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举报
开通vip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原理讲义 一、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考试大纲要求 1. 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2. 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的初始概念包含“城”、“市”二个含义 城——城堡,具有防御功能,为防备野兽伤害及其他部落袭击而筑。 市——市场,拥有商品交换的商业功能。 随后,城、市功能的合二为一,逐渐形成了城市。 “城市”产生的三种学说——交易学、防御学、地利学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 笔记 哲学笔记pdf明清笔记pdf政法笔记下载课堂笔记下载生物化学笔记PDF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原理讲义 一、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考试大纲要求 1. 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2. 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的初始概念包含“城”、“市”二个含义 城——城堡,具有防御功能,为防备野兽伤害及其他部落袭击而筑。 市——市场,拥有商品交换的商业功能。 随后,城、市功能的合二为一,逐渐形成了城市。 “城市”产生的三种学说——交易学、防御学、地利学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1. 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2.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仅有300年的历史。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在城市中创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 工业化 (城市的引力) 导致人口从农村向 提高农业生产率,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 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农村的推力)18世纪后,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二) 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1. 区域理论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平衡的 城市与区域发展互相促动: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 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使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具备发展条件、通过区域极化发展的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中心城市。 2. 经济学理论 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产业分为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和服务产业(主要满足本市消费需要)§ 在城市产业分类中,基础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只有基础产业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的整体才能得到发展。 3. 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 交通通讯理论 城市的发展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的机会 交通、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可促进城市整体全面发展§ 5. 经济全球化理论: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为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则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城市中。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 6. 城市进化理论 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绝对集中(工业化社会初始期),相对集中(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共同点是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出现郊区人口增长的态势。 相对分散(后工业化社会初期)、绝对分散(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共同点是郊区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中城市人口下降。 二、 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 考试大纲要求 1. 熟悉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以及相互关系 2. 了解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3. 了解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的物质构成 1. 城市物质构成的两种领域 公共领域:社会公众共享的物质环境,是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起主导作用,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非公共领域:社会个体占用的物质环境,是非公共投资和开发范畴 2. 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属性 可达性: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与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有关,影响城市的级差地租及空间分布 外部效应:城市物质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包括积极(如交通、绿化等)与消极(如污染)两类 (二) 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 1. 人口老龄化:大于、等于60岁的老人占10%或大于、等于65岁的老人占7% 2. 家庭核心化:大家变小家,多人口变少人口,以父母加子女为主的核心主干家庭为主 3. 生活闲暇化: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 (三) 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1. 农村社会的认同基础——地缘关系、乡土意识——同质性。 2. 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在聚居方式和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多样性(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 本质差别——城市社会的异质性远远高于乡村社会。 (四) 城市的产业构成及演化趋势 1. 城市产业构成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 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 2. 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前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 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经济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社会。 趋势: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到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 考试大纲要求 1. 掌握城市化的含义 2.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 城市化的含义十分丰富,不同学科的专家均有不同角度的认识,但其实质含义是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人口)、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基础设施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众多因素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 水平的度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1. 初期阶段 2. 中期阶段 3. 稳定阶段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18%增长到了2001年的37.7%,因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正处在这一加速发展阶段。 (三)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1. 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2. 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3. 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四) 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1. 城市化进程本身是社会发展过程 2.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互相作用和影响 3.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关于现代化社会指标的研究表明,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四、 城市与区域发展 考试大纲要求 1. 熟悉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 2. 熟悉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 1. 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根据其职能、作用辐射影响范围的大小,中心城市有不同的等级——中心地理论研究城镇分布规律。 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相牵制。 每一个经济中心都有其相应的经济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分析一个城市的对外主要经济联系方向。 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密切,研究城市不能“就城市论城市”,要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各种区域因素。 2. 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发展战略(优劣条件、职业、地位、作用) ① 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评价。 ② 区域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 ③ 区域各城镇的职能分工。 城市规模(人口、用地)的区域论证 ① 区域生产力发展与布局。 ② 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区域内总人口、区域城镇人口总规模、区域城镇人口合理分布、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的判断。 城市形态与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形态变化具有客观发展规律,要根据区域条件,实事求是地确定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 (二) 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1. 城镇体系的特征 群体性——一群或一组,具有一定数量的城镇聚合在一起。 关联性——联系密切、相互依存。 层次性——各城镇等级、规模、地位、作用不同,有层次高低差别。 开放性——体系内外城镇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作用。 动态性——城市发展、区域发展、体系发展。 整体性——各个城镇形成统一整体。 2. 城镇体系与城乡整体发展 城乡发展是指区域内城市、乡村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及发展状况,城镇体系的发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的整体发展水平。 动力——农村向城镇的“向心集聚”、城镇向周围地区的“离心辐射”。 手段——规划、引导和调控城镇体系。 目的——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市与区域发展效益的统一。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城市规划原理讲义 一、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考试大纲要求 1.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2.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知识结构体系 (一) 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城市的历史约有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儒家、道家和法家都自此形成并发展。 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变通 2. 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 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到近百万。 ① 中轴对称。 ② 东西两市。 ③ 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 ④ 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 ① 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 ②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借助京杭大运河舟车之利,促进了什刹海商业区的形成。 明清北京城 ① 北部收缩2.5km、南部扩展0.5km。 ② 突出8km中轴线。 ③ 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 ④ 皇城南形成商肆。 (二) 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 奴隶制社会 古希腊的城市 ① 公元前5世纪,经历奴隶制民主政体,形成城邦国家——民主、平等的城邦精神。 ② 代表城市——米立都城。 公元前五世纪中叶由希波丹姆(Hippodamus)所提倡与系统化了的方格网式街道网布局形式 ③ 广场和公共建筑取代了宫殿,市民集会场所形成了城市的核心。 古罗马的城市 ① 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② 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供奴隶主享乐的设施。 ③ 城市成为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2. 封建社会的中世纪 城市的有机发展 中世纪的欧洲——众多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城堡的出现 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成为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 10世纪以后,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公共建筑(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 不少城市(如佛罗伦萨)突破封闭的城堡,不断向外扩张。 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 3.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14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的萌芽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意大利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 代表作品: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建立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巴黎——轴线放射的街道、宏伟宫殿、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成为当时典范。 二、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考试大纲要求 1.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2.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3.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4. 熟悉战后城市规划学科的主要理论发展 知识结构体系 (一)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 社会经济背景 关键词:工业化 工业城市 城市问题 18世纪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 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病”——城市中住房短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匮乏,导致传染病流行(19世纪三四十年代蔓延于英国和欧洲大陆的霍乱)。 2. 知识背景 19世纪开始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屉,为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等方面的基础。 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自莫尔“乌托邦”概念,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 “欧文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博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1 500-2000人组成的“大社会”。 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的实践。 法律基础——英国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 实践基础——巴黎改建(豪斯曼)、城市美化。 英国公园运动——西谛。 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 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 (二) 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 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环行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 2.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1933年)之中。 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300万人口的城市。 中部为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 外围是环形居住带,60万人居住在板式住宅。 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 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 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 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 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思想集中体现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 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 3. 其他的理论探索 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 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1882年提出。 ① 基本原则——运输经济,通勤耗时最少。 ② 城市形态——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 ③ 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④ 实践——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斯大林格勒等城市的规划实践中得到运用;哥本哈根(1948年)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年)轴向延伸等都是线形城市模式的发展。 戈涅尔的工业城市 法国建筑师戈涅20世纪初提出、1904年展出、1917年出版《工业城市》专著。 基本思路——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原则。 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① 通过城市空间各个构成要素的研究,在城市建设中强调入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② 在经济和艺术之间,他强调城市规划不能走向任一极端——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则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格迪斯的学说 生物学家格迪斯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 ① 通过生态学研究,揭示了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这一思想经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② 提出城市规划的工作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三)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都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 1. 《雅典宪章》(1933年) 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主题“功能城市”——发表《雅典宪章》——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人手,对城市恬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城市看成丁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 强调入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3. 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四)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 城市规划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仅凭感性认识是不适宜的,要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科学地预测城市的未来发展,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城市规划理论涉及内容如下: 功能理论——城市形态和结构。 决策理论——系统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方法论、科学决策。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理论——规划价值目标及其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 1.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 分化为两种形式: ① 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形不成城市群; ② 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蔓延。 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 ① 1924年提出建设卫星城的概念。 ②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同时从属于某个大城市。 ③ 问题——对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 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 ① 形成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② 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③ 对涌人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理论 ① 1942年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② 将城市分解成为一个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并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以高速交通相联系。简言之,将城市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做有机疏散。 2.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经济活动的聚集。 城市的集中发展——城市现象;大城市发展——世界城市。 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 世界城市指标: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其是港口与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城市聚集区——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带——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人口2 500万人以上。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等。 3. 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 城市分散与集中发展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每个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 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影响的区域组合形成城市的等级体系。 城镇之间交通、通信所组成网络的多少和方便程度,赋予了该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相对地位(引力模型)。 城市体系——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格迪斯、芒福德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 贝利等人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等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城市体系内容——职能、规模和空间结构。 4. 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城市内部各类土地规划布局有一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一般可归纳为三个理论,均与城市的经济地租密切关联。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 三、 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 考试大纲要求 1. 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 2.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 3.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知识结构体系 (一) 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1. 经济全球化基本特征 2. 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 工业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 (二) 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 (三) 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1987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2. 1992年联合国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提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变革现行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3. 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 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 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度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 1. 知识经济四个特点 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 信息技术——使知识以有限成本传播; 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人力因素——空前重要。 2. 高科技园区四种类型 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以大学所提供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基础; 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系; 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 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 知识经济将催生各种高科技园区,它将是未来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大的中心城市仍然是科技创新的最重要基地。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五) 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经济全球化——发展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 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 1. 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的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和制造与装配三个层面集中在同一城镇——城镇体系水平结构。 2. 知识经济时代——三个层面的聚集向不同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与装配层面的空间扩散(众多的制造与装配基地)、管理与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少量的经济中心城市)——城镇体系垂直结构。 (六) 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 1. 知识传播的信息化缩短了从知识产生到应用的周期,促进了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2. 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亲近大自然、家庭内工作、中心区娱乐等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城市规划原理讲义 一、 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 考试大纲要求 1. 掌握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2. 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规划的作用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修改后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三条) 1.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城市规划,主要体现在: 提供城市社会发展的保障措施 在修正市场失败的基础上支持土地和房地产市场 保证土地在总体利益下进行分配、使用和开发 以政府干预的方式保证土地使用符合社区利益 2. 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工具的城市规划,其目的在于: 实现国家的发展政策 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官员提供有关发展控制的导引 协调种类开发,无论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 考虑财产所有者估价规划政策对他们的利益影响 告知公众规划政策 3. 作为城市未来空间构架的城市规划,主要的表现在于: 城市规划的主要对象是城市的空间系统 城市未来发展空间构架的实现意味着在预设的价值判断下来为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等做形态化的体现 (二) 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1. 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2. 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 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4. 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5. 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三) 我国当前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1. 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 2. 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 3. 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4. 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5. 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规划队伍建设 二、 城市规划体系 考试大纲要求 1. 掌握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 3. 掌握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基本概念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 1. 法律法规——国家和地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立法权的城市)法规体系;地方法规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 2. 技术法规——国家或地方制定的专业性标准和规范,分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二)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由以下三个层次的规划组成。 1. 城镇体系规划——全国、省(自治区)、跨行政区域、市域、县域五个类型。 2. 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 3. 详细规划——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 (三) 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基本概念 1. 我国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由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成——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 2. 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同级政府负责。 3. 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国发(2002)13号]文件指出:设区城市的市辖区原则上不设区级规划管理机构,如确有必要,可由市级规划部门在直辖区设置派出机构。 三、 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计划的关系 考试大纲要求 1. 熟悉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2. 熟悉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 3. 了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4. 了解国民经济的基本指标、分项指标的主要内涵及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5. 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及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6. 熟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概念、用地划分标准及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7. 熟悉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及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 1. 共同点——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 2. 不同点 ① 两个规划的地域范围、规划内容和重点与深度有所不同 ② 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是“点”与“面”的关系 ③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要相互配合、协调进行,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内容的深入落实与具体化 ④ 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要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二) 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 1. 互为依据——中长期“计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城市规划也是年度计划内及中期计划的依据 2. 城市规划是“计划”的空间部署 3. 由于规划期限不同,城市规划要做出更长远的预测与布局 (三)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1. 二者目标一致——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 规划范围、控制层面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宏观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两者相互协调和衔接 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城市有关研究内容(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及空间布局等)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宏观依据 4. 城市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总量应和土地利用规划协商一致 5. 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范围内的用地布局应主要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安排 (四) 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1.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规范环境保护行动的筹划,是实现环境目标的手段,属于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 2. 城市生态规划——将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渗透于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使城市规划“生态化”,同时关注城市的社会生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 三者层次不同——城市生态规划层次最高,城市规划居中,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最低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城市规划原理讲义 2005年10月28日经建设部第7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 新修订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主要章节与内容 新修订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是总则,明确了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二章是城市规划编制组织,主要目的是规范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从制度上防止在城市规划修编和调整中的随意性。第三章是城市规划编制要求,明确了城市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第四章是城市规划编制内容,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第五章是附则。 新修订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将实现四大转变: 一是实现组织方式由单一政府部门组织编制转变为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原则组织。 二是重点内容从突出增长速度向控制合理环境容量、确定科学建设标准转变,从侧重确定开发建设项目向对各类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和空间管制转变。 三是范围从城市规划区转向更加突出强调区域统筹和全市域城乡统筹转变。 四是实现城市规划由技术属性向公共政策属性转变。 一、 制定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考试大纲要求 掌握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知识结构体系 制定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统筹兼顾,综合部署,力求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正确处理好一系列关系 2. 协调城镇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走城乡协同发展的道路 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要认真抓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制定城镇体系规划:从区域整体出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有效利用,保护资源与环境 3. 优化城市布局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提高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任务 城市规划要按照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合理调整用地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改善城市环境的目标 4. 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 我国以世界平均水平1/3的人均耕地、1/4的人均水资源支持了占全球22%的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 “珍惜用地、合理用地、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城市规划必须全面贯彻这一国策 5. 保障城市安全和社会安定 6. 充分体现城市各自的特色 加强文保单位的保护(保存历史的原貌和真迹;保存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 保护好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城市的风貌和形象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城市形象的塑造要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段来实现 二、 城市规划的调查与分析 考试大纲要求 1. 掌握城市规划中的调查内容和主要方法 2. 熟悉城市规划中常用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 熟悉城市规划中的研究工作及常用方法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 区域环境 2. 历史文化环境 3. 自然环境 4. 社会环境 5. 经济环境 6. 市政基础设施 7.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二) 城市规划调查的方法 1. 现场踏勘或观察 2. 抽样问卷调查 3. 访谈和座谈会 4. 文献资料的运用 (三) 城市规划的分析方法 1. 定性分析 因果分析法——排列相关因素,发现主要因素,找出因果关系,如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 比较法——难以定量分析而需要量化的问题,如用地指标的确定。 2. 定量分析 频数和频率分析 集中量数分析 离散程度分析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3. 空间模型分析 实体模型(可以用图纸表达) ① 投影法——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用于规划管理和实施。 ② 透视法——透视图、鸟瞰图,用于效果表达。 概念模型(一般用图纸表达,用于分析和比较) ① 几何图形法——分析空间要素的特点与联系,如功能结构分析。 ② 等值线法——等高线图,用于交通可达性分析。 ③ 方格网法——常用于环境、人口的空间分布等。 ④ 图表法——常用于经济,社会各种因素的比较分析。 (四) 城市规划的专题研究 1. 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多学科的研究分析,找寻对策,为城市规划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2. 专题研究根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和规划的具体要求而确定 3. 城市规模的研究 城市规模的概念: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一般以人口规模表示 城市人口规模研究方法 ① 综合平衡法 ② 比例法 ③ 区域分配法(城市化法) ④ 环境容量法 ⑤ 线性回归分析 城市环境容量的制约条件主要包括 ① 城市自然条件 ② 城市现状条件 ③ 经济技术条件 ④ 历史文化条件 三、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评价 考试大纲要求 1. 掌握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2. 掌握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3. 熟悉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用地的分类 我国1991年3月开始实行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范围内纷繁复杂的各种用地归纳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十大类城市用地名称及其代号是:居住用地(代号为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水域和其他用地(E),其中E类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平衡。 在城市规划中,总体规划用地阶段以大类为主,中类为辅;分区规划则以中类为主,小类为辅;详细规划则需达到小类深度。 (二)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 1. 自然条件评价 工程地质条件 ① 土质与地基承载力 ② 地形条件 ③ 冲沟 ④ 滑坡与崩塌 ⑤ 岩溶 ⑥ 地震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条件 对待地面水,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城市规划要兼顾两者。 ① 水对城市的影响——防洪标准、措施的合理制定,保证城市建设的安全。 ② 城市建设可能对原有水系的破坏——如过量取水、污水的大量排放、改变水道与断面等。 水文地质条件 包括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水的流动状态等条件。 ① 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后二者可作为城市水源;承压水由于受大气降水的影响较小,不易受地面污染,可作为城市的主要水源。 ② 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下降,会形成“漏斗”,造成水质污染,严重的还会造成水源枯竭和地面沉陷。 ③ 对地下水有污染的建设项目不应布置在地下水的上游方向。 气候条件 大阳辐射 强度与日照率,影响城市建筑密度、城市用地指标与规模、建筑群体的布置。 风向 ① 风是地面大气的水平移动,由风向、风速表示。 ② 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表示风向的特征指标叫风向频率(以各个风向发生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表示)。 ③ 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风所移动的距离,以平均风速表示。 ④ 风玫瑰图——风向频率图与平均风速图。 ⑤ 盛行风向按城市不同风向的最大频率来确定(如上图为北北东方向)。 ⑥ 风速与污染危害的关系——风速越大,污染物越易扩散。 ⑦ 静风——无风,盆地、峡谷城市的静风频率很高,烟气滞留城市上空无法吹散。 ⑧ 工业区位于盛行风向(最大风频)的下风向,即最小风频的上风位。 ⑨ 城市拥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向时,工业区要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两侧。 ⑩ 规划楔状绿地插入城市,以引导风向;道路系统与冬季盛行风向成一定角度,以减轻寒风对城市的侵袭。 气温 ① 逆温层——在日温差较大的地区(尤其在冬天),因夜间城市地面散热冷却较快,大气层下冷上热,在城市上空产生逆温层现象,大气比较稳定,有害的工业烟气滞留或扩散缓慢,加剧城市污染。 ② 热岛效应——城市建筑密集、硬地过多,生产与生活散发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温度比郊区高的现象,规划中应增设大面积水体和绿地。 降水与湿度 降水量的大小与强度对城市较为突出的影响是排水设施,要防止山洪、江河汛期的威胁。 2. 建设条件评价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方面 ① 布局结构是否合理(城市功能分区与结构协调)。 ② 布局结构能否适应发展需要。 ③ 布局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④ 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与潜力。 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 ① 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现状,包括质量、数量、容量与改造利用的潜力,这些都将影响到土地的利用及旧区再开发的可能性与经济性。 ② 设施齐全的地区,有利于土地价格的升值。 社会、经济构成方面 ① 人口密度反映土地利用的强度与效益,并影响拆迁的难易程度。 ②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影响用地功能组织与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 3. 经济评价 城市用地经济评价是指综合评价土地质量,为土地使用提供依据。好地优用,劣地巧用,用经济手段调节土地使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 城市用地的基本性质 城市土地除具有土地资源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 ① 承载性——承载城市物质要素和社会经济活动,是其基本的自然属性 ② 区位的极端重要性——与几何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③ 地租与地价 地租——土地供给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向土地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时,索取的利润; 地价——指土地一定年限内使用权的价格,是国家向土地使用者出让土地使用权时获得的一次性货币收入。 土地分配的基础——追求利益最大化。 级差地租——不同区位的土地或同一土地由于开发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别地租。 级差地租理论——关于土地等级差别理论,是认识土地经济价值差异的基础。 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 基本因素层:包括土地区位、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其他因素 ② 派生因素层:包括繁华度、交通通达度、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环境质量、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城市规划条件等 ③ 因子层:从更小的侧面具体地对土地使用产生影响 四、 城镇体系规划 考试大纲要求 掌握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 调查分析预测 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条件 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2. 规划布局(三大结构) 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3. 区域发展支撑条件 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4. 实施保障——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二) 城镇体系规划成果 1. 城镇体系规划文件——规划文本;附件 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提出规定性和指导性要求的文件。 附件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包括综合规划报告、专题规划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2. 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图纸 城镇体系规划现状图 城镇体系规划图 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等专项规划图 图纸比例一般为1:500 000—1:100 000。 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用1:50 000—1:10 000。 五、 城市总体规划 考试大纲要求 1.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2.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3.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 4.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 5. 掌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6. 掌握城市分区规划的作用和内容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 1.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主要任务——研究确定总体规划的重大问题,作为编制规划成果的依据 主要内容 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内容包括:市域城乡统筹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级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② 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③ 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④ 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⑤ 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⑥ 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⑦ 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⑧ 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⑨ 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2.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纲要文本、说明、相应的图纸和研究报告 (二)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其中位于人口、经济、建设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应当根据需要,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 2. 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3.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4. 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5. 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 6. 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应当位于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内。 7. 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三) 中心城区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 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2. 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3. 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 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5. 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 6. 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7. 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8. 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9. 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10. 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 11. 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12. 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13. 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 14. 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15. 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16. 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17. 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18. 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四)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1. 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
本文档为【《城市规划原理》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1229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8KB
软件:Word
页数:35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12-25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