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返朴归真:行道之方向

返朴归真:行道之方向

举报
开通vip

返朴归真:行道之方向 道教论坛 道教继承和发扬老子“返朴归真”的思想。发展 成为心性及生命复返始初的学说.并成为道教的重 要教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返朴归真”是道 教徒行道而努力追求的口标(或方向)。凶此,本文名 之为——返朴归真:行道之方向。 为了行文脉络之清晰。一F面分别从“返朴归真” 的含义、缘南、方法及作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 、关于“返朴归真”的含义 首先。我们弄清“返朴 真”之“朴”“真”的含义。 老子《道德经》第 :0卜二章巾说:“道常无名、朴。虽 小,天下莫能 。”这...

返朴归真:行道之方向
道教论坛 道教继承和发扬老子“返朴归真”的思想。发展 成为心性及生命复返始初的学说.并成为道教的重 要教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返朴归真”是道 教徒行道而努力追求的口标(或方向)。凶此,本文名 之为——返朴归真:行道之方向。 为了行文脉络之清晰。一F面分别从“返朴归真” 的含义、缘南、方法及作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 、关于“返朴归真”的含义 首先。我们弄清“返朴 真”之“朴”“真”的含义。 老子《道德经》第 :0卜二章巾说:“道常无名、朴。虽 小,天下莫能 。”这 老子用“朴”来说明无名无形 而浑沌未分的“道”的原始状态。在老了看来。无形尤 名的大道。在化生宁甫万物之前是处于浑沌未分之 状态的,所以称之为“朴”。毫无疑问,此“朴”者,真 也,善也,美也。老子所说的“道”为至朴之“道”。同时 亦可以说是至真之 “道”或至善之 “道”或至美之 “道”。盖彼此密不分也 。 返朴归真 ● ● o周高德 此外,我们从 15章“敦兮,其若朴”;19章“见素 抱朴,”;28章“复归于朴”;以及 37章“化而欲作 ,吾 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和57章“我无欲,而民自朴”这 些经文巾。其“朴”可解释为——质朴 ,敦朴; 本真, 本性等义。是老子理想社会与理想人格之最一般的 阐述。 关于“真”的含义。在“返朴归真”巾.其“真”与 “朴”同义。盖:此“真”者,指自然的本性。此自然的本 性。毫无疑问是“真实” 的;而真实的自然本性,毫无 疑问义是质朴的(或朴实的)。 不仅“真”与“朴”同义.而且“归”与“返”亦同义。 《庄子·秋水》中日:“谨守而勿失 ,是谓反其真。”此 “反”(“返”)即“归”也。“反其真”即“归其真”。亦即同 归或Iu1返到人的最初的 然本性 老子教人法“道”之“朴”或法“道”之“真”.旨在 劝诫人们——为人要质朴敦厚。不要文饰诈伪。换言 之,即保持人的[{然本性,反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道教论坛 如《道德经》第十五章巾描写“古之善为道者”,其为 人“敦兮,其若朴”。这就是说“善为道者”为人敦厚质 朴, 像未经雕琢的木材一样。 在老子《道德经》中,“返朴归真”的含义一般认 为是关于品性修养的原则。s老子(包括先秦道家 的 “返朴归真”的思想,对后世道教产生了非常重大的 影响。道教继承和发挥“返朴归真”这一观念加以宗 教化,作为其修道长生的重要途径,从而成为道教的 重要教义。这就是说,道教“返朴归真”的这一重要教 义,就是源于老子《道德经》。 所谓“返朴归真”,就是指通过修“性”,返归到质 朴纯真的本性,如同“木材”——原始未化而质朴,如 同“婴儿”——“无知无欲”而纯真;通过炼“命”,返归 到神全、气足、精同的生命本真,如同“婴儿”——至 柔 。如同“赤子”——“精之至”、“和之至"6也。概言 之,即通过修养和修炼使其心性和生命返归到质朴 纯真并神全、气足、精同的初始状态。 二、关于“返朴归真”的缘由 关于“返朴归真”的缘由。亦即为何要返朴归真? 老子之所以教人要“返朴归真”,其缘由,笔者认为主 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缘于老子“返本复初”的哲学思想。 众所周知,太上老子特别重视矛盾的转化。这是因为 其哲学的归结点具有返本复初的思想。老子认为“返 者道之动” 。“反”,在“反者道之动”这句经义中,其 涵义有两方面:一、相反,指事物向着 自己的对立面 转化;二、返回,指事物的运动返回到起始的本质存 在(注意:不是起始的存在状态)。老子告诉人们:向 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或言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 法则 .换言之即“道”所表现的一种规律。这一思想见 于十六、二十八等章中。 如第十六章中云:“万物并作,吾观其复。夫物芸 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老子从万物 “归根”、“复命”的自然现象中得到启示,指ilJ“虚” “静”是万物生命的本源,同时义是万物生命的自然 本性。万物最终都有要回归到“虚”“静”的生命本源, 都要复返到“虚”“静”的自然本性。冈此,老子教人效 法之,以返本复初。人应该怎么去做呢?老子希望人 们“致虚极,守静笃”s意即:达到心境空明的极度,保 持心境宁静的顶点。因为在老子的宇宙观中。“虚” “静”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的最初状态。倘若 人能效法“道”的“虚”“静”之体性,则与“道”同一体 性也。“道”的特性体现于人,谓之“德”。“德”者得也, 谓得于“道”果也。 第二、缘于人们舍本逐末而远离大道。无 形无名的大道,在化生宇宙万物之后,其质朴的体性 仍蕴含于万物之中。因此,天地间之万事万物其始初 状态都是 自然而素朴的。人也是如此,即人原初的本 性是质朴纯真的,与“道”的体性是相似而接近的。所 谓“人之初。性本善”也。但由于落人“红尘”而受社会 不良氛嗣的影响,由于自身意志薄弱而难以抵御声 色名利的诱惑,因此逐步蒙蔽了原初质朴纯真的本 性,同时也消耗掉了“精之至”(即精气充足)与“和之 至”(即元气淳和)的原有的生命元真。有些人其生存 状态可以说是——欲望在膨胀 ,生命在萎缩。因此, 老子他老人家心怀慈悯之心 ,教导人们“专气致柔, 能如婴儿乎”,即教人返归到婴儿般之至柔,以及“精 之至”、“和之至”的生命元真状态;劝诫人们“复归于 婴儿”、“复归于朴”,即劝人复归到婴儿般之天真无 邪的纯真境界.复归到术材般原始未化的质朴境界。 三、关于“返朴归真”的方法 关于“返朴归真”的方法,亦即如何“返朴归真”? 下面从老子和道教两方面分别加以论述。 首先,我们介绍老子的主张。老子教人“见 素抱朴”.保持人的自然、纯朴之本性。 其主要方法 大约有如下几点: 其一、反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为了防止人 性的扭曲和异化,老子主张“绝圣弃智”。盖“圣”“智” 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道教论坛 f即不正当的聪明智巧)产生法制巧诈 ,而用法制巧 诈来治理国家,就会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如果抛 弃这种扰民的“有为”之政,人民就会得到百倍的利 益。 为了防止人性的扭曲和异化,老子义主张“绝f_= 弃义”。老子主张绝弁当时流行于矫揉造作的、不自 然的、虚伪的所谓“仁义”,旨在回归于自然之“大 道”。这样,民众才能恢复自然淳朴的孝慈天性。 为了防止人性的扭曲和异化,老子还主张“绝巧 弃利”。“巧”,技巧。这里的技巧,不是指制造先进生 产、生活器具的技巧,而是指制作“奇物”以供权贵玩 赏或牟取利益的技巧。换言之,即指不正当的技巧。 “利”,这里指贪图奇物之利,亦即不正当的利益。由 于“人多伎[技]巧,奇物滋起-10义由于人多贪“奇 物”(up“难得之货”)之利 ,因此要“绝巧弃利”。“绝 巧”而“弃利”,“弃利”,亦即“不贵难得之货”n,“不贵 难得之货”,从而“使民不为盗”-z。简言之,即杜绝不 正当的技巧,舍弃不正当的利益,这样人们就不会起 贪图占有之心,从而盗贼就自然不会出现。 总之,在老子看来 ,“圣智”、“ 义”和“巧利”这 者全是巧饰的,违反了人性的自然,因此主张“见 素抱朴,少私寡欲”,同守人的自然淳朴的天性。以达 到“我无欲,而民自朴”n的理想境界。盖:绝弃“圣 智”、“1_=义”和“巧利”,是老子对执政者的劝诫.亦即 老子治理社会的政治主张。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的主张用于“治国”可能难以实施,但用于“治身” 却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这是毫无疑问的。 其二、教人柔弱不争、淡泊名利。老子劝诫 人们“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知道 自己荣耀。却 使自己保持卑辱的心态,而且宁愿做那天下两山之 问的低谷,以“复归于朴”。即复归到原始末化的纯真 质朴的本性状态。质言之,即教人淡泊名利。 老子还劝诫人们“知其雄 ,守其雌,为天下溪”。 明知自己力量强大 ,却使A己保持柔弱的心态.并甘 愿做那天下之山中最低处的溪沟,以“复归于婴儿”, 即复归到婴儿般之柔弱不争、天真无邪的本真状态。 实际上,即“复归于朴”。盖在老子《道德经》中,,“婴 儿”是“朴”的形象化解说。只有婴儿才不被世俗的声 色名利所困扰和诱惑,好像“未孩”(不知嘻笑)一般, 无知无欲 ,天真无邪,近于“道”的自然本性。质言之, 即教人柔弱不争。 其三、特别劝诫人们要“清静寡欲”。为此, 老子要求人们 : — — 以“为腹不为目”作为人生生活方式的价值 取向。 老子所提出的“为腹不为目”的生活态度 ,对当 今的人们仍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老子所言的 “为 腹”包括两方面:其一 ,在饮食上崇尚清淡,且无嗜 欲。其二,注重内在品德的修养,以及内丹的修炼。用 道教的术语来讲,叫做“性命双修”;用社会公共语言 来说,称为“身心健康”。 老子所言“不为 日”,是一个代表性的说法。其 “目”代表耳、口、心、身等。因:“五色令人目盲”,故 “不为日”;“五音令人耳聋”,故“不为耳”;“五味令人 口爽”,故“不为口”;“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故“不 为心”;“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故“不为身”。用通俗话 说 ,“不为 目(耳、口、心、身)”即不追求外在的奢侈生 活,面对纷繁的物质世界而不心生贪欲。 — — 以泊淡名利作为人生安身立命的生活态 度。 毫无疑问,贪欲的根源不外乎贪图名利。有鉴于 此,老子教人要“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之所以主 张“不尚贤”。是因为“尚贤”容易引起人们对名位的 追求而相争;之所以“不贵难得之货”。是因为“贵难 得之货”容易引起人们对财利的贪求而为盗。可以引 起人们心生贪欲者,莫过于名、利。因此 ,老子教人 “不见可欲”。在《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中,老子明确指 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道教论坛 出“罪莫大于可欲”。“尚贤”、“贵难得之货”,都是“可 欲”的行为。所以,针对“可欲”的行为,应当采取“不 见”的态度。事实证明,人生最烦恼的是人争名夺利。 然而,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却乐此不疲。跑官者有之, 买官者有之,纂权者有之,人为财死者有之,财多丧 身者有之,图财害命者有之,等等。多少人问悲剧都 是由争名夺利而导致的。世人知晓其中之害,却又恋 恋不舍,总是放不下。凶此,老子感叹道:“众人熙熙, 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末 孩。” — — 以知足知止作为人生心理平衡的精神良 方。 由于“罪莫大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 于欲得”,凶此,老子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旨在 教人“知足”。按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的说法,那么 反言之则“福莫大于知足”。所以,老子便用肯定的语 气说“知足者富”;并认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 长久”。人的内心知道满足就不会使自己受到耻辱, 人的行为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只有 “知 足”、“知止”,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 — 以崇俭抑奢作为人生日常生活的基本原 则。 “俭”为老子“ 宝”f一日慈、二日俭、_一日不敢 为天下先)之一。所谓“俭”,其涵义有二:①俭省,节 省。②约束,不放纵。老子《道德经》六十七章中所说 的“俭”二义兼容。与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之 “啬”同义。前者,是就物质层面而肓;后者,是就精神 层面而言。前者,用于行事;后者用于处世。 老子所谓“俭”,主要是就人的精神修养而言,旨 在教人韬光养晦,不逞强,不逞能,不肆为,不奢侈。 崇俭者,自然要抑奢也。“抑奢”,亦源于老子思想。老 子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即:有道的人 去掉f或戒除)那些过分的、奢侈的、极端的行为。 总而言之。崇俭抑奢乃积极而行之有效的 “寡 欲”良方与措施。倘若在现实生活中不“崇俭抑奢”, 那么“寡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上述三点。是老子教人如何“返朴归真”的具体 方法。人们倘若做到上述几点,则“返朴归真”有望矣1 1《中国美学史》中云:“老子所说的‘道’是真、是善、是 美,完全没有分化,三位一体。”(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第 1 册 。) 2如“敦兮其若朴”、“我无欲 ,而 民 自朴”、“化 而欲 作,吾 将镇之 以无名之 朴。”其“朴”即意为“质朴 ,敦朴 ”。 3“真”,有“真实”之义。 4质朴 :朴实 :不矫饰 5笔者认为:从老子《道德经》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如婴 儿乎?”这句经文中。可知“返朴归真”亦含有养生的意义。 6所谓“返老还童”也。 7《道德经·四十章》。 8《道德经·十六章》。 9河上公注日:见素者,当抱素守真不尚文饰也;抱朴 者,当见其笃朴以示天下,故可法则。 10《道德经·五十七章》。 ¨《道德经·三章》。 12《道德经·三章》。 13《道德经·五十七章》。 题 图:老子像(雕塑) 上海城市雕塑中心供稿 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文档为【返朴归真:行道之方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0379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3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2-26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