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经解剖笔记

神经解剖笔记

举报
开通vip

神经解剖笔记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 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指与脑和脊髓相连的脑神经、脊神经 和内脏神经。 2、 突触(synapse):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感受器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 特化的接触区域。 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3、 终扣(terminal bouton):神经元突起在接近其终末处常分成若干细支,细支的末端膨 大形成突触前末梢或称终扣。 4、 灰质(grey matter):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

神经解剖笔记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 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指与脑和脊髓相连的脑神经、脊神经 和内脏神经。 2、 突触(synapse):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感受器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 特化的接触区域。 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3、 终扣(terminal bouton):神经元突起在接近其终末处常分成若干细支,细支的末端膨 大形成突触前末梢或称终扣。 4、 灰质(grey matter):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称为灰质。 5、 白质(white matter):神经纤维在中枢部集聚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而色泽白亮故 称为白质。 6、 皮质(cortex):灰质在大小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成层配布,称为皮质。 7、 髓质(medulla):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因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为髓质。 8、 神经核(nucleus):在中枢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团或柱, 称为神经核。 9、 神经节(ganglion):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聚集处称为神经节。 10.纤维束(fasciculus):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 称为纤维束。 11. 神经(nerve):神经纤维在周围部聚集在一起,称为神经。 12. 尼氏体(Nissl body):尼氏体的化学成分是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常称为核蛋白体,是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13. 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脊髓自第 4颈节至第 1胸节较粗,称为颈膨大,神 经元数量较多,是发出支配上肢的脊神经部位。 14. 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脊髓自第 2腰节至第 3骶节较粗,称为腰骶 膨大,神经元数量较多,是发出支配下肢的脊神经部位。 15. 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脊髓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 16. 终丝(filum terminale):脊髓圆锥向下延长为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结构,称为终丝。 在第 2骶椎水平以下由硬脊膜包裹,止于尾骨背面。 17. 终室:脊髓中央管在脊髓圆锥内扩大称为终室。 18. 脊髓节段:每一对脊神经及其前后根的根丝附着范围的脊髓构成一个脊髓节段,脊髓分 为 31个节段。 19. 马尾(cauda equina):因为脊髓比脊柱短,腰、骶、尾部的脊神经的前后根要在椎管 的硬脊膜囊内下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各自相应的椎间孔,这些在脊髓末端下面以 下下行的脊神经根称为马尾。 20. 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在中枢神经系统,除界限明显的神经核和长的纤 维束之外,还有一些区域灰、白质纵横交织成网状,称为网状结构。(08 年协和) 21. 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脊髓灰质板层Ⅱ由大量密集的小型神经元组成,几 乎不含有有髓纤维,呈胶状质样,故称为胶状质。有加工、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脊髓的感觉信息特 别是痛觉信息的作用。 22. 中间外侧核(intermediolateral nucleus):位于脊髓 T1至 L2(或 L3)节段的侧角, 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发出纤维经脊神经前根进入脊神经,再经 白交通支到交感干。 23. 骶副交感核(sacral parasympathetic nuleus):位于脊髓 S2~S4节段板层Ⅶ的外侧部, 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即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发出纤维组 成盆内脏神经。 24. 脊髓休克(spinal shock):脊髓突然完全横断后,横断平面以下全部感觉和运动丧失, 反射消失,处于无反射状态,称为脊髓休克。数周至数月以后,各种反射可逐渐恢 复,但由于传导束很难再生,脊髓失去脑的易化和抑制作用,因此恢复后的深反射 和肌张力比正常时高,离断平面以下的感觉和运动不能恢复。 25. 锥体(pyramid):延髓腹侧面前正中裂两侧的纵行隆起称为锥体,由大脑皮质发出的锥 体束(主要为皮质脊髓束)构成。 26. 锥体交叉(decussation of pyramid):在锥体下端,大部分皮质脊髓束纤维越过中 线左右交叉,形成发辫状的结构,称为锥体交叉。 27. Barne 前外侧束(anterolateral tract of Barne):皮质脊髓束有少量不交叉的纤维 沿同侧侧束的前外侧部下行,称为 Barne 前外侧束,大部分纤维终于颈髓前角,小 部分可达腰、骶髓前角。 28. 橄榄(olive):在延髓的上部,锥体外侧的卵圆形隆起,称为橄榄,深面含有下橄榄核。 29.丘系三角(trigonum lemniscus):是小脑上脚上段腹外侧的三角区,上界为下丘臂, 下界为小脑上脚外侧缘,腹侧界为中脑外侧沟,内有外侧丘系通过。 29. 脑桥小脑三角(pontocerebellar trigone):延髓脑桥沟的外侧端,是延髓、脑桥和 小脑的交角处,临床上称为脑桥小脑三角,前庭蜗神经根恰位于此处,此部位肿瘤 常侵及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30. 后穿质(posterior perforated substance):脚间窝的窝底由于有许多血管穿入的 小孔,故称为后穿质。 31. 前穿质(anterior perforated substance):位于嗅三角与视束之间,内有许多小血 管穿入脑实质内。 32. 面神经丘(facial colliculus):内侧隆起在髓纹上方有一圆形隆凸,称为面神经丘, 深面含展神经核和面神经膝。 33. 内侧隆起:脑干背侧面的菱形窝内,正中沟与界沟之间的部分轻微隆起,称为内侧隆起, 被髓纹分为上方的脑桥部和下方的延髓部。 34. 最后区(area postrema):分隔索和菱形窝下外缘(薄束结节)之间的狭窄带状区称为 最后区,此区富含血管,并被含有伸长细胞的室管膜覆盖,属室周器官之一。 35. 蓝斑(locus ceruleus):在新鲜标本上,界沟的上端可见一呈蓝灰色的小区域,称为 蓝斑,内含蓝斑核,为含黑色素的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聚焦的部位。 36. 闩(obex):在菱形窝下角处,两外下界之间的圆弧形移行部称为闩,与第四脑室脉络 组织相连。 37. 三叉丘系(trigeminal lemniscus):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大部分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 纤维越过中线交叉至脑干对侧半上行,组成三叉丘系,终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传 递对侧头面部的痛、温、触、压觉。 38. 斜方体(trapezoid body):上橄榄核和蜗神经核发出的听觉纤维,在脑桥中、下部被 盖腹侧部横行,越过中线交叉至对侧,形成斜方体,纤维转折向上构成外侧丘系。 39. 外侧丘系(lateral lemniscus):上橄榄核和蜗神经核发出的听觉纤维,在脑桥中、下 部被盖腹侧部横行,越过中线交叉至对侧,形成斜方体,纤维转折向上构成外侧丘 系。大部分纤维终止于下丘核,部分纤维则终止于内侧膝状体,主要传导双侧耳的 听觉冲动。 40.(内侧)丘系交叉(decussation of medial lemniscus):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 维,弓形走向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 侧上行成为内侧丘系。 41. 内侧丘系(medial lemniscus):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弓形走向中央管腹侧, 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上行成为内侧丘系。终于背 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躯干和上下肢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精细触觉。 42. 被盖(tegmentum):为构成脑干的主体,位于脑干室腔部和基底部之间的广大区域,贯 穿于整个脑干,内有脑神经核及脑神经、中继核团、网状结构及上下行纤维束等。 43. 顶盖(tectum):位于中脑的背侧部,由顶盖前区、上丘及下丘构成,参与完成瞳孔对光 反射、视觉反射及听觉反射。 44. 顶盖前区(pretectal area):位于中脑和间脑的交界部,包括上丘上端至后连合及中 脑水管周围灰质背外侧部的若干小核团。此区细胞直接接受经视束和上丘臂来的视 网膜节细胞的纤维,发出纤维至双侧动眼神经副核换元,从而使双眼同时完成瞳孔 的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应。 45. 红核(red nucleus):位于中脑上丘高度的被盖中央部,黑质的背内侧,上端延伸至 间脑尾部,主要接受对侧小脑半球新皮质及小脑中央核经小脑上脚的传入纤维,发 出纤维主要经被盖腹侧交叉组成红核脊髓束,以调节屈肌张力和协调运动。 46. 黑质(substantia nigra):位于中脑被盖和大脑脚底之间,呈半月形,占据中脑全长, 并伸入间脑尾部,根据其细胞构筑分为网状部和致密部,致密部细胞主要为多巴胺 能神经元,其合成的多巴胺可经黑质纹状体纤维释放到纹状体,以调节纹状体的活 动。由于某些原因使黑质细胞变性,使多巴胺合成减少,是引起震颤麻痹的主要原 因。 47. 间脑(diencephalon):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中脑和大脑半球,是仅次于端脑的高 级中枢部位。分为五个部分: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 48. 脑干网状结构(retical formation of brain stem):是指在延髓、脑桥、中脑的中央 灰质以及第四脑室底灰质的前外侧,脑干的被盖区内,除脑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中 继核)以及长的纤维束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广泛的区域,存在着纵横交错成网状的 神经纤维,其间散在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团块,此区域即为脑干的网状结构。 49.被盖背侧交叉(dorsal tegmental decussation):上丘的传出纤维,绕过中脑导水管 周围灰质,在其腹侧越过中线交叉,称为被盖背侧交叉,然后下降构成顶盖脊髓束 至颈髓的中间带和内侧核,完成头、颈部视、听反射。 50、被盖腹侧交叉(ventral tegmental decussation):红核的传出纤维在上丘下部平面, 被盖腹侧部交叉至对侧形成被盖腹侧交叉,然后下行组成红核脊髓束,至颈髓前角 运动细胞,调节屈肌张力和协调运动。 49. 延髓内侧综合征(medial medullary syndrome):如为单侧损伤,又称为舌下神经交叉 性偏瘫,主要受损结构及临床表现为: ①锥体束损伤---对侧上下肢瘫痪; ②内侧丘系损伤---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③舌下神经根损伤---同侧半舌肌瘫痪。 50. 延髓外侧综合征:又称 Wallenberg综合征,主要受损结构及临床表现为: ①三叉神经脊束受损---同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 ②脊髓丘脑束受损---对侧上、下肢及躯干痛、温觉障碍; ③疑核受损---同侧软腭及咽喉肌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④下丘脑至脊髓中间外侧核的交感神经下行通路受损---同 Horner综合征上,瞳 孔缩小、上睑轻度下垂、面部皮肤潮红及汗腺分泌障碍; ⑤小脑下脚受损---同侧上、下肢共济失调; ⑥前庭神经核受损---眩晕、眼球震颤。 51. 脑桥基底部综合征:如为单侧损伤,又称为展神经交叉性瘫痪,主要损伤结构及临床表 现为:1)锥体束受损---对侧上、下肢瘫痪;2)展神经根受损---同侧眼球外直肌 麻痹。 52. 大脑脚底综合征(peduncular syndrome):如为单侧损伤,又称为动眼神经交叉性瘫痪 (或 Weber综合征),主要损伤结构及临床表现为: 1)动眼神经根损伤---同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以外的所有眼球外直肌麻痹,瞳 孔散大; 2)皮质脊髓束受损---对侧上、下肢瘫痪; 3)皮质核束受损---对侧面神经和舌下神经核上瘫。 53. 本尼迪克特综合征(Benedikt syndrome):累及中脑一侧的被盖腹内侧部,主要损伤 结构及临床表现为:1)内侧丘系损伤---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 触觉障碍; 2)动眼神经根损伤---同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外肌麻痹,瞳孔散大; 3)小脑丘脑纤维(为已交叉的小脑上脚纤维)和红核损伤---对侧上、下肢意向性 震颤,共济失调。 54.原小脑(archicerebellum):由小脑半球的绒球和小脑蚓前端的小结构成,二者之间以 绒球脚相连,此叶在种系发生上出现最早,故称为原小脑,因其主要与前庭神经和 前庭神经核发生联系,故又称为前庭小脑。 55. 旧小脑(paleocerebellum):由小脑前叶和小脑蚓下面的蚓垂、蚓锥体等构成,此叶在 种系发生上出现较晚,统称为旧小脑,因其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的纤维,故 又称为脊髓小脑(spinocerebellum)。 56. 小脑扁桃体(tonsil of cerebellum):在小脑半球下面的前内侧,各有一突出部, 称为小脑扁桃体,小脑扁桃体紧邻延髓和枕骨大孔的两侧,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 扁桃体可能被挤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或称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 ,危 及生命。 57. 小脑核(cerebellar nuclei):又称小脑中央核,位于小脑内部,埋于小脑髓质内, 共有 4对,从内侧向外侧依次为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其中顶核属于原 小脑,球状核和栓状核合称为中间核,属于旧小脑,齿状核属于新小脑。 58. 小脑下脚(inf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又称绳状体,连于小脑和延髓、脊髓 之间。包含小脑的传入和传出纤维。 59. 玫瑰结:来自脊髓、前庭核、脑桥核、脑干网状结构等处的小脑皮质颗粒层的苔藓纤维, 其纤维终末形成花结样膨大,称玫瑰结。 60.苔藓纤维(mossy fiber):为来自脊髓、前庭核、脑桥核、脑干网状结构等处的纤维, 是小脑皮质颗粒层的谷氨酸能的兴奋性传入纤维,构成小脑的主要传入系统。 61.小脑小球(cerebellar glomerulus):苔藓纤维终末,另有 GolgiⅡ型细胞轴突与颗粒 细胞树突之间相突触形成复合突触,称为小脑小球,经小脑小球 GolgiⅡ型细胞对 苔藓纤维与颗粒细胞起反馈抑制作用。(08年协和) 62.攀缘纤维(climbing fiber):是起源于对侧下橄榄核的小脑梨状细胞层的谷氨酸能的 兴奋性传入纤维,这些纤维上升至分子层后与梨状细胞的树突形成兴奋性突触。 60. 原小脑综合征:因前庭小脑损伤所致。病人表现为:1)平衡失调,走路时间距过宽, 东摇西摆;2)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 二、填空题: 1、脑干网状结构通过_____和_____参与睡眠-觉醒周期和意识状态的调节。 (上行网状激动系统(ARAS)、上行网状抑制系统(ARIS)) 2、蜗神经核由_____和_____组成,位于菱形窝外侧角的_____的深面,蜗 腹侧核再分为_____和_____。其中_____接受来自耳蜗底部的纤维(传 递高频声波的神经冲动),_____接受来自耳蜗顶部的纤维(传递低频声波冲动的 神经纤维)。_____起自蜗背侧核,_____起自蜗腹侧后核,_____为 3 条听纹中最大者,起自蜗腹侧核,穿经内侧丘系形成斜方体。 (蜗背侧核、蜗腹侧核、听结节、蜗腹侧前核、蜗腹侧后核、蜗背侧核、蜗腹侧核、背 侧听纹、中间听纹、腹侧听纹) 3、前庭神经核位于_____的深面,由_____、_____、_____和___ __组成。前庭神经核发出的纤维组成:①_____、②_____、③____ _、④_____。 (前庭区,前庭上核、前庭下核、前庭内侧核、前庭外侧核,前庭小脑束、前庭脊髓 外侧束(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前庭丘脑束) 4、三叉神经脊束核从颅侧向尾侧依次分为_____、_____、_____3个亚核。 (颅侧亚核(吻侧亚核)、极间亚核、尾侧亚核) 5、下橄榄核由_____、_____和_____组成。_____、_____和_ ____的内侧部发出的纤维终止于_____,_____的外侧部发出的纤维终 止于_____。 (下橄榄主核、背侧副橄榄核、内侧副橄榄核,背侧副橄榄核、内侧副橄榄核、下橄榄 主核,小脑蚓,下橄榄主核、小脑半球) 6、红核由_____和位于尾侧的_____组成,红核的传入纤维主要来自_____ 和_____,来自小脑的纤维经脑桥上部交叉后,其中_____纤维终止于红核 小细胞部,_____纤维终止于大细胞部。 (小细胞部、大细胞部,小脑、大脑皮质,齿状核,中间核) 7、黑质分为腹侧的_____和背侧的_____两部分,黑质_____部有两类细胞, 即_____和_____,黑质的传入纤维来自_____、_____、___ __、_____和中脑的_____等部位,以前者为主,神经递质为 GABA,黑质 发出的投射纤维以_____投射较重要,借此通路将黑质合成的多巴胺释放到新纹 状体。 (网状部、致密部,致密部、含黑色素颗粒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不含黑色素颗粒的胆 碱能或 r-氨基丁酸能神经元,新纹状体、苍白球、大脑皮质、下丘脑、中脑的中缝 核,黑质纹状体纤维) 8、脑干网状结构根据细胞构筑、位置和纤维联系,分为_____、_____、___ __和_____,_____构成网状结构的“效应区”, _____构成网状结 构的“感受区”。 (向小脑投射的核群、中缝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内侧核群(中央核群)、外侧 核群) 9、脑干网状结构向小脑投射的核群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外侧网状核、旁正中网状核、脑桥被盖网状核) 10、将脑内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划分为 A1~17共 17 个神经细胞群,其中 A1~7为_____, A8~10为_____,A12~17为_____;A11为_____。肾上腺素神经元分为 C1~3 共 3个神经元群,脑干中缝核群内的 5-羟色胺能神经元分为 9个细胞群,即 B1~9。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群、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群、间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群、去甲 肾上腺素能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混合的细胞群) 11、根据神经元合成、分泌化学递质的不同,可将神经元分为四类: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神经胶质细胞可分为大胶质细胞,包括分布于灰质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分布 于 白 质 内 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 及 形 成 中 枢 神 经 系 髓 鞘 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形成周围神经系髓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 有相当于神经系统内的巨噬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及室管膜细胞。 13、按 Rexed 板层划分,脊髓胶状质属__________板层,胸核属于__________板层。 14、胚胎早期,神经管前部演化为三脑泡: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而后分 化为五脑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____形成间脑,且每侧向外生出视泡,_____的腹侧发育成脑桥,背侧发育为 小脑,_____形成延髓。 (前脑泡、中脑泡、菱脑泡,端脑泡、间脑泡、中脑泡、后脑泡、末脑泡,间脑泡,后 脑泡,末脑泡) 15、脑干内属于一般内脏运动性的脑神经核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16、被盖背交叉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纤维交叉下行至_____________________。被 盖腹交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纤维,发自_____________________,交叉下行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属于 NE(NA)能神经元群以 A1—A7 表示,其含量最高的 A6 是__________核区;A8 —A15 代表的是__________能神经元群;集中于中缝核群的主要是__________能神经元, 可以分为__________。 18、下丘脑的纤维联系很复杂,可经__________与杏仁体联系;经__________与海马结构联 系;借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隔区联系;经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脑干、脊髓联 系;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丘脑联系;还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垂体 联系。 19、内囊后肢位于__________与__________之间,其上行纤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 行 纤 维 包 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与海马 CA1 区相接的是__________,与 CA4 相接的是__________,海马旁回与 __________相接。海马结构的主要传出纤维是__________,最终止于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21、丘脑束又称__________区,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这些纤维分别 进入丘脑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核群。 22、海绵窦内穿行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23、边缘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覆盖其深面的__________和 __________,还包括__________、颞极等共同组成的脑区。 24、新纹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旧纹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前者主要接受 来 自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传 入 纤 维 ; 后 者 发 出 的 主 要 传 出 纤 维 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到达丘脑腹前核等结构。 25、属 于 丘 脑 特 异 性 中 继 核 团 的 是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 26、小脑顶核发出的纤维主要到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中间核发出的 纤维到达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7、连合左右半球新皮质的连合纤维是__________________,连接两侧颞叶和嗅球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连接两侧海马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8、脊髓灰质是_____、_____和_____等的复合体,脊髓内的神经元可划分 为_____和 _____两大类,_____胞体位于前角和侧角内,发出轴突组成脊神经前根分布 至效应器,_____为联络性神经元。 (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神经胶质、血管,根细胞、柱细胞,根细胞、柱细胞) 29、板层 VII含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核团。 (背核、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核、骶副交感核) 30、脊髓小脑束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 (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侧束、脊髓小脑嘴侧束、楔小脑束) 三.问答题: 1. 脊髓节段的数目和区分及其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答:脊髓共有 31 个节段:即 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和 1个尾节。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是: ①颈 1~颈 4 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相对应; ②颈 5~胸 4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的上一节椎体相对应; ③胸 5~胸 8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的上两节椎体相对应; ④胸 9~胸 12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的上三节椎体相对应; ⑤全部腰髓约平对第 10~12胸椎; ⑥骶、尾髓节约平对第 1腰椎。 2、简述脊髓外伤或髓外肿瘤引起脊髓半边横断性损伤后出现的症状和原因。 答:脊髓半边性横断性损伤出现以下症状: ①损伤节段以下同侧肢体出现硬瘫,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肌并不萎缩、 出现病理反射,如 Babinski 征。原因:皮质脊髓侧束损伤,失去皮质脊髓束 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的功能。 ②损伤节段以下同侧肢体出现运动、位置和振动觉以及皮肤两点辨别觉障碍。原因: 后索的薄束和楔束被阻断,使传导肌、腱、关节和皮肤冲动的本体感觉和精细 触觉被阻断。 ③损伤平面对侧 1~2 节段以下痛、温觉丧失。原因:脊髓丘脑束被阻断。传导浅 感觉的脊髓丘脑束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并斜越 1~2 节段至对侧。因此对侧的痛 温觉传导被阻断。 2、 脑干内部结构与脊髓相比较,有何特点? 答:1)与脑神经相连的灰质不再连续为灰质柱,而分段聚合成各种脑神经核 ; 2)延髓和脑桥的中央管向背侧敞开,形成第四脑室底,因而围绕在中央管周围的 灰质核团由前后关系变为内外关系,形成室底灰质,白质集中位于腹外侧; 3)脊髓和皮质的上下行纤维束及脑干与小脑之间联系的纤维,有的终止于脑干, 有的在脑干内 中继,因此出现许多新的神经核和纤维束; 4)网状结构比脊髓范围扩大,结构变得复杂,出现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及生命中 枢。 4、举例说明脑干内神经核的分类。 答:脑干内神经核根据其纤维联系和功能分为三类: 1)脑神经核:与第 3~12对脑神经发生联系,如动眼神经核、三叉神经感觉核等; 2)中继核:通过脑干的上下行纤维束在此中继换元,如下橄榄核、脑桥核等; 3)网状核:位于脑干网状结构中,如延髓中央核等。后两类合称为非脑神经核。 5、 脑干内有哪些丘系纤维?分别说明它们的起止和功能。 答:脑干内的丘系纤维有内侧丘系、三叉丘系、外侧丘系和脊髓丘系。 1) 内侧丘系起于对侧薄束核和楔束核,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功能为传导 对侧肢体和躯干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2) 三叉丘系起于对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功 能为传导对侧头面部的浅感觉。 3) 外侧丘系起于双侧蜗神经核(以对侧为主),主要止于下丘,功能为传导听觉。 4) 脊髓丘脑束主要起于对侧脊髓灰质的板层Ⅰ和Ⅳ~Ⅶ层,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 外侧核,功能为传导对侧四肢和躯干的浅感觉。 6、 小脑的机能分区、纤维联系和功能。 答:1)原小脑:又称前庭小脑,由小脑半球的绒球和小结构成,二者之间以绒球脚相连。 主要接受同侧前庭神经初级平衡觉纤维和前庭神经核经小脑下脚的传入纤维。传出纤维 终止于同侧的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功能:控制躯干肌和眼外肌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协调眼球运动。 2)旧小脑:又称脊髓小脑,由小脑前叶和蚓垂、蚓锥体构成。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 后束经小脑上、下脚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投射至顶核和中间核,再发出纤维来影响前 角运动细胞。功能:调节肌张力。 3)新小脑:又称大脑小脑,由位于原裂以后的大部分小脑皮质(不包括蚓垂和蚓锥 体)构成。主要接受皮质脑桥束经小脑中脚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经中继后下行至脊髓。 功能:调控骨骼肌的随意、精细运动。 7、Diencephalon特异性中继核团有哪些?简述它们的纤维联系。 答:1)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和来自孤束核的味觉纤维,发出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 中央后回的下部。 2)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的纤维,发出纤维投射至中央后回中、 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3)内侧膝状体:接受下丘来的听觉纤维,发出纤维形成听辐射,投射至颞叶的听觉 皮质(颞横回)。 4)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纤维,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投射至枕叶的视觉皮质(距 状沟两侧的皮质)。 5)腹前核和腹外侧核:主要接受小脑齿状核、苍白球和黑质的纤维,发出纤维投射 至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参与对随意运动的调节。 8、试述间脑的分部。 答:间脑分为五个部分: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 以背侧丘脑为中心,上丘脑位于背侧丘脑与中脑顶盖前区相移行的部分,包括松果 体、缰联合、缰三角、丘脑髓纹和后连合; 后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后下方,中脑顶盖的上方,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 底丘脑位于背侧丘脑与中脑的过渡区; 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以下丘脑沟与背侧丘脑分界,组成第三脑室侧壁的下 半和底壁。 9、下丘脑的形态、分区和纤维联系。 答:1)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组成第三脑室侧壁的下半和底壁,上方借下丘脑沟 与背侧丘脑分界,下面最前部是视交叉,后方有灰结节,向前下移行于漏斗,漏斗下端 与垂体相连,灰结节后方有一对圆形隆起,称为乳头体。 2)下丘脑自前向后分为视前区、视上区、结节区和乳头体区,各区又以穹窿柱为标 志分为内侧部和外侧部。视前区位于终板与前连合和视交叉连线之间,核团有视前核; 视上区位于视交叉上方,核团有视上核、视旁核和下丘脑前核; 结节区位于漏斗上方,核团有漏斗核、腹内侧核和背内侧核; 乳头体区包括乳头体及其背侧灰质,核团有乳头体和下丘脑后核。 3)纤维联系: ①与垂体的联系:下丘脑神经元室旁核和视上核,通过室旁垂体束和视上垂体束 输送加压素和催产素至神经垂体,再通过神经垂体的血管扩散到全身;或漏 斗核通过结节垂体素将神经内分泌物质输送至正中隆起,再通过垂体门静脉 送至垂体前叶。 ②与背侧丘脑的联系:通过乳头丘脑束与丘脑前核相联系。 ③与边缘系统的联系:借终纹与杏仁体联系;借穹窿与海马结构相联系;借前脑 内侧束与隔区相联系。 ④与脑干和脊髓的联系:通过前脑内侧束接受来自脑干的纤维;经背侧纵束向下 投射到脑干和脊髓自主神经节前神经元。 第十八章周围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 窦椎神经(sinuvertebral nerves):亦称脊膜支(meningeal branch),脊神经干出 椎间孔后分出窦椎 神经,它接受来自邻近的灰交通支或胸交感干的分支,再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分布 于脊髓被膜、血管壁、骨膜、韧带、椎间盘等处。 2、 睫状神经节(ciliary ganglion):为扁平椭圆形的副交感神经节,位于视神经后外侧 与外直肌之间,有 感觉、交感、副交感 3种根。 1)副交感根,即睫状神经节短根,来自动眼神经中的内脏运动纤维,节后纤维加入 睫状短神经进入眼球; 2)交感根,来自颈内动脉丛,穿过神经节加入睫状短神经,进入眼球后支配瞳孔开 大肌和眼球血管;3)感觉根,来自三叉神经眼神经的鼻睫神经,穿过神经节随睫状 短神经入眼球,传导眼球的一般感 觉。 3、 翼腭神经节(pterygopalatine ganglion):也称蝶腭神经节,位于翼腭窝上部,上颌 神经的下方,为一 不规则扁平小结,有 3个根: 1)副交感根,来自面神经的岩大神经,在节内换元; 2)交感根,来自颈内动脉丛随岩深神经而来; 3)感觉根,来自上颌神经的翼腭神经,由翼腭神经节发出一些分支分布于泪腺、腭和 鼻粘膜,传导粘膜的一般感觉和控制腺体的分泌。 4、 下颌下神经节(submandibular ganglion):位于下颌下腺与舌神经之间,有 3个根: ① 副交感根,来自面神经鼓索的副交感纤维伴舌神经到达此节内交换神经元; ② 交感根:来自面动脉的交感丛; ③ 感觉根,来自下颌神经分出的舌神经。自节发出分支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 下腺,传导一般感觉和控制腺体分泌。 5、 膝神经节(geniculate ganglion):位于颞骨岩部内,面神经管起始部弯曲处,为特殊 内脏感觉神经节,传导味觉冲动,周围突分布于舌前 2/3的味蕾,中枢突终于孤束核上 部。 6、 耳神经节(otic ganglion):位于卵圆孔下方,贴附于下颌神经内侧,有 4个根: ①副交感根:来自岩小神经,在节内换元后,节后纤维随耳颞神经至腮腺,支配腺 体分泌; ②交感根:来自脑膜中动脉丛; ③运动根:来自下颌神经,分布于鼓膜张肌和腭帆张肌; ④感觉根:来自耳颞神经,分布于腮腺,传导腮腺一般感觉。 7、 三叉神经节:又称半月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经压迹处,为两层硬脑膜所 包裹,由假单极神经元组成,其中枢突聚集成粗大的三叉神经感觉根,周围突组成三叉 神经的三大分支: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 8、 鼓索(chorda tympanic):在面神经管内距茎乳孔上方约 6mm发自面神经,含有两种纤 维,其中味觉纤维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 2/3味蕾,传导味觉;副交感纤维进入舌神经下 方的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后支配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的分泌。 9、 岩大神经(greater petrosal nerve):也称岩浅大神经,含有副交感的分泌纤维, 于面神经管起始部自面神经分出,经岩大神经裂孔穿出前行,经破裂孔至颅底,与来自 颈内动脉丛的岩深神经合成翼管神经,穿翼管前行至翼腭窝,进入翼腭神经节,副交感 纤维在此节换元后,节后纤维到达泪腺、腭及鼻粘膜的腺体,支配其分泌。 10.白交通支(white communicating branch ):位于 T1~L3脊神经前支与相应的交感干 神经节之间,由有髓鞘的节前纤维组成,呈白色,故称为白交通支。 11.灰交通支:位于交感干与 31对脊神经前支之间,由交感干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组 成,多无髓鞘,色灰暗,故称为灰交通支。 12.内脏大神经(greater splanchnic nerve):由穿过第 5 或第 6~9 胸交感干神经节的 节前纤维组成,向前下方走行中合成一干,穿过膈脚,主要终于腹腔神经节。 10. 内脏小神经(lesser splanchnic nerve):由穿过第 10~12 胸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前纤 维组成,穿过膈脚,主要终止于主动脉肾神经节。 11. 交感干(sympathetic trunk):位于脊柱两旁的交感干神经节即椎旁神经节,借节间 支连成两条交感干。交感干上至颅底,下至尾骨,于尾骨的前面两干合并,形成尾骨前 方的一个奇神经节(即奇节),交感干分颈、胸、腰、骶、尾 5个部分。 12. 腹腔丛(celiac plexus):是最大的内脏神经丛,位于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周 围,丛内主要含有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主动脉肾节等,由来自两侧交感干 的内脏大、 小神经和迷走神经后干的腹腔支以及腰上部交感神经节的分支共同构成, 发出的分支伴动脉分支分布,分为许多副丛。 13. 内脏神经丛(plexus of visceral nerve):交感神经、副交感纤维和内脏感觉神经 在到达所支配的脏器的行程中,常互相交织共同构成内脏神经丛。 14. 牵涉性痛(referred pain):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部位产生感 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为牵涉性痛。 15. 海德带(Head zones):临床上将内脏患病时体表发生感觉过敏以及骨骼肌反射性僵硬 和血管运动、汗腺分泌等障碍的部位称为海德带,该带有助于内脏疾病的定位诊断。 16. 颈襻(ansa cervicalis)(舌下神经襻):第 1 颈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组成颈袢上根, 第 2、3 颈神经前支的纤维组成颈袢下根,两根在环状软骨弓平面于颈动脉鞘表面合成 颈袢,发支支配舌骨下肌群。 17. 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 ):第 2 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横过腋窝到达 臂内侧与臂内侧皮神经相交通,分布于臂内侧面上部皮肤,故亦称为肋间臂神经。 18. 下神经节:位于颈静脉孔的下方,分为舌咽神经下神经节和迷走神经下神经节,舌咽神 经下神经节为内脏感觉神经节,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周围突分布于舌后 1/3 味蕾,中枢突 终于孤束核上部,传导味觉冲动;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周围突分布于咽、舌后 1/3、咽鼓 管等处,中枢突终于孤束核下部,传导一般内脏感觉;迷走神经下神经节为一般内脏感 觉神经节,周围突随迷走神经分布于颈、胸、腹部的多个器官,中枢突终于孤束核,传 导一般内脏感觉冲动。 二、填空题: 1、支配颊肌运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管理颊部躯体感觉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管 理 舌 后 1/3 感 觉 的 是 __________________ , 管 理 舌 前 2/3 味 觉 的 是 __________________。 2、 内脏大神经含__________________终止于__________________,内脏小神经终止于 __________________, 此两节发出的纤维分布至__________________等实质性器官 和__________________。 3、 骶部副交感神经由 __________________发出,并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加入 __________________在盆内脏附近或壁内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__内换元,节后纤维 支配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三、问答: 1、 膈神经的组成、行程及纤维支配、损伤产生的症状。 答:膈神经由 C3~C5前支组成;膈神经经前斜角肌前面降至该肌内侧,在锁骨下动静脉 之间经胸廓上口进入胸腔,经肺根前方,在纵隔胸膜与心包之间下行,于膈 中心腱穿入膈肌。 运动纤维支配膈肌,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膜、心包及膈下面的部分腹膜,右膈神经的 感觉纤维还分布到肝、胆囊及肝外胆道的浆膜。 膈神经损伤的主要表现是同侧半膈肌瘫痪,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有窒息 感。膈神经受刺激时产生呃逆。 2、 桡神经支配的肌肉、易损伤的部位及产生的症状。 答:桡神经支配的肌肉:肱三头肌、肘肌、肱桡肌、前臂背伸肌群(桡侧腕长伸肌、桡 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拇长展肌、拇 短伸肌、拇长伸肌、示指伸肌) 易损伤的部位:1)肱骨桡神经沟处;2)桡骨颈处 产生的症状:1)在肱骨桡神经沟处损伤时,主要是前臂伸肌瘫痪,表现为抬前臂 时呈“垂腕”状,第 1、2掌骨间背面皮肤感觉障碍明显。 2)在桡骨颈处损伤时,主要表现为伸腕力弱,不能伸指。 3、肱骨上、中、下骨折神经损伤与临床表现。 答:①肱骨上段骨折易损伤腋神经,出现三角肌瘫痪而臂不能外展,同时三角肌区的皮 肤感觉丧失。 ②肱骨中段骨折易伤伤桡神经,主要是前臂伸肌瘫痪,表现为抬前臂时呈“垂腕” 状,第 1、2掌骨间背面皮肤感觉障碍明显。 ③肱骨髁上骨折最损伤桡神经,其次为正中神经,再次为尺神经。 尺神经损伤表现为屈腕能力减弱,环指和小指的远节指骨不能屈曲,小鱼际萎缩 而变平,拇指不能内收,出现“爪形手”。感觉丧失区域以手内侧缘为主。 3、 简述手的神经支配。 答:①手掌、指掌面皮肤:尺侧 1个半指—尺神经 桡侧 3个半指—正中神经 ②手背、指背面皮肤:尺侧 2个半指—尺神经 桡侧 2个半指—桡神经 示、中、环指中、末节桡侧指背—正中神经 ③手肌:鱼际肌(拇收肌除外)、1、2蚓状肌—正中神经 小鱼际肌,3、4蚓状肌,拇收肌,骨间掌侧肌,骨间背侧肌—尺神经 4、 试述颈丛的组成及主要分支分布。 答:颈丛由第 1~4 颈神经前支构成,其分支包括浅支和深支。浅支由胸锁乳突肌后缘 中点附近穿出,主要的浅支有: 1)枕小神经分布于枕部及耳廓背面上部的皮肤。 2)耳大神经分布于耳廓及其附近的皮肤。 3)颈横神经,分布于颈部皮肤。 4)锁骨上神经,分布于颈侧部、胸壁上部和肩部的皮肤。深支主要分布于颈部深肌、 肩胛提肌、舌骨下肌群和膈。其中最主要的分支是膈神经,其运动纤维支配膈肌,感 觉纤维分布于胸膜、心包和膈下面的部分腹膜。 5、 试述分布到喉的神经。 答:分布到喉的神经有喉上神经和喉下神经。 ①喉上神经是迷走神经在颈部的分支,在舌骨大角处分为内、外两支,外支支配环 甲肌,内支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及会厌、舌根等; ②喉下神经是迷走神经在胸部的分支-喉返神经向上行于气管与食管之间的沟内, 至甲状腺侧叶深面入喉分为数支,肌支支配除环甲肌之外的全部喉肌,感 觉纤维则分布到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 6、 试述分布至舌的神经。 答:分布至舌的神经有: 1)三叉神经下颌神经的分支-舌神经,分布至舌前 2/3 的粘膜,属一般躯体感觉 纤维,主要司痛、温及触觉。 2)面神经的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味觉纤维)经过鼓索、舌神经分布至舌前 2/3 味 蕾。 3)舌咽神经的内脏感觉(味觉和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分布至舌后 1/3 的粘膜和味 蕾。 4)舌下神经分布至舌肌,支配全部舌内肌和舌外肌的活动。 7、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 答:1)支配的器官不同: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一般都受意志的控制;而内脏运 动神经则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的控制。 2)神经元数目不同:躯体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至骨骼肌只有一个神经元;而内脏 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至所支配的器官须过两个神经元(肾上腺髓质例外, 只需一个神经元),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 3)纤维成份不同:躯体运动神经只有一种纤维成份;而内脏运动神经则有交感和 副交感两种纤维成份,多数内脏器官同时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 配。 4)纤维粗细不同:躯体运动神经一般中比较粗的有髓纤维;而内脏运动神经则是 薄髓(节前纤维)和无髓(节后纤维)的细纤维。 5)节后纤维分布形式不同:躯体运动神经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而内脏运动神经 节后纤维常攀附脏器或血管形成神经丛,由丛再分支到效应器。 7、比较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08年山大) 答:1)低级中枢的部位不同: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脊髓 T1~L3 节段灰质的中间带外 侧核,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则位于脑干一般内脏运动核 和脊髓骶部的骶副交感核。 2)周围部神经节的位置不同: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椎旁节)和脊柱前方(椎 前节),副交感神经节位于所支配的器官附近(器官旁 节)和器官壁内(器官内节)。因此副交感神经节前纤 维比交感神经长,而节后纤维则较短。 3)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一个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可与多个 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而一个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 元的轴突则与较少的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所以交 感神经比副交感神经作用范围要广。 4)分布范围不同:交感神经分布范围较广,除至头颈、胸、腹腔脏器外,尚遍及全 身血管、腺体、竖毛肌。副交感神经的分布则不如交感神经广泛,大 部分的汗腺、血管、竖毛肌、肾上腺髓质均无副交感神经。 5)对同一器官所起作用不同,其作用互相拮抗又互相统一。 8、颅部的副交感神经节有哪些?它们接受的纤维分别来自什么脑神经?发出的纤维分别支 配什么效应器? 答:1)睫状神经节:通过动眼神经接受来自动眼神经副核的节前纤维,换元后,节后纤 维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 2)翼腭神经节:通过面神经接受来自上泌涎核的节前纤维,换元后,节后纤维支配 泪腺及鼻腔、口腔及腭粘膜腺体的分泌活动。 3)下颌下神经节:也是经面神经(鼓索),接受来自上泌涎核的节前纤维,节后纤维 支配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的分泌活动。 4)耳神经节:通过舌咽神经接受来自下泌涎核的节前纤维,换元后,节后纤维支配 腮腺的分泌活动。
本文档为【神经解剖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1460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5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4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2-17
浏览量: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