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

举报
开通vip

秋水教案背景简介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周室王权衰微,诸侯争霸,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但同时在思想学术上呈现出自由繁荣的局面,以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为代表的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华民族第一次理性自觉地高潮。 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采取了强烈的批判态度,特别是针对儒家的圣贤说,提出了“弃智绝圣”的极端观点。庄子的哲学思想核心是超乎万物的“道”,虽然其中包含有道法自然,认识无止境,个体精神自由等可批判继承的理念,但总体上是虚无缥缈,无法实行的。 庄子散文的主要特征,是用神...

秋水教案
背景简介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周室王权衰微,诸侯争霸,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但同时在思想学术上呈现出自由繁荣的局面,以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为代表的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华民族第一次理性自觉地高潮。 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采取了强烈的批判态度,特别是针对儒家的圣贤说,提出了“弃智绝圣”的极端观点。庄子的哲学思想核心是超乎万物的“道”,虽然其中包含有道法自然,认识无止境,个体精神自由等可批判继承的理念,但总体上是虚无缥缈,无法实行的。 庄子散文的主要特征,是用神话?寓言?隐喻等文学表现手段来达到说理的目的,想象丰富,思路诡异,文笔恣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本文是《庄子·秋水》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宣扬宇宙无限?人的知识有限的道理,并进而嘲讽孔孟之道。因尚未涉及他的虚无缥缈之“道”,所以积极意义较大。 内容评述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河景与海景的对比,让河伯自识其丑,以便顺势展开对“大理”的阐说。第二部分是通过海若的话,反复阐说宇宙无限?人的知识有限的“大理”,并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总括起来,在思想内容方面有下列三点特别值得深入思考。 一 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从世界观上看,庄子认识宇宙是无限的,是不可穷尽的。文章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写大海万川归之,不可量数,说四海似罍空、中国似稊米,人类似毫末,都是为了张扬宇宙的无限性。 从认识论上看,庄子认为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文章嘲笑河伯的沾沾自喜,“以天下之美未尽在己”,嘲讽圣贤之道只是像河伯一样自夸,都是强调人的认识的有限性。特别是文中还进一步揭示了人的认识有限的原因:井蛙“拘于虚”,是说人的认识要受到空间的限制;夏虫“笃于时”,是说人的认识要受到时间的限制;曲士“束于教”,是说人的认识要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如果再加上人的认识要受到先天素质的限制,那就把人的认识局限包容殆尽了。 既然宇宙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那么就可以得出结论:人的认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这不仅是说个人的知识是无止境的,而且说整个人类的知识也是无止境的。这就是本文的主旨。 这一主旨显然是有非常的积极的意义的。认识到人的局限性,人的智能的局限性,人类思维的局限性,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不仅可以打破个人的自大狂,也可以打破现在正泛滥着的人类的自大狂。正如罗素所说的:“处理这个普遍存在的人类自高自大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要经常提醒自己,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短的插曲,而且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二 关于庄子对儒家学说的批判 由于庄子对当时社会极度不满,而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又是当时社会的流行理念,所以庄子将批判的矛头始终对准儒家。本文第一部分收结于“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第二部分收结于嘲讽伯夷?仲尼的“自多”,就是这个道理。总体来说,孔孟注重人的社会性,注重社会功利,而且切实可行;老庄注重人的个体性,注重精神自由,而且虚无缥缈。两者本质不同,庄子批判?否定儒家学说是必然的。虽然这批判?否定是极其偏激的,但在本文中,庄子以宇宙的无限性?认识的无止境性为标尺,从而看出孔孟之道的“轻”和“少”,也就是揭示出它极其有限的一面,却是对人们总是喜欢将某种思想?某种人物绝对化?神圣化的当头棒喝,这不能说是一点道理也没有。 应当用多元分立,和而不同的思想方法来看待儒,道两种学说的纠纷,既看到他们对立,互相制约的一面,又看到它们相辅相成的一面。人有社会性,又有个体性,必须兼顾,不能偏废。既然儒学注重社会功利,那就主要用它来治国平天下,既然庄子注重个体人生,那就主要用它来获取个体精神自由,分工合作,各得其所,有何不可呢?庄子虽然在总体上小看儒学,且没有逐一否定儒学的大量具体观点,分工合作的空间是很大的。事实上,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史,就是一个儒道两家一主一副分工合作的历史,这在陶渊明,李白,王维,苏轼等许多士人身上体现得十分清晰,应当看作是多元分立,和而不同的一个范例。 用现代眼光来看,庄子也不是一无是处,儒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庄子的道法自然观念,个体精神自由观念,以及本文所宣扬的认识无止境观念,对社会生态?生理生态日益失衡的今天,恐怕也有很大的矫正意义。儒学作为绵延于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统治思想,主创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也滞缓了社会发展,其后遗症至今顽固难除。即使儒学中那些公认的优秀理念,也有个如何现代化的问题,如和而不同若不先承认多元分立。民本思想若不提升到以人为本,等等,恐怕也是难以真正与飞速发展的现代中国,现代世界接轨的。 三 关于庄子的相对主义 在本文中,庄子主要使用相对论来阐发道理,批判儒学。“问道百”,对闻道一或十来说,自然是了不得;但对闻道千或万来说,那就十分有限;若对无限来说,那就几乎等于零。这就是庄子的逻辑。他说大海之于天地,犹小石小木之于大山,人类之于万物,犹毫末之在马体,批判伯夷,仲尼“轻”,“少”,“自多”等等,也都是这个逻辑。这就是相对论。由于列宁曾批判过相对主义,所以一提到庄子,人们就往往给他戴上相对主义的帽子,一笔否决。其实这里有很大的误解和偏差。 事物的相对性是客观存在的,认识的相对性是认识论的基础,谁也无法否定。应当否定的是相对主义。因为它把相对性绝对化,而忽视了相对中有绝对;同样,绝对主义也应当否定,因为它把绝对性绝对化,而忽视了绝对只能存在于相对之中。列宁说:“作为认识论基础的相对主义,不仅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并且还否定任何为我们的相对认识所逐渐接近的,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的准绳或模式。”(《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一,列宁批判的是相对主义,而不是事物的相对性和认识中的相对论;第二,他承认相对性,相对论时认识的“基础”;第三,他认为“相对知识”可以“逐渐接近”客观真理。庄子的错误不在他看到了事物的普遍相对性,也不在它广泛运用了相对论推理,而在于它虽从相对性出发,却最终否定了事物的相对性,而栽进了万物齐一?绝对无差别的“道”,这完全是把绝对性从相对性中抽绎出来并予以绝对化的错误。这里所节选的《秋水》的第一部分,远未跨进他那绝对之“道”的大门,所以其中的相对性?相对论应当予以肯定。 相对论是一把双刃剑。相对中有绝对,两者是辩证的统一。但人们往往为了某种需要,忽而片面强调相对,忽而片面强绝对。庄子为了否定儒学,就用宇宙的无限性来嘲讽孔子的有限性,这是强调相对而忽视绝对;当要张扬他的“道”的至高无上时,就又走向了齐万物、一是非的极端绝对境地。中国多年来一直批判相对性、相对论,是不是为了大树特树某种思想的绝对权威?今天我们为相对论正名,无疑是有助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社会的进一步改革的。 艺术赏析 要把握庄子散文的艺术特征,必须抓住一个基本着眼点,那就是:他所阐发的是深邃的哲学道理,但所用的方法不是概念演绎和逻辑推理,而是审美化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这主要体现在神话、寓言、隐喻的广泛应用,想象的丰富,思路的奇异,语言的跳荡几个方面。庄子散文实际上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哲理的内容,文学的形式,这样的文本是否可能?中外文体流变史似乎已经证明了它的不可能性,但庄子却曾经做到过。这可能与上古的神话思维有关,也可能与庄子之“道”的混沌性有关。这一点已引起不少西方,《庄子》研究者的注重:“我们欣赏《庄子》的富有比喻、富有神话传说的文体。这种写法在西方文学中很难找到,它的启发作用给我们留下很深刻印象。”([德]费南山:《现在西方认为什么对庄子感兴趣》)这篇节选的《秋水》,虽然尚不能充分体现庄子散文的这一特征,但也有不少特点值得注意。 一、寓言的形式 先秦诸子散文多善于引用寓言故事来讲道理,其中以庄子最为出色。《庄子》中的寓言,大多是根据需要自己虚构的,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造。本文整篇是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这在其他诸子散文中也很少见。文中将黄河拟人化为河伯,将大海拟人化为北海若,通过他们的对话展开故事,引领全篇,构思相当巧妙。将河伯假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让北海若代表自己的思想,通过两种视野、两种精神世界的交锋、对比,鲜明的显现出认识无止境的哲理,效果也相当好。寓言说理,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含蓄多藏,言在此而意在彼,令人思而得之,读起来更加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二、形象的描绘 寓言故事说理离不开形象描绘。让生动的形象说话,这显然是文学的表现途径。本文开头先描绘“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的河水暴涨景象,接着又描绘“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的北海浩瀚景象。这实际上是展现了两种意境,而它们之间的对比 ,则是河伯与北海若两种视野、两种精神境界的对比。这样,楼外有楼、天外有天的事实,乃至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的哲理,也就不言自明。 河伯和北海若两个拟人形象也很生动。特别是对河伯的心理变化,描绘的相当精妙:“先让他望大海,脸变色,望洋兴叹,后让他诚恳地自我检讨,说出自己的思想变化,并向北海若表示感谢。河伯的这一变化,在全文构思中起到了转折枢纽的作用,因为只有“乃知尔丑,尔将可与大理矣”,这才引出了北海若后面一大篇议论,从而阐明了全文的主旨;若没有河伯的这一心理变化作铺垫,北海若的话就变成强行说教,也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收到因势利导、水到渠成的效果。这实在是只有在小说在中才能看到的人物心理描写。 再扩大来看,文章后面对海水不可量数、小石小木之在大山、?米之在大仓等等景象、事物的展现,也都是形象的描绘。可以说,本文所要阐发的这里,自始至终都是通过形象来显现的。 形象描绘,意境呈现,这是小说的诗歌的表现方法,具有化抽象艰涩为具体可感、传达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理的效能。庄子将其运用到说理文中,这恐怕与他所宣扬的虚无缥缈、只可意会的“道”相关。庄子之“道”的深微玄妙、与其行文的生动奇谲,表里相应,十分谐和。“道可道,非常道”,庄子能通过寓言、神话、隐喻等形象化手段,将不可道之道传达得鲜明清晰、丰富多彩,这是庄子散文最令人折服之处。   三、隐喻的意义   庄子散文长于比喻,而且往往连类所及,层见叠出。本文中为里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就连用了井蛙“拘于虚”、夏虫“笃于时”、曲土“束于教”三个比喻;在阐述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时,又连用了吾在天地“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四海在天地“似?空之在大泽”、中国在海内“似?米之在大仓”、人类之在万物“似毫末之在马体”一系列比喻。广义地说,文中写到的所有事物,包括百川灌河、万川归海、天地无边、九州很小等等,也都是比喻。   这些比喻的意义,不在喻体,也不在被喻体,而是在它们之外的隐喻意义,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隐喻是一种表现手法,两者有所不同,须仔细加以区分。例如:文中所用喻体“小石小木之在大山”,其被喻体是“吾在天地之间”,但这个比喻的意义决不限于天地大、吾小,而是为了让人由此连类升华出宇宙无垠大而个人十分渺小、认识无止境而个人的认识十分有限的哲理。本文的全部比喻,其喻义都不在喻体本身,而在它们的隐喻意义。一切用以说明普遍性哲理的比喻,都具有隐喻、象征的功能。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是普遍性哲理,其具体内容和现实体现,是不可能尽言的,故略举三四,则皆有连类生发、一以寓万的效能。可以说,本文是整体性设喻,整体性以隐喻象征。本文援譬设喻、隐喻象征的过程,也就是论证说理、连类生发、升华哲理的过程。   四、对比的方法   本文的设喻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喻义不在每个事物自身,而在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人类之在四海,“似毫末之在马体”的关系。这些关系,实际上就是大与小的对比。文中的其他比喻也都是如此:如井蛙之喻,意义在于井蛙在天之间的对比关系;河景之喻,意义在于河景的对比关系,等等。由此可见,全文意理都是建筑在大与小、多与少的关系之上,都是通过对比见义的方法来进行说理的。   这种从局部到整体都御用对比的论证方法,是与庄子用以阐发道理的相对论思想方法一致的。文章所阐发的全部意理,都存在于事物的相对性之中,对比见义的手法就是事物相对性的实际体现。本文的对比手法,也与所要表达的哲理相一致。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这一中心旨意,本身就是一个对比见义的哲理,两者互为依存,没有对比,两者各自都无法说明白。意理内容、思想方法、表现方法,三者的和谐统一,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征,她是使本文说理明快透彻的基本原因。   五、排比的气势   文展贵有气势,说理文尤其如此。一般说来,说理文的气势,首先来之于理直气壮,但也常常得力于一定的语言形式。本文的气势,即来之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的道理确定无疑,说来神畅气粗,也来之于意理的层层推进、内在逻辑严谨,同时还得力于大量排比句式和反诘句式的应用。   内在逻辑严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称物、指事合乎事理逻辑。现说河,再说海,再说天地万物,最后落在社会人事;先说海比河大,再说天地比海大;先说四海比天地小,再说中国比四海小;先说个人比人类少,再说人类比万物少。这一系列层递性排比述说,都合乎人的认识规律,能够很自然地导向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中心旨意。二是说理循循善诱,合乎人的接受规律。先让河伯自喜自傲于河水的?溢,再让它看到大海的浩瀚而自卑其丑,并让它进行自我检讨,最后才顺势对它进行“大理”的教诲;先充分铺陈万事万物的相对性,最后才批判孔子的“小”和“自多”。这样的说理程式,合乎人的心理规律和思维规律,可以收到水到渠成的说理效果。 文章气势在语言上的体现,首推排比句式。文中“井蛙”、“夏虫”、“曲士”三句是排比,“四海”、“中国”、“万物”三句是排比,“五帝”、“三王”、“仁人”、“志士”四句也是排比。北海若的话几乎全是排比句,有些排比句同时还是层递句式。排比句的作用或是同构铺陈,或是层递推进,都可以造成行文的一种滔滔莽莽、宏肆张扬、不可阻挡的气势。同时这些排比句又往往以反诘语气呈现:“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不似?空之在大泽乎?”“不似?米之在大仓乎?”“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这些反诘句,不仅强化了肯定的语气,而且与排比相呼应,双重累加性地强化了行文的气势和说理力度。 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梯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象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集评   在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郭象注:“宇者,尤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宙者,有古今之长,而古今之长无极.”)(《庄子?庚桑楚》)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 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庄子?秋水》)   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说,骨子里却尽有分数。彼固自谓猖狂妄行而蹈乎大方也。学者何不从蹈大方处求之? 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   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之文,可以是评之。其根基则《天下篇》已自道矣,曰:“充实不可以已。”   《庄》尤缥缈奇变,乃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也。(清?刘熙载《艺概》) 注释 1__本文节选自《庄子》的《秋水》篇(属“外篇”部分)。原文由七部分组成,这里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2__时:按季节。 3__灌:注入。河:黄河。 4__泾(jìng)流:水流。 5__两?(sì):岸的两边。?:水边,河岸。渚(zhǔ)崖:河渚岸边。渚:水中的小岛。 6__辩:通“辨”,辨别,识别。 7__河伯:黄河之神。 8__尽在己:全都集中在自己这里。 9__端:边,尽头。 10__旋其面目:改变了他(原先欣然自喜)的面容。旋:转,转变。 11__望洋:连绵词,仰视的样子。若:海若,海神。 12__野语:俗语,谚语。 13__莫己若:“莫若己”的倒装。 14__我之谓:也是倒装,即“谓我”。 15__尝闻:曾经听说。少仲尼之闻:小看孔子(仲尼)的学识。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义行。伯夷:商代诸侯的孤竹君的长子,与其弟叔齐互让君位,逃亡到周;周武王伐商纣王时,伯夷、叔齐两人叩马谏阻,认为以臣伐君是不义之举;商亡后,伯夷兄弟不食周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16__子:你,本指海神若,这里借指整个北海。难穷:难以穷尽。 17__殆(daì):危险。 18__大方之家 :明白大道理的人。 19__以 :与。 20__拘于虚:眼界受狭小居处、环境的局限。拘:受拘束。受狭限.虚:同“墟”,狭小的居处。 21__笃:固,拘限。时:时令季节。 22__曲式:乡曲之士,只见识浅陋之人。 23__束于教:受所受教育情况的束缚。束:束缚,限制。 24__尔:你。 25__乃:才。丑:鄙陋。 26__大理:大道理。 27__盈:满。 28__尾闾:神话中排泄海水的地方。泄:排泄。 29__已:停止。虚:空虚。 30__“此其”句:大海的容水量超过了长江、黄河的水流。其:他,指大海。过:超过。 31 __自多:自我夸耀。多:赞美,自负。 32__“ 自以”句:我自以为列身于天地间,禀受了阴阳之气。比:并列。形:身形。 33__方存乎见少:正存有自己见识很少的想法。方:正。 34__奚以:何以,怎么。 35__?(leì)空:蚁穴,小孔穴。 36__中国:指中原地区。 37__?(tí)米:一种稗草的籽粒。大仓:储粮的大仓库。 38__号:称。 39__人处一:这里意谓人类只是天下万物中的一类。 40__卒:尽。 41__生:生长。 42__通:通过,到达。 43__人处一:意思是个人只是天下人中的一个。 44__其:人。 45__毫末:毫毛的末梢。豪:通“毫”。 46__五帝:指传说中的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一说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连:所连续统治的。 47 __三王:指夏启、商汤、周武王。所争:所争夺的。 48 __仁人:崇尚仁的人。 49 __任士: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劳:劳心劳力。 50 __尽此:尽于此。 51__“伯夷”句:伯夷以辞让君位而获得名声。 52__“仲尼”句:孔子以谈说天下而显示知识渊博。 53__其:指伯夷、孔子。 54__向:刚才。
本文档为【秋水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7840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8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2-01-31
浏览量: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