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代中药制药学

现代中药制药学

举报
开通vip

现代中药制药学nullnull 喻长远 1.现代中药制药研究概述 1.1.中药基本特点 1.2.中药研究现状 1.3.中药现代化思路 1.4.中药药性理论  2.药品的质量控制 2.1.质量控制的几个阶段 2.2.药品质量控制的责任主体 2.3.药品质量控制的科学基础 2.4.药品质量控制研究的内容与原则 3. 现代中药新药研究方法 3.1.现代中药新药研究思路 3.2.中药新药中试研究 3.3.中药新药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4. 现代中药的注册申报...

现代中药制药学
nullnull 喻长远 1.现代中药制药研究概述 1.1.中药基本特点 1.2.中药研究现状 1.3.中药现代化思路 1.4.中药药性理论  2.药品的质量控制 2.1.质量控制的几个阶段 2.2.药品质量控制的责任主体 2.3.药品质量控制的科学基础 2.4.药品质量控制研究的内容与原则 3. 现代中药新药研究方法 3.1.现代中药新药研究思路 3.2.中药新药中试研究 3.3.中药新药提取纯化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研究 4. 现代中药的注册申报 4.1. 中药注册分类 4.2. 申报资料项目 4.3. 申报资料的具体要求 中医基础理论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基础理论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ll关键性问题  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null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null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null 二、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一、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外感病) 《金匮要略》(内伤病)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 4.《神农本草经》 null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医药知识的积累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null 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金元四大家null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null 三、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null自 然 环 境社 会 环 境人 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null肺脾肝 肾心大肠胃小肠膀胱胆筋脉肉皮骨目舌口鼻耳null辨证论治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 征—体征 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null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 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 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证:表现为一组症状、体征(证候)的一种个体对致病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简称个体反应状态。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一 精气学说一 精气学说(一)、精气学说概述null(二)、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三)、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null附:“气生万物”示意图null道气道气物道气物老子庄子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万物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万物易传列子宇宙万物生成模式nullnull气的生成先天之精气自然界之清气水谷之精气肾藏精肺主呼吸脾胃运化人体之气 null先天 之精后天 之精一身 之气元气谷 气自然界 清气宗气肾为生气之根肺为生气之主脾为生气之源营气 卫气null 神的作用示意图 精血气津液神驭生,行,控生,行,固生,行,摄脏腑之气脏腑功能推动和调控分化主宰生命活动null(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null(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四)、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null二 阴阳学说(一)、概述(二)、阴阳的概念nullnull(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null(2)阴阳互根互用null(3)阴阳交感与互藏null(4)阴阳消长null(5)阴阳转化 null(6)阴阳自和与平衡null 阴阳学说主要内容之间的 相互关系示意图null(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null(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1.说明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阴阳失调 2.分析正邪属性及其斗争null(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说明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阴阳失调 .分析正邪属性及其斗争null.分析病变的基本规律 nullnull阴阳失调阴盛 阴阳 偏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 伤阳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 伤阴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虚 阴阳 偏衰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阴不制阳阳不制阴nullnullnullnull(4)用于疾病的诊断null(5)用于疾病的防治null调整阴阳阴盛 阴阳 偏盛 实证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伤阳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阳盛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伤阴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阴虚 阴阳 偏衰 虚证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之源,以消阴翳。) 泻其有余补其不足null 三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 (1)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null(2)五行特性null(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相生与相克nullnullnull(2)五行制化与胜复null(3)五行相乘与相侮null(4)五行的母子相及(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nullnull .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null(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相生关系的传变 .相克关系的传变null(3)指导疾病的诊断 .确定五脏病变部位:根据五脏所主色、味、脉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 五脏与五色、五味、脉象的关系表null .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主要是根据五色之间以及色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测病的轻重,判断疾病的预后。 null(4)指导疾病的治疗 .指导脏腑用药:药物的色味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 .控制疾病的传变: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 .确定治则和治法nullnullnull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 滋肾阴以养肝阴 益火补土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温肾阳以补脾阳 健脾气以补肺气 养肺阴以滋肾阴 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 疏肝健脾 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补脾利水 泻肝清肺 泻心火滋肾阴 null .指导针灸取穴:五输穴分别配属于五行,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 .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临床上运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达到治疗目的。 四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四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一、中医学思维方法的概念及特点 null 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事物 运用哲学的思维 注重整体上的研究 强调功能联系 null具体思维方法 一、比较(发现异同点) 举例:实证与虚证 脏与腑 二、演绎(一般到个别) 举例:肝—木—升发喜舒畅条达; 水肿(土克水、脾属土,故健脾利水) 三、类比(援物比类) 举例:病因—风;治疗—“釜底抽薪” 四、以表知里(有诸内,必形诸外) 举例:咳嗽、气喘、咯血—肺 五、试探和反证 举例:以轻剂方药试探寒热真假;“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等null藏象的概念内涵, 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 脏腑之间的 的相互关系 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 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藏象学说是研究的学说 藏象学说概论那什么是藏象呢?null “藏象”二字,首见于 《素问·六节 藏象论》: “帝曰:藏象何如?”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null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 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象之涵义有二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null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 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 的事物和现象。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明白什么是藏象了吗?“藏”与脏器的区别“藏”与脏器的区别 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 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 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 分析而获得。 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 “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结构 是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 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 藏脏器null 藏象学说的形成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精神情志五脏与自然环境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nullHONG 古代解剖知识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取象类比整体观察察外知内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概括、抽象、推理归纳藏象学说藏象学说的形成null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脏 化生和贮藏精气 腑 奇恒之腑 受盛和传化水谷形态似腑,功能似脏《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null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五脏所藏的液态精华物质五脏 之精五脏之中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五脏之气中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先天之气后天之气五脏之阴五脏之阳五脏之阴阳五脏之气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先后天 之精五脏藏精精化为气五脏之精五脏之精五脏之气气分阴阳一身之气阴气、阳气null 中医脏腑与西医脏器虽然名称相同,但其涵义并不完全一致。中医某一脏腑的功能可以包含西医数个脏器的功能;而西医某一脏器的功能,又可分散在中医的数个脏腑之中。中医的脏腑不单只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中医对脏腑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反复的实践、观察、抽象而来;而西医对脏器的认识则主要以反复的解剖、实验、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为依据。藏象之象的演绎与发挥 体表之象 体质之象 天人之象 体用之象 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学说概述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的形成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经络的循行分布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null可以实时地使用远程计算机上对外开放的全部资源,也可以查询数据库、检索资料或利用远程计算机完成大量的计算工作。null一、经络和经络学说的基本概念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 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十二经筋孙络连属 部分络脉十二皮部外连内属null
本文档为【现代中药制药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6023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1-29
浏览量: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