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政策需求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政策需求分析

举报
开通vip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政策需求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政策需求分析 □李滋睿 屈冬玉 内容提要 :本文总结了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 ,提出了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和现 代农业发展模式 ,阐述了政府在发展农业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和主要政策措施。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发展模式 ;政府功能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历史 任务 ,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进行了全面部署。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现代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 需要 ,是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也是 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政策需求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政策需求分析 □李滋睿 屈冬玉 内容提要 :本文总结了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 ,提出了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和现 代农业发展模式 ,阐述了政府在发展农业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和主要政策措施。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发展模式 ;政府功能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历史 任务 ,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进行了全面部署。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现代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 需要 ,是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也是 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需要。改革 开放 20多年来 ,特别是近年来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 取得了积极进展。今后相当长时期内 ,建设现代农 业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 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 发展的目标。 一、国外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总结   从 20世纪 30年代开始 ,发达国家对传统农业 进行了全面的改造 ,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 的转变 ,虽然形式不同 ,但总体上具有代表性的有 三种主要模式 ,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源丰富型现代 农业、以日本为代表的资源短缺型现代农业和以荷 兰为代表的资源适中型现代农业。以上三个国家 现代农业都是在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不同外部环境 条件下建设的 ,尽管所走的道路不同 ,但所采取的 方式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大体包括以下几点 : 径 (政策组合 )包括 :通过国家资助的研发、示范实现“科技推动 ”;通过贴息、免税、定价等金融服务、财务 激励使可再生能源技术在财务上可行 ,实现技术的商业化 ;通过政府采购、集团采购、强化常规能源市场主 体的市场义务、信息传播与培训实现“需求拉动 ”;通过“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完成市场转换。不同情况的政策组合 取决于技术特性以及存在的障碍和市场条件 ( Geller H. , 2003)。 参 考 文 献 1. Geller H. , 2003, Energy Revolution: Policie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Island Press 2. 周凤起 ,王庆一. 中国能源五十年. 中国电力出版社 , 2002 3. 倪维斗. 我国的能源现状与战略对策. 科技日报 , 200701 - 01 - 2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交通能源司.‘97白皮书 :中国能源. 中国物价出版社 , 1997 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7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厦门 , 361005)  责任编辑 :李玉勤 —52—   李滋睿等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政策需求分析   1. 规划先行 ,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模式和经 营方式。主要发达国家根据本国的自然条件、资源 情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 ,在发展现代农业上采取了 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美国目前农业发展 模式以土地要素、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相结合的高 度机械化大生产模式为主 ;日本走的是一条劳动密 集、技术密集的小农经济模式 ;荷兰则以技术要素、 资本要素相结合的工厂化设施农业生产模式为主。 就是在同一个国家内部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采取 的经营模式也不相同 ,如澳大利亚畜牧业中的养羊 业以放牧为主 ,经营粗放 ,但在沿海、沿河一带的局 部地区实行种草养畜的集约化经营。 2. 重视农业科技创新 ,强化技术推广体系。农 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机构和 人员稳定 ,经费充足 ,手段先进 ,研究内容紧密结合 生产。其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提供 ,同时也吸纳 一些企业科研基金、国际资助及其他基金。目前 ,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一 般都在 70%以上。日本的农业技术推广由政府的 农业改良普及事业和农协共同完成 ,从中央到地方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荷兰则主要依靠农渔部技 术推广局下设的分布于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来 完成这一工作 ;美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则是由政 府部门、大学和民间机构共同组成。这些国家的农 业推广体系具有共同的特点 :一是覆盖范围广 ,涵 盖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 ;二是产、学、研 各环节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使新技术的开发以 及技术成果的推广有很强的针对性 ;三是政府对农 业科研与推广都给予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持。 3.支持建立农民组织 ,社会化服务程度较高。 一个有效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建立 ,对于加快传统农 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完善而发 达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是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重要 特征之一。日本从二战结束到 20世纪 70年代中期 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仅用了不到 30年的时间 ,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在充分吸收西方国家农 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独创了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农 协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这一制度的突出作用有两个方面 :一是代 表分散的小农的利益与政府和大工业进行谈判 ,使 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二是有效解决了小农户与大 市场之间的矛盾 ,充分满足小农户在生产要素供给 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需求。以出口创汇为特色的 荷兰农业 ,农业的各个领域都有合作组织 ,业务涉及 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从生产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供应 ,到各种农产 品的出售 ,以及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 ,甚至农民生产 和生活所需要的贷款 ,都来自合作社。合作社把分 散的小生产同激烈竞争的大市场联结在一起 ,为荷 兰的农业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基础性作用。 4. 合理利用农业支持措施 ,建立高效的宏观管 理体制。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现代农业建设 ,通常利 用一些涉及经济利益的经济手段来支持、引导或影 响企业和农户在现代农业进程中的行为。包括价 格支持与补贴、税收减免、低息或无息贷款等 ;有的 则是直接影响企业和农户的收益或成本 ,如休耕补 贴、购置装备与修建设施补贴等 ;加强对公共品的 资助 ,例如提供农业科研、教育与技术推广所需经 费和对于水利、电力、通讯和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 的资助等。 5. 建立健全农业法律政策体系 ,为现代农业的 发展保驾护航。发达国家政府干预现代农业的政 策多是采用立法形式。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曾经 指出 ,没有适合的法律和制度 ,市场就不会产生任 何体现价值最大化意义的效率。法律已成为市场 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只 有事先得到国会的法律授权 ,政府才能出台实施某 项政策或进行行政干预。农业立法程序使得政府 在现代农业进程中的某些行为必须以相应的法律 为依据 ,并受到国会的必要监督 ,保证了政府对于 现代农业的支持或干预都在法律框架内进行。 二、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几种模式   我国地域辽阔 ,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自 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各地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水 平有很大差异。同时 ,各地的科学技术水平、农业 生产者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不尽相同。现代农 业发展模式和实现形式也必须根据不同地域采取 不同的形式。同时 ,不同地区也不可能同时整建制 —62— 《农业经济问题 》(月刊 )  2007年第 9期    地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只能是先突出抓好一些 典型 ,以点带面 ,逐步推进。从目前来看 ,不同地区 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些模式值得扶持和逐步推广。 (一 )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 所谓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 ,是指利用沿海地区 的区域优势 ,以发展优质种苗、特色蔬菜、优质花 卉、名优水果、优质家禽和特种水产为重点 ,以促进 优质农产品加工出口为目标 ,大力发展资金和技术 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 ,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带 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如大连市发挥毗邻 韩国和日本的优势 ,立足当地资源 ,围绕做大做强 水产、畜牧、水果、蔬菜、花卉五大优势产业 ,大力发 展陆地工厂化种养和海上网箱养殖 ,积极采用生态 种养模式 ,扩大对日本、韩国及欧洲水产品、蔬菜、肉 鸡等传统农产品出口 ,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 效。 (二 )都市农业模式 我国大中城市郊区人口密集、土地紧缺 ,但有 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好、物质装备水平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劳动者素质高的特点。可以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布局优化和拓宽农业功能 等方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又称都市农业 ,做好城 市农副产品如蔬菜、牛奶和水果的供应 ,同时大力 发展第三产业 ,如观光农业、农业教育 ,不断提高农 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如上海市发展现代农业 ,以 市场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丰富城市居民 “菜篮子 ”为主要目标 ,在进一步改善和装备农业 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 ,调整产业结 构 ,优化农产品布局 ,综合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 技术、设施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成果 ,在种植、养殖 和加工等领域促进产业升级 ,大力提高资源利用 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经济效益。开发出更 新周期短、生产组织化程度高、产品质量好的绿色 安全产品 ,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同 时 ,适应都市农业的特点 ,不断拓展农业内涵 ,积极 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产品采摘、农事教育、生产体 验和“农家乐 ”旅游等第三产业 ,使都市农业成为 生产、教育和旅游相结合的现代产业。 (三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模式 农业部发布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确 定了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 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肉牛肉羊、牛奶、水产品 11种优势农产品 ,规划了 35个优势产区。通过优势 区域布局 ,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 ,形成规模化生产 后 ,能够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开 辟农民新的就业渠道 ,扩大就业机会。 (四 )资源综合开发模式 资源综合开发型模式 ,是面向市场、依托当地资 源、确定发展产业和项目的立体型、多层次、集约化 的复合农业。如北京平谷县是一个半山区县 ,山地 面积占总面积的 2 /3。平谷县根据当地资源特点 ,依 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果所 ,建立了大桃优良品种 基地 ,引进蟠桃、油桃和白桃系列新品种 20余个 ,推 广优良品种 2万亩 ,普及实施新技术 7项 ,在温室里 成功种植了反季节大桃 ,实现了蟠桃连续供应和新 鲜大桃周年供应。受大桃产业的带动 ,平谷有 7000 户农民脱贫致富 ,有 150户农民收入超过 5万元。 三、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与政策需求分析    (一 )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我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目标必须充分考虑到 我国的国情和特点 ,我国巨大的农业人口基数是制 约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国 到 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按照我国 人口的发展速度 ,全国届时应有人口将达到 15~ 16亿。最乐观的估计 ,把农业人口控制到 30% ,也 有 5亿农民 ,人均耕地 3亩左右。我国现阶段的农 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 ,发展现 代农业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致富农民、缩小城 乡差别、协调城乡关系、优化城乡人民生活条件、营 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要全面建设现代 农业 ,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和 农业生产率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需求分析 1.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促进农业生产手段的现 代化。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解决庞大人口 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日益增长的需求同落后的农 —72—   李滋睿等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政策需求分析 业生产力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紧紧依靠科技进步。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一 般都在 70%以上 ,而我国只有 45%左右。农业科 技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国家和政 府的大力支持。为此 ,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 工作 :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提高科技兴农贡献 率。实行对农业科技扶持的政策 ,努力提高农业科 技化水平。 ( 2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 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扩散与传播 ,通过多种途径将 先进的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尽快地推广应用 ,用信 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3)大力发展农用工业。积 极应用现代工业成果和工程技术措施 ,改善农业生 产的基本条件 ,提高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平 ,使农 业生产走向高层次的良性发展轨道 ,特别是发展适 合家庭生产的小型机械和信息化生产设备。 2.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增强农业产出能力。 解决我国“三农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农业生产 率和农民收入。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首先是从 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农业组织和转移农业人口入 手。根据我国国情 ,现阶段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工作 :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推进土地适度 规模经营。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 ,明晰产 权 ,保证农民土地收益权 ;在规模、平等与效益的均 衡点上建立起合理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最大限 度地发挥资源优势 ,建设规模效益型农业 ,提高农 业劳动力的平均农业产出和供养能力 ,形成农业现 代化的经营基础。 (2)逐步建立农业合作组织 ,推 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建立农业产业化组织与 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政府要 完善农业合作组织法律和相关配套法规 ;根据不同 地区和产业特点 ,制定规划 ,加强引导 ;开展农业合 作组织调查研究 ,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为农民建 立合作组织提供服务。 (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实 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 ,健 全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坚决纠正侵害农民利 益的不正之风 ,减轻农民负担。按照国内外市场需 求 ,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 农产品 ,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农业增值增效。引导 乡镇企业发展以吸纳农民就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 业、各类农村服务业、与大企业配套的企业和资源节 约型企业。构建政府项目引导、农民自主参与的新 型农民培训机制 ,加强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业科 学知识普及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 民 ,提高农民务农技能 ,促进科学种田。 3. 转变政府职能 ,努力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 条件。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抓好信息体系、市场 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政策法 规体系和农村金融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这些方 面是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亟需加强和完善 的薄弱环节 ,必须下大力气做好。加强对大江大河 大湖治理 ,提高防洪和排涝能力 ;合理开发和调配 水资源。加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 ,推广旱作节水农 业 ,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 ;大力推行生态农业 ,把 发展生产、建设环境、培植资源结合起来 ,彻底与掠 夺性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决裂 ,实现农业的良性循 环和可持续发展。 4.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提高农业劳动者 素质。改革传统的封闭式户籍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鼓励劳动 力的合理流动。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 理、搞好服务 ”的方针 ,为农民工进城务工创造有利 条件。对于在城市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的农业 人口 ,政府要为他们在城市安家落户创造条件 ,取 消一些不合理的限制。对于一些有志去农村创业 的城市居民 ,也应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 ,支持他们 把先进的思想意识、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农业生产 中去 ,这对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将会起到不可估量 的作用。 5.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促进地区间均衡发展。 国家在区域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 ,应给予中西部地 区适当的倾斜 ;规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通过 转移支付、投资补贴、财政贴息贷款、投资风险基金 和帮助发展科技教育、培养人才等手段 ,扶持中西 部地区老、少、边、山、穷地区发展经济 ;通过内力和 外力相结合 ,促进区域经济逐步走上协调发展轨 道 ,从而实现农业的均衡发展。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地区间贸易。主 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以劳动力市场为桥 梁 ,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 ,通过将劳动力输 出到发达地区 ,不仅可以使民工们积攒资金 ,而且 可以更新观念 ,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本 —82— 《农业经济问题 》(月刊 )  2007年第 9期    对政府推进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分析 3 □于 冷 内容提要 :我国政府主导的农业标准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如何进一步推进和普及是政 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从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实出发 ,在深入分析农业标准化概念的基础上 , 对政府干预农业标准化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并结合国情 ,提出了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中的政府定 位、农业标准化的工作重点和实施对策。 关键词 :农业标准化 ;作用 ;定位 ;对策 ;现代农业 1999年农业部和财政部开始启动“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专项计划 ”,标志着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 步入了正轨 ,逐步用标准化的理念和管理来规范农业生产和经营。“十五 ”期间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 的实施使我国农业标准化又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 标准化示范区不断拓展 ,检测认证监管体系初步形成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 ,政府主 导的农业标准化也面临着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由于对农业标准化的内涵、标准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理 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系统、深入 ,从而导致农业标准化定位不明确 (主抓食品安全而忽视标准化促进市场 流通的作用 ) ,实施推广模式单一 (重视基地和检测机构建设 ,而散户参与程度低 ) ,实施效果不显著 (仅在 领 ,为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积累物质基础。 二是大力发展与东部或其他发达地区企业的合作 , 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 ,使中西部地区丰富的 自然资源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相结合 ,将潜在的生产 能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从而大幅度提高中西部地 区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缩小 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参 考 文 献 1. 何汉华 ,戴德民. 对现代农业制度建设的几点认识. 安徽农学通报 , 2007, 13 (3) : 1~2 2. 柯炳生.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农业经济问题 , 2007 (2) : 18~23 3. 戴小枫 ,付长亮 ,边全乐. 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与模式. 中国农学通报 , 2007 (3) : 504~507 4. 刘志澄.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保障粮食和食物安全. 中国食物与营养 , 2005 (12) : 8~9 5. 陶武先.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 中国农村经济 , 2004 (3) : 4~12 6. 卢良恕 ,孙君茂. 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 中国工程科学 , 2004, 6 (1) : 22~29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 ,北京 , 100081)  责任编辑 :吕新业 —92—   于  冷 :对政府推进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分析 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施农业标准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研究”(70673063) ; 2006年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农业标准化的理论与实施研究”(06JA790076)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Monthly)  No19 /2007   MA IN CONTENTS Farm ers’Concen tra tion L iv ing: Sta tus quo, Problem s and Coun term ea sures ZHEN G Fengtian and FU J inhua (4)⋯⋯⋯⋯⋯⋯⋯⋯⋯⋯⋯⋯⋯⋯⋯⋯⋯⋯⋯⋯⋯⋯⋯⋯⋯⋯⋯ In recent years, local governments have begun to induct farmers to live in the form of concentration in some counties of some p rovinces such as Beijing, Shanghai, J iangsu and Zhejiang. But local govern2 ments usually enforced farmers to participate this p rojection due to their interest demands during the imp lement and has led to many bad results.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describing status quo of farmers’ concentration living, focuses on analyzing existing p roblem s, attains some conclusions and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related to this p roblem in the end The Ba sic Judgm en t on the Sources of Farm ers’En trepreneur ia l Capac ity in New Rura l Con struction HUAN G D elin, SON G W eiping and WAN G Zhen (8)⋯⋯⋯⋯⋯⋯⋯⋯⋯⋯⋯⋯⋯⋯⋯⋯⋯⋯⋯⋯⋯⋯ Based on the paper survey of random entrep reneurial capacity about 159 entrep reneurial farmers in J iangsu, Henan and Hunan p rovinc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ntrep reneurial capacity and its sources of farmers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mass, the level of farmers’entrep reneurial capacities in our country is not high, and the number of peasants who have very high entrep reneurial capacities and the number of peasants who don’t have such abilities both are not large. This trend shows that on the one hand, our entrep reneurial farmers are low - level and their ventures are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On the other hand, entrep reneurial farmers have tremendous entrep reneurial potential. A s the sources of farmer entrep reneurial capacity, the innovative abilities of majority farmers are in good and general levels; their abilities of cooperation and diligency are also in good performance The Con struction of Ind ica tor System about Rura l Public Goods Supply Qua lity and Its D em on stra tion Research ZENG Fusheng, KUANG Yuanpei and ZHOU L iang (12)⋯⋯⋯⋯⋯⋯⋯⋯⋯⋯⋯⋯⋯⋯⋯ Rural public goods supp ly quality is the organic entity of p roduct quality and quantity, supp ly p rocess and the supp ly system. A comp lete op timal supp ly not only requires that the functionality, avail2 ability, reliability and safety of p roduct can meet the rural residents’demand for public p roducts, but al2 so needs that supp ly system has the traits of econom ical, timeliness, orderly, hierarchical, legitimacy, maintenance and imp rovement. Meanwhile, it also has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supp ly system’s com2 p rehensive, systematic, advanced and so on. The paper tries to construct a set of quality evaluation indi2 cators system to identify the quality of rural public goods supp ly, and uses the way of emp irical analysis to circulate The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n Ch ina ’s Rura l Energy Policy ZHU S iha i (20)⋯⋯⋯⋯⋯⋯⋯⋯⋯⋯⋯ Study on the D evelopm en t Pa ttern of M odern Agr iculture and Governm en ta l Function L I Z iru i and QU D ongyu (25)⋯⋯⋯⋯⋯⋯⋯⋯⋯⋯⋯⋯⋯⋯⋯⋯⋯⋯⋯⋯⋯⋯⋯⋯⋯⋯⋯⋯⋯⋯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s for develop ing modern agriculture abroa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c goal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modern agricul2 ture. A t the end of this paper, it was illustrated for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government in the p roces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main policy measures —011—
本文档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政策需求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387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5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2-02-06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