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辩证思考

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辩证思考

举报
开通vip

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辩证思考 [收稿日期]2010-05-20 [基金项目]2009年度曲靖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和谐社会背景下中国传统孝文化研究》(2009ZD001) 孝道伦理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孝文化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基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孝的内涵从 最初的尊亲养亲、祭祀祖先过渡到家庭伦理道德;再由 家庭伦理泛化到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伦理道德 规范;最后移孝为忠,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从而形成 多重的文化内涵,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植根于 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对中国社会既发挥了积极作 用,又产生...

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辩证思考
[收稿日期]2010-05-20 [基金项目]2009年度曲靖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和谐社会背景下中国传统孝文化研究》(2009ZD001) 孝道伦理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孝文化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基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孝的内涵从 最初的尊亲养亲、祭祀祖先过渡到家庭伦理道德;再由 家庭伦理泛化到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伦理道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最后移孝为忠,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从而形成 多重的文化内涵,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植根于 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对中国社会既发挥了积极作 用,又产生了消极影响。今天,在重新辨识传统孝文化 的基础上,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并结合时代要求, 赋予其新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和时代精神,确立其在社会主义新文化 中的地位,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会 产生重要价值。 一、传统孝文化的正面价值 中国人的孝道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后期。最初含 义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善行和美德。西周灭商以后,建立 宗法制度,孝意识被纳入到宗法制度之中,成为宗法制 度的重要内容。孝的内容也由单纯的善事父母扩展到敬 奉祖先、祭祀先祖,孝从家庭伦理扩大到宗族伦理。春 秋战国时期,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开始对传统孝文化 进行新的改造,在西周孝亲意识的基础上将孝和仁、孝 和悌相结合,“移孝为忠”,将孝扩大到政治领域。孝文 化逐渐涉及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中华民族的意识 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从孝文化的起源和发 展历史来看,中国传统孝文化首先是作为调整家庭之间 代际关系的伦理规范而存在的,因而具有内在的合理因 素,它与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文化和普遍的社会心理结 合之后,便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精华部分,对传统社会 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孝文化是塑造传统社会理想人格的道德起 点。“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 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中 国传统社会是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是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而孝道则是塑造理想人 格的道德起点,“百善孝为德,百行孝为先”,“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儒家认为,一切道德的根源均 来自爱心,而孝本质上就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行为,由 孝敬父母之爱推及到对他人和社会的爱。《孝经》云:“爱 亲者,不敢恶于人(博爱也);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广敬 也)。”[2]孔子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3]就是把孝看作是“仁之本”,把仁爱的精神实 质包含于孝之爱亲之中,于是,孝便是仁的根本。每个人 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辩证思考 计志宏 (曲靖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副教授,云南 曲靖 655011) [摘 要]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从最初的孝亲意识逐渐演化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乃至化为国家的治国方略,在历史上 曾发挥过塑造封建社会理想人格、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移孝为忠、崇尚老年本 位、维护封建统治等一些非理性、非人性的因素。当前,要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孝道,就必须采用辩证的态度对孝文化进行分 析,使孝道回归家庭伦理范围,并且与时俱进地赋予孝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孝道;孝亲意识;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1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616(2010)04-0126-03 ADialecticThoughtonthe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ofFilialPiety JIZhi-hong Abstract:Filialpietyintraditionalculture,originateingfromfamilialmorality,graduallychangedintoamorecomplexconcept whichinvolvedsocialmorals,politicalethicsandkingcrafts.Inthecourseofourcountry’slonghistory,ithadplayedasignificant partnotonlyindevelopingtheidealpersonalityrequiredinfeudalsociety,butalsoincontrabutingtofamilialandsocialstability, thusitenrichedourtraditionalculture.However,filialpietyalsohaditsnegativesides,suchasoveremphasisonloyaltyofmonarch, worshipingontheold,playinganimportantpartinmaintainingfedualsocietyandsoon.Nowadays,itisofgreatimportanceto makeadialecticinvestigationonthetraditionalcultureoffilialpiety,tocontributeittothevalidityoffamilyethicsandtorenew theconnotationoffilialpiety,soastocontributetotheconstructionofthenewmoralityfitforthemodernsociety. KeyWords: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SocialHarmony;FilialPiety;PietyandRespectoftheSeniors;NationalAffinity 126窑 窑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都以爱亲之情推及别人,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仁爱的最高 境界,同时,也实现个人的理想人格。 第二,孝文化是维护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粘合剂。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也是最小的社会政治单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通 过家庭表现出来的。因此,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 基础,每一个家庭都能和睦美满,整个社会就会安定祥 和。正如孟子所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4]家 庭的和谐美满,是建立在亲情的基础之上的。《礼记》云: “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 安。”[5]正因为如此,中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治家,而 治家的关键在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由孝 敬父母、关爱家人的孝亲情结推广到社会,在社会上营 造出一种尊老敬老、爱人爱物的社会风尚,从而促进社 会的和谐与稳定。今天,虽然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 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传统孝文化在调节家庭关系、 化解社会压力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孝文化是塑造国民性格的价值基础。“孝道之 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和核心,就在于它蕴 含了中华传统伦理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和体现的 整体主义、利他主义和追求协调和睦的价值取向。发端 并凝结于孝观念之中的这些基本精神影响和培育了中 国人的如下人格特质:仁爱敦厚,忠恕利群,守礼温顺, 爱好和平。”[6]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孝和仁的本质都是爱, 孝是对家庭父母的爱,把孝推己及人,推广于社会,就 形成了仁爱敦厚的爱物及物的国民性格。孝又是爱与 敬、忠与顺的统一,敬以爱为基点,以顺为基本精神,以 礼为实践规范,在敬孝和行孝的过程中,培养了国民重 礼守法的行为准则,守礼温顺的国民性格。追求家庭和 谐、人际和谐、家国和谐,这始终是孝的内在心理需求 和人生实践,这种追求造就了中华民族忠君爱国的民族 精神。传统孝道的倡导和践行,同时也塑造了尊老爱幼 的传统美德和国民性。 第四,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历史 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占主体地位 的儒家文化,还是非主流的道家和佛家文化,孝文化都 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是以 家族为本位,家庭伦理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占据十分重要 的地位,孝悌是中国传统社会一切伦理道德的根本。正 因为如此,孝文化在历朝历代都受到统治者和思想家们 的推崇,使之在传统文化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自己的烙 印。“百行孝为先”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而被认为是“立身治国之道,尽在其中”的《孝经》不但被 列入经学之中,而且作为儿童教育的入门教材。孝文化 渗入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并与国家政治、民众生活 紧密联系。正因为如此,近代大思想家梁启超在《新民 说》中强调“忠孝二德,人格之要件也”。谢幼常更称中 国文化乃“孝之文化”,由此可看出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地位。 二、传统孝文化的负面影响 由于受生产方式和宗法制度的影响,中华民族具有 强烈的孝亲情结,这种发自本能的孝亲意识经过历代思 想家的理论升华和统治阶级的推广而不断被泛化,由家 庭伦理转变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这种被封建社会污 染的泛化必然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不良后果。因此,传统 孝文化的社会历史价值是双重的,既有积极性的一面, 也有消极性的一面。孝文化的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崇尚等级制度和老年本位,没有构建起平等 的社会和家庭伦理关系。传统孝道伦理从进入阶级社会 开始,就被蒙上了不平等的色彩。西周时期,实行分封 制,人们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行 孝的内容和方式也各不相同。汉代以后,这种不平等的 孝道伦理日益强化,《孝经》便把“孝”分为五个等级,提 出了五等之“孝”的说法,这样首先就剥夺了社会成员 平等分享“孝”的权利以及平等承担“孝”的义务。而在 家庭内部,由于家庭宗法制的影响,提倡子女对父母的 绝对服从,父母对子女享有绝对的支配权,这种父权话 语的社会模式,导致家庭内部始终没有建立起平等的伦 理关系,甚至出现了“父为子纲’、“父叫子亡,子不得不 亡”的极端情形。孝成为一种单向性的义务,必然会形 成“尊老抑少”的价值观,从而剥夺子女的人格独立与 意志自由,禁锢他们的思想,妨碍他们的创新与个性发 展,从而加剧了家庭内部的代际冲突,对后代的社会地 位、人格塑造等方面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其从老的思 想也会导致老人本位主义和“向后看”的保守思维,从 而阻碍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 第二,推行“忠孝合一,移孝为忠”,维护封建专制 统治。孝在产生之初,是作为协调家庭内部代际关系伦 理规范而存在,和忠君并无任何关系。进入封建社会 后,由于孝文化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安定社会秩序 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从而受到历代思想家和封建统 治者的重视。《孝经?开宗明义章》指出“先王有治德要 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2]假如君主能以孝 治理天下,便会得到“万国之欢心”、“百姓之欢心”,达 到“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2]因此,“夫孝,始 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2]“君子之事亲孝,故忠 可移于君”。[2]极力宣扬“忠孝合一”、“移孝为忠”等泛化 孝道的思想,以寻求社会秩序安定和封建政治统治的 巩固。由此观之,为统治者所看重的孝并非孝道本身, 对传统孝文化的辩证思考 127窑 窑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创 新?2010年第4期 而被泛化了的“君为臣纲”则具有残酷愚弄人民、维护 社会秩序的社会功能。 第三,孝文化的极端化和愚昧化。宋明以后,是中 国封建社会的后期,由儒学发展而来的理学成为封建社 会的正统思想,理学家们从天理的高度对孝道进行了系 统的论述,使孝道理论更加成熟,同时,孝道开始走向 极端化和绝对化。传统孝道中对父母的“孝敬”开始变 为无条件的“孝顺”,并把“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规范看 做是天理使然,人们只要虔诚行孝,就会“孝感动天”。 孝道理论的发展引起了行孝方式上的变化,孝道伦理在 实践上走向畸形,愚孝的风气越来越盛行,甚至出现了 自伤、自残、自杀以全孝心的极端行为。因此,传统孝道 伦理规范中存在的许多非理性或非人性的因素是当代 社会应该抛弃和批判的。 第四,传统孝文化强调“家庭本位”,忽视法制建设。 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传统孝文化 也是血缘宗法社会的产物。在宗法社会,强调的是家族 本位,宗法亲情被看作是最高的价值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法律在很大 程度上要向宗法伦理倾斜。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亲 亲相隐”,当父子家人如有人犯罪,道德和法律都鼓励 或默许他们之间的相互隐瞒和庇护。孝敬之情大于国 家法律,这些都是与现代法律精神相违背的。 三、对传统孝文化的批判继承 正因为中国传统孝文化“本身含有阶级性、时代性 和人民性、民主性的双重性质,是精华与糟粕的混合 体”,[7]因此进入近代以后,由于社会进步、制度转换使 封建孝道的生存缺少了根基,于是近现代史上传统孝道 及孝文化受到了激烈批判。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 深入,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传统的数世同堂的家 庭结构也悄然解体,传统孝文化存在的根基已经发生根 本动摇,孝道伦理在当代社会正在遭遇极大的困境。伴 随着孝道伦理观念的缺失,必然出现家庭关系紧张、道 德失范,社会秩序失衡的不良局面。因此,对待传统孝 文化,我们既不能不加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全盘继承,也不能采用历史 虚无主义,把它当做封建糟粕而全盘否定。正确的态度 是: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孝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 特点,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孝道。具体来说,应 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 孝文化进行分析。传统孝文化是基于血缘关系上由子女 对父母的感恩意识和尊敬行为,它是人类一切伦理道德 的起点和基础,无论社会发生什么样的变迁,都具有普 世价值。我们今天倡导孝文化,就是要汲取其善良笃厚、 宽厚待人、热爱生命的精神,由提倡孝道所形成的中华 民族尊老爱幼的伦理观念、老有所养的传统美德。这些 优秀的文化传统经过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已经渗透和沉 积于中华民族的意识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因 素,我们今天理应继承和发扬。当然,传统孝道中的“三 纲五常”伦理道德规范、“移孝为忠”的政治信念和“不 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观念等等,已经成为社会进 步的障碍,必须加以扬弃和重新改造。 第二,使孝道回归家庭伦理范围。从孝文化的缘起 来看,孝本来是用来调整家庭中父母子女代际关系的 伦理道德规范,仅仅在家庭中发挥作用。但由于受宗法 制度和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使孝超越了家庭的范围, 泛化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封建枷锁。今天,随着时代的 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宗法制度的影响正日益减少,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规则和法律制度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的作 用逐渐强化,孝道伦理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日渐衰落。 与此相反,其协调家庭代际关系的功能却仍然存在。因 此,孝文化必须回归到家庭中去,全社会要树立起尊 老、爱老、敬老、养老、事亲行孝的理念,整个社会要真 正形成尊老敬老、崇尚孝德的良好风尚。 第三,与时俱进,赋予孝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传统 的孝文化是建立在封建君主制和宗法制的基础之上 的,是以子女绝对服从长辈意志为前提条件,父母和子 女在人格上具有不平等性。子女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子 女行孝所体现的是服从顺从。在现代社会,家庭中父母 好子女之间的关系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服从与被服从 的问题,而是一种相敬相爱的平等关系。因此,传统孝 道中对父母的盲从的孝道内容、摧残人性的行孝方式以 及日常生活中各种繁缛复杂的礼节都应该彻底抛弃。 代之而起的新孝道,应该是以“爱”为核心,以平等、民 主、互爱为主要特征,以孝敬父母、关爱子女和家庭成 员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 主要内容,能够体现时代特点,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的基本要求,并有机地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新型孝文化。 [参考文献] [1]刘俊天,林松,等.四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2]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孝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孟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9. [6]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肖群忠.传统孝道的现代境遇与价值[J].寻根,2006,(4). [责任编辑:潘丽清] 128窑 窑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本文档为【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辩证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4663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12-20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