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2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2

举报
开通vip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2nullnull第二章 剩余价值理论研究对象: 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考察个别产业资本。 研究目的: 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马克思的m生产理论研究对象: 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考察个别产业资本。 研究目的: 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马克思的m生产理论结构: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方法null 重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确定和使用价值的特点; 工资的本...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2
nullnull第二章 剩余价值理论研究对象: 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考察个别产业资本。 研究目的: 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马克思的m生产理论研究对象: 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考察个别产业资本。 研究目的: 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马克思的m生产理论结构: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方法null 重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确定和使用价值的特点; 工资的本质;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难点: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一节第一节货币向资本的转化一、货币向资本的转化一、货币向资本的转化(一)货币是资本的最初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形式(一)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商品流通公式: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WG卖买1.普通(一般)货币和资本货币的本质区别资本流通公式:资本流通公式:商品货币货币GGW买卖null 一般商品流通公式 : W - G – W 资本 流 通 公式 : G – W - G′(G+△G) (1)共同点(形式上): 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 都涉及到价值形态的变化,即都以W、G形式进行运动. (2)区别点: 形式上的不同:◎起终点、媒介物不同;◎买卖顺序不同(先卖后买和先买后卖) 内容上的不同: ◎ 流通(交换或运动)的目的 使用价值 价值增殖 ◎流通的限度 有限的 无限的 ◎流通的内容(体现的关系) 平等交换劳动 剥削nullWWG流通的顺序不同GGWnullG 'WW先卖后买WGG先买后卖nullWWG流通的顺序不同GGW流通的内容和起点、终点不同nullWWG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GGW同质异量的 货币起点和终点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nullGG 'WG '=G+GnullGG 'WnullWWG流通的顺序不同GGW流通的内容和起点、终点不同流通的目的和限度不同nullG 'WW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当消费者购买到所需商品后,商品退出流通,即结束。WGG为获得更多的价值增殖, 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使运动无止境。null总结 普通货币和资本货币的本质区别: 普通货币的作用是单一的,仅仅充当一般等价物,媒介商品交换(购买手段)。资本货币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作为普通货币充当购买手段;另一方面,作为资本的货币可以带来价值增殖。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能带来价值增殖(m)。 资本的含义: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 G — W — G′是资本总公式 (一般公式) G — W — G′看起来似乎是商业资本特有运动公式,但它也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一切资本运动的共同的和本质的特点,故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或一般公式。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 G — W — G′是资本总公式 (一般公式) G — W — G′看起来似乎是商业资本特有运动公式,但它也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一切资本运动的共同的和本质的特点,故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或一般公式。 null G — W — 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一切资本运动的 共同特点(起终点都是G,终点都是增殖的G)和本质特点(运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得价值增殖),故称为资本总公式(一般公式)。资本运动的 一般公式: G — W — G′各资本的特有运动公式 : 产业资本 G —W …P…W—G′ 商业资本 G — W — G′ 借贷资本 G —G′ G — W — G′是在流通领域中表现出来的 资本总公式。理解:null 2、 G — W — G′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形式上) 原因:G—W—Gˊ是一般公式,是从流通领域中表现出来的总公式,在这里生产过程被抽象掉了。按价值规律的要求: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因此,在流通中不会出现价值增殖(m)。资本总公式的表现:经过流通(交换),资本的价值量出现了 增殖,即带来了剩余价值 (G′ 〉G)矛盾null 3、矛盾的解决 剩余价值不产生于流通又离不开流通。 资本总公式: G — W — G′ ①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 第一,等价交换,剩余价值不能产生。因为在等价交换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只是价值形态(载体),而价值量不变。 第二,不等价交换,剩余价值也不会产生。因为资本总公式是就社会总价值而言的,社会总价值是在生产中确定的,进入流通后,商品的价值总量是既定的。贱买贵卖只能改变社会总价值在不同的商品所有者或资本家之间的分配,却不能增加价值总量。 null ②剩余价值的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资本的所有者如果不在流通中进行购买和销售活动,就不能使价值增殖,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首先, 剩余价值的产生,不会发生在购买阶段上,因为货币在此只是充当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交换是等价的,价值量不变. 其次, 剩余价值的产生也不会发生在销售 阶段上, 因为这时的商品价值量是既定的, 交换是等价的,不会因出卖而增殖. 最后, 价值增殖只能发生在货币购买的商品上,在购买的商品中,有个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耗费和使用这个商品不仅能生产价值,还能生产剩余价值.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商品。 因此,离开流通不仅购买不到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而且商品也销售不出去。M产生即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null剩余价值生产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前提前提null等 价 交 换 不等价 交 换 商品流通流域贵 卖贱 买既贱买又贵卖不产生剩余价值null 一、传统的资本定义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实践中开始启用“资本”这个名词。党的政策文件和国家的法律文件也已正式使用了资本的概念。实践在呼唤着社会主义的资本理论。但是,经济理论却严重滞后于社会实践,几乎所有的政经学教科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都这样定义: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它是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而不是商品经济的共有范畴。社会主义政经学只能用“资金”来代替资本。主要原因有:1、受苏联政经学教科书的影响。2、片面理解马克思有关资本的理论。马克思不仅解释了资本的特殊性,而且也解释了资本的一般性。但是在《资本论》中却没有使用资本一般的概念,而只是使用了资本特殊性的概念。因此,人们误认为资本是特有范畴。理论前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存在资本范畴null 二、马克思对资本一般性和特殊性都有过论述 资本的一般性: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过流通用来增殖的货币就是资本。这是资本的一般性,与所有制无关,是商品经济共有的范畴; 资本的特殊性:马克思认为,资本与资本主义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结合便产生了资本特殊性。这样,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前提,成为剥削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资本的特殊性。 《资本论》没有使用资本一般的原因。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创作过程中,几易其稿,最后确定《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样,在《资本论》中作为对象来研究的资本范畴与在《手稿》中作为对象来研究的资本一般范畴相比,其内涵和外延都已经不一致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在《资本论》中,一般只能使用资本特殊性的范畴。这决不意味着马克思最终放弃或扬弃了资本一般这个范畴。null 三、资本是商品经济的共有范畴 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依次经历了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资本范畴不但存在,而且其内涵也在发展。资本是商品经济的共有范畴。 从历史角度看,在奴隶和封建社会中就出现了商人资本、生息资本或高利贷资本以及货币资本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即出现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和股份资本等。资本主义进入垄断后又出现了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等。然而,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不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设想看资本将不再存在。现在,既然实践已证明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那么资本范畴将仍然存在。null 从阶级和非阶级角度看:作为资本一般同所有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资本一般具有非阶级性;作为资本特殊性,同特定社会制度相联系,因此资本特殊性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本是阶级性和非阶级性共存的范畴。 从资本的功能看:作为资本一般,它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种一般功能,这就是保值和增值的功能;作为资本的特殊性,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二、劳动力的买和卖(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A的个人所有权A成为W条件A的个人所有权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能够 自由出卖劳动力。劳动者必须一无所有,丧失了一 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这两个条件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在两极分化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 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价 值使用价值价 值(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 使用价值null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确定 在价值确定上,与普通商品的共性: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价值确定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直接由生活资料的价值来确定。 理解: 由于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维持人体生存的生活过程,而维持人体生存又需要一定的生活资料,因而生产劳动力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转化为生产劳动者所需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正常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null⑴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维持劳动者自身劳动力的再生产)维持劳动者家属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 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用以满足资本对劳动素质的要求)++null⑵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特殊性1:直接由生活资料的价值来确定 2:其价值确定还包括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表现在: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的差异,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和数量必然存在着差别。null劳动力商品价 值使用价值使用价值 不仅能创造出 A本身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他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null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①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 对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②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剩余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第二节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null(一)劳动过程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一般劳动过程的共性: 都是劳动者利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A 劳动隶属于资本,工人在资本家指挥和监督下劳动,使资本主义劳动带有强制性。 B 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null(二)资本主义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用劳动二重性理论来分析)价值增殖过程 两者的关系 价值形成过程 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价值增殖(m)。因此,资本主义的价值形成过程不是单纯或一般的价值形成过程,而是价值增殖过程。nullnull 一方面 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构成新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也构成新 产品价值的一部分+1、当新产品的价值 =耗费资本价值(成本) 或 新价值 = 劳动力价值 (工资)时(没出现m)→ 一般的 价值形成过程 → 价值增殖过程(特殊的价值形成过程)理解:价值形成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有两重表现: 两者共同构成新产品的全部价值=2、当新产品的价值>耗费资本价值(成本) 或新价值 > 劳动力价值(工资)时(出现m)null ⊙ 资本家要想获得m,必须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假定现在工人一天劳动12个小时,而工资不变。 耗 费 资 本20+4+3 = 27 < 新产品全部价值20+4+6=30 工 资(劳动力价值) 3 < 创造的新价值 6 出现了价值增殖,即产生了3元m ,这是特殊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某企业工人一天劳动6小时,耗费5公斤棉花纺成5公斤棉纱。5公斤棉花的价值10元,机器纱锭等劳动资料的磨损价值是2元,工人一天的工资(劳动力价值)是3元,在一天中创造的新价值也是3元。 就一个工人而言,一天中: 耗 费 资 本10+2+3=15 == 新产品全部价值10+2+3=15 (成本) (价格) 工资(劳动力价值) 3 == 创 造 的 新 价 值 3 价值没有增殖,即没有产生m,这只是一般的价值形成过程。null生产棉纱 :棉花10斤 10元 纱锭 2元 工人 劳动6小时 工资 3元 ——————————————————— 棉纱价值 ( 资本价值 ) 15元 工人劳动12小时 棉花 20斤 20元 纱锭 4元 (创造新价值6元) 工资 3元 剩余价值 3元 ------------------------------------------- 棉纱价值 30元 null工作日:工人一天劳动的时间。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例: 工作日12个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6小时,共创造6元的新价值。工人一天的工资是3元。6小时创造3元新价值,补偿3元工资6小时创造新价值3元,被无偿占有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的时间;补偿劳动力价值或工资所需要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null价值增殖过程的含义 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就是补偿劳动力价值,即补偿工资所要的时间。 注: 上例中的6小时,即为一定点。null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的统一。剩余价值 由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 由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一)资本的本质 (一)资本的本质 null 资本本质 资本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之上的一定经济关系。 理解:从现象上看资本,资本是物; 从本质上看资本(即揭开资本的物的面纱),资本不是物,而体现着一种经济关系,即剥削关系。因为资本是能够带来m 的价值。 资本是历史范畴。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 用来购买厂房、机器设备、原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的资本,叫做不变资本。资 本可变资本不变资本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做可变资本。null 1.不变资本(C):存在于生产资料形式上的那部分资本(或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 理解: ◎其物质形态是生产资料。 ◎在生产过程中耗费掉的生产资料,其价值量由具体劳动按原有的数量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未发生变化, 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价值,即生产资料价值只是生产m的必要条件,而不是m的源泉,即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null 2.可变资本(V) :存在于劳动力形式上的那部分资本(或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 理解: ◎可变资本的物质形态是劳动力。 ◎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和耗费,即通过劳动(活劳动中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v+m)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在量上等于v)。 所以,存在于劳动力形式上的这部分资本叫可变资本。 ◎m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可变资本是m的源泉)。 不变资本资 本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只发生价值转移能使价值增殖 3.划分的意义 第一,揭示了m的源泉. 第二,为准确考察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理解:m′= m/v m′≠m/c+v m′≠m/c 3.划分的意义 第一,揭示了m的源泉. 第二,为准确考察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理解:m′= m/v m′≠m/c+v m′≠m/c 三、剩余价值率和 剩余价值量三、剩余价值率和 剩余价值量 1、剩余价值率 ⑴含义 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⑵表示方法 物化劳动 m′= m / v 剩余劳动(时间) 活 劳 动 m′= ----------------- 必要劳动 (时间) 1、剩余价值率 ⑴含义 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⑵表示方法 物化劳动 m′= m / v 剩余劳动(时间) 活 劳 动 m′= ----------------- 必要劳动 (时间) nullnullnull习题一 某织布厂,原来工作日为12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现在把工作日延长为15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仍为6小时。试问:该厂剩余价值率提高了多少?原来:m′=6 / 6=100% 现在:m′=9 / 6=150% 答案:提高了50%。null习题二 某厂有工人100名,每天劳动12小时,每小时创造新价值1元,平均每个工人4小时生产一双皮鞋,每双皮鞋消耗生产资料为20元,工人日工资为6元。 试问: 1、该厂一天共消耗多少资本?其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别是多少? 2、企业一天能获得多少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3、工人一天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分别是多少? 4、每双皮鞋的价值是多少?全部皮鞋的价值是多少?答案答案1、不变资本:20×3×100=6000元(c ) 可变资本:6×100= 600元(v ) 共耗费资本:6600元。 2、剩余价值: 〔 (v+m)-v 〕 ×100 =(1×12-6 )×100= 600m 剩余价值率: m / v=(1×12-6)/ 6=100% 3、必要劳动时间: 6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 6小时 4、每双皮鞋的价值:20+4=24元(转移价值+新价值)。 全部皮鞋的价值:24×3×100=7200元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 基本方法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 基本方法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使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的方法。 工作日的界限 最低: 必要劳动时间 最高: 生理界限 社会道德界限工 作 日(小时)048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m' =4小时4小时=100%工作日的界限 最低: 必要劳动时间 最高: 生理界限 社会道德界限null工 作 日(小时)048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m' =4小时4小时=100%048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m' =6小时4小时=150%2410注:个别企业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m,也属于绝对m.因为提高劳动强度等于变相地延长了工作日。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一)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一)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null工 作 日(小时)048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m' =4小时4小时=100%null工 作 日(小时)048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m' =4小时4小时=100%048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m' =6小时2小时=300%2null形成相对 剩余价值缩短必要 劳动时间 降 低 劳动力价值降低生活 资料价值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null2、相对m的取得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在工作日不变前提下,要生产相对m · 需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补偿劳动力价值或工资所需的时间,即降低劳动力价值) · 劳动力价值是由生活资料价值构成的。通过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可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 · 降低生产资料的价值,也能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 因为生活资料商品中包含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 (W=c+v+m)·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的各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提高生产生产资料的各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劳动力价值下降 生活资料价值下降 生产资料价值下降 劳动生产率提高 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null例:工作日12个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6小时,共创造6元的新价值。工人一天的工资是3元。6小时必劳时,创造3元新价值---补偿3元工资6小时剩劳时,创造3元m3小时必劳时,创造3元新价值—补偿工资。9小时剩劳时:9元新价值假设:工作日长度12t不变,劳动力日价值或日工资不变,仍是3元。社会劳动生产率未提高时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理解(二)超额剩余价值(二)超额剩余价值 相对m的实现,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m的结果 企业或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和动机:超额m 提高劳动生产率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取得超额m-----其他企业随后也提高劳动生产率。 导致各个部门、即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生活资料价值下降,补偿劳动力价值(工资)所需的时间缩短------相对m。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 价值之间的差额,是个别资 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的个别价值理解:超额m只有少数企业能获得,并且是暂时现象。源泉仍是雇用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超额m是一种变相的相对m(两者都是在工作日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取得的m)。null5元+5元超额剩 余价值(三)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 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三)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 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null 联系: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本质上相同,都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 区别:第一,前者是众多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后者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和动机。 第二,前者是全社会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后者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前者归整个资本家占有,后者归个别资本家所有。null三、绝对m生产与相对m生产的关系(1)本质是一样的,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都提高了m′。(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和起点。(3)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物质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null前沿信息: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 1、剩余价值生产领域的扩大。 由第一、第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指:农业和采掘业,是以自然存在物为经济活动对象的产业;第二产业指:制造业和建筑业,是对初级产品加工的产业;第三产业指:服务业,是为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二战前,剩余价值生产主要集中在一、二产业。 二战后,第三产业迅速得到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得到上升。1989年世界第三产业的产值在GNP的比重,由世纪初的10%左右上升到60%以上,美国则达到72%以上。战后,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剩余价值的生产由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这是因为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产品开发生产决策、市场分析、售后服务等以前属于直接生产过程的部门独立出来,进入现在的第三产业。这些劳动与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没有根本区别,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此外,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跨国公司成为当代国际范围内生产和资本运动的主要组织形式。资本的跨国界生产和经营,null使剩余价值生产的领域扩展到世界。 2、剩余价值生产主体的扩展。 ①当代剩余价值生产主体由传统的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扩展。二战后,发达国家的雇佣劳动者的劳动方式发生了体力型向智力型的转化:在高科技产业中,职工绝大多数是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技术人员和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技术工人。在制造业中,由于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使许多体力劳动者变为脑力劳动者或半脑力劳动者。农业的现代化和集约化经营,使许多农业工人成为脑体双重劳动者。上述劳动者成为提供剩余价值的主体。 ② 剩余价值生产的主体由本国劳动者向外籍工人扩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外籍工人大量流入西方国家。1983年西欧约有1500万外籍工人及其家属。在美国外籍工人更多,主要来自拉丁美洲。这些外籍工人主要从事建筑业和农业等劳动,他们的劳动量大,劳动强度高,劳动条件差,而得到的工资比当地工人少得多。这些外籍工人成为提供剩余价值的重要主体。null 3、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生产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有了迅速的发展,机械手、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的应用不断增多,出现了“无人车间”和“无人工厂”。在这些企业中劳动者的数量大大减少,而剩余价值的总量在不断增多。于是,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便开始攻击和否定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并企图用“知识价值论”代替劳动价值论。 自动化生产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是劳动者的劳动: ①自动化的机器设备仍然属于生产资料,是不变资本,它只是生产 m 的条件。 ② 研制和使用自动化机器设备的是人,并没有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 ③首先采用自动化机器设备的个别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其来源仍是劳动者的劳动。null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 经济规律 1、 含义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加强和扩大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2、 原因 ①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②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③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null理论前沿: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分配关系的变化一、分配主体的变化 按传统理论,企业只有出卖劳动力的工人和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这两个分配主体。工人取得工资,资本家占有全部剩余价值。在20世纪初以前是这样。那时,资本家既是工厂的所有者又是经营者,分配自然就在劳资双方之间进行。在当代资本主义企业,特别在股份公司中,分配主体已变成三个:职业经理主体、资方主体和劳方主体。 1、职业经理(高级管理人员)主体。 这一主体形成的原因:①公司企业的出现,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在这一背景下,管理不断专业化和科学化,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立和专门从事经营管理的的经理阶层。资本家和职业经理之间分离后,所有者获得股息和红利,管理者得到的是薪金。薪金是从所有者以前的利润中分割出来的。②股票发行的小额化和分散化,扩大了职业经理的经营管理权,null使职业经理的主体性体现出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使投资者愿意购买多家企业的股票,另一方面银行信用的扩大和政府推行“职工持股计划”,使投资更加分散。过去,企业由一个或几个资本家把持,经理只是其指示的执行者。现在,企业有众多股东,即使是大股东,占有的股票份额一般也不大,它也不能为所欲为,要受到更多股东的制约。这种情况自然为扩大经理的权利提供了机会,使他的主体性体现出来。③董事会只管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投资决策、利润分配和监督经理工作等),这为经理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在组织上提供了保证。④职业经理一方面代表资方与劳方相对立,一方面又是雇佣劳动者,与资方相对立。这种特殊身份决定了职业经理的报酬,既不是“企业主收入”,也不是工人通过劳资协议规定所取得的工资收入,而只能是年薪。null 2、资方主体 在20世纪初以前,资方的概念一般是指资本家。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资方的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 ①资方变成了投资者或股东。 ②股东作为资方有自然人,也有法人。在传统的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中,两权不分离,资本家都是作为自然人出现。而在现代公司企业,特别是大公司企业中,既有自然人股东,又有法人股东。法人股东,是指以机构的名义,即以公司、银行、基金会等法人单位的名义来购买股票或股权的股东,这叫法人参股或控股。在现代西方经济中,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持股的现象很普遍。 ③资方或股东有大资产者,也有普通雇员。如在美国,大约有1/4的工人拥有他们公司的部分资产或全部资产。这样,许多人既是股东,又是企业雇员。因此,传统意义上的资方概念已发生变化。null 3、劳方主体 在传统的概念中,劳方是指出卖自己劳动力的雇佣工人。而在现代经济中,蓝领工人和白领职员,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共同构成了劳方,与雇主或资方相对立。劳方一般通过工会组织,来争取自己作为分配主体的利益。 在当代资本主义企业中由三个分配主体,一是范围扩大的资产所有者股东,二是作为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经理,三是包括蓝领工人和白领职员在内的全体雇员。这三个主体并不能完全分开,。从产权关系看,经理和雇员可以购买股票,它们可以成为股东;从经济关系看,股东和经理作为雇主方(资方)与雇员(劳方)相对立;从分配客体看,股东获得资本收益,即股息,职业经理主要获得年薪,而普通雇员主要取得工资。 二、分配方式的变化 1、工资分配方式 。主要在蓝领工人中实行。 2、薪金分配方式 。 一般管理人员实行月薪制,高级管理人员多采用年薪制。3、奖金分配或利润分享制 。 在全体雇员中实行。4、股息分配方式 。 在全体股东中实行。第四节 资本主义的工资第四节 资本主义的工资一、资本主义的工资的本质一、资本主义的工资的本质null 1、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别 劳动力: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即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特点:客观存在于劳动者的体内,直接看不到,但在生产未开始之前已存在。 劳动:指劳动力的使用和耗费。 特点:在雇用劳动者时,它并不存在。只有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才能表现出来。null 2、劳动力是商品,而劳动不是商品。 A.劳动在出卖以前不能独立存在,不能作为商品出卖; B.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和价值的内在尺度,但它本身没有价值; C.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就会违背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或违背剩余价值规律。 可见,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因此,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null 3、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混淆了劳动力和劳动的区别。 (2)资本主义工资把劳动创造的新价值(v+m)和劳动力价值(量上等于v)混为一谈。 说明:普通W = 生产资料转移价值 + 新价值 资本W = c + v + m 其中:c 转移价值 、v+m 新价值 ( v:可变资本价值,用它来补偿工资;假定按劳动力价值支付工资。这样,劳动力价值、工资和可变资本价值在量上是相等的。) (3)资本主义工资 把劳动者的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 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 参见教科书70页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一)基本形式 1.计时工资 2.计件工资(一)基本形式 1.计时工资 2.计件工资null1.计时工资计时工资是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 计时工资=劳动力日价值(日工资额) /工作日小时数工作1小时得2元工资工作1天(8小时)得16元工资2.计件工资2.计件工资null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按照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数量支付的工资 计件工资=劳动力日价值(日工资额)/ 一天生产的产品件数 生产一把椅子得5元工资工作1天(生产3把椅子)得15元工资(二)工资的变动趋势 A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B 相对工资(v/v+m) C 战后工资的变化特点(二)工资的变动趋势 A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B 相对工资(v/v+m) C 战后工资的变化特点null各义工资实际工资工人出卖劳动力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null新资料 战后工资的变化特点(以美国为例) 1、名义工资的变化特点 ( 从三方面看) ①个人名义工资大幅增长 美国非农业工人平均周名义工资 表1 人均名义工资 增长速度 47年 45.58 100 86年 304.85 668.8 美国主要行业工人的平均小时名义工资 表2 70年 90年(5月) 矿 业 3.85 13.43 建 筑 业 5.24 13.51 制 造 业 3.35 10.80 零售商业 2.27 6.78null ②名义工资总量的增幅低于GNP 的增幅 GNP增幅 名义工资总量的增幅 47年 100 100 86年 16倍 13.7倍 ③名义工资总量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 V / V+M) 47年 56.64% 86年 55.64% 注: 国民收入 ==工资总量+剩余价值总量(V+M) 2、实际工资的变化特点 实际工资有所增长,但低于名义工资的增长幅度,不排除某些年份实际工资有所下降。 如, 47年—77年美国非农业工人周名义工资增长了 3.2倍,但同期实际工资只增长了54%。 3、实际工资增长的原因 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者提供的m大量增加; 工人长期斗争的结果。null理论热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否是商品? 1、马克思观点: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是 商品。 这个观点是基于以下设想为前提的: 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是:生产力高度发 的资本主义社会; ②社会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 ③个人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整个社会不 存在商品货币关系; ④个人消费品分配实行“劳动券”式的按劳分配。null 2、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也是商品 ①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个体直接没有生产资料 的所有权、也不享有支配权和处置权。职工只有通 过出卖劳动力才能取得消费品。因此,劳动者既无 生产资料,也无消费资料,只有依靠出卖劳动力为 生,即交换劳动力依然是职工谋生的手段。 ②职工有支配自己劳动力的人身自由。 ③劳动力通过市场的买卖关系得以流动,同其 他生产要素一样都是商品。 ④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的供求、也调节工资。
本文档为【政治经济学第二章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6881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2-01-03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