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举报
开通vip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null道德理论与实践道德理论与实践2008.11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华东师范大学 苏 尚 nullnull 1、社会是与自然界完全相同的存在吗?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null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null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物史观唯心史观一、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null道德理论与实践道德理论与实践2008.11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华东师范大学 苏 尚 nullnull 1、社会是与自然界完全相同的存在吗?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null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null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物史观唯心史观一、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社会意识(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意识主体划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从意识内容层次划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称之为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去看待历史,认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精神因素。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舍豪杰则无世界 绝对精神唯心史观的缺陷:唯心史观的缺陷: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逻辑的得出,社会历史是精神发展史,而根本否认社会历史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 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是按其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二)社会存在与社会 意识及其辨证关系(二)社会存在与社会 意识及其辨证关系1、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null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null人所生活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因而,才有了适合于这些不同性格的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地理环境决定论null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注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null物质资料生产劳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null(1)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null(2)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null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null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马克思null(2)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建设 。null 如今在电视屏幕上办起了“皇帝展”。有不少的电视剧编导者热衷于皇帝题材,争先恐后的推出一部又一部的皇帝戏。先是《末代皇帝》,后是《雍正皇帝》,接着是《戏说乾隆》、《唐明皇》、《朱元璋》、《康熙大帝》、《秦始皇》以及新近投拍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武则天》,可谓一发不可收拾。 皇帝戏越拍约多,越播越热,却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他们为什么要反对?你对此又是怎样看待的?null(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科学的回答了人类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动力和规律。null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null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null(2)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实体性要素 (基本要素)渗透性要素。null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劳动资料null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null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自身的生产力意义。 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劳动者(3)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3)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生产力的性质生 产 力 状 况 统一 2.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null(2)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生产关系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null生产资料氏族成员平均所有奴隶主所有地主所有资本家所有全社会共同所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归生产关系的类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null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形态的演变(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null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null原始工具原始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null原始工具青铜器铁器大机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null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生产关系生产力 真舒服!null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真难受!生产关系生产力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从内容上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null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null(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2.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1)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 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 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 和设施。 null上层建筑的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null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提供保证提供理论依据和精神指导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null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或部落私有制阶级国家null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 国家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的,而不再以血缘关系来划分 国家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null(1)对内职能:政治统治、社会管理; (2)对外职能:防御外来侵略、开展外交活动。 (3)政治职能是根本,社会职能是基础。 国家的消亡国家的消亡 随着阶级消亡,国家才将消亡,国家和社会完全统一之日,也就是国家消亡之时,国家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代表。 “迄今所夺去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努 米 底 亚 地 图 null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国体奴隶主阶级专政地主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国体和政体null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政体君主制共和制君主专制制二元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制半总统制议会制null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国体政体内容形式决定服务于(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null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null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促进作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适合适合不适合适合不适合阻碍作用null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注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情况的复杂性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实践意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实践意义 在当代中国,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其目的就是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null 1、社会变化的基本趋势是怎样的? 2、社会发展的表现形式是什么?null(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种种复杂情况和特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个“扬弃”的过程 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null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null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null(一)社会基本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null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生 产 力生 产 关 系经 济 基 础上 层 建 筑矛盾矛盾null2.社会基本结构 null经济结构广义经 济结构狭义经 济结构生产 方式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生产力生产关系null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政治结构制度政治制度设施法律制度政治设施法律设施政治结构(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表现形式为: 1、生产力是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中最 基本的动力因素, 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 产 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 定决 定反作用反作用社会三层次结构的动态系统null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生产力发展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null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null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 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 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1.阶级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列宁的阶级定义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null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 直接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 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具有历史局限性。(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判断。秋收起义null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亦称社会革命,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null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社会革命的爆发既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又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 null 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客观形势主观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革命觉悟程度组织程度 群众发动程度(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注意: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列宁 null1、改革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改革是同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null2、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康有为变法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活动。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null(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1.近代以来的四次科学技术革命1.近代以来的四次科学技术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8世纪70年代,它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推动了西欧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迅速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 null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它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它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为标志,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形态的过渡。 2.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null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 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null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null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null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推动。 ——江泽民null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 +科技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科学技术的应用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其原因: 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 另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null科学技术的消极后果科学技术的消极后果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当代“全球问题”。 “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利。”如人受机器的支配。 正确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 正确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 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 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资本主义积累的逻辑无情的制造了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的断层,切断了自然资源再生产的基本进程”(马克思) 1、生态危机将使人类丧失基本的生活要素,生态危机不消除,人就不成其为人,就是非人 2、生态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资本主义的利润原则,资本逻辑带来的,解决生态危机的最终出路是变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 null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null(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群众史观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null1、 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是指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尼采2、群众史观2、群众史观  唯物史观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发,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null(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人及其活动的本质? 抽象人性论抽象人性论“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意志自由” null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西方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null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认为:理性、自由、享乐是人的本性null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null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 null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事民族关系阶级关系  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生活交往社会交际国际交往null(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了如下原则: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null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注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null秋收起义null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 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nullnull“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nullPn (个人)P1 (个人)O(出发点) H(合力)(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null(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历史人物按其发挥作用的性质,可分为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 个 人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杰出人物 反动人物 null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从而导致历史发展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大泽乡起义null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袁世凯null(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 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null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与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是一致的。null 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但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1.马克思认为:“火药、 指南 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星度指南下载审查指南PDF 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思考题null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物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null3.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null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null
本文档为【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2344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9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2-17
浏览量: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