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先秦叙事散文

先秦叙事散文

举报
开通vip

先秦叙事散文null先秦叙事散文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一、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一)甲骨卜辞 如: 壬子王卜,贞:“田,往来亡?”王占曰:“吉!”获鹿十。 再如:及今夕雨?不及今夕雨? 癸卯末,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北来雨?(史75)null(二)铜器铭文 1、赏赐: 王赐乘马,是用佐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钺用征蛮方。子子孙孙万寿无疆。 2、征伐: (1)禽簋:“王伐(蓋)侯,周公某(谋)” (2)...

先秦叙事散文
null先秦叙事散文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一、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一)甲骨卜辞 如: 壬子王卜,贞:“田,往来亡?”王占曰:“吉!”获鹿十。 再如:及今夕雨?不及今夕雨? 癸卯末,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北来雨?(史75)null(二)铜器铭文 1、赏赐: 王赐乘马,是用佐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钺用征蛮方。子子孙孙万寿无疆。 2、征伐: (1)禽簋:“王伐(蓋)侯,周公某(谋)” (2)小盂鼎:“王令盂以□□伐(鬼)方” 3、祭祀: 小盂鼎:“唯八月既望,辰在甲申……明,王各周廟……用牲,啻(禘)周王、武王、成王……”null 二、《尚书》 (一)基本情况 1、名称:《尚书》,先秦时称《书》,汉人始称之为《尚书》(“尚”与“上”通,即上古之书),又被称为《书经》,是夏商周原始历史文献,时间跨度与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相近,主要记载帝王的命令和言论。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散文总集。 2、《尚书》的流传、今文、古文之别、真伪: 今传《尚书》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起初《夏书》、《商书》、《周书》都是单独成书的。据说孔子编订过《尚书》,历春秋、战国而有所增删,据说原有一百篇。秦灭后,济南的伏胜传《书》,已散佚大半,只剩二十八篇。后又出现了许多伪篇。null 今文《尚书》:“秦火”后,西汉文帝时仅剩伏胜传授的28篇,计有《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分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因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一般认为商、周书较可靠;虞、夏书则为春秋战国人所作。 古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尚书》,用先秦时期古文字篆书书写,故称之为古文《尚书》。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 伪古文《尚书》: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献古文《尚书》,增二十五篇,其所赠二十五篇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今传“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58篇,其中33篇为今古文所共有,余皆为梅赜伪造。null (二)主要内容 《尚书》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历史及文化的珍贵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同时,也显示着早期历史散文的文学水平及特征。 1、《商书》中的部分是可靠的殷代作品,如《商书·盘庚》,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具体记载了盘庚在迁都前后对百官及百姓的几次讲话。 2、《周书》大部分是可靠的,共约二十篇。《周书》主要有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null (三)文学价值 “周诰殷盘,诘屈聱牙。” 《尚书》风格简朴质直,大都为上古“记言”体散文,文字艰深;往往以当时通行之语直抒命令或意见;与秦汉古文不同,关联词常被省略;语序不同于后世,名物、术语也与后世多有不同。 1、 《尚书》的说理、叙事,总体上说比较简单质实,重在意旨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不尚藻饰。其论说主要采用的是以史实论证的手法;其叙事主要采用直叙的手法,简单扼要,很少形容性的描述。 2、 《尚书》单独成篇,结构比较完整,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结构组织意识。 3、 《尚书》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古奥艰涩之中也体现了一定的形象性、生动性。 null 三、《春秋》 (一)释义: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大事纲要式的编年体断代简史。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修订而成的。《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候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历史大事,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null(二)《春秋》的思想倾向 《春秋》的编定者是孔子,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倾向。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因而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故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春秋》是“礼义之大宗。”即通过修史来维护稳定的秩序系统。此即《春秋》之“义例”。 其倾向和感情的表达不是通过议论,而是: 1、 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null 2、 以一字寓褒贬,即用谨严的措词来表现作者的立场爱憎,就是所谓“微言大义”。 如同样是杀人,杀无罪者曰“杀”;杀有罪者曰“诛”,下杀上曰“弑”。 如表示征伐的词有“伐、侵、围、入”等: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环其城邑曰“围”;造其国都曰“入”。 “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后来,人们把文笔蕴藉含蓄、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之为“春秋笔法”。null (三)《春秋》的艺术特点及影响 1、《春秋》是我国记事文之祖。它是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的,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是提纲式的,但言简意赅。 如: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陨—石—宋—五;六—鹢—退飞—宋都 “闻其陨,视之石,数之五,各随其闻见先后而记之。” 再如:“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2、《春秋》叙事文从字顺、言简意赅、平实含蓄,较之《尚书》明白易晓。 3、《春秋》以其经学地位和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及简练严谨的笔法,对后世文、史学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节 《左传》第二节 《左传》 一、《左传》的成书与作者 (一)《左传》成书: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今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null(二)《左传》作者: 1、司马迁说: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2、班固《汉书·艺文志》说作者是“鲁太史左丘明” 唐以后学者多有异议,争论延续至今。质疑: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论语·公冶长》 今人一般认为《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null(三)与《春秋》的关系 “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相表里” (古本《孔子家语·观周篇》) 1、所叙时段基本与《春秋》重合,并且以《春秋》的记事为纲来叙述。 2、继承了《春秋》的史学态度。 3、继承和发展了“春秋笔法”。 (1)通过对事件过程的叙述、人物举止的描写来体现道德评价; (2)直接议论(叙事中,或在叙事结束后,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对历史事件、人物作出评价)。null 二、《左传》的思想倾向 1、民本思想:重视人民意志、人民力量的思想。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人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忍姑修政,楚不敢战。” ——《桓公元年》 “或考其君实甚……夫君,神之主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之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又说“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一人肆于民土,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襄公十四年》null 2、歌颂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爱国思想的人物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従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 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襄公三十年》 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定公四年》 null 3、揭露统治者的残忍和荒淫无耻的行为 “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左传·宣公二年》 “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以戏于朝” —— 《左传·宣公九年》 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饮于夏氏,公谓行父:“征舒似女”,对曰“亦似君”。 —— 《左传·宣公十年》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左传·桓公元年》null 三、《左传》的文学成就 (一)注重文章的结构和选材。 (二)长于叙事。 刘知几曰:“盖左氏为书,叙事之最。自晋以降,景慕者多。”(《史通·模拟》) 《左传》的叙事手法多种多样,以顺序为主,辅之以倒叙(插叙、补叙)、预叙等方法。 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待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 如《宣公三年》“郑穆公兰之死 ” null 冬,郑穆公卒。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鯈。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征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 ——左传·宣公三年 再如《郑伯克段于鄢》:经:“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null 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僖公三十二年》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僖公三十三年》 刘知几:“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 《史通·六家》null(三)善于写战。 1、重战争完整的全过程:不单纯写战争,而是把战争与政治结合起来。 如:齐鲁长勺之战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再如:秦晋崤之战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必死是(崤山)间”; ②“轻而无礼,必败”; ③“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2、有道德化、神秘化特征。null (四)善于写人。 1、片断化。人物的言行事迹大部分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每年只有一二个片断(编年史之故)。 (1)重要人物,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将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如子产、晏婴等。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null 六月,郑子产如陈莅盟。归,复命。告大夫曰:“陈,亡国也,不可与也。聚禾粟,缮城郭,恃此二者,而不抚其民。其君弱植,公子侈,大子卑,大夫敖,政多门,以介于大国,能无亡乎?不过十年矣。” 《左传·襄公三十年》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null(2)非重点人物,则只在一时、一事中出现,仅记述其一生中某一个片断,反映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非完整性)。如鉏麑、提弥明、灵辄等。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左传·宣公二年》null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左传·宣公二年》null 2、个性化与类型化。 (1)“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忿,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2)“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3)“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4)楚王“何以报我?”,他回答“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社。若不获命,其左执弭,右属櫜犍,以与君周旋。”null (5)“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懼,降服而囚。” 但大多数人物性格单一、缺少变化,是“扁平”、“静止”式人物。可以归入某一“类型”。 3、动态化。 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为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绝少外貌、心理等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使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null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桴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左传·成公二年》null(五)语言特色: (1)言近旨远,词约义丰。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宣公十二年》 “(楚)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 ——《宣公十二年》 (2)尤工于外交辞令 如《烛之武退秦师》null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nullnullnull 作品讲析:《晋楚城濮之战》 主要内容: 全文可以战前、战中、战后分为三个部分:一、记叙战前晋楚两国备战、外交及内部情况; 二、记叙晋楚两军对阵交战的情况; 三、记叙战后盟会、封赏及楚帅子玉的下场。null 战前: 目的:晋:冬,楚子及諸侯圍宋,宋公孫固如晉告急。先軫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 楚:击宋北进 1、 战前态势:晋与众盟(齐、秦、宋),内部上下同心,同仇敌忾;楚亦结盟(陈、蔡、郑、许),然内部君臣不和 晋: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 一面调解:使宋借齐、秦势力,迫楚退兵; 一面挑拨:损害楚的利益,使楚不得不战;同时使齐、秦同意出兵。 明是调解,实为挑拨。借此一役,称霸诸侯。 拉拢秦、齐、宋;打击曹、卫;孤立楚国。 null 楚: 王:无从晋师 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 子玉: 愿以间执谗慝之口; 结果:王怒,少与之师 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 null 2、 战前交涉:晋变曲为直,楚失众心 null3、临战与宣战:nullnull交战:晋胜楚败null 本文叙述了城濮之战的经过。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曾引述此战例来说明“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的深刻道理。 null 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观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而益信。中外历史上这类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国如晋楚城濮之战,楚汉成皋之战,韩信破赵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外国如拿破仑的多数战役,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内战,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在斗争中,由于主观指导的正确或错误,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也可以化优势为劣势,化主动为被动。 毛泽东《论持久战》 null战后: 践土之盟 尾声: 既败,王使谓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 息之老何?”子西、孙伯曰:“得臣将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将以为戮。’”及连谷而死。    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蒍吕臣实为令尹,奉己而已,不在民矣。”null 艺术特点: 1、以“寓论断于叙事”的手法,表现了作者的战争思想。 2、以战争进程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围绕中心事件和总结战争经验选材,结构谨严而又不乏灵活自由的转换和穿插。 3、叙述记事交待明确,条理分明,层次清晰,而且把事件写得委曲动人。 4、战争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null先轸:雄才大略,老谋深算 子玉: 子文治兵于睽,终朝而毕,不戮一人。子玉復治兵於蒍,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蒍贾……不贺……对曰:“……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愿以间执谗慝之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 初,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先战,梦河神谓己曰: “畀余,余赐女盂诸之糜。”弗致也。 残忍、刚愎自用、意气用事、专断、贪婪 靖诸内;“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 一定的军事、政治能力null 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 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刘知几·史通·叙事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卷一六九第三节 《国语》第三节 《国语》 一、关于《国语》 1、性质: 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国语》记事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吳、越八国的部分史实,共二十一卷。因“国”为目,以记言为主,所以称之为《国语》。其主要内容是通过人物的言论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 null 2、作者: 关于《国语》的作者,也是历来说法不一。司马迁等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今多认为非成于一人之手。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国语》十三篇,左丘明撰。”王充《论衡·案书篇》说:“《国语》,《左氏》之外传也。《左氏》传经,辞语尚略,故复选录《国语》之辞以实。”后人以《左传》、《国语》既为同一作者,而《左传》是传《春秋》的书,故又称《国语》为“春秋外传”。 其实,《国语》记事远自周初(前967-前453),显然与《春秋》不是一个系统。而且,书中所记与《左传》有重复、抵触,彼此详略也不同,这说明《国语》、《左传》的编写并非出于一人之手。null 3、 《国语》与《左传》之比较 (1)从编写体例看: (2)从编著者立场、观点看: (3)从创作方式上看: (4)从记事时间上看:null 二、思想内容: 1、《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晋人杀厉公,边人以告。成公在朝,公曰:“臣杀其君,谁之过也?”大夫莫对,里革曰:“君之过也。夫君人者,其威大矣。失威而至于杀,其过多矣"。 ——《鲁语》上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周语》中 “民所曹好,鲜其不济。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周语》下null 2、对明君贤臣进行热情赞扬,对昏君佞臣进行严厉批判。 齐桓公: “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迎之于郊。” ——《国语·齐语》 伯嚭: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茍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国语·越语》null 3、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典章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和哲学思想 “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国语·鲁语》 “善在太子,太子欲善,善人将至;若不欲善,善则不用。” —— 《国语·楚语》上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国语·周语》上 4、《国语》多处预言吉凶祸福、重视占卜、吉凶,宣扬天命鬼神,所体现的思想不如《左传》进步性鲜明。null三、《国语》的艺术特点 1、记言为主 (1)通俗化、口语化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 襄王问内史过:“今是何神也?”“若由是而观之,不过五年,虢必亡。” ——《周语》上 “居,吾语女”。 ——《鲁语》下 (2)有些为《左传》所不载的辞令颇有特色。 如越王勾践求成于吴null 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寡君句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句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今句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垂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句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句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扫以晐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盘匜以随诸御;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天王岂辱裁之?亦征诸侯之礼也…… ” 《国语·吴语》null 3、 一些议论说理文字,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透辟,层次清晰,章法谨严。如敬姜论劳逸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忓季孙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少采夕月……日入监九御,使洁奉禘、郊之粢盛,而后即安。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昼考其国职,夕省其典刑……而后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其家事,而后即安。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王後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纮、綖。卿之内子为大带,命妇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赋事,蒸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null 2、记事为辅 (1)有时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骊姬夜半而泣谓公曰:“吾闻申生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皆有所行之。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故而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不殁,君其若之何?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公曰:“夫岂惠其民而不惠于其父乎?”骊姬曰:“妾亦惧矣。吾闻之外人之言曰:为仁与为国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苟利众而百姓和,岂能惮君?以众故不敢爱亲,众况厚之,彼将恶始而美终,以晚盖者也……公惧曰:“若何而可?”骊姬曰:“君盍老而授之政。彼得政而行其欲,得其所索,乃其释君……”公曰:“……尔勿忧,吾将图之。” (《国语·晋语》)null(2)有些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 如《晋语》前四卷写晋献公诸子争位的故事,献公宠妃骊姬的阴谋,太子申生的被谗冤死,公子重耳的流亡等。 (3)一些滑稽的小插曲,写得生动活泼。 如:姜与子犯某,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指子犯)之肉,其知餍乎!’舅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遂行。” —— 《国语·晋语四》 null 作品讲析:《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null 艺术特色: 1、详于记言,简明叙事;叙述与议论相结合,重在议论。 2、漫画式人物形象的处理和塑造。 3、贴切自然比喻手法的运用。 第四节 《战国策》第四节 《战国策》 一、《战国策》概说 1、《战国策》是继《国语》之后的又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 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中文章不是一人所作, 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汉间人所作。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null 2、《战国策》与《国语》 相同处: (1)分国记事 (2)以记言为主 不同处: 前者以记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辞说为主——策士之言; 后者以记对答、外交辞令为主——多谏对之辞。 null 二、《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则是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不过,《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又比较复杂,所记人物也反映出不同的价值取向。既有讲权术谋诈,贪图个人功名利禄的朝秦暮楚之徒,也有“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之士。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书中大量描写策士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可以说是士阶层,尤其是策士行迹的生动写照。null (一)重视士的作用。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陇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陇也。”宣默然不悦。 ——《齐策四》null (二)崇实尚利、进取有为的价值观。如《齐策六》: “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桔,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而丧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离陈,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也……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信吴、楚,传名后世。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节,死小耻也,以为杀身绝世,功名不立,非知也。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除感忿之耻,而立累世之功。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 null(三)公然追求功名利达,扬弃传统的忠孝信廉。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秦策一》 “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飡,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杨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乎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 《燕策一》 “臣以为廉不与身俱达,义不与生俱立。仁义者,自完之道也,非进取之术也。” 《燕策一》 null(四)爱民重民的思想、扶危济困的行为。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齐策四》 null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 《赵策三》 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选137)null (五)揭露、批判统治者“残民以逞”,杀戮忠良,荒淫无耻的劣行。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太后病将死,出令曰:“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魏子患之。庸芮为魏子说太后曰:“以死者为有知乎?”太后曰:“无知也。”曰:“若太后之神灵,明知死者之无知矣,何为空以生所爱葬于无知之死人哉!若死者有知,先王积怒之日久矣,太后救过不赡,何暇乃私魏丑夫乎?”太后曰:“善。”乃止。 《秦策二》null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王曰:“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郑袖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揜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揜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楚策四》null 三、《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一)人物形象塑造: 1、大量使用想象、虚构写法。如“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null 1、事件起因: 秦王是否有必要设计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政治骗局”? 2、人物所处的历史时期及人物年龄: 该书详录唐雎四次游说之辞,据于鬯《战国策年表》编年:   (1)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齐楚攻魏,魏安厘王遣唐雎入秦求援,唐雎说动秦王发兵救魏。   (2)秦昭王五十年(前257),魏信陵君窃符救赵,志得意满居功自矜。唐雎以“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语诫之,信陵君幡然醒悟谦恭“受 (3)秦始皇六年(前241),唐雎说楚春申君合纵,“相万乘之楚,御中国之难”,“为天下枭”,率诸侯合力抗秦,事未果。    (4)受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该章载录秦王“灭韩亡魏”之语。始皇十七年(前230)韩灭,后五年魏亡,故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廷见秦王政事,《战国策年表》系于始皇22年(前225)。 null《战国策·魏策四》:   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西出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唐雎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至于此,甚苦矣……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元·吴师道《〈战国策〉校注补正》析曰:“唐雎为魏说秦时,九十余,至与信陵君语,相去十年,为安陵使秦……上去说秦四十二年,决不存矣。”null 3、地点: 安陵,即鄢陵。此故事亦见《说苑·奉使》,其文“安陵君”作“鄢陵君”。杨宽《战国史》所附历史地图于“安陵”下注“鄢陵”。安陵原为魏之属地,秦昭王二十四年(前283),秦相穰侯魏冉兴兵击魏,斯时鄢陵已入秦境。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魏信陵君言:“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 4、 重要细节: 《史记·刺客列传》:“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故朱东润言:“本文情节当出于虚构,不能视为真实的历史记载。” 其他如:《秦策一》苏秦夜读;《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null 2、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战国策·燕策三》null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null 3、在一篇文章中集中描写一个人物。 如《冯谖客孟尝君》 (1)三次弹铗,隐含着人物不同凡响的才华与作为; (2)焚券市义,突出展现冯谖不同凡响的才华与作为; (3)为孟尝君复凿二窟,表现了冯谖的深谋远虑。 null (二)语言艺术:“辩丽横肆” 1、富于文采、富有气势 “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若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齐策一》null “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殉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 —— 《秦策一》null 2、大量使用譬喻及寓言故事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五尺童子,方将调铅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治其缯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夫黄鹄,其小者也,蔡圣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楚策四》 null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齐策三·齐欲伐魏》null 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   ——《齐策三·孟尝君将入秦》null 作品讲析:《苏秦始将连横》 (一)本文记述了苏秦最初主张连横,说秦失败后发愤读书、揣摩谋策,转而说赵主张合纵,终于取得成功。表现了策士在当时政治舞台上的作用和苏秦的人生观以及世态的炎凉。 (二)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苏秦说秦惠王连横。第二部分,写苏秦失败后发愤读书,转而说赵主张合纵。全文比较集中地刻画了苏秦这个战国策士的形象。null(三)艺术特色: 1、语言铺张排比、夸张渲染,极富鼓动性,而且语句流畅,富于气势,典型地体现了纵横家说理论事的语言特点。 2、在苏秦形象的塑造上,作者运用了言行神态描写、外在形象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3、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其亲属的前倨后恭,映衬苏秦的前窘困、后通显,并造成讽刺当时世态人情、社会风气的强烈效果。第四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四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直接启发了后世史书的写作 1.体例:《史记》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成,《汉纪》、《资治通鉴》则直接继承《春秋》、《左传》。 2.思想:先秦史学思想、史学态度对后世史书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直书其事、褒贬鲜明。 3.写作艺术:叙事、人物、语言都继承之。null 二、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楷模。 三、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1.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影响了中国小说注重教化的传统,且“君子曰”(左、国)的评述方式为小说继承。 2.奠定了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模式 3.形成了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以个性化言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表现性格,少外貌、心理描写。 4.成为后世小说、戏剧的题材库。
本文档为【先秦叙事散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95927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2-01-08
浏览量: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