. 1. 3  促进了早期临床能力的积累 与西方文化的求知思想不同 ,支配中国人生活的 是求实观念。在中医学中 ,求实的价值认识大大超过 了求知的事实认识。中医学的人物史有一个特殊的景 观 :这就是临床名医如星罗棋布 ,而基础医学的学者却 寥若晨星。这反映出中医学的目的是直接指向临床实 用 ,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在这种实用意识驱动下 ,中 医学在未明结构机能规律之时 ,以“神农尝草”的方式 积累了足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经验。正因为如此 , 这种求实医学在古代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 ,其临床诊 治能力是远远超出其他求知医学的。纯粹的知识 ,在 解释世界方面可以正确无误 ,但是要想实现改造世界 的目的 ,还要经过复杂的技术化环节。在未能有效物 化之前 ,这样纯粹的知识只能束之高阁 ,还无力解决现 实问题。比如古代粗浅的解剖生理知识 ,在很长时间 里都是不能用于临床的。鉴于此 ,中医学的实用思想 在古代早期 ,对中医临床能力的提高是起过积极作用 的。确实 ,在现实中人们并不能一切都等待在知识方 面弄清之后再去解决问题 ,如果那样人们连吃饭这样 简单的事都做不到了。越过知识环节的空白 ,直接去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是可能的 ,而 且也是必须和必然的。正是这种思想的驱动 ,中医学 才积累了弥足珍贵的临床经验。 其他如强调直觉 ,使思考问题具有不受限制的自 由性 ,往往能做出意料之外的发现。彭加勒就说过 : “逻辑用于论证 ,直觉可用于发明[3 ] 。”人伦观念有助于 培养医生的人文精神 ,法古观念有重视历史经验的 意义。 综上 ,中医学的思想虽古朴 ,其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还是应该给以肯定的。 ·4· 中   医   药   学   报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2009 年第 37 卷第 4 期 Vol137 ,No14 ,2009 1. 2  中医学思想观念系统的消极影响 在肯定了中医学思想观念系统的积极意义同时 , 并不能不承认其严重的消极影响。正是这种消极作 用 ,致使中医学发展缓慢和缺少创新 ,其表现出的文化 惰性是显而易见的。 1. 2. 1  缺少结构意识的整体观取消了对象的实证 研究 整体观并不是中医学独有的 ,问题不在是不是整 体观 ,而是什么样的整体观。中医学的整体观基本上 属于外部联系的整体观 ,而不是内部分析的整体观 ,其 外部联系的内容比较丰富 ,可是内部可分析的内容却 十分贫乏。因为没有内部可分析的内容 ,这一整体观 就只能是混沌的整体观。这一整体观没有指出人体内 部的层次和结构对象 ,因此向人体内部进行研究就成 为不可能 ,而对内部认识不清或无法认识 ,也就不能充 分了解人与外部联系的具体机制 ,其外部联系也就最 终成为说不清的问题。比如人吃食物才能生长发育 , 而动物也同样靠吃食物生长发育 ,不同的生物虽可吃 同样的食物 ,但是并不能生长发育出同样的结果 ,这是 因为他们对同样的食物进行了不同的代谢。生物种类 千差万别 ,虽所处环境相同 ,但是因为其内在本质的差 异 ,决定了对环境因素的处理方式不同 ,所以才表现出 了不同的生物品质。而中医学的整体观只是从外部而 不是从内部说明问题 ,这就使人的特殊性得不到合理 的说明。不能指示出向人体内部研究的方向和方式 , 人体就只能成为永远的“黑箱”,向人体内部的探究就 只能是朦胧和盲目的。基础认识缺少解剖学 ,临床技 术上手术外科发展不起来就是这一整体观必然的 结果。 1. 2. 2  绝对顺应自然意识压抑了发明创造 中医学强调顺应自然有其合理性 ,有利于积累保 守疗法的经验。但是完全顺应自然也就必然使人在自 然面前消极无为 ,人工的发明创造就缺少了必须的思 想动力。中医学的诊断、治疗方法以及应用的药物都 充满了顺应自然的标记 ,比如药物主要是天然物产 ;针 刺的针具既不给人增加什么也不给人减少什么 ,作用 只是调节功能 ;骨折整复方法主要是手法而不是靠器 械 ;固定材料主要是竹板和木片 ;刮痧板和火罐也都可 以由日常生活用具充当。思想上顺应自然之道 ,必然 导致技术上用自然之物、尽自然之力和目的上的全自 然之功。遍观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 ,一个最突出的现 象就是中医学始终缺少诊断治疗仪器。仪器是人的器 官功能的延长 ,它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人的探测能力 , 而且能使信息实现转换 ,使在自然状态下无法感知的 信息变得清晰可辨。仪器还能帮助人们进行精细的治 疗 ,使在自然状态下无法控制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几千年缺少仪器和其他人工创造物的中医学史 ,就是 这种顺应自然的观念被强调到极致的必然结果。 1. 2. 3  缺少求知的实用观念使中医学发展长期停滞 求实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技术的摸索和发 明 ,在人类的早期 ,技术是独立发展的。但是一旦技术 发展到一定复杂的程度 ,涉及到更多环节和层次的问 题时 ,就必然求助于科学的支持。这时如果没有科学 的支持 ,技术就会停滞在原有的水平上。科学需要求 知观念的思想动力 ,而中医学缺少的恰恰是这种求知 意识。如此中医学千百年积累的医药经验 ,便长期以 原生态形式存在 ,得不到本质的改变和提高。中医学 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 ,学医读书强调读经典古书 ,用药 治病也必以古方为高。这一方面有崇古的意识 ,另一 方面也是因为新近的书和方药并不比古代的先进。中 医学历史上新书不断出现 ,但是都不能取代古书 ;新方 药也不断出现 ,但是也不能取代古方药 ;各家学说历代 也不断出现 ,但是也不能互相取代。何以如此呢 ? 根 本原因就在于不同的医书、不同的方药和不同的学说 都处于同一水平。实用观念支配了最初技术的发明 , 它使技术只在同一平面上获得了一定的扩张 ,但是却 无力在层次和级别上使之提高。因为没有求知的思 想 ,就很难有知识的更新 ,而缺少知识基础的技术只是 经验技术 ,而不是科学技术。 其他如直觉观念排斥逻辑 ,而缺少逻辑工具 ,具体 知识只能以个别分散的形式存在 ,无法使丰富的经验 材料形成具有内在结构的形式化体系 ,所以不同学说 和方药都独立存在 ,得不到统一的形式规定。而人伦 观念虽有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 ,但是人文与科学毕竟 是根本不同的范畴 ,人伦关系代替了科学内涵 ,就必然 抹杀科学的本质 ,阻碍科学的独立发展。法古观念重 视历史经验 ,但是缺少未来指向的思想终究不利于医 学的前途。 2  中医学的理论范畴系统 理论是一种学术的对象说明系统 ,它要反映的是 对象的原因、本质和规律 ,它要回答的是为什么和是什 么的问题。理论是一种学术的核心内容 ,它是操作技 术所依据的理由 ,是某种思想在概念范畴方面的体现。 理论对技术操作的指示结果如何 ,既取决于理论对事 物反映的准确程度 ,又取决于理论能否被物化和被物 化的水平。 2. 1  中医学理论说明的广泛性有余而准确性不足 中医学理论从本质而言是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理 ·5· 2009 年第 37 卷第 4 期 Vol137 ,No14 ,2009           中   医   药   学   报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论 ,而不是严格意义的科学理论。它对生命和疾病的 解释说明中 ,许多具体环节是以哲学概念填充替代的 , 而不是以具体确定的事实证明的 ,这在病因学、生理 学、病理学和药理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医学可以从原 则上说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可以把人及其疾病与 天象气候、东西南北、富贵穷通、日月星辰等普遍联系 起来 ,但是一旦追问具体问题 ,反而变得无力回答。中 医学的外感六淫都不是确实的病因 ,只是病证的意象 说明。而不内外因是真实的病因 ,却不能对这样真实 的病因给出清楚的致病作用的说明 ,在辨证分析中反 倒显得缺少应有的意义。正邪消长、阴阳失调是根本 的病机 ,可以在原则上说明一切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但 是对具体病证却难以找到具体的正气和邪气是什么 , 也很难说清什么阴和什么阳的失调。似乎一切都能说 明的理论 ,面对具体问题时又似乎什么也说明不了了。 这说明中医学理论只是从哲学层次对生命和疾病作出 的猜测 ,而对生命和疾病的具体问题缺少确定的了解 , 因此必然要留下大片的空白。以这种理论指导临床诊 治时 ,只能提供思想性原则 ,无力给出准确的指示 ,所 以不同医生对同一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就会出现极大的 差异。不同经验、不同学说、不同方药、不同治法等同 时并存 ,是这种理论的必然结果。 2. 2  中医学理论难以物化为精确的技术 理论可以对客观事物给出各种解释说明 ,其对与 错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给出判断 ,可是技术的作用却是 立刻就要表现出效果的。因为中医学理论的哲学性 质 ,对生命和疾病的了解存在太多的空白 ,所以这种理 论很难被物化为实用技术 ,这有很多事实可以证明。 千百年的中医学史始终缺少仪器 ,就说明了中医学理 论难以物化的问题。直到目前 ,为什么中医学不能利 用仪器对病人给出客观统一的诊断 ? 为什么脉象仪几 经发明却始终不能推广应用 ? 新近报道的经络诊疗仪 也一定不会取得预想的结果 ,现今所有的中医诊疗规 范化、标准化、客观化的课题也都不会成功。因为中医 学在理论上没有对正常的生命状态给出准确的标准 , 所以也就必然不能给出异常生命的标准 ,强行制定的 标准不但无力使中医实现进步 ,反而会使中医失真 ,破 坏原始经验的价值。甚至会出现无病的被诊断为有 病 ,而有病的则会被诊断为正常。不理解中医学理论 的特性 ,就想当然地想把这种存在无数科学空白的自 然哲学理论物化为现代技术 ,实在显得过分幼稚和肤 浅。中医学确实拥有丰富的诊疗技术内容 ,也取得了 极其肯定的效果。但是这其中理论所起的作用只是原 则上的启发 ,并没有提供准确的知识依据 ,其效果主要 是靠经验得到的。历史上任何一首疗效肯定的方剂都 不是理论演绎出来的 ,任何一个穴位的治疗作用也不 是理论设计出来的。依理论设计出来的治疗方法 ,其 疗效必然是难以预料的。 2. 3  中医学理论生理与病理无法分开独立 中医学对生命和疾病最主要的理论范畴有阴阳五 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精津液学说等。气血精津 液是生命和疾病的物质基础 ,脏腑经络是生命和疾病 的承载器官 ,而阴阳五行则是生命和疾病发生发展的 规律。任何一种医学都必然要对生命过程给出说明 , 也要对疾病的原因、本质给出说明 ,所以必然要有生理 和病理的范畴。然而中医学的生理和病理是浑然不分 的 ,生理离开病理就既不能研究也会变得毫无意义[4 ] 。 肾藏精、肝藏魂、心主血等等 ,只有在病理情况下才在 反证中显出意义 ,如果不是发生了异常 ,这些生理规定 的价值是显示不出的。中医历史上没有生理学家 ,所 以也就不会有独立的生理学。举凡阴阳五行学说、脏 腑经络学说、气血精津液学说等既是生理学也是病理 学 ,其意义又重在病理。可是由于生理学没有独立出 来 ,就难以制定出正常的生理标准 ,而没有正常的生理 标准 ,也就难以准确制定疾病的客观诊断标准和疗效 判定标准。因为生理是病理的一面镜子 ,只有依照生 理才能为病理做出性质和程度的判断。 2. 4  中医学理论的病因离不开病证 医学不仅要对生命和疾病给出说明 ,还要对疾病 进行诊断和治疗 ,而要说明疾病 ,就必须有病因学理 论。因为疾病作为后产生的结果 ,一定具有原因的作 用 ,所以病因学对医学而言就是必须的。一般来说 ,外 在的引起疾病的因素应该是独立存在的因素 ,它不以 人的存在为前提。如西方医学的细菌、病毒、寄生虫以 及物理化学因素等都是独立的存在。而中医学的病因 却不能独立于病证而独立存在 ,一旦离开了具体的病 证 ,就会毫无医学意义[5 ] 。如风、寒、暑、湿、燥、火 ,虽 然是真实的自然存在 ,但在医学中却不是真实的物质 性病因。中医学把它作为病因 ,只是为了在理论上求 得对病证的说明 ,在实践上求得理论上的指示。既不 是要对真实的风、寒、暑、湿、燥、火进行物质上的证明 , 也不是要对它们给出物质性的改造和消除。理论和实 践都已病证为核心 ,证候变了 ,病因就必须随之变化 , 所以寒邪可以化热 ,热又可生风 ,风再能化燥 ,燥进一 步又伤阴等等。中医学的病因是审证之后得出来的 , 没有证就没有因。这样的病因学是无法物化出物质技 术的 ,人们不能根据这样的病因去设计消除病因的药 物和治疗仪器 ,理论上的祛除病因实质上只是改变了 ·6· 中   医   药   学   报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2009 年第 37 卷第 4 期 Vol137 ,No14 ,2009 病证表现极其背后未知的因素。 2. 5  中医学理论存在诸多不完备环节 中医学理论的各个学说都存在不完备的环节 ,经 不起细密的逻辑推敲 ,如果按照其本身给出的逻辑规 则 ,就一定会导出一系列的矛盾 ,从而使理论的合理性 产生逻辑困难。比如阴阳学说 ,在原则上《内经》就说 :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 之本始。”现代说法是 :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成阴和阳两 个方面。这本来是不错的。但是在中医学中 ,奇恒之 腑和胃之外的六腑就都不能再分阴阳 ,气可分阴阳 ,精 可分阴阳 ,但是血就不能分出阴阳。如此阴阳学说的 原则就不能贯彻到底 ,万事可分阴阳在具体问题上行 不通了。原因就是因为阴阳学说只有矛盾普遍性学 说 ,而没有矛盾特殊性理论 ,所以就不能贯彻到特殊问 题之中。再如五行学说 ,五行之间每一行都有生、克与 被生、被克两个方向的作用 ,补某一行则会促进被生的 一行 ,抑制被克的一行。可是五行之间是比相生间相 胜 ,被生者经过一个环节同时又会被克。如补水可以 生木 ,但同时克火 ,火被克则不能抑金则金盛 ,金盛则 又克木。如此补水产生了生木和克木两种相反的结 果。这是因为事物之间不是五行生克的联系 ,五行之 间也不仅只有生和克的关系 ,尤其是事物之间的联系 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 ,把有限联系封闭起来就必然 产生逻辑冲突。还如奇恒之腑 ,本是实有器官 ,在中医 学理论体系中却没有独立的临床意义 ,奇恒之腑可以 有病 ,但是却没有自己的证候 ,其患病须从五脏进行辨 证 ,也要依脏腑辨证进行治疗。这是因为五行学说对 脏腑的预设 ,无法再给奇恒之腑留下独立的空间 ,也没 有提供其可嵌入的逻辑环节。 其它如药性规定的有限性很难对数量过多的药物 差别做出准确说明 ,病因的有限性也难以说明众多疾 病的差别 ,证候的有限性也无力对众多的疾病差异作 出有效说明。这些都说明中医学理论的不完备性是很 突出的 ,在实践应用中必然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 3  中医学的操作技术系统 中医学的操作技术包括了诊法技术和治法技术两 大类 ,附带的还有药物炮制技术 ,配方技术 ,方药的煎 服方法技术等等。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也具有很特殊的 特点 ,尤其在操作过程中 ,技术对疗效所起的作用有时 是非常关键的。比如针刺治病 ,只选对了经络和腧穴 而针刺手法达不到程度并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方剂配伍虽然不错 ,但是药物的用量和煎服方法不对 也难以求得理想疗效。而操作上的这些环节 ,往往是 在理论上无法说清楚的 ,也难以使不同的医生都遵循 统一标准进行操作 ,这其中最关键的内容多是只能意 会而难以言说的。 3. 1  中医学技术对理论的相对游离性 从原则上看 ,中医学的诊断治疗操作技术离不开 中医学理论的指导 ,如果没有中医学的理论 ,就不会有 中医学的操作技术。可是这一理论却又不能保证每一 个医生对同一病证给出同一的诊断和治疗操作。这说 明中医学的技术对理论的游离性比较突出 ,而依赖性 则相对松散。这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对其技术只具有 广泛性的原则指导 ,而缺少准确的设计性支配。比如 配方虽有君臣佐使的规定 ,但是在这一规定之下 ,对同 一病人的同一病证 ,不同的医生却不能保证开出同样 的处方。在同一针灸理论指导下 ,不同的医生在选经 配穴和刺灸方法上也会有明显的差别。尤其在脉诊方 面 ,同一脉象对不同的病证具有不同的诊断意义 ,那么 这一脉象的形成就应该具有不同的生理病理机制 ,这 就出现了脉象和生理病理的分离。再如方解 ,这是对 方剂的理论说明 ,然而某一个具体方剂往往具有多种 治疗作用 ,一元方解无法应对多元方用 ,这也显示出了 理论与具体配方技术的分离。对某种病证究竟应该采 用什么具体的治疗方法 ,对医生而言常常留有很大的 自由度 ,虽然不同医生的治疗方法差异很大 ,可是在理 论上却难以说清谁对谁错 ,最后都要以疗效说明问题。 经常发生的情况是 ,针对某病人开出的某一方剂 ,在服 用之前很难准确预见效果 ,往往都要经过多次调整。 这也能说明中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对应性不严格。 3. 2  中医学技术突出的个人经验性 理论对技术缺少严格对应的设计性指导 ,那么怎 样进行技术的操作 ,在很大程度上就要依靠医生的个 人经验。对某种治疗方法或方药有过应用经验的医 生 ,在应用这一方法或方药时 ,他所能掌握预见的疗效 就比较可靠。而依靠理论演绎出的方剂 ,其效果是很 难预见到的。中医学历史上积累的方剂数不胜数 ,只 要是记载下来的 ,很少是由理论演绎设计出来的 ,大都 是经过了临床应用得到验证的。正因为如此 ,中医学 才重视古方 ,因为古方是经验过的 ,它所具有的治疗作 用有一定的可靠性。日本人一直以中医古方作为新药 开发研究的对象 ,而不对古方进行加减变化 ,这在科学 上是严肃的和可取的 ,值得我们借鉴。因为某个固定 成方经过加减变化已经成为另一种药物 ,其内在的药 理药化学变数绝不是按中医传统理论所能预知的。中 医学自古就强调“博涉知病 ,多诊识脉 ,屡用达药”[6 ] , 这已经明确说出了经验的重要性。清代名医张雨三在 《医楔·运气为医标准说》中断然说 :“前贤治病 ,多属经 ·7· 2009 年第 37 卷第 4 期 Vol137 ,No14 ,2009           中   医   药   学   报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验 ,经验属功夫 ,不能以传人。”这不是说经验不能传授 给他人 ,而是强调这种经验只能靠亲身历练才能掌握 , 其中的奥秘靠理论是说不清的。所谓的中医学自由的 个体化医疗方式 ,就是这种个人经验性的必然表现。 在诊断中 ,对病人的面色、舌象、脉象给出什么结论 ,都 要以医生的经验而定 ,而在治病处方时究竟由哪些药 物配伍 ,某种药物用量多大 ,在处方调整时究竟加什么 药物和减什么药物 ,都是靠医生经验确定的 ,很难为所 有的医生确定统一的标准。 3. 3  中医学技术操作难以标准化 由于中医学理论对技术缺少严格对应的设计性支 配 ,再加之其具体操作过程中个人的经验性 ,所以这种 技术的操作很难实现标准化。比如诊断 ,什么样的面 色是正常的 ? 某种疾病的标准面色应该怎样 ? 舌色的 红、绛、紫色怎样给出标准化的区别 ? 不同的脉象之间 怎样制定出区分标准 ? 对非洲黑种人亏气亏血的面色 苍白和欧美白种人亏气亏血的面色苍白在诊断时如何 作出标准性区分 ? 中医学能不能诊治外国人的病证 ? 如果能 ,那么中医学亏气亏血的面色苍白这一指标对 黑种人和白种人还是否成立 ? 如果根据经验 ,中医学 可以对他们有效应用这一面色苍白指标 ,可是如果经 过标准化处理 ,在中医诊断学中对他们就必须取消这 一指标。再如 ,煎药时医生都告诉患者或其家人 ,先武 火煮沸 ,然后文火慢熬 ,没有标准时病家也能掌握 ,而 一旦给出标准温度 ,反倒会使病家掌握不便。还如在 烧制炭剂时要求烧灰存性 ,但是并未给出火的温度和 烧制的时间标准。针刺留针 ,其时间虽有要求 ,但是并 不严格 ,留针时间有很大的自由度 ,时间稍长或稍短一 点并不绝对会影响效果。很长时期内人们都充分感受 到了中医技术操作的非标准性 ,因为这种非标准性 ,导 致了不同医生的诊疗方式和结果具有显著的差异。这 是中医学术的本质特点必然决定的 ,不是人为想改变 就能改变得了的。如果在没有揭示出中医诊疗经验的 本质时就强行规定人为的标准化 ,那么就一定既会丢 掉中医宝贵的经验 ,又会使这种人为的标准达不到预 想的目的。在没有解决中医技术背后的科学问题时 , 中医学技术的标准化只是幻想 ,只能造成无法想象的 混乱和浪费。 3. 4  中医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和客观化的关系 一种技术操作要想实现规范化 ,就必须要制定出 操作的标准 ,而某种操作标准要想达到预期效果 ,这一 标准就必须要符合事实规律 ,这就需要揭示出理论给 出的内涵实质 ,这就必然要实现经验内容的客观化。 在没有实现客观化之前 ,中医学技术操作的标准就无 法获得事实依据 ,因此理想的操作规范也就制定不出 来。任何人为制定的规范和标准都将导致对中医学固 有经验的破坏 ,都会给中医学造成广泛而深远的损失。 从标准化、规范化和客观化三者的逻辑关系考察 ,必须 首先致力于客观化研究 ,因为只有实现了中医学经验 内容的客观化 ,制定标准和规范才能获得可靠得事实 依据 ,按照这一标准规范操作才可能获得预期效果。 没有客观化基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只能是水月镜花 和空中楼阁。 不难想象 ,在没有事实根据的规范标准之约束下 , 医生必须按照这种标准规范进行诊断治疗 ,不符合这 一标准规范的有效经验就会被遭到排除 ,脉象、舌象、 面色等在不同病证中本来具有不同的诊断意义 ,同一 病证也常会出现不同的诊断指标 ,如果按照标准规范 处理 ,就会改变原本应该给出的诊断 ,进而改变原本诊 断所指示的治疗方案。而在治疗过程中 ,随病情变化 需要不断调整处方 ,医生本来具有很可靠的用药经验 , 而标准规范所开列的加减变化的药物和药量 ,能是最 应该和效果最好的吗 ? 在没有客观化基础的情况下 , 如何保证诊断治疗规范标准符合事实规律 ? 在实践上 又如何保证这一规范标准会取得最佳效果 ? 医生依靠 经验进行诊治的权利被这种规范标准取消了 ,而人为 制定的规范标准又失真失实 ,谁能为之负责 ? 谁又敢 为之负责 ? 谁又有资格为之负责呢 ? 须知中医学是中 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财富 ,虽然可以自由研究 ,但却不是 可以由什么人任意给出所有医生都必须遵循的裁判标 准 ,更不可以用这种虚构的规范标准去裁断所有医生 诊断治疗的是非优劣。 这里 ,需要为中医科学性负责、为中医学的历史负 责、为中医学的未来负责。在无力和无法负责的前提 下 ,还是不要盲目地胡乱制造什么经不起推敲检验的 臆想的规范和标准。 参考文献 : [1 ]  冯波. 中西哲学文化比较研究 [M] .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 2003 :4. [2 ]  陶功定. 黄帝内经告诉了我们什么 ? [ 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 ,2004 :9. [3 ]  周林. 科学家论方法 [ M] .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5 : 219. [4 ]  常存库. 中医药学理论系统研究论纲[J ] . 医学与哲学 ,2003 :58. [5 ]  常存库. 中国医学史[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12. [6 ]  清·陈孟雷. 医部全录[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16. ·8· 中   医   药   学   报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2009 年第 37 卷第 4 期 Vol137 ,No14 ,2009
本文档为【中医文化_它的思想_理论和技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001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3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2-28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