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贫病老丑话杜甫[1]

贫病老丑话杜甫[1]

举报
开通vip

贫病老丑话杜甫[1] 贫 病 老 丑 话 杜 甫 装 斐 杜诗号称诗史 , 肇自晚唐 孟 桨 《本事 诗》 , 又经宋人宣扬 , 后世遂奉为的论 。第明 人杨慎于此颇持异议 : “杜诗之含蓄蕴藉者 盖亦多矣 ! 宋人不能学 ; 直于直陈时事⋯⋯ 乃其下乘末足 , 而宋人拾以为己宝 , 又撰出 诗史二字 , 以误后人 。 ” ((( 升庵诗话》卷十一 ) 同代陆世雍亦云 : “少陇七言律 , 蕴藉最深 , 有余地有余情 , 情中景 , 景外情 , 一吟三讽 , 味之不尽 。 ” ((( 诗境总论》 ) 杨 、 陆二位对杜 诗中直陈时事...

贫病老丑话杜甫[1]
贫 病 老 丑 话 杜 甫 装 斐 杜诗号称诗史 , 肇自晚唐 孟 桨 《本事 诗》 , 又经宋人宣扬 , 后世遂奉为的论 。第明 人杨慎于此颇持异议 : “杜诗之含蓄蕴藉者 盖亦多矣 ! 宋人不能学 ; 直于直陈时事⋯⋯ 乃其下乘末足 , 而宋人拾以为己宝 , 又撰出 诗史二字 , 以误后人 。 ” ((( 升庵诗话》卷十一 ) 同代陆世雍亦云 : “少陇七言律 , 蕴藉最深 , 有余地有余情 , 情中景 , 景外情 , 一吟三讽 , 味之不尽 。 ” ((( 诗境总论》 ) 杨 、 陆二位对杜 诗中直陈时事之作评价显然不当 ; 但他们强 调杜诗中另有含蓄蕴藉者 , 却不为无见 。 直陈时事与含蓄蕴藉 , 属于不同层面的 概念 , 但既然相提并论 , 所谓含蓄蕴藉者 , 当指除直陈时事以外的作品 , 即在杜诗中占 数量最多的写录咏物和自叹身世之作 。 宋人 论诗重思想 , 明人论诗重艺术 , 各有偏执 , 各有得失 。 当然 , 对于宋人诗史之说 , 只要 不作 “ 以韵语纪时事 ” 的狭义解释 , 而将其 内涵与外延扩大 , 亦未尝不可沿用 。 多年来读杜 总有个强烈的印象 , 那就是 诗不离贫 、 病 、 老 、 丑 。 如果说直陈时事的 杜诗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那么 , 自叹身 世的杜诗就贯穿着贫病老 丑 的 主 题 ; 不用 说 , 这两个主题在杜诗中是彼此辉映 , 并且 经常是相互渗透的 . 或间 : 杜甫不是也有 “放荡齐鲁间 , 裘 马颇轻狂” ((( 进三 大礼赋表))) 的 时候 吗 ? 日 : 那是他晚年回首往事 , 写诗时早就面 目 全非了 。 杜甫三十五岁进 长安之前存诗仅二 十四首 , 这些作品或写景或咏物或纪游 , 除 《望岳 (泰山 ) 》 、《房兵曹胡马》、 《画鹰》 三首较有特色 , 从中可 以感知诗人当时的心 胸气魄外 , 其余均乏善可述 。 杜集中第一首较有思想深度 的 陈 情 之 作 , 便是入京翌年 ( 三十六岁 ) 应试落第之 后所作 《奉赠韦左垂丈二十韵》 。 开端便是 愤激之语 : “纵挎不饿死 , 儒冠多误身 ! ” 复 云 : “ 自谓颇挺出 , 立登要路津 。 致君尧舜 上 , 再使风俗淳 。 ” 此为杜甫生平初次自陈 抱负 , 但却已经是途穷话当年了 ! 紧接着出 现的便是充满辛酸的贫苦之叹 : 朝扣富儿门 , 暮随肥马尘 。 残杯与冷 炙 , 处处潜悲辛 ! 为了谋得一官半职 , 他在长安依靠 “ 卖药都 市 , 寄食朋友” 过活 , 整整坚持了十年 , 年 甫四十便开始自称 “ 野老” 。 “ 长安苦寒谁 独悲 , 杜陵野老骨欲折 ” ( ((投蔺成华两县 诸子 ))) 、 “杜陵野客人更嗤 , 被褐 短 窄 鬓如 丝” ((( 醉时歌))) , 这类铭心刻骨的悲叹在长安 诗中随处可见 。 更还有生动的自画像 : 饥卧动即问一旬 , 敝衣何营联百结 .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 , 此老无声泪有血 ! (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 ) 疟病三秋熟可忍 , 寒热百 日相交战 。 头白眼暗坐有服 , 肉黄皮皱命如线 , ( 《病后过王倚饮歌》 ) 这幅贫病老丑的形容与其说是落魄士子 , 毋 宁视之为城市贫民了 . 正是这种极其难堪的 处境使他非谋得一官半职不可 ! 应试落第之 后 , 又先后进 《雕赋》 , 献 《三大礼赋》 , 应试文章 , 上 《封西岳赋》 , 并不断赠诗各 当津权要求其援引 , “有儒愁饿死 , ” ( 《奉 蜡鲜于京兆二十韵》 ) 总得先吃饱肚子 。 杜甫是抱着 “致君尧舜上 ” 的理想进长 安的 , 由于生活的贫困 , 追求理想竟变成一 场争取生存的斗争 , 这本身便是一个悲剧 。 正是这种悲剧使他的头脑清醒 , 获得对社会 本质的正确认识 , 并因此引起创作上的重要 变化 . 《前出塞》九首 和 《兵 车 行》的 出 现 , 便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他已从 “ 致君尧舜上” 的空想转 到了体察民生疾苦的切实立场 ; 《丽人行》 则通过描写诸杨的骄奢淫逸和势倾天下 , 从 另一极端反映了天宝后期的社 会 真 实。 然 而 , 象 《兵车行》和 《丽人 行》这 祥的 名 篇 , 在长安十年杜诗中毕竟是凤毛麟角 ! 这 时他的目光虽然己经转向社会 , 但兴趣所在 仍是自己的功名前程 , 创作亦以陈情述德为 主 。 陈情要在自叹哀苦 , 述德则 为 阿谈 奉 承 , 颇有违心之论 , 这类作品偶有名句第无 佳篇 。 生活的贫困引起了思想创 作 上 的 变 化 , 而对功名的追求又妨碍他对社会的关注 和真情实感的表达 , 使创作中已出现的积极 因素未能充分发展 。 十年间作诗 不 足 一 百 首 , 创作精力也不旺盛 。 总的看来 , 长安十 年是杜甫创作的转折时期 , 还不 是 成 熟 时 期 。 杜甫创作上的真正飞跃 , 还是在他为仕 途拼命奋斗终于结束的时候 , 正好安史之乱 也同时爆发。 优国忧民的杜甫与贫病老丑的 杜甫 , 都已经在长安十年期间出现 , 但彼此 还显得很不协调 , 原因就在当时诗人的陈情 往往与述德分不开 . 到 了 《自京 赴奉 先 咏 怀》 , 随着十年功名恶梦的结束 , 情况就发 生 了变化 。 此诗作于天宝十四载冬 , 经过十 年惨淡经营终于拜了一名京官 , 诗人如梦方 醒 , 发现 “窃比援与契 ” 的理想 已成泡影 , 统治者已腐化得无可救药 , 国家 已陷入深重 的危机 , 因而忧心如焚 。 这时安禄山举兵的 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 , 但这首诗就象李白天 宝年间的许多作品一样弥漫着山雨欲来的气 氛 。 不同者 , 李白要为表达主观的感受 , 杜 诗中大难将临的预感却是通过对社会和自身 经历的真实描写显示的 . “朱门酒肉臭 , 路 有冻死骨” , 前句紧承关于骊山君臣耽乐的 大段描写 , 揭露了统治集团的醉生梦死 , 同 时也表明了诗人对宫廷的绝望 ; 后句概言民 生的疾苦 , 其中也包含诗人十年蹭蹬一至幼 子饿死的切身悲痛 。 忧国伤时与自叹哀苦浑 然相融 , 意味着个人穷通与民族 命 运 的 相 通 , 杜诗成为一代国史即由此始 。 “优端齐终 南 , 倾洞不可掇 ! ” 音响沉宏 , 且有 “篇终 接混茫 ” 的气势 , 不失为杜甫诗史的序曲 。 安史之乱前四年 , 杜甫处身于动乱的旋 涡 , 先后 写 出 了 二 (( 哀)) 二 《悲》 、 ((北 征》和 《羌村》三首 、 以及三 《吏》三《别》 这三组著名的叙事诗 , 淋漓尽致地反映了那 个惨绝人寰和具有深刻悲剧性的时代 。 值得 注意的是 , 上述作品的出现 , 一方面固然决定 于社会环境 , 同时也是与诗人自身的处境密 切联系的 。 在撞关失守之前半年 , 安禄山已 经在洛阳称帝 , 这场战乱并未引起杜甫的充 分注意 , 诗中仅偶然涉及 : 这时远在南方的 李白反而写了许多反映洛阳沦陷并讴歌抗战 的诗篇 。 杜甫毕竟缺乏李白的敏感 . 但渔关 一旦失守 , 他自己也在奔逃中被俘又被送到 已经沦陷的长安 , 有了亲身的感受 , 这时便 创作出一系列反映国破家亡的名篇 , 其成就 大大超过李白根据传闻和想象创作的同类作 品 。 翌年由长安脱逃 , 潜投凤翔行在 , “麻 鞋见天子 , 衣袖露两肘 。 朝廷憨生还 , 亲故 伤老丑 。 ” ((( 述怀 ))) 紧接着便创作出第二组 名篇 。 然而 , 当他回到收复后的长安任左拾 遗时 , 虽然安史之乱仍在继续 , 却再没有反 映战乱的作品 。 半年后因营救房培案被贬华 州司功 , 随后才又写出了第三组名篇 。 自身 经历不仅直接影响他的创作 , 有时诗少、也 出 现在他所描绘的画 面 中 , 如 《哀 江 头》 : “少陵野老吞声哭 , 春日潜行曲江曲 . ⋯⋯ 黄昏胡骑尘满城 , 欲往城南忘城北 。 ”不是自 述口吻 , 而是把 自己也当作客观 描 写 的 对 象 , 说明诗人不仅是灾难现实的目击者 , 而 且是参与者 。 再如 《北 征》 : “杜 子 将 北 征 , 苍茫问家室” , 诗中 “ 人烟妙萧瑟” 、 “ 寒月照 白骨 ” 的社会惨象 与 “ 及 归 尽 华 发” 、 “ 妻子衣百结 ” 的个人哀 痛 和 谐 相 融 , 造成极为真切的时代气氛 ; 这首瑰丽的 巨制与两年前所写 《自京赴奉先咏怀》遥相 呼应 , 在杜甫诗史中堪称双璧 。 诗人不是站 在现实外面发言 , 而是 自己就生活在其所描 写的现实之中 。 杜甫与白居易等人的差别就 在这里 。 白居易能写 出类似三《吏》三《别》的 作品 , 却绝对写不出象《自京赴奉先咏怀》、 《北征》和《哀江头》这样的作品 ! 了解这种 差别 , 对于深一层认识杜甫是至关重要的 。 乾元二年 , 杜甫在写出三 《吏)) 三《别》 之后不久 , 即由华州弃官西逃 , 由秦入蜀 。 陇蜀纪行诗 (包括秦州 、 同谷 、 剑南诸作) , 笔调萧淡 , 写景如画 。 然而从中也能看见远 处的烽火 , 战争鼓角亦遥遥可闻 ; 正是这种 淡化了的背景使正面景物染上悲愁的色调 , 同时也使诗人贫病饥寒 、 “常 恐 道 路 死 ” ( 《赤谷》 ) 的逃难经历具有社会悲剧的性 质 。 画面呈现的诗人形象 : “ 白头乱发垂过 耳 ” ( 《同谷歌》其一 ) . 偕妻携子 、 衣不 掩体 , 以橡栗充饥⋯⋯已完全是个难民 ! 三 《吏》三 《别》描写的是乱世中 的 平 民 百 姓 , 而陇蜀纪行诗中的主人公却 是 诗 人 自 己 , 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 一个 朝 廷 命 官 竟流落到无异于难民的地步 , 这难道不是特 定历史条件造成的社会悲剧么 ? 再者 , 正因 为杜甫并不是普通的难民 , 而是一个朝廷命 官 , 他才可能在逃难中由秦 入 蜀 , 自蜀 之 楚 , 纵横万里 , 同社会广泛接触 , 他的经历 和感受才可能那样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时代 。 三 《吏》三 《别》中任何一个平民都不可能 具有杜甫那样曲折复杂的经历 。 当然 , 杜甫 经历之所以具有典型意义 , 关键还取决于他 的个人命运与时代及民族命运的和谐一致 。 安史之乱前四年的杜诗以直接反映社会 为主 , 侧重叙事 , 代表作多为古诗 ; 以陇蜀 纪行之作为转折 , 入蜀后的杜诗以自叹身世 为主 , 时或兼及时事 , 侧重抒情 , 代表作多 为律诗 。 杜甫自乾元二年冬入蜀 , 至大历五年秋 客死湖南 (五十九岁) , 十一年间存诗千余 首 , 占全部杜诗三分之二以上 。 杜诗波澜老 成 , 不仅作品数量大增 , 思想上 亦 更 趋 深 化 , 艺术上则达到 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 总的看来 , 这十一年是在颠沛流离中度 过的 , 因而贫病老丑的主题在诗 中更 为 突 出 。 十一年间 , 除在严武幕内半年有固定伴 禄外 , 其生计皆须仰资于人 。 入蜀之初 , 在 写给高适的诗中便有 “故人供禄米 , 邻舍与 园蔬” ( 《酬高使君相赠》) 之句 , 又有寄 高适诗云 : “百年已过半 , 秋至转饥寒 ; 为 问彭州牧 , 何时救急难 ? ” ((( 因崔侍御寄高彭 州一绝》)对他接济最多的自然还是严武 , 其 次是梓州刺使章彝 , 后来则是夔州都督柏茂 林 . 其实接济杜甫的不限于上述这些地方大 员 。 就拿在成都营建草堂来说 , 其用资一至 栽种的树木和 日常用品 , 便都是依靠一些州 佐 、 县令和县吏的帮助 ; 四年以后的重建 , 修葺费用亦仰求于小吏 。 不过 , 前后比较而言 , 杜甫在经 营草堂 的前期 , 虽亦时有索赠和答谢之作透露出窘 况 , 但他对于长途流离之后得以安居似乎是 很满意的 。 “眼边无俗物 , 多病也身轻 ” (《漫 成))) , 很有点陶渊明的味道了 ! 这时他确乎 想学陶潜 : “焉得思如陶谢乎 ” (《江上位水 如海聊短述》) , 或云 : “宽心应是酒 , 遣兴 莫过诗 ; 此意陶潜解 , 吾 生 后 汝 期” ((( 可 惜 ))) 。 但杜甫所遣之兴究竟与陶潜不同 : 干戈犹未定 , 弟妹各何之? 拭泪沽巾 血 , 梳头满面丝 . (五律《遣兴》首、领联 ) 渐惜容颜老 , 无由弟妹来。 兵戈与人 事 , 回首一悲哀 . (五律《遣愁》颈 、尾联) 海内风尘诸弟隔 , 天涯涕泪一身遥 . 唯将迟暮供多病 , 未有涓埃答圣朝 . (七 律 《野望》颇 、 颈联) 当然 , 这类血泪凝成的篇句在草堂诗中不多 见 。 常见的是安闲之中偶然念及时事 , 如五 律 《江亭》 : “坦腹江亭卧 , 长吟野望时” , 发端极优缓 , 额 、 颈两联亦为抒发闲适的襟 怀 , 尾联偶一转念 : “ 江东犹苦战 , 回首一 肇眉 ” , 意境尤为真切感人 。 杜甫毕竟不是 陶潜 , 学也学不象 , 他的安闲不过是乱世中 的偷安而 已 ! 或说为长期流离中的 短 暂 歇 息 。 惟有歇息 , 才是真实的 , 而诗人性格和 情趣的丰富性亦得 以显现 : 名篇 《蜀相》 、 《客至》 《春夜喜雨》 《不见》 《江畔独步 寻花七绝句》 《戏为六绝句》便足以说明这 种丰富性 。 代宗宝应元年严武应诏还朝 , 杜甫在成 都失去依靠 , 不得不迁居梓州 , 安闲的草堂 生活遂告结束 。 “计拙无衣 食 , 途 穷仗 友 生 ” ( 《客夜》 ) , 从此又开始 了颠 沛 流 离 。 一度时局好转 , 他欢欣欲狂 地 写 下 了 《闻官军收河 南河北》 , 一如邺城战前所作 《洗兵马》一样 , 诗中流露的和平幻想很快 破灭 。广德元年史朝义 自隘 、 安史之乱结束 , 但 “胡灭人还乱 ” ( 《有感》其五 ) 、 “ 乾坤 尚风尘 ” ( 《增别贫兰 括 ))) , 边患 、 藩镇和 盗贼之患层 出无穷 , 还乡希望终成泡影 。 我来蜀门后 , 岁月亦已久 。 岂惟长儿 童 , 自觉成老丑 。 ⋯⋯昔为纵壑鱼 , 今如 丧家狗 ! ( 《留别章使君兼幕府诸公》 ) 自身的颠沛流离既是社会动乱造成 、 身世自 叹必然涉及社会时事 。 在他流落梓州和间州 两三年间所作大量五律中 , 有不少反映社会 动乱和议论政治时事之作 , 如 《有感》五首 ( “ 不过行俭德 , 盗贼本王臣 ” ) 《王命》 ( “汉北豺狼满 , 巴西道 路 艰” ) 、《征夫》 ( “ 十宝几人在 , 千 山 空 自多 ” ) 、 《西 山 )) 三首 ( “ 西南背和好 , 杀气日相缠") 、 (( 遣优》 ( “ 乱离知又甚 , 消息苦难真” ) 、 《岁暮》 ( “济时敢爱死 , 寂寞壮心惊 ” ) 等 。 这些作品既表明了诗人忧国伤时和甘与 一 5 0 · 时代共命运的高尚情操 , 又对安史之乱结束 后的社会现状作了真实的描绘 。 不过 , 老实 说 , 这些以议论和叙述为主而缺乏意境的篇 句 , 实在并非后期杜诗的精华所在 。 由于严 武回蜀复任西川节督 , 杜甫亦得以重返成都 并入其幕府 , “ 三年奔走空皮骨 , 信有人间 行路难” 《将赴成都先寄严 郑 公 五 首》其 四 ) , 虽然终于又回到草堂 , 但因为社会和 个人生活都又经历过一番坎坷并仍在动荡之 中 , 前期草堂的安闲心情再也难以恢复 。 正 是在生活阅历更加复杂深化的基础上 , 他写 出了感情色彩特别浓重的七律名篇 《登楼》 ( “花近高楼伤客心 , 前方多难此登临” ) 和 《宿府》 ( “ 己忍伶溶十年事 , 强移栖息 一枝安” ) 。 前首气象雄浑 , 要为感时 , 万 方多难 ’, 北极朝廷时时有个人的哀痛 ; 后首 情调悲壮 , 要为自叹 , 十年伶侍 , 风尘往再 中处处是社会的动乱 。 时与空 、 情与景 、 个 人与社会 , 莫不混融错综 , 呈现为高度凝炼而 又具体可感的意境 ; 正是意境使人得到美的 享受 , 并从中感知诗人的经历 、 思想以及整 个的时代 。 思想深刻而 以意境取胜 , 这才是 典型的杜诗 。 此二首以及其后夔州诗中的大 量七律 , 不仅最能代表杜诗的风格 . 实亦可 视为律诗的典范 。 经过入蜀前后的展转流离和贫病折磨 , 当杜甫终于决定出峡到达夔州时 , 五十多岁 便已经衰老得不象样子 : “卧病愁废脚” ((( 客 居 ))) 、 “半顶梳头白 ” ((( 入它))) 、 “牙齿半 落左耳聋” ((( 复阴 ))) ;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衰 年他却进入 了一生创作的极盛时期 。 自云 : “他乡阅迟暮 , 不敢废诗篇” (《归 ))) , 老来 失路 , 别无所托 , 写诗便成为头等大事 , 于 此显然有一种使命感 。 从永泰元年到达云安 至大历三年春出峡 , 在滞留夔州的两年半间 存诗四百五十余首 , 超过前此任 何 一 个 时 期 。 夔州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琐事成吟 , 无 论思乡 、 怀友 、 追怀往事以及 日常生活种种 一至替人说媒 , 真可谓无事不入诗 。 通过诗 人的琐事成吟 , 我们看见的却是一个深邃要 吵 、 意象万千的世界 : 既有山水风物 , 亦有 世态人情 , 而现实又往往与历史交织 , 错综 幻化 , 变态百出 , 举凡夔府的殊风异俗 , 峡 中的月色和雨景 、 长安往昔的繁盛 、 孔明庙 前的古柏 、 古代的名人 , 当 代 的 大 臣 、 名 将 、 诗人 、 负薪的处女和孤 苦 的 寡 妇 、 估 客 、 打鼓发船的舟子 、 酷热 、 雷 、 雨 、 晨 、 昏 、 夜间的蟋蟀和萤火 、 沙 头 的 宿 鹭 、 孤 雁 、 寒鸦 、 猿的哀鸣和杜鹃的悲啼 、 伐木 、 引水和田事劳务⋯⋯所有一切 , 大至天体 , 小至萤火 , 均无不具有特定的感情色彩 , 而 呈现为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象) , 从而使人 感到诗人悲凉忧愤的心境和浓郁 的 时 代 气 氛 . 即为 《阁夜》额 、 颈联 : “ 五更鼓角声 悲壮 , 三峡星河影动摇 。 野哭千家闻战伐 , 夷歌数处起渔樵 。 ” 景象固然真切 , 却又使 人感到意绪千端 , 这样的三峡只有杜甫能写 出来 , 并且只能出现在那个特定的时代 。 再 者 , 琐事成吟中插入忧国伤时和悯民之叹 , 也是夔州诗的普遍特点 , 诸 如 “亲 朋满 天 地 、 岳 甲少来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 ((( 中宵))) 、 “不眠忧战伐 , 无力正乾坤” ((( 宿江 边阁 ))) 、 “ 秦中释使无 消息 , 蜀道兵戈有是非 ” ((( 黄草))) 、 “ 已诉征 求贫到骨 , 正思戎马泪盈巾” ((( 又呈吴郎))) 、 “ 安得务农息战斗 , 普天无吏横索钱 ” ((( 昼 梦》) , 这类诗句多不胜举 , 同样为内容广泛 的夔州诗提供了鲜明的时代背景 。不过 , 我想 再次强调的是 , 如果仅从一些带议论性的诗 句去 了解晚年杜诗的宝贵价值 , 总还是肤浅 一些 。 晚年杜 诗的主要成就在于意境的创造 , 它的社会意义主 要 不 是 通过直陈和议论 , 而是通过情景交融的意境委婉含 蓄 地 显 示 的 。 夔州诗中的七律名篇 , 如组诗 《诸将》 五首 、 ((秋兴》八首 、 《咏怀古迹》五首以 及 《白帝》 、 《阁夜》 、 《登高》等 , 题材 有别 , 而诗人所欲言者 , 均无不呈现为测之 无端 、 玩之无尽 、 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的诗歌意境 , 使人从美的享受中感知诗人的 凄凉身世 己与多灾多难的时代浑融一体 。 晚 年杜诗的宝贵价值 , 就在于诗人个人命运与 时代的浑然相融 、 作品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 值的高度统一 。 出峡以后 , 杜甫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 , “真成穷辙鳅 , 或似丧家狗 ” ((( 奉时李八 丈 喊判 官))) 一至对接济他的人 “ 苦摇乞食尾 , 常曝报恩腮 ” ((( 秋 日荆南书怀 ))) , 如此辛酸 的诗句 , 若无真情实感是断然写不 出的 。 这 时他的身体已经衰弱到 “ 耳聋须画字 . ’ ((( 水 宿遣兴 ))) , 由于 “ 右臂偏枯 ” 写字也只能用 左手 ( 见 《清明》其二 ) , 因而要一再感叹 “ 老 丑 难 剪 拂 ” ((( 戏 呈 元二十一 曹长 })) 、 “举动见老丑” ((( 上水遣怀 )}) 了 。他的贫病老 丑既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 , 因而他的自叹 总使人感到浓郁的时代气氛 : 我衰太平时 , 身病戎马后 ; 蹭蹬多作 为 , 安得不皓首 ! ( 《上水遣怀》 ) 社被经妖气 , 干戈送老儒 ! 百年同弃 物 , 万国尽穷途 ! ( 《舟出江陵南浦奉寄 郑少府尹审》 ) 杜甫晚年的凄凉身世不仅与时代完全一致 , 其本身便是世乱民贫和满含疮痰 的社会的一 幅缩影 ! 如果有人对此怀疑 , 请再读下面这 首诗 : 五十白头翁 , 南北逃世难 . 疏布缠枯 骨 , 奔走苦不暖 。 己衰病方入 , 四海一涂 炭 。乾坤万里 内 , 莫见容身 畔 . 妻擎复 随 我 , 回首共悲 叹 。 故园莽丘墟 , 邻里各分 散 。 归路从此迷 , 涕尽湘江岸 。 (《逃难》) 类似形象在历代反映民间疾苦的乐府诗中是 屡见不鲜的 , 然而杜甫这里写的 却 是 他 自 己 , 是他临死前一年的 自画像 ! 杜甫之所以 为杜甫 , 其关键并不在同情民间疾苦 (这是 许多诗人都做到 的) , 写 出 过 三 《吏》三 《别》 (这类作品别人也写出过 ) , 而在于 他 自己就长期生活在苦难现实之中 , 忧国优 民亦为忧己 , 其身世自叹本身便具有社会诗 史的性质 。 这当然不是说, 从杜甫后期的每篇作品 都能看出某种社会意义 . 实际上 , 杜诗中有 不少写景咏物和琐事成吟之作 , 社会色彩十 分淡薄或根本没有特定的社会色彩 , 而是以 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微妙感受取胜 ; 这类作 品的风格不是沉郁顿挫而是雍容和缓 , 其所 呈现的感情色调不是雄浑悲壮而 是 萧 淡 闲 适 。 草堂诗和夔州诗中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 都属于这一类 . 其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自不待 言 , 对于我们更深一层去认识杜甫也是必不 可少的 。 兹仅以两首潭州七律为例 : 湖南为客动经春 , 燕子衔泥两度新 . 旧入故园尝识主 , 如今社日远看人 。 可怜 处处巢君室 , 何异漂泊托此身 . 暂语船墙 还起去 , 穿花贴水益沾巾. ( 《燕子来舟 中作》 ) 佳辰强饮食犹寒 , 隐几萧条戴歇冠 . 春水船如天上坐 , 老年花似雾中看 . 娟娟 戏蝶过闲慢 , 片片轻鸿下急湍 。 云白山青 万里余 , 愁看直北是长安 . (《小寒食舟中》) 两首均临死一年春居潭州舟中作 。 前首句句 咏燕 , 又是自咏 , 若舍犹恋 (燕恋人 , 人恋 世 ) , 情融神会 , 其蕴意却又难 以辞解 ; 后 首泛写江上景色 , 春水春花 , 娟娟戏蝶 , 片 片轻鸿 , 与诗人凄凉老境相映成趣 , 悲中有 喜 , 喜中有悲 , 味之无尽 。 这类作品若联系诗 人身世去读往往催人泪下 , 其本身却又富于 情趣并使人感到生意盎然 , 说明贫病老丑的 杜甫实具有优美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 说明 他虽然经历过许多苦难却直到临死仍保持着 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世的留恋 。 中华民族永 不枯竭的生命力来源于伟大的韧性 , 杜甫正 是最能体现这种民族性格的诗人 。 杜甫的韧 性一方面固然表现于他对社会 、 时代和民族 命运坚持不渝的关怀 ; 另一方面也表现于他 在 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的丰富情趣 。 毫无疑 问 , 体现杜甫性格两个方面的两类作品是相 互辉映的 , 只有从辉映中才能看出杜甫性格 的全部光辉 , 也才能充分理解杜诗作为一代 国史的全部意义 。 以上分析 , 主要表达了三点认识 ; 一 、 杜甫主要还是个抒情诗人 . 杜诗反 映社会 , 主要不是通过直陈时事 , 而是通过 自叹身世 。 杜诗作为一部社会诗史来看 , 不 是由社会时事 , 而是由诗人的个人身世获得 完整性的 。 杜甫个人身世具有如此重要的意 义 , 关键就在他的经历和思想均表明 , 他始 终是与苦难中的民族共命运的 。 杜甫远远高 出于白居易等人 , 并不表现在直接反映社会 时事方面 (这方面白居易比杜甫并不逊色) , 而在于他所描写的苦难现实中也凝结着自身 的血泪 , 在于他的身世自叹本身就具有社会 诗史的性质 。 二 、 直陈时事与自叹身世 , 在杜诗中不 是互相排斥而是和谐一致 , 并且经常是浑然 交融的 (杜诗成熟即以此为标志) ; 从整体 看 , 不是以前者为主而是以后者为主 . 象三 《吏》三 《别》那样的作品在杜诗中究属少 见 。 以秦州诗为转折的后期杜诗主要是自叹 身世 , 社会时事淡化为时隐时 现 的 背 景 , 但杜诗并不因此失去其诗史的性质 , 反而显 得更加全面深刻 。 道理很简单 : 诗人的逃难 经历本身就是特定历史条件造成 的 社 会 悲 剧 , 而且他的悲剧比任何一个平民的悲剧都 更能反映那个动乱的时代 。 三 、 晚年杜诗思想更加老成深化 , 艺术 上亦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 其主要成就在于 律诗 , 在于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 . 这些作品 通常都具有雄浑悲壮的意境 , 表现 出鲜明的 社会色彩和浓厚的时代气氛 。 然而也还有另 一类作品 , 诗歌意境雍容闲淡 , 其词婉 , 其 意微 , 情致委折 , 不迫不露 , 要为表达日常 生活中某种独特的感受 。 这类作品社会色彩 十分淡薄 , 却特别富于情趣 , 不但具有很高 的审美价值 , 对于全面理解杜甫和杜甫诗史 的宝贵价值也是不可缺少的 。 以上三点 , 希望有助于克服杜诗研究中 由来已久的偏重一隅的倾向 , 使秦州以后的 杜诗 (尤其是律诗) 受到更多的注意 肠;
本文档为【贫病老丑话杜甫[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5977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3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2-13
浏览量: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