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督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及其影响

督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及其影响

举报
开通vip

督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及其影响 2011年5月 宁夏社会科学 No.3.May.2011 冲突与促进:十九世纪时基督教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及其影响 周 庆,项玉兰 (宁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19世纪时,中国各地教案迭起。民教纠纷不断发生。引发强烈的政治冲突;西方传教士热衷在中国 办学,传播宗教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与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四书五经大相径庭,引发文化教育上的冲突;民闻 涌现反洋教宣传。抨击基督教为“并端邪说”,表现出中国传统儒学与基督教两种异质文化在观念形态上的冲 突。这些冲突之所以出现,与19世纪基督教的传...

督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及其影响
2011年5月 宁夏社会科学 No.3.May.2011 冲突与促进:十九世纪时基督教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及其影响 周 庆,项玉兰 (宁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19世纪时,中国各地教案迭起。民教纠纷不断发生。引发强烈的政治冲突;西方传教士热衷在中国 办学,传播宗教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与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四书五经大相径庭,引发文化教育上的冲突;民闻 涌现反洋教宣传。抨击基督教为“并端邪说”,表现出中国传统儒学与基督教两种异质文化在观念形态上的冲 突。这些冲突之所以出现,与19世纪基督教的传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有直接关系,更与基督教教义与中国 传统伦理道德的天然差异、基督教的侵略性、中国民众保护传统文化的民族意识等有深刻关系。这些冲突的 客观结果是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改变了民众的传统观念,也促进了基督教内部爱国自立运动的兴起乃至 中国基督教自身的变化。 关键词:基督教;传统文化;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B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292(2011)03—0076—05 基督教传人中国并非始于19世纪,早在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就远渡重洋,来华传播宗教信仰及西 方科技文化。相比较而言,当时西方传教士传教的目的带有较多的宗教性质,他们把西方科学作为手 段,借“西学”论证神学,把吸引中国士大夫信奉基督教作为目的,曾经在各地吸引了不少信众。尽管这 样,因基督教基本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差迥异,导致两种文化、两个民族的对抗,康熙、雍正、乾隆皇帝 时,对基督教实行禁教政策,基督教暂时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到了19世纪,基督教的传教目的已不 再限于单纯的传教,而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并且传教士们依仗特权为非作歹,引起了从宗教到政治、从 文化到教育、从官方到民间的广泛冲突,揭开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强烈的冲突。考察这些冲突 的表现及原因,探索这些冲突的影响,对于了解中西文化交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 要价值。 一、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表现 1.教案引发的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政治的冲突 教案是近代中国十分突出的社会政治现象,是指各地群众焚烧教堂,驱赶或击杀外国传教士之类的 活动,教案发生的原因基本上都是教士或教民的不法行为引起的。 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传教士蜂拥而入,他们深入内地、深入基层、到民众间直接宣讲教义、游行布道、 散发宗教小册子以及在传教地区设立教堂,吸收教徒。早期监理会传教士“每天在上海县城的街道和 墟集中,大声宣讲”,或下乡巡回布道,一路“分发传单和小册”。Ill传教士除了在中国积极宣讲基督教教 义,扩大教民外,还依仗权势,霸占田产,疯狂掠夺财富,鼓励中国教民冲撞官府,寻衅滋事,以打击中国 收稿日期:201l—03—05 作者简介:周庆(1962一),女,安徽桐城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文化吏;项玉兰 (1958一),女,陕西榆林人,宁夏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图书管理学。 一76— 万方数据 官员的威风,扩大教会的影响。凡此种种教民劣迹,无疑增加了广大民众对教会的反感。传教士甚至干 涉中国司法权,包揽词讼,包庇教徒的事件频频发生,不仅平民怨忿,各级官吏也极为不满,各地民众奋 起冲击洋教堂,殴打甚至杀害洋教七,夺回被教会侵占的土地和房产的事件时有发生。西方列强以“保 教”为借口,向软弱无能的清政府施加压力,提出“道歉”、“赔款”和“惩办凶手”等无理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甚至以“教 案”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在鸦片战争结束至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数十年间,全国各地民教纠纷不断发生,教案迭起。其次数 多,规模大,性质复杂,冲突激烈,令人惊骇。据统计,1856一1899年,中国先后发生反洋教的教案达300 多起,其中较大的就有几十起,如1856年广两丙林教案、1868年台湾教案、1869年四川西阳教案、1870 年天津教案以及1886~1898年间的四川大足教案和1897年山东巨野教案等等。教案的频发引发了严 重的社会问题,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就是在洋教势力嚣张而导致的中国人面l|缶信仰、民族和生存i大 危机的背景下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以1898年冠县梨同屯起义为起点,这次起义的起阂则是冠县教 案。一位外国学者曾对此写到:“此案就冈修建教堂的计划侵犯了当地老百姓的宗教信仰,伤害了他们 的感情所造成的⋯⋯义和团起义期间,许多地方聚众闹事似乎都不外此基本模式。”【2J 1899年,遭受洋 人和“洋教”欺辱最为惨重的山东农民中的英雄好汉结成义和团,高举“扶清灭洋”大旗,从山东打到河 北和山西。他们所到之处攻占教堂,痛打洋教士。1900年,义和团攻入北京,攻打教堂和列强驻京使 馆,义和团运动将全国反洋教斗争推向高潮。在这场运动中,有不少外国传教士和教徒被杀死。据当时 统计,天主教方面被杀的有主教5人、教士48人、教徒3万人。新教方面被杀的有教士188人、新教徒 5000人。【3o义和团运动之所以反洋教,正是因为基督教传教士利用宗教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侵犯了 中国民众的信仰。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表明了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政治的严重冲突。 2.办学引发的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冲突 从19世纪70年代之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等倡导走“上层路线”和文化传教的方针,即侧重归 化少数上层人士,走政治传教和学术传教之路,以“争取中国士大夫中有势力的集团,启发皇帝和政治 家的思想”【4]。这也成为了他的格言和指导原则。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等亦强调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思想 不要对抗,而要沟通、融合,并提出“孔子加耶稣”的主张。他们企图以西方资本主义的观念来改变清朝 中上层官僚阶级思想,实现所谓“开启民智”,为此,他们特别重视兴办学校等所谓“开启民智”的工作, 使用了“以学辅教”的传教形式。 。 传教士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吸引教徒的重要手段,他们开办新式学堂,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 文化知识。例如1839年开办的“马礼逊学堂”,1844年开办的“宁波女子学塾”。1869年丁韪良担任同 文馆总教习,他上任后,对学制进行改革,为近代中国培养出最早的一批翻泽和外交官。林乐知于1872 年促成容闳率领的30名学生第1次留美,1881年,他自创中西书院,1890年,他又创立中西女塾,开创 中国女子学校之始。此外,教会办的中小学遍及城乡,据1918年的统计资料,全国共有各类教会学校 1.3Zi所,在校学生55万人。¨1 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从事办学讲学这类与传教相去甚远的活动,尽管在形式上开创了中同早期的现 代学校教育,成为了中国最早现代教育的雏形,包括开创了女子教育之始。但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传 授科学知识,而是为了扩大宗教的影响,用宗教精神驯化学生,培养一批中国籍的传教助手。对于这一 教育宗旨,即使那些较多强涮宣传科学知识的传教士也十分注重。狄考文曾说:“教会学校建立的真正 目的其作用并不单在传教,使学生受洗人教。他们看得更远,他们要进而给人教的学生以智慧和道德的 训练,使学生能成为社会上和教会里有势力的人物,成为一般人民的教师和其他领袖人物。”口1这些教 会学校的真正教育目的是扩大宗教影响,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政策的一部分,是其文化侵略的具体表 现。正如毛泽东所说,帝国主义列强“对于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的一个方面,也不放松,这就是它们的 文化侵略政策。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办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就是这个侵略政策的实施”【6J。这必然 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也必然引起文化教育上的冲突。即便是这些学校开设的看似较为单纯的科学知 识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英语等课程,因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四书五经等道德教育内容大 相径庭,也必然引发新旧文化教育的冲突。例如,1867年关于在同文馆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天文算 一77— 万方数据 学,就在清廷王公大臣中引起一场大争论。大学士倭仁等守旧人员“以道学鸣高”,反对科甲正途人员 “师事夷人”学习天文算学,认为这样一来必将“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高唱“以忠信为甲胄,礼 仪为干橹”。[71这场争论真实地反映了西学的传播引发的文化教育冲突。 3.传播西学引发的基督教与中国传统儒学两种异质文化在观念形态上的冲突 相对于学校教育中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所导致的冲突,基督教传教士在社会思想领域的所作所为 而引起的冲突更为激烈。 19世纪时,基督教传教士已不满足于简单的传教,而是通过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形式,传播西方 新思想,输入自由、平等、民主的新观念。1832年裨治文在广州创办《中国丛报》,成为中国最早的英文 报纸,他撰写的《阿美利加合众围志》,对美国的民主和宪法精神有所阐述。丁韪良译《万国公法》,将当 时的国际公法向中国作了系统的介绍。1887年英国传教士韦廉臣在上海成立同文书馆,1891年,李提 摩太继任督办,改名为“广学会”,在两年时间内,广学会出版了《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等著 作,广学会还创办了《万国公报》等刊物,李提摩太及其广学会为中国维新变法献计献策。这些西方的 自由、平等、民主的新思想与新观念的输入,使当时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显得较为活跃。 实际上,传教士们兴学、办报、组会等只是手段而已,其真实的目的还在于扩大基督教影响,用基督 教的宗教精神影响中国民众,力图从心理上和社会根源上去清除中国人民对基督教的反抗情绪,极力在 中同创造一种对基督教亲善的社会环境。基督教传教士们以为通过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形式找到了 他们自己的传教方式,但这种行为的真正目的一旦被识破,必然激起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强烈的冲突,甚 至是激烈的反抗。湖南士绅周汉在19世纪90年代曾经创作了约40多种反基督教的宣传品,流传甚 广,为长江教案的发动起到很大鼓动作用。周汉所写的反洋教宣传品,除了揭露外国教会教士的不法行 为、危害中国的罪行外,大量的则是从信仰、道德、习俗的角度抨击基督教的“异端邪说”,如《谨遵圣谕 辟邪全图》、《儒释道三教弟子公议防驱鬼教歌》、《鬼教该死》等,都大量渲染了中国传统儒学与洋教在 信仰上的水火不容,折射出两种异质文化在观念形态上的对立与冲突。 二、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原因 中国的儒学与西方的基督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儒学是封建社会的文化,基督教是资本主义社 会的文化;儒家文化是世俗文化,基督教文化是宗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在许多方面 都有根本差异,诸如“神创说”与“元气说”、“五行”说的不同的世界起源观,“原罪论”与“性善说”不同 的道德伦理观,“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与“爱有差等”的不同社会政治观,以及只拜上帝与拜祖先、孑L子、 鬼神仙佛的不同等。这些差异都成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基督教与中 国传统文化的差异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差异 基督教传教士传播的宗教教义与中国传统的宗教与文化格格不入,必然导致冲突与反抗。例如男 女同堂礼拜,行洗礼,领圣体,施终傅等仪式,在一般民众看来,不但有悖伦常,而且会被衍义为采生折 割、采阴补阳及挖目吸髓以制药饵等,这一切深深地伤害了纯朴、善良的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从宗教 信仰角度的不同,从天然的民族意识和防卫心理出发,中国民众反“洋教”的斗争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由于宗教问题与文化冲突紧紧交织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之争俨然是文化之争的一部分。中国 民众反“洋教”的斗争,折射出中国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反映了西方传教士传播的 西方宗教教义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格格不入。 同时,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和基督教的排他性有关。排他性是基督教的基本特性。19世 纪基督教传人中国后。基督教以其强烈的排他性,强迫信徒放弃原有的信仰与习俗,自然引起中国人的 不满,中国人本来有自己的宗教与文化,基督教的排他性必然引起民族、文化的冲突,义和团运动就是中 华民族本土的宗教——白莲教、八卦教与外来宗教——天主教、耶稣教形成了尖锐冲突而爆发的。 2.基督教的侵略性 基督教与世界上其他宗教完全不同,它浸透着改变异端信仰的宗教热情,具有扩张主义的好战精神 和让基督教成为全世界宗教的强烈愿望,带有明显的侵略性。基督教从一开始就强调四海一家,宣称自 一78— 万方数据 己是世界宗教,积极传教一直是基督教会的主要特点。为了使异端和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基督教会 总是毫不犹豫地执行“到世界各地去,将福音传播给每一个人”【8J。基督教的这种扩张主义精神造成了 欧洲海外扩张的传统,也激起了基督教徒到中国传教的渴望。正是出于宗教上的考虑,基督教徒才会不 辞辛苦,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中国。 19世纪基督教传人中国,不是在和平环境和平等关系中进行的,而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大炮输人 中国的,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情况下输入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基督教传教士的开路先锋,基督 教传教士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和侵略充当了文化上的先锋。基督教传人中国后,特别强调基督教的 优秀、杰出和重要,希望通过“中华归主”来消除中国人“高傲的排外思想”【9J,使之得到救渡。基督教 传教士的目的就是让全中国基督教化,让基督教成为世界宗教,以实现基督教的扩张主义精神。由此可 见,基督教传教士到中国来,并不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而是为了配合西方列强对中国在军事、 政治、经济上的侵略政策。列宁曾指出:“那些到中国来只是为了大发横财的人,那些利用自己吹捧的 文明来进行欺骗、掠夺和镇压的人⋯⋯那些用传教伪善地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 吗?”【l刚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光辉灿烂的文明,它以传统的孔孟儒学为中心,绵延2000余年,始终成为 历代封建王朝的精神支柱。同时,与儒学并行不悖,并有所结合的佛教、道教以及民间宗教迷信,在社会 生活中已经根深蒂固;而基督教教义、宗教形式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存在着明显的抵触,中国的儒学与 西方的基督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显然,带着改变中国人信仰的宗教热情、具有扩张主义的精神,并 且具有明显的侵略性的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 3二保护传统文化的民族意识 中国人在长期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尊夏贱夷”的民族观,也容易滋生出盲目排外的社会 心态。由于中国长期闭关锁国而妄自尊大,以及尊王攘夷的思想与传统,中国人表现出强烈的保守性与 排外性。中国人长期以来有排斥外来文化的优越意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认为中国的四边大都是蛮、 夷、狄、戎,他们都受到中国文化的沐浴、滋润,从而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排斥外来文化的优越意识。到 了近代,中国上层社会文化和下层社会文化因为不能正确理解西方文化,故而也就不能正常吸收西方文 化。19世纪大多数中国人在潜意识中仍保留了“非我族类、其性必殊”的心态,自然与基督教就有了隔 膜、猜忌和敌意,对基督教也就采取一种抵触、对抗情绪。这种抵触和对抗使不少中国人将基督教视为 异己的、与中华文化格格不入的“洋教”,并产生了“多一个基督徒,少一个中国人”的说法,由此而引发 的反抗也就成为必然,也就随之形成了规模浩大、影响全国的各种“教案”和“非基督教运动”。由于基 督教与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联系在一起,基督教在华的存在被理解为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 略”和两方对华渗透的工具,为了维系中华文化的优秀、杰出和强势,为了维持传统意义上封闭性、“大 一统”的封建社会,许多中国人都采取了相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就是尽量防守自己的传统,不让其受外 来文化的影响,固守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必然心态,外来文化的介入并产生冲突也就成为必然之势。 三、几点思考 19世纪时两方的基督教进入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必然引起冲突,况且基督 教进入中国,表面上是推行、扩张基督教,本质上却是一种文化侵略,其冲突就更加激烈。但就客观实际 而言,这种冲突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也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促进了中西文化融合 任何文化如果置于封闭的环境中,不与他种文化交流,自在自足,孤芳自赏,其结局必然是在一个封 闭的系统里耗尽活力,自生自灭。任何文化只有通过与异质文化的交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才 富有活力,永葆青春。19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大力传播西方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也促进 了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发展。早在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便提出了“师夷长技”的主张,认为中 国在军事上已经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明确表示了移花接木地 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化之“用”与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之“体”嫁接起来的思想,洋务运动时,形成了“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原则,就是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本体,是不可改变和动摇 的,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以为用,“中体西用”的提出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当时的中国一方面不得不承认 ..——79...一 万方数据 西方政教的优长,另一方面又固守孔孟的精义而不后退半步。19世纪70年代,王韬、马建忠等一方面 提出仿效西方实行议院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另一方面仍坚持“取西人气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 道”,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的思想不再是原封不动地保持传统文化,而是对西方的进化论、民权思想 和政治制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康有为的君主立宪政治理想是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主张,以上观点均反映 出中西文化融合的趋向。 2.改变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19世纪基督教传教士自认为是西方文化的代表者和传播者,他们传播的西方文化,不但有宗教信 仰方面的内容,还涉及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思想,几乎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所有组成 部分统统展示在中国人面前,并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态文化的不同层面全面地冲击着中国的传 统文化。中国人的许多传统观念得到了更新,如“师夷长技”观念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 法”的观念更新了“遵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的观念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的务实观念更 新了偏颇的尚虚观念;男女平等的观念更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基督教提倡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婚 姻自主,对中国流行几千年的纳妾制度和重男轻女观念是一个重大冲击,基督教反对教徒祭祖、祭孔,在 反对中国巫术迷信方面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促进了中国基督教自身的变化 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唤醒了一部分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教徒。1906年,俞国贞等基督 教上层人士在上海发动组织了“中国基督教自立会”,该会的宗旨为:“凡事不假外人之力,俾教案消弥, 教旨普传,及调和民教,维持公益,开通民智,保全教会名誉,国家体面的目的。”¨¨这一宗旨带动了基督 教内部爱国自立运动的兴起,证明广大有良知的中国教徒已经站到了中国人民大众一边。另外,也迫使 外国教民放弃狂妄偏执的传教策略,重新考虑中国人民的宗教情感和文化结构。1919年,罗马教廷的 教皇本笃十五世批准天主教重新进行“天主教中国化运动”,力求使基督教教义儒学化。1922年,基督 新教开展了所谓“本色运动”,务求将基督新教办成具有中国本色的教会。正是由于教会内部发生了这 些变化,20世纪教案大幅度减少,传教事业开展得相对顺利。 4.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9世纪当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传播福音时,他们面临的对象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有着优越民 族意识的中国民众,当中国民众感到基督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时,基督教文化与中国 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近代中国人民为了捍卫自己固有的文化,一方面进行了反对基 督教教会势力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为了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又向两方国家寻找真理,学习西方文化, 促进中西文化的会同融合。19世纪在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中,中国文化发生了由旧向新、由古 向今,由传统步入近代的转换。 、 参考文献: [1]RichardT.Baker“TenThousandYears”[M].NewYork1947:43. [2]包德威.山东的基督教、自莲教与义和团三者关系的一个新解释[M]//义和团运动史讨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2:534. [3]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修订本)(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014,1016. [4]顾长声.从马礼逊纠司徒雷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332. [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4.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9—630. [7]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2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3. [8]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2. [9]中国丛报[J].1833(8):181—187. [10]列宁选集:第l卷[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9. [11】中外日报[N】.1906. (责任编辑 敬军) 一80— 万方数据 冲突与促进:十九世纪时基督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及其影 响 作者: 周庆, 项玉兰, ZHOU Qing, XIANG Yu-lan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 刊名: 宁夏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 SOCIAL SCIENCES IN NINGXIA 年,卷(期): 2011(3) 参考文献(11条) 1.列宁选集 1995 2.查看详情 1833(08) 3.查看详情 1906 4.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2001 5.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1961 6.毛泽东选集 1991 7.陈学恂 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 1988 8.顾长声 从马礼逊纠司徒雷登 1985 9.牟钟鉴;张践 中国宗教通史(修订本)(下) 2003 10.包德威 山东的基督教、自莲教与义和团三者关系的一个新解释 1982 11.Richard T.Baker Ten Thousand Years 1947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nxshkx201103018.aspx
本文档为【督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及其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7536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5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2-15
浏览量: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