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完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完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举报
开通vip

完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完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1.物质、意识的定义及其关系。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 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语)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即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

完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完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1.物质、意识的定义及其关系。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 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语)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即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被使用。 (1)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 (2)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 (3)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 (4)二元论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它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3.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3)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人的认识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里,而反动的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断、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3.物质观内容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就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和正确反映的客观实在。其意义是: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意义 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质变量变律(区别与联系-转化与渗透) 1、质、量、度 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量变一般不显著,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著、迅速;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 b、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相互渗透: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二、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 1、辩证否定观 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b、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 2、否定之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三、对立统一律(矛盾规律)(同一与斗争、内因与外因、普遍与特殊、两点与重点)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区别: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c、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a、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b、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5.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6.矛盾的定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内涵及其关系 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P57)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8.规律的定义、特点 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受规律的支配,人类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这不意味着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人们在实践中,透过大量的外部现象认识和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知道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是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9.真理的定义&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内容和关系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也是客观的。 相对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即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世界的正确认识都是具 体的、近似的。 绝对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指人们对客观事物 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和 无条件性。指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客观内容,并体现出人类思维的至上性。 关系: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10.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 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的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 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1.认识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2.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 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的主观反映: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重大阻碍作用。②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积极作用的原因。 14. 正确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里斯观革命性改革的基础。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依据这 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 生产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 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15.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 1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其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式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①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 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 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17.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容和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是你高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二者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18.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 (1)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包括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根据生产关系性质划分: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2,根据依赖性: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自由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发展的基本趋势坚定不移。2,人的历史选择性: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1,前进性指的是前进的趋势,是必然的;曲折性指的是具体的历史过程,是偶然的。2,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9.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次建筑的矛盾四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0.阶级的定义,阶级斗争的社会作用;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1,  阶级是一个经济,也是一个历史范畴;2,阶级斗争根源在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2,阶级斗争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1,阶级分析法要求全面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 21.国家、国体、政体 国家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  其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 22.改革的内涵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又一推动力:1,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2,  历史证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改革;3,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23.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1)科学技术革命史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③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④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① 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主要是积极作用;② 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③ 用科学发展观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4.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1,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英雄创造的历史(英雄史观) 2,  唯物史观:“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 (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1,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2,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3,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时坚持的原则: 1,立足于整个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 2,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 3,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考察 (4)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是社会人口的大多数 2,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政治、精神文化条件) (5)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1,  群众观点: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2,  毛: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  邓:人民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不拥护 25.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 1,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 人物 2,个人是社会群体中单个的成员,是社会的一个分子 (2)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1,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有时甚至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 2,他们都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3)从必然和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1,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2,英雄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性现象,只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 3,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1,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 2,历史分析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3,阶级分析法则是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4,无产阶级领袖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仍然是人不是神,不能神化。 26.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党的群众观点: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历史经验证明,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②密切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群众观点,是否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③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获胜的关键。  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践线以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为理论依据。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7.人的本质 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资产阶级“人性论”-生物属性。 2、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人性论”-抽象的共性。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永恒不变的人性。 4、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超阶级的“人性论”。 28.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历程(两个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29.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⑴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⑵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3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本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这就是: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1.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定义和产生条件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2.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随着社会冯巩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单位。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33.商品的定义和属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35.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的定义,产生&价值规律的作用 ⑴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⑵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⑶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⑷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6.货币的形成和四个阶段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37.私有制下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8.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其意义有:(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①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②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③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④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39.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价值的决定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价值决定的。它包括3个部分: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多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收教育和训练所指出的费用。 40.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4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反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4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43.资本积累及其作用 ⑴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⑵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⑶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⑷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工人是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⑸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内在动力、外在压力 ⑹资本积累的后果: 社会的两极分化、社会失业现象。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现象是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导致的。 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44.马克思剩余价值的理论意义 第一,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第二,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第四,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五,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45.资本主义下工人工资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46.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所拥有;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该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却分别由各自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该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求,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他们的私有财产。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越发展,科技以至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的。 经济危机 实质:经济危机的实质或本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 47.金融资本、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48.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其公式是: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49.资本的循环与再生产 ⑴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⑵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⑶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⑷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50.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它是工人所创造价值中的很小一部分,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并不归工人,而是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51.资本主义国家职能和制度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52.资本主义国家职能和制度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1)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2)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53.资本主义国家组织形式、政党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利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 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为达到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大致有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等形式。 54.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55.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产生、发展的过程,也必将有一个逐步衰亡、为新的社会所代替的过程。 56.垄断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⑴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⑵ 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57.垄断下资本主义竞争的特点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58.国家资本主义的定义和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59.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60.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发达国际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1)生产的全球化;(2)贸易的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4)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一方面,它为发展中国家提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有利于引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另一方面,它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经 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机会。 后果: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61.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和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 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62.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长期性 (1)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比,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的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6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64.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历史作用。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扩张。第三,社会主义力量鉴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65.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66.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 2.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3.以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的社会规范 4.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67.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成的原因 1.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 2.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所致。 68.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69.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 (一)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因:1、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事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总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是一个真理。 (二)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2、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3、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70.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7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本文档为【完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5761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0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2-15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