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1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11

举报
开通vip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11null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主讲人:赵普光 zhpg0519@163.com一、你准备好了么? 一、你准备好了么? 本学期我们将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长河中跋涉前行。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1、课堂不是学习的全部,请在课下阅读相关的作品 2、上课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课堂学习不是仅仅为了拿学分,不是来享受,而是接受挑战的,挑战自己以往的知识、思维。null所...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11
null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主讲人:赵普光 zhpg0519@163.com一、你准备好了么? 一、你准备好了么? 本学期我们将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长河中跋涉前行。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1、课堂不是学习的全部,请在课下阅读相关的作品 2、上课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课堂学习不是仅仅为了拿学分,不是来享受,而是接受挑战的,挑战自己以往的知识、思维。null所以,本课程要求各位积极参与。 请确保:每次上课前你们都做好了准备,不仅要带着教材,还要带着笔和笔记本,更要带着大脑。因为,我准备将课堂变成“群言堂”而非“一言堂”,我期待你们更多的发言和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 null3请在笔记本中间画一道竖线,将每页分成两部分,左边记下老师上课的知识要点,而右边则属于你自己的空间:每次课堂是一场对话,是你与老师、与同学、与自己的对话,请将自己的疑问、思考、灵感随手记在笔记本的右边。 我希望,每次上课结束:你们带走的不仅是答案,而是更多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我相信:如果你从不缺勤,按要求完成了所有学习任务,你不仅会取得优异成绩,而且会有比成绩更大的提高。null 4、做一个专业读者 总之,希望你们像学者一样学习!二、认识我们的课程 二、认识我们的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1、 性质: 《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 “现代文学”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前言》 null 2、 目的——从“非专业读者”转变为“专业读者”: 认真学习本课程将有助于你们成为一名真正的中文系的大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梳理和作家作品的解读与讨论,我们将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面貌及重要的文学现象,理解重要的作家作品,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与特征,基本形成分析把握文学历史现象的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力。 null文学史课程三层次的知识结构与目标: (a)、作家作品:(文学发展的基本构成、必须高度重视:基本作品构成教学的第一平台)立足作品的审美感知,强化语言与文体的审美感受能力。 (b)、文学发展历史的基本线索(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与框架),重点:文学现象、思潮、流派、文体等。整合作家作品,提升文学理念。 (c)、文学史发展演变规律及其人文精神:领悟。(这是在前两点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即宏观的理性思考) 3、教学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与学习形式3、教学方法与学习形式(1)教师的课堂讲授与学生的回答问题和学生的提问与教师的答疑 (2)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习(教材、参考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作品) ( 3)课堂讨论 (4)作业——小论文写作(800字以上、写出自己的体验)(二次以上,记入平时成绩。)null(二)学科的沿革 1、“新文学”的命名 20世纪30年代大学已经开始,如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清华大学、1929年春开始);还有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1933)、王丰园的《中国新文学运动述评》(1935)和吴文祺的《新文学概要》(1936)等,沈从文、苏雪林等也都在武汉大学等学校开设现代文学课程。 null2、新文学史的雏形与描述 中国新文学的基本构型源于1935—1936年间权威性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图书公司)的编撰和出版,由胡适、周作人、郑振铎、鲁迅等“新文学”的缔造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各分卷所写的导言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 胡适在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所写的著名导言中总结新文学运动的中心理论有二:“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活的文学’,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前一个理论是文字工具的革新,后一种是文学内容的革新。”null——对这一文学的描述最早可追溯到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1922) 为《申报》五十年纪念 1924出单行本 第十节“文学革命运动”(“改良”“革命”) ——在进化论的逻辑中,“新”与“旧”的简单对立与决裂(文言/白话、非人/人、死/活……)null3、“新文学”的定型(政治化) 1951年发表的《〈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初稿)》(老舍、蔡仪、王瑶、李何林起草,载《新建设》第4卷第4期)所构建的教材框架,其影响太过深远了, 为后来的新文学史著所沿用,直到如今都没有真正改变。 该大纲分:“五四前后——新文学的倡导时期(1917-1921)”、“新文学的扩展期(1921-1927)”、“‘左联’成立前后十年(1927-1937)”、“由‘七、七’到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1937-1942)”、“由‘座谈会讲话’到‘全国文代大会’(1942-1949)”,各立一编, null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第一部较完整的学科著作(学科形态)。 率先尝试以《新民主主义论》作为文学史叙述的基本构架,“不但在对文学运动背景分析以及对文学性质的整体说明方面应用《新民主主义论》的经典性政治判断,在文学史分期上也直接参照其中对‘五四’后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的几个阶段性说明,并且极力突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界碑式的历史作用。 null4、50年代中后期,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连袂出现取代中国新文学。(突出1949年以后的转折) 唐弢、严家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2卷(1979)、3卷(1980) 复杂多样性:无产阶级文学、革命的资产阶级文学、小资产阶级文学、封建旧文学、法西斯文学 (4种成分:革命文学/进步文学/中间文学/反动文学) 涉及作家近300人 胡适、周作人、徐志摩、沈从文、李金发……有限度的历史积极性 张恨水第一次进入文学史(对“新文学”观念的超越、“现代”的时间性开始被重视——时间性维度) null4、新时期“重写文学史”思潮的回归“五四”与90年代以来对“五四”与现代性的反思 40年代后期那些在“当代文学”生成过程中被疏漏和清除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张爱玲、钱钟书、路翎、师陀的小说,冯至、穆旦等的诗,胡风等的理论……)被挖掘出来,放置在“主流”的位置上。 null5、争论、探讨仍在继续…… 分期问题 研究对象:如旧体诗是否入史?如“现代文学”观念的质疑。null 导 言 “前夜的涌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王朝解体与文学变革一、王朝解体与文学变革中国文学由植根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传统文学向植根于工业文明的现代文学跨越,也就是一个文学的现代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在一个历史瞬间(如“五四”)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一定的历史时段,经过了曲折的过程。这一过程/历史时段大致可以从晚清文学革新(运动)到“五四”文学革命这一历史时段来概括。二、晚清文学变革的背景二、晚清文学变革的背景(一)文学变革的内在原因与外在的动力 就文学本身来说,文学是探索社会、人生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null1、文学发展与变革的外部动力是社会历史; 2、文学发展与变革的内部原因在于对人的探索。 社会状况--思想解放--人的解放--文学变革 null因此,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与社会、人生的审美的联系,而到晚清前后,中国文学恰恰失去了这样一种联系。 为什么这样说呢? 1、古典文学的语言形式适应于特定的对象。 2、古典文学表现的内容反映的是传统人生、社会的认识。null因而如何恢复文学与社会、人生的联系,特别是适应现代人的认识与体验,适应现代(晚清已经开始转型,如轮船、火车等已经进入中国、声光化电的出现)社会的需要,就成为文学发展的一个动力。 null(二)西学东渐与晚清文学变革 1、汲古求新:传统文学的发展中从来不缺乏改良和变革。 唐朝的古文运动、明朝的前后七子等汲古求新的变革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体的变迁 ——基于民族文学资源的基础上的文学变革。null2、唯新为是:晚清文学变革 世界观与思维方式的变革。晚清文学革新的关键词“新”,一方面是强调变革、变易,另一方面则是“维新”是尚。这一“新”是建立在“新”战胜“旧”的进化论的框架之上的。null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变者,古今之公理也……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公理有固然,非夫人之为也” ……自然之变,天之道也。或变则善,或变则蔽。有人道焉,则智者之所审也。语曰:“学者上达,不学下达”。惟治亦然。委心任运,听其流变,则自趋于蔽,振刷整顿,斟酌通变,则日趋于善……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言治旧国必用新法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第1册) null3、域外资源的进入与世界视野的展开 A、那个不可复制的时代 尽管说晚清尤其从1840年开始,近代老大中国揭开了那最为屈辱的一页,但从另外一方面,这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空前开发和激烈冲撞的时代,当然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张之洞等洋务派的策略与局限 严复早在1895 年他陸續就在天津《直報》上,發表了四篇重要文章:〈論世變亟〉、〈原強〉、〈辟韓〉、〈救亡決論〉。可以說,這些文章是繼洋務運動以後最先體現新文化策略的經典。null按照本傑明∙史華茲的話說,嚴復在這些論文中,“振聵發聾地宣佈了一個基本觀點:西方強大的根本原因,即造成西方不同的根本原因,絕不僅僅在於武器和技術,也不僅僅在於經濟、政治組織或任何設施,而在於對現實的完全不同的體察。因此,應該在思想和價值的領域裏去尋找。” 梁启超也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将晚清历史时期描述为从“器物”(洋务运动时期)到“制度”(戊戌变法时期)再到“文化”(五四文学革命)渐次变革的过程。 null晚清文学变革也正是在这种大的社会及文化思潮的背景下展开的。 B、晚清文学变革一开始就是在世界文学的体系中发生。 原来的文学变革都是在我们汉语言文化系统内部,在既有的民族文学资源的基础上的文学变革,而晚清的文学变革则不得不在“世界文学”的体系和视野中展开。 null西方文学的大规模涌入中国正是由1895年由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所引发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 重要途径是译介。 例如林纾的翻译,用文言前后共翻译了170多部小说,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林译说部”的专门名词。 。林译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1898年出版后,严复有诗赞曰:“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可以想象当时的文学青年对西方文学的阅读与接受。另如《黑奴吁天录》(今译《汤姆叔叔的小屋》等)。这种西方学作品的输入,就必然要改变既有的文学秩序、生态和资源,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历史进程。nullnull4、社会语境与文学的生产方式变革 近代知识界的形成 龚自珍、魏源,严复、林纾、康、梁等,他们从一个往昔共命运的封建王朝脱身出来,开启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传统与实践。 科举制的的废除和现代教育的出现 文化市场的形成null近代传媒的兴起:从去塞求通到开启民智。 《循环日报》,1895年康梁办《中外纪闻》,后《强学报》、《实务报》、《新知报》、《湘学报》、《国闻报》等创办。 战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血脉不通则病;学术不通则陋;道路不通,故秦越之视肥瘠,漠不相关;言语不通,故闽粤之与中原,邈若异域。惟国亦然。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     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null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此三大自由者,实为一切文明之母。 ——梁启超null1902年创办的《新民丛报》的宗旨宣称: “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我国,当先维新我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原本。”null稿费制的出现 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支职业作家队伍,如林纾、李伯元、吴趼人、连梦青等人都是以编撰小说为生,从而造成了“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奈小说何”(康有为诗句)的局面。 吴趼人更感叹说: “吾感乎饮冰子《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之说出,提倡改良小说,不数年而吾国之新著新译之小说,几乎汗万牛充万栋,犹复日出不已而未有穷期也”。 null(三)晚清文学变革的内容与意义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是包括“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一个综合性文学革新运动。null1、“诗界革命”。 口号是梁启超在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来的。他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19世纪末,已被“千百年来鹦鹉名士占尽”,“诗运殆将绝”,因而必须进行“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的三个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认为欲诗歌革新,“不可不求之于欧洲,欧洲之意境、语句”,从而提出了学习西方诗歌的时代课题。 null(1)新学诗—新派诗 “诗界革命”直接导源于戊戌变法前夕,即1895年冬至1896年春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于北京聚会期间,由夏曾佑首倡、梁谭二人附和而共同创作的“新诗”。“新诗”又名“新学之诗”,以大量采用翻译词语、狂热宣扬“新学”观点为其特色。 梁启超回忆说: “复生(谭嗣同)自喜其新学之诗。然吾谓复生三十以后之学,固远胜于三十以前之学;其三十以后之诗,未必能胜三十以前之诗。盖当时所谓新诗,颇喜扯新名词以自表异。丙申、丁酉间,吾党数子皆好作此体。” null如: “伦纲惨以喀私德,法会盛于巴力门。” ——《金陵所听说法》 注:喀私德,即Caste之音译。 巴力门,即Parliament之音译。null当年夏、谭、梁等人痴迷于“新诗”,,陶醉于挣脱传统文化的束缚,初浴外来异质文化洗礼后的那种喜获新生的感受。 梁启超即回忆说: “当时吾辈方沉醉于宗教,视数教主非与我辈同类者,崇拜迷信之极,乃至相约以作诗非经典语不用。所谓经典者,普指佛、孔、耶三教之经。故《新约》字面,络绎笔端焉。” null 世人皆欲杀,法国一卢骚; 民约倡新义,君威扫旧骄。 力争平等路,血溅自由苗; 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 ——蒋观云《居东集·咏卢骚》null尽管“新诗”有其历史贡献,但就创作来说,毕竟不算成功,连梁启超也承认这类诗“颇错落可喜,然已不备诗家之资格。” 那么,怎样才能将外来文化的影响与传统文化谐调,使新的诗歌质素能与传统的诗体形式兼容呢?null黄遵宪 为诗坛变革开辟了另外一条路子 ——新派诗。 null大块凿混沌,浑浑旋大圜;隶首不能算,知有几万年。羲轩造书契,今始岁五千;以我视后人,若居三代先。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沿习甘剽盗,枉造丛罪愆。黄土同搏人,今古何愚贤?即今忽已古,断自何代前?明窗敞流离,高炉热香烟,左陈端溪砚,右列薛涛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 ——黄遵宪《杂感》今离别(二首)今离别(二首)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只有班班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 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 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null 大风西北来,摇天海波黑,茫茫世界尘,点点国土墨。 …… 念我亚细亚,大国居中央,尧舜四千年,圣贤代相望。             --《锡兰岛卧佛》 吾敢谓有诗以来所未有也。 ——梁启超 null“长袖飘飘兮髻峨峨,荷荷!裙紧束兮带斜拖,荷荷!……中有人兮通微波,荷荷!贻我钗鸾兮馈我翠螺,荷荷!呼我娃娃兮我哥哥,荷荷!柳梢月兮镜新磨,荷荷!……千人万人兮妾心无他,荷荷!君不知兮弃则那,荷荷!今日夫妇兮他日公婆,荷荷!百千万亿化身菩萨兮受此花,荷荷!” ——《都踊歌》 null“新派诗”与“新诗”在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这一基本特点上完全一致,但创作趋向与艺术风格却大不相同—— “新诗”主要新在创作意识上,是完全自觉的对传统诗坛的反叛;(如谭嗣同:“嗣同不慧,蚤为旧学所溺,或短襞积,役于音训;或华藻宫商,辱为雕虫……过此以往,方当金篦刮目,慧剑刳胸,上九天而下九地,魄万生而魂万灭,长与旧学辞矣。”) “新派诗”则主要新在创作内容上,只是在传统诗坛的根基上注入一些新鲜的养分。 null黄遵宪确实有志于写出不同于古人的作品,要写出新的时代环境下人的见闻感受、思想情怀,特别要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但其论及立意、结体、手法、炼格等模式,都取之于古。只是在“取材”上要求有所更新。 这就导致了双刃剑的二重效果: 一方面:影响广泛 “新学而稍知存古,与夫旧学而强欲趋时者,皆好公度。”——钱钟书《谈艺录》 null一方面:可见“新派诗”诗境,仍未脱离传统诗的樊篱,古近体的模子中打转。 “尹师鲁论王胜之文曰:瞻而不流。公度其不免于流者乎?大胆为文处亦无以过其乡宋芷湾,差能说西洋制度名物,掎摭声光电化诸学,以为点缀,而于西人风雅之妙,心性之微,实少解会,故其诗有新事物,而无新理致。” ——钱钟书《谈艺录》 null公度在《与严几道书》亦自称:“文界无革命而有维新”。 公度《与丘菽园书》,自道其天命: “少日喜为诗,谬有别创诗界之论,然才力薄弱,终不克自践其言,譬之西半球新国,弟不过独立风雪中清教徒之一人,若华盛顿、哲非逊、富兰克令,不能不属望于诸君子也。” null“我又觉得旧诗是没有新生命的。他是已经长成了的东西,自有他的姿色与性情,虽然不能尽一切的美,但其自己的美可以说是大抵完成了。……若是托词于旧皮袋盛新蒲桃酒,想用旧格调去写新思想,那总是徒劳。” ——周作人《秉烛谈》null2、“文界革命”。 “文界革命”的口号也源于梁启超的《夏威夷游记》。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发起“新民”运动,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新文体”,并迅速风靡全国,成为一时之风尚。 null(1)从桐城派古文说起 方苞的“义法”主张 刘大魁的“神气”提法 文字--音节--神气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音节者,文之稍粗处; 字句者,文之最粗处。然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 能事尽矣;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 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 以字句准之。”刘大魁《论文偶记》 null姚鼐论文主张“义理、考据、文章”三统一 “神、理、气、味、格、律、声、色” 曾国藩的“中兴” “ 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 曰辞章,曰经济。” null吴汝纶的焦虑与矛盾: “与其伤洁,勿宁失真” ——吴汝纶 “中国非废汉语文无以普及教育,盖汉文过于艰深,人自幼学志,非经数十年寒暑,不能斐然可观,而人已垂老无用,吾国学问不及东西洋之进步者此也。” ——吴汝纶 null严复、林纾:旧瓶新酒的变化 A严复改造桐城拙于说理之弊,融西学入古文。 “严氏所翻译的名著……都是说理的最高作品,可以直追先秦诸子,与老、庄、孟、荀、韩非、淮南并驾的。 ……这是桐城派古文的最大成就之一。”——曹聚仁《桐城派义法》 null严复刻画了一个时文维护者的丑态: “面带大圆眼镜,手持长杆烟筒,头蓄半寸之发,颈积不沐之泥,徐行偻背”,口中念念有词曰:“天下之文,未有时文若者。惟时文,义理格律乃能入细,凡文之不从时文出者,尽卤莽灭裂耳。”(《道学外传》 ,《国闻报》1898年6月5日》 严复在《辟韩》:“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仆隶也”。 nullB 林纾突破“雅驯”之藩篱,在文学上(主要是小说)对桐城古文做最后的调适。 桐城古文的禁忌:“古文中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文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 林译小说在长篇小说、滑稽、描写恋情等均有创获。 “桐城派祖师最讨厌吴越间遗老杂以小说的放肆文笔,这位桐城派后裔,居然能领会小说的佳境与意义,予以光大,也是桐城派古文的最大成就。”——曹聚仁 null梁启超等新文体的变革: 六曰学文。传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学者以觉天下为任,则文未能舍弃也。传世之文,或务渊鼓古茂,或务沉博绝丽,或务瑰奇奥诡,无之不可。觉世之文,则辞达而已矣。当以条理备细,词笔锐达为上,不必求工也。温公曰:“一自命为文人,无足观矣。”苟学无心得而欲以文传,亦足羞也。(《湖南长沙时务学堂学约》,《饮冰室合集》第二册) null梁《清代学术概论》中曾介绍这种文体说: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竟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null3、“小说界革命”。由梁启超1902年发表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提出来的。其主要观点是认为“群治”(社会民众的道德修养)是与小说密切相关的。 从时间上来看,“小说界革命”不是最先发轫的,但是就震动最大来说,却是小说界革命最突出。null“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null小说是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而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 随着梁启超1902年在日本横滨首先创办小说刊物《新小说》之后,《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小说世界》、《中外小说林》等多种专门性小说刊物蜂起,到1918年徐枕亚创办《小说季报》,仅小说期刊,就达50种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使其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null据日本学者樽本照雄编《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统计,近代(1840~1919)有创作小说7466种,翻译小说2545种,合计10011种,而主要的创作年代在1898年至1919年的20年间(1898年至1919年间,创作小说达7388种,翻译小说2525种,20年间发表的小说占近代全部小说的99%)。三、民初文学的嬗变与回旋三、民初文学的嬗变与回旋我们把1912-1917这几年称为“民初”。这里的“民”是指中华民国,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也是一个新旧杂揉的时期。在文学上则相对晚清文学的革新思潮来说,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null“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滋长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创作或经文人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在功能上侧重于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可读性,但也顾及‘寓教于乐’的惩恶劝善效应;基于符合民族欣赏习惯的优势,形成了以广大市民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的,也必然反映他们的价值观的商品性文学” ——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总序》null(一)民初的文学观念:趣味、消闲与世俗 《礼拜六》1914年创刊时就将其宗旨坦陈无遗: “买笑耗金钱,觅醉碍卫生,顾曲苦嚣喧,不若读小说之省俭而安乐也。且买笑觅醉顾曲,其为乐转瞬即逝,不能继续以至明日也。读小说则以小银元一枚,换得新奇小说数十篇,游倦归斋,挑灯展卷,或与良友抵掌评论,或伴爱妻并肩互读,意兴稍阑,则以其留于明日读之。晴曦照窗,花香入座,一编在手,万虑都忘,劳瘁一周,安闲此日,不亦快哉!故人有不爱买笑,不爱迷醉,不爱顾曲,而未有不爱读小说者。况小说之轻便有趣如《礼拜六》者乎。” ——王钝根《礼拜六·赘言》null(二)主要文艺期刊 《小说月报 》1910 、《妇女时报》 1911、《自由杂志》 1913 、《游戏杂志 》1913 、 《香艳小说 》1913 、《中华小说界 》1914、 《消闲钟 》1914 、 《小说丛报 》1914 、 《礼拜六》 1914 、 《好白相 》1914、 《眉语》1914 、 《 女子世界》 1914 《快活世界》 1914 、《消魂语》 1914 《香艳杂志 》1914null(三)民初通俗小说的类型 1、言情小说 “鸳鸯蝴蝶-礼拜六派” 才子佳人题材, “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故名 《礼拜六》亦以消闲娱乐为目的。 代表作如徐枕亚《玉梨魂》。 何梦霞 -白梨娘-筠倩 null 比来言情之作,汗牛充栋,其最落窠臼者,大率开篇之始,以生花妙笔描写艳情,令读者爱慕,不忍释手,既而转入离恨之天,或匆聚匆散,或乍合而乍离,抉其要旨,无非为婚姻不自由发挥一篇文章而已。——蒋箸超null2、社会小说 由晚清谴责小说发展而来 李涵秋《广陵潮》 ,从1909年开始动笔,1919年完成,在《大共和报》连载。该书从英侵犯广州写起,历经上书变法,百日维新,武昌起义,洪宪帝制,张勋复辟,以五四前期的抵制日货,国民演讲大会结束。以新派人物云麟为主人公,展现恶浊世界的“怪现状”,其中还写他与表妹伍淑仪的爱情悲剧,把“情”做足。null3、黑幕小说 平江不肖生(向恺然)《留东外史》 ,成为黑幕小说的鼻祖 。null“其什九则诲盗与诲淫而已,或则尖酸轻薄毫无取义之游戏文也……近十年来,社会风习,一落千丈,何一非所谓新小说阶之历?” ——梁启超null(四)民初通俗文学繁荣的原因 有了上海的租界,有些才子便跑到上海来.才子原是多愁多病,要闻鸡生气,见月伤心的.一到上海,又遇见了婊子,去嫖的时候,可以叫十个二十个的年青姑娘聚集在一处,样子很有些象《红楼梦》,于是他就觉得自己好象贾宝玉;自己是才子,那么婊子当然是佳人,于是才子佳人的书就产生了内容多半是,惟才子能怜这些风尘沦落的佳人,惟佳人能识坎坷不遇的才子,受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成了佳偶,或者是都成了神仙. null 佳人才子的书盛行的好几年,后一辈的才子的心思就渐渐改变了.他们发现了佳人并非因为"爱才若渴"而做婊子的,佳人只为的钱.然而佳人要才子的钱,是应该的,才子于是想了种种制伏婊子的妙法,不但不上当,还占了她们的便宜,叙述这各种手段的小说就出现了,社会上也很风行,因为可以做嫖学教科书去读.这些书里面的主人公,不再是才子+呆子,而是在婊子那里得了胜利的英雄豪杰,是才子+流氓. 新的才子+佳人小说又流行起来,但佳人已是良家女子了,和才子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象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但有时因为严亲,或者因为薄命,也竟至于偶见悲剧的结局,不再都成为神仙了,——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进步.到了近来是在制造兼可擦脸的牙粉了的天虚我生先生所编的月刊杂志《眉语》出现的时候,是这鸳鸯蝴蝶式文学的极盛时期.后来《眉语》虽遭禁止,势力却并不消退,直待《新青年》盛行起来,这才受了打击. ——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null1、洋场的建立,都市生活的畸形发展,加之辛亥革命的失败,社会出现沉渣泛起的颓废局面 。 2、地域文化的熏陶。1)作者多为吴地人, “人文荟萃”之地旧学根基的文人多;2)吴地与沪地有天堂之称,原是地主官僚纸醉金迷的安乐享用之乡,这些文人对该派的小说主题十分熟悉。 3、受众与市场的需要。null(五)我们如何看待民初通俗文学? 1、民初文学的这一发展变化,其核心是与政治的分离与向文学(情感)的回归。 2、新旧杂陈的过渡性质。 形式:白话与章回; 思想意识:暴露陈旧意识低俗趣味却也暗含民主思想和个性主义。四、中国现代文学的时间、分期及性质四、中国现代文学的时间、分期及性质(一)时间与分期: 中国现代文学以1917年1月《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为开端,至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为终点。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三十年间:17—27、27—37、37—49 null1,“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1917—1927) ;中国现代文学的萌生、形成阶段。 主要特征:文学革命推动了新文学的产生,新文学取代旧文学; 现代文学报刊、社团、流派开始出现;内容以表现个性解放和倡导思想启蒙为核心精神;形式以自由化、个性化、语体化为基本原则,大致确立了现代文学的形式和美学基础.。 现代文学在这一阶段尚处于草创期,文学创作普遍存在不成熟的现象。null2、 左翼文学运动时期(1927—1937) : 这个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成熟阶段。主要内容开始由表现个性解放和倡导思想解放向表现更为普遍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和社会心理转移,文学的主题和题材更为丰富;文学创作的形式日臻完善,在各个文学领域都涌现了一些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作家,出现了一批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现代文学的影响扩大,已完成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形态的转换。null3, 抗战至共和国建立前夕(1937—1949): 这个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转型阶段,主要特征为文学适应战争的特殊需要,密切配合现实的民族斗争、政治斗争,出现了文学意识和文学功能的整合及变异现象;由于战争和政治的原因,文学分成几块不同的区域,即国统区、沦陷区和解放区。不同的文学区域具有不同的文学主题;在解放区文学中开始形成向建国以后文学转型的思想和艺术因素。null(三)现代文学的时代特征 启蒙——革命——救亡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 (1917—1927)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 (1917—1927)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背景与渊源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背景与渊源一、厘清三个关键词:“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五四”文学革命。 1、风华正茂与指点江山: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形势图五四运动形势图nullnull “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 ——郁达夫 null2、“五四”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肇始 。 null 1917年主编陈独秀被聘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也移师北京,开始了“一校一刊”的天然合作。 nullnull“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两方面的工作: 一、重新评判孔子,抨击专制,倡导思想自由。(民主、“德先生”) 二、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科学、“赛先生”)第二节 “五四”文學革命的过程 第二节 “五四”文學革命的过程 一、发端 发难之作—— 《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新青年》第2卷5号,1917年1月) null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 null首倡义旗:《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新青年》第2卷第6号,1917年2月) “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扬‘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null二、响应 顷见六号《新青年》胡适之先生文学刍议,极为佩服。其斥骈文不通之句,及主张白话体文学说,最精辟。……惟选学妖孽,桐城谬种,见此又不知若何咒骂。虽然,得此辈多咒骂一声,便是价值增加一分也。 ——钱玄同《致陈独秀信》 null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 1917年8月1日,钱玄同也致信陈独秀建议《新青年》由直式改为横式,还提出文章不要盲目用典;小学课本、报纸旁要标注音字母;文章加标点符号;使用阿拉伯数字;以公元纪年等等。 null三、论争: 1、真假“王敬轩” 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也许是感到寂寞了。 ——鲁迅 null1918年3月有一位署名“王敬轩”者给《新青年》写信(在《新青年》四卷三号上刊登出来),汇集了各种反对和攻击新文学和白话文的观点。 随后则由刘半农以《复王敬轩书》对“王敬轩”的观点一一加以辩驳。 原来这是上演的“双簧戏”,“王敬轩”者乃是钱玄同的化名,从而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 null林纾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林极力反对白话文,写《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攻击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 蔡元培《答林琴南书》重申“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林纾还作《荆生》、《妖梦 》等影射诅咒新文学革命领袖。 null2、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争 (1)学衡派:一个因《学衡》杂志而得名的文化流派。1922年1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刘伯明、柳诒徵等七人,在南京东南大学发起创办了《学衡》杂志。null《学衡》从1922年1月至1926年12月,以月刊刊行了60期;1927年停刊一年;复刊后以双月刊刊行了10期;1930年再次停刊一年;而后又不定期地刊出了7期,1933年7月终刊。null(2)学衡派主张 A、关于中西文化 《学衡杂志简章》:“论究学术,阐明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 B、关于平民文学 精英观点 梅光迪:“夫文化之进,端在少数聪明特出不辞劳瘁之士,为人类牺牲,若一听诸庸惰之众人,安有所谓进乎?” nullC、关于白话文 学衡派认为文言文通达高雅,而俚俗的口语是不能成为文学之正宗,他们声称白话文会摧残中国文学的优美形质。 欲创造新文学,必浸淫于古籍,尽得其精华,而遗其糟粕,乃能应时势之所趋,而创造一时之新文学。” ——《中国文学改良论》 nullD、关于白话新诗 胡先骕《评〈尝试集〉》从学理上对胡适的《尝试集》进行批评。 null(3)如何评价“学衡派”? 对于“学衡派”却不能简单的也归结为封建复古主义的逆流。他们反对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的原因主要是: 一是对五四新文学激进的反传统倾向的批评(后来一直成为检讨“五四”的一个重要话题)。 二是他们站在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古典主义的立场上对五四的浪漫情感(以至情感泛滥)倾向的不同选择,正是这种选择使他们的倾向在新月派的文学主张得到进一步的张扬 null3、 与甲寅派的斗争 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 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 。鲁迅是这一斗争中的猛将。他写了《答KS君》、《十四年的读经》、《古书与白话》、《忽然想到》等文,给予批判。nullnull胡适也曾出来应战,他写了《老章又反叛了》。 他在这篇文章中,还谈到这一年春天他与章士钊互相写诗赠答。 章士钊说:“你姓胡,我姓章,你讲甚么新文学,我开口还是我的老腔。你不攻来我不驳,双双并坐,各有各的心肠。” 胡适则说:“‘但开风气不为师’,龚生此言吾最喜,同是曾开风气人,愿长相亲不相鄙。” 第三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成就与文学创作趋向第三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成就与文学创作趋向一、“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 1、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反对: ①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思想启蒙,适合科学思维) ②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反对文学作为圣贤立言的工 具,反对封建思想意识) null提倡: ①白话文(语言统一与现代化,促成现代科学的发展,普及教育)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②人的文学(反对传统封建伦理观念) 周作人《人的文学》null2、意义 前所未有的彻底变革 第一,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文学思想成为共同的情绪 第二,文学内容是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第三,语言和形式的革新。 二、新文学社团的涌现二、新文学社团的涌现 (一)文学研究会 中央公园来今雨轩举行成立会时的合影。 右起,前排:易家钺、瞿世英、王统照、黄英、杨伟业、郭梦良;中排:蒋百里、朱希祖、范用余、许光迪、白镛、江小鹣;后排:孙伏园、耿济之、苏宗武、李亚晋、许地山、宋介、郑振铎、王星汉 null1、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 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丏尊、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余人。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会址设在北京。 null“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紧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的终身事业,正同劳农一样。” ——《文学研究会简章》null2、理论主张:为人生的艺术” 。所谓为人生,主要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一是要真实地表现人生,特别是平民阶级的人生; 二是要批评人生,即将表现中国国民的人生同揭示国民性格中的弱点、改造国民性结合起来; 三是要改造人生,主张文学应为唤起民众、改造社会尽一份力量,作家在忠实描写现实的同时,还应表现出自己的理想。 null3、会刊为《小说月报》 1921年1月10 日,《小说月报》第12卷第1期,即革新号 另外还办有《文学旬刊》、《诗》月刊等 null4、代表作家作品:沈雁冰、叶圣陶强调的是反映的真实性,以至曾一度提倡“自然主义。冰心、庐隐等则更多地强调主观精神的表现(包括美)。因而在创作上他们分别出不同的艺术特色,如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与冰心的《超人》、庐隐的《海滨故人》便具有明显的艺术分野。 前期侧重“问题小说”,着眼于社会问题的发现与思考,伴随“五四”的落潮,同时也是他们自身艺术的成熟,后来开始走向侧重人生的写实。nullnullnull1、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的东京,早期的主要成员是一留学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 左起:王独清、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二)创造社null。郑伯奇:“第一,他们都是在外国住得很久,对于外国的(资本主义的)缺点和中国(次殖民地的)的病痛都看得比较清楚;他们感受到两重失望,两重痛苦,对于现实社会发生厌倦憎恶。而国内外所加给他们的重重压迫只坚强了他们反抗的心情。第二,因为他们在外国住得很久,对于祖国便生出一种怀乡病,而回国以后的种种失望,更使他们感到空虚。未回国以前,他们是悲哀怀念;回国以后,他们又变成悲愤激越;便是这个道理。第三,因为他们在外国住得长久,当时外国流行的思想自然会影响到他们。哲学上,理智主义的破产,文学上自然主义的失败,这也使他们走上反理智主义的浪漫主义的道路上去。”null2、1922年5月创办了《创造季刊》为创造社的机关刊物, 接着先后创办了《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等,标志着创造社进入了它的全盛期。 null3、艺术主张: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具有“重表现”、“尊天才”、“非功利”等艺术倾向。即强调文学必须忠实表现作者自己的“内心要求”,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注重个人情感的直接抒发。null3、初期是1921年6月至1924年5月。出版《创造社丛书》并因此一炮打响。开一代诗风的新诗集《女神》,新文化运动以来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等都在《创造社丛书》中与读者见面。 1926年至1927年底为创造社的中期 。创造社的延续与扩大,周全平、严良才、潘汉年、叶灵凤、蒋光慈、柯仲平、黄药眠 。 1928年1月至1929年2月是创造社的第三个时期。 鼓吹革命文学。 null(三)、 新月社: 新月社是一个兼有政治、思想、学术、文化等性质特征的文学社团,1923年在北京成立,先后加入的成员有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陈西滢等,以一批英美留学生为该社骨干人物。该社在文学上的活动和贡献主要在诗歌方面。1926年春,以徐志摩、闻一多为骨干,聚集了一群诗人,倡导格律诗,从而形成新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新月诗派,又称“新格律诗派”。 null起初,他们多在《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上发表作品,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专栏的开辟,可以看作该诗派的正式形成,1928年《新月》月刊在上海创刊,由徐志摩、闻一多任编辑。 null1931年《新月诗选》(陈梦家编选)的出版,则可以看作该诗派的一个总结,也标志着该诗派的结束。 null(四)、 语丝社: 语丝社是以《语丝》周刊为核心聚集在一起的作家群落。《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1年停刊。null其主要作家有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川岛、刘半农、章衣萍 、林语堂、钱玄同、江绍原等。 《语丝》多发表率性而谈、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并因提倡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也有人称《语丝》为小品文的王国。 null(五) 湖畔诗社: 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他们合作出版了《湖畔》、《春的歌集》,汪静之还独自出版了《惠的风》等诗集,“他们专心致志作情诗”(朱自清),把描写男女爱情生活和心理状态作为自己独特的创作领域。 null(六) 浅草——沉钟社: 浅草社1923年创办《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出国《文艺旬刊》,其骨干成员后来又转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则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冯至的诗歌,反映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有感伤的浪漫主义色彩。 null三、创作趋向 (一)理性精神的显现 (二)伤感情调的流行 (三)个性化的追求 (四)多样的创作方法20年代小说(一)20年代小说(一)第一节 鲁迅的生平与思想第一节 鲁迅的生平与思想第二节 鲁迅的小说创作第二节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null(一)《呐喊》、《彷徨》解题 1、《呐喊》收1918至1922年之间的15篇小说(后将《不周山》撤去,更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1923年8月结集由北京新潮社初版。null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 ——鲁迅:《呐喊·自序》 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 ——鲁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 null2、《彷徨》,收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11篇小说,1926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比较起《呐喊》高亢的启蒙主义的呐喊来说,《彷徨》显得凝重沉郁,更多地融入了鲁迅个人的生命内涵与人生体验。不过两部小说集的主导旋律仍是一致的,这便是执着对旧社会、旧世界奋起抗争的精神。在《彷徨》的扉页上鲁迅引用了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自勉。 null 题《彷徨》 寂寞新文苑, 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 null(二)《呐喊》、《彷徨》的主题与思想 被概括为“改造国民性”的旨向正构成了《呐喊》、《彷徨》最基本的母题。 具体看,可分为几个主题来讨论。 null1、对国民精神病苦的揭示与疗救 鲁迅的小说就是要努力“画出这沈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即“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构成了鲁迅“呐喊”式小说最鲜明的主题。 null2、对启蒙者感伤彷徨的抗争。 既有彷徨感伤的意绪,更有对这种意绪的执着抗争。它鲜明地体现在一组描写觉醒的知识分子,即狂人家族的作品中。 null例如: 《长明灯》也记叙了一个疯子。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也是一个狂人式曾经为启蒙而呐喊 ,最终又回归常人世界的知识分子。 据周作人讲,吕纬甫是以鲁迅自己为原型塑造的,吕纬甫的无聊感、虚无感和内心痛苦也正折射出鲁迅在“五四”落潮期的心理情感。它表现出鲁迅对中国现代化历程之艰难性的深刻洞察。但是另一方面作家对这种消沉的情绪又是有所保留和抗争的。《狂人日记》: 孤独与绝望的精神症候《狂人日记》: 孤独与绝望的精神症候null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五号。作者首次采用“鲁迅”的笔名。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礼教的小说。 (一)、《狂》的结构。《狂》由13则日记与1则小序组成。小序的叙述者为“余”,日记的叙述者为“我”(狂人——“余”昔日中学时的良友)。null1)、“小序”的作用 首先,交代了“狂人日记”的由来 其次,交代了主人公的命运与时代问题。 第三、文言“小序”和白话“日记”之间也构成相互的对峙与反讽。白话“日记”颠覆了文言“小序”对狂人的喜剧性描绘,而文言“小序”中狂人命运的最终逆转又深化了狂人形象的悲剧性内涵,凸显了“五四”启蒙主义的历史困境。 null2)、如何理解“狂人”形象?(是真疯子?还是假疯子?他有什么意义? null首先,我们来看看狂人是真疯还是假疯。 如果沿着哥(大哥)的视野,无疑“狂人”是真疯子.null但穿过他疯言疯语的迷雾,我们又会发现他疯狂中的清醒: 日记第三则里明白写到: 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null这无疑是石破天惊的思想。顺着这一思路,联系狂人前后的心理和行为,我们就可以看见他疯言疯语所隐含的清晰的逻辑—— 狂人由月光 ——新的眼光/视野,他重新审视了他周围的民众、现实和历史 ——发现了中国四千年来的历史和现实的本质——“仁义道德”便是“吃人”! null更重要的还在于要把这种发现告诉他的同胞,唤醒他们,使他们从被“仁义
本文档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1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6014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1-12-18
浏览量: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