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雪》(作者:鲁迅)

《雪》(作者:鲁迅)

举报
开通vip

《雪》(作者:鲁迅)《雪》(作者:鲁迅) 一. 教学内容: 《雪》(作者:鲁迅) [具体过程]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出作者的倾向。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润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这一情感取向,阅读时需要仔细辨析。 鲁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例如: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峻急的“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情感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了。这一...

《雪》(作者:鲁迅)
《雪》(作者:鲁迅) 一. 教学内容: 《雪》(作者:鲁迅) [具体过程]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出作者的倾向。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润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这一情感取向,阅读时需要仔细辨析。 鲁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例如: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峻急的“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情感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了。这一点需细细体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 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 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雪》中“优美”与“壮美”两个形象的和谐统一,从中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难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字词: 著zhù称 冗rǒng杂 寥寥liáo 契qì合 须臾yú 笑靥yè 矇眬méng lóng 率shuài性 缱绻qiǎn quǎn 引人入胜: 缱绻: 契合: 须臾: 率性: 矇眬: (一)导入 这是一首歌唱塞北的雪的名曲。歌词的作者看见那纷纷扬扬的大雪浮想联翩,并赋予了塞北的雪怎样的品格?我们可以从哪句歌词看出? 对于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感想也不一样。今天我们来看看1926年,鲁迅先生对于雪的感想又是如何? (二)分析课文 1. 作者鲁迅先生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2.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用原文语句回答)?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南方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孤独。 3. 品读课文,思考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绘江南的雪的优美的? 作者在文中描绘江南的雪的优美是从两方面展开的:第一是描绘江南雪的色彩丰富: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腊梅,冷绿的杂草,表现出江南雪的“滋润美艳”。其二是再现了美好的童年生活的一面——“塑雪罗汉”。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在欢乐的儿童天地里,竟有童心未泯的成人掺入其间,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形象,它不仅集中体现了江南雪“滋润美艳”的资质,而且和前面的风景描绘相映衬,使情境更加新颖别致,生意盎然,柔媚多姿。 (2)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南方的雪滋润美艳、绚丽有趣,但不能持久。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有趣,但她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那么北方的雪是不是能洗却作者心中的遗憾呢? 4. 研讨课文的最后三段,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全文。 (1)齐读课文最后三段。 (2)思考: ①文章是怎样描写北国的雪的,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 文章写北国的雪时,着力从多空间进行立体描绘,以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横扫千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在天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弥漫太空”的飞雪,“如包藏火焰的大雾”,不仅自己“一升腾”“旋转”“灿灿地生光”,且使整个“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寥寥数笔,朔方飞雪撼天动地之力兀露,其势逼人,使读者自然联想到作者在那黑暗的岁月艰苦卓绝而又令人神往的战斗。因而表现出北国雪的独立不羁,昂然向上的性格特点。 ②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 她“永远如粉,如沙,决不拈连,蓬勃的奋飞”,从这里还可以看出她独立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③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雪的什么情感? 作者称北方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对北方的雪的喜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个性张扬的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 5. 文章描绘两种雪,表现了什么主题? 在《雪》中,作者虽然极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且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优美而虚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壮美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自然的伟力中汲取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 (四)重点语句理解: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1.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强调了雪的独立不羁、昂然向上的性格。 2.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3. 文章第一段写得很生动,谈谈你对第一段的理解。 (提示:写江南雪的“滋润美艳”,从哪些角度去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本段写江南的雪景,写得晶莹娟秀,绚丽多姿。一开始“滋润美艳”四字准确地概括了江南雪的特质;接着以“隐约着青春的气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两个比喻,一虚一实,推出一个“隔雾看花”的朦胧美景,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作者写作时神采飞扬之状也情态毕现。而在雪野中——一片洁白的背景下,点缀着宝珠山茶的血红,单瓣梅花的浅青,腊梅花的深黄色和杂草的冷绿,好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江南雪的“美艳”便进一步具体化了。最后两句,更是神来之笔,作者写蜜蜂在花丛中纷飞与喧腾,用“记不得”说明“仿佛看见”,以记忆的模糊反衬眼前景物的鲜明,非常自然、真切,整个场面因这想象中的蜜蜂的存在而充满了生机,正隐约着前面的“青春气息”。 (五)背景介绍 《雪》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野草》。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天才。这些差不多是八十年前写就的短文,即使拿到今天来看,仍然是深奥的超前之作。这也就难怪先生生前是多么寂寞,多么缺乏交流与回应。反反复复地揣摸鲁迅先生的文字,更深感传统文化“吃人”的本质。庞然大物是决不会放过天才的,搏斗尤其惨烈。“不生乔木,只生野草”的根源即在此,作品中也难免留下了某些痕迹。然而尽管少数篇章中“文以载道”的阴影遮蔽了文学本身的光芒,但从整体上来看,《野草》仍然是中国文学的里程碑。它是千年黑暗中射出的第一线曙光,是这个国度里第一次诞生的“人学”意义上的文学。同时也就诞生了文学艺术的自觉性。这本小小的集子是一个奇迹(很多读者都隐隐约约感到了这一点),要是没有这个奇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是要下降一个档次的;而有了它,中国现代文学便在世界一流纯文学行列之中有了自己的代表。可惜的是,我们自己的人民并不能完全认识我们的艺术,这种常规性的误解在这个国度里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严重。回顾这几十年来国人对于鲁迅先生的艺术的评价,我甚至认为,如果不是因为先生性格中的不彻底性,如果不是传统文化对他的至深毒害使他只能在创造时保留了可悲的妥协,恐怕到今天,他的文学已经被人民所忘记了。这是一件古怪的事,但戏剧性的真相就是如此残酷。 (六)作业: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将雪地游戏描述出来。 (七)附录: 《自嘲》1932年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雪〉四人谈》 《<雪>四人谈》是四位文学评论家对《雪》所作的评论。四位作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雪》的写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读<雪>需要联想》作者希望我们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地把握原作;《灵魂的柔软和坚硬》认为《雪》主要是通过雪表现出鲁迅先生性格的双重性;《简洁而精纯的<雪>》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认为《雪》的主要特点是层次丰富、视角独特,在写景的文章中渗进了某种强烈的情绪;《<雪>的独特之处》认为《雪》主要有以下艺术成就:独特的谋篇、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哲理。 我们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对于《雪》这篇文章,四个作家有四种不同的理解与感受。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这四种看法与观点。 分析文章: 第一部分:《读<雪>需要联想》(作者:王蒙) 课文总体分析:本文是1963年王蒙在当时的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时所写。作者对鲁迅先生的《雪》进行了富有特色的研究,发表了独到的见解。避开一般的研究套路,王蒙从联想的角度,谈了阅读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的感受。作者对那种脱离《雪》的形象和思想、简单地从象征比喻的角度进行粗浅的判断的做法,给予了坚决的否定,指出要想真正深入地感受作品,必须借助于联想。透过作者融注于作品中的与“雪”的具体描写相关涉的各种信息,展开联想,就可以达到对“雪”的后面的“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的把握。 解读课文: (一)文章阅读方法的指点引导。 这篇文章重在指导我们如何欣赏文学作品,因而语言的理论性较强。阅读中要注意理解。如文中谈到作家创作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时,分“有意识(自觉)”和“无意识(不自觉)。”而读者欣赏这一形象时,就要展开联想,透过作品去理解作家的心境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文学欣赏往往要超越作家的创作目的。 (二)分析文章 1. 这篇文学评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本文强调指出,鲁迅先生的《雪》本来就是联想的产物,因此读者不能满足于表面的感受,更不能作简单化的比附,而应当从作品提供的形象出发,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地把握原作。 2. 这篇文学评论认为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文章中认为《雪》主要是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联想。联想是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3. 联想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呢?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好文章离不开联想。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构思更精巧,语言更生动。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思想情感来源于生活与作者心灵的碰撞,而使生活与作者心灵连通的桥梁正是联想,所以,缺乏联想,就很难产生思想情感;联想丰富,思想情感就丰富。联想是思想情感的引发器。 联想丰富,语言就丰富,就生动,就富于表现力。我们的作文离不开联想,但联想是建立在丰富积累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积累,积累生活,积累情感,积累认识,积累知识,积累语言,这样联想的翅膀才能飞得高,飞得远,才能写出动人的文章。 (三)整体感悟文章内容与结构。 与其说这段文章是对《雪》的评论,不如说是介绍了一种阅读《雪》、鉴赏《雪》的方法。当然在这个介绍中又融进了作者对《雪》的理解和评价,而这也正是作者的巧妙之处。 文章开头先用比较的方法来说《雪》的特点。这包含两个层次。 先说它“不是一般的风物画,不是‘赋’,不那么直观、真实。它又不是寓言,不是‘比’,不是那样自觉地用一种对象作手段去表达另一种对象或另一种抽象的思想”。通过和“风物画”“赋”“比”“寓言”的比较,说明《雪》是类似于“兴”的一种写法,是运用了联想的方法。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说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兴”,——只有前一半,却没有后一半。接下来分析这样写的原因,或者是“有意含蓄”,或者“只是凭直觉写雪”。这近乎是可有可无的话。“但”字一转表达了作者的独到见解:“妙就妙在哪怕是在这种严格的局限于对具体对象的描写中,由于描写是这样深刻地抓住了具体对象的特征,这种特征是这样浓重地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作者的内心又是这样深刻地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矛盾”。这也正是本文的妙处:在不经意间表达了自己对《雪》的主要特点的把握——抓住特征描写雪,在这样的描写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时代和社会的矛盾;又再说明为什么读《雪》需要联想——“在‘雪’的后面,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已经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了”。妙就妙在“呼之欲出”,“欲出”,但并未出。既然未出:“读者的切切实实从形象出发的,而又是活泼敏捷的联想”就显得“必不可少”。 (四)对文章重点语句的赏析 1. 它生动地描写景物,然而它不是一般的风物画,不是“赋”,不那么直观、真实。它又不是寓言,不是“比”,不是那样自觉地用一种对象作手段去表达另一种对象或另一种抽象的思想。 作者为了把“兴”这种艺术手段说清楚,一连运用了两组比较:一组是与“风物画”、“赋”作比较;一组是与“寓言”、“比”作比较。从比较中让读者明白“兴”是怎么回事。 2. 但它只有“兴”的前一半,某种具体的事物——雪,却没有后一半:从这个具体事物联想起来的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 在此,作者提出了文学欣赏的方法:通过作家描写的对象,运用联想再塑文中的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但是妙就妙在哪怕是在这种严格的局限于对具体对象的描写中,由于描写是这样深刻地抓住了具体对象的特征,这种特征是这样浓重地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作者的内心又是这样深刻地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矛盾;因此,这些描写就富有启发性地提供了将对象的特征重新加以结合的条件,以至于在“雪”的后面,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已经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了。 这句话较长,读起来不那么好懂,说白了很好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雪的描写要抓住雪的形象特征,而作者所描写的形象特征中又深刻地体现作者由于时代和社会矛盾形成的内心世界,所以作者所描写的“雪”的形象也因此更大更深更感人,思想也更深刻了。作者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阐明一个文学理论问题,使文章更具有哲理性。 (五)文章的写作特点 1. 见解独到 作者独辟蹊径,从联想的角度切入,对“雪”的形象和思想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一篇好的文学评论,必须要能超出一般,发表有创新的见解,人云亦云,只会淹没于众,根本不可能让人耳目一新,心有所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是一篇有分量的评论作品。 2. 按创作规律展开分析 文学评论固然要求作者的见解出新,但出新必须以符合作品的实际情况为基点,决不能离开作品的实际情况,主观臆断,翻空出奇。本文分析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严格按创作规律办事,抓住文学形象的特殊性展开,使自己的话语始终与创作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相合拍,读来既新颖别致,又合情合理。 (六)课内练习: 1. 解释下列词语: (1)呼之欲出—— (2)引人入胜—— 2. 根据下列这段话,给“联想”下定义: 联想在文学欣赏(乃至创造)中,是思想从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的过渡:前一个对象往往是具体的、比较简单明白的,或者是自然界的,后一个对象却往往是更有普遍意义的、比较复杂甚至不那么完全确定的、社会的。 联想—— 3. 阅读课文语段,完成下面问题: 《雪》这篇文字(类似的还有《秋夜》等),比较接近于我国古代所说的“兴”体,“兴者起也”,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联想。它生动地描写景物,然而它不是一般的风物画,不是“赋”,不那么直观、真实。它又不是寓言,不是“比”,不是那样自觉地用一种对象作手段去表达另一种对象或另一种抽象的思想。但它只有“兴”的前一半,某种具体的事物——雪;却没有后一半:从这个具体事物联想起来的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这可能是由于作者的有意含蓄,也可能是由于作者无意自觉地去完成这一联想,他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凭直感写雪罢了。但是妙就妙在哪怕是在这种严格的局限于对具体对象的描写中,由于描写是这样深刻地抓住了具体对象的特征,这种特征是这样浓重地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作者的内心又是这样深刻地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矛盾,因此,这些描写就富有启发性地提供了将对象的特征重新加以结合的条件,以至于,在“雪”的后面,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已经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了。在这种情况下,读者的切切实实从形象出发的,而又是活泼敏捷的联想,是多么必不可少,多么引人入胜啊! (1)根据文意,“兴”有前后两部分,请写出。 前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说明“兴”、“赋”、“比”三者之间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鲁迅先生的《雪》之所以能够给读者提供将描写对象的特征重新加以组合的条件,是因为_______ (4)概括文中画线的“这种情况” 所指代的内容。 (5)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体, 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联想。 B. “比”和寓言有相通之处:都能自觉地用一种对象作手段去表达另一种对象或另一种抽象的思想。 C. 鲁迅的“雪”之所以只有“兴”的前一半而无后一半,是因为作者的有意含蓄,或者无意自觉地去完成这一联想,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凭直感写雪罢了。 D. 为了把握“雪”的后面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读者必须借助于联想,这种以形象为出发点的联想是非常迷人的。 参考答案: 1. (1)形容人物描写十分生动,稍加品味就能体会出来。 (2)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文章等)。 2. 联想是在文学欣赏(乃至创造)中,思想从一个往往是具体的、比较简单明白的,或者是自然界的对象到另一个往往是更有普遍意义的、比较复杂甚至不那么完全确定的、社会的对象的过渡。 3. (1)前部分:某种具体的事物;后部分:从这个具体事物联想起来的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 (2)“兴”生动地描写景物,但不像“赋”那么直观、真实,也不像“比”那样自觉地用一种对象作手段去表达另一种对象或另一种抽象的思想。 (3)作者的描写深刻地抓住了具体对象——雪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又是深刻地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的,并且作者的内心世界又是深刻地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矛盾的。 (4)这些描写就富有启发性地提供了将对象的特征重新加以结合的条件,以至于,在“雪”的后面,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已经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了。 (5)C 第二部分:《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作者:黄蓓佳) 课文总体分析: 解读课文: (一)对文章阅读方法的指点引导 这篇文章从两个方面构想了鲁迅创作《雪》一文的内心世界:对故乡的温情和对战斗的激情。但作者并没有平分笔墨,而将重点放在鲁迅温情的一面。因为我们更多地把鲁迅当作一名战士,看重他坚硬的一面。阅读中,要认真体会这一点。 (二)分析课文 1.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文章的作者主要通过雪表现出鲁迅先生性格的双重性——既有温柔与温情的一面,也有顽强和坚硬的一面。他的温柔与温情主要表现在他对童年世界的回味,对少年闰土的思念,对少年学习场所的留恋,对自己的故乡与亲人的关心与怀念,这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回忆,令人挂念,使他感到情趣盎然,心情愉悦;但另一方面,文中所写的雪花又是那么的激情与疯狂,他的心志和做事之原则,无一不契合着北方大雪的本质,咄咄逼人的闪烁,以压倒一切的气势来塑造一个洁净而纯美的辉煌。 2. 这篇文学评论的语言有何特点? 这篇文学评论语言精练,一针见血,语言很富有感染力量,饱含着情感。同时,作者的分析一分为二,很客观,角度较新,很有说服力量。 (三)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作者充分展开想像,凭借丰富细腻的心理感受,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体味他复杂的思想灵魂,触摸他性格中柔软而又坚硬的矛盾统一体。 第一段写阅读《雪》的感受和联想。开头一连用了三个长长的问句,假想了作者写作《雪》的情景,由鲁迅的住所到鲁迅的神情,由鲁迅的动作到鲁迅的目光,由鲁迅的外在形象到鲁迅的情感活动,由外而内,由实而虚,看似下笔较远,其实紧贴话题。“如果是这样”,顺势一笔,就自然地直接切入《雪》中写江南雪的内容。但作者的叙述仍是紧承上文的假想视角。由鲁迅的姿态到鲁迅的笑容,再到他“心里的渴念”,最后定格在他的眼睛。“恬静”“温情”“悠远”“惆怅”“饱满”“湿润”都表现了鲁迅灵魂中“柔软”的一面。“也许……顽强和坚硬”是一个内容复杂的长句,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灵魂的解读:命运决定了鲁迅只能远离家乡到处漂泊,但对故乡温馨的回忆仍使他在艰难的处境和不屈的战斗中获得许多慰藉,并且从中获得继续战斗的勇气和决心,从而义无反顾地又更坚决地投入新的战斗。这一段文字,虽然很少直接涉及《雪》的具体内容,却是作者读《雪》以后的直接感受和认识——作者在《雪》中读出的是鲁迅灵魂中“柔软和坚硬”的两面,而这两面又不是简单的并列的两个方面,而是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体。 第二段对鲁迅灵魂“顽强和坚硬”、和“温情”“柔软和童真”的两面进行简要解析。先说“顽强和坚硬”。一个“从……上”两个“从……中”,一个“从……里”,交代了作者形成这一认识的途径和依据。应该说,这是绝大多数人对鲁迅的认识。但这绝不是鲁迅的全部,而仅仅是鲁迅的一面。而且这一面是“书”和“史学家”留给人们的鲁迅,而不是鲁迅自己留给人们的印象。再说“温情”“柔软和童真”。“细读”“浸润”说明要认识鲁迅灵魂中的“柔软”的一面并不容易,必须真正走进鲁迅的世界;“欣悦地想”,则表达了作者发现鲁迅灵魂中“温情”“柔软和童真”以后的欣喜。这一节似乎离评论的《雪》更远了一点,其实是在说明从《雪》中读出鲁迅灵魂中“柔软和坚硬”的依据,正因为鲁迅灵魂中有着“柔软和坚硬”,从《雪》中读出这两面来才是合理的解读。 第三段写故乡在鲁迅心中的位置以及对鲁迅灵魂的影响,侧重写他灵魂中“柔软”的一面。先是“闭上眼睛”想像“江南的雪花”,然后作简要的分析。“富足”“温暖”“安逸和春光无限”“明媚的笑靥”,表现了故乡在鲁迅心中的温馨。“这样的土地……春心荡漾”一句,说明故乡天然地赋予鲁迅的灵魂以“柔软”的一面。 第四段写鲁迅离开故乡的原因,侧重写他灵魂中“顽强和坚硬”的一面。这一段文字的展开,紧紧抓住鲁迅品格中和朔方的雪一致而共同的特点。他爱故乡,他留恋故乡,他离不开故乡的温馨带给他的慰藉,但他只能离开,只能到北方去,因为他是一个战士,一个斗士。“他要让绵密和潮湿的雨死了,变作凛冽而孤独的白色精魂”,是说在他心中朔方的雪就是“凛冽而孤独的白色精魂”。“无一不契合”充分突出鲁迅的精神与朔方的雪的品格高度相似与一致。“铺天盖地地飞落,纷纷扬扬地挥洒,咄咄逼人地闪烁,以压倒一切的气势,扑向黑暗中的世界”,表现了鲁迅毫不畏惧、绝不屈服的斗争精神。“梦想塑造出一个洁净和纯美的辉煌”,表达了鲁迅借朔方的雪所表达的心中的理想。 第五段是第四段的一个自然的发展或补充。因为他是个斗士,因为他挚爱着朔方的雪,所以只能把由“故乡的湿雪浸润出来的柔软和温情”“留在了自己的文字和心里”。 最后一段似乎是第五段或第四、第五两段的收束,其实它应该是全文的收束。“别无选择”,概括了鲁迅在灵魂的两难选择之中的矛盾、痛苦和惟一的抉择:把温情掩藏在心底,让坚硬成为自己的盔甲。这也是本文作者读《雪》的心得,是作者借助《雪》这篇散文诗和鲁迅进行的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四)对文章重点语句的赏析。 1. 故乡成了他心中无数凝缩的碎片,一点一点,时时浮出,像他手中须臾不离的烟卷一样,深吸一口,五脏六腑都被滋润得舒服,而后那烟雾又丝丝缕缕地离他而去,使他的心脏和躯体越发地顽强和坚硬。 在那样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鲁迅注定要离开自己的故乡,他虽然深爱着故乡,但他不能在故乡的春光温暖中消沉下去,他的性格中顽强与坚硬的一面催使他远离故乡去追寻心中的理想。于是故乡的温情成为他奋斗颠簸中心灵栖息的温床。如果说思想家的鲁迅给人们留下的最直接的外在印象是不离手的烟卷的话,那么故乡的温情便是他精神上的烟卷,时时给他以心灵的滋润。这里作者用巧妙的比喻,突出了故乡的温情对鲁迅心灵深处的影响,并进而突出了这种温情对鲁迅坚硬性格面的作用。 2. 鲁迅也是温情的鲁迅,是柔软和童真的鲁迅,率性和孩子气的鲁迅。 顽强和坚硬是鲁迅留给人们的一贯印象,其实鲁迅也有温情的一面。顽强与坚硬所体现的是鲁迅对于黑暗世界的不屈与抗争;温情与柔软则记录着鲁迅对童年生活纯真世界的回味与留恋,在这里鲁迅是率真的、孩子气的,这里没有污浊,只是一片纯净,所以也只有在这里鲁迅灵魂的另一面才能得到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展示。 3. 灵魂的另一面, 那种故乡的湿雪润出来的柔软和温情,他把它留在了纸上,留在了自己的文字和心里。 面对黑暗的现实世界,有抗争者,自然也有沉沦者。鲁迅性格顽强与坚硬的一面,促使他选择抗争而不愿沉沦,他要塑造出一个洁净、纯美的世界,为此他勇敢坚决不屈不挠地与黑暗世界展开斗争。正因为如此,他只能把灵魂中柔软和温情的一面留在纸上,藏在心里,从而以一个彻底的斗士形象挺立于黑暗世界的面前。 (五)本文的写作特点 1. 善于想像: 作者借助于想像推想鲁迅创作《雪》时的情景,活现出鲁迅的音容笑貌,富于感染力;通过想像再现《雪》中所描绘的情境和物态,生动形象,满含情韵。 2. 感受细腻: 作者深入品味《雪》的用笔,进入鲁迅的内心深处,捕捉其间蕴含的情思,透过鲁迅给人的一贯的坚硬形象,触摸到他灵魂深处的柔软,显示出一个女作家特有的细腻与温情。文中所表现的对鲁迅情感世界的体验是真挚动人的。 (六)课内练习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恬 静 笑靥 惆 怅 缱 绻 咄 咄逼人 2.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脏六腑—— (2)咄咄逼人—— 3. 阅读课文语段,回答下面问题: 是的,所有那些我们熟悉的鲁迅的形象——我们从照片上看到的,从书中读到的,从史学家口中听到的,从他的纪念馆里瞻仰到的——都是顽强和坚硬的,一个斗士的灵魂,不屈者的灵魂。只有细读他关于故乡的文字,熟悉他的阿长妈妈,他的朋友闰土,他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之后,浸润在他情趣盎然的童年世界时,我们才会轻轻地叹一口气,欣悦地想到,鲁迅也是温情的鲁迅,是柔软和童真的鲁迅。率性和孩子气的鲁迅。 这样,我们可以闭上眼睛,仔细想一想鲁迅笔下“滋润美艳”的江南的雪花了。在我们的眼前,冬花在雪野中斑斓地开着,蜜蜂在花间嗡嗡地闹着,小手通红的孩子们在门前雪地里忙碌地塑雪罗汉,闲适的父亲也踱过来帮忙。雪罗汉用果核嵌眼,胭脂涂唇,目光灼灼,嘴唇通红,但是只一个晴天就化了,成了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这就是鲁迅心中富足的故乡,温暖的故乡,安逸和春光无限的故乡。即使在冰雪袭来之时,也掩不住处子一样明媚的笑靥。这样的土地和气候,能够消融一切坚冰,让人的意志缱绻,醉眼矇眬,春心荡漾。 (1)请举出几篇鲁迅“关于故乡的文字”,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如何理解“我们才会轻轻地叹一口气”这句话的含义?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闲适的父亲也踱过来帮忙”一句中“闲适”与“踱”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 tián;yè;chóu;qiǎn quǎn;duō; 2. (1)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亦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2)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3. (1)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等。 (2)鲁迅也有温情的一面,但为了与黑暗的世界作不屈的斗争,他只能把一腔温情留在心间,这种苦心执着,令人感慨叹息。 (3)这两个词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安闲自适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能够突出下文所说的故乡的“富足”“安逸”。 第三部分:《简洁而精纯的<雪>》(作者:斯妤) 文章总体分析:视角的独特是本文突出的特点。作为一位作家,作者把品评作品的角度放在了写法的分析上,就用笔方法上的特色,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在作者的眼中,《雪》的魅力首先表现在它文字的表现力上,能够用极其简练的笔墨把所写景物形神毕现地展示出来,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其次在众多写雪之作的包围中,能够异军突起、独辟蹊径,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写作个性,这当然是一般人所难以做到的。 解读课文: (一)对文章阅读方法的指点引导 鲁迅先生的《雪》是一首散文诗,对散文诗的鉴赏可以从多种角度展开。王蒙的《读〈雪〉需要联想》重点扣住诗中“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黄蓓佳的《灵魂的柔软和坚硬》将重点放在鲁迅温情的一面,本文则重点抓住文章语言的简练来赏析。 (二)分析文章 1. 作者认为《雪》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认为《雪》最主要的特点是层次丰富,视角独特,在写景的文章中渗进了某种强烈的情绪。 2. 作者认为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在描写北方的雪和江南的雪景表达出怎样的感情? 写江南的雪景,写孩子们的嬉闹时,作家轻松而愉快,甚至想象蜜蜂们在田野中采冬花,嗡嗡地闹着;写北国的雪、北国的旷野时,作家满腔的悲壮与沉郁,如同在书写一阕祭奠的诗篇,甚至孩子们群体的快乐与雪罗汉孤独的悲哀,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作者认为《雪》中有着鲜明的对比,写江南的雪景时情绪欢快,而写朔方的雪,则相当悲壮。 (三)整体感悟文章内容与结构。 这段文字主要评论《雪》的语言特点。 第一段先说鲁迅先生文章的共同特点:洗练,简洁精纯。“以……著称”,说明这一特点十分鲜明,为人共知;“绝无半点冗杂”,是从反面加以说明。 第二段对《雪》的语言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先说其字数少,而内容多、描绘的层次丰富。“不足八百”,虽然是约数,但明确了上限,充分突出了“少”;“江南的雪野……旷野里雪花升腾的壮阔场面”,几个偏正短语,既概括了主要内容,又表现了层次的丰富。接下去是简要分析:“添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是从字数的角度说;“无论形还是神,却都准确地传给读者了”,是说思想感情表达的充分。然后再举“滋润美艳”、“如粉、如沙”、“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弥漫太空”为例,并分析了各自表达的丰富内涵。三个例子都极为典型而有说服力,三处分析都十分精要而抓住了关键。 这篇文章主要评论《雪》的语言特点,为什么要先写《雪》描写层次的丰富? 篇幅短小而描绘层次丰富,说明其内容丰富,从而更能表现其文字简洁精纯的特点。 (四)深入分析文章。 读了这篇评论,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描写的“洗练”“简洁”?你能从课内外读过的鲁迅其他的作品中举出一两个“简洁精纯”的例子吗? 示例如下: 老舍说:“简练就是话说得少,而意思包含得多。”以最经济的笔墨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就叫“洗练”“简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 毫不可惜” 。鲁迅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层次丰富,但语言简练。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孔乙己》) 鲁迅用了四句话来描绘孔乙己的形象:第一句写他的姿态,第二句写他的外貌,第三句写穿着,第四句写他的言谈习惯。一句一个层次,意义互为关联,但不重复,从上到下,从外到里的刻画形成一个整体,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一个穷酸的旧知识分子的形象。句意组合的这种特征,构成了语言简洁精纯的特征。 但简洁精纯并不是说文字越少越好,而是要恰到好处。文字的多寡是由表达的需要决定的。例如,鲁迅散文诗《秋夜》开头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的表达,比起“ 在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来,字数多了一些,但却渲染了后园的寂寞、单调的气氛,突出了“枣树”倔强的形象,与全篇要传达的情调和谐一致。所以,这一表达也是简洁精纯的。 (五)课内练习 1. 解释下列词语 (1)精纯—— (2)寥寥—— 2. 根据拼音书写词语 洗 liàn rǒng 杂 péng 勃 xuàn 风 xī 闹 3. 阅读课文语段,完成下面问题 《雪》全文不足八百字,描绘的层次却很丰富:江南的雪野,雪地里孩子们的嬉闹,朔方的雪,旷野里雪花升腾的壮阔场面。文字可谓简洁,但每个层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添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而无论形还是神,却都准确地传给读者了。比如文章开始,仅用“滋润美艳”四个字,就将江南雪的特质准确地概括出来,并因为它同时调动了视觉、触觉,所以给读者的印象鲜明而深切。后面对于朔方的雪的描绘,用了“如粉、如沙”两个比喻,四个字便写尽了北方那干燥、纷飞的雪花的特质。而旋风中的雪景的壮观,作家只用这样几个简洁的短句描绘:“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寥寥数语,那旷野上闪闪地旋转升腾的壮丽的雪景已如在读者眼前。 (1)“恰到好处”一词的意思即文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雪》文字虽简,但描绘的层次却很丰富,文中列举了几个层次来说明这一点?试分点写出。 (3)作者认为“滋润美艳”四个字调动了“视觉、触觉”,请说说这四个字如何体现这两种感觉。 (4)这段文字中几次用到“简洁”一词,想一想能不能改用“简单”,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1)精美纯粹;(2)非常少。 2. 练(或“炼”) 冗 蓬 旋 嬉 3. (1)添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 (2)①江南的雪野②雪地里孩子们的嬉闹③朔方的雪④旷野里雪花升腾的壮阔场面 (3)“滋润”主要是一种触觉感受,同时也是一种视觉感受;“美艳”是视觉感受,是一种心理体验。 (4)不能。“简洁”意指“(说话、行文)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话”,有言简意赅之意;而“简单”虽有言语不繁杂的意思,但常常暗含失之于单纯之意,也就是说虽言简但不一定意赅。 第四部分:《〈雪〉的独特之处》(作者:李允经) 课文总体分析:《雪》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不仅仅写了“朔方的雪”,而且运用想像,扩大了艺术的视野,把它和“暖国的雨”“江南的雪”作了对比描写。作者说:“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这是先拿“暖国的雨”和“朔方的雪”作对比,或者说是以前者来衬托后者。相比之下,朔雪不仅幸运而且有一种优越感了。这就隐约地流露了作者对它的战斗丰姿的喜爱和赞赏。然而全文对“暖国的雨”,也仅仅是这样一个挑战性的发问,此外,便不再多用笔墨。在艺术处理上是略写。对于“江南的雪”则不然,是详写,而且就篇幅来看,占了全文的大半。但就全篇来看,这依然是一种对比,或者说是一种衬托,是以南雪的柔美来进一步衬托北雪的壮美,从而巧妙地抒发作者那种渴想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恨黑暗的思想感情。 对比和衬托是一种艺术手段和技巧。在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见到艺术家们把人与人、事与事、景与景作对比,并在这种对比描写中表达自己的倾向和爱憎。散文诗《雪》正是以对比和衬托的艺术手段来“谋篇”,使作者的感情沿着对“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艺术描写,由低潮走向高潮,由平静走向热烈。 解读课文: 本文着重分析了《雪》一文运用的对比手法,指出鲁迅写“暖国的雨”和“江南的雪”是为写“朔方的雪”起对比、衬托作用,并分析这种对比和衬托对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一)对文章阅读方法的指点引导。 本文和王蒙的《读〈雪〉需要联想》都是对《雪》一文运用的艺术技巧展开分析,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看看作者分析的角度以及作者的观点是否一样。 (二)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两段文字评论的是《雪》的表现手法。 文章一开始就明确指出:“《雪》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不仅仅……作了对比描写。”接下去,对对比的运用作了具体分析。先是分析“暖国的雨”和“朔方的雪”这一层对比,然后分析“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对比。在具体说明这两层对比的同时,又简要分析了这些对比的作用。 第二段则主要说以上对比和衬托在文章中的作用。先分析了对比和衬托的一般作用,然后具体分析《雪》中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具体作用。 (三)对文章重点语句的欣赏分析。 1. 《雪》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不仅仅写了“朔方的雪”,而且运用想像,扩大了艺术视野,把它和“暖国的雨”“江南的雪”作了对比描写。 “暖国的雨”和“江南的雪”是作者面对漫天飞舞的“朔方的雪”产生的美好的回忆和无尽的遐想,是为写“朔方的雪”起对比和衬托作用的。 2. 相比之下,朔雪不仅幸运而且有一种优越感了。 朔雪的幸运是与“暖国的雨” 的不幸相比而言的, 它的优越感是与“暖国的雨”不能变成雪花显得单调相比而言的。 3. 散文诗《雪》正是以对比和衬托的艺术手段来“谋篇”,使作者的情感沿着对“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艺术描写,由低潮走向高潮,由平静走向热烈。 结尾点明《雪》一文的最主要的艺术技巧,并指出这一艺术技巧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深入探究。 评论一部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雪〉四人谈》中,几位作者对《雪》的理解和鉴赏,既有许多共同的认识,也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请联系课文说说,有哪些共同的认识,有哪些不同的见解。 这四位作者对《雪》的理解和鉴赏,尽管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但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认识。这共同的认识是:《雪》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描绘,表达(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情绪,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但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情绪,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四位作者的见解又是不尽相同的。王蒙《读〈雪〉需要联想》,认为鲁迅的内心世界“深刻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矛盾”,也就是说这种内心世界是富有时代特征的。而黄蓓佳的《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一文,认为这种内心世界是鲁迅灵魂的“柔软和坚硬”的体现,着眼于鲁迅的性格特征。斯妤的《简洁精纯的雪》尽管谈的只是《雪》的语言特色,但从斯妤的原文《我读鲁迅先生的〈雪〉》来看,她认为“江南的雪”表达了鲁迅“欢快的情绪”,“朔方的雪”表达了鲁迅“悲壮的心理”。而李允经的《〈雪〉的独特之处》,认为鲁迅抒发了“渴想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恨黑暗”的思想感情。 在这四人中,王蒙与黄蓓佳的见解属于一类,都是从“文如其人”的角度谈的,他们都认为《雪》体现了鲁迅的两种性格特征。但王蒙认为这两种性格特征是:“美艳又不免脆弱的童年、青春与坚强又不免孤独的战士和公民”(见王蒙原文)。而黄蓓佳认为这两种性格特征是:“灵魂的柔软和坚硬。”前者着眼于时代特征,后者着眼于人性特征。这又是同中有异。 斯妤和李允经的见解又属于一类,都是从“景语皆情语”的角度谈的,他们都认为《雪》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斯妤认为鲁迅对“南方的雪”“朔方的雪”都是赞美的,而李允经却认为鲁迅对“朔方的雪”是赞美的,而对“南方的雪”是憎恶的。这也是同中有异。 (五)课内练习: 1. 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 (2)衬托—— 2. 这篇文章,分析了《雪》的“独特之处”。作者认为《雪》的“独特之处”表现在什么地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这就隐约地流露了作者对它的战斗丰姿的喜爱和赞赏”,这一句中的“隐约”可不可以改为“明显”?为什么? 4. 阅读课文出处的另一语段,完成下面问题。 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往往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作品常常充满朴素而深刻的哲理。《雪》的开头和结尾就因为富有哲理意味而发人深思。作者对于雨和雪的思辨性的描绘实在是耐人寻味的。通篇写雪,劈头却从雨着墨,而结尾又落脚到雨,这是诗意盎然、意味深长的。孤独的朔雪是“死掉的雨”,然而,这并非生理意义上的“死亡”,乃是哲学意义上的转化。“死掉的雨”转化而为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发挥着它战斗的品格,因而它是“雨的精魂”。战斗将迎来百花吐艳的春天,到那时,这“死掉的雨”便将转化为春雨,普降人间,滋润万物。但这种由雪转化的雨,和篇首所说的“暖国的雨”又当不同,它不是自然现象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而是已经赋予它时代和社会意义上的一种质变和升华。这就巧妙地寄寓了作者积极向上、争取光明的精神,也使作品收到了首尾照应、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1)在《雪》中鲁迅称朔方的雪是死掉的“雨的精魂”,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此做出了怎样的理解? (2)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进一步对朔雪的发展前景做了推想,请结合文意写出这一推想。 (3)作者认为由雪转化的雨与篇首所说的“暖国的雨”是不同的,为什么? (4)《雪》通篇写雪,劈头却从雨着墨,而结尾又落脚到雨,本段文字对这样写的作用作出了怎样的解说?请结合文意作答。 参考答案: 1. (1)比喻思想或知识的领域。 (2)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对照,使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2. “作者不仅仅写了‘朔方的雪’而且运用想像,扩大了艺术视野,把它和‘暖国的雨’‘江南的雪’作了对比描写。”;“巧妙地抒发作者那种渴想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恨黑暗的思想感情”,“使作者的感情沿着对‘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艺术描写,由低潮走向高潮,由平静走向热烈”。 3. 不能。因为鲁迅在《雪》中对“朔方的雪”的描写的寓意是含蓄的,对朔雪的战斗丰姿的喜爱和赞赏之情,是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只有认真品味,结合鲁迅的性格特点和写作背景来理解才能体会出来。所以,“隐约”不能改为“明显”。(说明:尽管各人的视角不同,认识可能不同。但《雪》的含蓄性是众所公认的,没有人认为它是“直白”的,所以,这里只能用“隐约”而不能改为“明显”。) 4. (1)“死掉的雨”转化而为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发挥着它战斗的品格,因而它是“雨的精魂”。 (2)朔雪发挥它战斗的品格,战斗将迎来百花吐艳的春天,到那时,这“死掉的雨”便将转化为春雨,普降人间,滋润万物。 (3)因为从“暖国的雨”转化为朔雪再转化为雨,不是自然现象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而是已经赋予它时代和社会意义上的一种质变和升华。 (4)这样写巧妙地寄寓了作者积极向上、争取光明的精神,也使作品收到了首尾照应、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附录:如何写好文学评论 (一)文学评论的定义 文学评论是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各种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欣赏以及文学理论批评)进行分析、评价的文章。文学评论的中心任务是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文学评论是一种科研,是学术论文中的一种专业论文,是一个融合了艺术思维的抽象思维过程。 (二)写作文学评论的作用 文学评论的任务,一是指引读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全面领会和把握作品的阶段,二是帮助读者,三是用新材料、新观点充实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 (三)文学评论的发展 中国古代可以说是“三国演义”:重视政治教化作用的儒家文艺理论(代表作《文心雕龙》,代表作《三国演义》),崇尚自然的道家文艺理论(代表文章《诗品》,代表作《西游记》),提倡个性自由的市民文艺观(代表文章《童心说》,代表作品《红楼梦》)。专门文学评论始于钟嵘的《诗品》。文学理论集大成者是刘勰的《文心雕龙》。特有形式是评点和诗话,如《脂妍斋评点红楼梦》、《六一诗话》和《随园诗话》等,特点是抓住直觉,亲切形象,缺点是没有深入剖析,有思辨而无实证逻辑,缺乏体系。近代文学评论借鉴西方,加强了科学性、系统性,始自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和梁启超的文学评论。在现当代文学史上,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占据着主导地位。鲁迅、茅盾、郭沫若和瞿秋白开创于二三十年代。毛泽东、周扬和胡风等系统建设于四五十年代。先向西欧再向苏联借鉴,搬来俄罗斯三大民主主义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留波斯基的理论作为文学评论的先导。文学评论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性质被突现。进入八十年代,文学评论空前繁荣,大量介绍和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理论,吸收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科学化、民主化两个方面辩证统一地发展。 (四)怎样才能写好文学评论呢? 1. 认真研读作品,占有丰富的材料。这是写好评论的基础。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丰富深广,并寓于形象之中,必须认真反复地研读作品,才能占有丰富的材料。应先通读作品,获得一个完整的总体印象。然后对作品进行“分解式”的细致研究,研读中抓住重点,思索难点,把握特点,最后再回到总体,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行科学的综合归纳,走马观花,粗枝大叶的阅读,必然一知半解,很难写出好的文学评论。占有丰富的材料,还包括有关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观点、写作动机、有关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别人对该作品的评价等。 2. 要有真知灼见。文学评论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应力求入木三分,“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否则,对作品没有深刻独特的见解或感受,必然是人云亦云,肤浅平淡。 3. 确定恰当适宜的角度。初学写作文学评论角度不宜过大,应抓住作品的某一方面,深入挖掘开去。如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某个情节,散文中的某种特定的情感等。角度过大,往往空泛而不切实际,什么都评析了,什么也没有评析好。 4. 重视写作技巧,讲究语言。文学评论不但讲究科学性,还讲究一定的艺术性。清晰的层次,生动的语言,醒目的标题,引人的开头等,都属于文学评论文章的“艺术性”。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往往采用以议为主,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个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而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作的总的看法。复述故事情节或概括全段,文字要简明精炼,并显示出强调之处,使之与后面的评论相照应,相配合;节录、摘引应截取精当,不宜过长,过多。结论文字要慎重敲定,使用要有分寸感。观点应鲜明,不能模棱两可。文学评论的语言应具有色彩美、声音美和气势美,使评论达到文理结合,而不是抽象的干瘪的说教。 以上几点只是写好评论的基础,至于怎样写,采取什么方式,还要根椐作品的内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5. 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我们知道,对作品的评论是论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点。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 6. 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倒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气息。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当然,它们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模拟试题】 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思考并回答问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下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
本文档为【《雪》(作者:鲁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670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5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2-02-03
浏览量: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