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视域下的古史研究

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视域下的古史研究

举报
开通vip

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视域下的古史研究 12 第 28卷 第 6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28 No.6 2007年 6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n.2007 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视域下的古史研究 ——葛志毅先生《谭史斋论稿三编》述...

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视域下的古史研究
12 第 28卷 第 6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28 No.6 2007年 6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n.2007 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视域下的古史研究 ——葛志毅先生《谭史斋论稿三编》述评 谢乃和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摘 要:继《谭史斋论稿》(2001)、《谭史斋论稿续编》(2004)之后,葛志毅教授的新著《谭史斋论稿三编》,继续秉持其考镜源 流、出经入史和人文会归的治学特色,一方面苦心承绍古代学术固有传统,一方面竭力再建当代文化统系,其学术旨趣多有迥异时流之处。 关键词:中国古史;古今学术流变;历史研究法;葛志毅;谭史斋论稿三编 中图分类号:K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7)06-0012-02 近代以来,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受西方文化影响至巨。 纵观 20世纪学术发展历程,在从诸种品格浑然一体到西式分科 体系日益严密的背景下,学术传统与现代转型之间革多因少, 学问日益成为谋生百业之一的专职。与此大势相应的是,学人 以专精自鸣的治学旨趣与古贤追求博通天人的传统或多或少存 在断裂的现象。大连大学葛志毅教授长期致力于古代中国历史 文化本原与流变的研究,从上个世纪古代中国历史文化本源期 相关论文结集的《先秦两汉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与文化》面世,到本世纪初 《谭史斋论稿》、《续编》的撰著,无一不是葛先生明察古今学 术之变、承绍古代中国本原传统、再建中国文化自信的心血结 晶。新近付梓行世的《谭史斋论稿三编》继承并发展了前集的 传统,共收录了古史研究和评说中国文化未来的 20余篇论文, 在 20 世纪学术分工日密专精主导学风背景下,《三编》以其鲜 明的学术旨归迥异其趣。现将其内容择要述介如次,以期同好 交流之效。1 一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上古史是中国历史的源头,为继起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取法 典型和思想渊源。总体上而言,中国传统学术史,就是一部对 先秦经典不断诠释而成的学术历程史,由此导源出两汉经学、 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清代汉学。究由此故,近代学术转型以 来,从新史学开山王国维为代表的实证史学到郭沫若等以马克 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历史研究,无不以奠定中国文明基因的先 秦为其耕耘的重要学术园地。不言而喻,在传统文化现代转型 的过程中,古史尤其是上古史研究者理应本着学术良知,担当 起经过五四以来欧风西雨激荡之后重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任。 葛先生治先秦两汉史数十年,研精覃思,通过先秦两汉这一中 国历史文化本源期的具体研究经验的抽绎与归纳,治史已形成 体系性构想,有着重建中国文化未来需以民族文化为本位的学 术自觉,《谭史斋论稿三编》所收论文对此就有集中体现。一般 而言,以论文集形式出版的各篇论文,由于存在纵向与横向的 收稿日期:2007-04-07 作者简介:谢乃和(1977-),男,安徽天长人,东北 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史学博士。 时空因素,兼及不同学科,很少有统一的中心,颇显庞杂。而 是书则不然,本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理念,以传 统文化现代转型的视角考察中国历史文化的流变。古人著述讲 究微言大义,通过目录类例的条理区分就是重要途径之一。《三 编》除去序跋,篇冠《全球化、民族化与中国文化》、次以《也 谈思想史的写法》,续以先秦两汉历史文化论文,而以《小议戊 戌前后的康、梁民族观》结篇,这一篇次继承了古人寓学术流 变于目录的优良传统,以中国文化源流为线,突显学术现代转 型中传统文化地位的主题。 文章指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改变了世界历史格局, 当今全球化浪潮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乃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利益 特点而被提出来,有着自身的局限。自孔子以来中国成功应对 各种形式外来文化冲击所积累的经验表明,全球化只是民族性 的统一和集中,在当今西方文化主导下的全球化下失去民族性 主体的国家与民族也就等于自绝文化生路。鸦片战争后中国一 度失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后虽对全盘西化观有所反思, 然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始终无法摆脱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无 论是颉顽递嬗 20世纪的实证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抑或 是受其他理论方法影响的学术成果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近代西 方学术思潮的影响。有鉴于全球化和现代化中的民族性的重要 性,学者撰写思想史需务必存有文化复根意识,尽力发掘本民 族真实历史和本原传统,从而构拟出本土化中国历史理论体系, 值得学人深思。 二 出经入史,追本溯源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需以西方文化为借鉴以图 新,前提是要像古代圣哲那样凭借自己的文化立基化人,树立 对自己文化的强大自信。今天再建现代化的新文化,就必须对 传统文化的本原传统着力探研。而经史之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 中心,这在风靡士林的清末大儒张之洞为指导青年学子读书开 列的《书目答问》中有明确阐述,其云“由小学入经学者,其 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 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 史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可谓深知中国学术传统者的 智言,从中可窥知经史之学在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13 直至今日,张说仍不失为治中国传统学术行之有效的治学路径 参照。《三编》的主体内容就是对中国文化本原传统与价值体系 结胎期先秦两汉论文的结集,其篇目编次先经后史,兼以时间 为脉,交错相编,承绍古人学术传统的同时并有所发展。 中国的经学传统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主干。究其实际, 经学即史学,乃理想化的夏商周历史,所以清代章学诚有六经 皆史之说。两者重要区别在于,“史之贵实”,以保存历史真实 为目的;而“经之贵义”,其目的在于“彰善惩恶”,价值判断 高于事实判断。《三编》中《中国古代的经学文化传统》、《略论 〈春秋〉义例》、《〈春秋〉义例的形成及其影响》、《郑玄经学研 究发凡》四文从中国经学思想史流变的视角,除了对中国古代 经学文化传统形成作了追本溯源式的研究外,对《春秋》是否 以例寄寓孔子微言大义的政治理想、公羊、谷梁、左氏三家义 例之学的形成予以疏释剖析后认为,例不是作或修《春秋》的 依据,而是后人根据自己对《春秋》理解,总结归纳而出,是 一种拟设的说解《春秋》大义条例。而经学史上枢纽性的人物 郑玄之学博大深广自具家法,以经学为主有多方面的贡献,是 研究中国经学、儒学、哲学思想乃至学术文化都必须面对的重 要人物。这组经学论文选题已很少为人谈论,葛先生博稽文献、 考求本原的实证性研究对今日正确认识《春秋》经本原面目意 义重大,也有助于后人对《春秋》及三家之学的研究。葛先生 倡扬的本土化理论建构中国历史主张实是抽绎归纳多年治史经 验而来,并在研究中躬行实践。《三星堆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的 起源》、《分封制与原初政体》两文对中国文明起源的路径和早 期国家形态利用新出土的和本土材料作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研 究。指出上古文明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在向文明国家 演变的过程中,古人称为“封建”应是中国上古原初政体的基 本理论概念形式。对比时下借用西方文化人类学流行的“酋邦” 术语套用中国历史,显然更符合今日以本土化理论与本土化资 料研究中国历史的要求。《三编》另一组论文则主要探讨了周代 妇女的问题,目的是从男女分工的角度,揭示周代父权宗法制 形态及在此形态下,妇女生活的社会文化意义。上述论文皆从 各自的问题角度提出自己的研究心得或观点看法,而对作为中 华文化民族性主体特征的可贵资源存在的经史之学本原传统为 中心的追本溯源式探讨,使得葛先生提出走出西方文化神圣的 阴影和重建中国历史文化本土理论体系建立在了坚实的具体研 究实践之上,极具说服力。 三 博学求通,旨在人文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学术又一次面临庄子式 “道术将为天 下裂”感慨之局。受西方学术文化思想体系的影响,原本是一 个浑然有机的整体,虽有经、史、子、集的名目区分,但仅是 目录学上按部分类结集形式之别的传统学术文化,被西方据研 究内容及其对象性质不同所进行的学科分类所取代,分为哲学、 史学、文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门类,与中国学术传统迥异。 其流弊所积,学者不得不以专精自全饭碗,与中国自古就有的 治学求通学术传统背道而驰。众所周知,研究历史,学者需要 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背景,才能取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如果 仅按西方学术分科体系进行现代科技检索式的研究,其得出的 结论必很难符合历史实际。当前,中国学术通过近代以来学术 范式的反思,在现代转型的视域下亟需发扬优良的文化传统。 葛先生认为,古史研究尤其是上古史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活 头源水的地位,需要整体把握和博学求通的精神。 《谭史斋论稿三编》以书斋命名自己学术著作和上述对中 国学术文化本原传统与未来流变的具体探研,无不体现着一个 当代学人对绍继发扬本土学术传统和博学求通精神的自觉。《三 编》还特撰数文,以倡其义。《一物不知,以为深耻》对时下学 风因狭隘的专业观念与浅近的功利意识而限制了自己的知识学 习眼界给予了批评,葛先生认为学子应以古代治学求通为鹄的, 惟其求通,故需博学功夫,应以孔子式的通儒为最高的学者人 格。只有做到清代考据学大家阎若据“一物不知,以为深耻” 的求知态度,才能达到前不愧古人,后不让来者的学术胜境。 论说衡评,实乃先生自我学术追求之真实写照。试观以传统目 录学原则所编附于《三编》集尾的序跋类之文《〈暴鸿昌集〉序》、 《〈长寿真书老子十三句〉序》、《〈称谓录〉点校前言》,书评《读 〈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书稿》、《古代城市史学研究的一部力 作》,均能从学术史的角度阐发各书的学术价值,不啻是相关论 题的一部简明小史。由于视域的宽广,精心的结撰,不虚美、 不隐恶,故往往有超出本书的精义奥旨,学术价值很高,可谓 先生博学求通的绝佳例证。古人作文,总是寓意于其中,绝不 无目的而空作。《〈谭史斋论稿续编〉书后》貌似补记无关要旨, 实则不然,乃先生以此文表明承绍前贤论文集结集研究成果形 式的优良传统的自我心志表白。 对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至巨的传统学术近代化得失的反思 和在现代转型的视角下中国文化本原传统的追本溯源的探究, 其结果必然要对历史学性质和使命进行反思。概括而言,中国 史学史上关于历史学确立过两种使命,第一种是做政治家的助 手,第二种是补缺式的复原历史原貌。前者早已摒弃,后者则 把历史学的客体与主体均视为纯客观的角色,时至今日影响依 然很大。作为全集序文的《史学研究与人文境界》一文指出, 历史不是纯客观的事物。历史乃是史家主体认识的研究成果。 故历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方式,寄托着人们的理念,是人们认 识自身,认识社会,认识人性乃至宇宙的、为其意识所能摄取 理解的全部世界的一种特殊认识手段,总是包含着个人思想中 的价值判断体系。而价值体系的形成可以归纳为悟性和修养两 个大方面,其中人文修养的知识积累功夫特别重要。历史学作 为一种人文研究,在学术上应该追求人文境界,而这种境界的 高低正是由悟性修养和知识积累功夫所决定。基于此,真正胜 任史学研究的学人,理应博学求通,从而建构起自己的人文境 界,才可能做到陈寅恪先生所云“同情之了解”认识解析自己 的研究对象,否则,任何主体无从谈起史学研究。正是具备了 这种人文思想观念素质,《三编》对中国学术现代转型中中西学 术范式的差异有着深刻的体悟,从而力倡与弘扬古代中国本原 传统,达到了以本土化理论与方法建构中国历史文化的学术自 觉。 以上择要述介了《谭史斋论稿三编》主要内容,管窥揣测, 实不足以窥见大雅之堂奥,更多宏论精义尚请读者自识之。笔 者相信,以葛先生博学求通的治学旨趣和广稽文献而考求本原 的治学方法为指导,凭藉对传统学术的自觉吸摄与潜移默化的 体悟功夫,以其特有的人文境界力倡现代学术转型中的文化本 原传统的研究成果《三编》的面世,势必再次引起学界的瞩目。 (葛志毅著《谭史斋论稿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年出版) (责任编校:张京华)
本文档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视域下的古史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8885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2-28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