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隋唐考古4

隋唐考古4

举报
开通vip

隋唐考古4null隋唐考古(四) 洛阳城隋唐考古(四) 洛阳城于赓哲汉魏洛阳简述汉魏洛阳简述武王伐纣之后,曾计划在伊﹑洛二水一带夏人故居地建造新的都邑﹐但未及实现﹐武王病逝。 周公时期,管、蔡、武庚叛乱被平定后,周建立雒邑,周公镇守,将殷的遗民迁至此地严加看管,而且雒邑地理位置适中,四方贡赋道里均等,故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城市之一。null西周覆亡﹐周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遂称王城。春秋中叶﹐周景王卒﹐发生王子朝争位之乱。前516年周敬王即位﹐因王城王子朝之党势盛﹐迁居到过去殷民居处之地。前510年﹐晋...

隋唐考古4
null隋唐考古(四) 洛阳城隋唐考古(四) 洛阳城于赓哲汉魏洛阳简述汉魏洛阳简述武王伐纣之后,曾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在伊﹑洛二水一带夏人故居地建造新的都邑﹐但未及实现﹐武王病逝。 周公时期,管、蔡、武庚叛乱被平定后,周建立雒邑,周公镇守,将殷的遗民迁至此地严加看管,而且雒邑地理位置适中,四方贡赋道里均等,故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城市之一。null西周覆亡﹐周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遂称王城。春秋中叶﹐周景王卒﹐发生王子朝争位之乱。前516年周敬王即位﹐因王城王子朝之党势盛﹐迁居到过去殷民居处之地。前510年﹐晋人率诸侯为敬王修城﹐此后﹐成周指周王新居之城(今河南洛阳白马寺东)﹐成周与王城分指两地。敬王以下各王均居成周﹐直到最后的赧王才又迁回王城。 另有观点认为周公时已有王城﹑成周两城﹐此说尚待研究。 null汉魏洛阳城是成周的扩大,作为首都的历史是洛阳四座古城中最长的。 汉高祖刘邦在垓下之战击败项羽后,在定陶称帝,一度打算定都洛阳。戍卒娄敬劝告刘邦定都关中,得到张良等人的支持,刘邦遂迁往关中。汉高祖定都之抉择汉高祖定都之抉择《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传》:“高帝南过曲逆,上其城,望见其屋室甚大,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 《汉书》卷一《高祖本纪下》:“帝乃西都洛阳。”同卷:“戍卒娄敬求见,说上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异,而都雒阳,不便。不如入关,据秦之固。’上以问张良,良因劝上。是日,车驾西都长安。” null东汉建立后以洛阳为首都,此后曹魏、西晋、北魏等都以这里为首都。至隋炀帝建新城后洛阳旧城始放弃。 1954年4月3日至6月5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调查发掘团对汉魏、隋唐洛阳城进行了考察。 null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东15公里处。故城北倚邙山,南临洛河,东至寺里碑,西接白马寺,城周14公里。 洛阳南城墙被洛河冲毁,仅存三面城墙残垣。东垣残长3895米、宽14米,西垣残长4290米、宽20米,北垣残长3700米、宽25~30米。残垣一般高1~2米,北垣东段最高有5~7米。 汉魏洛阳城平面实测图汉魏洛阳城平面实测图城门位置、形制城门位置、形制《洛阳伽蓝记》等记载汉魏洛阳城有十二座城门,门皆有双阙。北魏迁都洛阳后,曾经在西北方向新开辟一门,命名为“承明”,因此洛阳城有十三门。 考古勘察发现十门。 西城垣自南向北分别是汉广阳门(北魏西明门)、汉雍门、北魏西阳门(汉西明门)、北魏阊阖门、北魏承明门。 null北城垣自西向东有汉夏门(北魏大夏门)、汉谷门(广莫门)。 东城垣自北向南有汉上东门(北魏建春门)、汉中东门(东阳门)、汉望京门(北魏青阳门)null城内街道东西横道四条,南北纵道四条。 《元河南志》卷二引陆机《洛阳记》:“洛阳城十二门,门有阁,闭中,开左右出入。城内大道三,中央御道,两边筑土墙,高四尺,公卿尚书章服从中道,凡人行左右道,左入右出,不得相逢。夹道种槐柳树。”null宫城位于大城中北部,正中偏西,南北长1398米,东西宽660米。占据大城总面积十分之一。 宫城殿址目前发现有二十余处。其中较大的一座长400米,南北宽45米。 宫城平面图宫城平面图隋代兴建洛阳城隋代兴建洛阳城《隋书》卷三《炀帝纪》仁寿四年诏:“然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故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洛阳。’自古皇王,何尝不留意,所不都者盖有由焉。或以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库,作洛之制所以未暇也。我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洛,日复一日,越暨于今。念兹在兹,兴言感哽!”null《隋书》卷三《炀帝纪》:“(大业元年)三月丁未,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实之。戊申,诏曰:‘听采舆颂,谋及庶民,故能审政刑之得失。是知昧旦思治,欲使幽枉必达,彝伦有章。而牧宰任称朝委,苟为徼幸以求考课,虚立殿最,不存治实,纲纪于是弗理,冤屈所以莫申,关河重阻,无由自达。朕故建立东京,躬亲存问。今将巡历淮海,观省风俗……庶乎四聪以达,天下无冤。’……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null自隋大业元年兴建洛阳,隋唐两代均以洛阳为东都,皇帝在这里居住的时间累计将近50年。唐代洛阳城比起隋代变化不大。 五代时期梁、唐、晋均以洛阳为首都。建制变化不大。 宋代以洛阳为西京。 金代以洛阳为中京,徒有虚名而已。因为洛阳城已经破败,故在原隋唐城东北角另筑新城,周围不足九里,成为今日洛阳老城的前身。 null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调查发掘团对洛阳的全面勘察自1954年开始,1959年重点对宫城、皇城进行了勘查。勘查结果形成《隋唐东都城址的勘查和发掘》,发表于《考古》1961年第3期。 1987年为了配合城市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对宫城范围内5000平米面积进行了发掘,形成《1987年隋唐东都城发掘简报》,发表于《考古》1989年第5期。null洛阳外郭城洛阳外郭城根据1959年的勘查,洛阳外郭城东墙长7312米,南墙长7290米,北墙长6138米,西墙长6776米。 总的来说,外郭城以洛水为界,南宽北窄,与《唐六典》所云“郛郭南广北狭”相吻合。 外郭城西面无门,其余三面共8门。定鼎门定鼎门隋代称建国门,唐代称定鼎门。 郭城南面中门。 自隋至宋金时期一直在使用,地层堆积复杂。唐代文化层在地面下1.5-1.95米左右。 三门道,门址宽28米。进深21米。 定鼎门大道是城市中轴线。素来有“天门街”、“天津街”、“天街”之称。正中有御道,两边有辅道。 定鼎门由于靠近河道,历史上多次遭遇水害,在考古上亦有反映。淤泥层厚,淤泥下还有清晰的车辙、人畜足迹。定鼎门复原想象图定鼎门复原想象图定鼎门车辙、足印遗迹定鼎门车辙、足印遗迹null“路土可分为三层,每层都有一个硬面,其中偏上两层路面皆系踩踏黄土而成,惟下层路面铺残砖和河卵石。路面上均有车辙痕迹,单辙宽0.1,两辙间距约1.3米。” ——《定鼎门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4年第1期。长夏门长夏门位于定鼎门东2255米。 三门道,各宽7.5米,进深18.5米。厚载门厚载门位于定鼎门西1060米。遭古洛渠破坏,遗址损坏严重。 推测应为三门道。上东门上东门上东门为外郭城最北的大门。 遗址遭到洛水冲刷,已经无迹可寻。建春门建春门外郭城东墙中门。 门址东部为古洛渠所破坏。 三门道,宽21米,进深不详。永通门、徽安门、安喜门永通门、徽安门、安喜门永通门为东城垣最南门。 徽安门、安喜门均为北面城门。 三座城门遗址破坏十分严重,尤其是徽安门、安喜门基本丧失了考古发掘的条件。皇城皇城《唐六典》及《新唐书·地理志》均称洛阳宫城在皇城之北,《唐两京城坊考》将皇城画在宫城以南。《永乐大典》图将皇城画成四面包围宫城状。根据考古勘查,皇城实际上三面包围宫城。null皇城南墙逼近洛水,因为河床北移,导致城址西南部分被河水冲刷殆尽。 目前勘探到的皇城各门有右掖门(南墙西段)、宾耀门(东墙南段)、丽景门(西墙)、宣辉门(西墙)宫城宫城宫城部分由于全部被压在新市区范围内,故损毁严重。 城址略呈正方形,南北稍短,东西较长,缺东北、东南、西南角。 北墙全长1400米。西墙全长1270米。南墙1710米,东墙长1275米。 城垣厚度一般在15-16米之间。与长安城不同,这些城垣有砖包砌的痕迹。null宫城的中轴线南对伊阙,北对北邙。 由于新市区的破坏,导致宫城遗址只能推测其大概位置,目前较为清晰的是徽猷殿遗址。由此陶光园遗址亦能确定位置。 宫城范围内有总面积55600平米的淤积层,最深处达6米,推测为唐代宫城“九洲池”遗迹。根据1982-1986年的勘察,池内有小岛五座。 东宫东宫东宫位于宫城内东南角,有城垣形成“城中城”,南北1000米,东西330米。 东宫遗址损坏较严重。洛阳宫城平面图洛阳宫城平面图应天门应天门此门为宫城正南门,隋称则天门,唐代称应天门。 遗址处尚可见门道基石五块。 西阙自北向南伸出45米(现存长度),其南端宽30米,按照东西对称的建筑原则,东阙也应该是如此规制,只是破坏严重,遗迹已经荡然无存。 由此推断应天门总体应该呈“凹”字形。 《唐会要》卷30记载武德年间应天门曾遭火焚毁,从考古痕迹来看,这次火灾大约只烧毁了门道和门楼,左右阙可能未波及。null应天门西300米为长乐门。 应天门东300米为明德门。 宫城正北门卫玄武门。根据钻探,门址厚度16米,宽6米,为单门道建筑。 宫城西北角有嘉豫门。洛阳城的里坊、街道和市场洛阳城的里坊、街道和市场由于洛水的阻隔,洛阳城形成南北两部分,两部分之间以桥梁相联系,自东向西有浮桥、新中桥、天津桥等。 洛水南部目前探明南北向街道12条,东西向街道6条。 洛水北部目前探明南北向街道4条,东西向街道3条。 街道距今地表约1.2-1.3米,个别地方达到3米。 路土厚度一般在0.2米左右,较坚硬。 定鼎门街定鼎门街现存长度3000米(实际长度应该在4180米左右),宽度保存不一,一般在90米左右。最宽处121米,街土厚度在0.6米左右。 洛阳城内唐代街道由于人为和自然破坏,损毁严重。 定鼎门街东第五街尚有西侧水沟保存,宽2.5米。null《隋书·地理志》、《元河南志》、《两京城坊考》均记载唐洛阳城“一百三坊三市”。 按照文献记载,洛南81坊2市,洛北28坊一市。 目前考古探测到了洛南55坊,洛北9坊,共计64坊。另外探测了南市。 三市指的是北市、西市、南市。null《元河南志》、《两京城坊考》均称“城内纵横各十街”,但是实地勘察的结果发现并不止这些。南市南市三市中目前只有南市于1963年进行了考古勘查。 南市遗迹破坏严重,一则是由于洛水冲刷,二是因为人为扰乱。 按文献记载,南市有六条大街,但是已经荡然无存。洛河宽度洛河宽度洛河在历史上多次改变河道,宽度变化较大。 隋唐时期洛河宽度史无明文。 《大业杂记》:“出端门百步,有黄道渠,阔二十步,上有黄道桥三道。过渠二百步至洛水,有天津浮桥,跨水长一百三十步,桥南北有重楼四所,各高百余丈。过洛二百步,又疏洛水为重津,渠阔四十步,上有浮桥。津有时开阖,以通楼船入苑。重津南百余步有大堤,南有民坊。”null按照《大业杂记》的记载,天津桥地段洛河宽度应该在191米左右。 《唐会要》卷86:“天宝八载二月,先是,东京商人李秀贞于南市北架洛水造石桥,南北二百步。”则南市以北洛水大约宽294米。 洛水历史上水灾频繁。null《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县”:“天津桥,在县北四里。隋炀帝大业元年初造此桥,以架洛水。用大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武则天明堂武则天明堂武则天明堂位于宫城内,原本是隋乾阳殿,武德四年平王世充始于乾阳殿遭焚毁,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在原址上建乾元殿。武则天垂拱四年(688)毁乾元殿,在原址上修建明堂。又于明堂北修建天堂,贮存大佛像。天册万岁元年(695),天堂、明堂遭火灾焚毁,命更造新堂。万岁通天元年(696)明堂成,号“通天宫”。 开元五年(717)改明堂为乾元殿。开元二十七年(739)毁明堂上半截建筑,以下层为新殿。开元二十八年再遭火灾波及,改新殿名为“含元殿”。明堂形制明堂形制《旧唐书》卷22《礼仪志》:“垂拱三年春,毁东都之乾元殿,就其地创之。四年正月五日,明堂成。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各三百尺。有三层:下层象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圆盖,盖上盘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圆盖。亭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刻木为瓦,夹纻漆之。明堂之下施铁渠,以为辟雍之象。号万象神宫。”null明堂遗址位于今中州路和定鼎路交汇处。 现揭露出来的殿基东西长54.7米,南北宽45.7米,为八边形。 殿基中心位置有一圆形大柱坑,坑口直径9.8米,距离唐代夯土地面4.06米。坑底有四块巨型青石组成的柱础。 推测中心大柱为明堂支撑柱,撤去上层建筑后的新殿呈八边形。中心柱和剖面图中心柱和剖面图明堂复原想象图明堂复原想象图含嘉仓的发掘含嘉仓的发掘隋代建洛阳城时在宫城东北兴建含嘉仓。唐代继续沿用并不断扩大其规模,使之成为当时全国屈指可数的巨型官仓。null1971年起对含嘉仓进行了初步发掘,共发掘粮窖259座,初步探清了含嘉仓城大致面貌。1988年再次进行了发掘。 含嘉仓残存墙垣宽度达17米,部分地段残高3米左右,东西长约600米,南北长约700米。 考古工作者重点勘察了东北部、偏南部粮窖。 粮窖分布相当密集,东西排列成行,行距一般在6-8米,部分行距甚至只有3米。窖与窖间距一般为3-5米。窖址分布窖址分布null窖为圆缸型,现存直径最大者18米,深度12米,最小的口径8米,深6米。 大多数粮窖底部都有火烧痕迹,这主要是出于防潮的目的。 根据考古发掘,可以探明含嘉仓粮窖修建程序:1,挖成土窖;2,加固夯实;3,火烧窖底;4,铺设红烧土碎块和黑灰掺合物,用作防潮;5,最后在窖底铺设木板和草。木板和草上再铺席。null元人王祯《农书》:“夫穴地为窖,少可数斛,大至数百斛,先令柴棘烧,投其土焦燥,然后周以糠,稳贮粟于内。” 在1971年的勘查中没有发现墙基、柱础、柱洞,故推测粮窖采用密封式或者伞架式。 但是在1988年的发掘中于G195号窖口清理出一周柱洞,故推测该窖采用了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含嘉仓地窖含嘉仓地窖现场发现的席子痕迹现场发现的席子痕迹null全面发掘的六个粮窖中,窖160保留有大半窖谷子,已经全部碳化。谷子颗粒尚清晰。根据推测,这些谷子当时应该有50万斤。 据《通典》卷十二《食货》,天宝八载(749)全国主要粮仓的储粮总数为12656620石,含嘉仓即有5833400石,占总数近二分之一,是诸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含嘉仓遗址出土的碳化谷物含嘉仓遗址出土的碳化谷物铭砖铭砖在窖19、50、182三个窖内出土铭砖8块,均出土于窖底或者近窖底的底部填土中。 这些砖出土的粮窖里均无粮食遗存,证明这些砖是在粮食入窖时投入,粮食清仓后被遗弃的。 根据铭砖文字可证明含嘉仓的粮食主要来自于华北租粟和江南租米。来源地有苏州、楚州(今淮安)、滁州、冀州(今冀县)、濮州(今河南濮阳)、德州、邢州(今邢台)、沧州、魏州(今河北大名)。null含嘉仓粮食品种主要是粟和大米。出土的铭砖记载储存粟的有1块,记载储存米的有2块,其余不详。 null有关含嘉仓考古发掘可参看洛阳市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洛阳隋唐含嘉仓的发掘》(《文物》1972年第3期)。沧清《含嘉仓铭砖初探》(《考古》1982年第3期),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含嘉仓1988年发掘简报》(《文物》1992年第3期。)白居易故居白居易故居白居易故居位于唐代洛阳城东南履道坊西门内西北隅,今狮子桥村东北约150米处,为白居易53岁时购买散骑常侍杨凭宅。白居易在这里度过晚年。 白居易宅接近裴度宅,并隔伊水渠与履信坊其友元稹为邻。 1992-1993年对白居易故居进行了考古发掘,历时140天,发掘总面积7249平米。 nullnull发掘出的主要遗迹有坊间道路、水渠、房屋居址、园林中的瓦渣小路等,还出土了大批的唐宋遗物。临坊的西侧有并行的水渠两条,发掘长度130米,各宽约8米左右,距 现代地面约3米,距唐代地面约1米。两条渠水自南而北,至坊北端二渠相合折向东流。在两条渠水之间有道路一条宽7.5 — 8.5米。《唐两京城坊考》“伊水分二支,西支正北入城,……东支东南入城,经兴教坊西,又折而东流,经宣教,集贤之南,又折而北,经履道之西,以周其北……”白居易在《履道新居二十韵》的诗中写道:“履道坊西角,官河曲北头。” 考古发现映证了这一点。null根据考古探测结果,推测白居易住宅为一含有前后庭院的两进式住宅。为典型的左右对称建筑,带有门房。 根据白居易《履道坊第宅记》和《池上篇》的记载,其住宅占地十七亩。 在其住宅南部发现大片池沼淤积土层,应该就是白居易诗文中提到的“南园”。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69《池上篇》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69《池上篇》地方十七畝,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島、樹、橋、道間之。……有堂有亭,有橋有船,有書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鬚飄然,識分知足,外無求焉。 null白居易住宅在后唐时期被改造为普明禅院,北宋改称大字寺园。 《元史·塔里赤传》记载元太祖时期元军将领塔里赤南征至洛阳后,“得唐白乐天故址,遂居焉。”白居易经幢白居易经幢1993年4月20日在清理履道坊宋代文化层时发现残破经幢一件,内容为《佛顶尊胜陀罗尼》及《大悲心陀罗尼》,结尾有“开国男白居易造”等字样,证明这是白居易生前遗物。经幢录文节选经幢录文节选“唐大和九年……开国男白居易造此佛顶尊胜大悲心陀罗尼……及见幢形、闻幢名者,不问胎卵湿化,水陆幽明……悉愿同发菩提,共成佛道”。 千唐志斋千唐志斋位于新安县城西的铁门镇,距洛阳市区约45公里,是我国搜集唐代墓志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此斋为辛亥革命元老,新安铁门人张钫将军收集民间散落的志石,在其营建的园林“蛰庐”内修建而成,共有十五孔拱式建筑,将志石镶嵌于壁,保存至今。千唐志斋外观千唐志斋外观藏室内景藏室内景藏室内景藏室内景张钫其人张钫其人张钫(1886-1966),字伯英,自号友石老人,洛阳新安县铁门镇人。行伍出身,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1911年8月,任陕西新军混成协炮队排长,1911年10月响应武昌起义,组织和发动陕西新军起义(西安起义),任东路征讨军大都督。1912年11月,所部编为陕西陆军第二师,任师长。1914年6月,出任陕南镇守使,次年调任将军府参军。1917年张勋复辟时,回陕任讨逆军第一支队司令。1918年孙中山发动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时,张钫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 null张钫酷爱金石字画,与康有为、章炳麟等人关系较好。在陕期间,张钫与于右任相识并成为好友。 在陕期间,张钫购得魏晋隋唐墓志多方,1931年回乡时与于右任有约,两人分别负责收集古代墓志,张以隋唐为主,于右任以北魏为主。于氏所得三百方北魏志石藏于三原老家,后送碑林陈列至今。null1937年抗战爆发,张钫任第十二军团军团长,后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同年10月,任第一战区预备军总司令。1938年2月,任军事参议院副议长。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7年春,任国民政府顾问。1948年10月,任徐州“剿共”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1949年夏去台湾,被任命为豫陕鄂边区绥靖主任,8月底经广州到成都,同年四川解放时在成都率部起义。建国后,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1966年5月病逝于北京,享年81岁。 null千唐志斋建于三十年代初,斋由原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命名,章太炎先生以古篆题额。 及日寇犯豫,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告停,未及镶嵌的志石,全部捐送西安碑林。 千唐志斋所藏志石,据1935年上海西冷印社发行编目记载共1578件,后迭经变乱,散失不少,今存各类藏石1419件,计唐志1191件,西晋1件,北魏2件,隋2件,五代22件,宋88件,明30件,元1件,清2件,民国7件。此外,还有墓志盖19件,其它各类造像经幢碑碣及书法绘画石刻54件。近年来,又新征唐及北魏墓志铭700件,现馆藏志石达二千余件。null千唐志斋藏志涵盖人群广,从王侯至布衣皆有,涵盖年代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文物出版社1983年出版《千唐志斋藏志》,共收墓志拓片1,360件,其中唐以前6件,唐以后145件。 三秦出版社2006年出版《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 》,不但有新获唐志600余方,还有北魏、北周、隋代以及北宋以降的墓志多方。
本文档为【隋唐考古4】,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5007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1-12-21
浏览量: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