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饕餮和饕餮纹

饕餮和饕餮纹

举报
开通vip

饕餮和饕餮纹(原)饕餮和饕餮纹 □作者/蒙恩 笔者在为企业做咨询时发现有企业将饕餮像悬挂在门前,问及意义,老板却不知其故。 饕餮,taotie,历来解释很多,字典上的解释贬义较多,其中传说较多有以下几种: 1、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猛兽,常见于青铜器上用作纹饰,称为饕餮纹。 2、贪吃者或性情贪婪的人。 3、贪吃之人。 近年来,有世人自封为老饕之人。这些人多是一种表面上的自嘲实际上的得意,或许还可以是沾沾自喜、生活优裕的心理超越。虽然号称老饕之人,...

饕餮和饕餮纹
(原)饕餮和饕餮纹 □作者/蒙恩 笔者在为企业做咨询时发现有企业将饕餮像悬挂在门前,问及意义,老板却不知其故。 饕餮,taotie,历来解释很多,字典上的解释贬义较多,其中传说较多有以下几种: 1、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猛兽,常见于青铜器上用作纹饰,称为饕餮纹。 2、贪吃者或性情贪婪的人。 3、贪吃之人。 近年来,有世人自封为老饕之人。这些人多是一种表面上的自嘲实际上的得意,或许还可以是沾沾自喜、生活优裕的心理超越。虽然号称老饕之人,多是能吃、会吃、敢吃、吃的起的成功、半成功人士,用“饕”自封,无非是调侃一下,强调自己在吃的方面的优越而舍弃贪婪的。如果说能吃而且贪婪,尊敬也就会转化成仇恨了,古时夏桀、商纣就是这类人物的代表。 究其本源,饕餮不是一种猛兽,而是一个人,是一个崇尚奢侈、贪吃贪财、没有同情心的家伙。《左传·文公十八年》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缙云氏(黄帝时的夏官)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由此我们知道,饕餮是黄帝时夏官缙云氏的儿子,是个典型的贪吃无耻之徒。 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生有九子,都不像龙,各有所好。 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老二叫睚眦(ya zi),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老三叫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五子狻猊(suan ni),形如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六子霸下,又名XX(bi xi),似龟有齿,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七子狴犴(bi ga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八子负质,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老九螭(chi)吻,又名鸱尾或鸱(chi)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说法。说是一位龙母,生了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各有各的长相,脾气和爱好也各不相同。 赑屃:也称龟趺。形状像乌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狴犴:又叫宪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狱讼之事,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虎是威猛之兽,可见狴犴的用处在于增强监狱的威严,让罪犯们望而生畏。 螭吻:也叫鸱吻、鸱尾、好望,等。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椒图:形似螺蚌,好闭口,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 囚牛: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好音乐。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蒲牢: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狻猊: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好烟火,又好坐。庙中佛座及香炉上能见其风采。 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睚眦:相貌似豺,好腥杀。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这样,这位模样像豺一样的龙子出现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饕餮:形似狼,好饮食。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由于饕餮是传说中特别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饕餮还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 饕餮纹,又叫兽面纹,它是以虎、牛、羊等动物为原型,经过综合、夸张等艺术处理手法而创造出的饕餮的形象变形后形成的纹饰。兽面纹是古人对兽和神的人形化,企图借助于猛兽的形象来杜撰神灵,神灵又具备有效的感召力,可以集合力量,协助本部族与自然灾害和其他部族抗争。人形和兽面结合起来,形成神灵的图纹,是人类从原始的愚昧状态向文明的过渡。饕餮之名虽是后人所定,其意义也是后人的附会传说,不可尽信,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沿用这个名称来作为这种纹饰的标识。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的玉器上。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000年前,位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文化。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玉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在各种良渚玉器中发现的纹饰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神人兽面纹。神像的形态,由于雕琢的年代和器物的不同,虽然有所变化,但都源于同一形像,最完整的就是在余杭反山遗址出土的一件大琮上的图像:其上部雕刻的是神人脸面,头戴羽冠,圆眼,宽鼻,阔嘴,牙齿外露;下部是神兽面纹,椭圆形的眼睛,凸额,宽鼻,穿出獠牙的阔嘴,前肢蹲踞,显露出一副狰狞可怖的面目。神像的全身除脸部以外,填刻横直线和卷云纹。这组神像的冠、神面和兽面,采用浅浮雕的方法凸出,其余都在底面上线刻,因此具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效果。这一神人兽面复合像,被称为良渚人崇拜的“神徽”,它也就是后来饕餮纹的最直接的原型。 饕餮像 山东龙山文化的这种器物,发掘品还比较少,但一些非发掘品的文化性质还是清楚的。它们的纹饰有和良渚文化共通之处,如有两种不同的颜面并存,和商代青铜饕餮纹也有紧密联系,并且年代更为接近。在山东龙山文化的出土文物中就有一件兽面纹玉(石奔),它在近背部两面皆为单线阴刻兽面纹,以旋转形双眼和头上的角形特殊装饰为特征,形象狰狞,线条纤细流畅,刚劲有力,也是饕餮形纹样存在与发展的明证。 而论及饕餮兽面纹的最原始形态,则是一对圆泡状的乳钉纹,以它们表示兽面的双目,后来才逐渐增添鼻角口耳眉,成为了器官齐备的兽面。 周朝的时候,把饕餮的形象铸到盛食物的鼎上,是要告诫人们不要像饕餮一样的贪吃,后来慢慢的转化为鼎的一种必要的装饰,其原始的意义逐渐被人们遗忘,饕餮作为贪吃和能吃的象征流传在人们的口头和书面上。要节制饮食,不要放纵的原意已经很少有人提起了。 饕餮称号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饕餮之夜”起源于法国的一个时尚广告狂欢节,据说每年世界上的一些经典广告都会在各国一些著名城市来举行! 学者高成鸢先生曾撰文写到,在《有“老饕”更有“馋虫”》一文中我们说“老饕”近于“大肚汉”,而“美食家”是个法国外来语,所以建议起用“馋虫”称号。那篇是个引子,引出更重要的话题:美食运动的真正主导者是比“馋虫”更挑剔的食客,尽管从来还没人认识到他们的伟大功劳。 “老饕”,梁实秋先生称之为“饕餮客”,其特性是什么都吃不够,即俗话“不忌口”。另有一种人相反,这也不吃那也不吃,俗话 “口刁”。这种人很少,所以连个称号都没有。 清代美食家梁章钜可算是“口刁者”的典型。他曾开出一份《不食物单》给家人和厨子,“以省口舌之烦(免得反复嘱咐)”。 “口刁者”比“饕餮客’’高出一等,已属无疑。不仅品味水准高,更根本的是文化艺术素养高。《红楼梦》中不吃蟹黄的林黛玉最有诗才,而贪吃的王熙凤是不懂诗的俗物。苏东坡、陆游有无数歌颂青菜的诗,篇篇脍炙人口。东坡试制过荠菜羹等羹品,他的好友巢元修可能是早期的炒青菜“元修菜”的首创者。记载这些高雅饮馔的不是一般的食谱,而是宋代隐居高士的奇书、洋溢着诗意的《山家清供》。 归根结底,饕餮的历史传说告诫人们做事,索取应有节制。一个人把周围的一切东西都视作是自己的筹码,然后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种人很可怕,就如饕餮喜欢吃东西一样,他所追求的欲望广,标准高,所伤害的人也很多,是极其有害的。饕餮的象征意义是我们对后代进行德育教育的好题材。但作为餐饮企业标准性宣传品似感不妥。 作者博客: http://yangyihua163boke.blog.163.com 管理不仅是长篇大论,更要细节探讨。管理不仅是专家论道,也有草根抒怀。若非特别注明,皆为本人咨询、写作过程中思维发散和聚焦之产物,若有引用之意,请与笔者(Q386286263蒙恩)联系。
本文档为【饕餮和饕餮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4023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9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2-24
浏览量: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