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行禅师---活得安详

一行禅师---活得安详

举报
开通vip

一行禅师---活得安详活得安詳 作者:一行禪師 活得安詳   生命中充滿痛苦,但它同時也充滿了很多奇跡,像藍天、陽光、嬰兒的眼。痛苦不是全部,我們還必須去認識和體驗生命中的奇跡,它們就在我們心中、我們周圍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分鐘。   如果我們既不愉快,也不安詳,我們就不能與其他人分享安詳和愉快,即使那些我們熱愛的人,乃至我們的家人。如果我們既安詳又愉快,我們的生命就能像一朵花一樣地綻放,我們家裏、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將得到我們的安詳的濡潤。   因為我們不能走出自我,所以痛苦。如果我們與世界上的苦難接觸,受到觸動,就可能進一步去幫...

一行禅师---活得安详
活得安詳 作者:一行禪師 活得安詳   生命中充滿痛苦,但它同時也充滿了很多奇跡,像藍天、陽光、嬰兒的眼。痛苦不是全部,我們還必須去認識和體驗生命中的奇跡,它們就在我們心中、我們周圍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分鐘。   如果我們既不愉快,也不安詳,我們就不能與其他人分享安詳和愉快,即使那些我們熱愛的人,乃至我們的家人。如果我們既安詳又愉快,我們的生命就能像一朵花一樣地綻放,我們家裏、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將得到我們的安詳的濡潤。   因為我們不能走出自我,所以痛苦。如果我們與世界上的苦難接觸,受到觸動,就可能進一步去幫助那些正在受苦的人,而我們自己的痛苦就在此間消失了。我們的日常生活、飲食方式都與世界政治形勢相關。禪定就是為了深入地觀察事物,為了弄清我們怎樣才能改造我們的環境。改造環境就是改造我們的心,改造我們的心也就是改造我們的環境,因為環境就是心,心就是環境。覺照是重要的。 痛苦不是全部   生命中充滿痛苦,但它同時也充滿了很多奇跡,像藍天、陽光、嬰兒的眼。痛苦不是全部,我們還必須去認識和體驗生命中的奇跡,它們就在我們心中、我們周圍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分鐘。   如果我們既不愉快,也不安詳,我們就不能與其他人分享安詳和愉快,即使那些我們熱愛的人,乃至我們的家人。如果我們既安詳又愉快,我們的生命就能像一朵花一樣地綻放,我們家裏、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將得到我們的安詳的濡潤。欣賞藍天的美,我們需要做什麼特別的努力嗎?我們必須練習怎樣才能欣賞它嗎?不,我們不需要,我們本能地就會欣賞它。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分鐘、每一秒種其實都可以過得像欣賞藍天時那樣舒暢愜意的。無論我們處身何地、何時,我們都有能力欣賞藍天、彼此的存在、甚至呼吸的感覺。我們不需要到中國去欣賞藍天,我們不需要到未來去欣賞呼吸,我們可以馬上去體會、欣賞這些事物。如果我們僅僅對痛苦保持清醒的意識,那將是很遺憾的。   在今天這種社會中,我們太忙了,幾乎沒有時間去關注我們所愛的人、哪怕我們自己的家人,也沒有時間去關注我們自己。偶爾有些閒暇,我們也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使我們回歸自我。我們有很多方式可以打發掉這些寶貴時間:打開電視、拎起話筒、開上小汽車到某地去。我們不習慣與自己相處,我們的所作所為就仿佛我們不喜歡自己、試圖逃避自己似的。   禪定就是對正在發生和進行的事情保持覺照 我們體內的、感覺上的,心中的、世界上的,所發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每天有4萬兒童死于饑餓;超級大國們已擁有5萬枚核彈頭,足以把地球毀滅很多次。然而日出是美麗的,沿牆的玫瑰今晨開了,開成了一個奇跡。   生命既令人恐懼,又精彩絢麗。習禪就是去充分地體味這兩者。請不要以為為了習禪我們就得板起面孔,不,事實上,為好好習禪,我們必須多多微笑。   前不久我同一群孩子坐在一起,一個叫蒂姆的男孩甜美地笑了。我說:"蒂姆,你的微笑很美",他說:"謝謝你",我告訴他:"你不用謝謝我,我應該謝謝你。因為你的微笑,使生活變得更亮麗了。不必說'謝謝你',你應該說:'不用謝'。"一個孩子微笑了,一位成年人微笑了,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微笑,能夠有安詳愉快的心境,那麼不但我們自己身心受益,而且每個人都將受到感染和滋潤。這就是和平工作最基礎的一項工作。當我看到蒂姆微笑時,我是那麼快樂,如果他意識到他正在使別人感到快樂,那麼他完全可以說:"不用謝。"   有時,為了提醒我們自己放鬆下來,擁有安詳的心境,我們會希望專門留出些休整時間,比如純粹、自然地過一天,在這一天裏,我們可以悠閒地散步、微笑,與友人品味清茗,慶祝彼此的歡會,就好像我們是這個地球上最快樂的人。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治療和康復活動。行禪坐禪中,廚房和花園勞作中,從早到晚,我們都可以練習微笑。開始你也許覺得微笑是困難的,那麼我們就不得不思考一下為什麼。微笑意味著我們是自己,意味著我們對自己擁有主權,意味著我們沒有被淹沒於無明當中。這種微笑,我們可以在佛菩薩的臉上見到。   我很樂意奉獻一首小詩給諸位,當你練習呼吸和微笑的時候,你可以時常地默誦一下:吸進來,我身心安爽呼出去,我面帶微笑安住於當下吧這一刻真美妙"吸進來,我身心安爽",念這一句就像喝了一杯冰水你會感到清涼,一種清爽的感覺擴散到全身。當我吸氣念這一句話的時候,我真的感到呼吸使我的身體放鬆、心情寧靜。   "呼出去,我面帶微笑",你知道微笑的效果,它可以使臉上的幾百條肌肉和神經系統放鬆。微笑可以使你把握自己,這就是為什麼佛菩薩總是微笑的原因。當你微笑的時候,你會認識到微笑創造的奇跡。   "安住於當下吧",當我坐在這兒的時候,我不想其他任何地方,不想過去,不想將來。我坐在這兒,而且我知道我在哪兒,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習慣於活在將來,而不是現在。我們常說:"等我畢業了,拿到哲學博士學位,那時候我就可以好好地活了。"等我們好不容易拿到博士學位了,我們會對自己說:"要想好好活,我得找個工作哩!"找到工作後,該買小汽車了。汽車買了,該買房子了。我們總是不能活在當下,我們習慣於將好好地活著推向遙遠的、不可知的未來。如果現在這一刻不能好好地活,那麼我們可能終其一生都不曾好好地活過。因此,生活的技巧如果我們不得不提及"技巧"這個詞兒的話 就是:活在當下;清醒地意識到我們活在此時此地;人可以好好地活著的唯一一刻就是當下這一刻。   "這一刻真美妙",當下一刻是唯一真實的一刻。活在此時此地,品味當下一刻,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安爽,微笑,當下,美妙",我希望諸位都來試一試上述這種做法。   儘管生活是艱難的,儘管有時很難微笑,但我們還是不得不努力去做。就像我們彼此祝願"早上好",那麼這一天早晨就有可能成為美好的早晨。前不久一位朋友問我:"當我內心充滿痛苦的時候,我怎麼能強迫自己微笑呢?這太不自然了。"我告訴她,她必須能夠面對她的痛苦微笑,因為痛苦不是我們生命的全部。人就好像一台很多頻道的電視機,我們擰到佛的頻道,我們就是佛;擰到痛苦的頻道,我們就是痛苦;擰到微笑的頻道,我們就是微笑。我們不能讓一個單一的頻道佔領了我們。我們心中有一切事物的種子,我們一定要把握局勢,恢復自己的主權。   當我們安詳地坐下來,在覺照下呼吸和微笑的時候,我們成為真正的自己,擁有了對自己的自主權;當我們向一台電視節目開放自己時,我們就是在聽任自己被這台節目所侵略。當然電視節目有時是好的,但大多數時候它們是極嘈雜無意義的。因為我們想要自我以外的其他東西,所以我們就呆坐在那裏聽任一台喧囂的電視節目侵略我們、毀滅我們。即使我們的神經系統很緊張很難受,我們也沒有勇氣站起來關掉電視,因為一旦這麼做了,我們就不得不掉過頭來直面自己。   禪定則與此相反。它可以幫助我們回歸真正的自我。習禪在當今這種社會是很困難的,所有的事物似乎在聯手使我們遠離真正的自我。我們有很多消遣工具,像錄影帶、音樂等等,都使我們與自我保持著距離。習禪則是保持清醒、微笑、呼吸。這些都是與沉溺、麻木、被動、消極的行為和心態相反的舉措。為什麼要回歸自我呢?回歸自我是為了看清楚正在發生的事情,而習禪正是要對正在發生的事情保持清醒意識眼下正在發生著什麼,這是非常重要的。   設想你在期待著一個孩子的降生,你要為他(她)呼吸和微笑。請不要等到孩子生下了才開始關心他(她),你可以從現在就開始關心他(她),甚至更早。如果你不能微笑,那將是很嚴重的。也許你會想:"我太傷心了,微笑恰恰是現在最不應該做的事情",也許哭泣或喊叫最符合你的心情,但你的孩子會受到影響,故而你的任何情緒,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到你的孩子,為他(她)著想,以他(她)為出發點。   即使你的子宮中還沒有孩子,一個孩子的種子卻早已在了。即使你還沒有結婚,即使你是個男人,你也應該認識到:一個孩子早已在那裏了,下一代的種子早已在那裏了。請不要等到醫生告訴你你要有孩子了你才開始關心它。它早已在那裏了。不論你是什麼、你做什麼,你的孩子都會受到影響。你吃下的任何食物、心中的所有焦慮都會影響到他(她)。你還能跟我說你不能微笑嗎?想想孩子,為他(她)微笑,為下一代微笑。請不要告訴我微笑與你的悲傷不協調:痛苦是你的,與孩子何干?痛苦不是他的,也不是她的。   孩子們能很好地理解每個男人和女人都有一種覺醒、理解和愛的能力。很多孩子告訴我他們找不到一個人是沒有這種能力的。一部分人容許它發展了,一部分人沒有。但是每個人都擁有它。這種覺醒的能力、能夠清醒地認識到你的體內、感覺上、知覺上、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的能力,被稱作佛性,也即理解與愛的能力。既然佛的胚胎在我們心中,我們就應該給他(她)一個發展機會。微笑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不能微笑,世界上就沒有和平。和平不是由我們去舉行一場反對核導彈的示威遊行帶來的,它是由我們微笑、呼吸和活得安詳的能力締造的。 三寶   我們很多人憂心世界形勢,我們不知道哪一天炸彈會爆炸,我們感覺自己處於時代邊緣。作為個體,我們無助而絕望。形勢是這樣地危險,不公正現象是如此普遍,危險是這樣地迫近。在這種形勢下,如果我們驚慌失措,事情只會變得更糟。我們需要保持冷靜、清醒。禪修就是為了保持清醒並試圖提供幫助。   我喜歡舉一隻小船穿越暹羅灣的例子,越南有很多被稱為"船民"的人,他們乘著小船去國離鄉。船經常會被困在洶湧的大海中或狂暴的風浪中,人們如果驚慌失措,船就沉沒了。但是如果甲板上哪怕只有一個人能夠保持冷靜、清醒,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他(她)就有可能使整只船脫離危險。他(她)的面部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情、他(她)的聲音傳達著冷靜、清醒的資訊,於是人們就不知不覺地信任了那個人,聽從他(她)的命令。如此一來,這樣一個人就能拯救很多人的性命。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世界就像一條小船。與宇宙相比,我們的行星是一條非常小的小船。我們會很驚慌,因為我們的形勢比汪洋中的一葉小舟好不了多少。你們大家都知道,我們已擁有5萬多枚核武器,人類已經變成了一種非常危險的動物。我們需要能夠靜坐、能夠微笑、能夠安詳地走路的人。我們需要具備上述能力的人,以拯救我們自己。大乘佛教認為,你們正是這樣的人,你們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人。   我有一個學生叫Thich Thanh Van,他六歲就出家了,十七歲開始跟我學習。後來他成為青年社會服務學校的第一把手,在那裏,在越戰期間,他領導著幾千名青年人重建被戰爭毀掉的家園,安頓了數萬名從戰區逃出來的難民。在一次事件中他遇害了。聽到他的死訊時,我在哥本哈根。他是一個非常溫和的出家人,非常勇敢。   當他還是沙彌的時候,大概六、七歲,他看到人們帶著糕點和香蕉到寺廟裏供佛。他想知道佛是怎樣吃香蕉的,所以直到所有的人都回家了,他還在等。寺廟關門了,他透過門縫往裏盯著看,等著佛伸出手來,拿一根香蕉,剝了皮吃掉。他等啊等啊,可是根本不見動靜。佛看起來不想吃香蕉,除非他意識到有人在窺視他。Thich Thanh Van還告訴了我他童年時代的另外幾個小故事。當他發現佛像不是佛的時候,他開始產生了疑問:佛在哪里?他覺得佛似乎並沒有生活在人群中間。於是他得出一個結論:佛一定不是特別慈悲的,因為人成了佛以後,他們就遺棄了我們,到一個遙遠的國度去了。我告訴他,佛就是我們,他們是用血肉骨頭做的,而不是青銅或金銀。佛像只是佛的象徵,就像美國國旗是美國的象徵一樣。但美國國旗並不是美國人民。   "Buddh"這個詞根的意思是覺醒、明瞭、智慧。那個覺悟了、具有智慧的他或她,就被稱作佛。就是這麼簡單。覺悟、智慧和慈悲的能力被稱為佛性。當佛教徒說"皈依佛"時,他們是在表達對他們自身所具有的理解和覺醒能力的信任。中國人和越南人說:"我回過頭來,皈依自性佛。"加上"自性",事情就很清楚了,說明你自己就是佛。佛教中有三寶:佛、法、僧。佛,是覺悟的人;法,是培養智慧和慈悲的方法;僧,是和合覺醒的共住團體。三寶是互相聯繫的,有時很難將它們生硬分開。每個人都有覺悟、智慧和慈悲的能力,所以在我們心中既可以發現佛,也可以發現法,發現僧。對法和僧,我將多作些解釋,但是首先我想說點關於佛的知識。佛是將他(她)的智慧和慈悲的能力發展到最高階段的人。(梵文中,智慧是"Prajna",慈悲是"Karuma"和"maitri")。   智慧和慈悲不是兩種東西,而是一種。假設某天早晨你兒子醒了,看到時間很晚了,於是他決定叫醒妹妹,好讓她上學前有足夠的時間吃早飯,可是恰巧妹妹很煩躁,她不但沒說"謝謝你把我叫醒",反倒說:"閉嘴!讓我一個人呆會兒!",還踢哥哥。於是哥哥很生氣,想:"我好心好意把你叫醒,她還踢我?"於是他想到廚房向你告狀,甚至想回踢妹妹,可是當他想起夜裏妹妹咳嗽得很厲害時,他意識到妹妹一定是病了,或許是感冒了,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她舉止這麼粗暴的原因。於是哥哥不生氣了。那一刻"Buddh"(覺悟)在他心中產生了,他理解了,清醒了。當你理解了以後,除了愛,你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去幫助人了。你不能生氣。為了提升智慧,你必須練習用慈悲的眼睛看待一切眾生。當你理解了的時候,你就是在愛。當你愛著的時候,你自然就會以一種能減輕人們痛苦的方式來做事。   覺醒、明瞭、智慧的人叫做佛。佛在我們每個人心中。我們都可以覺醒,富有智慧和慈悲。我經常告訴孩子們,如果他們的媽媽或爸爸非常有智慧和愛心,很有愛心,努力工作,認真顧家,笑得很可愛.像朵花一樣,那麼他們就可以說:"媽媽(爸爸),你今天一整天都是佛。"   兩千五百多年以前,有一個人通過修行使他的智慧和慈悲達到了完美的程度。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知道這件事:他的名字叫做悉達多。當悉達多還很年輕時,他就開始思考為什麼生命中有這麼多苦痛,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沒有足夠的愛與理解。於是他離家到森林裏去修習禪定、呼吸和微笑,成為一個沙門。為了使他的覺悟、智慧和慈悲發展到最高水準,他努力修行。他與五位沙門朋友一起,練習了幾年的坐禪和行禪。儘管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可是他們還是失誤了。比方說,他們每天只吃一個水果 一隻芒果、一個芭樂,或是一隻星果。有時人們誇張了,說悉達多一天只吃一粒芝麻,我去過印度悉達多修行的那座森林,我知道這是荒謬的,因為那兒根本沒有芝麻。我也看到了尼連禪河(Anoma River),他在那裏洗過幾次澡。我還看到了傳說中他坐在下面成佛的那棵菩提樹,不過我看到的菩提樹不是原來的那一棵,而是原來那棵樹的玄而又玄的玄孫。   有一天悉達多感到太虛弱了,以致他不能堅持坐下去了。因為他是一個聰明的年輕人,所以他決定到村莊裏要點吃的 香蕉、點心或其他什麼東西。但是他才走了四、五步,就昏倒在地上。過度的饑餓使他失去了知覺。如果不是一位提著牛奶的少女進村時看見了他,走上來,他可能會死掉的。少女發現他還活著,還有呼吸,但是非常虛弱,於是她就拿了個碗給他嘴裏灌了些牛奶。開始悉達多沒有反應,過了一會兒他的嘴唇動了,開始喝牛奶。他喝了滿滿一碗牛奶,感到好多了,慢慢地坐了起來。他看上去相貌端嚴,因為他是個非常非常英俊的人。現在人們給他塑的一些像不那麼好看,有時候看起來滿臉怨氣,面無笑容。但實際上他是個非常美的人,擠奶的少女以為他是山神,於是就跪下來給他行禮,可悉達多伸臂攔住了她,並對她說了一句話。你們猜他說了什麼?   他說:"請再給我一碗牛奶。"因為他看到牛奶使自己恢復了體力,於是他領悟到只有身體強壯了,禪定才有可能成就。少女很高興,又給了他一碗牛奶,並詢問他的情況。悉達多告訴她,自己是個沙門,刻苦修習禪定,想把慈悲與智慧發展到最高水準,好幫助其他人。少女問她能不能幫上什麼忙,悉達多說:"你能每天午時給我一小碗米飯吃嗎?這將給我很大的幫助。"於是從那天起,少女每天給他帶來一些香蕉葉包著的米飯,有時候還帶來一些牛奶。   另外五個與悉達多一起修行的沙門很鄙視他,認為他喪失了志節。"我們一起到別的地方去修行吧。悉達多開始喝牛奶吃米飯了,他堅持不了苦行了。"但是悉達多的修行卻進展得非常好。他恢復健康以後,夜以繼日地打坐,他的悟解、智慧和慈悲飛速地發展著。   一天,悉達多在尼連禪河(Anoma River)洗過浴之後,他感覺到他只需要再打一座,他的修行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他將成為一個徹悟的人。落座之前,他照例先行禪,這時一個牧童從旁邊經過。在印度,2500年以前,牛是用來犁田的,牧童的工作是放牧,給它們洗澡.切草給它們吃,照管它們等等。   當這個牧童經過時,他看到悉達多安詳地走著,不由地立刻喜歡上了他。有時候我們看到某個人,會非常喜歡他(她),甚至不知道為什麼。小牧童想說點兒什麼,又很害羞,上前三、四次,才說:"先生,我很喜歡您。"悉達多注視著他,說:"我也喜歡你。"牧童受到鼓勵,說:"我真想送點東西給您,可實在沒什麼可送的。"悉達多說:"你倒真的有我需要的東西。你有剛割下來的很好的青草,如果你願意,可以給我一抱。"能給悉達多點兒什麼東西,牧童太高興了,悉達多謝過了他。牧童離去後,悉達多鋪開青草為墊,在上面開始打坐。   當他坐下來的時候,他暗暗發誓:"不得圓滿正覺,誓不起座。"懷著堅定的決心,他徹夜打坐,當天空晨星閃爍的時候,他徹悟了,成了一個圓滿的覺者,一位擁有了最高的智慧和慈悲的佛。   佛陀在原地呆了兩個星期,微笑、呼吸,享受法喜。每天擠牛奶的少女給他送飯,牧童也來看望他。他教他們智慧、慈悲和覺悟。巴厘文經典中有一部《牧牛經》,經中列舉了一個牧童應具備的十一種本領。諸如:能辨識出自己的牛群,生煙驅蚊,護理牛身上的傷口,幫助牛群渡河,找到有豐美水草的地方放牧。列舉完這十一條之後,佛陀告訴諸比丘,禪定也類似於此,於是他又相應地列舉了十一項沙門應具備的本領,如能辨認出一個人的五蘊,等等。很多佛陀傳記忽略了佛陀在菩提樹旁度過的這兩個星期。他與擠牛奶的少女和牧童在一起,悠閒地散步,其樂融融。我敢肯定當時的情形是這樣的。否則佛陀怎麼會講《牧牛經》?實際上,牧童長大以後,一定成了佛陀的弟子,有一天,當他坐在集會的前面時,佛陀就講了這部經。   兩個星期後,佛陀意識到他必須離開菩提樹下的座位去與其他人分享他的智慧和慈悲。他告訴擠牛奶的少女和牧童:"我很抱歉,我必須離開這兒了。我們在一起很快樂,可是我得去和成年人共事了。"他思考著誰能夠分享他的智慧和慈悲,他想到了曾與他一起修行的五位朋友。為了找到他們,他整整跋涉了一天。當他恰巧碰到他們的宿營地時,他們剛剛結束了下午的坐禪。他們坐禪很勤奮,現在已是瘦骨嶙峋。他們中的一個人看到悉達多來了,對同伴們說:"如果他來了,不要站起來,不要到門口去迎接他,不要給他打水洗手腳。他沒有堅持苦行,而是吃了米飯、喝了牛奶。"但是當悉達多到來時,他是那樣地富有攝受力和安詳,以致五個人都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給他水洗手足,還讓他坐到上座。佛陀對他們說:"朋友們,我發現了一種發展智慧和慈悲的方法,請坐下來,讓我教給你們。"五個人開始不相信,他們說:"悉達多,我們一起修行的時候,你放棄了苦行。你喝牛奶、吃米飯,怎麼可能成為一個圓滿的覺者?我們不信。"佛陀說:"朋友們,我對你們撒過謊嗎?"五個人此時回憶起來,事實上,悉達多從未對任何人撒過謊。"我從來沒對你們撒過謊。我是一個圓滿的覺者,我將成為你們的老師。坐下來,聽我講。"於是五個人就坐下來聽佛講法。這是他第一次講法,是針對成年人的。如果你想閱讀他這一次的講法,你們可以在一部解釋佛教基本教義的精彩經典中找到它,這次所說的法,概括起來,即四聖諦:苦、集、滅、道。我讀過很多佛陀的傳記,我把他看作是一個與我們一樣的人。有時候藝術家們把他畫得不像人類中的一員。事實上,他是一個人。我看了那麼多佛像,但是沒有多少是真正美麗而簡單的。如果什麼時候你想畫張佛像,在拿起筆開始畫之前,請先坐下來呼吸五或十分鐘,微笑著,然後畫一張簡單的佛像,美麗而簡單,面帶微笑。如果願意的話,你還可以在他周圍畫些小孩。佛陀是年輕的,但是不瘦,也不嚴厲,臉上帶著淡淡的微笑。我們必須這樣畫,因為,當我們看到佛的時候,一定也會像牧童和擠奶少女一樣馬上喜歡上他。   當我們說:"我皈依佛"時,我們應該也領悟到"佛皈依我"這層含義,因為沒有後者,前者就不完整。佛陀需要我們把覺悟、智慧和慈悲變成實實在在的東西而不僅僅是名相,它們必須是實實在在的、對生命有實實在在的影響的東西。無論什麼時候我說,"我皈依佛",我都會聽到"佛皈依我"的迴響。這兒有首詩,是種樹或種其他植物時念的:   我把自己託付給大地   大地把她託付給我   我把自己託付給佛   佛把她託付給我   "我把自己託付給大地"就像"我皈依佛"(我把自己與植物統一起來)。植物因大地而生而死,植物皈依大地、皈依土壤。大地把她託付給我,是因為每片落葉腐爛後使土壤變得更肥沃了。我們知道肥美的土層是由於植物腐爛、變成了有機肥滋養了的緣故。如果大地一片碧綠、美麗,那也是因為有了植物。因此,植物需要大地的同時,大地也需要植物,需要植物以優美、生機勃勃的姿態來展示自己。所以當我們說:"我把自己託付給大地"的時候,我,這株植物,必須還要聽到這句的下文:"大地把它託付給我。"這樣一來,"我把自己託付給佛,佛把她託付給我"現在就很清楚了:釋迦牟尼佛的智慧與慈悲需要通過我們才能變成一種活生生的現實。在我們的生命中再現。因此,我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去實現覺悟,實現慈悲,實現智慧。我們都是佛,因為只有通過我們,智慧和慈悲才能成為現實,並產生效果。Thich Thanh Van是在他努力助人的過程中被殺害的,他是一個好佛教徒,一個好佛,因為他能夠幫助數以萬計的人民、戰爭受害者。因為他,覺悟、智慧和慈悲成為了現實。所以我們把他叫做一個"佛身"(Buddhakaya)。為了使佛教成為一種活生生的東西,一定要有一個佛身作為覺悟能力的具體化。否則佛教就成了一句空話。Thich Thanh Van是一個佛身,釋迦牟尼也是一個佛身,當我們實現了覺悟,當我們正滿懷智慧和慈悲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佛身。   三寶中的第二寶是"法"。法就是佛陀的言教。它是智慧和慈悲的方法 即怎樣去理解、怎樣去使理解和愛變成實實在在的東西。在佛陀入滅以前,他對弟子們說:"親愛的人們,明天我的色身雖然不在這裏,但我的法體(my teaching body)將永遠在這裏護助你們。你們可以把它當作自己的老師,一個永遠不會離開你們的老師。"這就是法身(Dhamakaya)的誕生。法也有其身,即教身,或方法之身。你們可以看到,法身的意思是非常簡單的,儘管大乘人把它搞得很複雜。法身的意思就是佛陀的教言、實現智慧和慈悲的方法。後來它演變成萬物存在的超邏輯根據。任何能夠幫助你警醒的東西都有佛性。當我獨自一人時,一隻鳥兒向我啼鳴,我回歸了自我,呼吸,微笑。有時它會沖我鳴叫很多次,我就微笑著對鳥兒說:"我已經聽到了。"不僅僅是聲音,一些情景也可以提醒你回歸真正的自我。清晨當你打開窗戶,看見陽光流瀉進來時,你可以把它當作法音,這樣它就成了法身的一部分。那就是為什麼覺者在任何事物中都能看見法之顯現的原因。一隻卵石,一棵翠竹,一聲嬰啼,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法音、法的呼喚。我們應當能夠這樣去練習。   有一天,一個僧人去參謁Tue Trung 越南13世紀最著名的法師。那時佛教在越南很盛行。僧人問:"什麼是清淨法身?"Tue Trung禪師指指馬糞。這是一個對法身的不恭敬的指示,因為人們當時都在用"清淨"一詞來描述法身。你不能用言語來描述法身。即使我們說它清淨,那也不意味著它可以從不淨的事物中分離出來。真實,終極真實,是遠離一切形容詞的,亦淨亦垢。所以他的回答是為了動搖僧人的意識,以便他清洗掉所有這些形容詞,從而見到法性。老師也是法身的一部分。因為她(他)幫助我們覺悟,她看東西的方式,日常生活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對待動植物的方式,都能幫助我們在生活中實現智慧與慈悲。   教化的方式有多種:言語教化、書本教化、磁帶教化。我有一位朋友,他是一個越南禪師,很有名,但是卻沒有多少人有條件親近依止他,因此,居士們就錄了他的講法磁帶,於是他就以"磁帶和尚"而聞名全國。他現在還在越南。政府剛把他趕出他所在的寺廟,所以他不得不去另一個地方行化。他被禁止在胡志明市講法,因為如果他在那兒講法,會有太多的老百姓去聽,而這是政府所不喜歡的。   即使他不講法,他的存在對於我們保持清醒也是非常有益的,因為他是法身的一部分。法身不僅表現為言語、聲音,它還可以僅僅以存在這種形式來表現自己。有時候我們什麼也不做,卻比做了很多事情還要有用。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無為"。這就像風暴中的小船上那個鎮靜的人,他毋須多做什麼,只需保持鎮定就行了這樣,情勢就可能發生變化。這也是法身的一種表現形式:不說話、不講法,而只是存在著。   這不僅在人類這裏是真實的,在其他物種那裏也同樣如此。看看你院子裏的樹吧,橡樹就是橡樹,這就是它必須做的一切。如果橡樹不是橡樹,那我們大家就麻煩了。因此,橡樹正在說法。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不必在青年社會服務學校裏服務,不必講法,亦不必坐禪,橡樹只以它在彼處的存在就給了我們大家極大的幫助。每次我們看到它,我們就有一種信任之感。夏季我們坐在它的下面,感到涼爽、輕鬆。我們知道,假如沒有橡樹,沒有所有其他的樹,我們就沒有可呼吸的新鮮空氣了。   我們也知道在我們過去的生命中我們曾經是樹。也許我們自己就曾是一棵橡樹。這個看法不僅僅是佛教的;更是科學的。人類是一個非常年輕的物種 我們只是晚近才在地球上出現。在此這前,我們是岩石、是空氣、是礦物質,然後成為單細胞的生物。我們曾是植物,曾是樹,現在變成了人。我們必須回憶一下我們過去的存在狀態,這個不難。你只要坐下來,呼吸、觀照,就可以看見你過去的存在狀態。當我們沖一棵橡樹吼叫時,它不會覺得受傷害;當我們表揚它時,它也不會翹尾巴。我們可以從橡樹這裏學到法,故而橡樹也是我們法身的組成部分。我們可以向周圍和心中的一切事物學習。即使我們不在禪定中心,我們仍可以在家練習,因為我們周圍處處皆法。每件事物都在說法。每只卵石、每片葉子、每朵花都 在宣講《妙法蓮華經》。   僧伽是和合的、覺醒的共住團體。僧身(Sanghakaya)是一個新梵文詞。僧伽也需要一個身。當你與家人共住,練習微笑、呼吸,發現你和孩子們自性中的佛身時,你的家就成為一個僧伽。如果你家裏有鐘,那麼鐘也就成為你的僧身的組成部分,因為鐘為你的修行提供幫助;如果你有坐墊,坐墊也成為僧身的組成部分。很多事物都在幫助我們修行,比方說我們呼吸的空氣。如果你家附近有個公園或者有條河,那麼你就很幸運了,因為你可以享受行禪的樂趣。你必須發現自己的僧身,去邀請朋友來跟自己一起修行,體味茶禪,一起坐禪、行禪,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使你在家中建立起自己的僧身。如果你有了僧身,修行就容易多了。   悉達多,這位未來佛,當他與他人一起修行時,開始喝牛奶,所以五個與他共住的沙門離開了他。於是悉達多就把那棵菩提樹納入了他的僧身,他也把牧童、擠牛奶少女、河流、樹木、周圍的鳥兒都納入了他的僧身。在越南,有些人住在勞改營裏,他們沒有同修,沒有禪定中心,但是他們修行。他們不得不把其他事物視為他們的僧身的組成部分。我認識有些在牢房裏練習行禪的人,這是他們出獄後告訴我的。所以在我們還很幸運的時候,當我們還有能力發現那麼多有利因素去建立我們的僧身時,我們應當馬上就去做。一位朋友,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兄弟姊妹,我們的屋宅,我們後院的樹,所有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僧身的組成部分。實踐佛教、練習禪定是為了使我們變得寧靜快樂,充滿智慧和慈悲。通過這種方式,我們為家庭和社會的幸福與和平而工作。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三寶實質上是一體的。其中的任何一寶都包含另外兩寶。佛中有佛性、佛身,佛中也有法身,因為沒有法身,他就不可能成佛,佛中也有僧身,因為他與菩提樹、別的樹、鳥兒及自然環境共進早餐。在一個禪定中心,我們有僧身,因為我們是在這裏練習增長智慧和慈悲的方法,所以這裏也有法身(方法和教言)。而教言不通過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和身體是不能成為現實的,所以這裏也有佛身。   如果沒有佛和法,也就無所謂僧伽了。如果沒有你,佛就不是現實,它僅僅是個理念。沒有你,法就沒有人來實踐 法是要人來實踐的。沒有你們每個人,就無法組建僧伽。那就是為什麼我們在說"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時,同時我們也聽到"佛皈依我"、"法皈依我"、"僧皈依我"的原因。 受和想   根據佛教所說,人是由五蘊構成的:色(意思是身體,包括五官和神經系統)、受、想、行、識。下面我來講一下受和想。   每天我們會有很多感受。有時候我們很快樂,有時候很痛苦,有時候很生氣,有時候很惱怒,有時候又很害怕。這些感受充斥了我們的意識和心靈。一種感受持續了不久,另一種感受就接踵而至,接著又是第三種……,就仿佛有一條感受之河,需要我們去應付似的。練習禪定就是要對每一種感受都瞭若指掌。   關於佛教心理學方面的阿毗達磨論說,受可分為三種: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當我們踏到一棵刺上面,會產生苦受。當有人對我們說好聽的:"你真聰明"或"你真美"時,我們會產生樂受。不苦不樂受就比如你坐在那裏,既不覺得苦,也不覺得樂。但是我曾讀過《阿毗達磨論》,並且自己也修行,我發現這種分析是不正確的。所謂的"不苦不樂受"可以轉變為非常快樂的覺受。如果你優雅地坐下來,練習呼吸和微笑,你會變得非常快樂。當你這樣坐著的時候,意識到你很愜意,沒有牙疼,眼睛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事物,這感覺不是很棒嗎?   對有些人來說,工作是苦。如果他們不得不工作,他們就感到痛苦。對另一些人來說,如果禁止他們工作,那才叫苦。我每天做很多種工作,如果你們不允許我裝訂書冊,不許從事園藝勞動,不許寫詩,不許練習行禪,不許教小孩子,我將悒悒不樂。對我來說,工作是樂。苦和樂取決於我們看問題的方式。   我們把"看"叫做不苦不樂受。然而為了能看見東西,一個失明的人可能願意獻出一切。如果她突然複明瞭,她將把這視為一個怎樣神奇的禮物呵。可是我們這些有眼睛的人,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事物,卻常常不快樂。我們應該練習改變這一點。走出門去,看看樹葉,看看花,看看小孩子,看看雲,我們就會變得快樂了。快樂與否取決於我們是否有覺照。當你牙疼時,你會想,牙要是不疼我就很高興了。但是你牙沒疼的時候,你也常常仍然是不快樂的。如果你練習覺照,你就會像突然變得很有錢了一樣,變得快樂異常。學佛修行就是一種享受生活的睿智的方式。幸福唾手可得,去體驗它吧。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把不苦不樂受轉變成非常快樂的覺受,而且可以使它停留很久。這也是我們在坐禪、行禪時所練習的內容。如果你很快樂,我們所有的人都將從中受益,社會將從中受益,一切眾生亦將從中受益。   在禪宗寺院裏,禪堂外面通常有一塊木板,上面有四行字。最後一行是:"不要浪費你的生命。"我們的生命是由日子和小時構成的,每一個小時都很珍貴。捫心自問,我們浪費過自己的小時或日子嗎?我們是不是正在浪費自己的生命?這些問題很重要。學佛修行就是為了在每一個時刻都真正地活著。當我們練習坐禪、行禪時,我們想盡辦法要做到盡善盡美。在這一天中餘下的時間裏,我們還要接著練習。雖然這要困難得多,但並不是不可能的。我們要把坐禪行禪時的心態盡可能地擴展到這一天中沒坐禪沒行禪的時間裏去。這是習禪的基本原則。   "想"包括我們對現實世界的各種想法和名相概念。當你看到一枝鉛筆時,你想著它,但是這枝鉛筆本身與你意識中的鉛筆可能是不同的。當你看到我時,你面前的這個我與你所想的我可能是不同的。為了想得正確,我們需要直面事實,實事求是。當你看著夜空的時候,你可能會看到一顆美麗的星星,並朝它微笑,可是一位科學家會告訴你,這顆星星早已不在那兒了,它在一千萬年以前就已經不存在了。所以我們的"想"並不總是正確的。當我們看到無限美麗的夕陽時,我們很高興,以為太陽在那兒與我們在一起。事實上八分鐘前它就已經落到了山背後,因為日光到達地球的時間需要八分鐘。這個事實令人難以置信之處就在於: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此刻的太陽,我們永遠只能看到過去的太陽!再假設你在薄暮冥冥中行走,突然看見一條蛇,你尖叫起來。可是待你打開手電筒一照 ,卻發現那只不過是一截繩子而已。這也同樣是一個"想"的錯誤。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很多錯誤的想法。如果我不理解你,我隨時都有可能生你的氣。我們不能互相理解,這就是人類痛苦的主要根源。   一個霧朦朦的早上,一個男人劃著小船逆流而上。忽然間,他看見一隻船順流而下,直沖他而來,絲毫沒有閃避的意思。他大喊:"小心!小心!"可是船直向他沖過來,他的船差點兒被撞翻了。這個人火冒三丈,開始沖另一個人大吼一通,想給他一點兒教訓。可是當他靠近看的時候,卻發現那只船上空無一人。原來不過是系船的纜繩鬆開了,結果船就順水飄流而下。於是這個人所有的怒火一下子就化為烏有,他不由地哈哈大笑起來。如果我們的想法不正確,它們會給我們帶來很多不良的感覺。為了不誤入歧途、陷入痛苦和不良的感覺中,為了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佛教教給我們應該怎樣去深入地觀察。   佛陀教導我們說:"彼是故此是"。你明白嗎?因為你微笑了,所以我很高興。此是故彼是,彼是故此是,這就叫"因緣共生(dependent co-arising)"。假設你和我是朋友(事實上,我希望大家都是朋友),我的健康和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受你的影響;而你的健康和幸福在很大程度上也受我的影響。我對你負責任;你對我負責任。我做錯了任何事情,你也會遭殃;你做錯了任何事情,我也會遭殃。所以,為了照管好你,我就必須先照管好自己。   巴厘文經典中有個故事:一對父女在馬戲團表演,父親要把一根很長的竹竿放到前額上,女兒則要爬到竿頂。他們做這個表演時,人們就會給他們一些錢,買米飯或咖哩食品吃。一天,父親對女兒說:"親愛的女兒,我們必須照顧好對方。你必須照顧好爸爸,我也要照顧好你,這樣我們就安全了。我們的表演太危險了。"因為如果她摔下來,摔斷了腿,他們就沒有飯吃,無以為生了。"女兒,我們必須照顧好對方,好維持生計。"女兒是很聰明的。她說:"爸爸,你應該這樣說:'我們每個人都要照顧好自己,這樣我們才能維持生計。 '因為在表演中你應該照顧好你自己,你也只管照顧好你自己就行了。你站得穩穩的,隨時保持警惕,這就是幫了我的忙。爬竿時我也會照顧好自己,小心翼翼地爬,不能出任何差錯。你照顧好你自己,我照顧好我自己,這樣我們才能繼續維持生計你應該這樣說,爸爸。"佛陀贊同女兒所說的話。   所以我們是朋友,我們是否幸福受彼此的影響。根據上述教導,我必須照顧好我自己,你也必須照顧好你自己。這就是我們互相幫助的方式,這是最正確的想法。如果我只是指指劃劃地說:"別幹這個,你去幹那個,"而不照顧好自己,我可能會做很多無益的錯事。我必須照顧好自己,知道我要對你的幸福負責,如果你也清楚這一點並像我一樣做,那麼一切事情就都好辦了。這就是佛陀關於"想"的教導,是建立在"因緣共生"法的基礎上的。你們看,佛教很容易學吧?!   佛陀有一個幫助我們理解我們所想的物件的特殊方法。他說,為了理解你想理解的事物,你必須和它成為一體。這個方法是可以練習的。大約十五年以前,我經常幫助一個委員會為越戰中成為孤兒的孩子們做事。委員會的人從越南發出求援書,那是一張紙,紙的一角上有孩子的照片,上面寫有該孤兒的姓名、年齡及其它情況。我們按要求將它從越南語譯為法、英、荷、德等國語言,以尋求資助者,好讓孩子們有飯吃、有學上,並把他(她)安置到某位叔叔或阿姨或祖父母的家中,然後委員會就把資助者的錢送到照管孩子的那個家庭成員手上。   每天我幫忙把大約30份求援書譯成法文。我做這件事情的方法是看那個孩子的照片。我不讀求援書,而是先花時間去端詳那個孩子的照片。通常三、四十秒以後,我就與那個孩子合為一體了。我不知道這是怎樣發生的或者為什麼,可當時的情形一直是這樣的。然後我就提筆把求援書的話譯到另一張紙上。後來我發覺當時作翻譯的人並不是我,而是已經成為一體了的孩子和我。端詳著他(她)的臉,看著看著,我被觸動了,然後我就變成了他,他也變成了我,然後我們一起來做這個翻譯。這是非常自然的。為了能做到這一點,你並不必做很多冥想練習。你只要看著,允許自己與孩子合為一體,然後你就把自己融進了那個孩子的形象中,孩子也把自己融進了你中。這個例子,是用來說明佛陀教給我們的有關"想"的方法的。為了理解某個事物,你必須與該事物融為一體。法語中有個詞叫"comprendre",意思是理解、瞭解、領會。"com"的意思是"成為一體","一起","prendre"意思是"取"或"抓"。去理解某件事物就是把這件東西拿過來,然後和它成為一體。印度人對此有個很精彩的例子:一粒鹽想知道海水有多鹹,為了這個目的,它把自己投入大海,融於海水中,於是它得到了最完美的答案。   今天核子物理學家們對此已有同感。當他們深入到小於原子的粒子世界時,他們在其中發現了自己的心念。電子首先是你對電子的概念。你所研究的物件,不再同你的心念分開,你的心念大量地存在於研究物件中。現代物理學家認為"觀察者"(Observer)這個詞已經站不住腳了,因為觀察者是同他的觀察對象兩分的。他們發現,如果你保持這種兩分狀態,你就無法在小於原子的核科學中深入下去。所以他們提出了"參與者"(Participant)這個 詞。你不再是觀察者,而是一個參與者。這也是我每次講演時的感覺。我不希望聽眾獨立於我和我的演講之外,只是觀察和聽。我希望他們能與我融為一體,同呼吸、同體驗。為了得到正確的理解,演講者和聽眾必須合為一體。"不異"(Non duality)意味著"不二",但是,"不二"同時也意味著"不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不異"而不說"一"的原因。因為有一就有二,如果你想避開"二",你就必須也避開"一"。   從佛陀時代開始,《四念處經》就一直作為禪定的基礎手冊,上面寫道:"行人須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這話的意思很清楚。"觀身如身"這個重複不僅僅是為了強調身的重要性。觀身如身的意思是說,你不要站在事物之外去觀察它,你必須與它成為一體,沒有能觀和所觀的分別;你不應該把你的身體當作你的觀察的物件,你必須與它一體不二。這樣一來,意思就很清楚了。"不二"就是佛教禪修的關鍵字語。   光坐著是不夠的。我們同時還必須"是"。是什麼?是某種東西,你不可能是什麼都不是。吃,你必須吃某種東西,你不可能吃什麼都沒有。覺照,也是覺照某種東西;生氣,是對某些人事生氣。所以"是"也是"是某件東西",這件東西就是:在你的體內,在你的意識中,在你的感覺領域以及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   靜坐的時候,你坐著,並且你是。你是什麼?你是呼吸。你不僅僅是呼吸著的那個人你同時就是呼吸和微笑本身。你就象一台有一百萬個頻道的電視機,當你擰到呼吸的頻道,你就是呼吸;當你擰到惱怒的頻道,你就是惱怒。你與它們是一體的,惱怒和呼吸不是你身外之物。你如實地觀照它們,因為你與它們是一體的。   如果我有生氣的感覺,我該怎樣就此進行靜觀呢?作為一個佛教徒,或者一個聰明人,我應該怎樣對付它呢?我不會把生氣視為我必須與之戰鬥、或者要動手術把它割掉的、某種異己的東西。我知道生氣就是我,我就是生氣,兩者是不二的。我必須以細心、愛、溫柔和非暴力的方式來對待它。因為生氣是我,所以我必須用愛和細心來照顧它,就像照顧一位小弟弟或小妹妹一樣。因為我自己就是生氣,我處在生氣中,我就是生氣。在佛教中,我們不把生氣、憎恨、貪婪當作是我們必須與之戰鬥的、需要摧毀和消滅的敵人。如果我們消滅了生氣,我們就是消滅了自己。這樣對待生氣就如同把自己變為戰場,把自己割裂為敵對的兩方,一方站在佛的一邊,一方站在魔的一邊。如果你用這種方式去戰鬥,你就是在對自己施暴。如果你對自己都不能慈悲,那麼你又豈能對他人慈悲?當我們生氣的時候,我們必須提起覺照:"我生氣了。生氣是我。我是生氣"。 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   在怒火較小的情況下,辨認出這股惱怒情緒,一個微笑、幾次呼吸,通常就足以把它轉變為某種積極情緒了,如寬恕、理解、愛等等。惱怒是一種破壞性的能量。我們無法消滅這種能量,而只能把它轉化為某種建設性的能量。寬恕、理解都是一種建設性的能量。假設你身處沙漠,只有一杯泥水,你必須把這杯泥水變成一杯可以喝的清水,而不是一扔了之。於是,你可以把它放一會兒,不久水就澄清了。我們必須用同樣的方法,把怒火轉化成某種更具建設性的能量,因為怒火就是你。當你生氣時,除了生氣之外,你還剩下什麼了呢?這種轉化,就是禪定的工作。   上次我舉過一個例子:開始哥哥生妹妹的氣,後來發現妹妹發燒了,於是哥哥理解了,開始關心她,並盡可能地幫助她。在這裏,生氣這股破壞性的能量,因為理解而被轉化成愛的能量。總之,就生氣進行禪觀首先要提起對生氣的覺照:"我就是生氣",然後深入地觀察生氣的本性。生氣是由無明產生的,是無明的堅強盟友。   "想"就是有關我們的身體、感覺、心靈、自然和社會等方面的思想觀念。為了見到橡樹的佛性,看到它作為法師的功能,我們必須對它有正確的"想"。為了發現我們的政治、經濟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哪些地方出現了疵漏,我們必須正確地"想"。"想"對於我們的健康和安寧是很重要的,我們應該把"想"同情緒、無知和妄想區分開來。在佛教中,知見被視為智慧的障礙,就像一個冰塊堵住了流水。據說當我們認定某事物是真理並執著于它時,即使是真理本身化現為人前來敲我們的門,我們也不會開的。為了讓事物在我們面前充分地展示自己,我們需要做好放棄一切有關它們的成見的準備。關於這一點佛陀曾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年輕的鰥夫非常疼愛他五歲的兒子,某天他因事外出,土匪來了,燒毀了整座村莊,擄走了他的兒子。當他回來時,看見滿目殘垣,驚駭萬分。他以為一具燒焦了的幼童屍體就是他的兒子,不由地撕扯自己的頭髮,捶胸頓足,號啕大哭起來。他為"兒子"舉行了一個火葬儀式,把骨灰收集起來 ,裝進一隻非常精美的絲絨袋裏。勞作、睡眠、吃飯時,他一直把這只骨灰袋帶在身邊。   有一天,他兒子從土匪那裏逃回家來了,半夜時分來到父親的新茅舍,他敲著父親的門。你可以想像,那時年輕的父親仍帶著那只骨灰袋,淚流不已。父親問:"誰呀?"孩子說:"我,爸爸,開門哪,是你兒子。"在痛苦的精神狀態下,父親以為是些調皮孩子對他搞惡作劇,他大吼著趕那孩子走,接著又哭泣起來。兒子頻頻敲門,可是父親就是不開。過了一段時間,孩子終於走了。從那時起,父子再也沒相見過。講完這個故事以後,佛陀說:"某時某地你認為一件事情是真理。如果你太過分地執著於它,那麼當真理本身化現為人前來敲你的門的時候,你也不會開的。"   執定知見不是理解的好辦法。理解意味著拋開你的知見。你必須能夠超越你的知見,就像爬梯子一樣。如果你在梯子的第五層,以為自己已經爬得很高了,那麼你就沒希望爬到第六層上去。這其中的訣竅是放下。佛教的理解方法就是:為了超越,要把知見置之一邊。這是最重要的教導。這就是我為什麼用水之喻來談論理解的原因。知見是堅硬的,它堵住了理解之路。水能流動,能滲透。 修行的心   修禪不是為了遠離社會、逃避社會,而是為重新進入社會做準備。我們把這叫做"人間佛教"(可譯為"入世的佛教"engaged Buddhism)。當我們去禪定中心時,或許會有這種感覺,即我們把一切家庭啦、社會啦、與家庭、社會相關的一切啦 都置諸腦後,為了修行和尋找安寧,我們作為一個個體來到這裏。這是一個錯覺,因為在佛教裏沒有個體這回事。   就好比一張紙,它是一個結果,它是由很多可以被稱之為非紙的因素構成的,個體是由非個體因素構成的。如果你是個詩人,在這張紙裏,你將會清楚地看到雲朵在飄飛沒有雲就沒有水,沒有水樹就不能生長,沒有樹就不能造紙,所以說紙裏有雲朵。紙的存在依賴於雲的存在,紙和雲的關係是如此密切。讓我們再想想其他事物,比如說陽光。陽光對一張紙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 沒有陽光,森林就不能生長;同樣的,沒有陽光,我們人類也不能生存。為了砍樹,伐木工人也需要陽光。為了成長,樹木也需要陽光。因此在這張紙裏,你還可以看見陽光。如果你看得更深一些,用菩薩的眼睛來看,用覺者的眼睛來看,那麼你在其中看到的就不僅僅是雲朵和陽光,而是一切事物:小麥(做成麵包,成為伐木工人的食物),伐木工人的父親……等等。一切事物都在這張紙中。   《華嚴經》告訴我們,你無法指出任何一件與這張紙沒有聯繫的事物。所以我們說,"紙是由非紙的因素組成的。"雲是一個非紙的因素,森林是一個非紙的因素,陽光是一個非紙的因素,這張紙就是由所有這些非紙因素構成的。如果我們把這些非紙因素歸還給它們的來處 把雲還給天空,陽光還給太陽,伐木工人還給他的父親 這張紙就空了。   但到底是什麼空了呢?一個孤立的自我空了。紙是由所有這些非"我"(非紙)的因素構成的,如果我們把所有這些非紙因素取出來,這張紙就真的空了 一個獨立的自我空了。在這個意義上講,空意味著這張紙包含著一切事物,包含著整個宇宙。這張薄薄的紙的存在證明了整個宇宙的存在。   同理,個體由非個體的因素構成的。你怎能指望進入禪定中心時把一切都置諸腦後呢?你放入心中的那種痛苦,正是社會本身。你是帶著痛苦一起來的,你是帶著社會一起來的,你是帶著我們大家一起來的。當你修禪時,不僅僅是為你自己,也是為整個社會在做這件事;你不僅僅是為自己的問題來尋求解決方法,而是為我們所有的人。樹葉常被視為樹的孩子。是的,它們是樹的孩子,因樹而生,但它們同時也是樹的母親,樹葉把天然的樹液、水、礦物質、陽光、空氣組合到一起,把它轉化成一種能夠為樹提供營養的複合樹液,這樣一來,樹葉就成了樹的母親。同樣地,我們大家都是社會之子,但我們同時也是社會的母親,我們必須對社會盡責。如果我們完全脫離了社會,我們就不能夠把它改造成一個更適合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了。樹葉與樹是由樹幹連接在一起的。樹幹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我們的團體中從事園藝勞動有很多年了。我知道移植插條有時候是很困難的。有些植物不容易移植,所以我們就使用一種蔬菜激素,使它們更容易在土壤中紮根。我不知道會不會有人在禪定中發現某種藥粉,能夠使那些脫離了社會的人重新植根於社會。禪修不是一種對社會的逃避,而是重新武裝自己,以便使自己有能力進入社會,做一片滋養大樹的葉子。   在有些禪定中心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一部分年輕人不能適應社會,所以他們離開社會來到禪定中心。他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他們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到禪定中心的。他們聚集在禪定中心,形成了另一種社會。作為一個社會,它必然像其他社會一樣,有它的問題。在進禪定中心以前,他們曾希望能在禪定中心找到安寧。現在,修行、組織另一種社會,他們發現這個社會比那個大社會還要困難些,它是由彼此疏遠的人們組成的。幾年以後,他們失望了,情緒比進禪定中心以前還糟。這是因為我們誤解了禪定,我們誤會了禪定的目的。禪修是為一切人而修,不只是為修禪者本人。   把孩子們帶到禪定中心是很自然的事。在梅村,孩子們跟大人們一起練習。我們不時地為一些帶著孩子來與我們一起修行的客人開門。我們給這些孩子特殊的照顧。孩子們高興時,大人們也很高興。一天,我無意中聽到孩子們在談話:"為什麼咱們的爸爸媽媽一到這兒來就變得這麼好了呢?"我有個朋友,習禪已經十四年了,可是他從來沒有教過他女兒怎麼打坐。你不能一個人打坐,你必須和你的孩子們一起打坐。如果你的孩子不快樂、不微笑,你也就笑不起來了。當你邁出安詳的一步時,這一步既是為你自己、也是為孩子們、更是為這個世界而邁的。   我想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很難居住的地方。如果我們不小心,我們就可能被連根拔起,而一旦被連根拔起,我們就不可能幫助改造社會、使它成為一個更適宜居住的地方了。坐禪是幫助我們呆在社會上的一種方法。它很重要。我們看到有些人被社會遺棄,再也無法重新進入社會。我們知道如果我們不小心,這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   我瞭解到,美國有很多學佛人是年輕的知識份子,他們進入佛門,不是因為信仰,而是因為心理問題。我知道西方世界的人們遭受很多的心理痛苦,而這正是為什麼很多人成為佛教徒的原因。他們學禪是為了解決心理問題。很多人仍在社會上,而其中有些人已被社會拔除了。我在這種社會裏已經呆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我自己覺得自己無法同這種社會協調得很好。社會上有很多東西使我想逃避,想回歸自我,但我的修行幫助了我繼續留在社會上。因為我清楚,一旦我離開社會,我將不能再幫助改造它。我希望學佛的人能成功地將他們的雙腳保持在大地上,呆在社會裏。這樣我們的和平才有希望。   三十年前,我二十七、八歲時,寫過一首詩,內容是關於一位元師弟的。他遭受了很大的痛苦,不得不脫離社會,來到禪定中心。因為佛教寺廟是一
本文档为【一行禅师---活得安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4503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2KB
软件:Word
页数:32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1-06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