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归化与异化_两个动态的概念

归化与异化_两个动态的概念

举报
开通vip

归化与异化_两个动态的概念 归化与异化 � � � 两个动态的概念 孙 会 军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 摘 � 要: 笔者提出归化和异化是两个动态的概念 ,在一个时期被看作是异化的译文在另外一个历史时期可能 被看作是归化的译文,脱离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而孤立地谈论归化与异化 ,其结论往往是靠不住的。笔者还 从出发点的不同、涉及范围的差异等不同角度对这一组概念与另一组概念 � � � 直译、意译进行了区分, 通过实 例证明这两组概念各自的意义,不能简单地在归化与意译、异化与直译之间划等号。最后, 笔者从文化交流的 角度出...

归化与异化_两个动态的概念
归化与异化 � � � 两个动态的概念 孙 会 军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 摘 � 要: 笔者提出归化和异化是两个动态的概念 ,在一个时期被看作是异化的译文在另外一个历史时期可能 被看作是归化的译文,脱离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而孤立地谈论归化与异化 ,其结论往往是靠不住的。笔者还 从出发点的不同、涉及范围的差异等不同角度对这一组概念与另一组概念 � � � 直译、意译进行了区分, 通过实 例证明这两组概念各自的意义,不能简单地在归化与意译、异化与直译之间划等号。最后, 笔者从文化交流的 角度出发主张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适度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归化; 异化; 动态; 直译; 意译 中图分类号: H59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1005- 7242( 2003) 04- 0060- 05 � � 著名翻译理论家吉里�列维( Jir� Levy)在其 颇有 影 响 的 �翻 译 是 个 作 决 定 的 过 程� ( T ranslation as a Decision-making Pr ocess ) 一文 中指出,翻译活动为一系列的步骤( move) , 每一 个步骤都会涉及到一次选择, 翻译的过程是译者 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 Hermans 1999: 23)笔者 认为, 这一过程除了涉及到微观层面的各种选择 外,还应包括关于翻译策略等宏观层面的选择,比 如对归化或是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在翻译的过 程中, 原文文本往往在译者的眼前呈现出语言、文 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陌生性( foreignness)。对于 这些陌生性到底应该如何处理? 是采用归化的策 略还是异化的策略? 这是每一位译者在翻译过程 中都要反复面对的抉择,而关于归化与异化的讨论 也自然而然就成为翻译理论研究中一个核心的问 题。 归化和异化是当前翻译理论研究中两个核心 的概念,关于这两个概念的讨论已经成为近年来的 一个热门的话题,许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 讨(郭建中 1998;孙致礼 2002;王东风 2002;葛校琴 2002;刘艳丽、杨自俭 2002) ,这些学者追根溯源,加 深了人们对于这一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但笔者 认为关于这一对概念,还有一点认识也应该引起人 们的注意,那就是,归化和异化是一对动态的概念, 脱离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而孤立地谈论归化与异 化是不全面的,也就是说,人们应该动态地理解这 一对概念,否则就会违背文努蒂提出这一对概念的 原意,使一切讨论失去理论的基础。 根据文努蒂的界定, 归化法是译者为了制造 出透明、通顺的译文而将异域文本中的�陌生性� 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翻译策略。而异化法是指译者 为了故意对目的语文化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进行冲击而保留原 作中一些 �陌生性�的翻译策略 ( Venut i 1995: 20)。由此看来,所谓�陌生性�是相对于目的语文 化中的各种规范而言的。由于各种规范已经内化 于译文读者,因而归化与异化往往可以依靠译文 读者的感受来进行判断。就两个发生接触、碰撞 的异质文化来说, 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 变、固定静止的。随着交流的不断加深,两种文化 之间的了解也会不断深入,那么一种文化相对于 另外一种文化而言在�异�或是�陌生�的程度上也 是变化的。在两个文化交往之初, 当一名向导(译 者)带着他(她)的游客(读者)到异国他乡游历时, 外国人(原作或原作者)迥异的外貌就足以对游客 (读者)产生强烈的震撼。对于一个东方人来说, 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首次出现在眼前时, 他 (她)的惊诧无异于见到了一位天外来客。而对于 西方人来说, 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东方人也 会让他们感到陌生和惊异。但是随着交往的不断 深入,外国人的外貌也就显得不足为奇了,因为其 迥异的外貌已经被纳入到读者的认知模式,成为 被接受了的东西,融入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于是 向导(译者)要想为游客提供一段引人入胜的境外 旅行(阅读) ,就一定要在外国人(原作者)那里发 现新的�异�,并将其展示给游客(读者)。就翻译 而言,读者的求新、求异的心理迫使译者不断要把 �60� 2003年第 4 期 总第 80期 外语研究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2003, � 4 Serial � 80 原作中的新奇的东西展示给读者, 首先很可能是 用符合目的语规范的语言传达原作中的新奇的内 容和思想, 而当原语文化的思想内容不足以对译 文读者产生一定程度的震撼的时候, 译者又会挖 掘原文文本在语言或是文学样式等方面的陌生 性,以满足读者对原语文化中陌生性的好奇。当 然也不能一概而论, 到底先把什么东西介绍给译 文读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目的语文化当时更需 要什么。比如, 在 19世纪前后, 德国浪漫主义时 期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们在翻译外国作品的时候, 非常注重从外国文学作品当中汲取一些词汇和特 殊的表达方式, 来充实德国的语言,因为在他们看 来,德语的发展还很不完善,要通过翻译对德国的 语言进行丰富和扩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 们对原文的语言形式就表现出了很大程度的重 视。而林纾和严复在翻译西方文本的时候,他们 的指导思想就有所不同了。他们希望通过翻译西 方的作品来开启民智, 以便最终能够抵抗欧洲列 强。在他们看来, 中国的文学系统本身已经高度 发达, 因而没有必要吸收外国文学中的文学样式 和表达方式,只要把西方文学中的思想内容借鉴 过来就足以吸引读者,最终达到开启民智的目的。 而当时借鉴过来的西洋小说中的思想内容对当时 的读者来说令人耳目一新, 再加上林纾、严复古 雅、生花的译笔,译文当然很受欢迎。林纾在语言 上虽然没有对原作亦步亦趋, 但在内容上还是尽 量忠实于原作。在很多情况下以小说的思想内容 来吸引读者。比如他所翻译的�迦茵小传�就把女 主人公未婚先孕的内容完整地翻译了出来。这一 内容本身就构成了对当时意识形态的冲击。蟠溪 子在林纾之前也曾经翻译�迦茵小传�, 却只翻译 了小说的前半部, 有一部分原因可能与小说的后 半部有�诲淫�之嫌有关,译者还没有做好充分的 思想准备向中国的传统的礼教发起挑战。关于翻 译方法,林纾多次指出,外国作品中有不少内容我 们不必赞同,但翻译时还是应忠于原著。他在�黑 奴吁天录�的�例言�中指出: � 是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为美人著。美 人信教至笃,语多以教为宗。顾译者非教中人,特 不能不为传述, 识者谅之。�(陈福康 1992: 139)在 �鲁滨逊漂流记�的译序中还说: �至书中多宗教家 言,似译者亦稍稍输心于彼教,然实非是。译书非 著书比也。著作之家, 可以抒吾所见, 乘虚逐微, 靡所不可; 若译书,则述其已成之事迹, 焉能参以 己见? 彼书有宗教言,吾即译之,有胡能讳避而铲 金且之? 故一一如其所言。�(钱谷融 1999: 4)。可 见林纾在翻译中还是很注重原原本本地传达原语 文化中文化层面的陌生性的。林纾的译文说不上 字比句次的翻译, 但我们不能够仅仅根据译文对 原文在语言层面的重视程度来断定林纾的译文为 归化的译文,林译小说在思想内容上对当时的中 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规范带来 了一定程度的震撼或是冲击, 这是无可置疑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们认为他的小说在思想内容 方面是异化的。林纾的译文在语言上也不乏一些 异质性的因素。钱钟书先生就曾经发现,在林纾 的�译文里包含有很大的�欧化� 的成分�。(钱钟 书 1984: 280)尽管林纾在翻译的过程中总是尽量 维护和坚持当时的文学规范, 在很多的地方都用 汉语中的表达方式去转换和替代原语文本中的异 质因素, 比如将�茶花女�中多次出现的 semaine 转换成具体的天数。把�三礼拜之久�翻译成�已 二十有一日矣�; 把�一个礼拜�翻译成�间八日�。 但在译文中仍然有两个地方将 semaine翻译成反 映西方宗教特色的�礼拜�。另外, �蜜月��密斯� 等词都是通过林纾的译文引进到汉语中来的。 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在目的语读者看来 是异化的翻译到了另一个历史时期就成为归化的 翻译。比如, � I w ill give you a pleasant surprise on your birthday. �的汉语可以有两种译文: 1. 在你过生日那天我会让你又惊又喜。 2. 我会在你过生日那天给你一个惊喜。 译文 1是一种归化的翻译方法,因为汉语的句 法在受到西洋语法的影响之前是不使用不定冠词 的, a surprise被翻译为�又惊又喜�,而不定冠词 � a� 则被忽略不译的做法正好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 而译文 2对中国读者来说曾经被看作是异化的翻 译方法,因为 a pleasant surprise被翻译成�一个惊 喜�,被看成是对汉语语法的违拗。但这种曾经被 看作是异化的译文已经逐渐为当代的汉语语法所 接受,也许是由于译者为原文所牵制, 在译文中亦 步亦趋放不开手脚,也许是因为译者有意而为之, 类似译法的频繁出现对汉语的语法产生了影响, 并 逐渐为汉语语法所接受,而类似翻译在汉语读者的 心目中也就从异化程度很高的翻译变成了异化程 �61� 度较低的翻译,甚至是归化的翻译。由此可以看 出,归化和异化是一对动态的概念,对于一个译文 到底是归化还是异化的判定要到特定时期、特定的 读者群中去寻找答案,脱离了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 读者群来孤立地讨论归化、异化问题是不科学的。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异化与归化这对概念和 �直译�与�意译�这一对概念之间的区别。过去在 译界一直存在着对这两种概念的混淆, 因而笔者 认为非常有必要对这两组概念进行细致的分析, 以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并对它们各自的价值和 意义有个清醒的认识。如前文所述, 在历史上, �直译�与异化、�意译�与归化之间有着一定的亲 缘关系, 但这两组概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直 译�与�意译�的参照点是原文的语言特点。对原 文的文字词从句比、亦步亦趋的译文为�直译�的 译文,产生这样译文的翻译方法被称为�直译法�。 相反, 以传达原文的意义为主的译文为�意译�的 译文,相应的翻译方法就被称为�意译法�。而�异 化法�和�归化法�是以译者向原作者靠拢还是向 译文读者靠拢来划定的。向原作者靠拢的译文为 异化的译文,相应的翻译策略为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反,向译文读者靠拢的译文为归化的译文,而相 应的翻译策略为归化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更 加具有原则性, 牵扯的范围也比�直译�、�意译�的 范围要广,它们从单纯的语言层面的讨论中摆脱出 来,在文化大语境下透视翻译问题。� 直译�、�意 译�只局限于语言层面的探讨,而异化和归化则不 仅涉及到语言问题,而且还牵扯到语言的风格、价 值观念、宗教信仰、诗学传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另外,这两组概念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异化和 归化不因为其涉及的范围广些, 或是更加具有原 则性而可以将�直译�、�意译�取而代之。在笔者 看来, 由于异化和归化是根据特定时期目的语的 语言、文学或是文化规范来判定的,那么这一对概 念相对于�直译�和�意译�来说就是随着时代的变 化而变化, 是动态的, 而�直译�、�意译�则由于是 根据译文对原文语言的忠实程度来界定的,而一 个特定的原文和它的某一个译本的文本状态是客 观的、固定的、静止的,不以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也 不因审视者的不同而变化。一个外国作品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可以有很多的译本, 如果我们对这些 译本进行历时的比较, 我们会发现这些译本在现 代人的眼中可能都是非常归化的, 但是这些译本 在产生它们的时代里应当是相当异化的,只是现 代的读者因为时代的局限无法意识到而已。但 是,若要判定一个译文是直译的, 还是意译的,只 需将某一时期的某一特定译本的文字与原文的文 字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客观的结论。 �直译�的译文未必就是异化的译文, 而�意 译�的译文未必就是归化的译文。对原文中的句 法采用直译的方法的确常常可以产生异化的译 文,但有时原语文化中的一些陌生化手段碰巧在 目的语中有完全相应的表达方式, 而这种表达方 式在目的语中已经变成了陈词滥调, 完全没有什 么新鲜感, 照直翻译,只能产生归化的译文,并不 能像在原文中那样产生陌生化的效果。笔者现在 拿彭斯 ( Robert Burns)的 A Red, Red Rose 的两 种译文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下面是原诗的二、 三小节以及对应的袁可嘉、王佐良的译文: As fair art thou, 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 ill, my dear, T 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 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 i�the sun: And I will luve thee st ill,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life shall run. ( Burns 1993: 489) 译文 1: 你是那么美,漂亮的姑娘, 我爱你那么深切; 我要爱你下去, 亲爱的, 一直到四海枯竭。 一直到四海枯竭,亲爱的, 到太阳把岩石烧裂; 我要爱你下去, 亲爱的, 只要是生命不绝。(彭斯 1996: 233) 译文 2: 我的好姑娘,多么美丽的人儿! 请看我,多么真挚的爱情!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纵使大海干枯水流尽。 纵使大海干枯水流尽, 太阳把岩石烧作灰尘, �62�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只要我一息犹存。(彭斯 1997: 591) 原诗中� T ill a� the seas gang dry�与� And the rocks melt w i�the sun�恰好与汉语中的� 海枯石 烂�相吻合,如果直译出来,产生的不是异化的、陌 生化的,而恰恰是归化的译文。在上述两种译文 中,两位译者都没有将其直译为�海枯石烂不变 心�,而是分别翻译为�一直到四海枯竭, 亲爱的, 到太阳把岩石烧裂�和�纵使大海干枯水流尽, 太 阳把岩石烧作灰尘�。所以如此,除了节奏的要求 外,主要原因在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谋求诗 歌中某种�诗性�的东西,即保存原文语言中的鲜活 性和陌生性,因为诗歌语言最忌讳的就是使用一些 失去新鲜感和陌生感的陈词滥调。由此我们也可 以看出, �直译�与�异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直 译�不等于�异化�, �意译�也不等于�归化�。 什么样的译文是好的译文呢? 是归化的译文 好些,还是异化的译文好些? 译文首先应该是异 化的, 应该能够对目的语文化中的某些规范产生 震撼、冲击,最终对目的语的文学和文化进行扩展 和充实,否则就失去了翻译的意义。另外,异的程 度应该把握好。在笔者看来, 译者创造出来的译 文一方面要基本能够为目的语的读者所接受, 另 一方面又不会让译文读者觉得过于熟悉而索然无 味。换句话说, 一方面,译文自然应该有�异�的成 分,但又不能太标新立异,否则译文读者会觉得难 以接受。如洪堡特所说,一个译文应该有一些域 外的风味、情调, 但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超过 这个限度,就是错误的译法了( Rainer Schulte et al 1992: 58)。埃文- 佐哈尔也曾经指出, �从译语文 学的角度来看, 译文所采纳的翻译规范初时可能 显得太标新立异。如果新的文学时尚在文学斗争 中失败了, 依照它的观念和口味而产生的翻译作 品就永远不能流行���(陈德鸿、张南峰 2000: 122)。译文应该能够恰到好处地满足译文读者求 新、求异的要求, 满足目的语文化的某种需要,在 思想内容上、在语言风格上或是在文学样式上要 有吸引人的新奇之处, 有值得目的语文化学习的 东西。鲁迅曾经指出, 供给知识分子的译著, �不 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中国 的文或话, 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 作文的秘诀,是 在避去熟字,删掉虚字, 讲话的时候, 也时时要辞 不达意, 这就是话不够用, ��要医这病,我以为 只好陆续吃一点苦, 装进异样的句法去,古的,外 省外府的,外国的,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即使是 对普通读者, 鲁迅认为� 也应该时常加些新的字 眼,新的语法在里面,但自然不宜太多, 以偶尔遇 见,而想一想, 或问一问就能懂得为度。必须这 样,群众的言语才能够丰富起来。�(陈福康 1992: 299) �一面尽量的输入,一面尽量的消化,吸收,可 用的传下去了,渣滓就听他剩落在过去里��但 这情形也当然不是永远的, 其中的一部分, 将以 �不顺� 而成为�顺� �� (同上)外域语言现象最 初进入目的语,难免有陌生之感,但是正如思果所 说: �有些生硬的洋话, 经过时间这个熨斗熨来熨 去,也渐渐变得自然了。三十年前特异的说法因 为一再为人采用,已经成了�土产� ,再过一两代也 许给人视为陈腐。�(思果 1996: 48)。原语文本中 的陌生性被目的语文化的读者所接受、认同不是 一种单向的直线运动。只有在一定程度上被本土 化了的陌生性才有可能被植入目的语的文化体 系。但本土化的程度要把握好,过于本土化,在读 者那里就失去了新鲜感, 也就失去了市场。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说,适度异化的译文较容 易为读者所接受。那么这个度应该如何把握呢? 译者在翻译一部作品之前,首先要弄清他(她)的目 标读者,了解这个读者群的期待视野。在翻译的过 程中,要力图使译文在�异�的程度上略微高出目标 读者群的理解、把握能力,给读者留下一定的咀嚼 和想像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译文较容易为读 者所接受,同时又最方便原文中的陌生性被移植到 目的语文化中去, 并为目的语的文化所吸收与接 受。如果我们对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的文学翻 译作一回顾的话, 我们会发现, 为同时代的读者所 喜爱的译本大多是这样的译本。这就要求译者要 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翻译出符合当代审美 追求的、为当代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 在施莱尔马赫看来, 翻译的两种途径,确切地 说就是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或者说翻译策 略) , 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途径。因而无论采取 哪一种, 都必须坚持到底, 不可将二者混淆使用 ( Schleier M archer, in Douglass 1997: 225- 238)。 孙致礼对他的看法提出了质疑, 并指出异化与归 化并非水火不相容,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采 �63� 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善于兼用异化和归化两 种方法。�异化与归化, 说到底也是一对矛盾的两 个方面��� (孙致礼1999: 28)。但是,他又同时 指出,异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第一位的;而归 化作为解决语言障碍的�折中�手段, 也就成为矛 盾的次要方面, 是第二位的(同上)。而孙致礼所 提出的�文化传真�的思想所透射出来的就是一种 拥抱原文的陌生性的开放的态度。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准确而恰当地传达原语文 化在语言、文化和诗学方面的陌生性,以便为目的 语文化所吸收与接纳, 从而促进异质文化之间的 交流、互补。在文化交流活动中,翻译的作用在于 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增加彼此之间的理解 和共识。但它的全部作用却绝非如此单一。借助 翻译, 一个文化的陌生性就会流淌到生活在异地 的其他的文化中去。翻译对人类的微妙作用在于 它不仅仅通过沟通去增添�普遍性与共识�,而且 还把他文化的陌生性移植过来, 促进本文化对他 文化的容纳、借鉴和吸收。而文明的最大特征在 于它可以把丰富多样的差异性、陌生性�杂合�在 一起,使其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越是发达 的文明越是容纳了更为丰富多样的差异性。如果 以为翻译只是凭借传播和灌输某种普遍性来整合 人类,那就太小瞧了文明。文明的伟大在于它不 拒斥反而容纳多样的差异性与陌生性, 并能沟通 它们,养育它们。具体到翻译中,译者应该尽量在 翻译中传达原语语言、文学和文化的陌生性。各 种文化通过翻译这一媒介进行交流、互补乃至融 合,但它们之间却永远不可能相互替代。世界文 化�多元互补�的格局并非只是人们的良好愿望, 它还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 1 ] 陈德鸿、张南峰编.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C] . 香港: 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0年. [ 2 ]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M ] . 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 1992. [ 3 ] 葛校琴. 当前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阈 � � � 对国内归化/异化论者的一个提醒[ J] . 中国翻 译, 2002, ( 5) . [ 4 ] 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异化与归化[ J] . 外国 语 , 1998, ( 2) . [ 5 ] 刘艳丽, 杨自俭. 也谈� 归化�与� 异化� [ J] . 中国翻 译, 2002, ( 6) . [ 6 ] 彭斯. 彭斯抒情诗选[ M ] . 袁可嘉译. 长沙:湖南文 艺出版社, 1996. [ 7 ] 彭斯. 彭斯诗选[ C] . 王佐良译. 王佐良文集 [ C]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 8 ] 钱谷融主编 , 吴俊标校. 林琴南书话 [ C] . 杭州: 浙 江人民出版社, 1999. [ 9 ] 钱钟书. 林纾的翻译[ J] . 翻译通讯, 1984. [ 10] 思果. 功夫在诗外[ M ] .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6. [ 11] 孙致礼. 翻译: 理论与实践探讨 [ C] . 南京: 译林出 版社, 1999. [ 12] 孙致礼. 中国的文学翻译: 从归化趋向异化 [ J] . 中 国翻译, 2002, ( 1) . [ 13] Burns, Rober t. The Poems of Robert Burns [ M ] . L ondon: Ox 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 14] Hermans, T heo. T ranslation in Sys tems [ M ] .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9. [ 15] Robinson, Douglas. Western T 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 ietz sche[ C] . Manchester , UK: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 16] Schulte, Rainer & John Biguenet ( ed) . Theor ies of T ranslation: A n A nthology of Essays f r om Dryden to Der r ida [ C ] . L ondon: T he Univ ersity of Chicago P ress, L td, 1992. [ 17] Venuti, Law rence. The T ranslator�s I nvisibility [ M ] . L ondon and Routledge, 1995. 收稿日期: 2003- 03- 05 作者简介: 孙会军( 1967- � ) , 女,河北承德市人,英语副 教授,博士。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研究。 (上接第 59 页) [ 20] 陈伯海. 唐诗汇评[ M] .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 21] 辞源[ Z] . 商务印书馆, 1915. [ 22] 赵殿成注. 王右丞集笺注[ M]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 23] Bassnett, Susan & Andre Lefevere ( eds) . Translation , H istory and Cultur e[ M ] . London: Pinter, 1990. [ 24] Derrida, Jacques. T he Ear of the Other : T ex ts and Discussions with Jaques Derr ida [ M ] . ed. Christie McDonald, trans. Peggy Kamuf. L 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5. [ 25] Gentzler , Edw in. Contempary T ranslation Theor ies [ M ] . London & New Yonk: Routledge, 1993. [ 26] Weinberger, Elio t. 1987. Nineteen Way s of L ooking at Wang Wei � How a Chinese Poem is T ranslated [ M ] . Wakefield: Moyer Bell, 1987. [ 27] Yu, Pauline. The Poetr y of Wang Wei: N ew T ranslations and Commentar y [ M ] . Blooming ton: I 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收稿日期: 2002- 09- 16 作者简介: 傅勇林( 1959- � ) , 男, 四川射洪人, 教授, 文 学博士。研究方向: 理论语言学、比较诗学和译学理论。 李珊( 1975- � ) ,讲师,研究方向:译学理论。 �64�
本文档为【归化与异化_两个动态的概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134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01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2-05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