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脓毒症的分子机制

脓毒症的分子机制

举报
开通vip

脓毒症的分子机制 2002年第29卷第1期 ·1· 脓毒症的分子机制 (文献综述)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 南京 210002张佃良综述黎介寿 江志伟审校) 提要 内毒素是引起脓毒症的主要触发剂。脓毒症的本质是机体对细菌感染做出的过度反应,牵涉到大 量细胞因子及化学趋化因子的释放,在机体启动致炎反应的同时也启动了抗炎反应。 关键词脓毒症 内毒素细胞因子 中图分类号:R4,Q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ooo一6877(2002)01—0001—04 脓毒症是外科ICU所面临的...

脓毒症的分子机制
2002年第29卷第1期 ·1· 脓毒症的分子机制 (文献综述)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 南京 210002张佃良综述黎介寿 江志伟审校) 提要 内毒素是引起脓毒症的主要触发剂。脓毒症的本质是机体对细菌感染做出的过度反应,牵涉到大 量细胞因子及化学趋化因子的释放,在机体启动致炎反应的同时也启动了抗炎反应。 关键词脓毒症 内毒素细胞因子 中图分类号:R4,Q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ooo一6877(2002)01—0001—04 脓毒症是外科ICU所面临的棘手问题,由其导致 的脓毒症性休克已经成为外科危重病人的主要死亡原 因。据报道,ICU病人中约有25%发展为脓毒症。10% ~15%发展为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性休克“’。其机制 仍不清楚,可能牵涉到数十种甚至上百种基因的调控 改变,并有大量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引起机体 多方面的紊乱。 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SIRS), 并证实有细菌存在或高度可疑感染病灶者。SIRS是 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和危重病学会(SC— CM)提出的概念他’,它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如创伤 和化学物质引起,是指一种SIRS。严重脓毒症指脓毒 症伴有器官功能障碍,低灌注或低血压。低灌注和灌注 异常常表现为乳酸过多、少尿和急性神智改变等。脓毒 症性休克,是指补足盘容量后患者仍然低血压,同时有 乳酸过多、少尿和急性神智改变等。有些病人由于使用 血管收缩剂或心肌变应力的药物,在有灌注异常和器 官功能障碍时可以无低血压,此时仍定为脓毒症性休 克。 1.脓毒症的分子机制 细菌侵入机体后,首先被宿主免疫系统所识别。尽 管细菌种类极其庞大,但它们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结 收稿日期:2001—06—23 构特点。革兰阳性菌都具有脂多糖(LPS)结构,革兰阴 性菌都具有肽聚糖(PGN)、脂磷酸(LAT)。另外革兰 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都具有未甲基化的DNA及脂蛋 白。它们可刺激单核细胞表面的CDl4等受体,经过 TLRs将信号传人细胞内,启动相关基因的转录。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大约 50%的脓毒症休克是由它引起的。’。目前研究认为,细 菌因子在脓毒症的致病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SIRS和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是脓毒症的重 要病理生理变化“’。 1.1内毒素与免疫细胞的结合 内毒素,其主要 化学成分是LPS,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层结构的主 要成分。目前已知道,只有单体的LPS才有刺激免疫 细胞的功能,CDl4是LPS的受体。人的CDl4是含 356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其基因位于第5号染色体长 臂2区3带(5q23~31),此区还有编码IL一3、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PGF受体等基因。CDl4以 两种形式存在,即mCDl4和sCDl4。mCDl4是分子量 为55kDa的糖蛋白,通过在内质网中装配的GPI锚在 髓原细胞膜的表面。sCDl4即可溶性CDl4包括2种, 分子量分别为55kDa和49kDa,前者是mCDl4脱离 GPI而来,后者是mCDl4在丝氨酸蛋白酶作用下水解 形成。1986年,人类CDl4基因序列被克隆出来,但其 确切功能仍不清楚。直到1990年,Wright等“’通过抗 体阻断实验才认识到CDl4是LPS的受体。有人认为, 万方数据 ·2·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在高浓度的LPS时存在时,不依赖于CDl4的通路也 可发挥作用“’。然而,单体LPS结构是两种激活通路 所必须的。 LPS与CDl4的结合由LBP介导。当血循环中 出现LPS时,LBP快速地与其结合形成LPSLBP 复合体,然后与巨噬细胞表面的CDl4结合。LBP是分 子量为58~60kd的糖蛋白,人LBP基因定位于第20 号染色体。肝脏合成其前体形式,分子量为50kd,分泌 到血液中后成为60kd的糖蛋白,即LBP。在正常人血 清中其浓度报道差异很大,约在0.5~10t-g/ml之间。 有文献报道,在急性反应时LBP浓度由5~10tlg/ml 上升到200pg/ml¨’,在肝LBPmRNA表达上调的同 时,肠、肺和肾等的表达也上升。体外实验发现,给大鼠 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培养夜中加入TNFa、IL一1B、 IFN一7和LPS等都能诱导LBPmRNA的表达增加。 Gallay等@’发现,LBP抗体可以保护小鼠免遭内毒素 引起的休克,LBP缺乏的小鼠显示出对LPS有更强的 抵抗力。’,说明LBP对于LPS发挥毒性效应是必须 的。另一方面,LBP也能致进LPS转化成高密度脂蛋 白(HDL)导致其毒性的失活。“⋯。因此,LBP在内毒 素血症和脓毒症不同阶段显示不同的作用,在某种阶 段究竟哪种作用占优势尚需进一步探索。除mCDl4 外,连续产生的可溶性CDl4即sCDl4可与LPS结合 形成LPS/sCDl4复合体,能刺激rnCDl4阴性的细 胞,如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脓毒症和创伤等严重的急性全 身性疾病时,mCDl4在单核细胞上的表达是下降的, 而血清中的sCDl4呈2倍或3倍的升高。在慢性炎性 疾病时,两者都是升高的n”。因此,对mCDl4及 sCDl4的动态检测,可以对SIRS甚至脓毒症的预后 提供帮助。 1.2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内毒素的生物学效应主要 表现为介导作用,它可在细菌繁殖过程中或菌体破裂 后分泌出来,其方式有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巨噬 细胞、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嗜中性白细 胞等都是内毒素的靶细胞,在被激活后释放内源性介 质如细胞因子等。细胞因子在细胞内的主要功能是改 变基因表达,其方式不外乎以下4种形式:激活“沉默” 基因、上调基因表达、下调基因表达和关闭基因表达, 从而调节炎性反应。LPS激活巨噬细胞后,释放三种 介质,即蛋白质、反应性氧基和脂质。蛋白质包括 TNFa、IFN、IL一1、IL一6、IL一8、IL一12和蛋白酶如弹性蛋 白酶及组织蛋白酶B。LPS的生物效应能被重组 TNFa所模拟,可认为TNFe是内毒素血症的主要细 胞因子。在低浓度时,TNFa具有防御感染的作用,是 白细胞和内皮细胞活性和功能的调节者;高浓度时,如 在SIRS和脓毒血症病人,起有害作用可引起脓毒症 性休克“’。TNFa受体的表达非常广泛,几乎出现于所 有的细胞上。IL一1和IL一6也可由TNFa诱导产生,是 强有力的内源性致热源。内毒素引起的Oj、OH和ON 能提高巨噬细胞和中性白细胞的杀菌能力,但也引起 过度的炎性反应。内皮细胞来源的ON是强有力的血 管扩张剂,当产生过量时会导致休克的发生和发展。巨 噬细胞受LPS刺激时,多种脂类介质释放出来,例如, 血小板激活因子(PAF)、PGE。、白三烯C4等。这些脂 类介质参与了ARDS的形成,而后者经常伴有脓毒症 的发生。革兰阳性菌的超级抗原能使动物对内毒素达 致死性敏感,而这同等剂量的内毒素在无超级抗原存 在时对机体是无害的n”,其分子机制为INFY介导的 LPS靶细胞表面CDl4受体表达上调有关。 1.3Toll样受体一细胞内信号传导的媒介CDl4与 LPS结合后不可能把信号传人胞内,因为它以GPI的 形式锚在细胞膜上并缺乏横跨膜功能区“”。1997年, 人类的Toll受体,即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s, TLRs)被发现‘1”。TLR家族有12个成员,其共同特点 为在细胞外都有LRR(1eucine—richrepeat)表位,细胞 质内都有TIR(Toll/IL一1Receptor)功能区。最初发 现,TIR可表达于所有的淋巴组织,其中外周血淋巴细 胞的表达最为丰富。现已用单克隆抗体证实,它可表达 于单核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n6“”。也有报道, TLRs存在于脂肪细胞、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及T细胞 等。目前认为,TLRs是PLS的信号传导受体。最初认 为,TLR2是单核细胞的LPS信号传导受体,但后来 的实验不支持此观点。在实验中发现,C3H/HeJ和 C57BL/10ScCr小鼠对LPS的低反应性是由于TLR4 基因突变引起的“8’1”。采用重组技术靶相阻断TLR4 基因可导致巨噬细胞及B淋巴细胞对LPS无反应 性‘2”,而TLR4基因缺乏的小鼠能高度抵抗LPS作为 引起的休克。所以,一般认为TLR4起到LPS跨膜信 号传导的作用。除LPS外,LTA和Taxol也可被 TLR4所识别。TLR4介导的LPS识别需要依靠MD2 的参与,后者缺乏跨膜蛋白,只有两者形成TLR4一 MD2复合体时才能作为巨噬细胞的LPS信号受体。 可用下面模式说明LPS信号在巨噬细胞内的传导途 径。”:当LPS信号进入细胞浆后,激活不同的MAPK 通路,包括ERL,JNK和p38。通过这些通路直接或间 接地激活不同的转录因子,如Elk、SRF、C—Jun、c—Fos、 ATF一2和CREB而启动基因的转录或翻译。另外, 万方数据 2002年第29卷第1期 ·3‘ LPS通过MyD88、IL一1受体相关激酶(IL一1receptor— associatedkinase,IRAK)和TNFa受体相关因子6 (TNFareceptor—associatedfactor6,TRAF6)激活 IkB激酶(IkappaBkinase,IKK)而使IKKl3磷酸化,后 者又使IkB磷酸化而降解。IkB降解后允许NF~xB复 合体进入细胞核,从而启动基因的转录。 与TLR4介导革兰阴性菌的信号传导相比, TLR2可能是革兰阳性菌的信号传导受体,它能识别 PGN、脂蛋白、LAM和酵母聚糖他”。 2.细胞内的抗炎反应 在SIRS病人,致炎因子和抗炎介质共同出现于 血循环且浓度显著升高‘2”。大量的外源性刺激物如内 毒素、外毒素。内源性刺激物如激活的补体(C5a)、 Hageman因子(FXⅡa)和细胞损伤的产物,都刺激单 核细胞及巨噬细胞合成TNFa和IL—lp等而引起炎症 反应。有证据表明机体也启动了抗炎反应,抗炎介质主 要包括转移生长因子一13(TGF~8)、IL一4、IL一10、IL~11、 IL一13可溶性TNF受体和IL一1受体拮抗剂娌”。另外, 这些介质还可以下调它们自己的合成,使致炎反应和 抗炎反应达到平衡,以维护内环境的稳定啦”。此外,巨 噬细胞的一些产物PGE:等有抑制过度炎性反应的功 能。 在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中,经过8小时小剂量的 内毒素可以导致内毒素耐受状态,然后再给予致死剂 量的内毒素却不能导致致死性的致炎状态。此时脱离 IkB的NF—KB仍然形成,但其功能不良。NF—JcB单体 有两种形式存在,p50’和p65。p65亚单位有一功能区, 一旦结合到染色体的启动区,就会允许致炎基因的表 达,而p50亚单位没有此功能区,是一种无活性的亚单 位。NF—KB二聚体有两种形式存在:有活性的p50、p65 单体和无活性的两个p50单体。尽管超活性的p65同 性二聚体也能形成,但出现的量很小。有研究表明,由 于内毒素耐受所导致的NF—xB功能不良,反应了无转 录活性的p50同性二聚体过量产生,也反应了NF—xB 抑制部分IkB的过量合成,或I.cB激酶的缺乏。IKB激 酶的功能是导致IxB磷酸化,引起IxB的降解。此外, I*B启动子能够被NF—KB上调,这就形成了一个负反 馈:NF一曲.引起IkB表达增加,而后都又降低NF一出 的连续激活。别的机制也可能存在,如活性的p50~65 和无活性的p5065之间的比例。当此比例为0.8± 0.i或更小时,NF一.cB活性受到抑制,机体处于抗炎状 态‘”。 如上所述,NF—xB功能不良或IkB过量表达可以 降低致炎因子TNF屯IL一1B的释放,但这对细胞粘附 分子的表达影响很小,因为后者无mRNA的转录“’。 机体细胞有一比较完善的抗炎系统一热休克蛋白 (HSP)系统,以维持细胞的防御功能。HSP,也称分子 伴侣(molecularchaperones),在应激状态下,可防止蛋 白质发生变形或解聚。在动物实验中,它能够减轻小鼠 因CLP所导致的死亡率,并能降低脓毒症引起的肺损 伤。HSP产生是不特异的,它可在许多氧应激中形成, 同时NF—KB也受到激活。大量表达的HSP给予细胞 非特异性保护,免遭氧应激的伤害,也能降低细胞对致 炎因子的反应。有文献报道,脓毒症病人外周血单核细 胞产生大量的HSP一70。HSPT0是主要的分子伴侣,氧 应激反应激活了热休克因子,后者进入细胞核,致进编 码HSP一70基因的转录。HSP一70通过抑制IkB磷酸化 等途径下调NF—KB的激活。 尽管脓毒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其 根本的分子机制还仍不清楚。在机体内既存在着致炎 反应,又存在着抗炎反应,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以及神 经内分泌因素等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单纯用促进 或抑制一种或几种细胞因子的治疗是无效的,动物实 验和临床应用不相符甚至矛盾的现象已清楚地说明了 这一点。所以应从临床及分子生物学角度等全面地研 究其分子机制。 参考 文 献 1.Brun—BuissonC.IntensCareMed2000(Suppl 1);26:$64.2.MembersoftheAmericanCollege ofChestPhysicians/SocietyofCriticalCareMedicine ConsensusConferenceCommittee.CritCareMed 1992;20:864—874.3.JonesGR,eta1.QJMed 1997;89:515—522.4.AdrieC,eta1.IntensCare Med2000;26:364—374.5.WrightSD,eta1.Sci— ence1990;249:1431—1433.6.WoltmannA,et a1.ArchSurg1998;383:2—10.7.SchumannRR, eta1.Science1990;249:1429—1431.8.GallayP, eta1.ProcNatlAcadSci(USA)1994;91:7922— 7926.9.JackRS,eta1.Nature1997;389:742—— 745. 10.WurfelMM,eta1.JExpMed1994;180: 1025——1035.11.FlegelWA.eta1.InfectImmun 1993;61:5410—5416.12.RegineL,eta1.Mi— crobesInfection2000;2:300.13.AbrahamE,et a1.JAMA1995;273:934—941.14.StephanPK, eta1.CurrOpinImmun2001;1:104—108.15. MedzhitovR,eta1.Nature1997;388:394—397. 16.Thoma—UszynskiS,eta1.JImmunol2000;165: 万方数据 ·4·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3804—3810.17.YangRB,eta1.JImmunol1999; 163:639—643.18.PohorakA。eta1.Science 1998;282:2085—2088.19.QureshiST,eta1.J ExpMed1999;189:615—625.20.HoshinoL,et a1.JImmunol1999;162:3794.21.GuhaM.Gel— lularSignalling2001;13:85—91.22.Takeuchi0, eta1.Immumophamacology2001;1:625—635. 23.GoldieAS,eta1.JAMA1995;274:172—217. 24.DoughtyL,eta1.CritCareMed1996;24:A32. 抗肿瘤核酸疫苗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普外三科,上海200433何天霖综述曹贵松仲剑平审校) 提要重点介绍抗肿瘤核酸疫苗中细胞因子、共刺激分子、趋化因子、微生物蛋白、脂质介导的佐剂效 应。 关键词核酸疫苗抗肿瘤佐剂 中图分类号:R18;R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一6877(2002)01—0004--03 肿瘤核酸疫苗是近年来崛起的新型生物治疗方 法,是把外源基因克隆到真核质粒表达载体上,然后将 重组的质粒DNA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外源基因 在活体内表达产生抗原,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由此引 发免疫反应。它可同时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 免疫,尤其是细胞免疫,在抗肿瘤免疫中起关键作用, 并且应用简便,可直接注射质粒至肌肉,通过肌细胞的 MHCI、MHCⅡ传递抗原信息,不必考虑个体间的 MHC限制性。但研究发现大多数肿瘤相关抗原的免 疫原性较弱,容易逃避机体免疫系统对它的监视,故为 免疫系统提供适当的生物佐剂以增强抗原的提呈,成 了构建核酸疫苗成败的关键。近年来,对肿瘤核酸疫苗 免疫佐剂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现综述 如下: 免疫佐剂是指与抗原同时/或预先应用时,能增强 机体针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的一些物质,包括无机佐剂如氢氧化铝,有机佐剂如脂 多糖、分枝杆菌等及合成佐剂如双链多聚肌苷酸:胞苷 酸(polyI:c)等。近年来,随着细胞因子研究的进展, 发现许多细胞因子也具有明显的免疫佐剂效应,能增 强特异抗原的免疫原性或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反应性, 这些细胞因子包括IL一1、IL一2、IFN一7、GM—CSF、IL一6、 IL一12等。它们能作用在免疫反应的某个环节,增强肿 收稿日期:2001—04—08 瘤抗原所诱发的抗肿瘤免疫。 1.细胞因子的免疫佐剂效应 白介素1(IL1)可增强小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二 次抗体反应,促进小鼠对绵羊红血球(SRBC)的溶血空 斑反应,增强小鼠肺癌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效果,即增强 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其他细胞因子如IL一2、IL一3、IL一 4、IL一6、IL一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也具有明显的佐 剂效应,它们可增强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性。进一步证 实,细胞因子也能影响DNA疫苗的免疫效果。为了增 强DNA疫苗激活免疫应答的效果,研究者将一系列 的细胞因子作为佐剂在DNA接种后用于小鼠。结果 发现,重组IL一2、IL一6、IL一7、IL一12使用组比仅用DNA 的对照组显著降低荷瘤(CT26)小鼠的转移瘤数。其中 IL一12的效果最强。此结果表明,细胞因子佐剂能激活 并扩增淋巴细胞群,加强DNA免疫的治疗效果。 将多种细胞因子基因联合或组合应用后,能通过 对CTL及Ab产生的影响进而调节针对疫苗的免疫 应答。有报道用基因枪将IL一6基因导入荷瘤小鼠,可 使甲基胆蒽诱发的纤维肉瘤消退,若联合导入INF、a 和TNF一7基因则能抑制肾肿瘤模型(Renca)的生长。 将IL一2和IFN一7基因导入能延长Renea肿瘤耐受小 鼠的存活期,并有25%的实验鼠肿瘤消退。 IL一2或许是所有细胞因子佐剂中被最广泛研究 的细胞因子,抗原接种后多次给予IL一2能增强抵抗感 染源的能力。IL一2还能扭转与MHC相关的对多肽抗 万方数据
本文档为【脓毒症的分子机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0821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7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1-06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