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

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

举报
开通vip

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 第 30 卷 第 6 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年 11 月 Vol. 30  No. 6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v. ,2004Ξ[基础心理学·人格研究 ] 主持人 :黄希庭     主持人语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性的学 问 ,是心理学中唯一一门从整体上对一个真实的人 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学科。一个真实的人总 是生活在一定的社...

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
第 30 卷 第 6 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年 11 月 Vol. 30  No. 6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v. ,2004Ξ[基础心理学·人格研究 ] 主持人 :黄希庭     主持人语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性的学 问 ,是心理学中唯一一门从整体上对一个真实的人 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学科。一个真实的人总 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并受社会文化的 制约。因此 ,中国的人格心理学研究必须立足本国 文化 ,突破西方心理学的框架 ,到生活实践中去解 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关人格心理学的问题 ,采 用多取向多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开展创造性的研究。本期所刊登 的“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老子与道合一的理 想人格”、“论《周易》的自强人格及其培养”和“论幸 福感与健全人格的关系”4 篇文章 ,即体现了人格 研究中国化道路上的探索。这样的探索虽然非常 艰苦 ,但我们坚信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是有所作为 的 ,并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 黄 希 庭 (西南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暨研究所 ,重庆市 400715) 摘 要 :中国文化与西方心理学对人格概念理解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心理学强调个人的独特性 , 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人与美国人在基本人格结构和人格动 力上是不同的。要进一步推进人格研究的中国化 ,就必须突破西化心理学的框架 ,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关人格心理学的问题 ,采用多取向多方法开展创造性的研究。 关键词 :人格研究 ;西方心理学 ;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B8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2677 (2004) 0620005205   这些年来 ,我一直在思考人格研究的中国化问 题 ,并且还在 2001 年发表过一篇“人格研究中国化 之思考”的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1 ] 。随着我们对人格研究的进展 , 我想就这个主题再谈谈一些体会。本文中的西方 心理学主要是指在美国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心理学 理论、概念、方法和工具 ;东方主要是指中国的传统 文化 ,特别是儒家文化传统。   一、人格的基本涵义东西方有别 从词源上看 ,我国古代汉语中没有“人格”这个 词。汉语中的“人格”这个术语是对英文“personali2 ty”一词的意译。而英语中的“personality”一词源 于拉丁文的“persona”,它本意是指面具。把面具 指义为人格 ,实际上包含着两层意思 :一是指个人 在生活舞台上表演出的各种行为 ,即表现于外给人 以印象的特点或公开的自我 ;二是指个人蕴藏于 内、外部未表露出的特点 ,即个人内在的真实自我。 怎样理解和解释这样的一个真实的人 (a real per2 son)呢 ? 西方心理学家对人格有许多不同的定义。 例如 ,艾森克把人格定义为“个人的性格、气质、智 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织 ,它决定着个人 适应环境的独特性”[2 ] 。米歇尔把人格定义为“个 人心理特征的统一 ,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 内隐行为 ,并使他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 5 Ξ 收稿日期 :2004209225 作者简介 :黄希庭 (1937 - ) ,男 ,浙江温岭人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人格心理学和 时间心理学。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儿童青少年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02JAZJDXL001) , 项目主持人 :黄希庭、陈红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 (DBA010162) ,项目主持人 :黄希庭。 异”[3 ] 。还有其他的定义如 :“人格是一个人的思 维、情绪和行为的特征性模式 ,以及这些模式背后 的心理机制 ———或内隐的或外显的。”[4 ]“人格是 独特而持久的个人内、外特征 ,它影响个体在不同 情境中的行为。”[5 ]等等。这些定义 ,无论是从内 在人格或是内在与外在人格的结合上来下定义 ,西 方心理学家都强调个人的独特性。 在我国的文化中 ,“人格”的涵义显然不同于西 方。从词源上看 ,“格”字的涵义 ,依据《说文》,“格” 是“木长貌”,意为树木长出“枝”,从树干上长出枝 , 形成了树的形式 ,格就是分枝而有“格局”的意思 ; 另据《广韵》,“格”是“度也、量也”,即衡量的准绳 , 于是引申为“规格”。在我国的文化中 ,说一个人 “有格”、“无格”或“格的高低”,是把“人格”视为一 种“做人”的方式 ,属道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范畴。在我国典籍 中提到“人的格”,见于《礼记·缁衣》:“言有物而行 有格 ,是以生则不可夺志 ,死则不可夺名 ,故君子多 闻 ,质而守之。”“行有格”是指行为有方式 ,有规范。 一个人的行为有规范 ,终生不渝 ;更由其生前的行 为方式 ,成为死后“历史”的证据。这样的人格会受 到社会尊崇的。张岱年说 :“一个人的人格亦即一 个人的‘为人’。《论语》记载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 子路不对。子曰 :汝奚不曰 :其为人也 ,愤发忘食 ,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的‘为人’即是 孔子的人格。一个人的人格包含一个人的心情胸 怀和德行事业。”[6 ]这些论述都是强调“为人”,而 不是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因此 ,从词源上看 ,东西 方对人格的理解是不同的。 人格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实的人在他人 面前的表现 ,有其生理方面的基本因素即生物性 , 有其心理的先天倾向性 ,更有其社会性。在西方心 理学家看来 ,“人格是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 式。这些独特模式规定了个人的独特风格 ,并影响 着他 (她) 与环境的交互作用。”[7 ]“人格是某一个 体身心独特的动力组织 ,它影响着个体对社会与物 理环境的行为与反应。”[8 ]“人格是能加以测量的 个体差异的所有相对持久的维度的总和。”[9 ]“人 格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并保持恒定的具有特 征性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10 ]总之 ,也是强调 个人的独特性。 以“一个真实的人”来说 ,我国传统文化对人的 理解 ,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老子讲“天人合一”, 孔子也讲“天人合一”。孔子曰 :“子罕言利 ,与命与 仁”(《论语·子罕》) 。在古文中 ,“与”不仅有“和”、“同” 的意义 ,还有“称赞、歌颂”的意思。这里的“与命与 仁”,应解释为“称赞命 ,称赞仁”。“命”就是“天 命”,就是“天道”;“仁”指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 ,就 是“人道”。“与命与仁”也就是“天人合一”。“仁” 是孔子的核心思想。《论语》中多处讲到“仁”,都强 调个人要正确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自然 界的关系 ,而不是个人的独特性。 总之 ,在对人格这个概念理解的逻辑起点上 ,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心理学就有显著的不同。   二、人格基本特质东西方不同 现代西方心理学中对个人人格特质的探讨始 于奥尔波特 ( Gordon W. Allport ,1897 - 1967) 。他 区分出三种特质 :首要特质 (cardinal t rait) 、中心特 质 (central t rait ) 和次要特质 ( secondary trait ) 。卡 特尔 (Raymond B. Cattel ,1905 - 1998)使用奥尔波 特和奥波特的人格特质形容词表[11 ]作为他的研究 起点 ,力求找出一定数量的基本特质维度 ,经过对 多种人格资料的因素分析 ,他提出人类人格的 16 个因素。卡特尔把这 16 个因素称之为潜源特质 (source trait) ,这些潜源特质就是人类人格的基本 维度。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 ( Hans J . Eysenck , 1916 - 1997)根据人格测验的数据推演出三个基本 人格维度 :外倾性 (extraversion) 、神经质 ( neuroti2 cism) 、精神质 (psychoticism) 。20 世纪 80 至 90 年 代一批西方人格心理学家们沿着奥尔波特和奥波 特的研究思路 ,用人格特质形容词表寻找人类人格 的基本特质。这些独立的研究团体经过十多年的 探索 ,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 ,即人类的最基本的 人格特质有 5 个维度 ———外倾性、宜人性 (agree2 ableness) 、责任心 (conscientiousness) 、神经质和开 放性 (openness to experience) ;虽然各家的命名有 所不同。但是我国心理学家王登峰对我国被试用 人格特质形容词表所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7 个 人格维度 :外向性、人际关系、行事风格、智慧、情绪 性、善良、处世态度[12 ] 。1990 年代王登峰和我国 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合作研究过中国人的人格 ,发 现西方人和中国人在对人格特征的表述上显著不 同 ,而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的大学生对人格特征的 表述上却是惊人的相似。 关于动力特质 (dynamic trait)或人格动力的问 题 ,探讨是什么驱使一个真实的人去从事各种活动 的 ? 一个真实的人的人生追求是什么 ? 西方人格 心理学家把自我看作是个人活动的动因 ,而自我是 自主的、不受他人影响的。个人自己的期望、愿望、 兴趣和能力是自我的主要因素。个人要充分发挥 6 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就必须表达和发展自己的期 望、愿望、兴趣和能力 ,就必须在不受他人的影响下 不断作出自己的选择。在西方心理学家看来 ,个人 活动的动力就是“因为我想要”,自由就是不受限制 的选择。如果个人的活动不是基于自由、自主的选 择 ,那就是不真实的、不充分的或不成熟的 ,就会阻 碍个人成为一个机能完善的人。总之 ,西方心理学 家认为 ,个人行为的原因不是个人承担的责任、义 务和社会角色而是自我决定。个人行为的动因越 自主、越自我决定 ,其结果和态度就越正面 ,个体就 越表现出高的自我实现、高的生命力和主观幸福 感 ;如果一个人行为的动因受外部因素 (例如 ,社会 责任、义务、他人期望或社会角色的期望) 的影响 , 其结果和态度就越负面 ,就越表现出低的生命活力 和低的主观幸福感[13 ] 。 只要翻阅一下我国典籍不难发现 ,在人格动力 问题上东西方也是明显不同的。我国的文化传统 重仁义。我们的一项研究用词汇法对古代中国人 人格结构的分析表明 ,古代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由 仁、智、勇、隐 4 个因素构成 ,其中仁具有统率作 用[14 ] 。在这项研究中 ,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义” 包含在“仁”这个因素之中 ,但我觉得尚需作进一步 的探讨。在这里我将着重分析“义”在中国人的人 格动力中的作用问题。 “义以为上”,是我国的文化传统 ,也是中国人 的人生追求。“义以为上”是指一个人的人生应把 道义放在第一位 ;生死、利害的取舍 ,是非善恶的判 别 ,都要以道义为准绳。 孔子曰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 成仁。”(《论语·卫灵公》) 孟子曰 :“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也。生 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身而 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又解释道 :“生亦我 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 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者有所不辟也。”(《孟子·告 子上》)这些观点都明确指出道义的价值高于生命。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在生命与道义二者不可 得兼的情况下 ,生死抉择 ,惟义所在。这是“义以为 上”的集中体现 ,也是我国仁人志士的最高人生追 求。孔孟之后的儒家对这一理念又有不少发挥。 例如司马迁说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 ,有轻 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王夫之说 :“将 贵其生 ,生非不可贵也 ;将舍其生 ,生非不可舍也。 ⋯⋯生以载义 ,生可贵 ;义以立生 ,生可舍。”(《尚书 引义》卷五《大诰》)“死而有益于天下 ,死之可也 ;死而 无益于天下 ,奈何以有用之身轻弃之 ?”(刘宗周 :《刘子 全书·年谱》)总之 ,在生死抉择的问题上 ,儒家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是“义以为上”,强调做人要以社会义务、历史责任 和道德价值高于一切。 中国人讲气节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义以为 上”还体现在一个人的为人要讲气节上。孔子曰 :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他 在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伯夷叔齐时 ,特别赞扬他们“不降其志 ,不辱 其身”(《论语·微子》)的品格。还有孟子的名言 :“富贵 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中国人讲气节 ,既表现出为民族、为 社会、为国家鞠躬尽瘁、坚贞不屈、成仁取义的人格 特点 ,如苏武、文天祥等 ;也表现为保持个人的独立 品格 ,在任何情况下“不降其志 ,不辱其身”,如齐饥 民不食嗟来之食 ,管宁避居辽东 ,终身不仕等人的 品格。 中国人的人格动力是把个人的发展与群体的 发展结合在一起的 ,在社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实 现自我的价值 ;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 ,为个人的 人格尊严 ,不惜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这种人格动 力在近代的许多志士仁人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 现。近代以来 ,中华民族经历了深重的灾难。在民 族危亡的关头 ,无数仁人志士 ,为了中华民族救亡 图存 ,前仆后继奋斗不已。例如有誓死保卫虎门炮 台的关天培 ,有身负重伤驾舰冲击敌舰的邓世昌 , 有甘为维新而流血第一人的谭嗣同 ;无数青年以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为己任 ,奔向争取民族独立 的战场 ;无数烈士抛头颅 ,洒热血 ,视死如归 :叶挺 甘愿把牢底坐穿 ,江姐在烈火中永生 ,刘胡兰笑对 铡刀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的枪 口拍案而起 ,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许 多海外学子放弃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冲破多种 阻挠返回祖国参加建设 ;新中国的大批青年 ,在“到 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感召下 ,服从祖国需要 ,到 边远地区、工厂农村 ,在艰苦的条件下 ,埋头苦干 , 献出自己的青春 ;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 的为人民服务中去”;1998 年我国军民在波澜壮阔 的抗洪斗争中所表现出的抗洪精神 ,2003 年抗“非 典”斗争中广大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救治病患。 ⋯⋯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国人的人格动力的“义以为 上”。这种人格动力特质是代代相继的 ,在不同的 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人格动力特质 ,是很值 得我们深入加以研究。   三、人格研究中国化的探索 人格研究中国化应当成为我国人格心理学研 7 究的方向。在这一方向上的探索 ,任务十分艰巨。 我们曾尝试做过一些探索。 例如 ,2003 年 5 月 ,我在大学生中做过一个开 放式问卷调查 :“你认为什么样的行为是心理健康 者的特征性行为 ? 依据你的看法请写出 5 至 10 条。”收回问卷 49 份 ,提出的特征性行为共计 393 条 ,经内容分析可分为 12 类 ,按百分比多少依次排 列如下 :爱学习、乐于工作 ,积极上进 ,对生活充满 希望 (20. 5 %) ;尊重他人 ,帮助他人 ,人际关系好 (15. 7 %) ; 能正确认识自己 ,有自信心 ,不自卑 (11. 8 %) ; 能客观地看待事物 , 能适应新环境 (11. 5 %) ; 能调整自己的心态 , 情绪较稳定 (11. 4 %) ;意志坚定 ,遇困难不退缩 (10. 2 %) ;行为 举止合乎情理 (9. 7 %) ;有忠心、良心、爱憎分明 (2. 8 %) ;无人格障碍、无精神病 (2. 6 %) ;有理想、 有抱负和责任心 (1. 4 %) ;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帮 助弱小 (1. 4 %) ;身体健康无疾病 (1. 0 %) 。从这个 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观念就不 仅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 ,而是指最佳的 心理健康行为。其实 ,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连 续体的一端是最佳的心理健康行为 ,另一端是最差 的心理健康行为 ———也就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 仔细分析大学生们所说的最佳心理健康的特征 ,可 以看出他们对健全人格的追求和渴望。我们根据 对大学生们的调查并结合对我国传统文化典籍的 学习 ,归纳出健全人格者的特征是 :   对世界抱开放态度 ,乐于学习和工作 ,不 断吸取新经验 ; 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 ,有良好的人际关 系和团队精神 ; 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 ,能自知、自尊、自 我悦纳 ; 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 ,追 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 ; 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 ,能调控情 绪 ,心境良好 ; 总之 ,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 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与逆境 ,是一个自 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我们的工作刚刚起步 ,还有许多理论学习和调 查研究要去完成。怎样推进人格研究中国化方向 的发展呢 ? 我认为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首先 ,要用批判思维 ,突破西方心理学的框架 , 以中国人的视野来研究中国人的人格问题。中国 的心理学是舶来品 ,它一直是在欧美 (包括前苏联) 心理学的主导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如前所述西方心 理学的概念、理论不适宜于用来研究中国人的人格 问题 ,因为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所探讨的问题与西 方心理学所指的内容是不同的。而我们自己则往 往习惯地套用西方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因此要 推进人格研究的中国化 ,要真正研究中国人的人格 和社会行为 ,就必须要用批判思维 ,突破西方心理 学的框架 ,要转变观念 ,站在中国人的立场 ,用中国 人的视野和思路来研究中国人的人格和社会行为 问题。正因为我们所探讨的问题与西方心理学所 指的内容是不同的 ,探讨中国人的人格特征也不能 搬用西方的人格测量工具。因为西方人格测量工 具所列题项包含的是西方人的人格内容 ,用西方人 格测量工具只能测出中国人对西方测量工具所包 含内容上的反应 ,而不能测出中国人人格所真实包 含的内容。因此 ,我们必须认真努力地学习代表我 国传统文化的典籍 ,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 , 我们还要学习西方心理学 ,因为西方心理学中有许 多合理的因素 ,我们应加以吸收和借鉴。即使是西 方的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也有许多合理因素 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 其次 ,要到生活实践中去研究与我国当前经济 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人格心理学问题。目前我们 正处于迎接民族复兴的重要时期。民族复兴不只 是表现在经济发展 ,更重要的还有民族文化的发 展 ,民族精神的发扬。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是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 , 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精神 ,丢弃了民族的人格 , 也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基础。在培育和弘扬民族 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有许多人格心理学 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我国的人格心理学必将 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 发展 ,得到社会的认可。 第三 ,要采用多取向多方法的研究并且要持之 以恒地探索下去。人格是一个真实的人。人为万 物之灵。对人格的研究应博采多种研究取向 ,如生 物学的、心理动力学的、学习论的、认知论的、文化 论的、人本论的等 ,还应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例如文 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测量法、实验 法、叙述研究法、故事谚语分析法 ,以及脑电技术、 眼动技术等。在找准问题之后 ,应当尽量采用多取 向多方法研究 ,当然也可以采用一种方法 ,这里的 关键是要坚持下去 ,进行持之以恒的探索。我相 信 ,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 ,尽管前进的道路荆棘丛 8 生 ,但只要坚韧不拔地探索下去 ,必定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 [ 1 ]  黄希庭 ,范蔚 1 人格研究中国化之思考[J ]1 西南师范大学学 报 ,2001 ,27 (6) :45 - 501 [ 2 ]  Eysenck , H. J . The Structure of Human Personality[ M ]1 (3rd ed. ) . London : Methuen ,1970 :2. [ 3 ]  Mischel. W.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 A New Look[ M ] 1 (4th ed. ) . New York : Holt , Rinehart & Winston ,1986 :4. [4 ]  Funder , D. C. The Personalty Puzzle [ M ] . New York : Nor2 ton ,1997 :1. [5 ]  Schultz , D. , Schultz , S. E. Theories of Personality1 ( 5th ed. ) . Pacific Grove : Brooks/ Cole. 1994 :4. [6 ]  张岱年 1 人格之谜序[ A]1 曲炜 1 人格之谜[ M ]1 北京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1 [ 7 ]  Atkinson R. L . , Atkinson , R. C. , Smith , E. E. , Bem , D. J .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M ]1 (10 ed. ) . New York : Har2 court Brac Jovanovich ,1990 :391. [ 8 ]  Liebert , R. M. , Liebert , L . L . Personality : Strategies and Issues[ M ] . Pacific Grove : Brooks/ Cole ,1994 :2. [9 ]  Byrne , D. An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 M ] . Englewood Cliffs , NJ : Prentice - Hall ,1974 :24. [10 ]  Phares , E. J .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 M ] 1 (3rd ed. ) . New York : Harper Collins ,1991 :4. [ 11 ]  Allport , G. W. , & Odbert , H. S. (1936) . Trait2names , a psycholexical st udy [ J ] .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 47 ( 1 , Whole No. 211) . [ 12 ]  王登峰 ,崔红 1 中国人人格量表的编制过程与初步结果[J ] . 心理学报 ,2003 , 35 (1) : 127 - 1361 [ 13 ]  Kasser , T. , & Ryan , R. M. Further examining the A meri2 can dream : Dif f erential correlates of i nt ri nsic and ext ri nsic goals[J ] .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 1996 : 22. [ 14 ]  杨波 1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M ]1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91 责任编辑  曹  莉 Reflections on Chinanization of Personal ity Studies HUAN G Xi2ting ( Instit ute and School of Psychology ,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 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 China) Abstract :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in concept interpretation of personality between western psychology and Chinese culture : western psychology puts stress on individuality while Chinese culture on“person and Nature as a unity”, harmony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 and harmony between persona and Nature. It also analyzed the distinctness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 dynamic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 to advance Chinanization of per2 sonality studies , psychologists in China should take part in everyday practices and adopt multiple methods and approaches so that they can break through the framework of western psychology and solve the problems concerned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2 ment of China. Key words :personality study ; western psychology ; chinanization 9
本文档为【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7042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5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2-02-14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