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河西早期石窟的年代问题

关于河西早期石窟的年代问题

举报
开通vip

关于河西早期石窟的年代问题 敦煌学辑刊 � � � 年第 ! 期 ∀ 总第 ! #期 ∃ 关于河西早期石窟的年代问题 杜 斗 城 在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 , 分布着为数不少的早期石窟 , 关于这些石窟创建年代及其有关 问题 , 现 已成为学术界的热 门话题 , 笔者虽在以前就 曾涉及过此方面的内容 , 但只是一些皮 毛 , 故此再作探讨 , 以求教于方家 。 以前 , 我们曾经提到 , 河西地 区早期的一些石窟是为北凉窟 , 这个观点至今仍无变化 , 现略述这些石窟的基本情况 。 一 、 张掖地 区马蹄寺石窟群中的金塔寺 、 千佛洞...

关于河西早期石窟的年代问题
敦煌学辑刊 � � � 年第 ! 期 ∀ 总第 ! #期 ∃ 关于河西早期石窟的年代问题 杜 斗 城 在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 , 分布着为数不少的早期石窟 , 关于这些石窟创建年代及其有关 问题 , 现 已成为学术界的热 门话题 , 笔者虽在以前就 曾涉及过此方面的内容 , 但只是一些皮 毛 , 故此再作探讨 , 以求教于方家 。 以前 , 我们曾经提到 , 河西地 区早期的一些石窟是为北凉窟 , 这个观点至今仍无变化 , 现略述这些石窟的基本情况 。 一 、 张掖地 区马蹄寺石窟群中的金塔寺 、 千佛洞 、 马蹄寺南北二窟 、 观音洞等 。 � 。 金塔寺 位于祁连 山境内临松山西面的重山峻岭之中 , 石窟开凿于大都麻河西岸的红石崖上 , 距 地面约#% 余米 。 现山崖留有两个较大的洞窟 , 一般称东 、 西二窟 。 东窟 & 窟宽� ∋ (% 米 , 残深 ( ∋ #) 米 , 高 # ∋ %) 米 , 窟平面为纵长方形 , 覆斗式顶 , 窟内中部 凿中心方柱 , 窟内四壁不开完 , 但中心柱四面各分三层开完造像 。 下层每面 正中各开一圆拱形大完 , 完相两侧各塑作反顾状龙头 。 每完内各塑一佛 , 完外 两侧除背面各塑一弟子外 , 其余南 、 东 、 西三面各塑一胁侍菩萨 。 佛均结伽跌坐于莲台上 , 二菩萨或二弟子侍立 。 四面窟顶嵋拱两侧各悬塑飞天三至四身 , 相对作凌空飞舞之势 。 中层每面并排凿三圆拱形浅完 , 每完内塑一佛 , 南 、 东 、 西三面完外各塑一胁侍菩萨 , 中心柱背面三完外塑千佛 。 上层除中心柱西面为元代补塑的五佛外 , 其余每面均塑十佛 , 十菩萨 。 另外 , 中心柱四 面完外各层空间壁面上 , 又满塑玲珑多姿的小佛和菩萨 。 窟内现存于四壁的绘画有两层 , 底层壁画 内容 , 以现存痕迹来看 , 原来南 、东 、西三壁正 中均绘简单的一佛二菩萨说法图 , 周围绘布局整齐 、排列有序的千佛 。 其组合方式和风格 , 与 敦煌莫高窟 、 武威天梯山和永靖炳灵寺等早期石窟中相类似 。 上层壁画为元代所绘千佛像 。 西窟 & 形制与东窟基本相同 , 宽( ∋ �% 米 , 残深 ∗ ∋ �% 米 , 高 ∋ ∗% 米 , 窟内中心柱也分三层 造像 , 自下而上为 & 下层每面正 中凿一 圆拱形大完 , 每完内塑一佛 , 均结枷跌坐 。 完外两侧各塑一菩萨 。 中层南面完内塑一佛 , 结咖跌坐 。 完外两侧各塑一胁侍菩萨 。北面完内塑一交脚佛装像 , 完外两侧上下各塑二菩萨及二弟子 , 菩萨和弟子均为坐式 。东面完内塑一佛 , 善咖肤坐 , 完外两 侧各塑结枷跌坐四菩萨 。 西面完内塑左舒相坐思惟菩萨 , 完外两侧亦各塑结枷跌坐四菩萨 。 上层每面塑千佛或菩萨 。 � % � 窟内四壁现存三层壁 画 , 由残痕可知 , 下层正中绘简单的一佛二菩萨说法图 , 周 围绘千 佛 , 与东窟底层壁画内容相 同 。 中层上层绘千佛 , 由其特点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 似为西夏时的作品 。 窟顶 绘 飞天 , 并在 围绕中心方柱的 四面顶上满绘排列整齐 、 作半跪式的供养菩萨数十身 , 皆为开 窟的原作 。 ! ∋ 千佛洞石窟 位于马蹄山北面 ∗ 公里的陡峭崖壁 +仁 , 在马蹄河西岸 。 现存窟完依 山崖形 势 自然分为 南 、 中 、 北三段 。 南 、 中二段以佛窟为主 , 北段则为浮雕的塔林。 在南 、 中二段的佛窟中 , 各有中心柱两个 , 其中以第 ! 、 , 、 # 窟时代较早 , 保存亦好 。 第 ! 窟 & 位于南段窟群南面 , 是一个平面作纵长方形的平顶大窟 , 窟 内正中有中心方柱 , 窟高 ) 米 , 宽 ) ∋ (% 米 , 深 ∋ % 米 。 中心柱每面分 四层造像 , 从下至上为 & 下层每面各开一个圆拱形大完 , 每完内塑一佛 , 均结枷跌坐 , 完外两侧 各 塑一胁 侍菩 萨 , 完嵋两侧悬塑 飞天二身或 四身 。 二 、 三 、 四层 , 每层各塑三佛 , 结咖跌坐 。 窟内在 中心柱南面接近窟顶处绘十方佛像 , 佛皆通肩大衣 , 结枷跌坐 。 旁有墨书题名 , 似为开窟时的原作 。 南 、 北 、 西三壁现存有 明代重绘的佛 、 菩萨及十六罗汉等 。 第 , 窟 & 亦为平面长方形的平顶大窟 , 窟内正中凿通顶的中心方柱 。 窟前部崩塌 , 中心 柱暴露于崖面前沿 。 窟高 # 米 、 宽) ∋ �% 米 、 深) ∋ #) 米 。 窟内四壁未开兔。 中心柱四面 , 原各 分四层开完造像 , 后经北魏 、 明 、清重修。 现中心柱东 、西与北面下层完内各塑一佛二菩萨 , 其余宠内塑像多毁 。 窟内北壁下层隐约可见有菩萨及供养弟子画像等 , 形体雄健 , 造型古朴 , 衣饰特点接近 金塔寺东 、 西二窟内的下层壁画 , 似为开窟之初作品 。 ∗ ∋ 马蹄寺的南、 北二寺石窟 位于今马蹄区政府背面 的马蹄山中部崖壁上 。 二寺南 、 北 , 遥遥相对 。 其中北寺有大小 窟完∗% 多个 ∀ 现编号 � 个 ∃ 。 南寺窟完虽少 , 但以浮雕石塔居多 。 南 、 北二寺窟前崖壁下原 均有寺院建筑 , 惜今皆毁 。 北寺较重要的窟完有今编号为第 ∗ 、 第 ( 、 第 , 等窟 。 第 ∗ 窟又名 “三十三天 ” , 窟距地面 ! 米 , 就崖面凿洞 , 从下至上 共 分 五 层 , 第 � 、 ! 、 ∗ 层各开平列五个洞窟 , 第 层一 列三窟 , 最上一层为一窟 , 共十九窟 , 从其外观看 , 犹如一坐宝塔 。 原来每层窟外崖壁上 , 均有木构建筑和栏杆 , 各窟之间以石级相连 。 其窟形 可分为两类 & 一种是为平面方形的人字披顶窟 , 另一种为平面方形的覆斗式四面披顶窟 。 每 窟内正壁均开一个大完 , 每完内塑一结枷跌坐佛像 。 四壁为元代影塑千佛或壁画 , 有的壁画 为明代重绘 。 第 ( 窟位于第 ∗ 窟两侧 , 俗称 “站佛殿” 。 该窟为一平面纵长方形的 平 顶 大 窟 , 窟深 ∗∗ ∋ )% 米 , 宽!# · ∗% 米 , 高约 �) 米 , 是马蹄青北寺中规模仅次于 “三十三天 ” 窟的一个大窟 。 窟前凿有三个窟 门 , 窟门后为一宽敞的前堂 , 前堂后面是一个方形有中心柱的拜殿 , 拜殿正 面凿三个圆拱完 , 正壁有坛基 , 两侧有甫道 , 雨道两面及后壁凿有四十六个佛完 , 每完内塑 一结咖跌坐佛像 , 为元代所作 。 前堂南 、 北两侧壁绘大型礼佛图 , 中心柱及 甫道入 口的崖壁 上绘四大金刚 , 似为明代重绘 。 第 , 窟又称马蹄窟。 窟平面近方形 , 窟内有中心方柱 。 有三窟门 , 均作券顶 。 窟高∗ ∋ �% 米 、 宽 �% ∋ #米 、 深 , ∋ #% 米 。 窟内南 、 北 、 西三壁凿圆拱形完 , 完内造像已毁 , 仅留门内中心 � % ! 柱两侧代重绘的力士和供养人像残迹 。 。 观音洞 在位于马蹄寺东南约 �% 公里的石崖上分布着不少洞窟 。 现称上 、 中 、 下观音洞 , 三洞相 距 ! 、 ∗ 公里不等 。下观音洞现存有 比较完整的石窟五个 , 其中心第一窟保存完好 。该窟平面 长方形 , 窟 内有中心方柱 , 窟高 ) 米、 宽 , ∋ % 米 、 深 �% 米 。 窟 内四壁不开完 , 窟顶前部作人 字披 , 后部作 四面披形 。 中心柱分两层 , 每层每面各开一圆拱形完 , 现兔内造像全部被毁 。 四壁佛 、 菩萨 、 罗汉 、 护法诸像及曼茶罗等壁画 , 为明代重绘 。 中 、 上观音洞虽有不少窟完 , 但造像 、 壁画均已无存 。 二 、 武威地区夭梯山第 � 、 第�% 等窟 。 天梯山石窟位于今武威城南约)% 公里的祁连 山余脉天梯山中 。 因为� � ) , 年 在 此 修建水 库 , 石窟造像被搬迁往兰州 , 现此石窟还保留有当时无力搬走的唐代大佛及二胁侍菩萨 , 这 里主要涉及其早期的几个石窟 。 第 � 窟 , 前室崩塌至中心柱 , 高约四米 、 宽约 ∋ (, 米 、 覆斗顶 , 窟壁无皇。 中心柱分三 层凿完造像 。 完内可见石胎泥塑佛像 , 今仅存石胎 。 第�% 窟 & 前部崩塌至中心柱前 , 高约 米 、 宽约 ) 米 、 窟壁无完 。 中心柱台基以上分三 层开完造像 , 每完内造石胎泥塑像 , 与第一窟形制相类。 此外 , 在天梯山坍湾 , 也有与上述两窟相类似的一个中心柱窟 , 但其规模比上述两窟更大 。 甘肃省博物馆还保存有天梯山搬迁时从第四窟削下来的壁画 , 其中有一供养菩萨 , 深目 高鼻 , 形象古朴 , 西域风格极浓 , 此应为很早的作品。 三 、 酒泉文殊山石窟群的千佛洞 , 万佛洞等石窟 。 文殊山石窟群位于酒泉城南 �) 公里祁连山的支脉文殊 山中。 此地原有窟完百余个 , 分别 开凿于前后两山的悬崖上 。 千百年来 , 因人为和 自然的破坏 , 绝大部分窟内造像壁画已毁 , 现仅留前山的千佛洞和万佛洞 内幸存的一些壁画和造像 , 二窟均座北向南 。 千佛洞 千佛洞为平面近方形的弯窿顶大窟 , 窟宽∗ ∋ � 米、 深 ∗ ∋ ,% 米、 高∗ ∋ #% 。 窟 内 四 壁 不开 完 , 正中凿方塔形中心柱 , 中心柱四面各分两层开完造像 。 每完内塑一佛 , 均结咖跌坐 。 完 外两侧各塑胁侍菩萨 。 造像大部分虽已断头残臂 , 但仍能看出其明显的早期特征 。 窟 内四壁和窟顶保存下来 的壁画 , 作风古朴写实 , 色彩艳丽夺目 , 其中西壁 、 南壁和窟 顶保存得最为完整 。 西壁上方彩绘排列整齐的千佛像 , 均着通肩大衣 , 结咖跌坐于莲座上 。 壁画中部绘一佛二菩萨说法 图 , 佛着半披肩架装 , 结枷跌坐于装饰华丽的华盖下 , 二菩萨侍 立于两侧 , 其中东侧菩萨 , 一手高举佛尘 , 另一手下垂提净瓶 。 这种形像的壁画 , 在炳灵寺 第 � #� 窟内和武威天梯山的第 窟内均有所出现 。在说法图两侧绘立佛一排 , 其下绘供养人 。 最下方绘倒锯齿纹 , 南壁绘千佛像 , 与西壁同 。 窟顶围绕中心柱四周彩绘众飞天 , 有的手捧 供物 , 有的奏乐 , 翱翔于蓝天与鲜花之中。 万佛洞 万佛洞居千佛洞北侧约� %, 余米 。 窟形与千佛洞基本一致 。 窟宽 ∗ ∋ )) 米 、 深 ∗ ∋ ,% 米 、 高 ∗ , ”米 。 中心柱也分两层开完 , 每完内塑一佛二菩萨 , 此窟造像虽多已毁 , 但中心柱上部仍 � % ∗ 存佛 、 菩萨像的残迹 , 观其风格 , 亦为早期特征 。 此外 , 文殊山石窟群中千佛洞南侧残窟 , 后 山千佛洞 以及洞侧之残窟等 , 亦皆为中心柱 窟 , 盒形及残留壁画也非常古朴 , 似同千佛洞 、 万佛洞 同一时代的遗迹 。 总之 , 文殊山石窟群的规模是很大的 , 其早期石窟原来肯定很多 , 上述千佛洞和万佛洞 虽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早期洞窟 , 但以其所占据的位置来说 , 并不处于文殊 山石窟群的主要位 置 , 也就是说 , 文殊山石窟群主体位置的石窟 , 多被历代重新改建 , 使人难辨其质了 , 但从 其遗迹等情况来看 , 这里原来肯定有很多早期石窟 。 四 、 玉门昌马石窟群 。 昌马石窟群位于玉门镇东南�% 公里处的祁连山境内。 窟群包括大坝和 下窖等处 , 现大坝 石窟仅 留窟完 , 造像与壁画已荡然无存 。 仅下窖石 窟还保留着一些造像与壁画。 下窖石窟周 围环山 , 中心 ∋盆地 , 石窟即开凿在下窖村西的崖壁上 。窟距地面约 % − )% 米 , 共有. 个 。 其依山势分为南 、 北 、 中三段 。 其中南 、 北二段的七个窟皇多已残破 , 仅中段四 个窟内 , 还 留存着一些造像与壁画 。 在中段的四个窟中 , 又以第 ! 、 第 窟较为完整 。 第 ! 窟 & 窟平面近方形 , 窟内凿有中心柱 , 窟前部为横圆拱形顶 , 后部平顶 , 中心柱两侧为 券顶形通道 ∀这种窟形接近新疆克孜尔等石窟的窟形 ∃ 。 窟深 ∋ !) 米 、 宽 ∋ %) 米 、 高∗ ∋ %# 米 。 中心柱宽! ∋ %) 米 、 深 ! 米 , 每面分两层开完造像 。 原每完内均塑一佛二菩萨 , 现造像已大部 分被毁 , 仅留一些痕迹和残破的造像 。 窟内原作壁画无存 , 现存者全为西夏重绘 。 第 窟 & 窟形与第 ! 窟基本相 同 , 窟深 # ∋ ∗# 米 、 宽 ∋ (� 米 、 高∗ ∋ ,! 米 、 中 心 柱 宽 � ∋ � ∗ 米 、 深 ! ∋ �% 米 , 每面分两层开完造像 。 每完内塑一佛二菩萨 , 佛结枷跌坐 , 二菩萨侍立 。 窟 内造像大部已毁 , 壁画为西夏 时作品 。 五 、 教煌莫高窟的早期洞窟 。 笔者在这里所说的莫高窟的早期洞窟是指现在被敦煌研究院编号为 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和 ! )等一批石窟 。 上述诸窟 , 除个别洞窟可能为西凉或更早时代的作品之外 , 其余皆应为北凉时代所开 ∀理 由见下 ∃ 。 这 里简述上述诸窟的简单情况 。 第!# ,窟 / 单室 , 平面呈方形 。 平顶 , 顶上浮塑平棋 。 后壁 ∀西壁 ∃开一尖相圆券形完 , 内塑交脚佛像 。 南 、 北两侧壁各开两个方形大禅室 。 侧壁绘单结枷跌坐佛和与壁 画等高的药 叉 。 上部有穿右袒袭裂 , 比丘形象的飞天 。 第 ! (! 窟 & 单室 , 平面方形 , 窟顶近似弯窿形 , 中心浮塑藻井 , 后壁 ∀西壁 ∃ 开一弯窿形 完 , 内塑倚坐佛像 。 侧壁壁画布局分为上中下三段 & 上绘天宫倚乐 , 中绘说法图 、 千佛 、 供 养菩萨 , 下绘三角垂帐纹 。 窟门外两侧崖壁上各凿一小完 , 内各塑一禅僧 。 第!( )窟 & 单室 , 平面长方形 。 窟顶作起脊较宽的纵向人字披形 , 上浮塑脊柱和椽子。 后 壁 ∀西壁 ∃ 贴壁塑高∗ ∋ 米的交脚菩萨装像一身 , 方座 。 座两侧各塑一狮 。南北侧壁各分为上 中下三段 & 上段各开阔形方完二 , 对树圆券形完一 , 完内分别塑一 “交脚菩萨” 或 “思惟菩 萨” 。 中段画佛传和佛本生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 故事画下绘供养人或供养菩萨一列 。 下段为三角垂帐纹 。 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诸窟 , 除个别洞窟 形制较为特殊之外 ∀ 如第! ) � 、 ! # ) 、 , ( ∃ , 多为中心塔柱窟 。 � % 这类窟的重要特 点是 & 窟平面呈长方形 , 窟室后都中央凿出 了通连窟顶与地面的中心塔 柱 。 柱身四面凿完造像 , 正面为一大完 , 余二面皆两层完 。 除两侧面上层作阂形完外 , 其它 都是尖相圆券形盒 。 柱身上部贴影塑 。 在窟室后部 , 中心塔柱 与窟室侧壁 、 后壁之间形成绕 塔右旋的通道 。 通道上方为平顶 , 影作平棋 , 窟室前部顶作人字披形 , + 仁浮塑脊仿 、 檐仿和 椽子 。 人字披上檐杭两端 , 有的装有木质丁头棋 , 第! ) 窟原物尚存 。 第! ) 、 ! ) � 、 !) (三窟 的前壁 门道上方 , 还凿有 通光的方形 明窗 。 这类洞窟的塑像 , 一般在正 中主尊像两侧塑胁侍菩萨 , 也有在主尊左右塑天王像的 , 如 第 ! )( 和 ∗) 窟中即是 。 各窟主尊 , 除第 ! ) 为交脚菩萨装像 / 第 ! )� 为二佛对坐像之外 , 余皆 为倚坐的佛像 。 侧壁皇内 , 基本 +匕是结咖跌坐佛 、 “交脚菩萨” 和 “思惟菩萨” 共存 。 中心 塔柱南侧或后面的对树形完内 , 多塑筋骨外露的结枷跃坐苦修像 。第 ∗� 窟中心塔柱南面上层 完外 , 绘有 “乘象入胎 ” 和 “逾城出家” 。 中心柱 四面皂 内造像 似乎与释迎 “出家 ” 、 “苦 修 ” 、 “成道 ” 、 “说法 ” 四相有关 。 中心塔柱的 四面 , 均贴单身跪状圆形头光的影塑供养 菩萨。 其服装为通肩或斜披络维 , 头梳髻 , 戴冠披 。 此类洞窟的壁画 , 四壁上段为天宫伎乐 , 下段为力士 , 中段是千佛 、 佛经故事画和说法 图 。 故事画题材除佛传和本生外 , 还增加了外道饭依 , 守戒自杀等因缘故事 。 本生故事画除 忍辱施舍的内容之外 , 还有讲因果报因的鹿王本生 。 佛传则突出降魔和 说法 。 说 法 图 中有 “三佛说法” 、 “白衣佛说法” 。 有的还画出绿水莲池及西方三圣阿 弥 陀 、 观 世音 、 大势 至 。 在构图上 , 既有菩萨众多的大型说法场面 , 也有仅画一佛二菩萨的幅面很小的说法图 。 在此类洞窟的塑像和壁画中 , 佛 、 菩萨的面相均作长 圆形。 人物的服装 , 塑佛中的主尊 倚坐像和半结枷坐像皆右袒式 , 衣摆两层平齐而有小褶 , 衣纹为贴方泥条间阴线 , 并加装饰 性涡纹 。 给枷坐佛多通肩和双领下垂式 , 右袒式极少 , 衣纹有单阴线 、 双阴线 、 三阴线 。 壁 画中的佛像仅有右袒 、 通肩两式。 菩萨服装以裙披式为主 , 兼有少量斜披络腋 、 通肩和右祖 式 。 壁画中的弟子像 ∀包括比丘 、 比丘尼 ∃ , 服装有通肩 。 右袒 、 孺服 , 对襟四式 。 在说法 图和故事画中 , 人物服饰多数是西域装和菩萨装 , 中原汉式服装极少 。 壁画中的供养人形象 多已漫德 。 男供养人高毡帽 , 颇下结缨 , 交领 、 大袖 、 长袍 、 束带 、 笛头 履 / 女供 养 人 大 袖 、 裙孺即 , 上为交领大袖糯服 , 下 为长裙 , 腰束蔽膝 。 以上河西这些石窟 , 是学术界公认的早期石窟 , 但具体早到什么时候 , 却有 不 同 的看 法 。 现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意见 & 一 、 认为是十六国时代 , 特别是西凉 、 北 凉 时 期 的石窟。 二 、 认为北魏时期的石窟 。 三 、 此外 , 还有一种看法 , 认为河西其它早 期 石 窟可 能为北凉 窟 。 而莫高窟的早期应为北魏窟 。 笔者曾在前文中已经论及 , 河西地区上述这些石窟都应为 北凉窟 , 其主要理由如下 & 一 、 古代文献中较多的记栽了北凉在河西开造石窟的情况 。 唐道 宣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 》卷中载 & 凉州石崖塑瑞像者 , 昔沮渠蒙逊 以晋安帝隆安元年 , 据有凉土三十余载 , 陇西五 凉 , 斯最久盛 , 专崇福业 , 以国城寺塔 , 终非久 固 , 古来帝宫 , 终逢烃烬 , 若依立 之 , 效尤斯及 , 又用金宝 , 终被毁盗 。 乃顾师 山宇 , 可以终夭 , 于州南百坚 , 连崖 绵亘 , 东西不测 , 就而新窟 , 安设尊仪 , 或石或塑 , 千变万化。 有礼敬者 , 惊眩心 ! % ) 目。 同书卷中又载 & 北凉河西王蒙逊 , 为母造丈六石像在于山寺 , 素所敬重。 允 这是唐代文献中关于北凉王沮渠蒙逊开窟浩像的两处记载 。 对 以上条资 料 中所 涉及的 “凉州石窟瑞像 ” , 有人认为其是专指今武威 ∀古凉州城 ∃ 城南约 �% 多华里的天梯山石窟 , 也有认为是泛指古代凉州南部祁连 山中的所有石窟 , 因为这 里有 “连崖绵亘 , 东西不测” 等 语� 。 不管这两种意见 孰 是 孰 非 , 但上述资料均说明 , 北凉沮渠蒙逊时 , 曾在河西地 区大 规模地开窟造像 。 反之 , 有关北魏在河西开窟造像的文献记载 , 一个字也找不到 。 或谓上述 记载出于唐人道宣之手 , 还不能作为信史和直接证据 , 然而 , 问题在于 , 唐代道宣之前 , 从 “五 凉 ” 政权一直到北魏 、西魏 、北周 、隋代 , 河西历经了许多不同政权的统治 , 道宣为什么偏偏两 次记载了北凉沮渠蒙逊在河西开凿石窟呢 � 这情况反过来证明 , 道宣的记载肯定是有根据的 。 二 、 北凉开窟造像情况与译经规模是一致的 。 笔者曾用大量篇幅论述过北凉译经的问题 , 曾经提到 , 北凉王沮渠蒙逊和沮渠牧键两代 共译佛经三十五部 了 , 其中不乏 《大般涅案经 》和 《大毗婆沙论 》那样的辉煌巨制 。 其 译经 的盛况 , 在十六国政权中 , 除建都长安的后秦能与之相提并论之外 , 余皆望之项背 , 甚至以 后统一 中国北方的北魏政权 , 也望尘莫及 。 众所周知 大乘佛教主要用两种手段宏扬自己的 宗旨 , 一是佛经 , 一是佛像 。 不管是印度的阿育王 , 还是逸腻 色 迩 , 都 是一边 “结集 ” 佛 经 , 一边立塔造寺 。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一边翻译佛经 , 一边造寺凿窟 , 因为佛教需 要所谓 “赖经闻佛 ” , “藉像表真” 一不 。 北凉昙无俄译 《大方等大集经 》中还说 “所作供 养 , 皆作生身 、法身。 生身供养者即是塔像 ! 法身供养者 , 书写 、 读诵十二 部 经 。 ” 这 就 是 说 , 对佛教的护持和供养 , 包括造像与写经读经两个方面 ∀ 。 如果不是这样 , 实 际 上 就 是 “一条腿走路 ” , 还算不上真正的 “法王 ” 。 北凉既然有如此规模的佛经翻译 , 就不可能不 开窟建寺造像 。 所以 , 河西地区存在大规模的北凉石窟是毫不奇怪的 。 很有可能 , 在北凉之 前 , 当时中国还很少有大规模在山中开窟造像之举 , 佛像多立于木构的寺院之中 , 故北凉统治 者 “以国城寺塔 , 终非久固 , 古来帝宫 , 终逢偎烬 , 若依立之 , 效尤斯及 , 又用金室 , 终被 毁盗 ” 之原因 , 在祁连 山中大规模开凿石窟 , 以表示佛的存在和 “像教” 之不灭 。 三 、 考古 “比较学 ” 的结果也说明上述石窟是北 凉窟 。 众所周知 , 在炳灵寺 #∃ %窟西秦 “建 弘元年 ” & 公元∋ () ∗ 题记未发现之前 , 中国考古学 界对河西地区是否存在 “十六国时代” 的石窟是持怀疑态度的 。在炳灵寺 #∃% 窟的年代题记发 现之后 , 人们才似乎恍然大悟 , 开始考虑在河西地区可能还存在着 “十六 国时代 ” 的石窟 。 可以设想 炳灵寺 “建弘元年 ” 题记如果现在还未发现 , 这种疑虑还会一直继续下去的 。 然 而 , 如果我们 以炳灵寺西秦造像 、 壁画和发现的有明确记年的北凉石塔 & 详 见 后 ∗ 等 为 标 准 , 比较河西地区其它的早期石窟造像和 壁画 , 就不难发现 , 其无论是造像的题材或是佛与 菩萨等形象的造型及服饰 , 都有强烈的共性。 例如在造像题材中 , 较为流行 “一佛二菩萨” 和 “交脚菩萨 ” 的造像完等 ! 佛与菩萨肩宽腰细 , 面相 圆润 , 深 目高鼻 , 鼻梁直通眉际 ! 佛 着通肩大衣或半披肩袭装 , 菩萨上裸 , 下着裙披尖头飘带绕臂微扬下垂的型式 ! 飞天造型 呈+ 字型 , 整个身体显得很僵硬等等风格 , 各地都比较一致 。 换言之 , 河西早期石窟中的这类风 # ) ∃ 格 , 与有明确记年的炳灵寺西秦风格是一致的 , 既然后老为 “建弘元年 ” , 河西的其它这类 石窟 , 也 当去此年代不远 。 还有如北凉石塔中那种作供养状的 “天人 ” 形象 , 无论从人物形 象和服饰披巾着法等方面 , 都与天梯山石窟第四窟壁画中的 “供养菩萨” 相类似 ∀见图 ∃, 。 莫高窟(∃ −窟 & 北凉窟 ∗表层北凉供养人 画 , 无论其人物形象 , 服饰的表现和表现手法的笨拙 程度都颇类似炳灵寺 #∃ %窟建弘元年壁 画下层的供养人像夕 。 第( ./ 窟 的 男 供 养人的裤褶服 饰 , 和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凉承平十兰年 & ∋ //∗ 沮渠封戴墓出土的陶俑服装十分接近0 , 如此等等 , 都说明河西早期石窟的这类造型 , 非北凉莫属 。 四 、 河西早期石窟 “北魏说 ” 不符合北魏统治河西的历史形势 。 众所周 知 , 公元∋1 %年秋 , 北魏主拓跋煮率大军攻下姑减 & 今武威 ∗ ,北凉王沮渠牧键率 其文武五千人面缚请降 , 北凉在河西的统治遂告结束 。 于此同时 , 拓跋蠢还分将略地 , 派大 将奚眷等分别击溃了在张掖 、 酒泉 、 乐都的沮渠无讳 、 沮渠宜得等部 , 迫使 他 们 席卷其 遗 民 , 西奔敦煌太守沮渠唐儿处 。 同年冬十月 , “魏主东还 , 留乐平王王及征西将军贺多罗镇 凉州 , 徙沮渠牧键宗族及吏民三万户 & 一说十万户 ∗ 于平城 ” , 。 凉州一带定居的农业民族 人 口本来就很有限 2 , 经过北魏的掠夺性强徙和北凉余部的席卷 , 可能所剩无几了 , 或者说 成为游牧之地 了 。 也就是说 , 北魏灭北凉的结果 , 是五凉 以来一度繁荣昌盛的河西遭到了一 次空前规模的浩劫 。 其于佛教方面 , 更是如此 。 故 《魏书 · 释老志 》中说此后 “沙门佛事皆 俱东” 了 。 关 于 这 一点 , 我们从有关僧传中也可看出一些眉目 , 如梁慧皎 《高僧传 》等文 献中所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的许多河西僧人 , 多是在北凉灭亡之前活动于河西地区的 , 在北凉灭亡之后的北 魏统治河西时期 , 几乎找不到一位在此地 活动的高僧 , 与此同时 , 我们在史书上找不到一位 北魏早中期在河西弘扬佛教的北魏贵族与地方官员 。 相反 , 我们在 《魏书 》及其他有关文献 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河西名流和僧人在内地活动的记载 。 与此同时 , 河西地区还不断遭到北凉 余部沮渠无讳的骚挠等 。 这种情况和紧接其后的太武帝毁佛事件告诉我们 , 在公元∋1 %年北凉 灭亡后一直到公元 ∋/( 年#( 月文成帝 “驰佛教之禁 ” 这段时间里 , 河西是不可能开凿石窟的。 那么 , 在文成帝复法之后 , 河西是否立即就开凿石窟了呢 � 回答也是否定的 。 众所周知 , 在 远离政治中心地 的地方兴造较大的石窟 , 完全看此地方具有政治势力的官员对佛教的态度如 何 , 也就是说 , 这个地方官员支持佛教 , 对此有兴趣 , 才有可能兴造较大的石窟 , 例如北魏时的 奚康生与南 、 北石窟寺 , 以及北周尉迟迥与武山拉梢寺大佛和李允信与麦积 山七佛阁等等 。 很遗憾 , 在文成帝复法之后的河西地方官员中却找不到这样一个人物 。 而从河西地区的石窟 规模 & 详见上文 ∗ 来看 , 根本不是一般的百姓和小官吏就可修建的 。 实际上 , 当时的河西还 常处于柔然 、 吐谷浑的南北夹击之中 , 西域诸国 , 也常有不附之心 & 详见下 ∗ 。 《通鉴 · 齐纪 · 明帝建武元年 》又载 太武帝拓跋煮平统万 、 秦 、 凉之后 , “以河西水 丰草美 , 用为牧地 , 畜甚蕃息 , 马至二百余万匹 , 巢驼半之 , 牛羊无数 , 及高祖 & 孝文帝 ∗ 置牧场于河西 , 常畜戍马十万匹 , 每岁 自河西徙牧并州 , 稍复南徙 , 欲其渐 习水土 , 不 至死 伤 , 而河西之牧 , 愈更蕃滋 。 及正光以后 , 皆为寇盗所掠 , 无孑遗矣 。 ” 这段文献似乎说 明 , 河西之地 , 在北凉灭亡之后 , 乃至北魏正光年间 , 一直是属于北魏 的 “牧地 ” , 游牧经济的成份占有主导地位 。 而大规模的石窟似造 , 必须 以定居的农业民族 为基础 , 特别是其中的工匠 , 更应如此 。 还有 , 文成帝复法之后 , 首先在政治中心—平城的云岗开窟造佛 , 这就是所谓的 “ 昙暇五窟 ” 。 稍后 , 又有孝文帝开凿的第 . 、 第 − & 此两 窟也应划入第一期窟 ∗ 等窟 。 除此之外 , 在其它地区 , 既使在其徽辅之地 , 也未发现有同时 # ) . 期开凿的石窟 。 这种情况说明 , 文成帝复法之后的一段时间里 , 大规模的石窟修造 , 只 限于 北魏的政治中心平城 , 其它地区 , 甚至迫在咫尺的华北地区 , 也并非闻风而动 , 至于远离平 城的河西地区 , 就更谈不到了 。 这就是说 , 在文成帝复法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 河西地 区乃至中国北方其它地 区还没有 大规模的修造石窟 。 从现在中国北方石窟分布的整个情况来看 , 北魏时期 “全国性” 的石窟兴造 , 应在孝文 帝太和年间 , 特别在太和年间后期 。 这种情况与孝文帝变法时把都城南迁到洛阳 是 分 不 开 的 。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 , 交通便利 , 其对全国各地的影响 自然就增大了 。 所 以在这个时期 , 北方各地较多地出现了具有明确年代题记的石窟和造像 , 其最东的题记可以到达辽宁沙 。 然 而 , 随着孝文帝的变法 , 特别是所谓 “壬寅革衣服之制” , 使得北方石窟造像开 始 走 向 了 “中国化” 的道路 , 这就是佛像中以前那种肩宽腰细 , 深 目高鼻 , 方额圆脸和半披肩裂装或 通肩大衣的 “西域风格” 变成了 “秀骨清相” 、 “褒衣博带 ” 的 “中原风格” 。 所以从云岗 石窟第二期开始 , 北方各地的石窟无一例外的都 “中国化” 了 。 正因为这样 , 在整个中国北 方 , 我们所能够看到 的未发生变化之前的石窟造像 , 就只限于云岗第一期石窟 / 麦积山 、 炳 灵寺的 “十六国时代” 的造像 / 河西及吐鲁番吐浴沟诸石窟中的北凉作品了 。 除此之外 , 我 们再也找不到还未 “变化” 的较大规模的北魏右窟造像了 。 也就是说 , 较大规模的未经 “变化” 的石窟 , 除了云岗的 “昙耀五窟 ” 和第 ( 、 , 窟之 外 , 皆分布在当时后秦 、西秦 、北凉等 “十六国” 的疆域之内 , 而在北魏统治区内 , 却很难找 到此类石窟 , 如果象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 , 把 以上这些 ∀昙耀五窟和云岗第 ( 、 , 窟除外 ∃未 经变化的石窟定为北魏石窟 , 我们就不能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 北魏为什么不在腹地华北兴 造这样的石窟 , 而舍近求远在河陇大兴土木 , 开窟造像呢 0 笔者认为 , 典型的 ,’ 匕魏石窟造像” , 实际上就是那种以 “褒衣博带” 、 “秀骨清相” 为代表的 “中国化 ” 了的造像 。 云岗石窟第一期造像 ∀ 即 “昙暇王窟” 和 ( 、 , 两窟 ∃ 虽说 是北魏皇帝开凿的石窟 , 实即河西 “北凉风格 ” 的继续 , 还算不上真正的 “北魏石窟” 。 总 之 , 河西石窟中这种还没有发生 “变化” 的石窟造像绝对不是北魏的作品 , 如果是北魏的 , 就应有 “变化” , 要不 , 除非河西地区在当时仍是一个 “独立王国” , 在整个中国北方石窟 都发生了 “变化” 的情况下 , 仍在保持 “晚节” 。 还有 , 新疆东部吐浴沟石窟第 窟 , 无论绘画的艺术手法 , 还是壁 画人物的动态 、 题材 都与莫高窟早期洞窟 即北凉窟如 出一辙 。 如果把新疆 吐浴沟第 窟定为北魏石窟 , 就会 出现 这样一个间题 , 即北魏怎么能在别人的疆域里修造石窟呢 0 众所周知 , 北凉及其裔部统治此 地区积年 , 以前 , 这里曾出土过 《沮渠安周 造寺碑 》 , 近些年这里又出土了不少当时遗物 , 故把此窟 ∀ 吐浴沟 窟 ∃ 定为北凉窟的理由是充分的 。 总之 , 如果我们熟悉了北魏统治河西的历史背景 , 了解了文献中有关北凉在河西兴造石 窟的记载 , 通盘考虑了中国石窟的整个变化规律以及北凉佛教兴盛的特殊情况 , 并对同时代 石窟造像进行比较研究 , 避免就石窟而谈石窟 , 接近真理的结论 , 就会 自然地到来 。 五 、 教煌莫高窟早期石窟也应是北凉窟 。 前文笔者已经提到敦煌莫高窟早 期 的 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诸窟应为北凉窟 , 其理由在上述 四点中已经谈的很清楚了。樊 锦诗 、 马世长、 关友惠等先生 《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 》一文 ,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敦煌 1 % , 有十六国石窟 , 并具体的指出第 ! # , 、 ! (! 、 ! () 三窟为北凉窟 , 其对敦煌石窟的分期无 疑 是 有很大贡献的 。 但他们的分期 , 过分地考虑了石窟的型制问题皿 , 把非中心柱窟的三个窟划 分为北凉窟 , 把其他早期洞窟划为北魏窟 。 实际上 , 他们所确定的一 、 二期窟无论从造像题 材和风格 , 还是雕塑和壁画的艺术手法 , 都没有多大区别 , 这是熟悉莫高窟情况的人所共知 的 。 还有 , 既然在文中承认有北凉石窟 ,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的题目就不能叫 《敦煌北朝石窟的分期 》 。 总 之 , 笔者赞同莫高窟早期洞窟有十六国时期的东西 , 但绝不赞同只有 ! (! 等三窟 。至于莫高窟 早期洞窟 ,’ 匕魏说” 的观点 , 笔者是更不能接受的 。 其理 由除上文四点之外 , 因为敦煌的特 殊性 , 再做一些说 明。 北魏在 ∗ �年灭北凉之后 , 沮渠无讳等率部西奔敦煌 。 公元 % 年 , 沮渠无讳 又 反 攻 北 魏 , 甚至于其年三月攻下酒泉 / 四月 , 又入寇张掖 / 五月围张掖 , 北魏派大将永昌王健督诸 将讨伐 , 沮渠无讳才退保临松 。 � 年 , 北魏以沮渠无讳为征西大将军 , 凉州牧 、酒泉王等 , 试图对其采取怀柔政策 。 同年夏 四月 , 守据敦煌的沮渠唐儿叛沮渠无讳 , 无讳留从弟天周守 酒泉 , 与弟宜得引兵击唐儿 , 唐儿败死 。此时 , 北魏以沮渠无讳 “终为边患” , 派大将军奚眷 击酒泉 , 奚眷可能采用 了长期围困的方法 , 使得此年冬十一月时 , “酒泉城中食尽 , 万余 口 皆饿死 , 沮渠无周杀妻以食战士” , “奚眷乘机拨酒泉 。 沮渠无讳乏食 , 又畏魏兵之强 , 乃 谋西渡流沙 , 遣弟安周西击都善” 。 !年夏 �% 月 , 沮渠无讳率众万余家 , 弃敦煌西就沮 渠 安 周 , 遂据都善 。 其率众渡流沙时 , 渴死者大半 。 这里 , 我们需要注意两个数字 , 一个是 “万余 口皆饿死” , 一个是 “万余家” 渡流沙去 都善 , 特别是后者 , 多为敦煌一带人 , 如果以一家五口人计 , 也有五万人之多了 。很有可能 , 沮渠无讳把当时敦煌一带能驱走的居民全驱往高昌 , 敦煌变成一座空城了 。 正 因为这样 , 在 伊吾的西凉裔部李宝 ∀李篙孙 ∃ 于公元 !年只用了两千人就能 “入据敦煌 、 缮修城 府 、 安 集故民” 。 同年十一月 , 李宝遣弟怀达、 子承奉表北魏 , 北魏封其为都督西垂诸军事 、 镇西 大将军 、 敦煌公等 , 以其作为北魏统治敦煌一带的代理人 。李宝虽有此虚衔 , 但能控制的敦煌 居民是很少的 , 不久 , 其又被召入平城 。 这就是说 , 在河西的北凉政权灭亡之后很长一段时 间里 , 敦煌还是用武之地 , 数次受到骚挠 。 特别是都善人知道 了北凉灭亡的消息之后 , 怕北 魏知其虚实 , 祸及己身 , “乃闭断魏道 , 使者往来 , 辄抄劫之 。 由之西域不通者数年” 。 在 此情况下 , 北魏派散骑常侍万度归 发 凉 州 以西兵击都善 。 “七 、 八月间 , 万度归至敦煌 , 留轴重 , 以轻骑五千渡流沙 , 袭都善 , 都善王真达面缚出降 。 ” 儿乎是同时 , 北魏又击吐谷 浑 , 其大将杜丰追吐谷浑 “度三危 , 至雪 山” , 敦煌一带又遭到了一 次严重的骚扰 2 。 敦煌 , 作为北魏边地的一个军镇 , 其当时的军事意义高于一切 。 所以一直受到来 自各方 面的威胁 , 它的北边有强大的柔然 , 南边又有 吐谷浑 , 西边是沮渠 氏的余部 , 特别是前两者 的威胁 , 存在 了许多时间 。 如公元∋. (年至∋ .∋ 年 , 柔然攻敦煌两次 。 特别是公元∋. ∋ 年 七 、 八月 , “柔然寇魏敦煌 ” 之后 , 当时尚书竟奏说 “ ‘敦煌僻远 , 介居西 、 北强寇之间 , 恐 不能自固 , 请内徙就凉州 。 ’ 群臣集议 , 皆以为然 。 ” 由于给事中韩秀的反对 , 放弃敦煌的 议论才被搁置起来 。 这种情况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 , 敦煌当时所处的危险地 位。 正 因 为 这 样 , 敦煌通常被作为流放犯人 的地方 。 如公元 ∋%. 年 & 太和二十一年 ∗ , 元隆、元超等与太子 询谋逆作乱 , 事发被斩 , “余子徙敦煌 ” 2 。 总之 , 北魏早 、 中期的敦煌所处的这种历史背景 , 是不允许在敦煌大兴石窟的 。 因为石 窟的兴造 , 必须以定居的农业 民族为主 , 必须有比较稳定的社会条件 , 必须有一定的人力 、 物 # ) % 3见 《续高僧传 》卷八 《敦煌慧远传 》。 ∀ 见 《大正藏》卷# 14(# ∋页 。 ,此壁画局部现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 , 见图版 。 5 参见贺世哲 《以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 》 , 载 仗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 》 , 文物 出版社 , #% 助年‘ 0见樊绵诗、 马世长 、 关友惠 《教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 》 , 载 《敦煌研究文集 》 , 甘肃人民 出版 社 , #% − (年版 。 6 详见 《魏书》 、 《通鉴 》有关部分 。 2 《通鉴 · 文帝元嘉十六年 & ∋ 1% ∗ 》载 魏主问 & 源 ∗ 贺取凉州方略, 对日 “姑碱 城 旁 有 四 鲜 卑 , 皆臣祖父旧 民 , 臣愿处军前 , 宣国威信 , 示以祸福 , 必相帅归命。 外援既服 , 然后取其 孤城 , 如反掌耳” ·⋯ , 。 源贺引兵招慰诸部下三万余落 , 故魏主得专攻姑减 , 无复外患 。 贺源所招降的 “ 四 部鲜卑 ” , 皆应为在河西的游牧部落。 由此可见 , 在北凉统治的人 口中 , 游牧民族的成份是很大的。 7 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壁 画有孝文帝 “太和二十三年” 题记 。 7 樊锦诗等先生如此分期 , 可能过多地考虑 了宿白先生云岗石窟分期的方法 。 2 以上所引敦蝗历史的有关资料见 《通鉴 》本年条 目及 《魏书 》有关部分 。 7 上述的有关资料见 《通鉴 》本年条目及 《魏书 》太武帝 、 孝文帝本纪等。 2 国内外学者对 《资愚经 》成书的年代做过许多论述 , 但大多数是错误的。 笔者赞同隆莲法 师与方广 相搏士的意见 & 参见下 注 ∗ 。 2 见隆莲 《资愚经》 , 载中国佛教协会编 《中国佛教 》三 , 知识出版 社, #% − %年版和 方广相 《中 国佛 教典籍百间 》 , 今 日中国出版社#% − %年版 。 ) 本文前段所列河西早期石窟的资料多参考了董玉祥先生 《河西石窟 》 & 文物冲 版社# % − .年版 ∗ 及樊 锦诗、 马世长 、 关友惠先生 《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 》 & 见 《敦煌研究文集 , , 甘肃 人 民出版世社 # % − (年版 ∗ 一文 。 此外 , 这些石窟中的绝大多数 , 笔者都亲自调查过 。 又及 , 笔者 非常感谢贺哲先 生对此文提出的批评意 。 北凉石塔供养天人 天梯山石窟北凉菩萨 # #又
本文档为【关于河西早期石窟的年代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067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3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2-01
浏览量: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