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史前考古参考书目

史前考古参考书目

举报
开通vip

史前考古参考书目史前农业 (1) [ 英 ] 柴尔德著、周进楷译:《远古文化史》第五章,中华书局, 1958 年。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 23 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 (3) [ 英 ] 柴尔德:《 Man makeshimself 》 1936 年,转引自日知《关于新石器时代革命》,载《世界古代史论丛》第一集,三联书店 1982 年 5 月。 (4)参见 [ 美 ] 哈维兰:《当代人类学》第 198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11 月。 参见 [ 美 ] 哈维兰:《当代人类...

史前考古参考书目
史前农业 (1) [ 英 ] 柴尔德著、周进楷译:《远古文化史》第五章,中华书局, 1958 年。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 23 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 (3) [ 英 ] 柴尔德:《 Man makeshimself 》 1936 年,转引自日知《关于新石器时代革命》,载《世界古代史论丛》第一集,三联书店 1982 年 5 月。 (4)参见 [ 美 ] 哈维兰:《当代人类学》第 198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11 月。 参见 [ 美 ] 哈维兰:《当代人类学》第 198 页~ 199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11 月。   (6)参见 [ 美 ] 哈维兰:《当代人类学》第 332 页~ 334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11 月。 (7)参阅 [ 美 ] 费根著、云南民族学历史系民族学教室译:《地球上的人们——世界史前史导论》第 264 页,文物出版社, 1991 年 9 月。   (8) 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1960 。 (9)《耶利哥及其在近东历史中的背景》< Jericho and Its Setting in Near Eastern History >,《古代》< Antiquity >卷 31,1957 年。 (10)日知:《关于新石器革命》,载《世界古代史论丛》第一辑,三联书店, 1982 年 5 月。 (11)参见《中华文明史》第 96 页,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9 年。 (12)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近三十年来前陶新石器公社的发现》,载《世界古代史论丛》第一集,第 42 页~ 52 页, (13)黄其煦:《裴李岗、耶利哥与特瓦坎——农业起源问题探索之二》,《农业考古》 1983 年 1 期。 (14)参阅 [ 美 ] 费根:《地球上的人们》第 320 页~ 322 页,文物出版社, 参阅童恩正:《略述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农业考古》 1984 年 2 期。 参阅黄其煦:《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 》,《农业考古》 1983 年 2 期   (17)《中华文明史》第 101 页~ 102 页, (18)《中华文明史》第 102 页, (19)董光忠:《本校与山西图书馆美国福利尔艺术陈列馆发掘山西万泉石器时代遗址之经过》,《师大月刊》 1933 年 3 期第 107 页。   (20)齐思和:《毛诗谷名考》,《燕京学报》 1949 年 36 期,据苏秉琦介绍。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 1963 年。 (22)青海省文管处考古队等:《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反映的主要问题》,《考古》 1976 年 6 期。   (23)吴诗池:《山东新器时代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 1983 年 2 期。   (24)郑乃武:《小谈裴李岗文化的农业》,《农业考古》 1983 年 2 期。   (25)薛文灿:《沙窝李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中原文物》 1982 年 2 期。 (26)参阅丁颖:《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稻作科学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3865642161_1选集》,农业出版社, 1959 年。 (27)参阅童恩正:《略述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农业考古》 1984 年 2 期。 (28)安特生:《中国五千年前陶器上稻米遗迹之发现》,《中国地质学会志》第 8 卷第 4 号, 1929 年。 (29)周季维:《长江中下游出土古稻考察报告》,《云南农业科技》 1981 年 6 期。 (30)参阅任式楠:《我国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农作物和其他食用植物遗存》,《史前研究》 1986 年 3 、 4 期。 (31) a. 《湖南对彭头山遗址进行正式发掘》,《中国文物报》 1989 年 2 月 24 日;《湖南省澧县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调查报告》,《考古》 1989 年 10 期。b. 严文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遗存的新发现》,《江汉考古》 1990 年 3 期。 (32) a.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遗址的试掘》,《华夏考古》 1988 年 2 期;《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六次发掘简报》,《文物》 1989 年 1 期;b. 张居中、孔昭宸等:《舞阳史前稻作遗存与黄淮地区史前农业》,《农业考古》 1994 年 1 期。   (33)陈文华:《中国稻作的起源和东传日本的路线》,《文物》 1989 年 10 期。   (34)游修龄:《我国水稻品种资源的历史考证》,《农业考古》 1981 年 2 期。 (35)广东农林学院农学系:《我国野生稻的种类及其地理分布》,《遗传学报》 1975 年 2期。 (36)渡部世忠:《日本稻の源流》,《稻——その源流への道》第 20 页~ 22 页,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会 1990 年 5 月。 (37) a. 李昆声:《亚洲稻作文化的起源》,《云南文物》第 15 期, 1984 年;《云南在亚洲栽培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云南社会科学》 1981 年 1 期。b. 汪宁生:《远古时期的云南稻谷栽培》,《思想战线》 1977 年 1 期。c. 游修龄:《太湖地区稻作起源及其传播和发展问题》,《太湖地区农业论文集》第 1 辑, 1985 年。   (38)参阅张德慈:《致〈农业考古〉编辑部的信》,《农业考古》 1983 年 2 期。   (39)柳子明:《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及其发展》,《遗传学报》 1975 年第 2 卷第 1 期。   (40)丁颖:《中国稻作之起源》,中山大学农学院《农艺专刊》第 7 号, 1949 年。   (41)丁颖:《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农业学报》第 8 卷第 3 期, 1957 年。 (42)童恩正:《略述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农业考古》 1984 年 2 期。 (43)李润权:《试论我国稻作的起源》,《农业考古》 1984 年 2 期。   (44)闵宗殿:《我国栽培稻起源的探讨》,《江苏农业科学》 1979 年 1 期。 (45)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 1982 年 1 期。   (46)严文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遗存的新发现》,《江汉考古》 1990 年 3 期。 (47) a. 袁家荣:《道县玉蟾岩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 1996 )》,文物出版社, 1998 年。b. 严文明:《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考古》 1997 年 9 期。 (48)关于中国稻作遗存的发现情况,严文明先生在《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 1982 年1 、 2 期)、《再论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 1989 年 2 期)、《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考古》 1997 年 9 期)等几篇文章中有比较详细的统计。故文中涉及稻作农业遗存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不再一一注明。 (49)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 1978 年 1 期。 (50)李民昌:《苏州市唯亭草鞋山新石器时代水田遗迹》,《中国考古学年鉴( 1996 )》,文物出版社, 1998 年。 (51) a. 蒋迎春:《城头山为中国已知时代最早古城址》,《中国文物报》 1997 年 8 月 10 日第 1 版。b.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澧 县城头山古城址 1997~1998 年度发掘简报》,《文物》 1999 年 6 期。 (52)钱耀鹏:《原井》,《青海师专学报》 1988 年 4 期。 (53) a. 唐云明:《我国育蚕丝绸起源初探》,《农业考古》 1985 年 2 期。b. 牟永抗、吴汝祚:《水稻、蚕丝和玉器》,《考古》 1993 年 6 期。 (54)张宏彦、钱耀鹏等: a. 《万县中坝子遗址发掘获重要成果》,《中国文物报》 1998 年 11 月 11 日第 1 版; b. 《万州中坝子遗址发掘报告》,载《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 1997 年卷)》,科学出版社, 2001 年 11 月。 (55)夏鼐:《我国古代蚕、桑、丝、绸的历史》,《考古》 1972 年 2 期。 (56) a. 徐浩生、金家广:《突破万年的南庄头新石器早期遗址》,《文物春秋》 1991 年 2 期。b. 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 1992 年第 11 期。 (57) a. 黄其煦:《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农业考古》 1982 年 2 期、 1983 年 1 ~ 2 期。b. 佟伟华:《磁山遗址的农业遗存及相关问题》,《农业考古》 1984 年 1 期。c. 安志敏:《中国的史前农业》,《考古学报》 1988 年 4 期。d. 严文明:《中国农业和养畜业的起源》,《辽海文物学刊》 1989 年 2 期,又载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 1998 年。 (58) a. 邯郸市文物保管所等:《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考古》 1977 年 6 期; b.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等:《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考古学报》 1981 年 3 期。 (59)杨育彬、袁广阔主编:《 20 世纪河南考古发现与研究》第 120 ~ 128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年。 (60)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等:《青海柳湾》,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61)西北师范学院植物研究所等;《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稷与大麻》,《考古》 1984 年 7 期。 (6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 1963 年。 (63)蔡莲珍等:《碳 13 测定和古代食谱研究》,《考古》 1984 年 10 期。 a.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荥阳青台遗址出土纺织物的报告》,《中原文物》 1999 年 3 期。b. 张松林、高汉玉:《荥阳青台遗址出土丝麻织品观察与研究》,《中原文物》 1999 年 3 期。 (6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 1981 年 1 期。   (6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科学出版社, 1959 年。 (67)严文明:《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考古》 1997 年 9 期。 (68) a. 魏京武等:《从考古资料看陕西古代农业的发展》,《农业考古》 1986 年 1 期; b. 陈报章:《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碳化稻米与初步研究》,《农业考古》 1995 年 3 期。 (69)据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 1982 年 1 、 2 期;又载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 1998 年。   (70)严文明:《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考古》 1997 年 9 期。 史前社会形态 (1) [ 苏 ] 柯思文著、张锡彤译:《原始文化史纲》第 27 页,人民出版社, 1955 年。   (2)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第 19 页,人民出版社, 1978 年。   (3)贾兰坡:《北京人》,见《中国历史的童年》第 61 页,中华书局, 1984 年。 (4)林耀华主编:《原始社会史》第 96 页,中华书局, 1984 年。   (5)严文明:《姜寨早期的村落布局》,载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6) [ 澳 ] 刘莉著、星灿译:《龙山文化的酋邦与聚落形态》,《华夏考古》 1998 年 1 期。   (7)《人类的兴起》第 234 页。 (8)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 44 页,人民出版社,   (9)严文明:《姜寨早期的村落布局》,载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10) a.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阜新县查海遗址 1987-1990 年三次发掘》,《文物》 1994 年 11 期。b. 辛岩:《阜新县查海遗址》,载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 1994 )》,文物出版社, 1997 年。c. 辛岩:《阜新查海新石器时代遗址》,载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 1995 )》,文物出版社, 1998 年。 (11)钱耀鹏: a. 《关于环壕聚落的几个问题》,《文物》 1997 年 8 期; b. 《关于半坡遗址的环壕与哨所》,《考古》 1998 年 2 期。   (12)严文明:《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考察》,载〈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编辑组编《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13)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编:《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 1981 年。   (14)王树明:《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发掘简报》,《史前研究》 1987 年 3 期。   (15) a.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曲阜西夏侯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 1964 年 2 期。b. 钱耀鹏:《斧钺 の 历史的意义 について》,《考古学论考》(日本)橿原考古学研究所纪要第 19 册, 1995 年 3 月。 (16)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 1986 年 8 期。   (17) a.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第九区发掘简报》、《秦安大地湾 405 号新石器时代房屋遗址》,均载《文物》 1983 年 11 期。b.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 901 号房址发掘简报》,《文物》 1986 年 2 期。 (18)钱耀鹏: a. 《关于半坡遗址的环壕与哨所》,《考古》 1998 年 2 期。 b. 《关于半坡聚落及其形态演变的考察》,《考古》 1999 年 6 期。   (19) a. 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文物》 1988 年 3 期; b.《 1988 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 1989 年 12 期。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考古》 1987 年 6 期。   (21)冈村秀典著、张玉石译:《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战争》,《华夏考古》 1997 年 3 期。   (22) a.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案板遗址仰韶时期大型房址的发掘》,《文物》 1996 年 6期。b.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编著:《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 2000 年。 (23)严文明:《涧沟的头盖杯和剥头皮习俗》,《考古与文物》 1982 年 2 期。   (24)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 1977 年 1 期。 (25)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考古学报》 1981 年 3 期。   (26)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 1975 年 2 期。   (27)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图版伍陆,文物出版社, 1959 年。   (28)钱耀鹏:《斧钺 の 历史的意义 について》,《考古学论考》(日本)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纪要第 19 册,平成 7 年( 1995 ) 3 月。 (29) [ 日 ] 大林太良:《原始战争 の 诸形态》,载大林太良主编《日本古代文化 の 探究——战》,社会思想社,昭和 59 年。 (30)严文明:《半坡类型的埋葬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和社会制度》,载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31) a. 南京博物院:《 1987 年江苏新沂花厅遗址的发掘》,《文物》 1990 年 2 期。b. 南京博物院花厅考古队:《江苏新沂花厅遗址 1989 年发掘纪要》,《东南文化》 1990 年 1 、 2期。c. 南京博物院新沂工作组:《新沂花厅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概况》,《文物参考资料》 1956 年 7期。 严文明:《碰撞与征服——花厅墓地埋葬情况的思考》,《文物天地》 1990 年 6 期;又载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 1998 年。 (33)徐坚: 《 花厅墓地浅析》, 《 东南文化》 1997 年 3 期。   (34)梁中合:《尉迟寺聚落遗址发掘成果累累》,《中国文物报》 1995 年 7 月 10 日第 1 版。   (3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考古队:《陕西合阳吴家营仰韶文化遗址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 1990 年 6 期。   (36) a. 严文明:《姜寨早期的村落布局》,载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9 年。b. 任式楠:《兴隆洼文化的发现及其意义》,《考古》 1994 年 8 期。   (37) a.[ 日 ] 石黑立人:《全国环壕集落地名表》; b.[ 日 ] 宫腰健司:《环壕集落 の 地域性·东海地方》,均载《季刊考古学》第 31 号, 1990 年 5 月。   (38)湖南省文物研究所:《湖南梦溪八十 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简报》,《文物》 1996 年 12 期。 (39) a. 严文明:《姜寨早期的村落布局》,载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9年。b. 周星:《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住宅形式与聚落形态》,〈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编委会编《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三秦出版社, 1987 年。c.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 。d. 钱耀鹏:《关于环壕聚落的几个问题》,《文物》 1997 年 8 期。 (40)周星:《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住宅形式与聚落形态》,〈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编委会编《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三秦出版社, 1987 年。   (41)笔者就环形防御的特点及原因,曾与成都军区某师作训科长杨钢社同志进行过讨论。杨君 80 年代初毕业于成都陆军学校,参加过自卫反击战; 90 年代中期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现授中校军衔。另据介绍,国外军事作战理论中,环形防御主要针对营以下的作战分队,防御力量与史前聚落比较接近。这里不便注明出处。 (42)钱耀鹏: a. 《简论中国古代“城”的起源问题》,《新疆文物》 1995 年 3 期; b.《试论城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文物季刊》 1998 年 1 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地理》 1998 年 10 期。   (43)于省吾:《商周金文 錄 遗》,第 276 篇,科学出版社, 1957 年影印本。   (44)严文明: 《 黄河流域文明的发祥与发展》,《华夏考古》 1997 年 1 期。   (45)顾颉刚:《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载吕思勉、童书业编著 《 古史辨》(七·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   (46)钱耀鹏: a. 《尧舜禅让故事与中原社会政治的演进》,《中州学刊》 2000 年 3 期; b. 《尧舜禅让的时代契机与历史真实》,《社会科学战线》 2000 年 5 期。   (47)张忠培: 《 中国古代文明之形成论纲》,《考古与文物》 1997 年 1 期。 (48)俞伟超先生认为这是联盟体内诸集团轮流执政现象的表现形式之一,与我们的看法非常接近。不过,即便是轮流执政,尧舜禹也分别需要以各自的集团势力为后盾。而能否如约履行即轮流执政制能否确立则更难回答,夏禹父子的行为当能充分说明这一问题复杂性和多变性。   (49)参阅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第 1 版, 1996 年第 2 次印刷。书中对西方学者在这一方面的探讨有较为系统的总结介绍。 (50)刘莉:《龙山文化的酋邦与聚落形态》,《华夏考古》 1998 年 1 期。   (51)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第 366 页~ 372 页,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52)林 沄:《说“王”》,《考古》 1965 年 6 期。   (53)张忠培:《良渚文化的年代和其所处社会阶段》,《文物》 1995 年 5 期。   (54)转引自刘莉:《龙山文化的酋邦与聚落形态》,《华夏考古》 1998 年 1 期。 (55)刘莉:《龙山文化的酋邦与聚落形态》,《华夏考古》 1998 年 1 期。   (56) a.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队:《浙江省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 b.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均载《文物》 1988 年 1 期。 (57)高炜等:《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考古》 1983 年 6 期。 (58)高炜:《龙山时代的礼制》,载〈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编辑组编《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59)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第 266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 (60)高炜等:《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考古》 1983 年 6 期。 (61)高炜:《陶寺考古发现对探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意义》,载田昌五、石兴邦主编《中国原始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62)杨升南:《夏代军事制度初探》,《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1 年 3 期。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 陈淳:《从考古学谈人类的早期文明》,《上海大学学报》 1984 年创刊号;马文:《自有人以来的历史是一部文明史》,《中州学刊》 1984 年第 6 期。 翁其银:《论文明的起源》,《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4 年第 4 期。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 172 、 173 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第 1 版。 (4) a.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 1 版; b. 张光直:《古代中国及在人类学上的意义》,《史前研究》 1985 年第 2 期。这里都把物化形态要素与社会形态要素结合起来作为文明起源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5)白云翔、顾智界整理:《中国文明起源座谈会纪要》,《考古》 1989 年第 12 期。 (6) a. 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考古》 1987 年第 5 期; b. 徐苹芳在中国文明起源座谈会上的发言,见《中国文明起源座谈会纪要》,《考古》 1989 年第 12 期。 (7)白云翔、顾智界整理:《中国文明起源座谈会纪要》,《考古》 1992 年第 6 期。 (8)钱耀鹏:《史前城址在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文博》 1999 年第 6 期。 (9)顾颉刚等编著:《古史辨》第一至第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 夏鼐:《谈谈探讨夏文化的几个问题》,《河南文博通讯》 1978 年第 1 期。 俞伟超:《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性》,《文物》 1985 年第 2 期。 张光直:《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文物》 1985 年第 2 期。 (13)田昌五:《古代社会断代新论》,第 76 页,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第 1 版。 (14)俞伟超:《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性》,《文物》 1985 年第 2 期。 邹衡:《中国文明的诞生》,《文物》 1987 年第 12 期。 杜瑜:《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史研究》 1983 年第 1 期。 赵希鼎:《夏代是中国国家的起源》,《开封师院学报》 1979 年第 1 期。 黄石林:《关于探索夏文化问题》, 《 河南文博通讯》 1978 年第 1 期。 (19)a . 佟柱臣:《从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试谈中国的国家起源问题》,《文物》1975 年第 6 期。(20)a . 马世之:《略论城的起源》,《中州学刊》 1982 年第 3 期。b . 王震中:《试论我国中原地区国家形成的道路》,《中国史研究》 1984 年第 3 期。c . 张鸿雁:《论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辽宁大学学报》 1985 年第 1 期。 (21)石兴邦:《从考古学文化探讨我国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史前研究》 1983 年创刊号。 (22)田昌五:《古代社会断代新论》,第 63 ~ 79 页,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第 1 版。 (23)谢维扬:《中国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酋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87 年第 5 期。 (24)a . 侯仁之主编:《黄河文化》,第二、三编,华艺出版社, 1994 年第 1 版。b. 李伯谦:《长江流域文明的进程》,《考古与文物》 1997 年第 4 期 。 (25)a . 许顺湛:《黄河文明的曙光》,第 337~358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第 1 版。b . 张忠培:《良渚文化的年代和其所处社会阶段》,《文物》 1995 年第 5 期。 (26)a . 杜正胜:《夏代考古及其国家发展的探索》,《考古》 1991 年第 1 期。     b . 严文明:《黄河流域文明的发祥与发展》,《华夏考古》 1997 年第 1 期。 (27)任式楠:“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发言。见白云翔、顾智界整理:《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纪要》,《考古》 1992 年第 6 期。 (28)张忠培:《良渚文化的年代和其所处社会阶段》,《文物》 1995 年第 5 期。 (29)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第四、五章,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第 1 版。 (30)杨茂盛:《试论中国古代的宗族部族及其国家的形成》,《北方文物》 1997 年第 3 期。 (31)日知:《农业起源与文明起源》,《史前研究》 1983 年第 2 期。 杨一民:《试论文明的起源》,《晋阳学刊》 1984 年第 4 期。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 1985 年第 1 版。 (34)高广仁、邵望平:《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海岱历史文化区》,《史前研究》 1984 年第 1期。 (35)孙守道、郭大顺:《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文物》 1984 年第 6 期。 (36)白云翔、顾智界整理:《中国文明起源座谈纪要》,《考古》 1989 年第 12 期。 (37)严文明: a . 《略论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 1992 年第 1 期; b . 《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中原文物》 1996 年第 1 期。 (38)北京大学严文明先生就曾建议把“中国考古学通论”的课程体系修订为史前、原史和历史考古学三大部分。 (39) [ 英 ] 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第 77 、 116 页,文物出版社,1987 年第 1 版。 (40)转引自刘文锁:《论史前、原史及历史时期的概念》,《华夏考古》 1998 年第 3 期。 (41)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 1985 年第 1 版。 〈考古〉编辑部:《专家笔谈丁公遗址出土陶文》,《考古》 1993 年 4 期。 参阅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相关文章,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第 1 版。 (44)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第 183 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 1版。 (45)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第 307 页,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第 1 版。 (46)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第 266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1版。 (47)钱耀鹏:《尧舜禅让的时代契机与历史真实》,《社会科学战线》 2000 年 5 期;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 2001 年 1 期。 (48)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第 276~291 页,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第 1版。 (49)参阅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第 116~120 页,文物出版社, 1986 年第 1 版。 史前考古综合理论 钱耀鹏:《略论史前聚落的萌芽与发生》,待刊。 (2) [ 英 ] 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第 75 页,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3) P.Singh: 《 Neolithic Cultures of Western Asia 》 ,Londonand New York,1p. 转引自吴耀利:《史前考古学中的时代划分问题》,《史前研究》 1985 年 1 期。   (4) P.Singh: 《 Neolithic Cultures of Western Asia 》 ,Londonand New York,1p. 转引自吴耀利:《史前考古学中的时代划分问题》,《史前研究》 1985 年 1 期。   (5) [ 美 ] 摩尔根著、杨东莼等译:《古代社会》第一册,第 12 页 ~ 17 页,商务印书馆, 1971 年。   (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 19 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   (7) P.Singh: 《 Neolithic Cultures of Western Asia 》 ,Londonand New York,1p. 转引自吴耀利:《史前考古学中的时代划分问题》,《史前研究》 1985 年 1 期。   (8)北京大学、东北师大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史论丛》(第一集)第 25 页 ~ 126 页,三联书店, 1982 年。   (9)何乃汉等:《试论岭南中石器时代》,《人类学学报》 1985 年第 4 卷 4 期。 (10)安志敏:《关于华南早期新石器的几个问题》,《文物集刊》第 3 辑 1981 年;彭适凡:《试论华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兼论有关几个问题》,《文物》 1976 年 2 期。 (11)张之恒:《试论前陶新石器文化》,《东南文化》第一辑 ,1985 年;《华南地区的前陶新石器文化》,《考古与文物》 1985 年 4 期。   (12)吴耀利:《史前考古学中的时代划分问题》,《史前研究》 1985 年 1 期。   (13)黄其煦:《裴李岗、耶利哥与特瓦坎——农业起源问题探索之二》,《农业考古》 1983 年 1 期。 (14)吴耀利:《史前考古学中的时代划分问题》,《史前研究》 1985 年 1 期。 (15)马克思:《资本论》第 204 页,人民出版社, 1975 年。   (16)焦天龙:《试论新石器时代的特征与开始的标志》,《东南文化》 1990 年 3 期。   (17) [ 苏 ] 阿尔茨霍夫斯著、楼宇栋等译:《考古学通论》第 7 页,科学出版社, 1956年。   (18) [ 苏 ] 蒙盖特著、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室译:《苏联考古学》第 67 页, 1963 年。 黄其煦:《中美洲原始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 1981 年 2 期。 (20) V.G.Childe , Changing Methods and Aims in Prehistpry. Presidcntial Adrcss for 1935.[ 英 ] 柴尔德著、周进楷译:《远古文化史》第五章,中华书局, 1958 年。 (21)张之恒:《试论前陶新石器文化》,《东南文化》第一辑, 1985 年;《华南地区的前陶新石器文化》,《考古与文物》 1985 年 4 期。   (22)黄其煦:《农业起源的研究与环境考古学》,《中国原始文化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23)焦天龙:《试论新石器时代的特征与开始的标志》,《东南文化》 1990 年 3 期。 (24)焦天龙:《试论新石器时代的特征与开始的标志》,《东南文化》 1990 年 3 期。 (25)夏鼐、王仲殊:《考古学》,载《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 (26)苏秉琦主编,张忠培、严文明撰:《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 (27)夏 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 1959 年 4 期。   (28)严文明:《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严文明《走向 21 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 1997 年。   (29)路易斯·宾福德:《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秦出版社, 1991 年。   (30)俞伟超:《关于考古学文化的范畴问题》,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31)严文明:《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严文明《走向 21 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 1997 年。   (32)严文明:《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严文明《走向 21 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 1997 年。 (33)张忠培:《考古学文化研究中需要探索的几个问题》, (34)严文明:《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严文明《走向 21 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 1997 年。 (35)俞伟超:《关于“考古类型学”的问题》,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36)安特生:《甘肃考古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印行, 1925 年。   (37)尹达:《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分期问题》,《考古学报》第九册,科学出版社, 1955 年。 (38)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文物》 1981 年第 6 期。收入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 1998 年。   (39)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史前研究》 1984 年第 1 期。收入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   (40)严文明:《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考察》,〈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编辑组《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41)严文明:《略论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 1992 年第 1 期。   (42)任式楠:《公元前五千年前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几项主要成就》,《考古》 1995 年 1 期。 (43)梁思永:《远东考古学上的若干问题》,英文本发表在 1932 年美国人类学杂志 34 卷 3 期上;中译本收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1959 年。 (44)梁思永:《昂昂溪史前遗址》,《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4 本第 1 分册, 1932 年。收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1959 年。 (45)梁思永:《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考古学报》第七册, 1954 年 9月;英文本发表于 1939 年。收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1959 年。 (46)尹达:《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分期问题》,《考古学报》第九册,科学出版社, 1955 年。收入尹达《新石器时代》,三联书店, 1979 年第 2 版。 (47)裴文中:《中国古代陶鬲及陶鼎之研究》,《现代学报》第一卷第 2 、 3 期合刊,第4 、 5 期合刊, 1947 年;收入裴文中《裴文中史前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7 年。苏秉琦:《瓦鬲的研究》,苏秉琦《苏秉琦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48)严文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系统及社会制度的探索》,原载北京大学《新石器时代考古》讲义( 1972 )。收入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 1998 年。   (49)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 1981 年 5 期。   (50)佟柱臣:《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三个接触地带论》,《史前研究》 1985 年 2 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中心发展论和发展不平衡论》,《文物》 1986 年 2 期。均收入佟柱臣《中国东北地区和新石器时代论集》,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51)石兴邦:《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体系及其有关问题》,《亚洲文明论丛》, 1986 年。 (52)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 1987 年 3 期。   (53)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载〈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编辑组编《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54)据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表二“中国新石器文化的谱系”改制。见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 1998 年   (55)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 1987 年第 3 期。 (56)佟柱臣:《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三个接触地带论》,《史前研究》 1985 年第 2 期。 (57)钱耀鹏:《略论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及其特点》,《农业考古》 2000 年第 1 期。 史前房屋建筑与聚落  (1) [ 日 ] 能登志雄:《聚落地理》第 37 页,古今书院, 1956 年(日文版)。 (2)陈淳:《聚落·居址与围墙·城址》,《文物》 1997 年 8 期。 (3)金其铭:《聚落地理》第 6 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 年。   (4)李力:《“史前城址与聚落考古学术研讨会”综述》,《文物》 1996 年 11 期。 (5)严文明:《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文物》 1997 年 6 期;又载严文明《走向 21 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 1997 年。 (6)钱耀鹏:《关于环壕聚落的几个问题》,《文物》 1997 年 8 期。 (7)严文明:《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文物》 1997 年 6 期。   (8)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与分期”,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9)储友信:《湖南发现旧石器时代高台建筑》,《中国文物报》 1998 年 4 月 6 日;尹检顺:《湖南澧阳平原史前文化的区域考察》,《考古》 2003 年 3 期。   (10)裴安平:《澧县发现我国最早聚落围壕与围墙》,《中国文物报》 1994 年 12 月 4 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澧县八十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简报》,《文物》 1996 年 12 期。 (11)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12)西安半坡博物馆等:《姜寨》,文物出版社, 1988 年。   (13)严文明:《姜寨早期的村落布局》,载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14)严文明:《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文物》 1997 年 6 期;又载严文明《走向 21 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 1997 年。   (15)钱耀鹏:《史前城址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江汉考古》 2001 年 1 期。 (16)钱耀鹏:《试论城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文物季刊》 1998 年 1 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地理》 1998 年 10 期。 (17)钱耀鹏:《关于环壕聚落的几个问题》,《文物》 1997 年 8 期。 (18)钱耀鹏:《关于半坡遗址的环壕与哨所》,《考古》 1998 年 2 期。   (19)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第 100 页~ 127 页,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20)钱耀鹏:《中原龙山城址的聚落考古学研究》,《中原文物》 2001 年 1 期。   (21)乌盟文物站凉城文物普查队:《内蒙古凉城县岱海周围古遗址调查》,《考古》 1989 年 2 期。   (22)吴汝康等:《坦桑尼亚肯尼亚古人类概要》第 42 页~ 43 页,科学出版社, 1980 年。   (23)吴汝康:《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第 78 页,科学普及出版社, 1965 年   (24) [ 苏 ] 柯思文著、张锡彤译:《原始文化史纲》第 25 页,人民出版社, 1955 年。   (25)参阅宋兆麟等著:《中国原始社会史》第 366 页~ 337 页,文物出版社, 1983 年。   (26)贾兰坡等:《人类用火的历史和火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历史教学》 1956 年 12 期。   (27) [ 日 ] 八幡一郎主编:《世界考古学事典》(下)第 1477 页,平凡社, 1979 年。 (28)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第 339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 (29)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第 299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   (30)А·И·克鲁沙诺夫主编、成于众译:《苏联远东史》第 18 页~ 41 页,哈尔滨出版社, 1993 年。   (31)黑龙江文物管理委员会等编著:《阎家岗——旧石器时代晚期古营地遗址》,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32)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第 43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 (33)裴文中:《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商务印书馆, 1950 年。   (34)宋兆麟等著:《中国原始社会史》第 123 页~ 124 页,文物出版社, 1983 年。   (35)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第 30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   (36)贾兰坡:《氏族公社在山顶洞时期已经形成》,《历史教学》 1959 年 8 期。   (37) [ 英 ] 柴尔德著、周进楷译:《远古文化史》第七章,中华书局, 1958 年。   (38) a. 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西万年大源仙人洞遗址试掘》,《考古学报》 1963 年 1 期。b. 江西省博物馆:《江西万年大源仙人洞洞穴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文物》 1976 年 12 期。   (3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考古》 1976 年 3 期。   (40)严文明:《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考察》,载〈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编辑组编:《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41) a.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考古》 1985 年 10 期。b. 任式楠:《兴隆洼文化的发现及其意义》,《考古》 1994 年 8 期。 (42)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所:《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 1993 年 7 期。      ( 43) a.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1 年。b. 严文明:《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文物》 1997 年 6 期;又载严文明《走向 21 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 1997 年。   (44)严文明:《姜寨早期的村落布局》,载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9年。   (45)严文明:《半坡类型的埋葬制度和社会制度》,载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46) a.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 1983 年。b. 严文明:《仰韶房屋和聚落形态研究》,载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47) a. 严文明:《鹳鱼石斧图跋》,《文物》 1981 年 12 期;又载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9 年。b.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皖北大汶口文化晚期聚落遗址群的初步考察》,《考古》 1996 年 9 期。c. 刘晋祥等:《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史前聚落形态的初步研究》,《文物》 1997 年 8 期。   (48)钱耀鹏:《中原龙山城址的聚落考古学研究》,《中原文物》 2001 年 1 期。   (49)钱耀鹏:《尧舜禅让故事与中原社会政治的演进》,《中州学刊》 2000 年 3 期。
本文档为【史前考古参考书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2908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5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12-26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