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雁:破解_高尔基之谜_上_

金雁:破解_高尔基之谜_上_

举报
开通vip

金雁:破解_高尔基之谜_上_ 历史教学问题 2011年第 1期 破解“高尔基之谜”(上)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史学研究所 金 雁 ●历史随笔 一、“海燕”如何斗《群魔》 “大起大落的高尔基” 熟悉苏俄文学史的人都知道,高尔基 (1868- 1936)在苏联时期拥有的官方声誉是世界文 学史上任何一位作家都无法企及的。除了下诺夫哥 罗德市改名叫“高尔基市”以外,以高尔基的名字命 名的街道、公共设施、纪念馆之多达到了无法想象 的程度。老辈的苏联人常说,任何一个苏联城市,第 一条主干道叫列宁大街,第二条主干道通常就是高 尔基大街。这甚...

金雁:破解_高尔基之谜_上_
历史教学问题 2011年第 1期 破解“高尔基之谜”(上)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史学研究所 金 雁 ●历史随笔 一、“海燕”如何斗《群魔》 “大起大落的高尔基” 熟悉苏俄文学史的人都知道,高尔基 (1868- 1936)在苏联时期拥有的官方声誉是世界文 学史上任何一位作家都无法企及的。除了下诺夫哥 罗德市改名叫“高尔基市”以外,以高尔基的名字命 名的街道、公共设施、纪念馆之多达到了无法想象 的程度。老辈的苏联人常说,任何一个苏联城市,第 一条主干道叫列宁大街,第二条主干道通常就是高 尔基大街。这甚至延续到“剧变”以后,现在俄国很 多城市里“列宁大街”已经改名了,高尔基大街还依 然保留着。 就是这样一位苏俄文学的泰斗,舆论在他生前 与死后却多次出现过截然相反的评价,因此在俄罗 斯素有“大起大落的马克西姆·高尔基”之称。的确, 高尔基一生当中曾经有过多次“自我颠覆”、“自我 否定”的价值观的大跳跃,其幅度之大和之间缺乏 逻辑性让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和难以解释,关于 他的评价像来回烙煎饼一样“不停翻个儿”也就在 所难免。早在 1906年就有人以《高尔基已经死亡》 为标题,要求从中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课本中停止使用高尔基这样 “有过失的人”的作品。1992年在否定高尔基的浪潮 中,高尔基、法捷耶夫等人的书又作为“思想上有害 的作品”被一些愤怒者付诸一炬。① 俄罗斯作家瓦·巴拉诺夫这样评价高尔基:他 “在两极(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作斗争或为制度效劳)之间处在一 个什么样的位置上?我们未必能找到另一个态度如 此反复无常、不稳定的作家”。②在与革命的分合当 中,没有哪个人能像高尔基这样具有如此的戏剧 性。波兰作家古·格·格鲁德金斯基甚至以《高尔基 的七次死亡》为题来调侃他的善变。曾被普京奉为 “国师”的利哈乔夫说:高尔基“由一个被压迫者的 捍卫者和鼓舞者变成了压迫者的辩护人和谋士”。 他一人身扮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既是反抗专制制 度的呐喊者,也是顺从极权国家的卫道士。 高尔基的矛盾之处在于,他曾经不惜同整个知 识界决裂而成为激进左翼的同路人,却在俄国革命 成功之时与列宁冲突,成为“不合时宜”者的代表。 按常理说他既不能接受列宁式的革命,就更无法接 受斯大林模式的那一套,但奇怪的是他在列宁时期 愤然出国,却在斯大林的召唤下回国,而且他从海 外回来就一头扎进了肉麻吹捧斯大林体制的队伍 中,突破了俄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成为“御 用作家”的领军人物,变成了统治者“蟒蛇餐桌上家 兔的供应者”,或者如有人形容的,高尔基这只“海 燕”已经“变成了一只诱捕不同观点野鸭的家鸭”。 他是“不明就里”地在思想上步入“迷途”呢,还是由 于个人形而下考虑发生的转变?一直以来破解“高 尔基之谜”被认为是解惑俄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难 题。一直到今天的课堂上我的学生仍然在问这样一 个问题:高尔基是圣徒还是犹大?他算不算俄国知 识分子的代表? “行动主义”:1905年高尔基的第一次转变 我们知道,高尔基是具有浓厚“底层意识”的草 根作家,他的散发着生活气息、清新自然的写作风 格、同情民众疾苦的 2卷本短篇小说集 1898年一 经出版便引起广大读者的好评。俄国文学界以欢呼 的姿态接纳了这位另类的“民间”作家。初登文坛的 高尔基对基本上是由贵族组成的俄国文学界充满 了期待和敬畏,在高尔基看来,这个产生过普希金、 莱蒙托夫、果戈理、托尔斯泰这些文学泰斗的文学 界是俄国的头颅,它秉承着文学是良知的唯一呼声 的传统,以关心“小人物的价值”为己任,能够成为 56 历史教学问题 2011年第 1期 其中的一员,就“应该是那种在生命的每一分钟都 挺身而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捍卫真理的人”。③但 是进入这个圈子之后不久,他就发现这些文坛“大 人物”远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富有战斗精神,这些所 谓文坛大腕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敏感而自尊、浪漫 又软弱,沉溺于一些不切实际的欧化文化的哲学命 题,有相当多的老爷气味,使他这个来自“民间”的 新人对这种“上层小圈子”习气感到极其不适应,于 是就以底层的口吻对俄国知识界不断进行批评。 可以说 19 世纪 90 年代高尔基对以贵族出身 的人组成的俄国知识界是失望的,与贵族知识分子 爱面子、爱虚荣、高傲自负的特点相比,他更赏识平 民知识分子的民粹主义的“行动主义”。虽然他对民 意党式的“敢死队”偏执行动方式有所保留,但是认 为这些行事果断、理论明快、无惧无畏的流浪汉,更 可能会成为俄国希望所在。他称赞:“这些人英勇 地、赤手空拳地置身于铁锤与铁砧之间”。④就在此 时,高尔基与由民粹主义的后继组织转变成的马克 思主义小组保持有联系。这时期高尔基在价值观上 是摇摆和矛盾的:一方面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同 时他又倾心于民粹派的“底层”情结,一方面他受启 蒙思想的熏陶非常注重文明的传承性,同时他又是 一个叛逆思想家,1889 年高尔基写下这样的诗句 “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说不!”一方面他被贵族知 识分子的文学创造性所吸引,多次提出要保持文学 的独立精神,另一方面他又提出要感受时代的脉 搏,克服知识界“老爷们”不健康的情绪。思想的跳 跃性在高尔基身上时时都能表现出来,他自己也承 认说:“我对于政治有一种生理上的厌恶”,⑤“我经 常表现出两面性”,俄国人的“两种灵魂观”在我身 上同样可以体现出来。 但当时这些两面性并没有妨碍他很快成为俄 罗斯文学界最耀眼的一颗新星,仅在 1902年 9月 到 1904年 12月,各种描述和评论高尔基的著作就 达 100多种,他的文章被选入中小学的课本、被搬 上舞台。这时是高尔基艺术生命最鼎盛的阶段,可 以说他当时洋溢在喜剧的氛围中。 一直到 1905年革命之前,高尔基基本上仍是 “文学圈内人”,他的政治观点是既反对反动倒退又 避免革命动荡的改良主义,与整个知识界主流并没 有太大的不同。他只是作为革命者的私人朋友而与 整个民主运动保持着一段距离。他同情革命、抗议 强权、伸张正义,但同时他又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 上反对暴力革命。他自称是“无党派人士”,“不是一 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⑥是“缺乏自持力的艺术 家”,⑦不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1905年 11月高尔基 与列宁第一次会面,列宁告诫高尔基要“必须经常 不断同政治上的颓废、变节、消沉等现象进行斗 争”,⑧据说高尔基很受触动。 1906年初高尔基去了一次法国和美国。同样是 “资本主义社会”,但在法国他的感觉良好,而美国 文学界却让他十分不愉快,与在俄国受到的追捧形 成鲜明反差的是他在美国受到了“冷遇”。今天看来 这并非不可理解:美国这个市民社会本来就缺少 “文学圣殿”的概念,本国作家也没有像欧陆国家那 样被尊为“文豪”,供入“万神殿”的。⑨“社会良心”与 “批判理性”在言论自由的美国也更多地由直接抨 击真人真事的公共媒体名记者、政论家与思想家、 而不是由借助“文学形象”曲折地阐发思想的文学 家来代表。而通常出身并不显赫的富豪在美国作为 “平民中的成功者”,被大众认同的程度却远高于倚 仗出身、形象颟顸而傲慢的欧陆贵族。于是作家的 公众地位不如富豪的确是个美国特点,并非特别冷 遇他高尔基。但这就使“美国知识界的势利和资本 主义社会的浮夸”让他倍感失望。还在美国时高尔 基就发表了一系列杂文,呼吁俄国革命和谴责资产 阶级的虚伪性,他在杂感《在美国》一文中说:“资产 阶级把美国赞美得似乎是最先进的国家,其实那里 的自由是虚伪的自由,是政府对大资本家完全的依 赖”。他还对刚刚过去的 1905年革命表态说,“我喜 欢那些愿意使用任何手段(即使是暴力也好)去反 抗人生之恶的积极人物。” 美国之行后高尔基的创作方式和思想上发生 了第一次突变———迅速左倾化,用苏联时期的语言 说,在列宁的帮助下,高尔基克服了思想上的错误 认识,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革命性”大大 增强了。在他的小说《母亲》、《仇敌》、《夏天》、《忏 悔》等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随之发生了唯物主 义的“战斗性”转变,并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反映了 工人运动成长过程。他开创文学史上的“新现实主 义”,把革命提到前所未有的位置。高尔基认为改造 世界的革命会改变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这时他从 布尔什维克的同情者变成了布尔什维克的狂热拥 护者,从追求个性解放变成了要求个体服从整体的 “集体主义”的崇拜者,从把“爱”作为创作的原动力 变成了以仇恨和斗争为写作法则,从主张用“仁爱” 的办法解决社会问题变为赞成暴力革命,从对以贵 族为主体的知识群体的不信任发展到“断然否定”。 57 历史教学问题 2011年第 1期 总之,1905年革命和 1906年的美国之行后高尔基 有一个明显的“激进化”过程。 也有人认为,高尔基的转向除了政治因素外, 还与他的个人私生活有密切的关系。1904年高尔基 结识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女演员玛丽娜·费德罗夫 娜·安德烈耶娃后很快坠入情网。安德烈耶娃不但 是热情似火的艺术家、交际花,而且还是社会民主 党的左派人士,是一个热衷于革命冒险活动的激进 分子,因为其美貌和非凡的活动能力,曾被列宁称 为“奇人”。所以分裂派教徒莫罗佐夫在 1905年自 杀后把自己的财产捐献给俄国社民党,指定由安德 烈耶娃作为遗嘱执行人。有研究者认为,是安德烈 耶娃点燃了“没有主见”且耳朵根子很软的高尔基 的心中的“革命烈火”。在 1905年革命高潮的 12月 起义时,热衷于冒险的玛丽娜在她和高尔基的公寓 里甚至设置了一个炸弹试验室,为当时的街垒战提 供武器。 《路标》论战:与俄国知识界的决裂 俄国历史上的 1905年相当于欧洲的 1848年, 对知识分子来说,那是“一个标志了界线的年代”,⑩ 是每个人何去何从都必须选择的年代,是一个具有 “分水岭”意义的年代。正如温和自由派特鲁别茨科 伊所说,知识分子“面临着两者必居其一的选择,或 走暴力的道路,其必然的结果是无政府主义状态, 或是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改进、从而加强现在当然 是不好的政府的地位,中间道路是不会有的。在目 前脚踩两只船是最危险的,因为两只船之间就是深 渊,它首先可能吞没俄国自由主义,然后整个吞没 俄国的知识分子和文化”。輥輯訛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向特 鲁别茨科伊一样无奈地做了后一种选择。别尔嘉耶 夫说,“1905年革命所具有的特征和它的道德后果 引起我的厌恶,使我产生了精神上的反动”。輥輰訛就在 整个知识界普遍恐惧激进式革命潮流的同时,高尔 基一人“大跨步”地向左转的“激进化”在当时显得 格外突出。高尔基与原来“既不要革命,也不要反 动,而要合法的立宪斗争”輥輱訛的原则有了很大的改 变。尤其是在 1905年革命以暴易暴后果已经显现 的情况下,革命运动中释放出来的无政府主义的暴 民政治“撒旦的一面”輥輲訛,使知识分子队伍开始反思 激进主义的恶果并趋向保守化的情况下,高尔基反 向的表现非常引人注目。 于是解读“高尔基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引发了 一场关于“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立场”的争论。这成为 那时思想界的一桩大事。当时俄国知识界对高尔基 的转变有一场大讨论,几乎所有的知名人士都发表 文章参与讨论,支持和反对高尔基的分成两派。除 了卢那察尔斯基、普列汉诺夫、楚科夫斯基等不多 的左翼人士力挺高尔基以外,绝大多数人都反对高 尔基的“蜕变”。单从这些文章的题目我们就可以得 知俄国主流知识界的态度:《高尔基的终结》(《俄罗 斯思想》1907年第 4期)、《高尔基论宗教》(《山口》 1907 年)、《唯物主义的崩溃》(《同志报》1907 年 5 月 15日)、《未来的卑鄙者》、《并不神圣的罗斯——— 高尔基的信仰》等等。费洛索夫把他多年对高尔基 的批评汇集成文集以《文字与生活》为题发表(圣彼 得堡 1909年),他认为,高尔基的转折,标明了俄国 民主性的危机,是思想者向行动者的跳跃,他的这 种变化对俄国知识界来说后果是巨大的。梅列日柯 夫斯基在《未来的卑鄙者》中说:原来高尔基代表着 俄国知识分子,左右着现代知识分子的智慧,他对 俄国现实的作用就和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一 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代表性人物惊人的超常规的 一跳,使俄国知识界为之震惊。作为这场讨论的回 应,1909年 7月以别尔嘉耶夫为首的七位作者出版 了《路标文集》,集体亮相般地高调倡导“政治保守 化”。 《路标》文集的发表与“高尔基争论”是联系在 一起的。輥輳訛别尔加耶夫等人对刚刚过去的革命表示 了谴责与忏悔,他们认为长期以来俄国知识分子的 “叛逆性”导致他们敌视国家、迷恋于革命民主主义 和社会主义宣传,不负责任地把政治激进主义移植 到人民激进的本能中去,结果导致了无政府主义的 大泛滥,把俄国多少年的积累毁于一旦。现在我们 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世界观———对个人义务所作 的社会主义的否定。輥輴訛 如前所述,高尔基虽然一出道就有“底层情 结”,但作为“文学圈内的人”过去并不直接搞政治, 而别尔加耶夫等人却是 1905年革命的参加者。现 在“革命者”高调忏悔了,“圈内人”却跳出来鼓吹革 命。于是高尔基的“左转”与《路标文集》作者的“右 转”,便成为当时俄国思想界的两件大事。已经出国 的高尔基立即成为批判《路标文集》第一人,他认为 这是俄国知识界集体颓废、堕落的大暴露,他曾用 “从普罗米修斯到流氓”輥輵訛这样的描述来概括当时的 知识界。后来高尔基总结说:1907- 1917年“是俄国 知识界历史上最无耻的十年”。輥輶訛他自称是“俄国文 58 历史教学问题 2011年第 1期 学家中对知识分子持强烈否定态度的人之一”。輥輷訛 与知识界集体的决裂让高尔基倍感孤独,在此 之前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了高尔基的《太阳之子》, 观众反映冷淡不说,文学圈内的同行也无人捧场, 此次演出失败标志着高尔基与俄国知识界合作的 结束。 1906年秋天,高尔基移居到意大利。1907年高 尔基以独立代表身份参加了在伦敦召开的俄国社 会民主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此后高尔基几乎结束了 文学创作而成为社会活动家,并且是比列宁都更为 激进的“极左”活动家之一。1909年,高尔基与波格 丹诺夫等一批被列宁称之为“更加头脑发热”的“左 的蠢人”輦輮訛,在那不勒斯外海的卡普里岛办了一所党 校,批判列宁的建党原则和布尔什维克参加第二届 杜马选举的做法。于是以这个“卡普里党校”为中心 形成了后来苏联官方党史所谓的左倾“召回派”輦輯訛。 不过当时的一些“极左派”,如卢森堡、托洛茨 基等人尽管在政治经济主张方面比列宁还激进,但 在党的组织问题上都是主张党内民主、自由争论、 反对列宁从民意党那里搬用的一套强调集中统一 的帮会式“铁的纪律”。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与其说更 近似列宁,不如说更近似孟什维克(实际上就是更 近似马克思以来的欧洲党传统)。托洛茨基之所以 直到 1917年 5月才加入布尔什维克、高尔基之所 以后来一度认同孟什维克,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 案。所以,高尔基第一次转变虽然出人意料,但还是 有逻辑线索的,毕竟此前他就批评过那些矫揉造作 “假清高”的那些贵族思想家,而欣赏“行动的民粹 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截止到这时他仍然是在 表演正剧。 《群魔》事件:高尔基的又一次转折 高尔基在意大利忙着进行革命活动的同时,也 在密切注视着俄国文化界的动向,并且继续发表文 章与日趋保守化的知识界展开斗争。 1913年远在海外的高尔基又卷入到俄国是否 要上演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群魔》的一场争论中。事 情是这样的,1913年莫斯科艺术剧院把陀斯妥耶夫 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改编后搬上舞 台,大获成功之后,就着手把他的另一部作品《群 魔》改编上演。《群魔》以著名恐怖主义“革命者”涅 恰耶夫为原型,对那些鼓吹“为崇高目的可以不择 手段”的人进行了揭露。1905年革命后不少人反感 当时许多以“革命”名义干下的恶行,对陀翁的先见 之明评价很高。但有民粹情结的人就不喜欢这部作 品。 改编上演《群魔》的消息立即遭到了远在意大 利的高尔基的激烈反对。他在 1913年 9月、10月的 《俄罗斯语言报》上接连发表《论卡拉马佐夫气质》、 《再论卡拉马佐夫气质》等文章,号召阻止陀氏的作 品公演。高尔基的理由是:第一,陀斯妥耶夫斯基 “是一个伟大折磨者和具有病态心理的人,他喜欢 描写那些黑暗的、混乱的、讨厌的灵魂。”陀斯妥耶 夫斯基笔下的人物从美学价值看都“是遭到极度歪 曲的灵魂,丝毫没有值得欣赏之处”,而且“这种畸 形丑恶是会传染的,会向别人灌输对于生活对于人 的憎恨”情绪。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陀斯妥耶夫斯 基的剧目“是帮助昏昏欲睡的社会良心酣睡得更 熟”。并且他以权威的姿态指出,“谁知道改编陀氏 的作品会影响到莫斯科自杀案件的增长?”“这种演 出在美学上是有问题的、在社会作用上是绝对有害 的,我建议所有健康的人、所有懂得俄国生活必须 健全化的人,———抗议在舞台上演出陀斯妥耶夫斯 基的作品”。輦輰訛 其次,高尔基还认为俄国思想界不能太多元, 他说俄国社会当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我们需要 仔细重新审定我们从一片混乱的过去继承下来的 全部东西,吸取其中有价值的、有益的部分,舍弃无 价值的、有害的部分,至于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那些 折磨人的作品,把它们送进历史档案室,我们比任 何人都需要健康的精神、勇敢、对于理性和意志创 造力量的信念”。輦輱訛 高尔基的文章不但没能阻止陀氏作品的上演, 反而更激起了俄国知识界对高尔基的反感:对陀氏 提出批评是一回事,要求禁演又是一回事。这样一 个在野人士,离权力还有十万八千里,就已经扮演 作品检查官的角色了?最后莫斯科艺术剧院以《尼 古拉·斯塔罗夫金》为名,把《群魔》作品中体现的一 类失去理智、失去控制的“人性之恶”集中表达出 来,借以影射那些陷入罪孽灵魂的所谓“革命者”, 而且还大张旗鼓地为演出宣传造势,令高尔基既难 堪又恼火。 围绕陀斯妥耶夫斯基剧目的上演擦出的火花, 实际上是知识界在 1905年革命以后“高尔基左转” 和“路标派右转”争论的延续。在 1906年高尔基出 国、1909年“路标派”集体“告别革命”以后,俄国又 接二连三发生了革命党人兼做警察厅秘密线人刺 59 历史教学问题 2011年第 1期 杀谢尔盖大公的阿泽夫事件、谢列勃里亚科娃间谍 案、刺杀斯托雷平的博格罗夫事件以及布尔什维克 印伪钞、抢银行等多项恐怖事件,社会革命党的会 议上,就有代表公开宣称:“杀人犯就是民族英雄”, “只有杀戮方能解救百姓”輦輲訛,恐怖主义甚至被正式 列入党纲。輦輳訛1907年一年遭暗杀伤亡人数就达 2500 人。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对“路标派”转向文化保守 主义以抵制“恶的世界”的警示产生了共鸣。人们发 现陀斯妥耶夫斯基多年以前对于俄国激进主义造 成的道德堕落的描述几乎全部应验了。60年代崛起 的现实主义的平民知识分子以及其后的民粹主义 者因为其“战斗意识”有一种类似原教旨主义团体 的性质,他们以“粗糙的、功利性极强的唯物主义” 煽动起俄国无政府主义的暴民政治。 在上述事件中,这些主张“最高纲领主义”(最 激进的诉求)的“斯塔罗夫金们”不负责任的特质暴 露无遗。尽管他们为恐怖主义的杀戮和不法行为制 造种种冠冕堂皇的借口,但其中不乏道德败坏的投 机行为。他们的追随者往往是那些“激情涌动的无 业青年”,这些人渴望在乏味的平庸生活中追求刺 激,但他们并非自己以身殉道的宗教圣徒,相反,他 们是牺牲别人来献祭于自己所谓的理想。正如苏格 拉底所说的,在致使民主沦为暴政的路上,这类人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他们驱使青年的心灵走向狂 热,俄国命运中的悲剧在一步步逼近,而陀斯妥耶 夫斯基和别尔嘉耶夫等人把“尼古拉·斯塔罗夫金” 作为知识分子需要警惕的“负面形象”公之于众是 非常重要的,俄国的确需要治愈思想道德的“贫血 症”,从事“心灵”的拯救,人可以通过净化和赎罪回 到圣徒的队伍中来。 但在这次禁演事件中最令高尔基尴尬的并不 是“路标派”的批评,而是一批艺术家的抗议。当时 俄国戏剧界的大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彼得堡艺 术家贝努阿、丹钦科、库普林、安德烈耶夫等人在共 同商议以后,合写了一封公开信作为对高尔基的答 复。这些人都曾经是高尔基的好友,与别尔嘉耶夫 等人不同的他们是纯艺术圈子内的人,而且也没有 卷入 1907- 1909年的那场有关“知识分子与革命” 的争论。 而现在他们觉得应该出来说话了。他们认为, 高尔基对陀斯妥耶夫斯基作品上演的指责是没有 道理的。剧院是展示俄国艺术的舞台,并不是某一 流派的私家班底。它秉承的方针是兼容并蓄、各种 流派共存,所以不久以前同样是这家剧院也刚刚上 演了高尔基的《小市民》、《在底层》等较“左”的作 品。但是艺术需要探索,不能总停留在“高尔基的路 线上”,而且高尔基自己也曾经对陀斯妥耶夫斯基 深刻的思想性赞赏有加。当然你有权改变态度,但 你不能要求别人和你一起改变,甚至以禁演的方式 来阻止陀氏作品流传。 这次围绕陀氏作品上演的争论表面上看是在 一个纯艺术的范围内讨论“小话题”,实际上背后的 问题意识仍然是 1905年革命后知识分子自我定位 的延续。而争论几乎是一边倒的局面。过去这些艺 术家对所谓的 1905年后的“高尔基现象”的讨论并 不以为然,认为那不过是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小题 大作”。现在他们感觉到了高尔基“转向”后的“狭 隘”和“偏执”。他们发现高尔基对陀氏的理解是片 面的,高尔基“遗漏了陀斯妥耶夫斯基伟大的心灵, 以及他对世界狂热而热烈的爱”。輦輴訛高尔基一再强调 要书写“大写的人”,“人是最骄傲的称呼”,如今却 要担心没有他的指导,观众就会被一部小说所迷 惑,看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剧目“就会成为不健康 的人”?就会传染自杀现象?这是对人的不信任。 更让他们反感的是,高尔基以蛮不讲理的“教 主”姿态,把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当作了整个俄国的 意见和观点,而不允许其他不同声音的存在,这样 的态度让他们颇感意外。1905年《10月 17日宣言》 颁布以后,俄国的议会政治和社会的多元化局面逐 渐展开,“公民社会的要素”已经具备輦輵訛。多年来沙皇 专制的新闻和文学管制已明显松弛,文化界对文学 自由之类的话题格外敏感,尤其反对任何形式的政 治干预文化、干预艺术。 参与批评高尔基的人有很多也不喜欢陀斯妥 耶夫斯基的作品,但是对高尔基居高临下的、全称 判断式的“左翼类型的书报检查”十分反感。1913年 有评论家在《季度新闻》撰文指出:“高尔基的抗议 并未在俄国思想界,哪怕是某个阶层中获得同情, ……这个阶层就其政治观而言反对《群魔》的某些 倾向,但他们没有支持高尔基,使后者陷入孤立之 境。”輦輶訛文学批评家费拉索夫甚至提出:哪一个更有 害?是《群魔》,还是以高尔基为代表的新的书刊检 查制度?我们站在艺术而非政治的立场,我们这样 做是防止政治入侵艺术。全国最重要的剧场都把我 们提出的“灵魂的更高探求”作为一个信仰的象 征,輦輷訛可见整个俄国文化界和知识界虽然未必接受 了“路标派”的“告别革命”思想,但是抵制“政治干 预文学艺术”(这也是 20 世纪初高尔基提出的口 60 历史教学问题 2011年第 1期 号)的原则是大家共同的底线。 当然高尔基也不是没有支持者,而赞成高尔基 的基本上是他的“左派同志”而不是文学圈中人。列 宁也是支持高尔基的。左派评论家奥里明斯基在 《关于文学问题》一文中为高尔基辩护,他说,反动 势力联合起来反对高尔基的动力是他们要反对无 产阶级,“这是他们维护陀斯妥耶夫斯基而仇恨高 尔基的根本原因”。輧輮訛但这种令人反感的论战方式不 但帮不了高尔基的忙,反而使作家更加孤立。 经过这场争论,高尔基似乎体会到了什么。从 后来他在“不合时宜”时期又以共鸣的口气提到《群 魔》看,他的观点已有很大变化。1913年回国后的高 尔基,激进革命情绪似乎在逐渐减退,而与知识群 体的关系有所改善。那个人道主义的高尔基的道德 良知感又恢复起来。至此高尔基涉足政治告一段 落,又开始埋头文学创作。需要指出的是,这时候高 尔基与“激情燃烧”的安德烈耶娃的关系也走到了 尽头。 二、从“不合时宜”到合乎时宜 “不合时宜”者:高尔基与 1917年革命 1917年俄国发生大革命。3月(俄历 2月)革命 发生时,宪政民主是主要诉求。11月(俄历 10月)布 尔什维克夺权后也仍然重申这一诉求,还把推迟多 党议会(立宪会议)选举作为此前临时政府的罪状。 因此如果说二月革命是“民主革命”,十月夺权后也 没有变化,只是到次年 1月布尔什维克在其自己当 政主持的这次选举中惨败后恼羞成怒,以武力驱散 议会、废除宪政而改行“专政”,“民主革命”才告终 结。另一方面,由于不得人心的斯托雷平改革严重 挫伤了自由派的声誉,二月革命后政局很快急剧左 转,临时政府在几个月内数次更迭,自由主义者陆 续离开,社会主义者成为主导,到十月夺权前夕最 后几位自由主义部长也已准备辞职。即便没有这次 夺权,出现“清一色社会主义者政府”也已是定局。 布尔什维克实际上是从社会主义者(孟什维克与社 会革命党)手中夺权。这样的夺权能否叫“社会主义 革命”,实在大成问题。而二月革命建立的民主更难 说是“资产阶级民主”,因为这民主一开场就废除了 斯托雷平的资本主义改革,建立了临时政府与苏维 埃的二元政权,而即便按后来苏联官方的说法苏维 埃也是“无产阶级”的,临时政府不久也由社会主义 者主导。这种废除了资本主义改革又把社会主义者 送上了台的民主如果也是“资产阶级”的,那除非把 “社会主义”定义为没有任何民主的赤裸裸专制了。 所以如果要用“民主”与“社会主义”描述 1917- 1918年间的俄国,恐怕只能说二月革命是“民 主社会主义革命”,十月夺权不过是一批社会主义 者赶走了另一批社会主义者,而且当时也说是暂时 的。至于一月剧变,布尔什维克所做的只是废除了 宪政民主而已。 因此就不难理解,作为社会主义者的高尔基会 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所作所为。 “十月革命”时,高尔基基本上是站在孟什维克 的立场上来看待这场以布尔什维克为首的“政变” 的。尤其在新当权者开始封杀孟什维克后,高尔基 用募捐主办的《新生活》报已成为孟什维克声音的 主要来源。不愧为大文豪的高尔基,用大量的文学 语言对十月革命中的暴力和非人道行径进行了鞭 挞和批判。 十月武力夺权以后,高尔基在他的《新生活》报 上发表了大量表达愤慨的言论。他说,“这是一场没 有精神上的社会主义者、没有社会主义心理参与的 俄国式的暴动,是小市民动物性的大释放,下一步 它将会转向黑暗的君主制,那一天为时不远了”。 高尔基指出:在这次事件中,“无产阶级既不宽 宏大量也不公正,它没有创造出任何有生命力的东 西。布尔什维克断送了、淘空了、毁坏了祖国,把俄 国作为一个疯狂的大试验场,把人民变成他们革命 梦想的试验品”。“列宁在用工人的血、工人的皮做 一场极端的兽性试验,列宁为了自己的试验让人民 血流成河”。布尔什维克煽动起农民“劫不义之财” 的投机心理,因为靠正派的劳动建不起大瓦房,把 私有财产说成是剥削得来的不义之财,正好趁火打 劫。布尔什维克对民众的暴动就像哥萨克在河滩劫 掠商船时对伙计们下的命令:“都到船头上去”。布 尔什维克煽动的是恶意、仇恨、不负责任、幸灾乐祸 和趁火打劫。列宁和托洛茨基在这场“政变”中把自 由、人格引向屈辱和仇恨,列宁和他的战友可以干 所有卑鄙的事情。这场以“人民”为名义的革命,只 不过假借人民称号而已,人民只不过是形式上的主 人,人民对革命只是一种材料,一旦他们有了自我 意识,革命者就会毫不犹豫的惩罚他们。“形形色色 的小野兽在《真理报》的教唆下”以无产阶级的名义 反对知识分子。輧輯訛他怒斥列宁:“苏维埃政权这一切 行为只能激起我对它敌视的情绪”。輧輰訛类似的言论在 61 历史教学问题 2011年第 1期 高尔基的文集《不合时宜的思想》(这一时期他在 《新生活》上言论的汇总)中比比皆是。如果不是事 先知道这些“恶毒攻击”列宁和十月革命的语言出 自高尔基之手,很难把它们与 1905年革命中“左倾 化”的“无产阶级作家”联系起来。人们不得不承认, 高尔基的确又一次发生了惊人的大转变,他的价值 观的天平又一次摆回到“良知、善性、人道”的立场 上来了。 人们从《新生活报》上读出的不是“无产阶级海 燕”、不是“红色文豪”,而是一个承担着“社会良心” 角色的高尔基,他对布尔什维克驱散立宪会议时发 出的“来福枪驱散了俄国近百年来最优秀分子为之 奋斗的梦想”的著名抗议义正词严,令人震撼。这时 他与布尔什维克的关系,完全不是“同一战壕的战 友”,如果不是“两个对垒阵营”的对手,至少也可以 说他与新政权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分歧。后来收录 在《不合时宜的思想》文集中的文字篇篇都像讨伐 檄文,对布尔什维克野蛮行径的揭露之尖锐程度达 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不管 《真理报》撒多少谎,它也掩盖不了可耻的事实”。輧輱訛 无怪乎布尔什维克的党中央机关报《彼得格勒真理 报》当时称,高尔基是在“为反革命服务”,他的言论 给革命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輧輲訛所以当时《真理报》 上经常发表以工人名义反驳高尔基的文章。最典型 的是 1917年 11月 23日《真理报》上刊登的“路易· 诺贝尔工厂的工人特卡琴科”谴责高尔基的一封来 信。信中说:高尔基这个“为人民生活了 25年的‘人 民作家’竟突然脱离我们,为资产阶级老爷们感到 痛苦,”“为浸透了撒旦毒汁的资产阶级新闻的黄金 时代哭泣”,“炮制针对人民大老粗政府的可怕的文 章”,而把人民描写成“毫无个性自由观念和人权概 念”的愚昧群众。輧輳訛等等。 但高尔基不为所动,他给列宁写信说,我坦诚, 我不是政治家,但我并不愚蠢,我知道你习惯于“诉 诸群众”来搞这一套。輧輴訛他面对他个人的攻击说,“你 们谩骂吧,但我就是如此思考的,我从不想把自己 的思想变成你们主义的附庸”。 高尔基自己的观点这时倾向于孟什维克,但他 并不只为孟什维克争取言论自由,对于“资产阶级” 的、自由主义的言论,他明确地坚持“不同意你的主 张,但坚决捍卫你发表主张的权利”。针对布尔什维 克践踏新闻自由、取缔其他党派的报纸,高尔基说: “我发现,《语言报》和其他资产阶级的报纸被用拳 头堵住嘴,只是因为他们同民主派(布尔什维克的 另一种自称)是敌对的,这种做法是民主派的耻辱。 难道民主派觉得自己的作为是不对的,所以惧怕敌 人的批评?难道立宪民主党人在思想上就如此强 大?只有用对身体施加暴力的作法才能战胜他们? 剥夺出版自由,这就是对身体施加暴力,而这是与 民主派的头衔不相称的。用恐怖和蹂躏暴行吓唬那 些不想参加托洛茨基在俄国废墟上组织舞会的人, 是可耻的事,也是犯罪的事。”輧輵訛高尔基质问:为什么 害怕与自己不同的意见,难道把社会公众的思想也 要变成国有的吗?要把国家变成巨大的监狱吗? 高尔基承认俄国社会变革是必要的,但是他认 为人道主义的理想在革命中发生扭曲,在不择手段 地使用暴力和对待文化遗产及科学家等问题上,高 尔基不断地与掌权的布尔什维克发生冲突。为了保 护国家图书馆,避免布尔什维克销毁不符合他们政 治口味的图书,他表示了强烈的愤慨,甚至以放弃 苏俄国籍作为代价。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曾经说, 他憎恨盘踞在克里姆林宫的整个布尔什维克,他在 给捷尔任斯基的信中明确说,全俄肃反委员会(简 称“契卡”)干了多少卑鄙龌龊的勾当,这个政权“正 在激起我对它的反感”輧輶訛。他从未把那时的布尔什维 克引为同道,对他们都是以蔑视的第三人称相称。 托洛茨基曾说,这时的高尔基与“反革命”没有两 样。1919年列宁在给季诺维也夫的信中说,“高尔基 与共产党的分歧日益加深”。輧輷訛而斯大林说,1917年 办《新生活》报的高尔基实际上是一具“政治僵尸”。 尤其有意思的是,高尔基这时还想起了几年前 他痛骂并主张禁演过的那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 魔》,对这部影射“革命痞子斯塔罗夫金们”的剧作, 如今的高尔基发出了强烈共鸣:“《群魔》中那些什 么勾当都干得出来的小人与这些被(契卡)迫害的 教授毫无共同之处。”輨輮訛后来的评论家感叹道,同样 是这部剧目,同样的高尔基,5年前的强烈抵制与 5 年后的高调赞同,是什么原因使高尔基发生了如此 180度的大转变? 红脸与白脸:列宁与高尔基 除了公开的批评,高尔基还凭着他和布尔什维 克党领导人的旧交情,在内战期间写了上百封信为 许多被捕的知识分子求情。与几年前“禁演风波”中 高尔基几乎成为“知识界公敌”的状况相反,这时 的高尔基几乎成为知识分子的公共庇护人和保护 伞。他同时还发表了许多同情知识界、谴责痞子 62 历史教学问题 2011年第 1期 侮辱斯文的言论。他谴责“契卡”仅根据这些教授过 去的党派归属就随便乱抓人,“把吃不饱肚子的老 教授塞进监狱,去挨那些沉湎于自己权力的白痴的 拳头。”輨輯訛 在“契卡”看来,高尔基的所作所为已经具有反 苏维埃的性质,只是看在列宁的面子上没有动他。 布哈林写信给列宁说,看了他登在《社会主义通信》 上的那篇文章,“我非常生气,本想在报纸上骂他一 顿,又觉得应该跟您商量一下,请把您的看法写信 告诉我”。輨輰訛说起来列宁一直对高尔基比较客气,在 他和有关部门发生争执,需要列宁作仲裁的时候, 列宁甚至经常偏向高尔基。对高尔基求情的一些实 事(主要是要求释放某某),列宁也给过高尔基面 子。列宁早就说过“高尔基始终在政治上最没有主 见而且容易感情用事”,輨輱訛他一再提醒高尔基不要和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站在一起”。但高尔基不买账。 他说,“我和共产党人意见分歧的地方,是如何评价 知识分子……的作用这个问题上。在我看来,他们 是我国所积累的最宝贵的力量”輨輲訛。1919年 10月 6 日高尔基对列宁的知识分子政策不满,他在给列宁 的信中说,“俄国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人,我了解得 不比您差,而且如果您还记得的话,我是俄国文学 家中最先对知识分子持强烈否定的人之一”。輨輳訛 有人认为列宁这样做,不是从国家利益出发, 而是从私情出发安抚高尔基,列宁认为这样说“完 全不对”,他对高尔基的迁就“决不是无原则的”。那 么为何列宁对高尔基如此宽容? 研究“动机”是很难做到实证的,因为动机藏在 心里,别人又不是他“肚里的蛔虫”,怎么能看得见? 哪怕你找到了他说的或写的“动机”证据,说的写的 是否就是心里真正想的也还是难说。所以研究动机 还得靠推理。笔者认为,列宁主要是基于两种考虑。 首先当然是历史上的交情:高尔基的前妻———就是 那个“激情美女”安德烈耶娃曾经是俄国分裂派富 豪捐给反对派的大笔遗产的遗嘱执行人,在各反对 派团体为此竞相笼络高尔基之时,他们夫妇总的说 来还是特别看好布尔什维克,给了列宁们最多,尤 其在 1907年布尔什维克最困难的时候,高尔基夫 妇完全是他们这一派的“金主”。列宁不能不念这个 旧。 但这恐怕还是次要的,以列宁的性格他并不是 个感情至上的人,对旧恩翻脸的事也不是没干过。 他照顾高尔基的面子主要还是为了利用高尔基在 国际上的声誉和能量,他可以在国际交往中扮演政 治家无法做到的事情。尤其当时在国内外都极度孤 立的情况下,高尔基仍然是新政权能借之获得外界 捐助的仅有中介。在这方面,保留高尔基就好像 1949年以后新中国保留“旧香港”。如 1921年的饥 荒赈灾高尔基就出了大力气,美国社会活动家杰· 戴维斯等大施主来俄国就是高尔基牵线搭桥的,即 便他出国以后还为此事奔走。 另外,列宁不动高尔基还有一个考虑:高尔基 是列宁当时在知识界的最后一个朋友,列宁从政治 上需要保留这么一个“诤友”以向那些谴责他的“第 二国际修正主义者”们证明他的大度与开明。以列 宁对高尔基的了解,他虽然经常冒出令政治家恼怒 的“傻气”輨輴訛,但根本上仍是站在新生政权的立场上, 并不是苏维埃政权真正的敌人。 不过面子尽管给,列宁对高尔基玩的手腕也非 常老道。通常是列宁让季诺维也夫与他共同唱红白 脸,季诺维也夫唱红脸,自己唱白脸。经常是高尔基 为某人求情,列宁当场答应,转身却把高尔基的信 的副本秘密寄给季诺维也夫輨輵訛,并向他下指示,“赶 快动手”!輨輶訛然后再向高尔基表示遗憾:我也想救, 唉,来不及了……于是既领了高尔基的人情,也保 留了列宁的文明形象,这一手曾屡次使用,并且屡 试不爽。 列宁还多次建议,并具体安排高尔基离开首 都,到外地和“下面”走走看看,以加深他对俄国变 革的理解。后来这在我国被描述为一种意识形态行 为,即知识分子应该深入社会,“与工农群众相结 合”。其实,在俄国“到民间去”和“群众”崇拜主要是 一种民粹派传统,并非列宁的话语。相反列宁倒是 一直强调“灌输”论,即群众是落后的,先进思想需 要精英从“外面”灌输(往往还意味着强制性灌输) 给他们,尤其对占俄国当时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 列宁终生都很鄙视。那么列宁当时让高尔基离开首 都是为什么?实际上就是为了政治上的方便,每当 要在首都布置大逮捕等镇压行动时,就以这种手法 把高尔基打发到外地,免得他又大惊小怪地咋咋呼 呼,弄得列宁碍手碍脚。 对高尔基在十月革命后的转变,俄国知识界感 到既意外又不意外,意外的是他从“左倾激进主义” 的潮流中退下来,不意外的是人们又看到了良知、 人性在高尔基身上的苏醒。1921年不满意苏维埃政 权的高尔基又一次离国出走了,先在德国,后来长 住意大利,这一去又是 10年。如果高尔基在国外继 续坚持他的维护正义、伸张人性、抗议强权的立场, 63 历史教学问题 2011年第 1期 仍不失为一幕壮丽的悲剧。 回国之路:1928年以前的高尔基 列宁去世后的 1924年,高尔基还在给罗曼·罗 兰的信中说,“我不回俄国,我觉得我在俄国扮演了 四面树敌的角色”。 但实际上,高尔基回国定居的愿望是很强烈 的。因为与 1906年第一次在意大利定居不同的是, 那时他手握巨额捐款,是反对派俄侨竞相讨好的 “金主”,现在他却处在情绪对立的侨民包围之中。 意大利的白俄并不因为他在革命后“不合时宜”而 视他为同类,而仍然把他看成可恶的“革命海燕”。 更重要的是意大利法西斯上台后高尔基所处的政 治环境恶化,他处在被监视中,高尔基在意大利的 厨师就是警察局的人,1925年 9月高尔基给墨索里 尼发去电报强烈“要求制止这种奸细行为”,否则他 就离开意大利。高尔基从来没有打算在意大利扎根 久居,也没有在那里安家置产,而且他始终没有融 入西方主流文化圈。从不断接到的俄国的来信和报 纸中,年老的高尔基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浓烈,客居 他国所有的孤独痛楚只有他自己知道。当时他是怀 着沉重痛苦的心情离开俄国的,而现在看到苏俄不 但生存下来,而且正在日益发展壮大,他心里在为 自己当时的情绪化懊悔。高尔基给罗曼·罗兰的信 中说,苏联“进入了新生的时代”,“国内生活的进步 越来越显著,从旁观的角度可以进行比较,俄国共 产主义领袖们的惊人毅力令我叹服”,“我相信他们 可以找到阿基米德支点的”。“你从苏联能更清楚看 到德国、奥地利的一系列事件的黑暗和虚伪性。” 此时他开始从自己原来“不合时宜”的立场上 退下来了,一改过去谴责布尔什维克独断专横的做 法,开始多次强调党的“一元化”和“政治一致性”的 重要意义。他认为“一国社会主义”的苏联处在四面 受敌当中,以舵手为中心的团结的作用是无与伦比 的。尽管他在充分肯定苏联的伟大成就时,还给自 己留了一个小尾巴:他仍然不太坚决地强调,我不 能在“迫害文化人的事件中与他们妥协”。国内的文 化团体一直就呼吁他返回祖国,但是他知道以他当 年为抗议新政权“滥施暴力”的态度,没有最高当局 的首肯,任何个人与团体的邀请都是无用的。而此 时的苏联也没有忘记高尔基,甚至可以说,高尔基 的一举一动都在斯大林的掌控下,对他想回国又找 不到一个合适的台阶下来的心理动向也是摸得一 清二楚。 而这时作家本人可能还不知道,苏联国内围绕 高尔基回国正在展开一场权力斗争的较量。1924年 列宁去世以后苏共党内渡过了一段集体领导的“政 治空白期”,随后斯大林相继与托洛茨基派、托(洛 茨基)季(诺维耶夫)联盟反对派和布(哈林)李(科 夫)右翼反对派展开党内斗争。因为高尔基与列宁 的私交甚笃,以及他出国这 10年比较超脱的政治 立场,党内斗争的双方都在争取获得高尔基的支 持。加之高尔基在苏联孤立期间的特殊的政治态度 使他在国际上有巨大的影响力,以及他个人与世界 文学界的广泛联系,有着很大的活动能量和“软实 力”,以至于连斯大林都承认自己无法估量到高尔 基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作用。更何况当时在斯大林根 基不稳、党内合法性不足的情况下,非常需要列宁 的“挚友”来为自己增添政治砝码,列宁与伟大作家 的“友谊”会自然延伸到斯大林身上。另外,高尔基 在伦敦存放有大批档案,党内的人物都不知道高尔 基手中的这些“秘密武器”会具有什么样的杀伤力。 所以此时的高尔基已经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作 为党内斗争重要资源成为各派相竞争夺的对象。斯 大林更清楚,高尔基是政治资本,于是高尔基高调 回国变成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事件。 首先,苏联方面向高尔基伸出了橄榄枝,由斯 大林选定的新闻出版局局长、高尔基的旧友哈拉托 夫先期做了一些铺垫工作。1927年 10月 27日《消 息报》以“向高尔基致敬”为题纪念高尔基创作活动 35周年,并宣布成立庆祝高尔基从事文学活动 35 周年和诞辰 60周年组委会。原来初步拟定组委会 名单只是些文化名人,后来逐渐升级到除了斯大林 外的全部党内高层出场。到 1928年,高尔基从事文 学活动 36周年的纪念日在并不“逢 5逢 10”的情况 下更被拔到一个莫名其妙的高度。秘密警察头子雅 戈达组织一连串的电报和信件从俄罗斯发往意大 利,各界民众在这些电文中抒发了对“革命海燕”的 思念之情。高尔基在《不合时宜的思想》中的那些愤 怒的谴责似乎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苏联国内反而滑 稽地把高尔基变成了“十月革命的坚决捍卫者”。 1928年苏联人民委员会颁布命令,表彰马克西姆· 高尔基“与反对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共和国的敌人 进行斗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輨輷訛同年苏联人民教育 委员会、全苏共青团、全苏职业协会、政治教育委员 会五大部委联合起来发布关于举办纪念活动的专 门决议,全国各地展开了隆重筹备活动。中央委员 64 历史教学问题 2011年第 1期 会向全国各行业组织发出号召,要求所有下属单位 积极投入筹备举办高尔基的纪念活动。莫斯科市委 发表致“全市人民的公开信”,提出普及高尔基作品 的重要意义。几乎所有的省都成立了“高尔基纪念 委员会”。 对高尔基纪念活动的规格之不同寻常,评价之 高是前所未有的,一般的人都看不明白其中的奥 秘,很多人对此感到大惑不解,即便是列宁的“真正 战友”如斯维尔德洛夫等人也没有被捧到如此尊贵 的地步,更何况是列宁的“党外朋友”,一个作家为 什么会享受那么高的荣誉。如果是因为他对俄罗斯 文化的贡献,那么 1928年同样是托尔斯泰诞辰 100 年周年纪念日,把这两个经典作家纪念活动作一个 对比就可以看出,与高尔基相比,托尔斯泰简直算 得了什么?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忘记了国内战争时期 高尔基的言论,“拉普”輩輮訛的人就从来没有把高尔基 列为无产阶级作家,一再提到他 1917- 1918年的言 行。他们扬言说,高尔基是不折不扣的“随机应变、 乔装打扮的敌人”。执政当局夸大其词的赞扬,无以 复加的吹捧,以此来提高高尔基的声誉是别有用心 的。輩輯訛西伯利亚的文学组织“现代”小组也反对美化 高尔基,他们一再从“左”的方面揭高尔基的短,把 他在十月革命期间与布尔什维克的冲突拿出来晒 一晒,提醒大家不要忘记高尔基扮演过十月革命的 反对者的角色。 但这些不同声音对已经登上权力顶峰的斯大 林来说只不过是“小菜一碟”,一出手就摆平了。苏 共中央针对“西伯利亚文艺组织反对高尔基的问 题”做出决议。决议中说,“西伯利亚部分文学家的 这种行为……从根本上与工人阶级对伟大革命作 家高尔基同志的态度背道而驰。”对高尔基的攻击 被认定是“胡作非为”,应予以组织处理:给西伯利 亚文学派以警告处分,解除杂志总编辑的职务。輩輰訛这 种以政权强制力量出面以维护高尔基声誉的做法, 在苏联的历史上开创了三个第一:第一次为维护一 个作家而给一个群众组织处分;第一次以中央委员 会决议的形式介入文学家之间的争论;第一次以处 理国内文化团体来上纲上线地偏袒流亡在海外的 作家———这大概也是整个苏联历史上唯一的一次 了。更有甚者,当时的《莫斯科晚报》还立即发表文 章说,“对我们最伟大的作家高尔基的伤害仅仅是 帝国主义对苏联发动凶恶阴险攻击的一部分”! 于是高尔基回国之路异乎寻常的畅通,国家元 首般的礼遇让高尔基感激涕零。 “文豪”崛起:斯大林与高尔基的“主仆”关系 不知高尔基本人是否陶醉在盛大的欢迎场面 中忘乎所以,西方报刊看出了其中的端倪,认为苏 联方面动用全国之力迎接一位作家“回国”,是“醉 翁之意不在酒”。高尔基只不过是苏共党内斗争的 双方都想利用的“棋子”。作家支持党内的哪一派有 利于加重该派的政治砝码。有的报纸还以《寄希望 于高尔基》为醒目的标题发表文章,文章说,“在苏 联各方面都一片悲观的情况下,高尔基回国演变成 具有政治色彩的重大事件,各派指望利用高尔基招 牌和声望加强自己的影响”。而反对派也寄希望于 利用高尔基的知名度获得支持。輩輱訛聪明的或者说是 “糊涂的”高尔基没有像他在十月革命后发表言论 那样“口无遮拦”,一直保持着政治立场上小心翼翼 的中立态度。毫无疑问,在与这些以前的朋友的关 系上,高尔基与斯大林走得更近。从 1928年 5月高 尔基第一次从意大利回国,到 1933年他再也无法 离开俄国,大约每年到 5月份高尔基都要到国内住 到 10月。苏联政府为高尔基在莫斯科河畔造了一 座宫殿般地豪华住所,但大部分时间他都住在距离 莫斯科 100公里的斯大林的别墅附近。斯大林常常 到高尔基这位邻居家去,高尔基也成为唯一可以随 便去见斯大林的人。他们“一个叼着烟斗,一个吸着 烟卷,单独聚在一起,喝着葡萄酒一谈就是几个小 时。” 高尔基非常清楚,与沙俄时期知识分子拒绝成 为任何意识形态工具的状况不同,他的回国是与斯 大林有条件的交换,他与斯大林之间是“主人和臣 仆”的关系,回国的这一切优惠条件都是蒙“主人” 赏赐的。在高尔基的日记里和信件里私下称斯大林 为“主人”,经常会有“没有机会和主人谈话”,“因为 主人身体不适,没有到我这里来,我明天要去看望 主人”字样。作为一个作家能向“主人”表达的回报 只能是语言和文字。而斯大林深知高尔基这个人历 来缺乏定数,他性格当中有很容易“被人利用的”的 弱点,他说:“高尔基虚荣心强,我们应当用粗绳索 把他拴在党的身上”,我们要用荣誉把他拴住,让他 高兴,让他知道,如不听话就会失去很多东西,高尔 基只要上了这个套,我们就要加以利用。輩輲訛只要高尔 基踏上回国之路,就不怕他不听使唤。 1929年 12月,《真理报》发表纪念斯大林 50周 65 历史教学问题 2011年第 1期 岁专刊,对斯大林的颂扬在当时来看虽然达到一个 高峰,但是还是无法与高尔基后来的谄媚相比。在 苏共中央的贺词中,斯大林充其量被称为“最卓越 的列宁主义者”。而从 30年代初开始,对高尔基的 政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章的统计中可以看出,斯大林的名字出现的 频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谄媚的用词造句越来越 明显:最初在 1931年提到斯大林时,只不过是一种 事实叙述,比如“斯大林同志说……”,以后就开始 出现赞扬的定语,1932年:“列宁的忠实、坚定的学 生”,“我们的领袖”,到 1933年:“列宁的继承人、其 能力日益增长的、强有
本文档为【金雁:破解_高尔基之谜_上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1945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3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2-06
浏览量: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