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五讲 柯尔施、葛兰西

第五讲 柯尔施、葛兰西

举报
开通vip

第五讲 柯尔施、葛兰西null柯尔施 Karl Korsch,1886-1961柯尔施 Karl Korsch,1886-1961柯尔施一生的经历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柯尔施一生的经历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求学、反战与最初的政治活动时期(1886--1919) 青年时期的柯尔施虽然还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思想十分活跃,积极参加了“自由学生运动”这一组织,致力于建立大学知识界与社会运动之间的联系 1910年,他在耶拿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null1912年,柯尔施到英国伦敦从事博士后研究活动,在那里加入了费边社。 ...

第五讲  柯尔施、葛兰西
null柯尔施 Karl Korsch,1886-1961柯尔施 Karl Korsch,1886-1961柯尔施一生的经历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柯尔施一生的经历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求学、反战与最初的政治活动时期(1886--1919) 青年时期的柯尔施虽然还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思想十分活跃,积极参加了“自由学生运动”这一组织,致力于建立大学知识界与社会运动之间的联系 1910年,他在耶拿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null1912年,柯尔施到英国伦敦从事博士后研究活动,在那里加入了费边社。 战争标志着柯尔施积极的政治生涯的开始。1917年,他加入了“独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党”。 1919年3月,他出版了“什么是社会化”一书,主张用社会主义公社取代资本主义私人经济.其思想已接近马克思主义。 (二)参加德国共产党时期(1920-1926) (二)参加德国共产党时期(1920-1926) 1920年,当德国社会民主党再度分裂时,柯尔施与其中的大多数成员都加入了“德国共产党”, 不过,他对列宁提出的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点条件持保留态度。 他的政治活动为《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的长篇论文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发表意味着他的悲剧性命运的开始。 null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共产党和第三国际都公开地对这部著作表示敌意,因为它不仅抨击了第二国际的思想路线.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及其发展提出了与列宁不同的见解。 但当时的柯尔施在政治活动方面仍然是十分活跃的。 1926年4月.柯尔施被开除出党。 (三)退出政治生涯和迁居他国时期(1926--1961)(三)退出政治生涯和迁居他国时期(1926--1961)1928年,《共产主义政治》杂志停刊。从此以后,柯尔施退出了政治活动,专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工作。 1930年,柯尔施重新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并在书后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评》一文,对列宁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公开的批评。null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柯尔施先迁居丹麦,1936年又迁至美国。1943—1945年在图拉纳大学教社会学,1945—1950年在纽约国际社会研究所工作。 50年代初期,柯尔施在悲观与孤独中抛弃了马克思主义。50年代后期,他又对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生了兴趣,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复兴。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 (一)作为思考起点的国家问题 首先关注的是革命转变与国家问题。他写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危机最清楚不过地表现在社会革命对国家的态度上。”这一重大的问题在1848年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失败后,甚至在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失败后,从未在实践中受到认真的对待过。null第二国际的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却“没有能耐处理好国家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问题。一个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换一种说法.就是背弃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在一些错误的资产阶级思潮的吸引下,丧失了对国家问题的判断力。 null在柯尔施看来,不确立正确的国家理论,就不能领导无产阶级夺取革命斗争的胜利.而要正确地把握国家理论,又需要廓清理论上的迷雾,真正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见解上去。所以,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国家的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是两个相互平行的重大的问题。(二)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二)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柯尔施开宗明义地说:“直到最近,资产阶级思想家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都还完全没有理解这一事实,即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 null革命失败后,人们愈益认识到理论准备的重要性,认识到恢复马克思的理论传统的急迫性。针对当时党内特别缺乏马克思主义哲学修养的问题,柯尔施强调说:“对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新的探讨也成了这—恢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总体理论(三)总体理论柯尔施认为,“社会”是由三个方面构成的:一是“经济”,它是唯一真正客观的和非意识形态的实在。 二是法和国家,它们并不全是真实的.因为它们被意识形态所覆盖; 三是“纯粹的意识形态”,它既不是客观的,总的说来也不是真实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它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扭曲的反映。 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只看到实在的三个方面,没有把它们理解为一个总体。 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只看到实在的三个方面,没有把它们理解为一个总体。 柯尔施指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从来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整体的批判,因而也是对这一社会的所有意识形式的批判。” 在对社会总体的理解中,柯尔施特别强调意识形态问题:“在这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要探讨在一般情况下.意识与它的对象是如何发生关系的”。 null 柯尔施认为,第二国际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个总的体系.他们千方百计地肢解马克思主义,把它理解为一堆原理的总和,使它变成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是无用的东西。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质正体现在对社会的总体的把握上,所以它“应被看作并理解为一个活的总体的社会发展的理论,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应被理解并实践为一个活的总体的社会革命理论”。null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从总体上看,体现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柯尔施关于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思想,是在其总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他不主张实践决定理论、理论指导实践这类说法,而是主张把两者都看作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体的侧面。 (四)马克思主义发展三阶段论(四)马克思主义发展三阶段论 第一阶段(1843—1848)。这一阶段以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起点,以《共产党宣言》作为结束的标志。 在这一阶段中,马克思主义学说完全表现为一个活的总体的社会革命理论,它并没有被分解为经济的、政治的和精神的各种因素或各个知识的分支,甚至在分门别类地对待上述各因素时,仍然保持着理论上的总体性和完整性。 null第二阶段(1848—1900)。始于巴黎无产阶级1848年6月的流血斗争,终于20世纪末。 这一阶段总的说来,工人运动处于低落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更注重于理论研究,并且在见解上更趋于成熟。 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尤其是第二国际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这种总体特征却被破坏了。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被分离开来;另一方面,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等诸要素也被分解开来。 第三阶段(1900—一个不确定的将来)。第三阶段(1900—一个不确定的将来)。在这个阶段中,出现了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的学说上去的口号,但在第二国际领导人那里,它不过是一个幌子,只有在列宁和卢森堡那里,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因为它们力图从革命实践的新的需要出发来阐发马克思主义,从而恢复以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为根本特征的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的学说。 (五)《反批评》对列宁哲学思想的批评 (五)《反批评》对列宁哲学思想的批评“列宁主义”在理论上不能回答现时期国际阶级斗争的实际需要。所以,构成其理论的意识形态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不能构成适应今天需要的革命无产阶级的哲学。 “列宁非常认真地想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仍然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 null 由于列宁以抽象认识论的目光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所以他的学说对于始终瞩目于历史过程并力图使它发生革命变化的无产阶级说来,是不合适的。 列宁的唯物主义哲学在割裂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同时,又把实践与党的实际工作和利益紧密联系或等同起来,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成了凌驾于一切(包括科学发现在内)之上的最高司法权威。这样一来,在苏联就形成了“意识形态专政”。特别在列宁逝世后,这种意识形态的专政不仅在国内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推广到国外,粗暴地干涉兄弟党的理论和实践活动。null柯尔施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专政有三个特点:(1)它是无产阶级的专政,而不是对无产阶级的专政; (2)它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不是一个党的领导的专政; (3)最重要的是,它是革命的、进步的专政,其目的是为大多数人创造更多的自由:“社会主义,无论就其目的和手段而言,都是一场实现自由的斗争。”葛兰西葛兰西西方不少学者认为,葛兰西创立了一整套适合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制定了社会革命的新的策略,代表了本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一股最富于独创性的新潮流。 葛兰西短暂而坎坷的一生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葛兰西短暂而坎坷的一生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早年教育与初期革命活动阶段(1891---1911) 1913年,他加入了“意大利社会党”。 1919年,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强烈影响下,陶里亚蒂和葛兰西不满足意大利社会党的改良主义倾向,决定摆脱其束缚,创办一个能自由地讨论问题的新刊物,著名的《新秩序月刊》。 1919年5月1日.《新秩序》创刊号正式出版。 (二)创建与领导意大利共产党阶段(1920~1926) (二)创建与领导意大利共产党阶段(1920~1926)1921年1月21日,“意大利共产党”正式成立,葛兰西成了意共第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从1922--1924年,葛兰西先后在莫斯科和维也纳为共产国际工作。 1924年4月,意大利举行了议会选举,法西斯分子获得了多数票,共产党人也有19名代表(包括葛兰西在内)被选入议会。有了议员豁免权,葛兰西公开返回意大利,同年8月,他被任命为意共总书记。 (三)狱中生活和写作阶段(1926~1937)(三)狱中生活和写作阶段(1926~1937)1926年 11月8日,法西斯分子逮捕了葛兰西,他先被流放到西西里海滨的乌斯蒂卡岛,后又被移往米兰的圣·维托雷监狱。1928年5月11日,他被转移到罗马的特别法庭。 1929年2月起,葛兰西克服了病痛的折磨,开始写作《狱中札记》.一、《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一、《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葛兰西称俄国十月革命为“反对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的革命”。 “布尔什维克驳斥了卡尔·马克思,他们以明确的行动和成功的结果证实,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则并不像人们将认为或已经认为的那样是一成不变的。”null事件超越了马克思当时的结论,这并不是马克思的错。马克思已经预见了能够预见的东西,但他无法预见欧洲战争及这场战争会持续多久。十月革命的胜利虽然否定了《资本论》的某些结论,但却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马克思主义从不把人看作无理性的经济事实,而是把人看作历史中的至高无上的因素。 在这篇文章中,葛兰西十分强调革命意志在十月革命中的作用 《狱中札记》(1929—1935)《狱中札记》(1929—1935)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理论 (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市民社会的理论 葛兰西说,“在哲学中,统一的中心是实践,也就是人的意志(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在政治中,统一的中心是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null葛兰西是基于对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欧洲革命的经验和教训的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而提出新的革命战略的。他的深刻指出在于,他是从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的结构差别入手解决问题的。东西方的社会结构有着根本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市民社会的地位问题上。 null马克思明确地把“市民社会”归到经济基础的范围内, 葛兰西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目前我们能做的是确定上层建筑的两个主要的层面:一个能够被称作‘市民社会’,即通常被称作‘民间的’社会组织的集合体;另一个则是‘政治社会’或‘国家’”。 强调了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一致性,。null主要区别在哪里呢? 政治社会代表暴力,作为专政的工具,它被用来控制人民群众,使他们与既定的经济关系保持一致,它的执行机构是法庭、监狱、军队等等; 市民社会则代表舆论,它通过民间的社会组织起作用,在这些组织中,最重要的是政党、工会、教会和学校,另外还包括各种意识形态一文化的组织,如报刊、杂志和各种学术文化团体等。 null葛兰西反对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解为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他更强调的是上层建筑,特别是市民社会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上层建筑中的市民社会(即意识形态一文化方面)起着比政治社会更重要的作用。 资产阶级的统治不光是靠军队和暴力来维持的,而在相当程度上是靠他们广为宣传,从而被人民大众普遍接受的世界观来维持的。 null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 换句话说,国家是披上了强制的甲胄的领导权(二)关于领导权理论(二)关于领导权理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领导权: 一种是“文化上的领导权”; 是对应于市民社会而言的, 另一种是“政治上的领导权”。 是对应于政治社会(即国家)而言的。 null这两种领导权都掌握在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社会集团的手中,因而它们的独立性仅仅是一种外观而已。 在俄国,国家就是一切,市民社会是初生的;在西方,国家和市民社会有一个适当的关系,当国家不稳定的时候,市民社会的坚固的结构立即就显露出来了。国家仅仅是一条外部的壕沟,在它后面耸立着一个强有力的堡垒和土木工程系统。null葛兰西提出了与列宁不同的领导权理论,把问题的焦点集中到市民社会的领导权,即文化领导权上。 在西方国家,掌握市民社会的领导权是掌握政治社会领导权的先决条件。 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目标并不是夺取国家领导权,而是先在市民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逐步破坏资产阶级在文化、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由无产阶级来取而代之,先进行预演,然后才有可能在适当的时候顺利地掌握国家权力。 null政治领导权的本质是暴力,文化领导权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葛兰西说:“发挥积极的教育功能的学校和发挥约束与消极功能的法庭,是最重要的国家的行为,但实际上,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还有许多其他的所谓民间的活动和创举,它们合在一起构成统治阶级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领导权的工具。”可见,文化领导权主要体现为教育关系。 null但一般说来,教育机关都是控制在统治阶级手中的,无产阶级要争得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唯一的办法是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文化组织和文化团体。 意大利工人阶级必须建立三大组织:党、劳动联盟和文化组织。 null文化领导权也就是对整个市民社会的领导权。这一领导权应该由什么组织去争得呢?在早期,他比较重视的是工厂委员会,在《狱中札记》中,他强调得更多的则是“现代君主”(即政党)的巨大作用。 (三)新的革命战略:以阵地战取代运动战(三)新的革命战略:以阵地战取代运动战革命者应当运用怎样的战略来夺取领导权,特别是文化领导权呢? 什么是“运动战”呢?运动战就是面对面地、直接地向敌人发动进攻,政治上的运动战就是直接发动革命夺取资产阶级国家的领导权; 什么是“阵地战”呢?阵地战不是主动出击,而是坚守自己的阵地,并逐步扩大,以逐渐夺取敌人的阵地。在政治含义上,阵地战是指在资产阶级政权未陷入危机的稳定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所采取的战略。新的战略的要点: 新的战略的要点: 首先,无产阶级应当在夺取政权之前就取得文化领导权。 其次,为了取得文化领导权,应当采取阵地战的策略,而不是采取传统的暴力革命的运动战策略。 第三,无产阶级要在市民社会中过得普遍的文化领导权,必须历经漫长的过程,需要许多重要的因素和历史进程。null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启蒙的概念 朱莉埃特或启蒙与道德
本文档为【第五讲 柯尔施、葛兰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79424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47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1-12-19
浏览量: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