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举报
开通vip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模式 特 点 时代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社会 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资本...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模式 特 点 时代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社会 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 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负增长 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零增长 英国、比利时、芬兰——接近于零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例如:古巴、韩国、中国)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 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 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 b社会负担加重 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迁移原因 特 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1. 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②按迁移方向划分:农村→农村、农村→城市(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中国的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务工、经商、学习、培训 ) 1. 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 2. 山区到平原 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 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意义: 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 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 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在农村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弊:会引起人才外流 2、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 利:①补充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利于迁入地资源的开发,活跃市场; ③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④加强多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弊:①加剧迁入地的环境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教育压力; ②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③带来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如难民问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城市化推进、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地形:①平原地区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②热带湿热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③山区的城市一般沿河谷或低地分布。④高寒地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地区。 气候:中低纬(温度)的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运输,军事防御、旅游 自然资源:矿产 社会经济: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 城市的土地利用: 中心商务区(CBD)特征; 建筑物高大密集;经济活动最为繁忙;内部分区明显;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交通通达度很高 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中心地是指为周围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场所。 ②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呈六边形,中心地则位于正中。 ③城市的等级与数目之间成反比关系。城市的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等级越低,则数目越多 . ④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 实际:不存在完全呈正六边形分布的服务范围,但六边形的嵌套规律客观存在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1.表现:①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②城市中心区萎缩;③中小城镇发展迅速。2.原因: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中心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②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 ·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城市发展不合理(①虚假——南美洲;②滞后——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③个别大城市畸形发展) 3.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4.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②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④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 ●措施:建立卫星城镇,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 (l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2 )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3 )工业: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4 )商业和服务业: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区位因素: · 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气温日较差,积温等);地形、土壤,河流 · 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2.常见的几种农业类型 3.亚洲水稻种植 · 区位分析 有利:自然因素: (1)高温多雨的气候(雨热同期) (2)地形平坦 (3)土壤肥沃(水稻土)(4)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4)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5)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6)单产高,可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市场广阔 不利:旱涝灾害频繁;机械化程度低;科技水平低;商品率低 ·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一小(小农经营)一大(水利工程量大)一高(单产高)三低(商品率、科技水平、机械化程度) 4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 · 区位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方便;历史悠久,商品率高 · 阿根廷人建设大牧场,促进草原牧牛业发展的措施 培养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 乳畜业与大牧场放牧业的差异 5.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①地形平坦广阔②土壤肥沃③水源充足④气候温和湿润 社会经济条件:①市场广阔②机械化水平高③科技水平高④交通便利 6.简要分析形成美国棉花带的主要因素 美国的棉花带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南部,这些地区地面起伏小;土质较疏松; 日照较充足;采摘季节比较干燥;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为主,水源充足,适宜棉花的生长。 7.美国乳畜带分布的条件: ①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②交通便利;③气候温凉,生长期短,土质较差,不利于谷物的成熟,利于牧草的生长;④水源充足。 8.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 生产优点: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③灵活的生产选择 冬小麦:3、4、5——11、12 9.特色农业和新型农业:立体农业、生态农业、无土农业、精准农业 、旅游(观光)农业 …… 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1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②地形、地质;③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社会经济条件: 1 交通便捷;②劳动力;③市场需求;④信息和知识因素:科研能力、信息通达性等;⑤国家优惠政策;⑥产业集聚; ⑦基础设施;⑧生产设备与工艺 ; ⑨外商投资;⑩地价…… 工业集聚的好处: 1 共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②有利于信息交流和合作;③降低运输成本,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④产生规模效益;⑤综合利用原料、能源和“三废”资源,减少污染。 环境因素 注意:隔离带 2.主导区位因素的判别与布局原则 3.工业转移: 发展中国家应对这一转移的策略: (1)应有所选择地引进产业; (2)努力发展科技,提高核心竞争力; (3)积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4)重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走清洁生产之路……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2、黄河河口没有大城市的原因 ①黄河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有的年份断流时间很长,航运价值小。 ②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改道,长期无固定入海口,泛滥成灾 ③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口处大量泥沙淤积,下游已成“地上河”,建港条件和海运能力极差, 3、扬州和济宁自19世纪中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京沪铁路的建成 4、港口区位评价模式 优::1.自然条件好: ① 水域条件好:水深、水面宽阔、港湾内部(或内河港口)风浪小,航行和停泊条件好;不冻不淤 ② 陆域条件好:地处 平原,地形平坦开阔,筑港条件好; ③ 地理位置优越:河港:处在 河和 河交汇处(或处在 河沿岸) ; 海港:临 海,海洋运输条件好; 海河港:内通 河,外临 海,通江达海,水陆联营; 2.社会经济条件好: ① 依托城市,经济发达(或工业、农业基础好),市场广阔(或发展潜力大),对外贸易发达; ②等经济腹地广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并有_____等陆路交通相联系。 劣:港区或航道水浅;河流泥沙的淤积,航道变浅;结冰封冻;(海雾、台风多、海浪大)等气象、海况条件差;交通区位的下降等。 5.机场: 1.地形、地质、气候 ①地形:平坦开阔——利于路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降;坡度适当——保证排水。 ②地质良好稳定——保证地基稳定。 ③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 2.要布置在城郊: ①保证有良好的飞行条件——净空条件;②良好的气象条件——晴朗、少雾、空气洁净 ③噪声污染大,减少对城区的干扰;④占地面积很大,城市用地紧张,地价高 3.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但与城市要有高速便捷交通联系 6. 综合性交通枢纽的区位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 处于 (某地区或省区或国家) 部位 方向(或海陆)交通的要冲; (2)水陆空交通干线交汇: ① 水运枢纽;② 铁路枢纽;③ 还是其他交通运输的枢纽; ④ 还有公路(或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路线交汇,并与其他地区相联系;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生态破坏问题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的减少资源的枯竭、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合一 现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s)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 控制人口规模 2. 转变发展模式 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地理必修3知识归纳 第一章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1、 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的空间结构: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区域的产业结构:①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②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2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 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第二节 区域的发展阶段 1、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一般从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发展状态描述)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阶段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增长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记住3组区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未包括港、 澳、台 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 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1)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地区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还占较大比重。 工业结构:东部地区:经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西部地区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表现为过渡性。 (2) 工业化差异:东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快,高新技术为主。中西部地区以传统工业为主。 (3)城市化差异: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于中西部。 (4)对外开放程度:东部地带开放时间早,程度高,吸纳资金能力强;中西部相反,西部大开发后,成功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经贸合作。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 南方 区域特征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 有利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 · 不利条件:①基础设施落后; ②人才、技术、资金缺乏。 ③基础产业薄弱,经济结构单一;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 ·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 意义:①把西部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②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④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 “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 】 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在位山附近通过隧洞穿过黄河后,到天津 可调水量 地处长江下游水量大 源地水质 沿线水质污染较重,水质较差 难度 1、可利用已有京杭大运河和沿线湖泊,但需逐级提水北送,过黄河后可以自流 2、 东线治污要求较高 【中线】 近期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终点北京。远景考虑从长江三峡水库或以下长江干流引水增加北调水量。 可调水量 大 源地水质 好,可利用丹江口水库 难度 地形较复杂,工程量大;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流 【西线】 从长江上游雅砻江、通天河、大渡河引水入黄河,是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战略性工程。 可调水量 较小 源地水质 沿线水质最好 难度 ①地形复杂,工程量极大——黄河与长江之间有巴颜喀拉山阻隔;②黄河河床高于长江相应河床80~450m。调水工程需筑高坝壅水或用泵站提水,并开挖长隧洞穿过巴颜喀拉山 4、西气东输工程——主干道的起止点及路线 西起新疆轮南东至上海,途经新、甘、宁、陕、晋、豫 、皖、苏、沪全长4167千米。 西气东输的意义: 【对东部】:①缓解了东部地区能源紧张局面;②改善了能源消费结构;③调整了轻重工业的格局,调整产业结构;④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⑤减轻能源运输对铁路的压力 ⑥改善了人们生活条件 【对西部】:①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②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带; ③增加就业机会;④完善了基础设施。 ⑤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也缓解了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的压力。 5、西电东送 北线 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火电(坑口电站)输往京津唐地区 中线 将长江中上游的水电输往华东地区(主要水电站有二滩、葛洲坝、三峡) 南线 将红水河流域的水电输往珠江三角洲(主要水电站有天生桥、岩滩、龙滩) 6、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南水北调为例: 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 ①因水量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障;②有利于回补地下水; ③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不利影响: ①导致北方灌区次生盐渍化; ②中线移民; ③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影响;④沿线的环境污染问题。 7、产业转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3、危害: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4、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建设人工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⑤早期预警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⑦合理用水⑧控制人口增长。 · 南方低山丘陵区(如浙南地区)水土流失原因: ①能源缺乏,农村薪柴缺乏,乱砍乱伐;②人多地少,开垦农田 措施: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生活用能,发展沼气;③营造速生薪炭林; ④推广生活用煤。 · 华北盐碱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春旱,降水少;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地形:地势低平,洼地排水不畅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开垦;不合理的灌溉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的功能:生态功能(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提供水资源、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 2、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突出问题 治理措施 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退化 能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水质污染问题突出 防治水污染 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第三节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同时不断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 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生产, 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主要农业带: 农业带 分布 区位因素 乳畜带 东北部五大湖沿岸 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集);交通便利;气候冷湿,不利于谷物的成熟,适于牧草生长; 玉米带 中部 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年降水量多、热量充足 小麦带 中部(冬小麦)北部(春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沃、地势低平 棉花带 南部 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3、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 措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第五节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1、鲁尔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⑤离铁矿区较近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工业结构单一②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④环境污染严重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集中化改造原有企业,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③治理环境污染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地势低平,水源充足③水陆交通便利④对外开放政策⑤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⑥ 经济基础,社会协作条件好……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阶 段 城市化进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进程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 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 城乡融合,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以核心城市(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 3、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口 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4、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 问题: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②大量占用耕地;③城镇和工业过密,基础设施亟待完善;④环境污染严重(珠江水质恶化;城市酸雨严重;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对策:①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③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④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⑤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RS) 地理信息系统(GIS) 全球定位系统(GPS) 概 念 利用一定技术装备在航空或航天器上对地物进行感知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 技术装备 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信息的传输与处理系统 计算机软、硬件 GPS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地面部分)、GPS信号接收机(用户设备) 应  用 资源调查: ②灾害监测与环境监测:(水污染、森林病虫害、大气监测和天气预报、旱涝灾害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森林火灾监测等) 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等各种信息的统计、分析、评估预测、表达应用等 军事、交通出行的导航、定位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PAGE 13
本文档为【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7336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08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2-02-05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