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郑市赵庄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新郑市赵庄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举报
开通vip

新郑市赵庄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新郑市赵庄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1 �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 2 ( 1�河南 � 郑州 � 450052; 2�河南 � 郑州 � 450000) � � Abstract: Tombs o 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at Zhaozhuang X inzheng city, located around site o f Zheng andH an States Cap ita,l w as a large scale public ceme...

新郑市赵庄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新郑市赵庄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1 �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 2 ( 1�河南 � 郑州 � 450052; 2�河南 � 郑州 � 450000) � � Abstract: Tombs o 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at Zhaozhuang X inzheng city, located around site o f Zheng andH an States Cap ita,l w as a large scale public cemetery in the E astern Zhou Dynasty� The tim e o f tombs w as from them idd le and late Spring andAutumn Period to the earlyW arr ing states Per iod� The shape o f tombs and funerary objects reflected the buria l system and funerary custom o f Zheng state� Key words: X inzheng city; Zhaozhuang; tombs o f the E astern Zhou Dynasty; funerary custom 摘 � 要: 新郑市赵庄墓葬区是郑韩故城周边一处东周大型公共墓地, 墓葬时代涵盖春秋中、晚期 至战国早期, 墓葬形制及随葬遗物体现了郑人的埋葬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和丧葬习俗。 关键词: 新郑市; 赵庄; 东周墓葬; 丧葬习俗 图一 � 墓葬位置示意图 � � 赵庄墓葬区位于河南省新郑市新村镇赵庄村 西的一条南北向沙岗之上, 墓葬区高出周围地面 5~ 7米。 20世纪 80年代经过平整土地, 沙岗高 度普遍降低 2~ 3米, 所有墓葬均在耕土层下暴 露, 大部分盗扰严重。墓地南距郑韩故城约 3000米, 西邻黄水河。地理位置为东经 113�44� 02�, 北纬 34�26�49�, 高程 122�57米。 (图一 ) 墓葬区南北长约 560米, 东西宽约 200米, 总面 积超过 10万平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横穿墓 葬区腹心地带, 占压墓葬区近万平方米。为配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于 2010年 4~ 12月对该墓葬区进行了考古发掘, 在渠线工程范围内发掘东周、汉、宋等时期墓葬 206座, 以东周墓葬为主。东周墓葬均为土坑竖 穴墓, 现就几座颇具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性墓葬的发掘情况简报 如下: 一、墓葬形制及埋葬习俗 墓葬均为长方形, 大多南北向分布, 排列有 序。从葬制看, 有一棺一椁、单棺葬; 埋葬习俗 上一部分墓葬还保留有腰坑、头厢, 不少墓葬把 随葬品置于头端的棺椁间, 或置于头端的棺外 侧; 葬式多为仰身直肢。 M 8� 方向 4�, 口大底小, 斜壁平底, 北壁、 西壁保留有 2个脚窝。墓口长 2�9米, 宽 1�86 米; 墓底长 2�64米, 宽 1�6米; 深 2�3米。墓 内填土为红褐花土, 较致密。葬具为木质单棺, 棺木腐朽成灰痕, 长 2�22米, 宽 1�25~ 1�3米, 厚度 0�06~ 0�1米, 灰痕残高 0�4米。墓底骨架 腐朽严重, 残存头骨及部分左臂肢骨和股骨。头 向北, 面向上, 仰身直肢葬式。 随葬品位于腰腹部和腰坑内, 腐朽严重。蚌 环 2件, 位于腹部偏东; 铜环 4件, 位于腹部东 侧; 铜铃 4枚, 位于腹腰部东侧; 玉串珠 ( 30 余粒 ) 位于腹上部 ; 玉璧 1件 , 位于大腿骨上 9中原文物 � 2011年第 3期 图二 � M8平、剖面图 1�蚌环 � 2�陶豆 � 3、5�铜环 � 4� 铜铃 6、 8�玉珠 � 7�陶盂 � 9�陶尊 � 10�铜璜 11� 玉璧 � 12�陶鬲 � 13�骨笄 图三 � M32平、剖面图 1~ 2�陶罍 � 3~ 4�陶鼎 � 5�陶匜 � 6�陶敦 7、8�玉珠 � 9�陶盘 � 10�铜铃 � 11�玉琀 � 12�陶鬲 部东侧; 铜璜 4件, 位于腰部及棺内东北、西 北、东南角; 骨串珠饰品 6件, 位于玉串珠中 间; 骨笄 2件, 位于腹部; 陶豆 1件, 位于蚌环 下面; 陶盂 1件, 位于腰部西侧; 陶壶 1件, 位 于小腿肢骨下。 腰坑位于骨架腰部正下方, 长 0�48米, 宽 0�44米, 深 0�15米, 坑内随葬 1件夹砂泥质红 陶鬲。 (图二 ) M 32� 方向 0�, 直壁平底, 墓壁较规整, 墓 内填土为红褐花土, 结构较致密。墓室长 2�5 米, 宽 1�6米, 深 1�6米。木质单棺朽成灰, 灰 痕平面呈 �亚 � 字形, 北宽南窄, 两端长出侧 板 0�06 ~ 0�08米。棺痕长 1�76米, 宽 0�78 ~ 0�88米, 灰痕厚 0�06 ~ 0�08米, 残高 0�14米。 墓底人骨 1具, 腐朽较重, 头向北, 面向上, 仰 身直肢葬式。 随葬品: 陶器排列于头端棺外, 有陶罍 2 件、陶鼎 2件、陶匜 1件、陶盘 1件、陶敦 1 件, 均为泥质灰陶; 玉珠 2串, 1串置于人骨左 手侧, 另 1串放于大腿骨之间; 铜铃 4枚, 置于 棺外的箱体内; 玉片 1件, 置于下颌骨内, 为口 琀。 腰坑位于盆骨下方, 长 0�5米, 宽 0�5米, 深 0�18米, 坑内随葬夹砂泥质红陶鬲碎片。 (图 三 ) M 45� 方向 177�, 口大底小, 斜壁平底, 填 土为红褐花土, 较致密。墓口长 2�8米, 宽 1�7 米; 底长 2�7米, 宽 1�5 ~ 1�6米; 深 0�96米。 木质单棺, 带头厢总长 2�42米, 宽 1�1 ~ 1�36 米。头厢在南端, 长 1�36米, 宽 0�46米, 棺灰 痕厚 0�08~ 0�12米, 残高 0�16米。墓底残存几 段肢骨, 头向南, 葬式不明。 随葬遗物: 石圭 1件, 位于棺内南端; 玉玦 1件, 玉片 4件, 玉玦和玉片环绕石圭分布。头 厢内放置泥质灰陶器, 计有: 陶鼎 2件、陶尊 2 件、陶匜 1件、陶盘 1件、陶敦 1件。陶敦置于 箱体东侧的陶鼎内。 (图四 ) M 84� 方向 10�, 口大底小, 斜壁平底, 填 土为红褐夹砂花土, 结构疏松。墓口长 2�7米, 宽 1�52米; 墓底长 2�62米, 宽 1�4米; 深 1�9 米。葬具为一棺一椁, 腐朽成灰。椁板灰痕长 2�32米, 宽 1�06米, 残高 0�5米, 灰痕厚度 0�06~ 0�08米。内棺灰痕长 1�74米, 宽 0�64 米 , 残高 0� 5米 , 灰痕厚 0� 04 ~ 0� 07米。棺底 10 考古发现 图四 � M45平、剖面图 1�玉圭 � 2�玉玦 � 3�玉片 � 4、8�陶鼎 5、 7�陶壶 � 6�陶匜 � 9�陶盘 � 10�陶敦 图五 � M84平、剖面图 1�玉圭 � 2�陶鼎 � 3、4陶尊 5�陶匜 � 6�陶舟 � 7�陶盘 图六 � M59平、剖面图 1、 4、8�陶鼎 � 2、3�陶罍 � 5�陶盘 6�陶匜 � 7�陶器盖 骨架腐朽严重, 残存颅骨、牙齿、股骨等, 头北 向, 面向上, 仰身直肢葬式。 在头端的棺椁之间排列随葬陶器有: 鼎 1 件、尊 2件、匜 1件、舟 1件、盘 1件。在颅骨 西侧随葬 1件玉圭。 (图五 ) M 59� 方向 12�, 竖穴直壁, 填土为红褐花 土, 结构疏松。墓室长 2�6米, 宽 1�8米, 深 1�08米。木质单棺, 棺灰痕长 1�9米, 宽 1�2 米, 残高 0�2米, 棺灰厚 0�06~ 0�08米。棺内 未见骨架, 仅残存零星骨灰。 随葬品位于棺南端外侧, 陶器计有: 鼎 3件 (其中 1件压于陶盘之下 )、罍 2件、盘 1件、匜 1件、舟 1件、器盖 1件。 (图六 ) M 86� 方向 8�, 口大底小。墓口长 3米, 宽 1�92米; 墓底长 2�8米, 宽 1�58~ 1�7米; 深 2�8米。木质单棺, 长 2�54米, 宽 1�38~ 1�48 米, 残高 0�6米, 棺厚 0�08~ 0�1米。棺内盗扰 严重, 残余骨灰, 盗洞内出土陶器碎片, 器形有 鼎、鬲、罍、盘、壶、匜等。 M 27� 方向 0�, 口大底小。墓口长 2�7米, 宽 1�76~ 1�84米; 墓底长 2�5米, 宽 1�68米; 深 1�58米。木质单棺, 长 2�2米, 宽 1�24米, 残高 0�42米, 棺厚 0�05~ 0�07米。棺内残余零 星骨灰, 葬式不详。棺北端外侧随葬陶器有: 鼎 11新郑市赵庄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1件、盘 2件、鬲 1件、罍 2件、匜 1件。 M58� 方向 355�, 墓室口大底小。墓口长 2�5 米, 宽 1�6米; 墓底长 2�2米, 宽 1�26米; 深 1�32米。木质单棺, 长 1�85米, 宽 0�94米, 残 高 0�3米, 棺厚 0�07~ 0�1米。棺内残存颅骨轮 廓, 北向, 葬式不详。棺北端外侧随葬陶器有: 罍 2件、匜 1件、盘 1件、鸟饰件 4件 (置于盘 内 )、鼎 1件、敦 1件、舟 1件。夹砂红陶鬲 1 件, 置于棺内中间, 打碎平铺, 上面残存肢骨。 图七 1�鬲 (M 58�4) � 2、 3�鼎 (M 59�1、M84�1) 4、5�A 型盘 ( M27�4、M 86�2) � 6�B型盘 (M 45�3) M 24� 方向 8�, 口大底小。墓口长 2�5米, 宽 1�34~ 1�4米; 墓底长 2�3米, 宽 1�2~ 1�24 米; 深 1�45米。木质单棺, 长 2�1米, 宽 0�8~ 0�96米, 残高 0�12米, 棺厚 0�06米。棺内残 存几段股骨, 葬式不详。棺内随葬物有: 陶鼎 2 件, 位于棺内西北角; 夹砂红陶鬲 2件, 1件位 于棺内北端, 破碎, 1件位于棺内中间, 打碎平 铺, 上面残存 4段肢骨, 显然是压于身下; 玉玦 1件, 置于大腿股骨内侧; 玉珠、骨珠 45粒, 玉璜 1件, 玉片 5件, 均置于腿骨上部, 应是腹 部位置; 铜衔环 6件, 散布于玉珠间; 铜铃 5 枚, 位于玉片、玉珠间。 二、随葬器物 随葬遗物包括陶器、玉器、铜器、骨器等, 陶器多为明器, 玉器、铜器、骨器等多为装饰 品。由于盗扰严重, 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 (一 ) 陶器 � 除鬲为夹砂红陶外, 其余为泥 质灰陶。罍的肩部及鼎、敦、舟腹上部流行兽首 耳。罍、舟、敦流行矮三足, 多为兽首或蹄形 足。器表多施白垩陶衣, 部分饰彩绘暗纹, 以 红、白二色为基调, 流行三角纹、波浪纹、横条 纹。 鬲 � 1件。标本 M58�4, 夹砂红陶, 卷折沿, 敛口, 斜折肩, 弧腹急收, 低裆, 袋状足, 足尖 稍钝。肩饰数周凹弦纹, 腹上部饰数周竖向细绳 纹, 腹下部饰粗绳纹。口径 30�2厘米, 肩径 42 厘米, 高 31厘米。 (图七: 1) 鼎 � 2件。标本 M 59�1, 敛口, 深腹, 圜 底, 方形折耳, 蹄形高足, 足内侧有沟槽, 外侧 刀削修痕明显。足与腹以榫卯结构相接, 足的榫 头凸出鼎腹内壁。鼎盖弧壁, 上有圆形握手。盖 及腹上部施白衣, 腹下部饰朱绘三角暗纹, 间杂 密集的点状白斑纹, 鼎耳、足部饰红、白斑点相 间的横条纹。口径 18厘米, 高 19厘米; (图七: 2) 标本 M 84�1, 深腹圜底, 方形折耳, 蹄形 足, 足的榫头凸出腹内壁, 鼎盖上有圆形握手, 弧壁。鼎内残留鸡骨数块。器体施白衣。高 19�4厘米, 宽 23�6厘米, 口径 18�4厘米。 (图 七: 3) 盘 � 分二型 A型 � 2件。敞口, 折沿, 圜底, 方形折耳 立于口沿外侧, 矮柱状足为手工捏制。标本 M27�4, 方耳折棱处两侧各嵌刻一排圆环形纹 饰。盘身施白衣。口径 26�4厘米, 宽 30�8厘 米, 高 10�4厘米; (图七: 4) M 86�2, 器身施 白衣。口径 22厘米, 宽 26 厘米, 高 8厘米。 (图七: 5) B型 � 1件。M45�3, 敞口, 圜底, 弧 形折耳外撇, 无足。器身施白衣。口径 22�4 厘米, 宽 26�4厘米, 高 4�8厘米。 (图七: 6) 罍 � 分三型。 A型 � 1件。折沿, 敞口, 溜肩, 弧腹, 平底, 矮柱状足为手工捏制, 肩部置兽首耳 一对, 与半圆形纽饰两两对称分布。标本 M59�2, 肩、腹上部施白衣, 口沿、颈部及 腹下部饰朱绘三角暗纹, 间杂密集的点状白 斑纹, 耳、足饰红、白斑点相间的横条纹。 口径 12�6厘米, 底径 11厘米, 腹径 19厘 米, 高 21�6厘米。 (图八: 1) B型 � 1件。折沿, 直颈, 广肩, 圆鼓 腹, 平底, 柱状足。标本 M58�2, 肩部两两 对称分布兽首耳及半圆形实心纽饰。肩、腹 12 考古发现 上部、口沿、颈内壁、耳及纽施白衣, 颈部饰 红、白相间的波浪纹, 腹下部饰红、白相间的多 重三角纹, 足饰红、白相间的横条纹。口径 10�6厘米, 底径 12�2厘米, 宽 22�6厘米, 高 19�8厘米。 (图八: 2) C型 � 1件。折沿, 敞口, 束颈, 弧肩, 鼓 腹, 平底。标本 M 27�1, 肩部饰五道凹弦纹, 四 个羊首形耳饰两两对称分布, 熊首形矮柱状足。 器表施白衣。口径 12�8厘米, 底径 12�8厘米, 腹径 24厘米, 高 24�6厘米。 (图八: 3) 图八 1�A型罍 ( M59�2) � 2�B型罍 ( M58�2) � 3�C型罍 ( M27�1) 4�A型敦 ( M86�1) � 5�B型敦 ( M59�7) � 6�C型敦 ( M58�5) 7�A型舟 ( M59�5) � 8�B型舟 ( M58�6) � 9�C型舟 ( M45�1) 敦 � 分三型。 A型 � 1件。敛口, 弧腹, 缓平底, 腹部中 间饰一道凸弦纹, 腹上部一对兽首耳及一对半圆 形实心纽两两对称分布, 矮蹄形足。标本 M86� 1, 器盖折沿平顶, 上有圆形握手。器表施白衣。 口径 16�8厘米, 高 14�2厘米。 (图八: 4) B型 � 1件。敛口, 球形腹, 兽首耳, 腹内 壁有轮制凸棱痕数道, 腹底外壁有器物刮削痕 迹, 细柱状足为手工捏制。标本 M59�7, 器盖弧 壁, 上置圆形握手。器盖及腹上部施白衣, 腹下 部饰朱绘三角暗纹, 间杂密集点状白斑纹, 耳饰 红、白斑点相间的横条纹。口径 15�6厘米, 高 12�9厘米。 (图八: 5) C型 � 1件。敛口, 折腹, 缓平底, 兽首 耳, 矮柱状足。标本 M58�5, 盖佚。器表施白 衣。口径 12 ~ 14厘米, 宽 20厘米, 高 8�2厘 米。 (图八: 6) 舟 � 分三型 A型 � 1件。平面呈椭圆形, 口微敛, 折 腹, 圜底, 兽首耳, 蹄形矮足为手工捏制。标本 M59�5, 内壁施白衣, 外壁饰朱绘三角暗纹, 间 杂点状白斑纹, 耳饰朱绘横条暗纹, 间杂点状白 斑纹。口径 11�6~ 13�6厘米, 高 7�4厘米。 (图 八: 7) B型 � 1件。平面呈椭圆形, 敞口, 弧 腹, 圜底, 兽首耳, 蹄形矮足。标本M58� 6, 器表施白衣。口径 10�4 ~ 12 厘米, 宽 15�2厘米, 高 7厘米。 (图八: 8) C型 � 1件。平面呈圆形, 敞口, 圜底, 纽形耳, 无足。标本 M45�1, 器身及纽施白 衣。口径 12�8厘米, 高 4厘米。 (图八: 9) 匜 � 分三型 A型 � 1件。平面近椭圆形, 流和尾鋬 饰兽首, 矮足。M27�3, 流口及尾鋬皆为牛 首形。器身施白衣。长 26�6厘米, 宽 12�6 厘米, 腹深 4�6厘米, 高 12�4厘米。 (图 九: 1) B型 � 1件。平面近椭圆形, 牛首形流, 纽形鋬, 矮足。标本 M59�6, 腹内壁施白 衣, 外壁饰朱绘三角暗纹, 间杂点状白斑 纹。长 18厘米, 宽 9�4厘米, 高 8�7厘米。 (图九: 4) C型 � 1件。圆形流口, 无尾鋬, 乳状 足。M84�2, 长 14�4厘米, 宽 7�8厘米, 高 7�6厘米。 (图九: 3) 尊 � 1 件。折沿, 束颈, 折肩, 斜弧 腹, 内圜底。器身施白衣, 肩部饰数道凹弦 纹。标本 M45�5, 口径 13�6 厘米, 腹径 19�6厘米, 高 16�7厘米。 (图九: 2) (二 ) 玉石器 � 墓内随葬玉石器大多质 地较差, 制作粗糙, 纹饰简单。 13新郑市赵庄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图九 1�A型匜 (M 27�3) � 2� 尊 (M 45�5) 3�C型匜 ( M84�2) � 4�B型匜 (M 59�6) 图十 1�水晶组佩 (M 24�7) � 2、3�玉圭 ( M84�4、M 45�6) � 4、 5�石玦 (M 45�7、M24�3) 6�玉片 (M 24�4) � 7、 8�玉璧 ( M8�11、M 24�9) � 9、 10� 蚌环 (M 8�1、M8�2) 11、12�骨笄 (M 8�5、M 8�6) � 13�铜带钩 ( M24�1) 14、15�骨贝 (M 24�16、M 24�17) � 16、17�铜璜 (M8�15、M8�16) � � 水晶组佩 � M24�7, 水晶珠受沁严重, 体多 呈圆形, 中间穿孔。绿松石 5粒, 呈圆柱体, 中 间穿孔。串珠散乱于腹部, 下部有 1件石璜, 沁 蚀较重, 易粉。水晶珠直径约 0�5 ~ 0�8厘米。 石璜残长 6�3厘米, 厚 0�2厘米。 (图十: 1) 玉圭 � 透闪石加工而成。M84�4, 白色, 粗 糙, 杂质较多。长 21�8厘米, 宽 2�7厘米, 厚 0�3厘米; (图十: 2) M 45�6, 乳白色, 玉质温 润, 底部有穿孔。残长 8厘米, 宽 2�5厘米, 厚 0�4厘米。 (图十: 3) 石玦 � M45�7, 石英岩琢磨而成, 素面。直 径 3�4厘米, 厚 0�15厘米; (图十: 4) M 24�3, 石英岩琢磨而成, 素面, 直径 1�9厘米, 厚 0�1 厘米。 (图十: 5) 玉片 � 长方形, 多残破, 为页岩或石英岩等 琢磨而成, 四角穿孔。M24�4, 宽 2�1厘米, 残 长 2�4厘米。 (图十: 6) 玉璧 � M8�11, 碧玉, 杂白斑, 双面阴刻涡 纹。内径 1�5厘米, 外径 4�1厘米, 厚 0�5厘 米; (图十: 7) M 24�9, 青玉, 杂米粒状黄斑, 双面阴刻两周弦纹。内径 1�9厘米, 外径 3�9厘 米, 厚 0�6厘米。 (图十: 8) (三 ) 铜器 铃 � 随葬铜铃多以成组形式出现, 一般以 4~ 6个为一组, 分二型。 A型 � 椭圆形铃身, 截面呈合瓦状, 口弧形 外侈, 平顶, 桥形纽。铃舌扁圆, 顶部穿孔便于 悬系。M24�5, 1组 5个, 高度介于 3�6~ 4�3厘 米之间, 口宽 2~ 2�1厘米。 (图十一: 1) B型 � 椭圆形铃身, 截面呈合瓦状, 口部弧 形, 两铣呈锥状, 平顶, 有镂空, 桥形纽。柳叶 形铃舌 , 顶部穿孔。M 32�7, 1组 4个 , 高度介 14 考古发现 图十一 1�A 型铜铃 ( M24�5) � 2�B型铜铃 ( M32�7) 3�A型铜环 (M 24�12) � 4�B型铜环 ( M24�13) 5、 6�C型铜环 (M 24�14、M 24�15) 于 6�1 ~ 6�2厘米之间, 口宽 3�5 ~ 3�9厘 米。 (图十一: 2) 璜 � 整体呈弧形, 近顶部有一圆形穿 孔。标本 M8�15, 残长 7�5厘米, 宽 2�4厘 米, 高 4厘米; (图十: 16) M 8�16, 残长 6�6厘米, 宽 2�3厘米, 高 3�5厘米。 (图 十: 17) 带钩 � M24�1, 扁圆柱体, 圆扣, � V � 形钩, 漫圆顶, 素面。长 6厘米。 (图十: 13) 环 � 因盗扰严重, 墓葬内随葬铜环较散 乱, 有些应是铺首衔环的一部分, 分三型。 A型 � 圆形环。标本 M24�12, 三环相 套连, 截面近圆形, 环径 2�8 ~ 3�4厘米。 (图十一: 3) B型 � 近椭圆形。标本 M24�13, 截面 呈椭圆形, 顶部近平, 中间有箍。环径 213~ 311厘米。 (图十一: 4) C型 筒形环。标本 M24B14, 截面呈 椭圆形, 素面。环径 018~ 115厘米, 高 113 厘米; (图十一: 5) M 24B15, 截面呈长椭 圆形, 饰绞索纹。环径 018~ 2厘米, 高 018 厘米。 (图十一: 6) (四 ) 骨器 骨贝 椭圆形, 面部唇槽深凹, 齿纹纤细, 背面大体磨平, 圆形孔位于中间, 与唇槽相通。 标本 M24B16, 长 119厘米, 宽 115厘米, 厚 014~ 016厘米; (图十: 14) M 24B17, 长 213 厘米, 宽 117厘米, 厚 016厘米。 (图十: 15) 骨笄 动物肢骨磨成, 扁平体, 体表光滑, 两端有圆形穿孔。M8B5, 长 1014 厘米, 宽 017~ 019厘米, 厚 014厘米; (图十: 11) M 8 B6, 残长 811厘米, 宽 018厘米, 厚 014厘米。 (图十: 12) 蚌环 蚌壳磨制而成。M8B1, 截面呈锥形。 外径 119 厘米, 内径 018厘米, 厚 015 厘米; (图十: 9) M 8B2, 截面呈椭圆形。外径 217厘 米, 内径 115厘米, 厚 013厘米。 (图十: 10) 三、结 语 赵庄东周墓葬单棺居多, 头多北向, 多仰身 直肢葬式, 壁龛少见。埋葬习俗上除有腰坑、头 厢等外, 一部分墓葬是把陶鬲打碎平铺于腰下的 位置, 如 M24、M58等, 可能是腰坑习俗的一种 文化残留; 更多的则还是把随葬陶器置于头端棺 外, 整齐排列, 如 M84、M59、M 27、M58 等, 应当是头厢习俗的一种延伸形式。墓葬陶器多为 仿铜器, 制作精细但火候较低。器表多施白垩 衣, 流行斑点纹组成的朱绘暗纹与白色相间的三 角形纹、条纹等。流行兽首耳、蹄形足。矮三足 器发达, 多为手工捏制。墓葬中玉 (石 ) 圭、 水晶珠、铜铃等较为常见。陶器组合以鬲、鼎、 罍、匜、盘、敦、舟为主, 或添加壶, 或添加 尊; 以鬲、壶、豆、盂等为基本组合的占少数。 赵庄东周墓葬在墓葬习俗上与郑州碧沙岗东周墓 略有相近, 如多数为单棺, 仰身直肢葬式, 随葬 品置于头前棺外, 很多压于棺下腰部¹。 赵庄东周墓所出陶鼎 M59B1、M84B1, 竖方 形折耳, 圜底, 鼎足用刀修削, 与洛阳中州路东 周墓葬 Ò 式陶鼎 M1007B5、M101B22º等属同一 型式, 属春秋三期器。M45、M84、M59、M58 等仿铜陶器组合与新郑铁岭东周墓地 M429、 M550等在陶器组合与器形特征上均十分接近», 同属春秋晚期晚段。根据墓葬形制发展的分期特 15新郑市赵庄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征看, 郑韩地区春秋早期墓葬多有壁龛、腰坑, 晚期则消失, 战国墓不见腰坑¼。因此, 上述墓 葬中具有腰坑结构的 M8、M32大致相当于春秋 中晚期; 其余大致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时墓 葬。赵庄东周墓地是一处大型的平民阶层公共墓 地, 多为小型墓。随葬品中的仿铜陶礼器反映了 这一时期周天子式微, 礼崩乐坏的社会变动格 局, 墓葬形制及其随葬遗物基本反映了春秋中后 期以来郑国丧葬文化的地域特点。 领 队: 信应君 发掘整理: 黄富成 侯新佳 李 曼 摄 影: 黄富成 侯新佳 绘 图: 姜凤玲 李 曼 执 笔: 黄富成 侯新佳 李 曼 ¹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一队: 5郑州碧沙岗发掘简 报6, 5文物参考资料6 1956年第 3期。 º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5洛阳中州路6 (西工 段 ) , 69、 85页, 科学出版社, 1959年。 »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 5新郑铁岭墓地 M 429发 掘简报6, 5中原文物6 2010年第 1期; 5新郑铁岭 墓地 M550发掘简报 6, 5中原文物 6 2010年第 5 期。 ¼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5洛阳中州路6 (西工 段 ) , 140~ 147页, 科学出版社, 1959年 ; 张辛: 5中原地区东周陶器墓葬研究 6, 120页, 科学出版 社, 2002年。 (责任编辑: 向 ) (上接第 8页 ) 位于陕、豫、鄂交界处, 西周后属于楚国属地, 因又地近中原, 所以墓葬特征既有中原周文化因 素, 又有在周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楚文化特征。 楚地器物组合起初承继了周文化因素, 进入春秋 时期以后, 器物特征的演变逐渐显现出楚文化的 风格。 领 队: 韩国河 发掘、整理: 赵海洲 王 凯 朱 津 席奇峰 武 庄 徐 征 张 凤 居方方 唐丽雅 高 博 刘彦佐 绘 图: 王 凯 寇小石 执 笔: 赵海洲 ¹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 5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 学6, 387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0年。 º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 5江陵雨台山楚墓 6, 57、 130、 134页,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发掘队: 5 1967年长 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6, 5考古学报6 1980年第 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5沣西发掘报 告6, 文物出版社, 1962年; 张长寿: 5张家坡西周 墓地6, 5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 6, 644页, 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0年。 (责任编辑: 武 玮 ) 16 考古发现
本文档为【新郑市赵庄东周墓葬发掘简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366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12-23
浏览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