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 觀 型 治 理之研究

全 觀 型 治 理之研究

举报
开通vip

全 觀 型 治 理之研究 ‧公共行政學報‧ 第三十一期 〈研究論文〉 民98年6月 頁1-48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1‧ 全觀型治理之研究* 韓保中 ** 《摘要》 全觀型治理是新一波的行政學說,該理論強調政府組織的整合關係, 與電子化政府及主動型文官學說相結合下,成為具回應性與解決人民需求 的治理學說。全觀型治理的奠基者-席克斯,在二○○○年後的相關著作 中,屢屢提及新涂爾幹理論,著墨與闡釋組織多樣性問題,以及全觀型治 理的組織社會學基礎。在全觀型治理運行過程中,協調是整合工作的第一 ...

全 觀 型 治 理之研究
‧公共行政學報‧ 第三十一期 〈研究論文〉 民98年6月 頁1-48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1‧ 全觀型治理之研究* 韓保中 ** 《摘要》 全觀型治理是新一波的行政學說,該理論強調政府組織的整合關係, 與電子化政府及主動型文官學說相結合下,成為具回應性與解決人民需求 的治理學說。全觀型治理的奠基者-席克斯,在二○○○年後的相關著作 中,屢屢提及新涂爾幹理論,著墨與闡釋組織多樣性問題,以及全觀型治 理的組織社會學基礎。在全觀型治理運行過程中,協調是整合工作的第一 步,而協調是個複雜的問題,與協調相關的概念,包括碎裂化政府與棘手 問題,此三概念構成組織協調論題,是認識全觀型治理的重要基礎。新涂 爾幹理論闡釋了協調論題的組織社會學基礎,其主張面對多元與複雜的組 織關係,依據化異與求同兩原則,有容忍性制度、分立、互賴與妥協四種 基本協調之法及解決之道,這體現協調工作必須採取多樣的方式。協調之 法的多樣化,實與涂爾幹所述現代社會的分工特質有關,身處全球化、後 現代及風險社會的今日,社會分工與分化的強度甚於過去,我們更應重視 協調的意義與方式。而全觀型治理援用新涂爾幹理論及組織社會學分析, 為當代行政學與社會學對話的代表之一,讓行政發展能因應社會的變遷與 需求,此一研究途徑對現今公共行政學研究來說,實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關鍵字]:碎裂化、棘手問題、協調、組織社會學、新涂爾幹理論 投稿日期:97 年 5 月 12 日;接受刊登日期:98 年 6 月 6 日。 * 感謝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趙永茂及黃錦堂兩位教授的指導與斧正,更感謝匿名審查委員們 的寶貴意見。 ** 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e-mail: bjhan@ms59.hinet.net。 ‧公共行政學報‧ 第三十一期 民98年6月 ‧2‧ 壹、前言 全觀型治理(holistic governance)是一九九○年代末新治理(new governance) 研究中,行政面向研究最具創新性與前瞻性的理論之一。全觀型治理批判傳統公共 行政研究,過度強調行政機關層級節制與各自事權範圍,致使本位主義橫行,無法 解決人民需求;而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的市場化、委外及強制競 標(Compulsory Competitive Tendering, CCT)主張,著眼於個別措施的成本效益分 析,忽略措施間的關連性與政策整體性,無法創造整體與長久的效益。因此,全觀 型治理主張機關間必須跨越功能過度區分及部門本位問題,藉由對話與合作,讓機 關間的目標及資源充分整合,有限經費創造更大效能,與電子化和服務型政府等改 革助力結合後,更能有效解決人民的真實需求。全觀型治理除了創造整體長遠效益 與真實解決人民需求外,更讓機關間形塑相互認同、敢於創新、慎用預算、積極學 習與勇於任事的態度與價值。全觀型治理經過多年發展,理論縱深、知識整合及創 新度高,全觀型治理更被視為二十一世紀與第三波行政學典範(彭錦鵬,2005: 62,67-68,73)。 全觀型治理自一九九○年代末倡行至今有十年餘,一九九九年工黨政府的《現 代化政府》(Modernising Government)政策白皮書中,提出聯合性政府(joined- up government)理念,開啟全觀型政府改革的序曲。此一改革途徑更影響加拿大、 澳洲、紐西蘭、芬蘭及荷蘭等國,「整體性政府」改革途徑( the whole-of- government approach),開始在英語系及歐陸國家盛行(Christensen & Lægreid, 2007: 1059-1060)。二○○三年彭錦鵬教授引介全觀型治理至國內,國內研究者將 學說應用在政府組織再造、公務人力資源管理、文官改革趨勢、跨域治理、區域政 府設計等議題討論上,我國行政學圈對全觀型治理的討論可謂興盛。 國內全觀型治理的相關研究,多將焦點放在實踐層次,即政府機關間政策如何 整合運作上,鮮少從抽象及推論層次,探討全觀型治理其核心理念、重要論題與證 成方式。全觀型治理的奠基者席克斯(Perri 6),1 從一九九七年發展學說,至二 1 席克斯本名為 David Ashworth,一九八三年時改名,日後便以 Perri 6 之名揚名於英國社 會科學圈,關於席克斯改名之資訊參考自維基百科(Wikipedia, 2007)。本文對於席克 斯著作參考的姓名引用上,為避免混淆與誤用,將參考彭錦鵬教授的引用方式(彭錦 鵬,2005:62),以 6 Perri 為之。 全觀型治理之研究 ‧3‧ ○○二年時,完成《邁向全觀型治理》(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一書,學 說達致完備。之後席克斯關心的焦點,從政策實踐逐步轉向理論性研究,探討組織 協調(interorganisational coordination)、新涂爾幹理論(neo-Durkheimian theory) 及組織社會學(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等課題,此一轉向看似遠離全觀型治理 研究,卻是深化該學說的理論基礎。 因為機關組織間目標及資源整合,不只是經費運用的效率與效能問題,更涉及 多樣化組織間如何相互合作的問題。因為不同屬性的組織,有不同的目標、價值、 規範與行動準則,這造成彼此隔閡與潛在衝突,讓組織間目標與資源難以整合,破 壞效率與效能的達成。以「圓桌治理」(governing in the round)比喻為例,若圓 桌會談以達成合作進程為整合目標,如何讓屬性與目標相異的眾組織,願意上桌會 談、持續對話、認知彼此立場與需求,進而能相互妥協與讓步,保證彼此步調一致 與努力完成合作進程,才是整合成功與否的關鍵。如何讓眾組織跨越隔閡、相互對 話、彼此讓步與充分合作,避免執行不力、整合無效、合作破局等政策失敗的情 形,就是組織協調問題。新涂爾幹理論與組織社會學,是席克斯探討組織協調問題 的依據,讓全觀型治理有更深刻的理論基礎。 組織協調不是簡單的問題,其左右整合工作的成功與否,其產生與當代社會快 速發展下,精細分工及複雜社會問題密不可分。歸結席克斯的看法,筆者提出「碎 裂化-棘手問題-協調」(fragmentation- wicked problems- coordination)的「組織協 調論題」,是認識「為何及如何」整合的關鍵。二○○○年後席克斯關注的新涂爾 幹理論,從組織社會學角度闡述組織協調論題,是全觀型治理獨特的分析視野,體 現掌握社會脈動、回應社會需求與開創新研究途徑的必要性。組織協調論題所採取 的組織社會學研究途徑,是行政學與社會學間相互對話,可與威爾遜(Woodrow Wilson)的「政治-行政」二分法、歐斯朋(David Osborne)與蓋伯樂(Ted Gae- bler)的企業型政府學說相對應,為當代行政學多元發展的代表理論之一。 相較於國內外全觀型治理之研究,多將焦點放在政府再造、公務資源管理及跨 域治理等實務議題上,本文將從理論面探討之,先說明全觀型治理發展歷程與國內 研究焦點,並指出待深究的組織協調論題,接續釐清全觀型政府及其他型態政府的 差異,對「組織協調論題」(「碎裂化-棘手問題-協調」)進行理念考察與論 證,以證明組織協調對整合工作及全觀型治理成功運行的重要性。本文更將細述新 涂爾幹理論與組織社會學,說明其與協調論題的關連性,以及席克斯運用組織社會 學進行社會學與行政學間對話的途徑,對當代行政學發展有何啟發,以體現全觀型 ‧公共行政學報‧ 第三十一期 民98年6月 ‧4‧ 治理作為第三波行政學典範的價值與意義。 貳、全觀型治理理論演進、我國研究概況與待探討的論題 全觀型治理發展至今已有十年,學說影響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芬蘭 及荷蘭等國。2 國內對全觀型治理有相關討論,並應用至政府組織再造、文官改革 趨勢、跨域治理等研究。全觀型治理學說豐富且精深,除行政實務外,尚有許多值 得探討與省思的部分,實應回到理論發展脈絡,發現其深層關懷與理論啟發。本文 先回顧席克斯的寫作歷程,梳理全觀型治理的發展脈絡與重要學說主張,接續歸納 國內全觀型治理研究,指出國內未深究待認識的組織協調論題,作為後文中理念考 察與論證的序曲。 一、全觀型治理的發展演進 席克斯一九九○年代從事行政研究,進入具左派色彩的智庫 Demos,Demos 溫和且具建設性的觀點為工黨所接受,3 席克斯研究涉獵的議題甚多且作品豐富, 全觀型治理是席克斯研究的課題之一。4 2 英國政府一九九九年的政策白皮書《現代化政府》(Modernising Government)中,倡 導聯合性政府與夥伴關係理念,希望能有效解決藥品濫用與社會排擠等棘手問題。加拿 大政府一九九○年代後期以「水平式管理」(horizontal management)為名,進行聯邦政 府內與地方間的協調工作,以期有效處理氣候變遷、原住民、公共安全及全球化等問 題。澳洲公共服務委員會(The Australian 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二○○○年前後開 始倡導「整體性政府」改革途徑,二○○四年《連結政府》(Connecting Government) 報告書,成為澳洲政府闡述該國全觀型治理的代表。紐西蘭與澳洲同時期發展全觀型治 理,並運用在政府會計制度上。芬蘭從二○○三年開始著手政府的水平組織改造,各改 造計畫都設有「部長級協調集團」(Coordinating Group of Ministers)面對處理之。荷蘭 政府從一九九○年代中期,開始進行部會間的「去分隔化」(de-compartmentalization) 改革,對國內預算做有效的配置與運用(APSC, 2007: 17-18; Clingengael Institute, 2006: 3-4; Victorian Government, 2007: 9-12)。 3 關於席克斯的經歷、職務與著述,參考自伯明罕大學健康服務管理中心(Health Services Management Centre, University of Birmignham)(HSMC, 2007)及諾丁罕川特大學 (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教員網誌(NTU, 2007)。席克斯在 Demos 發表之個人以 及與他人合著之著作,有完整的電子全文內容,可以參考 Demos 的席克斯著作區 (Demos, 2007)。 4 席克斯研究的議題包括公共服務中的組織關係及網絡與聯合性政府、公共服務中的隱私 全觀型治理之研究 ‧5‧ 全觀型治理研究的緣起與一九九○年代中葉保守黨的政策主張有密切關係,英 國自一九八○年代起改變二戰後大政府及干涉市場運行的措施,首相柴契爾採行市 場自由化、小政府、政府業務委外及導入競爭機制等,繼任的首相梅傑(John Ma- jor)亦承繼此一路線,保守黨採行的市場化及競爭化措施,泛稱「強制競標」 ( compulsory competitive tendering)。一九九五年席克斯在〈由文化治理〉 (Governing by Cultures)中,指出保守黨政府十五年來近乎盲目的強制競標措 施,「正確規格化政府」(“rightsizing” government)作法,除影響財政與政府管 理,更擴及社會文化,因為經濟及效率考量下長期對人性的懷疑,造成公共不信任 感(distrust),有礙公共服務的整合,造成公共支出的增加(6 Perri, 1995: 5-6)。 一九九六年〈新企業文化〉(The New Enterprise Culture)中指出,自一九八○年 代起企業精神之概念,開始受到美日德等國的檢討,英國必須發展出新的企業文化 觀點,席克斯提出新企業文化等引人關注的項目。5 席克斯對於保守黨強制競標策 略之批評仍嫌鬆散,尚未達至體系性之學說。 一九九七年席克斯出版《全觀型政府》(Holistic Government),6 在〈摘要 及推薦〉中指出,西方國家面對著如何反制高賦稅與提供高品質的福祉,英國保守 黨政府引入效率導向的改革措施,賦稅沒減少而生活中的棘手問題也沒有效處理。 新的政府再造應反思如何在穩定的預算中創造更大的效能,解決範圍交錯的複雜問 及資料的保護與共享、電子化政府、政策過程與政治判斷、組織化過程、公共服務中的 消費者選擇、公共政策與個人的社會網絡、新涂爾幹制度理論、多樣化網絡的管理、公 部門間工作連結策略的全觀型治理、人工智慧的管制與倫理議題等。關於席克斯個人研 究議題之內容,參考自伯明罕大學健康服務管理中心(HSMC, 2007)及諾丁罕川特大學 教員網誌(NTU, 2007)。 5 此一新企業文化之內容,實迥異於新公共管理的政治企業家主張,在該篇文章中,席克 斯指出新企業文化的重點包括重網絡甚於公司或部門、成員的利害關係人資格、重視資 訊、重視社會大眾及包容性、重視學習能力、重視前瞻與未來性、重視服務甚於經濟、 重視永續性及規模性的競爭指標、政策目標間的相容性與互補性(Mulgan & 6 Perri, 1996)。 6 該書的章節分別是〈謝詞〉(Acknowledgements)、〈摘要及推薦〉(Summary and rec- ommendations )、第一章〈緒論〉( Introduction )、第二章〈繼承物〉( The inheritance)、第三章〈功能模型的瑕疵〉(The flaws of the functional model)、第四章 〈全觀型政府〉(Holistic government)、第五章〈預期性政府〉(Anticipatory govern- ment)、第六章〈文化變革政府〉(Culture-changing government)、第七章〈結果導向 型政府〉(Outcome-oriented government)、第八章〈新議程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the new agenda)。 ‧公共行政學報‧ 第三十一期 民98年6月 ‧6‧ 題(complex problems that cut across these boundaries),此一再造方向可名為全觀 型政府(6 Perri, 1997: 9-10)。英國政府現已面臨挑戰,長久依功能劃分的部會組 織處在高度分立的狀態,因為缺乏協調,難以面對複雜的問題,公共服務產生許多 瑕疵(6 Perri, 1997: 16-18, 26)。席克斯提出全觀型政府、預防型政府(preventive government)、文化變革政府(culture-changing government)、結果導向型政府 (outcome-oriented government)之主張,成為新一波政府再造的課題。 對此,全觀型政府力主跨越部門本位與功能區分的障礙,席克斯提出九項建議 (6 Perri, 1997: 39-42)。預期性政府克服政府僅事後治療的問題,創造效能與財政 的效益,席克斯更提出八項預防工具(6 Perri, 1997: 52)。文化變革政府主張改革 應從認知及文化面著手,方能有效推行預期型及全觀型政府(6 Perri, 1997: 62)。 結果導向型政府主張可藉由影響性計畫(impact programme)的設計、多回合運行 歸納、聰明採購法(smarter purchasing)等措施,克服學院派及悲觀論專業者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pessimists)認為政策結果難以測量的問題(6 Perri, 1997: 67-69)。席克斯認為過去政府堅守功能劃分,長期關注部會「內」的爭論, 產生政府不可治理的宿命論(fatalism),但政府過度碎裂化才是關鍵,著重協調 與整合的全觀型政府,才是新一波政府改造的核心議程(6 Perri, 1997: 70-71)。 一九九九年《圓桌中的治理-全觀型政府的策略》(Governing in the Round- Strategies for Holistic Government)深化了全觀型治理,7 在〈摘要及推薦〉中, 席克斯等人指出政府再造新階段的標語有整體工作(holistic working)、整合、協 調、聯合性公共管理(joined-up public management)等,整合成為政府再造的新課 題(6 Perri, Leat, Seltzer & Stoker, 1999: 9-10)。而工黨政策白皮書《現代化政府》 中,採聯合性、結果導向、效率與電子化政府等主張,將全觀型治理納入政策與政 府活動中(6 Perri et al., 1999: 17)。在〈新工黨的治理革命〉中,更對工黨政府推 動全觀型政府的瑕疵提出建言(6 Perri et al., 1999: 24-27)。〈全觀型政府的架 構〉中指出人民面對的是聯合性問題(joined-up problems),功能性政府的碎裂化 治理僅會產生更多負面的結果,唯有讓政策、顧客、組織、官署的目標與機制有效 7 該書的章節分別是〈謝詞〉(Acknowledgements)、〈摘要及推薦〉(Summary and Recommendations)、第一章〈緒論〉(Introduction)、第二章〈新工黨的治理革命〉 (New Labour’s revolution in governance)、第三章〈全觀型政府的架構〉(A framework for golistic governance)、第四章〈策略工具箱〉(The strategy tool-kit)、第五章〈回應 批判〉(Answering the critics)、第六章〈結論:二十一世紀的全觀型政府〉 (Conclusion: holistic governme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全觀型治理之研究 ‧7‧ 整合,方能有效解決聯合性問題(6 Perri et al., 1999: 55)。在〈策略工具箱〉中, 則指出全觀型治理下政府的角色、驅動策略、資源、整合關係等(6 Perri et al., 1999: 63, 71, 74, 75),〈回應批判〉中列出外界對全觀型治理批判的看法。本書對 治理工具的縝密討論,讓該全觀型治理理論能深化與具實用性(6 Perri et al., 1999: 89)。 二○○二年《邁向全觀型治理》中,學說體系完備且理論與實務兼顧。8 在 〈全觀主義的過去與現在〉中,從行政理論與實務的歷史演進,闡述全觀型治理所 反應的新政府型態。工黨政府依靠協調與整合創造高度聯合的政府,以全觀型政府 處理紛亂與複雜的聯合性事項(the agenda for joining up)。9〈認識全觀型治理〉 中指出全觀型治理的概念架構,並對棘手問題、碎裂化治理、整合的機制與關係進 行討論。〈支持與反對全觀型治理的案例〉中說明支持與反對全觀型治理的理由, 〈理論中的課題:協調如何運行〉及〈改革策略的設計〉兩章同時提及新涂爾幹理 論,指出二十一世紀社會組織多樣性下,協調方式彈性與多元化有其必要性,並提 出可供採行的改革策略。第六至九章則是從組織關係、資訊系統、課責、財政面 向,對全觀型治理的運行做說明。在〈全觀型治理的展望〉中,將全觀型治理與制 度論接軌,指出協調、碎裂化、組織社會學、新涂爾幹理論等問題的提出與處理, 實為促進社會團結與制度穩固發展而來(6 Perri, Leat, Seltzer & Stoker, 2002: 232- 238)。二○○○年前後席克斯除將組織社會學及新涂爾幹理論納入全觀型治理的 討論,之後更用來探討英國政府治理與公部門改革的相關研究。10 8 本書章節內容是第一章〈全觀主義的過去與現在〉(Holism past and present)、第二章 〈認識全觀型治理:關於概念架構〉(Understanding holistic governance: towards a con- ceptual framework)、第三章〈支持與反對全觀型治理的案例〉(The case for and against holistic governance)、第四章〈理論中的課題:協調如何運行〉(Lessons from theory: how coordination can work)、第五章〈改革策略的設計〉(Designing a reform strategy)、第六章〈組織間關係與實踐〉(Interorganisational relations and practice)、第 七章〈資訊系統〉(Information systems)、第八章〈課責〉(Accountability)、第九章 〈財政〉(Finance)及第十章〈全觀型治理的展望〉(The prospects for holistic govern- ance)。 9 其包括繼承保守黨已有之政策、將左派長期主張納入現有政策、對稅率與公共支出的有 效控制、市場與網絡的共存等,面對聯合性議題與全觀型治理的理念相合致(6 Perri et al., 2002: 19-22)。 10 包括二○○一年的〈依科技來治理:科技治理與依靠科技治理的判斷與展望〉 (Governing by Technique: Judgement and the Prospects for Governance of and with Technol- ogy)一文中,就將新涂爾幹理論與社會組織多樣化、風險管理、科技管理結合(6 Perri, ‧公共行政學報‧ 第三十一期 民98年6月 ‧8‧ 二、國內全觀型治理的研究成果 國內的全觀型治理研究(依據已出版的作品),可分為兩類,一是全觀型治理 具備的行政學典範意義,二是對我國行政改革的啟發。 第一類全觀型治理研究是從行政學典範的發展來探討。彭錦鵬教授認為全觀型 治理是二十一世紀政府治理研究的大型理論(grand theory),是行政學的第三波典 範(彭錦鵬,2005:62,73)。行政學第一波的傳統官僚體典範是在一九八○年以 前,著重功能分工、層級節制、依法行政、注重輸入、並由政府提供各種服務等。 第二波的新公共管理典範是在一九八○至二○○○年間,強調私部門型態管理、直 接專業管理、作業標準與績效指標、競爭機制、政府扮演掌舵者角色等。第三波是 在二○○○年以後的全觀型治理,關注公私合夥及中央地方結合、政府整合運作與 網絡式服務、政策整合有效解決人民需求等(彭錦鵬,2005:75)。彭教授指出為 求全觀型治理的有效運行,必須採行三大改革制度,即線上治理、整合型組織及主 動型文官(彭錦鵬,2005:77)。線上治理是電子化及數位化趨勢下,發展網路型 服務,將業務及流程透明化,而即時性及彈性更能創造高效率及效能的服務品質。 傳統政府著重功能性分工結構與權責劃分,讓機關組織間呈現分立、造成浪費及功 能不彰。對此,整合型組織強調政府組織整合,形塑組織間一致步調。主動型文官 2001)。二○○三年的〈制度生存能力:新涂爾幹理論〉(Institutional Viability: a Neo- Deukheimian Theory),是將新涂爾幹理論與組織社會學、新制度論結合而論(6 Perri, 2003a)。二○○四年的〈西方世界聯合性政府的比較觀:初步的文獻回顧與調查〉 (Joined-up government in the western world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 preliminary litera- ture review and exploration)是將新涂爾幹理論納入跨國聯合性政府的探討中(6 Perri, 2004a);〈新工黨的公部門現代化:新涂爾幹途徑與心理健康服務案例〉(New La- bour’s modernisation in the public sector: a neo-Durkheimian approach and the case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更是將新涂爾幹理論運用在英國心理健康服務的探討上(6 Perri & Peck, 2004)。二○○六年在《二十一世紀組織網絡的管理》(Managing Networks of Twenty- First Century Organisations)書中,則將新涂爾幹理論與組織網絡管理結合,《超越傳 遞:作為製造意義與處理的政策執行》(Beyond Delivery: Policy Implementation as Sense-Making and Settlement)中將新涂爾幹理論與政策執行的討論結合(6 Perri, Good- win, Peck & Freeman, 2006; Peck & 6 Perri, 2006)。二○○七年的《公共氛圍》(Public Emotions)則是以新涂爾幹理論來探討組織社會學、組織氛圍與公共生活的意義(6 Perri, Radstone, Squire & Treacher, 2007)。席克斯更於二○○八年將新涂爾幹理論相關 研究彙整,出版《文化的制度性動力:新涂爾幹學圈》(The Institutional Dynamics of Culture: the New Durkheimians)一書(6 Perri & Mars, 2008)。 全觀型治理之研究 ‧9‧ 則視行政人員具備公民企業家精神,能主動為民服務,成為全觀型治理的推動者。 第二類全觀型治理研究焦點放在對我國行政改革的啟發上,如劉坤億與范祥偉 針對文官改革趨勢進行探討,認為一九八○年至一九九○年的第一波文官改革,以 市場式政府、參與式政府、彈性化政府及解制式政府為代表,改革的目標是追求小 而能的政府;卻造成政府機關間不協調與整合不足的問題,使得文官制度呈現高度 不穩定與不可預測性,管理控制與行政課責上出現鬆動的情形(劉坤億、范祥偉, 2003:11)。為克服第一回合的問題,九○年代起興起第二回合改革,從「市場治 理模式」轉向「全觀型的治理」,改革重點有強化文官體系的協調與一致性、落實 行政課責、重新檢討管制措施,強調以績效和品質為改革的核心,這對我國行改革 有重大啟發(劉坤億、范祥偉,2003:11,16)。李逸洋認為數位時代公務人力資 源管理的改革,實可取法全觀型治理,全觀型治理主張若要克服專業分工下的難 題,將不同層級、功能及公私部門整合起來,提升完整服務的能力,並配合公民參 與、彈性整合及知識管理等途徑,這是我國未來努力的方向(李逸洋,2004: 57)。 李長晏認為在全球地方化趨勢下,因應全球產業快速變動、外資投入之需求與 促進社會進步,許多政府尋求資源充分整合與有效運用。台灣在威權時期中央集權 與弱化地方,精省後中央整合地方資源的制度消失,造成零碎與弱化的地方政府 (李長晏,2004:132)。因此,台灣需要創造中央、地方、社區、公私部門間, 相互對話與解決問題的議題結盟,全局治理(即全觀型治理)的整合型政府,讓不 同議題能跨越政府部門的界線,使政策、規章、服務與監督之工作,在治理層次、 功能、公私部門交錯下充分整合,全局治理的整合機制對區域整合有啟示作用(李 長晏,2004:135-137)。高毓喬指出經濟政策為國家建設的活水源頭,我國經濟 發展的要角是製造業,工業區的良善管理便左右我國經濟的發展。然而,工業區內 行政事務管理為多頭馬車,加上諸多「條例」的交錯,如何在政府改造的聲浪中, 找尋適切模式,為政府當前之要務(高毓喬,2007:2-3)。重視協調、跨部會整 合、多層級治理的全觀型治理,作為新一波政府再造的理論貴臬,對工業區服務中 心組織再造將有充分的啟發(高毓喬,2007:5)。 三、全觀型治理的核心論題及其理念考察與論證 回顧全觀型治理的發展,經歷一九九七年的提出、一九九九年的深化、二○○ 二年的體系化,全觀型治理學說漸趨完備,二○○○年後發展的新涂爾幹理論,強 ‧公共行政學報‧ 第三十一期 民98年6月 ‧10‧ 化了全觀型治理的組織社會學基礎。國內對全觀型治理的探討,雖已含括全觀型治 理的基本主張,卻未深究整合工作與新涂爾幹理論、組織社會學間的關係。而機關 間人力、資源與政策目標的整合,與當代社會組織複雜化發展有關,新涂爾幹理論 作為組織社會學理論,探討當代社會組織複雜化的問題,是認識為何要從事人力、 資源與政策目標整合的關鍵。二十一世紀與第三波行政學典範的全觀型治理,實有 其核心論題與分析語言,作為貫穿與認識整體理論的依據,體現當代行政學課題與 研究新趨向,猶如威爾遜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及其政治思想與憲政分析、歐斯 朋與蓋伯樂的企業型政府與經濟學、管理學分析。11 核心論題是理論的關鍵命題或重要通則,是由數個概念所構成,這些概念構成 體有豐富的經驗性與規範性,能充分描繪現實狀況與賦予意義,並具有價值判斷與 規範意涵。能描繪現實境況、賦予價值判斷與行動規範的概念體即為理念體,理念 的意義、價值與彼此關連性,以及論題的整體意涵,必須藉由考察、詮釋與論證來 達成。全觀型治理的核心論題,可從席克斯的著作中找尋線索,以利考察、詮釋與 論證。 而席克斯指出: …協調與整合的重要工作是要明確區分,其相互獨立,協調與整合間必 須區分,…全觀型治理所欲解決的問題是棘手問題,這些問題是選民所 11 關於重要行政學理論之核心論題與分析語言,本文列舉威爾遜、歐斯朋與蓋伯樂為例。 威爾遜是美國行政學之父,也是傳統公共行政代表,一八八七年〈行政的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一文被視為美國行政研究的先河,文中「政治-行政」二分 法,主張行政學必須從政治學獨立出來,成為新的研究領域。威爾遜認為美國制憲時期 的行政研究,與憲政體制、權力分立等法學探討密不可分,但十九世紀末的美國快速發 展,需要能立即解決問題與創造效率的行政學,關注的是法律如何具時效與有效的實 踐,非漫長無明確解答的憲法爭辯,美國行政研究必須認知行政中立的角色,運用科學 化的方法以促進法律執行的績效(Wilson, 1887: 198-200, 210-216)。威爾遜的「政治-行 政」二分法的論題,確立行政學的獨立地位,使用政治思想及憲政理論,作為分析語言 貫穿全文。歐斯朋與蓋伯樂的《政府再造》(Reinventing Government: How the Entre- 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一書,是一九九○年代新公共管理的 經典,書中指出傳統的政府組織,奉行依法行政與層級節制原則,體制僵化且無效率, 無法面對日益繁複的社會事務。對此,必須導入企業家積極進取的精神,實踐的方式有 催化型政府、社區擁有型政府、競爭型政府、任務導向政府、結果導向政府、消費者導 向政府、企業型政府、預期型政府、分權化政府與市場導向政府(Osborne & Gaebler, 1992)。企業型政府的發展,將經濟學與管理學的觀念再帶入行政學中,其代表如公共 選擇理論、代理人理論及交易成本理論等,成為重要的研究趨向。 全觀型治理之研究 ‧11‧ 優先關注的,其跨越了所有功能性的界線。在組織及組織間的層次上, 問題並不是專業主義與分工,…最急迫且最普遍的問題便是碎裂化政 府,…(6 Perri et al., 2002: 53)。 上述詞語是探索整合工作與新涂爾幹理論、組織社會學間關係的重要線索,筆 者認為協調、棘手問題與碎裂化政府等概念,是解答「為何」與「如何」要機關組 織人力、資源與政策目標整合解答的關鍵,是認識全觀型治理的核心論題。碎裂化 是指組織間關係呈現破碎與分裂的狀態,棘手問題指出政策問題的複雜交錯性,協 調是在面對棘手問題時,形塑出相關措施讓諸組織能發展和諧與適切關係,整合則 是組織間和諧與適切關係下,讓彼此政策目標與手段能相互折衝與強化,新涂爾幹 理論則是從組織社會學闡釋組織協調論題的。協調作為整合的先前作業,統涉了相 關概念,本文稱「碎裂化-棘手問題-協調」為組織協調論題。 參、論「組織協調論題」---碎裂化、棘手問題與協調 組織協調論題是全觀型治理的核心論題,筆者先說明因機關間目標與手段整合 與否所展現的政府型式,再闡述「碎裂化-棘手問題-協調」概念體意義。 一、聯合性政府的四種樣式 政府由許多機關所組成,任何國家或社會裡,只要不是無政府或割據狀態,必 然會以某種方式聯合成一個政府,此即聯合性政府的意義。如圖一中所示,機關組 織間的政策目標與手段是否相互折衝與整合為依據,可分為四類(6 Perri et al., 2002: 31-33): (一) 全觀型政府(holistic government):指政府機關組織間在充分溝通與合作 下,達成有效的協調與整合,彼此的政策目標能連貫一致,政策執行手段能 相互配合,創造相互強化的效果,達到「合作無間」之目的。 (二) 漸進式政府( incremental government):是指機關間目標的相互衝突 ( conflicting objectives ) , 執 行 手 段 上 則 是 相 互 強 化 ( mutually reinforcing)。因為相互衝突的目標,使得彼此合作的成效是有限的發展, 參與的機關組織採取「應付過去」(muddling through)的態度,或摸著石 頭過河的方法。這種「合作有間」的情形,將形成漸進式政府。 ‧公共行政學報‧ 第三十一期 民98年6月 ‧12‧ (三) 領主式政府(baronial government):當機關間目標及執行手段相互衝突 時,會產生缺乏中央政府統合的低度治理(no governance)結果,其可稱為 領主式政府。12 中世紀領主有其固定封地,在眾領主之上,有一個「共主 式」的中央政府,但中央政府的存在只是象徵天下一統沒有內戰。而各領主 (baron)在其管轄的領地中有高度的自主權,在管轄範圍內他是至高無上 的。而領主間會組成同盟,抵抗外部干預,有時同盟的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意 義,甚至嘗試影響彼此領地的決策(Rhodes, 2001: 16)。領主式政府展現各 機關的自私自利,體現「封疆建藩,各自為政」的情形 相互衝突的目標 漸進式政府: 領主式政府: 勉強應付的合作方式 缺乏中央政府統合的治理 (合作有間) (各自為政) 聯合性政府:一致的目標, 相互強化的手段 和諧的組織關係,但不必 相互衝突的手段 然能相互強化 全觀型政府 碎裂化政府:地盤爭奪戰 (合作無間) (爭權奪利) 相互強化的目標 圖一 目標與手段間形成的治理關係 資料來源: 修改自 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 The new reform agenda (p. 31), by 6 Perri, D. Leat, K. Seltzer & G. Stoker, 2002, London: Palgrave Press. 12 no governance 應視為缺乏中央政府統合的低度治理,或缺乏強而有力介入或協調的治理 狀態,而不是「無治理」,因為無治理的情形多發生在無政府狀態,作為聯合性政府的 類型之一,不可視為無治理的結果。 全觀型治理之研究 ‧13‧ (四) 碎裂化政府(fragmented government):碎裂化政府指機關間有共同或相近 目標,卻缺乏相互溝通與合作的管道,致使機關間執行工具與手段呈現相互 衝突的情形,甚至導致地盤爭奪戰(turf wars)。地盤或勢力(turf)是指各 機關擁有獨立自主的活動範圍或裁判權(Jones, 1998: 465),地盤爭奪戰 中,各機關為鞏固勢力範圍,在相互合作時,會保留實力或犧牲群體的利益 (Simmons, 2002: 51)。在缺乏溝通與協調條件下的碎裂化政府,將導致 「爭權奪利」的結果。 政策目標與執行手段間形成的治理關係,有「合作無間」的全觀型政府,「合 作有間」的漸進式政府,「各自為政」的領主式政府,「爭權奪利」的碎裂化政 府。在全觀型治理之外,仍有三種不完美政府,不論是政策目標或手段間的衝突, 共同的特徵來自於機關間分立與切割的關係,亦即碎裂化的組織關係。 二、碎裂化政府的意義與問題來源 席克斯認為政府因功能分化及專業化,後續所造成機關間政策目標與手段的衝 突,不是組織「內」問題,而是一種組織「間」問題,13 其自於政府機關間的碎 裂化發展。 席克斯論及碎裂化政府(組織關係)概念之意涵包括: 必須要強調,全觀型治理反對的不是專業化(specialisation),進一步 說,他的敵人是碎裂化(6 Perri et al., 2002: 2)。 整合的相反並不是分化,而是碎裂化,…碎裂化是指專家間因為缺乏協 調所導致的結果(6 Perri et al., 2002: 37)。 碎裂化是個複雜的問題,它有無數種問題來源,必須在完善設計的全觀 型治理中方能確知其來由(6 Perri et al., 2002: 53)。 13 分化所指的是政治系統面對日益複雜的環境條件時,舊有系統中的結構無法充分或有效 發揮功能,致使產生功能不彰的問題並危及系統之存續,為求系統的生存及內在運行的 維繫,必須進行系統內部結構功能的分化,另設其他新的組織單位來履行新的功能。專 業化是指系統內部功能分殊化後,新功能執行者必須強化具備的專門性知識及技能,以 此滿足新功能之履行。但這些問題並非是面對如棘手問題時,無法加以充分處理的真正 主因,因為這些問題所體現的是個別機關「組織內」(intra-organizational)的問題,而 造成諸多組織機關無法應對交錯性議題的主因卻是「組織間」(inter-organizational)的 問題。 ‧公共行政學報‧ 第三十一期 民98年6月 ‧14‧ 換言之,碎裂化是指不同功能及專業的機關間,缺乏協調而無法溝通、合作與 團結,導致各自為政的局面,無法有效處理共同的難題,造成政府機關個別或整體 政策目標執行時的失敗。碎裂化不只是兩塊、多塊或均等的集團化裂解,而是不規 則、大數量及畸零化方向發展。其成因包括組織數量與類型的多樣化,以及無心與 有意的碎裂化。 首先,碎裂化發展與組織數量、類型有關,席克斯指出全觀性治理工作至少涉 及三種治理的面向,其包括了: (一) 治理的階層(tiers):有全球、歐陸、全國、區域及地方層次。 (二) 功能整合(functions):組織間功能是高度或低度整合。 (三) 部門(sector):包括了公、私及志願性部門(6 Perri et al., 2002: 29)。 在三面向共構下,至少有三十種以上(5×2×3)的團體與組織型態,實體現了 組織的多樣性。此外,在功能分工原則下,組織間的距離與隔閡產生碎裂化,其可 分為兩類,一是無心的(benign)碎裂化,另一則是有意的(malign)碎裂化。 (一)無心的碎裂化 無心的碎裂化是指碎裂化的發展並非出自本意,屬於非預期性的結果 (unanticipated consequences),成因包括(6 Perri et al., 2002: 40-41): 1. 管理及預算控制焦點放在政策輸入面上:新公共管理的影響下,公部門將發 展的焦點放在政策輸入面上,設計許多的指標與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來計算預算與績效的關 係。採取的方式是對各個事項及流程進行檢討,從各個環節及流程細節著 手,這也將導致切割事物關連性及看小不看大的情形,忽略事物間相互影響 的關係,造成見樹不見林的結果。 2. 廉潔度的要求:傳統對公部門的管理是採嚴苛的態度,在性惡論的假設下, 施政措施放在防弊及課責(accountability)上。立法機關在立法過程中,對 監察與立法工作產生不對稱的比例,立法機關專注在監督與反貪瀆上,忽略 政策間的關連性,間接造成碎裂化。 3. 消費者導向政府:在滿足消費者需要的條件下,公共服務的提供有著較高的 要求,但以滿意度為前提的公共服務,未必能驅使公部門進行機關間功能或 事務的整合,發展水平式或垂直關係的合作。 4. 功能性組織的策略性決定:許多功能性的組織欲進行策略性發展,但考量點 是以組織自身需求出發,或僅針對組織功能的變遷進行改造,但單方性的考 全觀型治理之研究 ‧15‧ 量與改造方式,在缺乏與其他組織溝通的情形下,會造成碎裂化的結果。 5. 民主要求下的公共服務:在民主的壓力下,人民希望能有更多及多元的服 務,但在未完全釐清及規劃機關間功能整合之前,要求更多的服將使得機關 組織朝向碎裂化發展。 而無心的碎裂化導致的結果有(6 Perri et al., 2002: 37-38): 1. 執行政策時未將其他組織納入考量,致使其他機關必須面對潛在的負面效 果,與可能增加的機關成本。 2. 形成計畫間相互衝突(conflicting programmes)的結果,相關機關所追求的 大方向是一致的,但各單位各自執行政策目標,卻因為步調不一致,造成彼 此的制肘。 3. 相同的政策目標使用重複的資源而造成浪費。 4. 政策目標間的相互衝突。 5. 政策效果中斷及缺乏延續性(lack of sequencing),無法達成預期效果。 (二)有意的碎裂化 有意的碎裂化發展,其成因來自於(6 Perri et al., 2002: 42-43): 1. 政治人物對機關人員及組織的控制:政治人物為求對官僚及公務機關的有效 控制,採取「分立後統治」策略(divide and rule),基於善意以及有效監 督,而對機關組織進行切割,但過度的劃分及割裂,將無法發揮組織應有的 整體效果。 2. 專業獨佔問題:專業性的人員基於自利心態,面對複雜問題時,對外宣稱自 身的專業性與獨佔性,在處理事務時則以機關組織之權限為由,將專業事務 的界線做出區隔與範圍,在範圍外之事務,便不加處理,此亦造成了碎裂 化。 3. 控制範圍的極大化:高級文官基於專業性及年資優勢,創造出自身的獨特利 益,將自身影響力極大化,公務機關成為高級文官的王國。此一少數官員的 私人王國,除將權力極大化,確立各自地盤,彼此之間井水不犯河水,遇事 時便推諉塞責。 而有意的碎裂化所導致的結果有(6 Perri et al., 2002: 38-39): 1. 個別的單位預期自身能獨力完成任務,在缺乏與其他機關溝通的情形下,以 單一的視野來看待問題,排除其他看法,致使政策結果呈現片面化與侷限性 的發展,無法有效回應及處理實際的問題。 ‧公共行政學報‧ 第三十一期 民98年6月 ‧16‧ 2. 對於政策問題無法做出明確且簡潔的類型劃分,致使無法清楚認知問題的關 鍵,並以給予有效、完整與精準的診斷。 3. 在提供服務過程中,因為各單位堅持自身的事權範圍,在面對棘手問題時有 許多的空隙及裂縫,形成掛一漏萬及漏洞百出的情形。 當組織的類型越多,彼此的距離與陌生感便會增加,若政府機關無周全完備的 視野,僅以自身需求作為考量,即使行動的出發點是良善的,亦會造成組織的疏離 與裂解。若再加上機關組織之成員抱有私心,刻意形成組織間的隔閡與距離,希望 以此行徑獲利與擴大自身的影響力,長此以往除產生無效率、增加成本、政策無延 續性外,更可能導致衝突、推諉卸責或相互對抗的情形,形成治理危機。 三、作為共同難題的棘手問題 對於碎裂化政府的焦慮,來自於人們所面對的棘手問題,席克斯對棘手問題有 不同的界定,如: 要解決跨越了數種機關界線(boundaries)的複雜問題,需要新途徑(6 Perri, 1997: 10)。 人民擁有聯合性問題(joined-up problems),…人民的問題並不依照學 科、專業或組織的界線(borders)而來,…問題的結果是許多部門、官 署、專業及政策領域之產物(6 Perri et al., 1999: 48)。 棘 手 問 題 是 指 一 種 跨 越 了 數 個 部 門 界 線 ( cross departmental boundaries)的問題,致使沒有單一部門能獨自輕易解決該問題(6 Perri et al., 2002: 34)。 席克斯並沒有對棘手問題的緣起多做說明,但棘手問題卻是現今政府所要面對 的課題。現今社會在全球化、物質化、後現代、後工業及資訊化等潮流影響下,與 傳統社會相較,社會情勢更形複雜,政策問題的棘手性不言可喻。此外,如何對天 然災害進行預警、防護與善後管理,也成為高度關注的棘手問題。席克斯未對棘手 問題的成因多加闡述,可由其他研究者的看法加以補充。如李區(Robert Leach) 及培西-史密斯(Janie Percy-Smith)指出棘手問題的特質有(Leach & Percy-Smith, 2001: 186-187): (一)這些問題是多面向且相互連結的(multifaceted)。 (二)無法由單一層級的組織與政府來解決。 全觀型治理之研究 ‧17‧ (三)涉及多種層級與類型的機關
本文档为【全 觀 型 治 理之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5554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5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8
分类:管理学
上传时间:2012-02-07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