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如何修习四禅八定

如何修习四禅八定

举报
开通vip

如何修习四禅八定 一切佛子应修四禅八定 小乘的声闻缘觉断尽一念无明后,如果不具备四禅八定,生死不能自主,所以,只有舍报后,才能入涅槃,名慧解脱。如果断尽一念无明的声闻缘觉,具备四禅八定,则能自主生死,随时可以入涅槃,名俱解脱。由于厌恶烦恼,所以小乘的行者偏好禅定,佛说他们“定多慧少”。 大乘菩萨应修四禅八定,在四禅八定中,诸佛菩萨皆以四禅为根本。有知识说:“四禅八定是定性声闻所修,参禅念佛人是大乘行者,不须修持。”对这一点,我们分为几点来说明。  菩萨六度之第五度禅定,是以四禅八定为主要的三昧。既然四禅八定是禅定度的主要内容...

如何修习四禅八定
 一切佛子应修四禅八定 小乘的声闻缘觉断尽一念无明后,如果不具备四禅八定,生死不能自主,所以,只有舍报后,才能入涅槃,名慧解脱。如果断尽一念无明的声闻缘觉,具备四禅八定,则能自主生死,随时可以入涅槃,名俱解脱。由于厌恶烦恼,所以小乘的行者偏好禅定,佛说他们“定多慧少”。 大乘菩萨应修四禅八定,在四禅八定中,诸佛菩萨皆以四禅为根本。有知识说:“四禅八定是定性声闻所修,参禅念佛人是大乘行者,不须修持。”对这一点,我们分为几点来说明。  菩萨六度之第五度禅定,是以四禅八定为主要的三昧。既然四禅八定是禅定度的主要内容,而禅定是菩萨六度之一,那我们就不可以说大乘行者不须修四禅八定。 《六度集经》云:“自五通智至于世尊,皆四禅成。”菩萨以大悲心而常住世间度众生,所以应该在悟后修学五种神通。未到四禅之前修学神通要花很多的时间,如果已修得四禅,再修五种神通,随修随得。而神通的获得是因禅定功夫配合神通加行而得,不是因为明心见性的智慧而得,所以菩萨应修禅定。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云:“云何菩萨修习五事?所谓五定。一者知定,二者寂定,三者身心受快乐定,四者无乐定,五者楞严定。修习如是五种定心,则得近于大般涅槃,是故菩萨勤心修习。” 《大般涅槃经》世尊开示:菩萨应该修习五件事情,便是五种的定。第一知定,就是初禅;二者寂定,是指二禅;三者身心受快乐定,是指三禅;四者无乐定,是指第四禅。到了四禅之后还要修楞严定,但是楞严定也包括前面的四禅在内,所以《楞严经》所讲的定包括欲界定、未到定,乃至四禅四空定。因此,我们讲无相念佛,也可以用第二十四种的圆通法门——忆佛的方法进入欲界定、未到定,发起初禅、二禅、一直到四空定,然后转修楞严大定。 为什么要修这五种定?世尊说修习这五种定心,我们就可以一步一步地接近大般涅槃,所以菩萨应当要精勤地修学这五种定。因此,不仅要修四禅,还要修楞严定。而其中的第四禅,因为定慧均等,所以诸佛于四禅大悟成佛。也在第四禅取涅槃,所以我们就知道一切大心菩萨应修第四禅。 《大智度论》卷二十云:“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四禅等是助开门法。”又云:“是三种智慧,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多堕邪疑、无所能作。若住定中,则能破诸烦恼,得诸法实相。” 《大智度论》里也指出要到究竟的涅槃,也就是说:亲见大般涅槃——真如佛性本体的不生不灭的境界之后,要亲证涅槃,必须要功夫,所以告示我们涅槃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四禅是帮我们开涅槃城的方法。 空是指真如非色非相,没有去来,不生不灭,所以谓之空。空无所有是说——没任何形相法相,没有形相法相就是无相。因无相我们就不须有任何的欲望,不须要去追求。既然真如不触六尘,从来无所得、无所失,我们就不须去追逐一切的有为法,追逐这些有为法全是五阴所得;失去一切世间的有为法是五阴所失。真如无得无失,就不须起任何的欲望而有各种的造作,因此称之为无作。所以明心见性就是空、无相、无作三昧,这三三昧即是进入涅槃城的三个重要门户。 但是找到这三个门户要进入涅槃,就得要有功夫才开得了门,否则就得像慧解脱阿罗汉一般,要等到命终时才能入涅槃。四禅就是助我们开启空、无相、无作的涅槃城门之方法。这三种智慧若不住在定中就称为狂慧。 开悟的菩萨,应当修学四禅八定,发起神通,以种种方便救护众生。 第二章 修学禅定 除障为先 有人问:“修定者极多,何以未到地定久不能得?尤以修得未到地定已十数年者,定力甚强,何以初禅久不现前?”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说明“事障未来,性障初禅”的道理。 1、事障未来。 有很多修行人学习禅定:数呼吸、持咒、念佛、止观已经很多年了,但是久久不能修得未到地定。这是因为不知道应该要由繁入简、从有入无的道理,再加上没有办法每天都拨一些时间在动中或静坐中来修持。 我们修学禅定的各种法门必须把握一个原则:禅定的功夫必须是要由繁入简、从有入无。譬如数息——学数息法必须要修六妙门。讲数息而不谈六妙门,那是只学片段。 我们学数息——一个呼吸数一个数字,数到十又从头来。但是当我们数不好的时候,始终数不到十,就出现妄想就断掉了,这要怎么办?这个时候反过来又由简入繁:心既然爱攀缘,那我们就一个呼吸数十个数目字—在身体上,从鼻头开始,到丹田为止,定出五个点。然后每一个呼吸就数到十,吸气时从鼻头开始一个点数一个数。数到丹田是五,呼气从丹田开始数六,数到吐气完了到鼻头是十,从一数到十,总共十个数字。那这样子呢?心就很忙了,心忙的时候,就忘了打妄想了。 但是这只是一个方便善巧,数到妄想不起之后,要回复到一般的数息,一个呼吸数一个数字。数到妄想不起后要改为随息,心随着呼吸上下出入,从鼻头吸入到小腹,从小腹呼出到鼻头出去,心随呼吸上下就可以啦。如果心仍不动,那就离开呼吸,止于一境,不做任何的攀缘。修止一段时间以后,如果妄想还不起,便可以用观—观察微细的境界。我们就寻觅微细的境界安住。如果妄想仍不起,继续深观,会出现更微细的境界,又转进去。不停的转进更微细的境界。这是数、随、止、观。 如果在这一些过程里面,发觉到妄想出现了,没有办法安住,就要“还”——再退回刚才的层次去。从观的微细境界退回到粗一点的境界试试看。粗一点的还不能安住,再退到更粗的境界;如果还不能安住,就退到止的境界;如果还不行,再回到随的境界;如果还不行,再回到数的境界,这就是还。 如果可以安住啦,妄想不起了,再往前推进,或数、或随、进入到止、然后进到观。以观的方法渐渐转进更微细境界。这过程是数随止观还。经由这样的方便善巧一直修学,我们心就越来越清净,定就越来越好。这数、随、止、观、还、净,称为六妙门。所以数息要有事修的方便善巧,这事修的方法不会,就障碍未到地定,称为事障未来。 那么持咒、念佛也是一样,都要由繁入简,从有入无,才是会修禅定的人。有的人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另有事障;每天要打坐的时候,事情就来了,没有时间打坐。有的人有时间打坐拜佛,但是亲戚朋友多得不得了,每天谈不完的话,被打扰。有的人是根本没有时间去打坐拜佛修行,因为肚子都填不饱了,那有时间修定?以上所说不知事修的善巧方便及事修的因缘环境不具足,叫做事障未来。 有的人有时间拜佛打坐,也没有人打扰,但是拜佛打坐时,心里面烦恼一大堆,被俗事牵绊住,耽心得不得了。其实没什么事情,自寻烦恼而已,因此散乱攀缘,这就是被五盖之中的掉悔盖所障碍。 定修的不好的人有掉有悔,定修的好的人有掉无悔。到了第四禅,无掉亦无悔,那么,因为掉悔或昏沉,以及最重要的—贪欲的执着,瞋恚的执着,导致心无法定于一境,所以无法修成未到地定,便无法发起初禅。 但是说到未到地定,很多人以为必须要在打坐静中来修,其实不一定;动中修也可以修得成。善于修定力的人,能够修得未到地定的定力,但是他不进入定境。 2、性障初禅。 有的人已经得到未到地定,能够入定三天、五天、十天、半个月,可是初禅久久不能现前;那就是说他被性障所障住了。所谓性障,就是我们以前在小止观里面讲的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五盖之中,对发起初禅最大的障碍是淫欲之贪着,于男女欲有贪,初禅便永不现前。 有很多人(不管出家、在家都一样)误会了初禅的修行,是不停的增强未到地定的功夫,总认为是入了初禅以后才离五盖。而其实是应该要先离五盖,然后才能得初禅。所以智者大师在小止观里面,把弃五盖放在第三,正修行放在第六,道理就在这里。 古时候的人修定很容易,现在的人修定很困难。因为古时候的人性障少,事障也少。我们现在的人,事障、性障俱足。我们现在的人从出生开始,三、四岁就上幼稚园,然后是小学生、初中、高中、大学,在学校里学的东西极为繁杂。而且现代人的生活形态非常忙碌;忙着享乐、忙着打牌、忙着郊游,忙着看电视。工作也是一样,大家走路都是匆匆忙忙赶时间。像这样的话,掉悔非常严重,所以要得到未到地定就很困难。 如果已经修得未到地定而不能发起初禅,那是因为这个人聪明伶俐,贪、瞋、痴、慢、疑,样样皆不离。五盖中的贪欲盖主要指欲的贪着,执着淫欲之乐,甚深难拔,就障碍初禅。所以智者大师讲“性障初禅”——被性障所障了。我们常常强调悟后起修,要修初禅。但是初禅的善根发有二个条件:第一条件是除五盖,性障微薄,心调柔软。第二条件必须具备未到地定的定力。但是我们看现代修定的人,大部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每天空心高坐,百无所思,沉浸于未到地定之中,在里面苦候初禅,认为这样就是精进。下座之后,就贪求利养名闻,用怀疑的心态,不信任的心态、傲慢的心态来对待别人。他不知道五盖之中的贪欲和瞋恚(主要是傲慢),如果不除掉的话,初禅永不现前。 现代的人要除掉性障,非常的困难,所以我们主张应当要先求见性,不仅仅是开悟明心而已。开悟明心而不见性的人,因为定力不足,导致不能见性。因此既然是定力不足,他就会有贪瞋转盛的现象。要除掉性障就很慢,就比较困难。如果修无相念佛的法门,有了动中的功夫,就容易见性。悟境不失,见性分明,身心明净,不久就能够进入薄贪瞋痴的境界,渐渐离开了五盖,不久性障就消除啦。现代的人,如果没有先明心见性的话,性障难以消除,要得初禅,难于登天,更不要说第四禅。所以应当要先求见性,然后再修禅定功夫。 第三章 如何修学禅定三昧 既然已经得到无生智了,思惟之后,知道应该深入修学四禅八定及首楞严三昧等,以这些禅定三昧来自度和度他,一直到最后究竟成佛为止。故《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佛陀在世间,虽然讲声闻法、讲缘觉法、讲人间法、天道的法,也讲菩萨的法,但是佛陀自身却住于菩萨大乘的法里面。依照菩萨所应修的法,圆满具足,究竟成佛。他以各种禅定三昧和智慧力来庄严自己,以这种定慧的庄严来度众生。所以见性以后,依照次序,应该要修四禅,再修观禅、炼禅、熏禅、修禅。 修学禅定的方法,可以按照天台宗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来修。修定的方法及要注意的问题,这里面已经讲的非常清楚,故不在赘述。 《大般涅槃经》世尊开示: 菩萨应该修习五件事情,便是五种的定。第一知定,就是初禅。二者寂定,是指二禅,初禅之中有很多功德受用,有觉有观,所以心有点吵闹,因此要离开觉观进入到二禅之中。心止于一处,无所攀缘,那这个时候心处于寂灭而无所攀缘的状态,这是二禅—无觉无观三昧。之后,发觉这个境界还是不能发起很大的受用,所以又转进,到了三禅身心俱乐。初禅身乐,二禅心喜,在三禅之中具足初禅身乐与二禅的心喜,身心受快乐定,这个境界只有圣人才能舍离,一般人没有悟明心性的话,证得这个境界他就会起贪着。明心见性的人证得这个身心快乐定之后,知道不究竟,还会离开它,舍离一切的觉观,舍离一切的乐触,心喜涌动也把它舍离掉,舍念清净成为无乐定,这就是第四禅。到了四禅之后要修楞严定,但是楞严定也包括前面的四禅在内,所以《楞严经》所讲的定包括欲界定、未到定,乃至四禅四空定。因此,我们讲无相念佛,也可以用第二十四种的圆通法门─忆佛的方法进入欲界定、未到定,发起初禅、二禅、一直到四空定。然后转修楞严大定。 但是未到地定里面的触,出现的时候,只有二支功德:第一支一心,第二支乐(此乐劣陋,难比初禅),别的没有了,所以这个不是初禅。一般人不明白—性障所障的人,初禅善根发的境界,永远不会现前。虽然他在未到地定中,有觉明、一心、清凉,但这个不是初禅。在未到定中,有触皆伪,都不真实。他就会把未到地定里面的轻安清凉,那些触觉,误会就是初禅的境界。   初禅有八种的触,这八种触出现的时候,每一种触,都有五支功德,有动中功夫的人容易跟初禅相应。因为初禅是有觉有观三昧,动中容易相应。因此在性障消除之后,毎天于行住坐卧之中,他只须止观分明或者一念相续,或者一念不生,保持在这种境界里面,初禅善根自然就现前;或者在我们打坐的时候,或者正在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乃至蹲马桶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忽然出现。如果在出现的时候,是一剎那间遍身如云如雾,内外相通的话,这个就是色界身出现于欲界身中,那你就体会到色界天的天人色身怎么回事啦!亲自体验了。这个时候,遍身都有乐受,全身毎一毛孔都有乐触。这就是初禅的善根发具足。 如果善根发,他是运运而动的话,这有二种:一种从下而发,一种从上而发。从下而发的话,或者从脚或者从会阴,从这里运运而动,渐渐遍满全身受乐,这也是善根发具足。但是这一种善根发,不能体会色界天人的身体。 如果运运而动,从上而发:从头或者喉间发起的话,这个乐通常会退失掉。从头而发渐渐到脖子,然后又退回去,又不见了。有时候从头而发,渐渐的乐触到达胸腔,然后又退回去,又不见了。这个叫做善根发不具足,是退分初禅。此种人善根发以后要更努力修定,努力消性障,不然的话,必定会退失初禅。 我们必须要了解:初禅不是努力精进去求而得,乃是性障消除以后,在我们四威仪中,保持动静恒一状态之中,不求自得。从此以后就可以随时随地在动中或者静中,只需要把心往内收敛。在收敛时,心稍微一提,初禅的痒触的乐,就会遍满于胸腔之中。因为有这种微细乐,从此配合明心见性的功德,就渐渐的开始可以远离淫欲的乐。 如果我们能深修初禅,接下去会经历虚空粉碎及大地落沉的境界,这个是有觉有观三昧,不离初禅的境界,还不是开悟。如果曾经修过观禅成功的人,或者已经有五神通的人,当他进入较深的初禅境界时,会产生光音无限的觉受,这也是初禅定境,不是悟。 如果继续精进而舍离乐触的话,接下来胸腔的乐触消失了,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然后发起一种舍心,觉得什么都无所谓啦!只有修道是乐,定力继续增强,有一天突然间在你起了一个念,舍离一切执着的时候,微细乐就现前了。以前体验的八种乐触是粗糙的,现在这种乐触变成微细的乐触,没有那么强烈,但是更细腻,更殊胜。 如此继续再修,过一段时间,性障除得更彻底,然后一样的舍离觉观,继续努力,渐渐的可以发起无觉有观三昧。刚发起无觉有观三昧,一剎那又退出来了,然后继续再努力。要证入无觉有观三昧定境须打坐中修,但是更须藉无相忆念拜佛法增强定力。要证入定境须在坐中修、静中修、要不受打扰。然后渐渐的再去体会第一次进入无觉有观状态时是怎么样进入的。体会过之后,重新再依照那一次的经验一步一步走进去,然后他可以安住三秒钟,二秒钟,突然起一个心:“我终于进来了!”刚起一念,又退出去了。这样不停反复的练习,习惯了,终于可以安住无觉有观三昧。欲进入初禅之前或进入二禅的无觉有观三昧之前,通常会出现虚空粉碎或大地落沉境界,此是定境,与禅悟不相干。 无觉有观三昧成就的时候,只要把观舍掉,很容易就进入二禅。无觉有观难修,无觉无观就容易啦。但是对一般人来讲,初禅最难,从凡夫地到初禅地,是一段很长的距离,因为定力难得,性障难除。初禅地现前接下来要修到无觉有观三昧,这段距离也是很长,但是已经不像修初禅那么难了,稍微简单一点。这无觉有观三昧获得的时候,接下去要修到四禅就容易了。现在有许多人在教内观禅,声称可以帮人修成四禅八定,但是这些老师们十之八九不曾体验过初禅到二禅的经验,如何能帮人修证四禅八定?佛子们必须小心拣择才是。 有觉有观三昧现前之后,想进入四禅,还是要继续增加定力,并且要断除更微细的各种烦恼习气,然后渐渐的可以从初禅后的无觉有观三昧进入二禅,进而到三禅到四禅。 我们已经明心见性以后,无生智现前,要修定就比一般人容易多了,因为性障烦恼渐渐地开始消除了。我们也经过一段从散乱心、定心、无相念佛、看话头的修定阶段而悟得真如佛性,因此我们也比一般人更能明了修定的知见,以及定中的升进转折,所以我们比一般人容易修各种禅定三昧。 还没有得到无生智者,修学禅定大部份会停住于未到地定里面,在定中暗无觉知,空无所有,他就会误以为是证得空性,因此而生起大我慢,就不能导向解脱。因为性障所障的缘故,不得初禅,只得到他化自在天的天福;因此智者大师云:“魔是未到地定果。” 如果我们能够先修得智慧,能除掉烦恼性障,一者容易发起初禅,免除以后舍报进入他化自在天为魔子魔民。二者我们知所转进,就容易获得四禅。如果反此道而行,只怕勤苦终生最多也只能得到未到地定的境界而已。 菩萨修完四禅以后,还要再修观禅、炼禅、熏禅、修禅。 观禅譬如九想不净观或大不净观,一切处观、白骨观、乃至净土的观经里面的十三观。 炼禅是指九次第定: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进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再入灭尽定,称为九次第定。 熏禅是指狮子奋迅三昧;狮子奋迅三昧是说十方三世诸佛要入涅槃的时候,就要用到狮子奋迅三昧,称为熏禅。 诸佛入涅槃怎么入?从初禅开始,不会从别的地方开始。因为诸佛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随时随地都在初禅里面。然后从初禅进入二禅,转入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然后再退回无所有处、识无边处、空无边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再从初禅到二禅、三禅、四禅,于四禅入涅槃,十方三世诸佛都是这样入涅槃的。我们将来终究要成佛,舍报的时候也是要用狮子奋迅三昧,这就要把九次第定练得非常纯熟,才能够做得到。 修禅是指超越三昧;超越三昧是从初禅进入,却从四禅出定。从非想非非想处入定,却从初禅出定。从二禅入定却从无所有处出定。跳过来跳过去超越,这叫修禅。 这观、炼、熏、修四种禅定修好之后,过去世若曾修神通加行,五种神通在我们修各种三昧的过程里面,自己会发起。如果还没有发起,在四禅的时候可以专门修学神通。四禅之中修神通可以随学随得,或者过去世曾修神通的人,在修观禅的时候,自然会发起。另外还有一种漏尽通——明心见性的无生智就是漏尽通,但是还不具足,因为尚未获得尽智——一切后有永尽的智慧。也就是烦恼还没有断尽,所以还要继续修学。 四禅之后应该要修四无量心: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但是我们修四无量心的时候,不应该以希求梵天天主的果位而修,应以修集菩萨的慈、悲、喜、舍的心来修。如果修四无量心的时候,是以求得梵天天主的果报而修,这色界十八天的天主,他们就会感觉到,因为他的宫殿会震动,他就会找:“是什么人威胁到我的宝座?”那个时候你要修四无量心就很困难,他会来阻碍你,因为你威胁到他。所以为避免这些遮障,我们不应以求诸天天主的果报为目的而修,应以菩萨的慈、悲、喜、舍的心量来修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修学完成之后,要继续再修楞严大定。修楞严定所修证的五阴尽的行相,我们这里不说,请大家自行请阅《楞严经》就明白了。我们在悟后起修各种禅定三昧的过程里面,应该要严防阴魔。 一般说来,自参自悟的人,经过很长的参究过程而悟入的人,不会受到阴魔的干扰。如果功夫知见还不具足,就因善知识帮忙而悟的话,可能在悟后起修的过程会有阴魔的打扰。在《楞严经》里面说,一个见道的人“心尚不缘色香味触,魔事云何得能发生?”那就是说我们心不再攀缘于三界各种的法,所以魔事就无从发生。 所以修学禅定三昧之前,应当先见谛、先悟道,就不会有阴魔的困扰。如果我们能够依照这个次第精进修行的话,我们今生可望离开隔阴之迷。如果再深入,渐渐的就会成为菩萨摩诃萨了。所以六祖大师遵照五祖弘忍大师的吩咐,见性之后隐居了十五年才出来弘法。 石霜楚圆禅师特地造了一间枯木堂,供弟子们悟后修定,香山无闻禅师见性以后,也曾经换了三个山头,专门修习禅定功夫,经过十五年才生死自在,然后再出来为佛子弘扬禅法。因此,悟后要寻觅能教我们修定的师父或老师时,必须先证验他是否已修得禅定功夫?有许多假善知识错将幻觉认作证得初禅。许多师父和老师,错将一念不生的未到地定认作第四禅,犹不知四禅息脉俱断之理,粗浅的初禅善根发之境界都不曾体验,便敢狂言已得四禅。更有初禅二禅未得之人,便敢表示能教人修学楞严大定,能助人证入五阴尽境界。凡此皆属狂妄之人,佛子若欲随学,应先以智慧判断,免被导入岐途,慎之!慎之! 悟后修习禅定 永离隔阴之迷 第一目 悟后修定乃是正行 禅宗之禅是六度中之般若、智慧、无生智,非禅定。菩萨六度之第五度禅定,是以四禅八定为主要的三昧。已经开悟的菩萨,无生智已经现前,接下来,要不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智慧来修学禅定,不离所悟的真如佛性来修学禅定。有人质言:“初禅至四禅果低,见性果高,何以先求见性,后修四禅?岂非颠倒?”我们还是要引经据典来答复这个问题。 《维摩诘经》有三十二位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这三十二位菩萨的入不二法门,是以自在菩萨的无生智为第一,摆在最前面。这个无生智就是明心见性,是我们学佛的首要。佛子学佛最重要的,也是最先要追求的就是真如无生智,它能作我们未来在佛法大海里面的导航。这位菩萨因为得到无生智,所以名为自在菩萨。 《六度集经》世尊言:“若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者,如是圣弟子则随如来住不移动,彼于尔时则能堪忍饥渴、寒热、蚊虫、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彼于尔时,除诸曲恶、恐怖、愚痴及谀谄。清净止尘,无垢无秽,可呼可请,可敬可重,实可供养。为一切天、人良福田也。” 这一段世尊开示说:如果圣弟子(这是指已经悟道的菩萨为圣弟子),能够离欲,远离各种恶不善法,因此而发起初禅,由初禅渐修得第四禅的话,这样的圣弟子,他可以跟随如来住于不移动的境界。他们在那个时候,就能够忍受饥饿、口渴、寒冷、炎热、蚊子、昆虫、苍蝇、跳蚤,乃至强风烈日逼迫。别人恶声辱骂他,或者拿棍棒来打他的时候,他也能够忍受。色身遇到各种疾病非常的痛苦,一直到命都快要丧失了,各种不可乐的境界都堪能忍耐。这些圣弟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完全除掉不直的心、恶心、恐怖心、愚痴的心,以及阿谀谄媚的心。心中没有任何的尘垢,非常的清净。像这样的圣弟子,可呼可请,可敬可重,值得一切人天的供养,可以说是一切人天的良福田。 我们读过世尊的这段开示,就知道修学六度而先悟道证果的圣弟子,悟道之后,应该要修四禅的功夫。所以不必先修四禅而后再来证果。因此初禅到四禅果位虽然低,见性的果位虽然高,我们还是应该先求明心见性,再修四禅。 四禅八定通于声闻、外道,但是外道修行四禅八定是以证得四禅八定的境界为目标。他们不修声闻的无漏空智,也不修缘觉的缘起智慧,更不修菩萨的大乘无生智,所以虽然已经修得无色界顶——非想非非想处,因为没有无生的智慧,仍然不免要轮回生死。证果是因为发起智慧而证果,解脱是发起智慧之后断除各种烦恼而得到的果报,不是因为一般的世间禅定所能证得解脱。 明心见性的人三缚结已经断了,永远不入三恶道。经云:“极尽七有,天上人间往返,必尽苦边。”这个是懈怠钝根的菩萨初果。连同薄贪瞋痴菩萨二果、断五下分结菩萨三果、断五上分结菩萨四果,这些人都是圣弟子。这些人想要求生死自主,而不必待缘;想要生生世世在世间自己做主,而不取涅槃;并且求生处自在、生死的时间自在的话,应该要修四禅才做得到。所以禅定所证的果位虽低,但是他有许多的福德威势和各种的力量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所以悟后应该要修四禅。 譬如国王虽然广有国土财富,若无军将,不如敌国一位小小武将,就能置人于生死之地。圣弟子们如果没有禅定的福德威势,难以广度人天,难为一切人天所尊重修学,所以见性以后,应当要修四禅。长芦宗赜禅师云:“坐脱立亡须凭定力。若无定力,甘伏死门;掩目空归,宛然流浪。”学人宜三复斯言也。 第二目 关于禅和禅定的两个误区 关于禅与禅定,有两个错误的观点,这里简单提一下。 1、见性非必四禅。 我们常常强调:可以眼见佛性,但有的人不服气,就说了:“人家要见佛性得要有四禅的功夫,那你们在修得四禅的功夫之前,就说看见佛性,有问题。” 人们会产生这种错误的观念,是因为虚云老和尚是先修得第四禅,然后参禅参了二十五年之后才悟入,所以近代就有许多的善知识以为要眼见佛性必须先得第四禅。但是,有很多人不了解学禅因缘有迟有疾,有快有慢。 在以前要想听闻祖师禅非常地难,要有很大的因缘才能听到禅—了义之法。所以当年虚云老和尚修定一直修到第四禅,然后住在山里面吃野菜、树木的果实过日子,冬天饥饿的时候吃松叶,口渴时饮白雪,但是他很快乐。衣服破破烂烂的,有一段时间甚至裸体,因为衣服已经破得没办法穿了,他也很快乐,自以为四禅天人也,以为这就是禅了。 后来遇到个善知识跟他讲:“你这个是定不是禅,智慧还没有出生,你应当要参禅寻觅善知识。”而他也没有善知识可以请教,所以就自己参究,从话尾摸到话头。因为他有四禅的功夫,所以自己会话头。 然后,有一次正在参的时候,参到忘了外境。人家跟他倒开水,他也不懂得把茶杯凑过去,所以行堂的师父可能不高兴,就故意漏了一些开水烫到他的手。这一烫,手一抖,“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就这样通了。他先得四禅,然后才悟得祖师禅,走的是大乘禅的路。那是因为他的禅缘晚,而且当时禅法难闻的缘故,所以先得四禅再见性。 那我们诸位说:“禅很容易就听到了,有什么困难?”其实禅这个法到处有得听,只是听来听去十之八九在相上转,不然就在意识思惟心上转,再不然就是声闻禅。 真正的禅,以现代来讲还是不容易得闻,因此禅——了义之法,不是那一些没有福德因缘的人所能够轻易接触得到。所以古来很多学禅者听不到禅,只好去修定,因此修得四禅八定的人比比皆是。但是明心见性这回事情,那就没有什么因缘可以听得到。因此,大部分是先得第四禅,然后再眼见佛性。 但是有的菩萨因缘好,一开始就接触到了义之法,因此是没有得四禅之前就眼见佛性。虽然如此,但也必须要先锻炼看话头的功夫才能眼见佛性。 这看话头的功夫,不要说比第四禅,要跟初禅比,还是差很远,所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的时候并不须要很强的定力。对一般人而言,看话头这个功夫已经不得了了,但是对于证得禅定功夫的人来讲,这功夫就差远了,因此说十住菩萨慧多定少,原因在此。 我们再举出《六度集经》一段世尊的开示来说,《六度集经》卷七云:“比丘见谛去离五盖,犹彼凡人免上五患。盖退明进,众恶悉灭,道志强盛即获一禅。自一禅之二禅,……以二禅之三禅,以三禅之四禅……。”这意思就很清楚告诉我们了。《六度集经》讲的就是菩萨六度修行的方法,既然是菩萨法,则菩萨法所讲的见谛就是明白第一义,就是明心见性。 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先见谛——明心见性以后,能够去离五盖(就是贪欲、瞋恚、掉悔、无明就是疑,以及睡眠盖)。这五盖所带给我们的遮障消除了,觉明就现前了,一切的恶行渐渐地消除掉了。因此修道的那个意志、愿力非常地强盛,性障微薄,就获得了初禅。 有初禅之后渐渐地就可以从初禅进入二禅,借着二禅进入三禅,以三禅来获得四禅的境界。所以应当要先求见谛断结才容易修得初禅,见性的人如果能够发起初禅,然后一步一步进修四禅,到第四禅以后,于色界顶─色究竟天,如果你找到了物质边际处,这个时候发明舍心,也就是说过牢关了,那么慧光圆通,就能够永远安住于真如,永远不起妄心、真心之想,一念无明就断尽了,永远离开了妄想和梦想,这个时候就常住于真实无妄的境界之中,就是实证了涅槃。 此外,我们依照《六度集经》所讲的这段经文的道理,也可以拿来仔细地去观察一切的善知识——凡是外表示现谦虚,而内心慢习很重,贪求名闻四海,好大喜功,没有包容心的人,我们就知道他被性障所遮住,这样的人必定没有初禅的境界。不管他把初禅说得如何深妙,其实他是没有证得初禅的,因为他被性障所遮住了。从《六度集经》世尊的这一段开示,便知应先求明心见性而后再修初禅乃至四禅。 2、坐脱立亡非参禅究理之极则。 自古以来修学佛法的人大多以定为禅,因为一心在修定方面努力的缘故,未到地定修得很好,一入定就是十天半个月。有这个功夫就生起慢心,以轻慢心来对待别人,他不知这个只是定,不是解脱。还有人自认为能坐脱立亡、生死自在就是解脱,自认我坐着随时就可以走,站着也可以走,那就是解脱了,但是这个不是解脱。 如果没有明心见性,或明心不真,以感觉为见性的话,这不是真正的无生智、无生忍。没有亲证本心,没有亲眼看见佛性,即使有四禅功夫可以坐脱立亡,要死就死,但仍然没有解脱。 为何这么说呢?一般的外道修行人凡是修学到四禅的功夫,都能坐脱立亡,想要舍报立即可以舍报,但是仍然没有解脱,仍在三界之中轮回受生。当他坐脱立亡之后,必定往生到色界天去,色界天的天福享尽了又回到人间、畜生道、饿鬼道或修罗道,都不一定。 因他不明白这些境界都是五阴所有。色界天有微细五阴,无色界天有四阴——受想行识存在。因此即使有定的功夫可以坐脱立亡,但舍离这个色身以后,仍在三界之内——或色界天或无色界天受生,天福享尽,还须人间道、畜生道、饿鬼道或修罗道随业受生,和大菩萨随愿受生不同。所以证得四禅而能坐脱立亡的人,若未明心见性,并不是究竟解脱,没有明心见性的无生智之故,仍须在三界中轮回。 譬如说,在六祖以前,学佛的人都是修定听经。而禅宗在当时通常一代只传一人,尤其在西天时,只要传到一个人,上一代的祖师就入灭了不再住世。下一代的人成为祖师也一样,只要传到一个人,他马上入灭不再住世,只有一个人住世。 所以六祖以前要听闻禅法,非常困难,所以修学的法门都在四禅八定范围之内,那时有许多人都已修成四禅八定以及坐脱立亡的功夫,都有神通,但不能见性。所以六祖就讲“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因此六祖之后,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从此禅宗有很多宗派开始出现,到处弘扬;演变到唐宋以来禅风鼎盛,再传到元明,大部份学禅的人都不修四禅八定,只在口头上谈论,都落在谈论参访上面,而不作功夫了;即使悟了,没有四禅的功夫,便不能随时取证涅槃,所以长芦宗赜禅师就倡言:“若无定力,甘伏死门,掩目空归,宛然流浪。” 如果明心见性了,但是没有四禅定力就没有办法自己作主生死。若有四禅功夫,我现在不想走,阎王老子也奈何不了我;我要提前走,阎王老子也阻挡不了我。没有这个功夫只好被死魔所控制。 到了民国,现代工业革命以后,知识爆炸。一个小学生所要学的东西,古时候的人听都没听过,算术、鸡兔同笼的问题,古人有几个听过?又有几个会?更不用提初中理化,高中物理化学,大学微积分。而且现代生活形态,职业繁忙,所以人们大部份聪明伶俐,因此也就心识散乱,连基础的定力也没有。所以虚云老和尚不得不鼓吹大家努力修学看话头的功夫,作为参禅的基本条件。 我们看从古至今的演变,就知道大悟彻底的人,即使你过了牢关,没有四禅的功夫,仍然无法坐脱立亡,说走就走,必须要等候舍报的因缘。如果想要提前舍报还是须有四禅的功夫,但坐脱立亡是从四禅的定力而得,这不是解脱,因尚未明心见性,无生智慧没有现前,所以即使能坐脱立亡,舍报之后仍须要轮回受生。
本文档为【如何修习四禅八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3047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9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2-02-28
浏览量: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