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香港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扫描

香港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扫描

举报
开通vip

香港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扫描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5期 口 电影与中国 香港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扫描 赵卫防 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形成了独特的本 土文化:传统中原文化作为母体文化,一直 在香港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西方文化作为 ’一种强势文化在香港登陆;离香港最近、较 少受到儒家正统文化规范和约束的岭南文 化也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悄然推进。④香港 本土文化实际上是上述三种文化结合后形 成的复合文化体。同时,香港社会在经济上 又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独特的 文化和经济氛围中,香港电影被赋予了独特 ’的人文内涵和制片模式。从根...

香港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扫描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5期 口 电影与中国 香港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扫描 赵卫防 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形成了独特的本 土文化:传统中原文化作为母体文化,一直 在香港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西方文化作为 ’一种强势文化在香港登陆;离香港最近、较 少受到儒家正统文化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和约束的岭南文 化也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悄然推进。④香港 本土文化实际上是上述三种文化结合后形 成的复合文化体。同时,香港社会在经济上 又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独特的 文化和经济氛围中,香港电影被赋予了独特 ’的人文内涵和制片模式。从根本上来说,中 国传统文化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最深刻的、 一以贯之的。尽管有如此独特的制片环境, 百年的香港电影在多种文化的夹击中依然 保持着鲜明的中华文化脉络。香港电影始 终高扬传统中原文化的旗帜,富有深厚的中 国传统底蕴。 转型之前:传统中原文化的 根本性承传 60年代中期之前,香港还没有进人工业 化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缓慢,社会转型亦 尚未开始。这一时期香港的本土文化基本上 还是对传统中原文化的延续,香港电影文化 也是内地电影文化的延伸,显示出了与中原 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底蕴。香港电影中传统 中原文化的脉络主要体现在恪守中国传统的 人伦观、道德观和家庭观方面。与西方不同,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最为重要,为了家庭利益 和名誉,个人应忍受屈辱与牺牲;为了家庭和 谐,个人必须恪守人伦规范,并放弃一己的利 益和幸福,成为承担家庭义务的主体。这一 主题贯穿了香港各个时期的影片,在50、60 年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得尤为突出。粤语名片《父母心》 (1955)便是非常典型的。影片表现了一个 粤剧丑角一家人在濒临绝境的困苦生活中所 流露的浓厚亲情。影片一开始,便表现香港 经济不景气,加上艳舞流行,尽管丑角在舞台 上很卖力气,但观众寥寥。丑角失业了,但为 供儿子读书,他不惜每晚在舞台上扮演被人 拳打脚踢的“老虎”,以得到十元报酬。如此 El夜辛劳,最终病危。他妻子也瞒着他去邻 居处接活计,直至累死;儿子完成学业后,终 于和病危的父亲见了最后一面,并表示资助 弟弟读书,至此,丑角才肯闭上双眼。这一角 色被塑造成在严酷的经济压力下拼死捍卫家 庭的英雄。这一时期,较为经典的表现家庭 伦理和亲情的影片还有很多,如《寸草心》 (1952)描写一个贫困的五口之家,夫与妻、 3】 万方数据 春港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扫描 父与女都深爱这个家,彼此都不想让对方为 自己担心,因而偷偷地为这个家去辛劳,付出 了超乎自己体能的劳动,这当中产生了不少 误会,但最终一一化解,一家人在热泪中更加 亲密和谐。 和谐统一的文化传统在香港电影中的第 二方面,表现为延续传统文化中颂扬患难时 守望相助的道德观。这一主题在50年代的 香港电影中展现得最为充分,这些影片均表 现出了对底层人民生存状态的深切同情与关 注,宣扬“同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等 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其中轰动一时的粤语 经典名片《危楼春晓》(1953)描写了一群社 会底层人物同住在一座摇摇欲坠的危楼之 中,共同面对房主的压榨和失业的煎熬,最 后危楼虽然在一场飓风中吹倒,但房客们在 司机梁威的带领下团结互助、重建家园的感 人故事。影片借梁威之口喊出了“我为人 人,人人为我”的口号,最能体现这一精神 的是,当年梁威饰演者吴楚帆上街打车时, 司机都不肯收费,充分说明了这种传统道德 观极受当时港人的认同。另一些影片如 《误佳期》(1951)、《一板之隔》(1952)、《水 火之间》(1955)、《关山行》(1956)、《十号 风球》(1959)等也大力宣扬了人与人之间 的互爱互助,其道德观和伦理观同30年代 内地的左翼电影如出一辙,可见中国传统文 化中群体意识及仁爱意识对香港电影的深 刻影响。 第三方面表现在对传统观念中女性美德 的展现。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中,女性 为家庭而牺牲个人是最大的美德。香港各个 时期都有彰显这一传统美德的影片。这些影 片大都按传统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塑造出标准的贤妻良母形 象:端庄、顺从、任劳任怨、刻苦耐劳、从一而 终,并且千方百计地展现她们红颜薄命的受 难过程。50年代表现女性的香港影片大都 有这样的模式:当经济拮据时,女性们“将仅 32 有的食物供给老人、孩子、丈夫,自己挨饿,且 要为赚取微薄收入日夜操劳,甚至瞒着家人 去做歌女、舞女,更要安抚灰心沮丧的丈夫 ⋯⋯如果家道中落,她总是委曲求全,历经万 难,维持这个家,直到丈夫浪子回头。”②香港 五六十年代的女影星白燕主演过数百部影 片,常常扮演这种受苦而坚强的贤淑女性。 “因此,她在港人的观念里,差不多是贤妻良 母的化身,当说到某人的太太贤淑时,会冲口 而出:‘她太白燕了!”’(圣)可见传统道德观与 价值观的魅力。 中华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正 直勇敢、匡扶正义、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民 族精神以及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在转型之 前的香港电影,尽管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但 一直延续着这样的传统,在银幕上弘扬中华 民族精神、讴歌中华民族气节。 首先,香港各个时期的电影均有积极正 面、导人向善的主题,这些影片多以“恶有恶 报,善有善报”的结局警世。如香港第一部 电影《庄子试妻》(1913),影片讽刺了庄子之 妻在其夫尸骨未寒之时竟讨好新欢,最终因 羞愧而自戕;第一部长故事片《胭脂》(1925) 改编自《聊斋志异》中的同名小说,主题亦是 警世励俗,导人向善。虽然在30年代香港粤 语片中掀起了一股宣扬黄色和暴力的潮流, 但惩恶扬善的主题并未中断。如《铁骨兰 心》(1932)表现了富家女爱恋贫苦青年,并 力劝她父亲怜穷济贫;《古寺鹃声》(1932)、 《难兄》(1934)等影片亦是劝善警示的题材。 50、60年代的《说谎世界》(1950)、《中秋月》 (1951)等影片冷嘲热讽、针砭时弊,尖锐地 鞭鞑了为富不仁者的丑恶。 其次,香港电影中贯穿了扬善惩恶的主 题。扬善惩恶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包 括忠勇仁义、锄强扶弱、行侠仗义、嫉恶如仇、 匡扶正义等内容。这一主题较为集中地体现 万方数据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5期 在动作片中。涵盖武侠片、功夫片、枪战片等 类型的动作片是香港电影的主要片种之一, 分布在香港电影的各个时期。这些影片都具 有上述主题。 在众多的动作片中,以五六十年代的 《黄飞鸿》系列片为代表的旧武侠片,均以清 末乱世为背景,表现了反抗外强欺凌和惩治 内部邪恶势力的主题。影片在展示扬善惩恶 的同时,依然在宣扬典型的儒家伦理道德观。 黄飞鸿这一形象体现出的是儒家智、仁、勇、 忠、恕的品德,《黄飞鸿》系列片体现的也是 一个儒家的精神世界:“以父为中心,仁爱为 本的人伦世界。武术不是用以征服、争权,而 是修身、自卫,或于必要时制止动乱,降服罪 、恶,是维护道德伦常秩序的一种手段。”㈣而 另一著名武侠片导演胡金铨的影片则笼罩着 浓厚的历史气氛,探讨中国皇朝腐败的历史 悲剧,讴歌古代游侠的侠义之风,树立了香港 电影罕见的理想英雄主义形象。在他的影片 中,侠士们忠君爱国,锄强扶弱,行侠仗义的 观念,嫉恶如仇的情操,乃中国数千年历史遗 留下来的最辉煌的传统。 第三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表现抗击外 来侵略和讴歌中华民族气节。这一主题在抗 战时期的香港电影中表现得最为显著。“九 ·一八”之后,香港电影人和内地同胞一样 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香港电影先驱之一的 黎民伟,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中亲 率战地摄影队冒着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拍摄了 记录上海军民抗战的纪录片《十九路军抗日 战史》。两年后,香港影人拍摄了第一部抗 战题材故事片《战地归来》,影片通过对一个 战地归来的军人悲惨遭遇的展示,反映出日 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 深重灾难。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香港影 坛出现了拍摄抗战影片的高潮,“大观”等六 家影片公司同仇敌忾,合作拍摄了抗战影片 《最后关头》(1937),表现一群痛感国家民族 已到生死关头的大学生,热血沸腾地深入各 界宣传抗日,最后众人团结一致,共同奔赴抗 日战场。“这部影片的幕后工作人员全部是 义演义做,影片上映后的收人全部捐献给抗 日事业。”⑨1937至1941年,香港拍摄了数 十部抗Et题材影片。较有影响的有《小老 虎》(1941)和《民族的吼声》(1941)。前者 描写一个农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遭遇和成长, 表现了“枪口一致对外”的主题;后者以充沛 的爱国热情歌颂了劳苦大众的正义行为,揭 露了卖国奸商的罪行。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1937年上海沦陷后, 蔡楚生、司徒慧敏等上海影人第一次南下香 港,推进了香港电影界的抗日浪潮。一方面 他们拍摄了一些优秀的抗日题材影片。其中 《血溅宝山城》(1938)根据抗战初期中国军 队姚子青营死守宝山城的动人事迹编写,表 现了抗战将士们高贵的民族气节和不怕牺牲 的精神。《游击进行曲》(1938)“歌颂了抗日 的爱国精神,又阐明了要反对强大敌人必须 发动群众展开游击战争的思想。”⑨《孤岛天 堂》(1939)、《白云故乡》(1939)、《前程万 里》(1940)等影片歌颂了广大人民群众不屈 不挠的斗争精神,直接描绘了香港同胞热情 支持抗日的爱国行动,揭露了侵略者、汉奸、 特务的丑恶嘴脸。另一方面,“南下”的影人 们还通过写文章来促进香港电影界抗日爱国 运动的持续发展。 除艺术实践外,香港社会转型之前其电 影对传统中原文化的承传还体现在其艺术主 张和具体行为上。黎民伟从影之初即追随孙 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他一生怀抱改造社 会的理想,秉承“文以载道”的传统,一方面 提出了电影应该具有移风易俗、辅助教育和 改造社会的作用,而决非一味地追求娱乐;另 一方面又提出了“电影救国”的口号,认为自 己从事电影工作的初衷就是为了国富民强。 33 万方数据 香港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扫描 如1926年黎民伟创办“上海民新影片公司” 时,在成立宣言上就提出,要通过电影把中国 固有的“超迈之思想、纯洁之道德、敦厚之风 俗”介绍给欧美,而且“同人意向所趋,不独 在都会,而在穷乡僻壤之间也。”(z)体现了其 用电影促进国富民强的主张。 在转型之前,香港影人还多次进行“电 影清洁运动”。1935年香港华侨教育会针对 当时一些宣扬封建思想、庸俗、无聊的影片, 号召有责任感的电影工作者不要拍摄落后题 材的影片。3年之后,黎民伟等人针对一些 渲染低级色情的影片再次发起电影清洁运 动。40年代末,香港粤语片影人还针对当时 粤语片中神怪、武打、色情元素充斥的状况, 又一次发起了大规模的“清洁运动”。他们 于1949年分别成立华南电影工作者联谊会 和旅港国语片影人联谊会,发表了《华南电 影工作者为粤语片清洁运动联合声明》,表 示今后要“停止拍摄违反国家利益、危害社 会、毒化人心的影片,不再负人负己,愿光荣 与粤语片同在”。⑧香港影人的几次行动既表 现出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体现出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深 刻影响。 香港影人最难能可贵的行为表现在香港 沦陷时期。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在日本 人的威逼利诱面前,许多香港影人也表现出了 高贵的民族气节。他们一部分回内地参加抗 战,一部分转赴南洋,一部分隐居改业,没有一 家制片公司同敌人合作,也没有一个从业人员 沦为汉奸,这使日本侵略者妄图利用香港的有 利条件建立敌伪电影的阴谋遭到了彻底的破 灭。著名影人侯曜还因拒绝日寇的利诱、坚持 拍摄抗日影片而被捕,面对日寇的屠刀,他宁 死不屈,最后被残酷杀害。香港电影史上这壮 烈的一页,既表现出香港影人崇高的爱国主义 精神,也表现了传统中原文化中的民族气节 在他们心理上所占据的地位。 34 转型之后:多元文化影响下的 传统文化承传 60年代后半期,香港社会发生了重大变 化,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开始腾飞,香 港社会由农耕文明转型到工业文明。在社会 转型后的文化复合体中,西方文化变得更为 强势,而地理的因素,又使岭南文化作为一种 地域文化对香港的影响越来越大。文化的嬗 变使得港人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 和观赏品位上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文化环境 的变化也导致了香港电影的思想内涵和制片 策略都发生了转变。 转型之后的香港电影虽然更加注重了娱 乐化和商业化,但在充斥着商业氛围的制片 环境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并未消失,而且 被香港影人赋予了适合年轻一代观众的新的 时代内涵。如在表现家庭伦理题材影片中, 香港“新浪潮”主将之一的方育平推出的《父 子情》(1981),表现了望子成龙的父亲与有 着强烈叛逆情绪的儿子之间的冲突,影片的 主观视点是从儿子出发的,最后他理解了父 亲的良苦用心,矛盾得以化解。这表明了在 香港现代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已经继 承了父辈留下的传统文化中“重家庭、重亲 情”的传统。他们并不是一味地为追求自己 的“个性”而不顾及自己对家庭和社会的责 任,而是努力在为自己和亲人营造出一个温 馨安宁的生活环境。许鞍华的《上海假期》 (1991)亦从文化的角度表现了祖孙两代人 之间沟通、理解的过程。影片描写上海一位 退休教师,受在国外工作的儿子儿媳之托照 顾孙儿。尽管爷爷百般照顾,但在国外长大 的孙儿对他仍是诸多嫌弃,甚至指责祖国的 不是,爷爷一怒之下打了孙儿一记耳光,孙儿 便离家出走。在这一过程中他经历了溺水、 被救等波折,终于明白了爷爷的苦心,也感到 万方数据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5期 了在并不富裕的祖国处处充满真情。当孙儿 的假期结束离开祖国后,他心中却充满了对 爷爷和故土的眷恋。这样的表现,除延续了 传统的家庭观外,还加入了爱故土、爱祖国的 主题,为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和文化内涵。 随着经济的发展,香港电影中的女性形 象逐渐由家庭妇女过渡到经济独立、人格独 立的职业女性。到了90年代,此类影片跨越 了女性解放和女权主义阶段,重新回归了对 女性美德的关注,并且加入在当代社会中,对 传统女性美德的深切思考,加强了人文内涵。 如90年代的《女人四十》(1995)关注的是香 港中年女性的生活处境。影片以平民的视角 、表现了中年女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危机, “特别是将其虽无能力改变现状但仍乐安天 命的生命力准确地表现了出来,而且传达出 了一个中年女人开始感受到生命将要步入晚 年时的不安和顺从。”(2)另一方面,影片再度 肯定、赞扬传统女性美德,最终激赏主人公的 坚韧和献身的品质。 “导人向善”的传统一度在转型之后的 香港电影中被淡化,但80、90年代的香港银 幕上,这一传统又得以回归,表现了在多元文 化影响下的现代香港社会中,中华民族的优 秀品质又得以弘扬。如尔东升的《新不了 情》(1994)讲述了一位作曲家和一位患骨癌 女孩之间的爱情故事,最后女孩逝去,留给作 曲家无限的怀念与怅惘。影片从题材、叙事 方式、角色的设置和演员表演等诸多方面都 体现了都市传统言情片的回归,且以清新隽 永的格调表达出了一种纯美的爱情。 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转型之后香港动 作片的价值取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比如六 七十年代张彻和李小龙的武侠片中的主人公 再也不是五六十年代黄飞鸿式的老成持重及 行侠仗义的儒家君子,代之而起的是年轻气 盛、快意恩仇的现代青年;而到了成龙主演的 功夫喜剧片中,那种传统的理想色彩更加淡 化,个人英雄蜕变成了顽皮小子,但影片扬善 惩恶的主题并未断裂,片中的主人公仍充斥 着嫉恶如仇、除暴安良的东方侠士精神。内 地观众非常熟悉的李小龙的影片,表现中国 人受到外强的欺辱而奋起抗争的主题,李小 龙饰演的人物总是嫉恶如仇,对无理与强权 充满痛恨,在他的血液里流淌着对长期受歧 视受压迫的汉民族的顽强捍卫。如在《精武 门》(1972)中,陈真把“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的匾牌劈碎,正是集家仇与国恨于一身,在刹 那间得到了宣泄,“影片结尾陈真纵身一跃 凌空迎击子弹的镜头,渲染了二种强烈的悲 剧气氛,是中华文化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精神写照”。田在《猛 龙过江》(1972)中,唐龙以截拳道大败洋人, 一方面证明了中国功夫的优越,另一方面展 现了在强势敌人面前,中国人保持民族尊严、 决不低头的英勇气概。再如成龙等人主演的 警察片,仍然将警察形象塑造成为代表社会 公仆的理性形象,他们时刻在维护香港社会 的稳定和港人的利益,兢兢业业,不顾个人安 危。如《公仆》(1984)中的警察正气凛然、不 徇私情,《A计划》(1983)和《警察故事》 (1985)里的警察则英勇顽强、将生死置之度 外,处处渗透着伸张正义的内涵。 在转型后的其它影片中,如“许氏喜剧” 中对小人物的同情、粤语青春片中的大团圆 结局、李翰祥宫闱片中正统而浓厚的历史意 识以及写实片中对下层民众的深切关注等都 表明了这一时期传统中原文化仍占据牢固的 地位,香港影片依然传达着“文以载道”、“寓 教于乐”等东方艺术理念。 转型之后,香港影人在艺术主张和具体 行为上也保持了对传统中原文化的承传。 1994年,在香港电影的商业化浪潮尚未退潮 之际,第1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给黎民伟 “最高致意奖”,表明当代香港影人电影观念 35 万方数据 香港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扫描 的一种回归。正如有论者所谈到的“长久以 来电影被社会人士批评为意识不良,特别是 色情暴力泛滥对青少年观众带来不良影响, 这次颁奖典礼特别嘉许香港电影之父黎民 伟,除了推崇其先驱角色外,还强调其电影报 国、电影作为教育群众工具的高远理想,借此 刺激同业思考香港电影的社会意义,以及反 省目前的制作路线。”㈣ 如今的香港影人,始终没有丢弃传统中 原文化赋予他们的道德使命。90年代,他们 曾举办过多次义演,赈济遭受洪灾、震灾等自 然灾难的内地同胞。在“非典”肆虐的时期, 他们和内地同行一道,多次进行义演,从精神 上和物资上鼓励三地同胞共度难关。这些都 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道德观和价值观在新一 代香港影人中的延续和承传。 随着时代的发展,香港社会已进入了一 个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的时代。多元化的时代 需要多元化的电影,但在多元化的格局中始 终保持中华传统文化,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 和活力,不至被好莱坞电影所吞没。香港电 影之所以能在好莱坞电影帝国的大举入侵下 仍保持一定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其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香港回归为此奠定 了更好的基础,如今的CEPA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和其它 政策又为香港和内地之间的文化和电影的密 切交流提供了更好的保障,相信今后的香港 电影将会更广泛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更多 36 地承传中华传统文化。口 ①有关岭南文化的定义参见刘登翰主编《香港文学史》 第5—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③李以庄《语音犹自带吴侬——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 文化的过渡与嬗变》,《电影艺术)1997年第4期。 ④罗卡《黄飞鸿家族:精神与繁衍》,载罗卡、吴昊、卓伯 棠《香港电影类型论》第5页,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 版。 ⑤⑩蔡洪声《香港电影中的中华文化脉络》,中国台港电 影研究会编《香港电影回顾》第3、18页,中国电影出 版社2000年版。 ⑥⑧廖一原等《香港爱国进步电影的发展及影响》,中国 台港电影研究会编《香港电影回顾》第46、49页。 ⑦引自《上海民新影片公司宣言》,载《玉洁冰清》特刊, 民新影片公司1926年版。 ⑨梅峰《理想的诗情与现实的处境——许鞍华20世纪 90年代电影创作轨迹》,载自王海洲主编《镜像与文 化——港台电影研究》第344页,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年版。 ⑥梁丽娟《香港电影的神话》,原载香港《经济日报》1994 年4月28日。 @2003年6月,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 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该协议简 称CEPA。涉及到电影领域,CEPA 承诺 党员整改承诺书工程质量保证服务承诺书供货时间与服务承诺方案食品安全承诺书我公司的设计优势和服务承诺 香港公司拍摄 的华语电影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可以不受配额 限制,作为进口影片在内地发行;香港与内地合拍的影 片,可以视为国产影片在内地发行;对香港和内地合拍 影片,允许港方人员增加比例至三分之二,故事不限于 发生在中国内地境内等。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 万方数据 香港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扫描 作者: 赵卫防, Zhao Weifang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 刊名: 文艺理论与批评 英文刊名: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年,卷(期): 2005(5) 参考文献(9条) 1.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2.梁丽娟 香港电影的神话 1994 3.梅峰 理想的诗情与现实的处境--许鞍华20世纪90年代电影创作轨迹 2002 4.上海民新影片公司宣言 1926 5.廖一原 香港爱国进步电影的发展及影响 6.蔡洪声 香港电影中的中华文化脉络 2000 7.罗卡 黄飞鸿家族:精神与繁衍 1997 8.李以庄 语音犹自带吴侬--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文化的过渡与嬗变 1997(04) 9.刘登翰 香港文学史 1999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yllypp200505008.aspx
本文档为【香港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扫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7754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6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2-18
浏览量: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