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析丁韪良与京师同文馆的创办

试析丁韪良与京师同文馆的创办

举报
开通vip

试析丁韪良与京师同文馆的创办 2009年 5月 第 28卷第 5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H e ilong jiang College o f Education M ay 2009 Vo.l 28 No. 5 � � 收稿日期: 2009- 02- 16 作者简介: 张路莹 ( 1984- ),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 2007级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试析丁韪良与京师同文馆的创办 张 路 莹 (哈尔滨师范大学 社会与历史学院,哈尔滨 150025) � � 摘 � 要: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

试析丁韪良与京师同文馆的创办
2009年 5月 第 28卷第 5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H e ilong jiang College o f Education M ay 2009 Vo.l 28 No. 5 � � 收稿日期: 2009- 02- 16 作者简介: 张路莹 ( 1984- ),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 2007级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试析丁韪良与京师同文馆的创办 张 路 莹 (哈尔滨师范大学 社会与历史学院,哈尔滨 150025) � � 摘 � 要: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第一所西式外语学堂。在美国传教士丁韪良长期担任总教习期间, 同文馆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 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文馆的创立可谓中国近代教育的肇端。 关键词: 同文馆;丁韪良; 新式学堂 中图分类号: K256� � � 文献 标志 禁止坐卧标志下载饮用水保护区标志下载桥隧标志图下载上坡路安全标志下载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下载 码: A � � � 文章编号: 1001- 7836( 2009) 05- 0091- 02 � � 京师同文馆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一所外语 教育和翻译机构。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洋学堂, 同文馆 既是晚清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产物, 也是近代中西 文化交流的场所。在总教习丁韪良的督导下,同文馆的西式 教育迈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 一 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惨败暴露了晚清王朝的没落, 同时也显示出日益崛起的西方国家船坚炮利。中华帝国面 临着覆亡的厄运, 几千年的封建体制受到了致命的震颤。清 廷内的有识之士在探求拒敌之法、强国之术时, 其传统的 �天 朝上国�观念已受到猛烈冲击。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面前, 清政府必须无奈地接受这样一个现实: 条约中有关于 两国交涉使用文字文种的规定,一旦有关文件与文词发生争 议, 均以外文为主。即�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 1) �嗣后英国 文书俱用英文书写�; ( 2) �暂时仍以汉文配送�; ( 3) �自今 以后, 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此次定约汉英 文字详细校对无讹, 亦照此例。� [ 1]可以说,中国在国际谈判 中是根本没有地位的 ,而要想重振大清帝国雄威就必须符合 世界之大趋势: 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模仿外国的经济、政治 制度以自强。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人才,特别是最急需 的外语、外交人才。在这种严峻的挑战下, 1861年 1月 13日 (咸丰十年十二月三日 ) , 恭亲王奕等人上奏请求设立同 文馆。在奕等人的多次论述奏请后, 1862年 6月 11日 (同 治元年五月十五日 ),京师同文馆正式开馆。 作为一所以外语教育见长的新式学校,同文馆在开办伊 始就将聘请洋人教学外语纳入了日程中。而由外国人教 �西 学�,无论是从学习外语还是学习西方近代科技都能使学生 尽可能地接触到原汁原味的 �西学�, 同时这也促进了 �西 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旋据英国威妥玛言及该国包尔腾 兼通汉文, 暂可令充此席。� [2]这样英国人包尔腾就成为英 文馆的第一位洋教习。此后在京师同文馆教师队伍中, 洋教 习也逐渐扮演了核心和骨干角色。外国人不仅担当了前后 两任总教习, 而且在教学中许多主干重点科目也由洋教习教 学。在诸多教习中, 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较大的属美国传教 士 � � � 丁韪良。 丁韪良, 1827年 4月 10日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 传教士家庭。 1849年他毕业于新阿尔巴尼神学院, 次年受 美国长老会派遣来中国进行传教。1865年 3月,经美国驻华 公使蒲安臣推荐, 丁韪良受聘于同文馆。1869年他正式被 聘为同文馆总教习, 直到 1895年因身体健康状况辞职。他 在同文馆工作 30余年,其时间占据了同文馆存在 40年的四 分之三长。可以说, 丁韪良在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酝酿与形 成过程中发挥了急先锋的作用。 二 中国的西式教育是洋务运动时期兴起的产物。它以创 办学堂、学习西文西艺为主,辅以派遣留学生和组织翻译机 构。其目的是培养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新型实用人才。同 文馆的创立是新式学堂的典范,而这大多源于丁韪良在同文 馆所做的大量工作。 首先, 丁韪良为同文馆制订了新的课程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同文馆成 立最初的课程主要是中文和西文。这仍属于八旗官学, 学生 们只能学习简单的语言文字,并没有深入地了解掌握近代自 然科学知识。直到丁韪良就任后拟订了两套课程计划。其 课程设置为八年制和五年制。八年制是供年纪较小者, 前三 年主修外文, 其他五年制课程也全部学习。五年制 �其年齿 稍长, 无暇肆及洋文� [ 3]专修数学、化学、天文等科。这就改 革了以前那种单纯以 �外语�为主的教学方式, 加入了物理、 数学、化学、地理、天文等课程后, 同文馆就逐渐向一所更加 �91� 完善的综合性学校迈进。 丁韪良等人制订的两套新的教学计划在中国近代教育 史上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 它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学科目, 强调学习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冲破了中国两千年来 只注重学习儒家文化的樊笼。从此, 近代科学知识开始正式 纳入各校的教学计划之中。 其次, 丁韪良为同文馆设立了诸多教辅机构。对于几千 年来的科举制度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任何人不能忽 视的, 各朝各代涌现出的大批优秀官员都是与科举取仕息息 相关的。正因如此, 丁韪良在其自传 �花甲记忆�中指出: �科举考试在维持中国统一和将中国的文明保持在一个像样 的水平上所起的作用超过了任何其他一种事务。� [ 4] 21显然 丁韪良也给予科举制度充分的肯定。但是中国人在自然科 学方面的无知落后, 几乎没有人对任何科学实验充满兴趣与 理解。中国人的重文轻理使得很多官员根本不具备时代所 需要的基本科学素质。丁韪良在向满清大臣介绍电报机时, 一位翰林却轻蔑地说 : �中国虽然四千年以来没有过电报,但 却是泱泱大国。�他无奈地在回忆中写道: �在文学方面他们 是成人, 而在科学方面,他们却仍然是孩子。� [ 4] 202应该说,正 因为丁韪良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才认为 �中国教育制度尚 须经过一番彻底的改革� [ 4] 160。在孙邦华论述丁韪良改造同 文馆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 1871年增设化学馆, 1878 年增设天文馆, 1888年新设格致馆。经过他七年的努力, 即 到 1877年 2月, 丁韪良认为同文馆已进入 �相对繁荣的阶 段 � 。� [ 5]正是由于丁韪良对于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不断改 革, 到 1879年京师同文馆已基本建立起具有近代学校特点 的新式学堂。最后,丁韪良等人编译大量西学著作。在 1888 年前, 出于教学需要,京师同文馆组织师生共译书二十二种。 包括: 经济学、外语、历史等学科。这些译书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关于法律和国际知识的,如: �法国律例�、�万国公法 �; 二是关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如: �格物入门�、�化学指南�等; 三是学习外语的工具书,如�英文举偶 �、�汉法字汇�等。正 因有了同文馆这个广泛翻译西学的基地,才使得洋务运动对 科技需求得到了满足 ,进而为日后维新改良思想的发展起了 巨大的推动作用。 京师同文馆在丁韪良等教习的精心改造下,在清朝末期 以崭新的面目出现。而丁韪良以总教习的身份在同文馆传 播西学、为中国近代教育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三 京师同文馆作为洋务运动时期兴起的新式学校, 它为中 国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虽然它仅存在了 40余年, 但 留给人们的启示却远远超过其本身的存在价值。 第一, 同文馆为清政府培养了一批现代化的新型人才。 馆内毕业的学生经过系统的教育后, 大多成为一批新式外 语、外交、管理等人才。如 1879年 �同文馆题名录�记载, 随 使出洋者 16人,分别驻英、法、德、美、日、俄六国。 �生前出 馆�者 4人, �分部留馆�者 15人。这其中包括: 汪凤藻、庆常 等人一批中国近代通晓西学的外交官。他们与洋务派一起 改变了中国外交由洋人包办的局面,并且也逐渐取代了一班 昏庸无能的晚清旧官僚, 将中国的外交史书写了新篇章。另 外还有很多学生直接步入洋务事业中,在电报、船政、军械等 处任职, 多数成为各领域的中坚力量。如 1898年�同文馆题 名录�记载: �陈应宗任天津武备学堂教习,延熏任天津电报 局委员, 英志任北京官报局委员等。� [ 6]因此, 京师同文馆在 人才培养方面为晚清政府作出了杰出贡献。 第二, 同文馆创办之后,大量新式学堂在全国纷纷建立。 京师同文馆作为一所极具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意义的新式学校可谓中国教 育近代化的嚆矢。同文馆成立不久,在上海、广东也相继出 现方言馆。此后, 又相继出现电报、水师、船政、武备等各式 新学堂。学习西文和西艺的浪潮在全国掀起。这些学堂的 成立又加快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趋势。刘铭传曾感慨说: �自京师同文馆招选满汉子弟延请西师, 天津、福建、广东仿 照枪炮船械之地, 无不兼设学堂, 风气日开, 人才蔚起, 海洋 防务, 利赖良多。� [ 7]作为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 同文馆可谓 是一个领路人。 第三, 中国人旧有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同文馆的成立 有意改变中国传统那种以读圣贤书为主旨的,只注重培养封 建礼教维护者的旧式教育 ,提倡注重科学、注重民主的生活。 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传播,大量的中国青年已经不再仅听取 孔孟之道来获取知识,而是有意识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 识。 �师夷长技�的设想已经付诸新式学堂的实践中。这种 对西学的渴望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人们不断向传统挑战, 也 逐渐甩掉中国向近代化前进的沉重枷锁。 综上所述, 京师同文馆虽然是随着洋务运动的高涨与低 落而始终, 但翻开其历史, 我们却可以看到中国近代新式学 堂教育的蹒跚起步,从那里我们可以找到以丁韪良为首的洋 教习们将其西式的教育理念带入中国的始端,他们曾尽心竭 力把同文馆治理得井然有序,为中国新式学堂教育的起步发 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京师同文馆也因其培养出外交与翻 译人才而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 1]丁韪良. 同文馆记 [ G ] �朱有王献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第 一辑上册.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 159. [ 2]筹办夷务始末 :同治朝卷八 [ G ]�朱有 王献 .中国近代学制 史料: 第一辑上册.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6. [ 3]同文馆题名录 :光绪五年刊 [ G ]�朱有 王献 .中国近代学制 史料: 第一辑上册.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 71. [ 4]丁韪良. 花甲记忆 [M ].沈弘, 等,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04. [ 5]孙邦华. 简论丁韪良 [ J]. 史林, 1999, ( 4): 86. [ 6]同文馆题名录 :光绪二十四年刊 [ G ]�朱有王献. 中国近代 学制史料: 第一辑上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 67. [ 7]光绪十四年六月初四日刘铭传折 [ G ] �朱有 王献 . 中国近 代学制史料: 第一辑上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 303. (责任编辑: 乔瑞雪 ) �92�
本文档为【试析丁韪良与京师同文馆的创办】,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951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3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2-27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