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齐志家_先秦礼文化的发展与古代服饰的关系_武汉科技学院学报_200812

齐志家_先秦礼文化的发展与古代服饰的关系_武汉科技学院学报_200812

举报
开通vip

齐志家_先秦礼文化的发展与古代服饰的关系_武汉科技学院学报_200812 第 21 卷 第 12 期 武 汉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Vol.21 No12 2008 年 12 月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c. 2008 先秦礼文化的发展与古代服饰的关系 齐志家 (武汉科技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430073) 摘 要:中国古代“亚细亚”式的历史道路决定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礼制模式、礼仪文化的形成。...

齐志家_先秦礼文化的发展与古代服饰的关系_武汉科技学院学报_200812
第 21 卷 第 12 期 武 汉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Vol.21 No12 2008 年 12 月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c. 2008 先秦礼文化的发展与古代服饰的关系 齐志家 (武汉科技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430073) 摘 要:中国古代“亚细亚”式的历史道路决定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礼制模式、礼仪文化的形成。 在殷周宗法制的背景下,礼制的完善直接促成了中国古代冠服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确立。基于《周礼》的早期 冠服礼制体现了效法“天地之德”的伦理精神。“礼”文化在春秋后期的内在转向(从“礼仪” 到“礼政”)进一步对古代服饰提出了“人伦之德”的德行要求。从而影响了古代服饰成为一种 政治统治的工具,一种思想道德的附庸,丧失了其自身的独立性。 关键词:礼 古代服饰 德性 宗法社会 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60(2008)-0052-05 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首创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是世界服饰文化所罕见的。尤其是适用于上层社会 的冠服制度①,成为体现封建礼仪和政治权威的强 有力的工具。这套制度大都根据周代礼制,并经孔 子及历代儒家的演绎,在数千年间形成了独具东方 特色的衣冠制度。这一制度体系在数千年演化中, 其基本的礼仪模式、德性精神稳固不二。其强大的 生命力就是根源于在周代形成的礼乐文明。从历史 发生的关联度来看,西周礼制的成熟也就意味着中 国古代冠服制度的建立。从文化精神的角度看,礼 仪精神正是在千年冠服制度的演进中得以生动具 体地践行。因此要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不研究 礼乐文明、礼义精神是困难的。 1.“礼”的发展基础与古代冠服制度 的确立 礼仪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规 范和古代社会的政治体制、教化及其文化融为一 体,已积淀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 作为一种制度 规划 污水管网监理规划下载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个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论文 、思想规范,以其强大的观念形 态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及生活秩序。世代相袭的“礼” 为维护传统社会秩序发挥了巨大作用,历代君王贤 圣都视之为安邦之宝,治国之器。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看作是一部“礼”制的历 史。当然,作为这个文化渊源和基质的“礼”或“礼 仪”也经历了漫长而特殊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在社会历史的层面上,“礼”的诞生终究脱不 开早期中国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特殊性。众所周 知,世界上众多民族其文明的发生都经过了一个原 始宗教的发展阶段,也形成了自己的仪式法则系 统。但唯有在中国古代形成了“礼治”模式。而不 同于象西方古代那样很快走上契约法治的道路②。 其基本原因还在于各民族氏族社会的解体过程和 到达文明社会的路径不同。马克思曾指出过古代奴 隶制产生的两种方式,即“古典的古代”、“东方的 古代”。就是指以古代希腊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古典的古代” 和以东方国家为代表的 “亚细亚的古代”两种不 同进入文明社会的历史途径。候外庐分析说其区别 点在于对氏族血缘关系的态度上是“革命”的,还 是“维新”的③。在中国古代,其文明社会的出现 比西洋早出了近千年。所以文明社会可能在温室似 的环境下长成,而有异于自然生长的希腊文明,因 了早熟;没有来得及清算氏族制度,反而在它的废 址上建立了城市=国家④。换句话说,所谓的“亚 细亚”的生产方式是指古代中国所处的自给自足的 小农经济,土地公有制,以及低下的生产力所必须 依赖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一切使得国家公共职能, 在没有完全分化解体的氏族组织的基础上产生起 来,由此国家的社会结构自然就落在了天然的血缘 组织上,古代中国社会最终在没有改变氏族关系的 基础上,就发展了宗法人伦制度,从而进入奴隶制 国家。而古希腊人却是革命了他们的氏族制度,变 氏族制度为城邦民主制度,即按地区来区分城邦的 原则代替氏族制的血缘关系原则分封。与中国氏族 社会一直保持的自足自济的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的 第 12 期 齐志家:先秦礼文化的发展与古代服饰的关系 53 自然经济不同,古希腊社会发展出了商品经济。商 品的等价交换本性自然要求撕裂氏族血缘的脐带。 从而使氏族成员分化为独立的经济个体,彼此间不 再会受到血缘等差的制约。因此,我们看到,尽管 世界上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氏族不乏其例,但 像中国早期文明社会中所见的家庭组织与政治权 力同构的情形却属罕见。古代中国文明中,宗庙所 在地成为聚落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分的 传递相合,成为商周文明社会国家的突出特点。尤 其是西周,政治与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身份依 赖于宗法身份,最终发展出一种治家与治国融为一 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⑤。在这个社会中,一切社会 关系都家族化了。宗法关系即是政治关系,政治关 系即是宗法关系。也因此政治关系以及其它社会关 系都依照宗法的亲属关系来规范和调节。也正基于 此,具有原始宗法人伦性的原始的“礼仪”得到了 发展的基础。一般公认,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 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它的一个基本特征就 是将以祭祀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予以系统 化、扩展化,而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西周以降的中国社会在 整体上已不是原始的祭祀文化,而是礼乐文化。原 始礼仪活动,历经夏商两代的发展,到殷周之际, 礼仪已从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活动仪式等渐渐同社 会政治结合起来,成为以“周礼”为代表的正统礼 制。从而也超出了宗教礼仪的范围。当然,还应看 到,礼仪活动的主要方式并没有多少损益,而是其 意义得到翻新。自夏代始,历代先王初步创设了“五 礼”。相对完备的“周礼”也正是在三代以来的礼 的基础上形成的。不过,“礼”在周代的完备及其 重视程度已到达相当的高度和水平。《礼记·表记》 载:“夏道遵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 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又“殷人尊神,率 民以示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 其民之敝,荡而不清,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 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 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赋而蔽” ⑥。上述是孔子关于三代之礼异同的论述。可见夏 商周三代的文化价值重心在一步步移向礼制文化。 “夏道遵命”即巫觋之命,说明那时民风自然愚野, 朴而文,重亲轻尊。殷人则尊鬼神,迷信天命,轻 视人道之礼,注重严酷刑罚,所以其民表面尊从而 缺乏内心亲和,民风荡乱无序。周代商而立的变革 事实,使周人认识到“天命靡常”。天命是根据地 上帝王是否保民有德而转移的。失德就会受到天帝 的惩罚,有德则会降神命于其身。殷王重刑而亡的 教训,也促使周人尚德尊礼。 整体来看,“礼治”模式在中国早期文明社会 的产生是历史必然性的使然。它是根基于并适应于 中国早期血缘宗法社会这一基本历史现实的。对古 代中国服饰而言,其出现可能比“礼”的发生更为 久远。但自从作为生活规范的“礼”出现后,服饰 的发展就被纳入到礼乐仪式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文明体系。特别是 中国古代冠服礼制,成为礼乐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古代冠服在早期就被纳入用于告慰祖先,祭 祀天地的轨道。《礼记·礼运》云:“昔者先王,未 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 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⑦。即是说,朔其本来,纺织麻丝以为布帛的目的 是为了制作用于养生葬死的服饰。而养生葬死是与 特定的礼仪观念紧密相连的。从史实看,自商代始, 已形成了较复杂的等级礼制,它在服饰上也已有所 反映⑧。到了周代,随着封建宗法等级礼制的完善, 服饰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三礼” (《礼记》、《周礼》、《仪礼》)对当时的服饰有非常 详尽的记载。从这些记载可见上下尊卑的等级制以 及相应的服饰礼仪功能。随着礼制的完善最终促成 了中国古代冠服制度在周代的建立。 2.周礼与周代冠服制度 关于周代以前服饰的具体形制规范,典藉中鲜 有记载。《尚书·虞书》载:“天命有德,五服五章 哉”⑨。又《尚书·夏书》:“予欲观古人之象,日、 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 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⑩”。这 大约反映了对天子诸候、卿大夫,士之服之尊卑和 采章,不得僭用的严格礼制的最早状况。最系统的 早期服饰规范、制度的记载还是始于《周礼》。《周 礼》一书主要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各国制度,添 附儒家政治思想,增减排比而成,全书分天官、地 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有关衣冠服饰 制度之官职的记载有:天官:司裘、掌皮、内司服、 缝人、染人、屦人,追师;春官:司服;夏官:节 服氏、弁师。冬官:荒氏、玉人等。更为重要的是 这一套衣冠服制,皆在为适应“礼仪”或“五礼” 之规矩而制定。例如,祭天地宗庙,有祭祀之服; 朝会之时,有朝会服;从戎有军服;婚姻嫁娶有婚 服,服丧之时有凶服等。按不同礼仪的需要各式人 等都应穿着符合自己的服饰。 《周礼》规定:王祭服之制为六冕。周代凡有 祭祀之礼,帝王百官皆穿冕服。其中包括大裘冕, 武 汉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2008 年 54 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周礼·春官·司 服》云:“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 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 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祀四望 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絺冕;祭群小祀则玄冕” ○11 。凡冕服都为上玄衣而下纁裳。冕皆玄上朱里。 它的旒数含有等差。衮冕则十二旒,每旒十二玉, 用五彩玉贯串之,前后二十四旒,共用玉二百八十 八颗;鷩冕九旒,前后共十八旒,计用玉二百十六 颗,毳冕七旒,絺冕五旒,玄冕三旒,每旒用五彩 玉十二颗;这是指以典礼的轻重大小来分别所应服 的天子冕服类别。至于随从臣等,另有详细规定。 司服职又云:“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候 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 而下如候伯之服;孤之服,自絺冕而下如子男之服; 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12 。这是以亲 疏贵贱或职位高下而定各官的冕服形制。在这里, 公与天子可同服衮冕,候伯可同服鷩冕。但虽如此, 仍要加以区别。即虽同为衮冕服,所戴的冕旒。虽 也九旒,而每旒是用九玉,而不同于王的旒用十二 玉;且所用的玉为苍、白、朱三彩,则公的衮冕旒 前共用玉一百六十颗比王的旒减少一百二十六颗 玉。以下臣等,如侯伯,鷩冕七旒,旒用七玉;子 男毳冕五旒,旒用五玉;卿大夫玄冕则有六旒、四 旒、三旒、二旒等之差别。其余章采纹饰也皆因等 差而别。 礼虽为人为的创设,但却是效法天地的,是以 宇宙的自然秩序作为自己存在的坚实基础的。礼仪 作为一种秩序象征而存在,有着一个很广阔深厚的 背景支持它,这就是古人对宇宙的理解。商周时, 作为空间的宇宙被认为是规范有序的。对天象与物 宜的观察,已逐渐秩序化为一种理性认识的结构。 正因了天地有如此秩序,所以在处理人间问题的仪 式中也表现出对应的秩序。宇宙秩序也因之就被体 现在被称作“礼”的仪式中。天子祭天地时,有圜 丘、方丘、明堂,是以形制象征天地四方。祭四方 时在四郊,是按春夏秋冬之相配的季节按时祭祀。 更有胜者,就连天子进出的仪仗也要仿效天象。《礼 记·曲礼上》云:“前朱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 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就象天象一样“进退 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13 。 本来,最初的天地秩序来自人们对宇宙天地的 体验,观察和想象。而在祭祀时,仪式把这些体验 和想象的结果加以确认和表现。仪式总是把来自 “宇宙”的自然秩序投身到“历史”的社会秩序之 中,把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在仪式上表现出来,并 通过仪式赋予它与自然秩序(差序格局)一样的权 威性和合理性○14 。君臣父子的等级差序不再是种自 然而然的血缘远近的分别,而是一种受自天道的不 容置疑的差别。天地四方的自然差序,被抽象投射 为人间的亲疏上下。仪式进一步确认、肯定着这种 差别,把自然的“天地差序”、社会的“人伦差序” 和仪式的“轻重等差”联结混同起来。如《礼记·曲 礼下》载祭礼仪式的等级为:天子祭天地、四方、 五祀;诸侯则祭山、川、五祀;大夫祭五祀;士则 只能祭祖先○15 。又《礼记·玉藻》:祭服上,天子 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而大夫只 能佩水苍玉而纯组绶○16 。 整体上说,由于礼乐文化成为周代社会的总体 特征,其服饰制度也基本上由周代礼乐制度所规定 下来。冠服制度体系也主要体现和维护了周代礼制 所强调的“差序格局”这一基本精神。从服饰具体 的形制、规矩、法度的情况看,都是顺应了阶级等 差,上下尊卑之秩序。祭祀活动仍然大量存在,但 作为礼仪的外在仪典形式已相当发达,远远超出了 宗教礼仪的范畴,它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功能联系在 一起。而服饰作为祭祀中一种特殊的仪典形式来传 达某种社会功能的意义也已远远超出了宗教祭祀 本身的意义。在另一层面上,“礼”作为一种规范 仪式准则体系,虽是人为的创设,但却是效法天地, 弘扬天地之德(自然秩序)的结果。它所创设的基 本主题仍是与“天地之德”相呼应的伦理精神,只 不过,这里体现的伦理精神还只是处在一个自在的 层面,是习惯使然。 3.春秋时代“礼”的内在转向与服饰 的“德行化” 春秋时代是宗法封建秩序从成熟走向衰朽的 历史,特别是春秋中期以后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危 机和内乱并生、“礼崩乐坏”的时代。周代以来的 以宗法贵族领主占有制为根本结构的礼治秩序,其 自身包含着内在的矛盾。在一个规模和结构远超过 氏族社会的成熟的、复杂的、内外部冲突频繁的封 建国家,“选贤任能”的结果必然与这个凝固的世 袭宗法系统发生矛盾。这一用人的要求必然突破 “亲亲”的原则。 在这种宗法政治解体的过程中,以前对所有人 都具有约束力的总体规范的“礼”,现在已经不再 具有那种力量。西周的礼乐文化所代表的文化模 式,相比于殷商而言,神的色彩趋于淡化,人文的 色彩则较显著。过去形式化的仪典文明渐渐转变为 第 12 期 齐志家:先秦礼文化的发展与古代服饰的关系 55 理性的政治思考和道德思考○17 。我们看到,卜筮活 动在春秋时代已日渐衰落,《周易》的卦卜辞,已 变成独立于筮占行为的文本体系,占卜的重要性逐 步下降。春秋天学星占领域,自然主义的解释也起 来越多。另外,春秋时代鬼神观念中不断渗入了道 德因素,“德”的因素也成为卜筮活动自身所要求 的一个重要原则。本来周礼的威仪是宗法政治秩序 的体现,它表征着礼乐文化并非仅仅是诵诗乐舞, 也包含着政治权威的严肃性;然而春秋中后期,情 况发生大变,君对臣已无威仪,臣对君不再畏而爱 之,固有的上下规范不再有效。社会文化变迁使得 西周最律律乐道的威仪全然改观。在这样的历史情 势下,“礼仪”为主的礼文化发展已转变为一种对 “礼政”的注重,对“礼”的关注不再主要因为它 是一套极其形式化的仪节和高雅品位的交往方式, 人们对“礼”的关注已从“形式性”转到“合理性”。 从《左传》中“礼也”“非礼也”的评论可见,人 们更多的是把“礼”作为规范衡量人的行为的正义 原则。沿着这样的方向,在春秋后期,“礼”与“仪” 的分辨越来越重要。“礼”与“仪”的分别,也就 是“礼仪”与“礼义”的分别。礼仪是指礼制的章 节、度数、车旗、仪典;而礼义则是指上下之纪、 伦常之则,是君臣上下夫妇内外父子兄弟甥舅姻亲 之道所构成的伦理关系原则。一言以蔽之,礼是法 天则地的产物,礼是天经地义的体现,礼就是伦理 关系的法则。 在这个动荡变革的时代,孔子明确地站在保守 的一方,要求按传统礼乐秩序重组生活。他提出了 “仁”的学说,来维护“礼”。他把“礼”的基础 直接诉之于心理依靠,把“礼”及“仪”从外在规 范的约束解说成是人心的内在要求。又把“礼”的 血缘实质规定为“孝悌”。而“孝悌”又是建筑在 日常亲子之爱上的。这使得过去的“制礼作乐”不 再成为神秘的事情。本来从“仁”的基础结构看, 它的主要功能是“爱人”,因为“爱人”是血缘社 会交往生活的基本出发点。但是在宗法等级社会 里,无差等的普遍的爱显然是无法实行的,它和讲 究“亲尊”的等级礼制有明显矛盾。但孔子却“纳 仁入礼”,使“爱人”和“尊尊”的等级统一起来。 由此儒家文化强调的仁爱,不再单纯是一种主体的 情感与追求,而成为一种与等级秩序之礼相联系的 德性要求。这样,“礼”仍然是社会生活的外在规 范,而“仁”则是主体的内在能动性。“仁”的达 成要合乎“礼”,因此,仁爱之爱是建立在“亲亲 尊尊”之上的有差等的爱。此外,在一个以血缘为 根基的社会里,“仁”所规定的内在的“仁爱精神” 是一种比外在规范的“礼”更为根本性的东西。在 差序格局中,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脱于差序的 人伦而存在。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 的,因为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拿出不同的标 准。而这种不同的标准就是人们在“礼”的规定下, 不同的名份所应遵循的准则○18 ,这也就是“仁”与 “礼”在社会人伦践履中的契合点。由此“礼”文 化从过去的仪典文明体系逐步转向“德性文化”的 方向,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以孔子为代表的 儒家学说成为后代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部分,并具 有中心地位。而血缘为根基的中国历史也造就了强 制礼制的儒家德性文化必然会被选择为历代所传 承下来。而中国古代服饰始终与封建礼制联系在一 起。也相应成为儒家德性文化的一个具体组成。 《礼记·玉藻》载 “凡带必佩玉……君子无 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19 ”这种以玉比 德就是来源于儒家学说。在他们看来,玉是山川自 然的精英,光彩来自内部,极绚烂,又极平淡含蓄。 儒家便以玉之美比附道德之美,且借玉进行道教说 教。不仅如此,古代服饰往往以款式、佩件,隐喻 君子的道德,并通过“三礼”等经书揭示其中的象 征意义,使得穿衣戴帽也成为道德大节。《礼记·深 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绳、权、衡”。 其中“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 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20 ”这都是暗指君子应 该“规矩无私”、“为人方正”、“志安平心”。另外, 所谓“天冠地履”或“戴圆履方”,就是把古代服 饰中的首服和足服(主要指一种方头的履)的圆方 之象,同“天地”相比附,实际上是要状喻天地的 “厚生之德”。比如在所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 下治,盖取之乾坤”,所说的乾是指天,坤即是指 地。而在后世儒家注疏中以为,天在未明时为玄色, 故上衣象天而服色用玄色;地为纁色,故下裳象地 用纁色。无独有偶,冕冠綖(板)的形状前沿略圆, 后部方正,且綖的颜色也为上玄下纁。都旨在隐喻 天圆地方。此外,冕旒被认为用以“蔽明”,黈纩 塞耳用来“掩聪”。这里用来“蔽明”“掩聪”的旒 与黈纩皆由玉石而成,寓言则是要求王者不视非、 不视邪、有所不闻,勿听谗言,以寄托君子陶冶情 绪,涵养仁德。在前文中提到的“十二章纹饰”在 后代也多有阐述。唐孔颖达疏:“天之大数不过十 二,故王者制作者皆十二……以为日、月、星,取 其照临,山取其能兴云雨,龙取变化,华取其文章, 雉取耿公,藻取有文,火取炎上,粉取其洁白,米 能养,黼取能断,黻取善恶相背”○21 。 从后代历史发展来看,尽管有“易代必易服” 武 汉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2008 年 56 的传统。但历代服饰制度的整体风貌一直相沿承袭 着以“周礼”为基础的周代冠服制度。虽然在历代, 服饰的具体形制有着长短肥瘦,质色选择上的具体 变化,但其基本的礼治精神却始终稳固不二。在漫 长的历史流变中,礼节繁重的祭服,等级森严的朝 服,品级昭彰的公服,以及亲疏分明的凶服都以体 现现世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为基本要义。这些制度 本身就体现一种德性的要求和德性精神。在古代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传统社会里,占统治地 位的儒家思想给中国古代服饰注入了极丰富的内 涵。他们始终坚持“物必有义”的观念,充分发挥 服饰的道德教化之能事。 正是中国古代建立在血缘根基之上的独特社 会组织形态,培育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本性和性格、 心理,铸造了中华服饰迥异于其他民族重礼仪的德 性文化传统。如果说以殷周礼乐文明为背景的古代 早期冠服礼制是对“天地之德”的一种自然承袭的 话,那么,春秋以后封建千年的服饰则是“人伦之 德”的自觉践行。这种基于血缘仁爱的德性精神, 没有使人处在与自然与社会与精神的深刻矛盾之 中。而是把人们指引到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完成” 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人伦践履,以达到“天人合德” “与天地同流”的合一境界。从而也有力地维护了 社会秩序。在另一方面,传统礼文化一直是在以血 缘为基础的宗法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存在发展的,并 实际地与宗法封建统治密切结合,礼制所主张的义 务与责任必然吸附了宗法、等级的观念。甚至人伦 纲常确立之后,逐步淡化了传统礼仪文化中固有的 道德伦理形态和功能,强化了政治的宗法的形态和 功能。因此,我们看到作为礼制文化的典型代表的 冠服基本上变成了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它只是作为 一种思想和道德规范的附庸。在今天看来,它在历 史中作为一种具体器物缺少自己独立的地位与品 格,而只能更多地被作为一种观念的产物。其作为 衣服的服用功能从来都是服从于社会功能。它更多 地强调了阶级组织的“共性”,而淡化了具有性格、 年龄、习惯等人的个性。换句话说,它一直强化着 政治宗法的形态和功能,从而对主体自觉的人性起 着一种压抑作用。 注释: ①中国传统服饰一般分为两类即冠服和民服。冠服主要指上层统治阶级 服饰,民服指下层百姓服饰。参见缪良云《中国衣经》,上海文化出 版社 2002 年版 109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人民出版社,1973 年,484 页。 ③④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 年,11 页、 17 页。 ⑤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店,2002 年版, 3 页。 ⑥⑦《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 年版, 1641-1642 页、1416 页、。 ⑧参见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年版 6 页。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7 年版, 26-27 页。 ⑨⑩○11 ○12 ○13 《十三经注疏》.139 页、141 页、781 页、783 页、1250 页。 ○14 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131 页。 ○15 ○16 《十三经注疏》.1268 页、1479 页。 ○17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10-11 页。 ○18 费孝通.《乡士中国》.三联书店,1985 年版,35 页。 ○19 ○20 ○21 《十三经注疏》.1483 页、1664 页、142 页。 Xian Qing’s Ritual Culture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ostume Qi Zhi jia Abstract:The historical way of Chinese ancient society affected formation of ritual culture. The system of ritual culture came to accomplish on the basis of YingZhou Period and straight brought forth the Chinese costurne system. The early costume system expressed a kind of moral spirit implied imitatio of good of the sky and the earth. The ritual culture durlng the Chun Qiu Prieod took place transformation—exphasizing politics of ritual other than ceremony of ritual, and then brought forward a demand of moral behave expressed ethic idea. What’s more, the changes of ritual culture mad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lothes become a means of political dominate as well as a subsidiary of moral and idea. Key Words: Ritual; Costume; Moral; Moral Society
本文档为【齐志家_先秦礼文化的发展与古代服饰的关系_武汉科技学院学报_20081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441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1-09
浏览量: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