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Z44-86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DZ44-86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举报
开通vip

DZ44-86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部标准 DZDZDZDZ 44-8644-8644-8644-86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1986-08-231986-08-231986-08-231986-08-23发布发布发布发布 1987-01-011987-01-011987-01-011987-01-01实施实施实施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批...

DZ44-86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部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DZDZDZDZ 44-8644-8644-8644-86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1986-08-231986-08-231986-08-231986-08-23发布发布发布发布 1987-01-011987-01-011987-01-011987-01-01实施实施实施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批准批准批准批准 目目目目 录录录录 1 总则 1.1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之一;地下水是水资源的组成 部分,也是重要的矿产资源。 勘察和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地下水资源是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首要环节。 1.2 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企业和其他集中供水水源地的水文地质勘察。 1.3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目的在于查明勘察区地下水的赋存规律、地下水资 源、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为水源地的选择和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依据。 勘察重点是:圈定富水地段,选择供水水源地;评价地下水的可开采量和水质;研 究与相邻水源地的关系;论证地下水合理的开采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预测水源地开采后可能产生 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1.4 水源地供水规模分级标准: 特大型水源地:可开采量大于 15万立方米/日; 大型水源地:可开采量 5—15万立方米/日; 中型水源地:可开采量 1—5万立方米/日; 小型水源地:可开采量小于 1万立方米/日。 小型水源地供水规模下限可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制定。 1.5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是在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勘察工作分 为前期论证、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和开采四个阶段。其勘察精度应满足相应给水设 计阶段的要求。 前期论证阶段:在搜集与分析已有水文地质资料和调查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的 基础上,概略计算地下水资源,进行供需平衡分析,圈定具有供水前景的富水地段; 必要时,对具有供水前景的富水地段进行水文地质调查和勘探;初步查明其水文地 质条件。提供的地下水资源应满足 D级级别的要求,为城镇和经济区的规划、大型 建设项目总体设计(预可行性研究)以及厂址选择提供水源依据。 初步勘察阶段:为特定的供水目的,对富水地段进行比较,选择供水水源地。 要求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初步评价地下水资源,对兴建集中供水水源地的 可能性作出评价,确定布置水源地的有利地段及详细勘察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提供 的地下水资源应满足 C级级别的要求,为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可行性研究)提供地 下水源依据。 详细勘察阶段:在初步勘察工作的基础上选定的或根据已有资料论证适宜兴建 供水水源地的地段,并巳列入国家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或有对口单位需要时,应进行详细勘察工作。 要求在详细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主要通过钻探、试验等手段,对地下水开 采技术条件、长期开采的保证程度作出可靠的评价,建立并初步论证地下水渗流的 解析模型或数值模型,预测开采期间地下水资源的变化趋势、开采后对邻近已建水 源地的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为设计项目编制水源地的技术设计提 供依据。提供的地下水资源应满足 B级级别要求。 开采阶段:对中型以上水源地,在开采过程中,验证地下水资源,查明扩大水 源的可能性;针对出现的水量减少、水质恶化以及不良工程地质现象等问题,进行 专门调查研究,必要时辅以勘探、试验等手段;继续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利 用开采过程中地下水动态资料及补充勘探、试验资料,计算地下水 A 级资源,提出 调整地下水开发方案及水资源保护措施;在条件具备时,建立地下水管理模型及数 据库。 对一个开发建设地区的供水水源进行宏观规划时,一般应进行前期论证工作, 但对某一具体建设项目,可以不进行本阶段的工作。小型水源地及水文地质条件简 单、研究程度较高、水源地已基本确定的中型以上水源地,其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 可合并进行。为扩建水源地所进行的补充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应达到详细勘察阶段 的精度要求。 1.6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一般采用遥感、水文地质测绘、物探、钻探、水 文地质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以及水、土及岩石的分析鉴定等综合手段。根据不 同水源地类型、不同勘察阶段、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地、有所侧重地选用勘察方法。 尽量利用系统工程和先进技术,以提高勘察精度,减少工作量。 1.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应充分搜集地质、水文地质、物探、遥感、气 象、水文及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等资料。在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水源 地水文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水源地规模、勘察阶段等因素,合理确 定水文地质勘察内容和工作量。小型水源地或承包项目,可根据当地情况按合同灵 活掌握,不受本规范约束。 1.8 设计书的编制 1.8.1 勘察工作开始前,应首先编制勘察设计书,作为勘察工作的依据。设 计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目的任务,自然、经济地理概况,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地质、 水文地质条件及初步分区,各项工作的布置及工作量,勘察技术方法,地下水资源 评价方法,机具设备,人员组成,经济预算,工作计划,预期成果等。 1.8.2 编制设计书前,首先应综合分析现有的水文地质资料,现有资料不足 时,应进行现场踏勘。 1.8.3 设计书应经过广泛讨论修定,对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应征求设计单位和 建设单位的意见。凡由主管部门下达的勘察任务,应呈报主管部门批准执行,在执 行中如发现设计不妥之处,应及时进行修改和调整,如变更较大,需经原审批单位 批准。 1.8.4 勘察设计书中应附勘察任务书。 2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精度要求 2.1 水源地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2.1.1 根据主要含水层的类型、特征及埋藏分布情况,将水源地水文地质类 型划分为四类十三型(表 1)。 表 1111 水源地水文地质类型 类 型 分 布 地 区 孔 隙 水 类 水 山间河谷型 狭长山间河谷地区 傍河型 具有常水头河流的傍河冲积平原地区 冲洪积扇型 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及山间盆地冲积、洪积扇地区 冲积、湖积平原型 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至滨海平原之间的宽阔平原及大型盆 地的中部地区 源 地 滨海平原型 滨海平原地区 河口三角洲型 河流入海口及内陆湖口三角洲地区 岩溶 水类 水源地 裸露岩溶型 碳酸盐岩类大片或块段出露地区 隐伏岩溶型 岩溶地层大部分被其他地层覆盖地区 裂隙 水类 水源地 红层孔隙裂隙型 主要指三迭纪以后的、以红色为主夹有杂色薄层的泥岩、砂岩、 砾岩分区布 碎屑岩裂隙型 指侏罗纪以前的以砂岩、页岩为主的地层分布区 玄武岩裂隙孔洞型 主要指新生代玄武岩分布区 块状岩石孔隙裂隙型 主要指火成岩、片麻岩、混合岩分布区的风化带、接触带、断 裂带 混合类型 两种或两种以上水源地类型分布区 注:考虑到有些水源地类型资料不多,如黄土型、沙漠型、冻土型等,暂不列入本表。 2.1.2 根据地下水类别、含水层结构、地下水补、迳、排条件及水质特征, 按照对地下水勘察的难易程度,将水源地划分为三类九型(表 2)。 表 2222 水源地勘察难易程度分类 类 型 水文地质特征 孔 隙 水 类 简单型 浅埋的单层或双层含水层,岩性、厚度比较稳定或有规律的变化,补给条件较好,水质简单 中等型 双层或多层含水层,岩性、厚度不很稳定,补给条件与水质比较复杂 复杂型 埋藏较深的多层含水层,岩性及厚度变化较大,补给条件不易搞清,水质复杂或咸、淡水相间,开采后易与咸水层或海水发生水力联系 岩 溶 水 类 简单型 地质构造简单,可溶岩裸露或半裸露,岩溶发育比较均匀,地下水补给边界条件简单 中等型 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可溶岩埋藏较浅(一般小于 50米),岩溶发育不均匀,地下水补给边界条件较复杂 复杂型 地质构造复杂,可溶岩埋藏较深,岩溶发育极不均匀,地下水补给边界条件复杂 裂 隙 水 类 简单型 含水层比较稳定,补给条件及水质较好,埋藏条件比较简单,一般多为浅层层间承压水或强烈风化带潜水 中等型 含水层不稳定,地质构造、补给条件及水质较为复杂,一般为深埋的断续分布的多层层间承压水或断裂带脉状水 复杂型 地质构造复杂,含水层(带)分布极不均匀,一般为构造裂隙水或断裂带脉状水 2.2 各类型水源地应查明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2.2.1 各类型水源地,除查明一般水文地质条件外,还应根据各自的特点, 有针对性的查明相应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2.2.2 山间河谷及傍河型一般应查明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a.河谷与河谷阶地的类型、分布范围,古河道的分布范围,河流水文特征; b.山区地下水对河谷地下水的补给作用; c.地下水与河水在不同的河谷地段和不同时期的相互补排关系; d.河水补给地下水途径、补给带宽度、河床沉积物结构。多泥沙河流尽可能确 定淤积系数。 2.2.3 冲洪积扇型一般应查明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a.山前冲洪积扇和掩埋冲洪积扇的沉积结构、分布范围及水文地质条件; b.山区与平原的接触关系、山前断裂与坳陷对冲洪积扇的形成作用,调查本流 域范围内的山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山区河流与地下水对平原地下水的补给特征; c.地下水溢出带分布范围、溢流量。 2.2.4 冲积、湖积平原型一般应查明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a.不同成因类型、不同河系堆积物的沉积关系,岩相特点及水文地质特征。确 定古河道、古湖泊的分布范围; b.咸水体的空间分布范围及咸水体与淡水体的接触关系; c.第四纪陆相与海相堆积物的接触形式。 2.2.5 滨海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型一般应查明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a.海岸性质、海滨变迁、海水入侵范围及潮汐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确定地下 水、河水与海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和补排关系; b.三角洲的面积、河流冲积层和海相沉积层的空间分布位置,尽可能查明三角 洲的形成时代和变迁情况; c.咸、淡水层的空间分布范围,天然或开采条件下的补、排转化关系。 2.2.6 裸露岩溶型一般应查明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a.查明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界线及分布范围,圈定地下河补给区,大致确定地 下水分水岭的位置及其变动情况; b.地下河的分布及其大致轨迹; c.地下河天窗、溶洞深潭、季节性溢洪湖、落水洞、洼地、干谷、地下河出口 以及地表水消失和再现等岩溶地质现象; d.基本查明岩溶管道、洞穴、溶孔的发育规律及充填情况,查明岩溶发育程度 及垂直分带; e.调查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河流水文等因素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查明有利于岩溶水形成的地层层位,褶皱部位和断裂带等富水地段; f.调查岩溶大泉的形成条件及主要控制因素,确定岩溶大泉的泉域范围、泉流 量及泉水下游的地下水排泄量; g.选择典型地段分别在旱季、雨季和洪峰期进行连通试验。查明地下河连通情 况和地下水的流向、流速、流量以及岩溶水在各通道之间、岩溶水与地表水之间的 相互转化条件和补给关系; h.对大型洞穴应进行专门调查与测量。 2.2.7 隐伏岩溶型一般应查明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a.盖层类型(松散层或碎屑岩类盖层或双重盖层)、分布及厚度、盖层的含水层 与下伏岩溶含水层之间的关系,以及岩溶水的水力特征; b.岩溶发育的主要层位、深度及其发育特征,着重研究地质构造与岩溶发育的 关系,确定主要岩溶洞穴通道的大体空间分布位置、充填情况、岩溶水的富集规律 与边界条件; c.当隐伏岩溶区相邻的补给区或排泄区为裸露岩溶时,应利用邻区水文地质资 料,综合分析补给与排泄条件,作为该区岩溶水资源评价的依据; d.岩溶矿区,应充分收集矿区水文地质资料,研究供、排结合的可能性。 2.2.8 红层孔隙裂隙型一般应查明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a.红层中的溶蚀孔洞发育规律,以及砂岩、砾岩岩层的分布、厚度及富水性; b.浅层孔隙裂隙潜水富集部位; c.褶皱、断裂及裂隙对地下水富集规律的控制作用。 2.2.9 碎屑岩裂隙型一般应查明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a.软硬相间地层组合情况及其中硬脆性岩层的厚度及裂隙发育程度,确定其局 部富水地段,查明单一硬脆性岩层的断裂构造富水带; b.可溶岩夹层的分布、溶蚀程度,确定其富水性; c.不整合面和沉积间断面上出露的泉及其裂隙富水带。 2.2.10 玄武岩裂隙孔洞型一般应查明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a.各期玄武岩顶气孔带、底气孔带、原生柱状裂隙、大型孔洞的发育特征和空 间分布规律,以及含水性能,各喷发间断期的沉积物特征及分布规律; b.玄武岩裂隙、孔洞发育层与凝灰岩等隔水层接触带的富水情况。 2.2.11 块状岩石孔隙裂隙型一般应查明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a.风化壳的性质、深度、分布规律和含水性能,确定具有一定汇水面积的富水 地段; b.岩浆岩围岩接触蚀变带的类型、宽度、破碎情况和裂隙发育程度及其富水情 况; c.脉岩的岩性、产状、规模、穿插关系、透水性以及脉岩迎水面裂隙带和脉岩 与断裂相交部位的富水程度; d.断裂带与节理密集带的产状、规模、充填及富水情况。 2.3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实物工作量的确定及主要勘察方法 2.3.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区范围,中型以上水源地可参照表 3 执行;小 型水源地可根据供水目的和需水量而定。 表 3333 中型以上水源地勘察工作区范围 勘察阶段 比例尺 测 绘 范 围 勘 探 范 围 前期论证阶段 1:20万-1:5万 根据城市、经济区或建设项 目总体规划方案或设想,结 合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应尽 量包括完整的自然单元 初步勘察阶段 1:5万-1:2.5 万 前期论证阶段中确定的若 干个富水地段所在的完整 水文地质单元。平原地区可 根据具体水文地质条件确 定 主要在富水地段。必要 时,在相邻水文地质单元 布置少量勘探孔,以查明 边界条件 详细勘察阶段 1:2.5万-1:1 万 初步勘察阶段选定的水 源地。宜大于预计地下水 开采漏斗影响范围 2.3.2 水文地质测绘的技术定额应根据勘察阶段、目的、任务、水文地质条 件复杂程度和研究程度合理安排,不能平均使用,以解决水文地质问题为前提,满 足相应勘察阶段的精度要求为准则,不能单纯追求工作量。表 4 规定可供编写设计 使用。 2.3.3 地面物探工作一般在初步勘察阶段进行,详细勘察阶段只作些补充工 作。工作量可参照相同比例尺的物探规程、规范执行。 2.3.4 水文地质钻探工作量可按表 5规定执行。当进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 时,还应适当增加抽水试验孔的钻探工作量。 2.3.5 抽水试验工作量可按表 6规定执行。 表 6666 抽水试验工作量一览表 勘察阶段 试验类别 孔隙水 岩溶水 裂隙水 初 步 勘 察 阶 段 单孔抽水 抽水钻孔占控制性勘探孔(不包 括观测孔)数的百分比(%) >60 凡具有供水价值和对参数计算有 意义的钻孔均应抽水 稳定时间(小时) 8~24 多孔抽水 抽水孔组数 每个有供水价值的参数区至少 1 组 最短延续时间(天) 7 10 详 细 勘 察 阶 段 群孔干 扰抽水 抽水孔组数 1 总抽水量占提交可开采量的百 分比(%) >30 >50 最短延续时间(天) 10 15 试验性开 采抽水 抽水孔组数 1* 1 总出水量 接近需水量 最短延续时间(天) 30(枯水期进行) ****凡作了群孔干扰抽水试验的水源地,可不作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 2.3.6 水文地质测绘水样分析工作量按表 4规定执行。勘探钻孔水样分析工 作量及分析项目按 3.6.1.2 要求执行。 2.3.7 岩(土)样分析工作量,对松散层地区的取芯孔应取粒度分析样(取样间 距见第 3章)。每个中型以上水源地尽量选取 1~2个钻孔采取孢粉、微体古生物、 古地磁等分析样品。 对基岩地区,每个中型以上源地应选 1~2 个钻孔采取岩石镜下鉴定样品;可溶 岩应同时采取岩石化学分析样品。 2.3.8 地下水动态观测范围应大于勘探区范围。观测孔密度可按表 7 规定执 行。表中观测尽量利用已有钻孔或其他水点,必要时可布置专门地下水动态观测孔。 表 7777 地下水动态观测孔密度 个////平方公里 孔 隙 水 岩 溶 水 裂 隙 水 裸露岩溶型 隐伏岩溶型 初步勘察阶段 0.50~0.30 0.05~0.20 0.03~0.10 0.05~0.20 详细勘察阶段 0.3~0.5 0.2~0.4 0.1~0.3 0.2~0.4 开采阶段 0.2~0.4 0.1~0.3 0.1~0.4 0.1~0.3 注: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量,应根据水源地水文地质类型及水源地勘察难易程度分类来确定,简 单型取工作量下限定额,复杂型取上限定额,中等型取中间值。 2.3.9 不同勘察阶段的勘察方法及工作内容可参照表 8 执行。 表 8888 不同勘察阶段的勘察方法及工作内容 阶段勘察法方 工作内容 遥 感 测 绘 物 探 钻 探 水文地质试 验 动态观测 前 期 论 证 阶 段 搜集卫星 图象、航 空相片等 遥感图 象,进行 室内水文 充分利用已 有 1:20万、 1:10万水 文地质普查 和其他地 质、水文地 搜集、 分析、整 理地面物 探和测井 资料 若地区研 究程度不 能满足规 划要求, 可布置少 量勘探孔 若计算参数 不能满足规 划要求,可作 少量水试验 搜集地下水 动态和水文 气象资料, 利用已有 井、孔、泉 和地表水测 地质解 译,编制 水文地质 解译图 质资料,有 目的、有重 点地进行地 面踏勘。对 有供水前景 的地段,根 据需要做少 量水文地质 调查 流点进行动 态观测 初 步 勘 察 阶 段 进行图象 处理、野 外验证, 制作相片 镶嵌图编 制详细水 文地质解 译图 全面进行水 文地质测 绘。若无相 同比例尺的 地质底图, 应进行综合 性地质、水 文地质测绘 勘探区开 展与测绘 同比例尺 的地面物 探工作, 全面开展 地球物理 测井;定 量解译物 探资料 布置控制 性勘孔、 多孔抽水 试验孔及 观测孔 单孔抽水试 验和多孔抽 水试验 建立控制性 地下水长期 观测孔和 井、泉、地 表水测流点 详 细 勘 察 阶 段 根据需要对 水源区进行 补充水文地 质测绘 少量补充 性物探工 作 布置群孔 干扰抽水 试验孔或 试验性开 采抽水孔 及观测孔 进行群孔干 扰抽水试验 或试验性开 采抽水试验, 根据需要补 充单孔及多 孔抽水试验 在初步勘察 基础上健全 地下水观测 网点 开 采 阶 段 专门性水文 地质调查 专门性地 面物探和 测井工作 专门性钻 探 试验性开采 抽水试验和 其他专门性 试验研究,如 模拟试验、建 立水源地管 理模型井型、 结构等开采 技术研究、人 工回灌试验、 地下水污染 机理研究以 及水源地其 他环境地质 问题研究等 继续地下 水和地表水 的长观工 作,建立地 下水动态预 报模型,并 建立与专门 性试验有关 的观测工作 3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3.1 遥感图象解译 3.1.1 遥感图象解译主要适用于前期论证阶段和初步勘察阶段。解译工作应 先于水文地质测绘,并贯穿其整个过程,以提供编写设计、布置水文地质观测路线 的依据。达到减少水文地质测绘工作量,提高工作精度的目的。 3.1.2 一般使用的遥感图象为卫星图象和航空相片,必要时,在卫星图象和 航空相片解译的基础上提出课题,进行红外扫描或其他专门遥感飞行,获得相应的 遥感图象。 3.1.3 遥感图象解译的基本要求: 3.1.3.1 进行相片质量鉴定。在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包括不同地质体的光 谱特征资料)和野外踏勘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地质、水文地质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 3.1.3.2 应选用不同时间、不同波段、不同比例尺卫星图象进行水文地质 对比解译。图象比例尺可根据卫星图象质量放大到 1:50 万至 1:25 万。 3.1.3.3 使用的航空相片比例尺,尽量接近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一般不 宜小于 1:5万。 3.1.3.4 为发挥卫星图象视域范围大、反映构造轮廓清楚的客观效果,和 航空相片局部细节详细的长处,卫星图象和航空相片最好结合使用。但在进行区域 地质、水文地质解译时,卫星图象也可单独使用。 3.1.3.5 遥感图象解译一般采用目视解译和航空立体镜的光学机械解译, 尽可能采用假彩色合成为主的电子光学解译和计算机图象处理,以提高解译水下和 效果。 3.1.3.6 遥感图象解译,应结合已有的地面地质、物探、钻探等资料进行。 3.1.3.7 单张相片及镶嵌图的解译结果,可采用徒手或仪器转绘到与测绘 比例尺相应的地形底图上,统一编绘成解译成果图。 3.1.4 遥感图象主要解译下列内容: a.划分主要地貌单元,判定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及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地层 岩性、地下水分布的关系; b.地质构造基本轮廓、新构造形迹、裸露及隐伏的线性构造位置; c.各种岩溶形态和成因类型; d.解译各种水文地质现象,判定泉点、泉群、地下水溢出带和地表水渗失带位 置,圈定地表水体的范围,分析水系发育特征; e.古河道、浅层淡水的分布范围; f.分析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等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3.1.5 遥感图象室内解译成果的野外验证 3.1.5.1 野外验证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a.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 b.外推解译成果; c.解译新增加的及隐伏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 3.1.5.2 验证方法: a.通过路线踏勘或水文地质测绘对新增或外推的地质、水文地质解译成果进行 验证,以期达到减少测绘工作量的目的; b.通过勘探对隐伏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进行验证,必要时可专门布置少量的 物探、钻探工作。 3.1.6 通过遥感图象解译,应提交与测绘比例尺相同的遥感图象水文地质解 译图及文字说明。根据需要,可分别编制地貌、地质构造解译图、相片镶嵌图和典 型象片图等。 3.1.7 通过遥感图象解译,能够解决或基本能够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地区, 可不作或少作水文地质测绘工作,以减少野外工作量。 3.2 水文地质测绘 3.2.1 水文地质测绘的底图应采用大于或等于测绘比例尺的地形地质图,如 只有上述比例尺的地形图而无地质图时,应进行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 3.2.2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路线,宜垂直岩层(岩体)和构造线走向;或顺河 谷、沟谷、地貌形态变化显著和地下水露头较多的方向布置;为追索含水层或地质 构造,可沿含水层和构造线走向布置。 水文地质点应布置在地质、水文地质有意义的地点,不应平均布置。 3.2.3 水文地质测绘主要调查内容: a.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及各地貌单元的界线和相互关系,查明地层、构造、含 水层的分布、地下水富集等与地貌形态的关系; b.地层岩性、成因类型、时代、层序及接触关系,查明地层岩性与地下水富集 的关系; c.褶皱、断裂、裂隙等地质构造的形态、成因类型、产状及规模,查明褶皱构 造的富水部位及向斜盆地、单斜构造可能形成自流水的地质条件,判定断层带和裂 隙密集带的含水性、导水性、富水地段的位置及其与地下水活动的关系,确定新构 造的发育特点与老构造的成生关系及其富水性; d.含水层性质、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各含水层(组)或含水带的埋藏和分布的一 般规律; e.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等水文地质条件; f.泉的出露条件、成因类型和补给来源,测定泉水流量、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搜集或访问泉水动态资料,确定主要泉的泉域范围; g.钻孔和水井的类型、深度、结构和地层剖面,测定井孔的水位、水量、水的 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选择有代表性的水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 h.初步查明区内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i.初步查明地下水的污染范围、污染程度与污染途径; j.测定地表水体的规模、水位、流量、流速、水质和水温,查明地表水和地下 水的补排关系; k.调查地下水、地表水开采利用情况,搜集水文气象资料,综合分析区域水文 地质条件。 3.3 水文地质物探 3.3.1 地面物探 3.3.1.1 基本要求: a.地面物探的目的,是圈定含水层空间分布及富水区,提高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质量,指导勘探钻孔的布置,提高钻探效果和减少钻探工作量; b.凡只有地球物理前提,且可以消除人工物理场干扰的地区,均应进行地面物 探工作,根据测区水文地质条件、被探测体的地球物理特性等因素选择物探方法; c.地面物探工作,一般在水文地质测绘基础上,于钻探工程设计之前进行,以 指导勘探钻孔的合理布置。 3.3.1.2 地面物探主要探明下列内容: a.含水层(带)的分布范围、厚度、埋深、富水性,圈定地下水富水地段; b.埋藏冲洪积扇的分布范围和埋藏深度,上覆冲洪积扇储水结构的边界条件、 底板形态; c.古河道的形态、规模、掩埋深度及富水件; d.咸水分布范围、厚度,以及咸水区内淡水透镜体的分布; e.岩溶发育的分布位置、发育程度及其深度,寻找隐伏的岩溶管道、洞穴和地 下河; f.覆盖层厚度、隐忧断裂带、接触带和沉积间断面的空间分布位置及其富水的 可能性。 3.3.1.3 不同类型水源地可按表 9选用物探方法。 表 9999 不同类型水源地地面物探方法 类 型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孔隙水 电测深、浅层地震 岩溶水 电阻率、浅层地震、重力测量、频率测深、甚低频或声频大地电场、放射性找水方法、连通试验(同位素示踪、食盐示踪、地质炸弹) 裂隙水 沉积岩 各种电剖面、浅层地震、频率测深、声频大地电场、放射性找水方法 火成岩 各种电剖面、浅层地震、频率测深、磁法、放射性找水方法、甚低频及声频大地电场 3.3.1.4 地面物探可单独提交报告。附各种物探平面图、剖面图、物探解释 推断的水文地质平面图、剖面图。 3.3.2 地球物理测井 3.3.2.1 地球物理测井的目的,是弥补岩芯采取率的不足,在钻孔中取得更 多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减少取芯孔数,指导成井。 3.3.2.2 勘探钻孔一般均应进行地球物理测井。结合测区水文地质条件,选 择有效的测井方法和最佳技术条件。每个钻孔至少测量三种参数曲线。 3.3.2.3 地球物理测井主要探测下列内容: a.钻孔地质剖面、断裂带、裂隙带、岩溶发育带的位置及厚度; b.含水层(带)的位置及厚度; c.咸、淡水的分界面; d.抽水试验孔的涌水量与含水层地下水有效进水深度的关系; e.测量钻孔孔径、孔斜、井液,寻找井内事故位置; f.尽可能测定含水层的岩性、密度、孔隙度、渗透系数及地下水的矿化度、流 速、流向、流量等。 3.3.2.4 不同地质类型的钻孔宜按表 10选择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表 10101010 不同地质类型钻孔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项目 类型 应 测 项 目 选 测 项 目 松散层 电阻率、自然电位、自然伽马 井斜、抽水孔井中地下水流速、流量、井径、井温、伽马伽马 基岩 电阻率、自然电位、自然伽马、井中流体测量 超声成象、井径、井斜、声速、伽马伽马、 井液电阻率、井温、钻孔电磁波 3.3.2.5 地球物理测井工作结束后,应按地球物理测井规范要求提交测井 综合曲线图、地质、水文地质解译成果及文字总结。 3.4 水文地质钻探 3.4.1 钻孔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勘探钻孔一般在水文地质测绘和地面物探工作的基础上布置; b.钻探工作量应在充分利用已有的物探、钻探和机井等资料的基础上合理分配; c.应结合水文地质计算方法布孔,注意边界条件的确定; d.根据“以探为主、探采结合”的原则,应考虑未来生产井的格局和长期观测孔 的需要布孔,做到一孔多用。 不同水文地质类型勘探钻孔一般应按表 11的原则布置。 表 11111111 勘探钻孔布置原则 类 型 一般 原 则 特 殊 要 求 孔 隙 水 山间河谷 及傍河型 1.垂直或平行地下水流向及 主要含水地质体布置勘探线。 2.结合水文地质计算方法布 置 主要勘探线应垂直河谷,其辅助勘 探线可平行河谷 冲洪积扇型 主要勘探线应沿着扇轴线方向布 置,辅助勘探线在富水地段垂直扇轴 方向布置 冲积、湖 积平原型 勘探线可垂直古河道布置 滨海平原及 河口三角洲型 在沿海咸水分布区,主要勘探线宜 垂直海岸线布置 岩 溶 水 裸露岩溶型 1.控制储水构造及边界条件。 2.富水性较均匀的含水层,勘 探线一般应垂直主要构造线或沿 地层和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最大的 方向布孔。 3.地下水分布不均匀的地区, 勘探孔宜布置在下列富水地段: 根据岩溶地貌、岩溶发育规律布孔 隐伏岩溶型 根据物探资料,在隐伏断裂交叉部 位和隐伏岩溶天窗区或物探异常点布 孔 裂 隙 水 红层孔隙裂 隙型 钙质砂岩、砾岩及风化层厚度较大 的汇水区均匀布孔 碎屑岩 裂隙型 a.背斜的倾没端和向斜轴部构 造变动显著的地段;b.地层走向 剧变部位;c.断裂破碎带和裂隙 密集带;d.沉积岩与火成岩脉或 侵入体的接触带;e.可溶岩与其 他岩层的接触带,f.地下水集中 排泄带;g.岩溶发育部仕;h. 地貌上有利于地下水富集地段 玄武岩裂隙孔 洞型 块状岩石孔隙 裂隙型 碎屑岩裂 隙型 1.重点在硬脆性岩层、灰岩夹层、 沉积间断面分布位置上布孔 2.富集层间裂隙水的自流盆地和自 流斜地,一般应垂直构造线布孔 玄武岩裂 隙孔洞型 布置于玄武岩管道洞穴、气室洞穴 及裂隙发育地段 块状岩石 孔隙裂隙型 1.布置在具有一定供水意义的风化 带和风化裂隙发育地段。 2.布置于中厚层变质岩构造裂隙发 育带 混合类型 主要勘探线应控制对水源地起主导作用的水文地质类型,辅助勘探线可结合次要水文地质类型布置 3.4.2 勘探钻孔原则上都应采取岩芯。当通过地球物理测井,满足了 3.3.2. 3之 a、b 要求,基本掌握了含水层变化规律的地区,取芯扎数可适当减少。 3.4.3 勘探钻孔深度,一般要求揭穿供水目的层(带)。松散地层地区,应有部 分控制性深孔或打到基岩的钻孔。 3.4.4 勘探钻孔及抽水试验孔井管宜选用钢管或铸铁管,各种观测孔井管可选 用塑料管或玻璃钢管。 3.4.5 滤水管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a.抽水试验孔滤水管孔隙率一般不小于 20%; b.滤水管缠丝间距和填砾规格应符合表 12规定; 表 12121212 缠丝间距和填砾规格表 含水层分类 滤水管缠丝间距毫米 围填砾料直径 毫米 粉细砂 0.75-1.00 1.00-2.00 细中砂 1.00-1.50 2.00-4.00 中粗砂 1.00-2.00 2.00-6.00 砂砾卵石 2.00-3.00 6.00-10.00 c.抽水孔滤水管的口径,在松散含水层中应不小于 200毫米,破碎基岩含水层 应不小于 150毫米,观测孔滤水管口径一般不小于 89毫米; d.抽水孔滤水管的下端应有管底封闭的沉淀管,其长度可根据孔深确定,一般 为 2—8米。 3.4.6 滤水管安装完毕后应及时洗井。根据地层岩性、钻孔结构、孔管材料和 设备情况可灵活选用机械的或化学的洗井方法,以满足洗井质量检验标准为准则。 3.4.7 洗井质量检验标准: a.洗井后通过两次简易抽水试验对比验证,单孔涌水量增大不超过 5%,动水 位升降不超过水位下降值的 1%; b.断续大强度洗井,井水不出现混浊现象; c.采用活塞洗井法洗井后,井内沉砂不上升或基本不上升; d.与相同条件的生产井比较,单位涌水量应基本一致。 3.4.8 钻孔质量要求: a.钻孔孔径:抽水试验孔应尽量与设计开采井孔径一致,松散地层钻孔应保证滤 水管外有 75-100毫米的填砾厚度。地质孔、观测孔,在松散地层中,应确保下入 89毫米的滤水管,基岩钻孔口径一般不少于 91 毫米; b.孔斜:每 100米间距内不超过 20,随着钻孔的加深可以递增计算; c.冲洗液:一般要求使用清水钻进,但可以根据地层稳定程度和水源条件,合理 选择清水或泥浆作为钻进冲洗液; d.钻孔止水(或封孔):分层抽水试验钻孔,或穿过工业矿体的钻孔均应按设计要 求和技术要求进行止水或封孔; e.岩芯采取率:粘性土、完整基岩平均不低于 70%(每层不低于 60%),砂性土、 风化或破碎基岩平均不低于 40%(每层不低于 30%); f.岩芯取样:采取的岩心试样应只有代表性,能反映取芯层的岩石特征,采取的 试验样品必须满足试验要求; g.钻进过程中,应连续地进行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并及时作好观测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 h.勘探钻孔(包括观测孔)均应测量孔口坐标和高程。 3.4.9 钻进过程中应及时进行地质编录,钻孔竣工后及时提交钻孔地质柱状图、 水文地质观测及岩芯记录表、测井曲线、岩芯揭片、素描或照片、采样及分析结果 等地质资料,并编制钻孔综合成果图。 3.5 抽水试验 3.5.1 基本要求 3.5.1.1 抽水试验主要分为单孔抽水、多孔抽水、群孔干扰抽水和试验性开 采抽水。 a.单孔抽水试验:仅在一个试验孔中抽水,用以确定涌水量与水位降深的关系, 概略取得含水层渗透系数; b.多孔抽水试验:在一个主孔内抽水,在其周围设置若干个观测孔观测地下水 位。通过多孔抽水试验可以求得较为确切的水文地质参数和含水层不同方向的渗透 性能及边界条件等; c.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在影响半径范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钻孔中同时进行的 抽水试验;通过干扰抽水试验确定水位下降与总涌水量的关系,从而预测一定降深 下的开采量或一定开采定额下的水位降深值,同时为确定合理的布井方案提供依据; d.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是模拟未来开采方案而进行的抽水试验;一般在地下 水天然补给量不很充沛或补给量不易查清,或者勘察工作量有限而又缺乏地下水长 期观测资料的水源地,为充分暴露水文地质问题,宜进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并 用钻孔实际出水量作为评价地下水可开采量的依据。 3.5.1.2 单孔抽水试验采用稳定流抽水试验方法,多孔抽水、群孔干扰抽水 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一般采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方法。在特殊条件下也可采用变 流量(阶梯流量或连续降低抽水流量)抽水试验方法。 3.5.1.3 抽水试验孔宜采用完整井(巨厚含水层可采用非完整井)。 3.5.1.4 观测孔深应尽量与抽水孔一致。 3.5.1.5 抽水试验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a.除单孔抽水试验外,均应编制抽水试验设计任务书; b.测量抽水孔及观测孔深度,如发现沉淀管内有沉砂应清洗干净; c.做一次最大降深的试验性抽水,作为选择和分配抽水试验水位降深值的依据; d.在正式抽水前数日对所有的抽水孔和观测孔及其附近有关水点进行水位统 测,编制抽水试验前初始水位等水位线图,如果地下水位日变化很大时,还应取得 典型地段抽水前的日水位动态曲线; 3.5.1.6 为防止抽出水的回渗,在预计抽水影响范围内的排水沟必须采取防 渗措施。当表层有 3 米以上的粘土或亚粘土时,一般可直接挖沟排水。 3.5.1.7 需要对多层含水层地下水进行分层评价时,应分层进行抽水试验, 或用井中流速、流量仪解决分层抽水问题。 3.5.2 抽水试验孔布置要求 3.5.2.1 抽水孔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对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具有控制意义的典型地段,应布置单孔抽水试验孔, 根据单孔抽水试验资料计算的水文地质参数编制参数分区图; b.多孔抽水试验孔组,一般参照导水系数分区图,并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布置, 每个有供水意义的参数区至少布置一组,其抽水试验资料所求参数可作为该区计算 参数(不用平均参数); c.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应在拟建水源地范围内,选择有代 表性的典型地段,并结合开采生产井布置。 3.5.2.2 观测孔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为了计算水文地质参数,在抽水孔的一侧宜垂直地下水的流向布置 2—3个 观测孔; b.为了测定含水层不同方向的非均质性或确定抽水影响半径,可以根据含水层 的不同情况,以抽水孔为中心布置 1-4 条观测线;如有两条观测线,一条垂直地下 水流向,另一条宜平行地下水流向; c.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应在抽水孔组中心布置一个观测 孔;为查明相邻已采水源地的影响,应在连接两个开采中心方向布置观测孔。为确 定水位下降漏斗形态和补给(或隔水)边界,应在边界和外围一带布设一定数量的观 测孔; d.多孔抽水孔组的第一个观测孔应尽量避开三维流的影响,相邻两观测孔的水 位下降值相差不小于 0.1 米,最远观测孔的下降值不宜小于 0.2 米,各观测孔应 在对数数轴上呈均匀分布; e.在半承压水含水层进行抽水试验时,宜在观测孔附近覆盖层(半透水层或弱 含水层)中布置副观测孔; f.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水位下降漏斗范围内的重要建筑物附近宜增设工程地 质观测点。 3.5.3 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 3.5.3.1 稳定流抽水试验一般进行三次水位降深,最大降深值应尽抽水设备 能力确定。 3.5.3.2 水位降深顺序,基岩含水层一般宜先大后小,松散含水层宜按先小 后大逐次进行。 3.5.3.3 在稳定延续时间内,涌水量和动水位与时间关系曲线在一定范围内 波动,而且没有持续上升或下降的趋势[注]。当水位降深小于 10米,用压风机抽水时, 抽水孔水位波动值不得超过 10—20厘米;用离心泵、深井泵等抽水时,水位波动值 不超过 5厘米。一般不应超过平均水位降深值的 1%,涌水量波动值不能超过平均 流量的 3%。 注:①当有观测孔时,应以最远观测孔的动水位判定。 ②应考虑自然水位影响。 ③在滨海地区应考虑潮汐对动水位的影响。 3.5.3.4 观测频率及精度要求: a.水位观测时间一般在抽水开始后第 1、3、5、10、20、30、45、60、75、90 分钟进行观测,以后每隔 30 分钟观测一次,稳定后可延至 1小时观测一次。水位读 数应准确到厘米; b.涌水量观测应与水位观测同步进行;当采用堰箱或孔板流量计时,读数应准 确到毫米; 注:为保证测量精度要求,可根据流量大小,选用不同规格的堰箱。当流量小于 10101010升/秒时, 堰箱断面面积应大于 25252525平方分米((((即 0000.5555××××0000.5555米))));流量为 10101010————50505050升/秒时,堰箱断面 面积应大于 100100100100平方分米((((即 1111××××1111米))));流量为 50505050-100100100100升/秒时,堰箱断面面积应大于 202020200000 平方分米((((即 1111××××2222米))))。 c.水温、气温宜 2~4 小时观测一次,读数应准确到 O.5℃,观测时间应与水 位观测时间相对应。 3.5.3.5 停泵后应立即观测恢复水位,观测时间间隔与抽水试验要求基本相 同。若连续 3小时水位不变,或水位呈单向变化,连续 4 小时内每小时水位变化不 超过 1 厘米,或者水位升降与自然水位变化相一致时,即可停止观测。 3.5.3.6 试验结束后应测量孔深,确定过滤器掩埋部分长度。淤砂部位应在 过滤器有效长度以下,否则,试验应重新进行。 3.5.4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 3.5.4.1 钻孔涌水量应保持常量,其变化幅度不大于 3%。 3.5.4.2 抽水延续时间除满足表 6的要求外,并可结合最远观测孔水位下降 与时间关系曲线[S(或Δh2)-lgt]来确定。 a.当 S(或Δh2)-lgt 曲线至拐点后出现平缓段,并可以推出最大水位降深时, 抽水方可结束; 注:在承压含水层中抽水,采用 S-lg t 曲线,在潜水含水层中抽水采用Δh2-lgt 曲线。 Δh2是指港水含水层在自然情况下的厚度 H和抽水试验时的厚度 h的平方差, 即Δh2=H2-h2。 b.当 S(或Δh2)-lg t曲线没有拐点或出现几个拐点,则延续时间宜根据试验的目 的确定。 3.5.4.3 观测频率及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a.水位观测宜按第 0.5、1、1.5、2、2.5、3、3.5、4、5、6、7、8、10、 12、15、20、25、30、40、50、60、75、90、105、120 分钟进行观测,以后每隔 30 分钟观测一次,其余观测项目及精度要求可参照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进行; b.抽水孔与观测孔水位必须同步观测; c.抽水结束后,或试验期间因故中断抽水时,应观测恢复水位,观测频率应与 抽水时一致,水位应恢复到接近抽水前的静止水位。 3.5.4.4 群孔干扰抽水试验除按非稳定流抽水要求进行外,还应满足下列要 求: a.干扰孔之间的距离,应保证一孔抽水,使另一孔产生一定的水位削减; b.水位降深次数应根据设计目的而定,一般应尽抽水设备能力做一次最大降深; c.各干扰孔过滤器的规格和安装深度应尽量相同; d.各抽水孔抽水起、止时间应该相同; e.试验过程中,宜同时对泉和可能受影响的地表水点进行水位、流量和水温的 观测。 3.5.4.5 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除按群孔干扰抽水要求进行外,还应满足下 列要求: a.抽水试验一般在枯水期进行; b.抽水钻孔总涌水量尽量接近设计需水量; c.水位下降漏斗中心水位稳定时间不宜少于一个月; d.若水位不能达到稳定,应及时调节总涌水量,使其达到稳定。 3.5.5 资料整理要求 3.5.5.1试验期间,对原始资料和表格应及时进行整理。试验结束后,单孔抽 水试验应提交抽水试验综合成果表,其内容包括:水位和流量过程曲线、水位和流 量关系曲线、水位和时间(单对数及双对数)关系曲线、恢复水位与时间关系曲线、 抽水成果、水质化验成果、水文地质计算成果、施工技术柱状图、钻孔平面位置图 等。并利用单孔抽水试验资料编绘导水系数分区图。多孔抽水试验尚应提交抽水试 验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平面图、剖面图。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 还应提交抽水孔和观测孔平面位置图(以水文地质图为底图)、勘察区初始水位等水 位线图、水位下降漏斗发展趋势图(编制等水位线图系列)、水位下降漏斗剖面图、 水位恢复后的等水位线图、观测孔的 S-t、S-lg t 曲线[注]、各抽水孔单孔流量和 孔组总流量过程曲线等。 注:①要消除区域水位下降值。 ②在基岩地区要消除固体潮的影响。 ③傍河抽水要消除河水位变化对抽水孔水位变化的影响。 3.5.5.2 多孔抽水试验、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均应编写 试验小结,其内容包括:试验目的、要求、方法、获得的主要成果及其质量评述和 结论。 3.6 水、土、岩分析实验 3.6.1 水质分析 3.6.1.1 水质分析的主要任务: a.划分地下水化学类型,研究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垂直和水平分带规律; b.测定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大肠肝菌及细菌总数,为生活用水和各种 专门性工业用水水质评价提供依据; c.查明污染区地下水污染物质成分和含量、污染源、污染途径、污染范围、污 染深度、污染程度、危害情况及污染发展趋势等,为拟定水源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d.研究地方病与地下水水质的关系。 3.6.1.2 采样范围: a.一般水文地质点(泉、井、孔)应采取简分析样,取样个数可按表 4执行; b.各含水层的代表性水文地质点,以及所有抽水孔(井)应按抽水层次取全分析样, 全分析样个数不少于简分析样总数的 20%; c.在拟建水源地范围内,各主要含水层的重点抽水孔应取细菌分析样; d.根据水文地质环境和设计部门对水质的要求,采取相应的微量元素和特种成 分分析样。 3.6.1.3 特殊地段水质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a.工厂、城镇、农灌区及其下游地下水已受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区,应分 析与工厂排污和使用农药、化肥有关的有毒物质和组分,同时,对有机污染的综合 指标进行分析,并在同一孔中定时取样分析,以了解污染发展趋势; b.地方病分布区,除分析常规项目外,应增加可能与地方病有关的特殊项目和 微量元素的分析,在矿区附近应分析与矿产有关的金属、稀有金属和其他有害元素; c.在滨海及其他水质复杂的地区,为查明因地下水开采可能引起的水质恶化, 在抽水过程中应定时测定氯离子的变化。 3.6.1.4 样品采取及分析精度应按地质矿产部科技司编的《水样的采取、保 存与送检规程》执行。 3.6.2 钻孔中实验土样的采取 3.6.2.1 颗粒分析样的采取,当无特殊要求时,含水层中一般每 2—3 米取— 个,含水层厚度小于 2 米应取一个;非含水层可以仅在典型剖面上的钻孔中采取, 一般每 3—5米取一个,厚度小于 3米者应取一个。地层厚度很大时可以适当少取。 3.6.2.2 在新生代沉积厚度大的地区,尽可能选择 l 一 2 个具有代表性的勘 探孔系统采取孢粉、微体古生物及古地磁分析样品,进行分析鉴定,为确定地层时 代及水文地质分层提供依据。 3.6.2.3 当需要用实验室法测定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时,应尽量采取不扰动 的原状样。 3.6.3 同位素分折 3.6.3.1 凡有条件利用同位素技术的地区,都应创造条件开展同位素分析工 作。 3.6.3.2 同位素分析的目的: a.查明地下水的成因、补给源、径流途径、形成条件,示踪地下水运动轨迹; b.测定地下水年令及地下水温度; c.确定水中溶解物质的起源,示踪地下水中化学成分的运移。 3.6.3.3 一般只测定水中的同位素,必要时可测定土中的同位素。 3.6.3.4 同位素分析成果应与地质、水文地球化学资料综合利用,深入解决 水文地质问题(地下径流形成规律、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含水层(带) 间的补排关系、咸水向淡水入侵等)。 3.6.4 岩石实验及化学分析 3.6.4.1 应选择代表性钻孔取样进行裂(孔)隙率的测定。 3.6.4.2 对碳酸盐类岩石,可选择典型层位,取样测定岩溶率和 CaO、MgO 的含量比,为分析岩溶发育规律提供参考资料。 3.6.4.3 必要时取磨片镜下鉴定样,鉴定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确定岩石 名称。 3.7 地下水动态观测 3.7.1 地下水动态观测工作基本要求 3.7.1.1 初步勘察阶段,建立控制性观测点,观测持续时间应满一个水文年, 对于小型水源地或设计开采量远远小于补给量的水源地可缩短到半年(含枯水期), 初步掌握地下水动态规律。 3.7.1.2 详细勘察阶段,健全地下水动态观测点、网。在多含水层地段,应 分层(段)观测。观测持续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水文年,用以查明地下水动态年内变 化规律,确定地下水动态类型及影响因素,计算水均衡参数,进行地下水动态趋势 预报。 3.7.1.3 开采阶段,应在详细勘察阶段观测点、网的基础上,根据地下水开 采管理模型和因开采而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调整观测点、网,查明地下水动态年 际变化规律,开采降落漏斗范围及发展趋势。为扩大水源地和研究水源地区域水位 下降、水质污染和恶化、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环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问题,提供基础资料。 3.7.2 观测点线的布置要求 3.7.2.1 地下水动态观测点,应尽量利用已有的勘探钻孔、水井和泉。被利 用的观测点,应有完整的水文地质资料。 3.7.2.2 观测点、网应结合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布置,每个参数区均应设立观 测点。 3.7.2.3 地下水补给边界处要控制一定数量的观测孔。 3.7.2.4 为查明两个水源地的相互影响,应在连接两个开采漏斗中心线方向 上布置观测线,在开采漏斗内应适当加大观测点密度。 3.7.2.5 在多层含水层分布地区,应布置分层观测孔组。 3.7.2.6 为查明污染源对水源地地下水水质的影响,观测孔应沿污染源至水 源地的方向布置,并使观测线贯穿水源地各个卫生防护带。 3.7.2.7 为查明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补排关系,应垂直地表水体的岸边布 置观测线,并对地表水水位、流量、水温、水质进行分段观测。 3.7.2.8 为查明咸水与淡水分界面动态特征,应垂直咸水与淡水的分界面布 置观测线。 3.7.2.9 基岩
本文档为【DZ44-86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338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5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8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1-19
浏览量: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