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启计量体系教材-内审员-1

中启计量体系教材-内审员-1

举报
开通vip

中启计量体系教材-内审员-1null中启计量体系认证培训统一教材 测量管理体系内审员 中启计量体系认证培训统一教材 测量管理体系内审员 第一部分 条文解释 (12小时) 第二部分 标准的实施(8小时) 第三部分 内部审核 (4小时) 考试 (2小时)第一部分 条文解释第一部分 条文解释 学员手册 学员手册 GB/T 19022—2003/ISO 10012:2003 代替GB/T 19022.1-1994...

中启计量体系教材-内审员-1
null中启计量体系认证培训统一教材 测量管理体系内审员 中启计量体系认证培训统一教材 测量管理体系内审员 第一部分 条文解释 (12小时) 第二部分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实施(8小时) 第三部分 内部审核 (4小时) 考试 (2小时)第一部分 条文解释第一部分 条文解释 学员手册 学员手册 GB/T 19022—2003/ISO 10012:2003 代替GB/T 19022.1-1994GB/T 19022.2-2000 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 ISO10012 的目次 ISO10012 的目次 ISO10012 p177 1.范围 2.引用文件 3.定义 4.总的要求 (测量管理体系) 5.管理职责 6.资源管理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8.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ISO9001 1.范围 2.引用文件 3.定义 4.质量管理体系 5.管理职责 6.资源管理 7.产品实现 8.测量、分析和改进 null前 言 (我国)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本标准代替GB/T 19022.1-1994和GB/T 19022.2-2000。要点1.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10012:2003 2.代替GB/T 19022.1-1994和GB/T 19022.2-2000。 接上页接上页本标准与GB/T 19022.1-1994和GB/T 19022.2-2000的主要差异如下: ——明确测量管理体系在组织中的作用,与GB/T 19001标准协调一致; ——明确满足计量要求是测量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 ——体现GB/T 19000标准所述的质量管理原则。 ISO 前 言 p178 ISO 10012 由ISO/TC176/SC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支持技术分委员会制定。 ISO 前 言 p178 ISO 10012 由ISO/TC176/SC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支持技术分委员会制定。 nullnull 引 言 p179 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 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 要点采用本标准的目的 1.建立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 2.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是重要的; 3.它对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接上页(引 言) 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 *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 *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 *立法和执法机构; *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 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它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例如,GB/T 19001-2000的第7.6条款和GB/T 24001-1996的第4.5.1条款。 接上页(引 言) 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 *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 *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 *立法和执法机构; *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 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它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例如,GB/T 19001-2000的第7.6条款和GB/T 24001-1996的第4.5.1条款。 要点引用本标准 1.顾客对产品质量有要求时; 2.供方对提供产品有承诺时; 3.立法和执法机构对安全、环保、公平交易、计量等方面有要求时; 4.组织在进行体系的评定和审核时; 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它标准GB/T 19001-2000的第7.6条款和GB/T 24001-1996的第4.5.1条款。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 凡需要用准确可靠的测量作保证的情况下都可采用本标准。 null接上页(引 言) GB/T 19000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 应当认为测量过程是支持该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图1显示了适于本标准的测量管理体系模式。要点质量管理原则 1.过程 Process:“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2.“过程方法”是指:系统地识别并管理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过程的相互作用。 图1显示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过程模式。null接上页(引 言) p179 组织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除非经过认同,本标准不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它标准的任何要求。 组织规定体系要求和控制程度 1.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 2.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 3.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4.除非认同,本标准不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它标准的任何要求。 要点引言的重点 引言的重点 一、为什么要建立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设备失准 测量过程失控 都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 测量设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测量设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R 设备的计量特性 使用时间 t 设备的计量要求设备的最佳校准时间测量过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测量过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测量特性曲线测量特性曲线对测量的计量要求对测量的计量要求按ISO10012国际标准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按ISO10012国际标准建立测量管理体系1.能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能满足预期要求; 2.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3.可以有效控制不正确的测量结果,如控制物料、能源、安全、环保等各方面因测量失准引起的风险; 4.作为保证组织决策正确和增强效益的基本依据。 null 二、如何采用ISO10012标准 1. 顾客要求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时; 2. 供方需提供合格的的产品和服务时; 3. 立法和执法机构要求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时; 4.对测量管理体系进行评定和审核时。 凡有上述需求的,通过指导和帮助,都可以依照ISO10012标准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并申请办理对其测量管理体系的认证。 我国与国际企业计量管理要求的比较 我国与国际企业计量管理要求的比较 中国企业计量的发展 1. 1984年~1992年 《工业企业计量定级升级办法》 2. 1992年~1995年 暂停 3.1995年~ 2004年 《关于帮助100个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工作的通知》 4. 2003年12月 ISO10012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2004年3月发布JJF《计量检测体系确认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 5.2005年我国按国际标准ISO10012开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 国际企业计量标准 1. 1984年~1992年 没有国际标准 2. 1992年1月 国际标准ISO10012-1《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正式颁布 3. 1997年 国际标准ISO10012-2《测量过程控制指南》正式颁布 4. 2003年4月 国际标准ISO10012 《测量管理体系》公布 我国对测量管理体系的认证方式我国对测量管理体系的认证方式 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认监委联合发布了《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办法》。 经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认监委批准,今后,由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牵头,与地方和行业学协会共同组成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统一实施全国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办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办法 国家对测量管理体系实行统一的认证制度。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坚持政府推动、企业自愿的原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 负责推广测量管理体系在企业中的应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负责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的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工作。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负责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nullnull认证依据认证依据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s —Requirements for measurement processes and measuring equipment (ISO 10012:200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9022—2003/ISO 10012:2003 代替GB/T 19022.1-1994 GB/T 19022.2-2000null 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递交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申请书 申请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公章) 申请单位负责人(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请日期:__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认证程序认证程序文件评审制定计划 申请认证 现场审核审核报告 颁发证书 nullnullnull 为适应中国加入WTO,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建立测量管理体系,以提高测量能力,加强对测量数据和测量过程的控制和监视。 确保企业在产品质量、经营管理、节能降耗、环境监测、安全生产等方面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 三、质量管理原则之一过程方法 三、质量管理原则之一过程方法 ISO9000 质量管理原则适用于ISO10012 P197 a)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b)领导作用 c)全员参与 d)过程方法 e)管理的系统方法 f)持续改进 g)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h)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null过程方法 p204-210过程方法 p204-2101.企业为了能有效地运作,必须识别并管理许多相互关联的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会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企业系统地识别并管理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过程的相互作用,称之为“过程方法”。 2.由输入、输出、资源和活动(程序)构成了一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要素。 例如,来料检验(也属于测量过程)如果被视为一个过程,则输入应为一组待检的物料及其要求,输出应为测试报告。该过程的资源包括:合格的检验员、检测设备仪器、以及判断用的依据文件。活动是对物料进行检验,判定合格与否的一系列有序的工作,制定出程序,加以实施。 3.“过程”的实现应该产生增值。“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4.识别和管理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如,生产过程、测量过程、质量过程、管理过程等都是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和作用的。 5.要测定和评估“过程”的能力。 6. “PDCA” (“策划—实施—检查—处置”)方法可用于测量过程和计量确认过程。null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它规定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以确保满足计量要求。 本标准的范畴 1.测量过程的通用要求和指南; 2.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的通用要求和指南; 3.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4.用于支持、证明符合和确保满足计量要求。 新标准的一个重要的创新和发展是科学地阐明了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与计量工作的关系,明确了测量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计量要求。要点null 本标准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GB/T 19001、GB/T 24001和任何其它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用本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输入。 本标准不拟替代或增加GB/T 15481(idt ISO/IEC 17025)标准的要求。 本标准与其他标准的关系 1.引言: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它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 2.引言:除非经过认同,本标准不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它标准的任何要求。 3.范围: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GB/T 19001、GB/T 24001和任何其它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用本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条件; 4.范围:不拟替代或增加GB/T 15481(idt ISO/IEC 17025)的要求。 接上页(范围)要点(一) ISO 9000族— 2000版 质量管理体系 (一) ISO 9000族— 2000版 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与计量测试有关的部分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与计量测试有关的部分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8. 测量、分析和改进 8.2 监视和测量 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8.2.4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8.4 数据分析 问题: 以质量管理为主,因此对企业计量管理要求不可能全面、系统、深入。 (二) ISO 14000 (GB/T 24001)环境管理体系 (二) ISO 14000 (GB/T 24001)环境管理体系 1.职责和方针 2.目标和策划 3.实施和运行 4.测量和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监测和测量) 5.评审和改进 6.持续改进 问题: 以环境管理为主,因此对企业计量管理要求不可能全面、系统、深入。 (三) ISO/IEC17025:200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 (三) ISO/IEC17025:200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4.管理要求 4.1 组织 4.2 质量体系 4.3 文件控制 4.4要求、标书和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的评审 4.5 检测和校准的分包 4.6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4.7 服务客户 4.8 投诉 4.9 不符合检测和校准工作的控制 4.10 改进 4.11纠正措施 4.12预防措施 4.13记录的控制 4.14内部审核 4.15管理评审 5.技术要求 5.1 总则 5.2 人员 5.3 设施和环境条件 5.4 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 5.5 设备 5.6 测量溯源性 5.7 抽样 5.8 检测和校准物品的处置 5.9 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的保证 5.10 结果报告 生产型企业的计量测试特点生产型企业的计量测试特点ISO/IEC17025:200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 本准则适用于所有从事检测和/或校准的组织,包括诸如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实验室,以及将检测和/或校准作为检查和产品认证工作一部分的实验室。 问题:主要针对检测和校准实验室,对企业的计量测试特点不太适应。 生产型企业的 在线测量和批量检验 a.检测的量大、速度快; b.检测的对象流水作业,往往是一次性检测后流转出去,难以追溯; c.检测人员既是生产加工人员,又是检测人员,检测水平一般比实验室人员低; d.自动化测试较多; e.检测失控难以发现; f.测量设备量大,容易造成混淆使用; g.测量点较分散,归属很多部门,管理困难等等。 (四) ISO 10012 标准的发展 (四) ISO 10012 标准的发展 1992年 ISO 10012 -1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 1997年 ISO 10012 –2 测量过程控制指南 2003年 ISO 10012 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特点:是专门计对企业计量测试管理的国际标准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1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VIM:1993 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BIPM、IEC、IFCC、ISO、IUPAC、IUPAP、OIML)。 本标准的名词引自文件 1.GB/T 1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2.VIM:1993 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BIPM、IEC、IFCC、ISO、IUPAC、IUPAP、OIML)。 要点3 术语和定义 3 术语和定义 3.1 测量管理体系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 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1.“管理” management: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2.“测量管理体系”是在测量方面具有指挥、控制、协调作用的体系。 标准名称从“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到“测量控制指南”,最后到“测量管理体系”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对测量工作内涵的认识深化过程。改为测量管理体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变化,而是深刻地反映了计量测试在一个组织管理中的地位、职能和重要作用。 要点 P218null 3.2 测量过程 measurement process 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3.2 测量过程 measurement process 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要点 p220 1.在本标准中, 术语“测量过程”适用于实际的测量活动(例如在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检测、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 2.“测量过程”与“测量”的定义相同。 3.“测量”与“计量”的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有时可以互相代替。 3.3 测量设备 measuring equipment 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 3.3 测量设备 measuring equipment 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 要点 p221 1.测量设备在我国也称为计量器具、计量设备等。 2.按类型可以分为: a.硬件和软件。硬件主要包括:装置、仪器仪表、量具、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以及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软件主要包括:电子软件、操作手册、文件资料等。 b.按传递等级可以分为:计量基准(测量基准)、计量标准(测量标准)、工作计量器具(工作测量器具)。 c.按结构可以分为:仪器仪表、实物量具、传感器及其装置、设备、系统、装备、测量链等,标准物质、软件及手册、文件。 d.按用途可以分为:测量用、检验用、监视用、交接用、贸易用、校淮用等。 用于测量过程的软件也属于测量设备,应按照对测量设备的要求进行管理和校准。标准物质属于测量设备,应注意对其管理。 null3.4 计量特性 m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 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 注1. 测量设备通常有若干个计量特性。 注2. 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 要点 p222 1.测量设备计量特性的例子: 测量范围、偏移、重复性、稳定性、滞后、漂移、影响量、分辨力,鉴别力(阈)、误差、死区等; 2.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通常是通过校准后得出的; 3.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 4.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可以与计量要求直接比较以实现计量确认。 定义见: p333 null3.5 计量确认 metrological confirmation 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 注1. 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要求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 注2. 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要求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 注3. 预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 注4. 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 注5. 图2给出了计量确认过程框图。 要点 p223 1. “计量确认”主要是指对测量设备的校准和验证、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2.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预期使用要求(即计量要求)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 3.计量要求通常虽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但可以从产品要求中导出,导出后用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表示。 null3.6 计量职能 metrological function 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职能。 要点 p223 计量职能就是负责确立和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职能。建立计量管理机构,规定计量部门的职能是测量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确立了计量职能在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是测量管理体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计量职能包括行政和技术方面的职能。 行政管理和技术保障是计量工作基础,两者缺一不可。这充分反映了计量工作的内在规律,是计量职能区别于其他管理职能的显著特点。 null 4 总要求 p181 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指南 规定的计量要求从产品要求导出。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这些要求。要求可表示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 要点 p224 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宗旨 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1.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可以从产品或设备的规定要求导出; 2.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知道这些要求; 3.要求可表示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 接上页(总要求) 组织应规定属本标准所确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在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 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接上页(总要求) 组织应规定属本标准所确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在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 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哪些设备和测量纳入体系 p216 组织承担的职责  1.组织应规定哪些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纳入测量管理体系,以及纳入的严格程度是多少; 2.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要点null接上页(总要求) 测量管理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图2)和必要的支持过程构成。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见7.2)。测量管理体系内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见7.1)。 测量管理体系的构成 1.测量管理体系由以下过程构成: ①计量确认过程 ②测量过程 ③管理职责过程 ④资源管理过程 ⑤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过程; 2.测量过程应受控; 3.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计量确认。 要点接上页(总要求) 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 接上页(总要求) 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 测量管理体系的更改要求 1.要制定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2.测量管理体系程序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不要随意更改; 3.企业的持续改进,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要点 总要求的重点 一、计量要求的概念 p224 1.无论是测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维护,还是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施都是围绕着“满足计量要求”这个目标展开。“满足计量要求”是建立和维护测量管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2.顾客不可能直接提出对计量的要求,需要从顾客的要求中导出 ; 3.顾客的要求可以在产品标准、技术规范、法律法规、设备规范以及合同中找到; 4.计量要求用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等定量或定性的参数表示出来; 5.在测量或测量设备的校准时,都需要知道顾客的计量要求是多少; 6.计量要求代表了顾客的要求;如果测量设备或测量的特性达到了计量要求,就说明测试或校准的能力满足了顾客的要求,也就是达到了预期使用要求。 null 举例 P192 A.2 顾客的计量要求(CMR) 顾客的计量要求是顾客根据相应的生产过程而提出对测量过程的要求。因而取决于被测量的技术规范。CMR包括在检验产品是否符合产品标准时的测量要求,加上由生产过程控制及生产资源的输入而产生的测量要求。提出并规范这些测量要求虽然应是顾客的职责,但是这个过程可以由具有适宜资格的人员代表顾客完成。从事这项工作往往需要丰富的生产过程知识和计量知识。CMR也应当考虑错误测量的风险及其对组织和业务的影响。CMR可用最大允许误差或操作限制等方式表述。应当有足够详细的表述以便计量确认过程的执行者能明确决定特定的测量设备是否能根据预期用途测量、控制或监视特定的被测量。 例:对于一个关键操作,反应炉中的压力控制要求在200kPa至250kPa之间(一般在生产控制技术规范中有规定)。这个要求必须转换并表述成压力测量设备的CMR(可以由组织中具有生产过程知识和计量知识的人员代表顾客完成)。这可能得出需要一台压力测量范围为150至300kPa,最大允许误差为2kPa,测量不确定度为0.3kPa(不包括随时间的变化影响)和在每个规定的时间周期的漂移不大于0.1kPa的测量设备。顾客(测量部门)将CMR与设备制造者规定的特性(明显的或隐含的)比较并选择与CMR 匹配最好的测量设备和程序。顾客(测量部门)可规定供方(设备制造者}提供准确度为0.5%级量程为0-400kPa的一个特定的压力计。 二、对测量管理体系的构成和要求 P230 1.测量管理体系的构成 两个核心过程: ①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 ②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 必要的支持过程: ③管理职责过程 ④资源管理过程 ⑤体系分析和改进过程 二、对测量管理体系的构成和要求 P230 1.测量管理体系的构成 两个核心过程: ①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 ②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 必要的支持过程: ③管理职责过程 ④资源管理过程 ⑤体系分析和改进过程 测量管理体系过程模式 顾客要求8.4 改进7.2 测量过程6. 资源管理8. 分析和改进5.管理职责测量结果顾客满意7.1 计量确认7null2.对测量管理体系的核心过程的要求 计量确认过程 p327-330 ①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 见图 328 测量过程 ②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 p353 例:p205null 3.对测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 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制定的程序更改。null三、考虑风险是决策的有效方法 1. “引言”中指出“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 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 2. “总要求”中中指出“组织应规定属本标准所确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在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 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3.“7.2.2测量过程设计”中指出“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 4. “在测量过程控制上花费的力量应与测量对组织的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性相匹配。 ” 5. “为确定和记录测量不确定度所做的努力应当与测量结果对组织的最终产品的质量的重要性相匹配。” 5. 管理职责 p181 5. 管理职责 p181 5.1 计量职能 组织应规定计量职能。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必要的资源以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并加以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要点 组织的职责: 规定计量职能 p262 最高管理者承担的职责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1.建立计量职能部门(计量职能部门可以是一个单独的部门或分布在整个组织中); 2.提供必要的测量资源; 3.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 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一) 计量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应: 1.制定体系文件; 2.建立测量管理体系; 3.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接上页(管理职责)接上页(管理职责)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 a)  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并转化为计量要求 b)  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 c)  能证明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 要点 p279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二) a.了解顾客对产品的要求; b.把产品的要求转化为对测量的要求; c.把测量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 d.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 e.证明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和测量能力能符合顾客的要求。 接上页(管理职责)接上页(管理职责)5.3 质量目标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应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判定客观准则、程序及其控制。 指南 在不同的组织层次,质量目标的例子(略) 要点 p282 制定质量目标 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三) 1.制定的质量目标应是可以衡量的; 2.应制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如,测量不确定度)的客观判定准则、程序及其控制方法; 3.质量目标应由组织的不同层次分别制定; 质量目标的例子: a)体系保证不会由于自身测量不准确而接收外单位提供的不合格材料、原料或产品;或拒收外单位提供的合格材料、原料或产品; b) 体系保证测量过程失控不超过一天就能被发现; c) 体系保证能够按规定的周期和时间完成所有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工作; d) 体系保证计量确认的记录清楚和不能随意涂改; e) 体系保证制定并能够完成对员工技术能力的培训项目; f) 体系保证测量设备完好使用,仃机时间减少到规定的百分比。 接上页(管理职责)接上页(管理职责)5.4 管理评审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测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包括改进测量过程(见第8章)和评审质量目标。应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 要点: p283 管理评审 1.最高管理者承担的职责(二) a.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 b.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 c.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 2.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四) a.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 包括改进测量过程和评审质量目标 c.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null 一、最高管理者在测量管理体系中起着关健作用 -3条 如,建立测量管理体系、规定计量职能、提供必要的资源、确保管理评审、保持体系的发展等。 二、计量职能部门在测量管理体系中承担看重要职责 -19条 如,制定体系文件;建立测量管理体系;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其中,保证测量过程能满足顾客要求、制定质量目标、组织管理评审等有新的要求。管理职责的重点 6. 资源管理 p1826. 资源管理 p182 6.1 人力资源 6.1.1 人员的职责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规定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并形成文件。 指南(略) 要点 :p294 人员的职责 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五) 1.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所有人员: 如,计量管理人员,计量技术人员,计量校准、验证人员,测试人员、检验人员、内审员等。不排除使用计量职能部门之外的专业人员。 2.应由计量职能部门规定其职责,并形成文件。 3.人员职责可用组织结构图、岗位说明书和作业指导书或程序来规定。 6.1 人力资源 6.1.2 能力和培训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以执行分配的任务。应规定所要求的专门技能。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提供培训以满足已识别的需要,保存培训活动的记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并予以记录。员工应认识到他们所承担的职责,清楚他们的活动对测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产品质量的影响。指南(略) 当使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 应进行充分和适宜的监督。 要点 接上页(资源管理)能力和培训 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六) a.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执行分配的任务; b.应规定专业技能要求; c.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保存培训记录、评价培训有效性; d.提高员工计量意识和责任感; e.使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应进行适宜的监督; f.提高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的能力可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来获得, 并通过测试和观察其表现来证明。接上页(资源管理)接上页(资源管理)6.2 信息资源 6.2.1 程序 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应形成必要详细程度的文件,并经确认,以确保正确执行以及实施的一致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现有的程序应经授权批准并受控。程序应现行有效,需要时可获得和提供。 指南(略) 要点 : p301 程序及其程序文件 1.程序文件可分为管理性文件和技术性文件两类; 2.程序文件详细程度应确保正确执行以及实施的一致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并经确认; 3.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现有的程序应经授权批准并受控; 4.程序应现行有效; 5.需要时,相关人员可获得和提供; 6.制定技术性程序的依据可以是已发布的标准测量方法或顾客、设备制造者的书面文件。 6.2 信息资源 6.2.2 软件 测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所用的软件应形成文件,并经识别和受控,以确保持续使用的适宜性。软件及其任何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和(或)确认,并经批准和存档。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有效。指南(略) 要点 : p306 接上页(资源管理)软件的要求 1.软件包括测量用的(也属于测量设备)和计算测量结果用的;软件有几种形式,如固化的(内置的)、可编程的或成品供应的软件包。 2.应形成对软件的管理文件,文件应经识别和受控;软件的控制可帮助保持测量的完整和有效,如通过复制件进行存档、非现场保存或采取其它保护程序的手段,以及保证其可获得和可追溯性等。 3.软件使用及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测试可能包括:病毒检查,用户算法程序检查,或必要时为达到要求的测量结果而做的组合测试。(成品供应的软件可以不要求测试)。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有效; 4.测量用的软件应经计量确认,并经批准和存档。 6.2 信息资源 6.2.3 记录 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信息的记录。应有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指南(略) 要点 : p307 接上页(资源管理)记录的要求和指南 1.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信息的记录; 2.应有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的程序文件; 3.记录内容如:确认结果、测量结果、采购、操作数据、不合格数据、顾客抱怨、培训、资格或其它支持测量过程的历史数据。 null6.2 信息资源 6.2.4 标识 应清楚地标识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测量设备和技术程序,可以单独地或集中地标识。应有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已确认用于某个特定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的设备应清楚地标识或受控,以防止未授权使用。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应与其它设备清楚地区分。 要点 :p315 接上页(资源管理)标识的要求 1.标识可分为: a.表示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该类标识应对所有的测量设备和技术程序清楚地标识出计量确认状态(如合格、限用、禁用等)。此标识可以单独地或集中地进行标识; b.表示某个特定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中的测量设备)的标识;该标识应清楚地标识测量过程(或过程中的测量设备)的特定状态(如受控、失控趋势、失控等)。 2.标识的作用是为了防止不了解情况时的错误使用; 3.应清楚地用标识区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与体系外的其它设备(如ABA分类管理标识、实验用等)null6.3 物资资源 6.3.1 测量设备 在测量管理体系中应提供并标识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备。测量设备在确认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测量设备应在受控的或已知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以确保有效的测量结果。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应包括在测量管理体系内。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保持和使用形成文件的程序来接收、处置、搬运、贮存和发放测量设备,以防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其计量特性。纳入或撤出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测量设备应有处理程序。 接上页(资源管理)对测量设备的要求 1.应提供满足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备,并加以标识(如设备一栏表); 2.测量设备在确认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 3.测量设备应在受控的或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 4.测量管理体系内还应包括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如,温湿度计) 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七) 1.应建立、保持和使用测量设备的程序文件; 2.文件应包括接收、处置、搬运、贮存和发放测量设备的程序; 3.文件还包括处理测量设备(如纳入或撤出体系)的程序; 4.目的是防止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 要点 p317 6.3 物资资源 6.3.1 测量设备 指南 由于计量要求的不同,测量设备能被确认用于某些特定的测量过程,而不被确认用于其它测量过程。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可以从产品的规定要求或被校准、验证和确认的设备的规定要求中导出。 最大允许误差可通过参考测量设备制造者公布的规范或由计量职能来设定。 测量设备的校准也可由负责计量确认的计量职能以外的组织进行。 标准样品(标准物质)的特性可满足校准要求。 接上页(资源管理)测量设备的指南 1.由于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不同,在某测量过程中使用并经计量确认合格的测量设备,不一定能用于其它测量过程; 2.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可以从产品的规定要求中导出;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中的最大允许误差也可参考测量设备制造厂公布的规范确定; 3.测量标准装置的计量要求可以从校准、验证和计量确认的技术规范中导出;计量要求中的最大允许误差也可由计量职能部门来设定; 4.测量设备的校准也可由外部实验室进行; 5. 标准物质可用于校准。要点 p317 6.3 物资资源 6.3.2 环境 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应形成文件。 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根据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应予以记录并用于测量结果。 6.3 物资资源 6.3.2 环境 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应形成文件。 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根据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应予以记录并用于测量结果。 接上页(资源管理)对环境的要求和指南 1.应制定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的文件; 2.影响测量结果的环境条件可包括温度、温度变化率、湿度、照明、振动、尘埃量、清洁度、电磁干扰和其它因素; 3.测量设备制造者通常给出测量范围、最大负载、环境条件限制等测量设备的技术规范; 4.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 5.应对环境条件造成测量结果的误差进行修正并予以记录。 要点 p321 接上页(资源管理) 接上页(资源管理) 6.4 外部供方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对外部供方为测量管理体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出要求并形成文件。应根据外部供方满足文件规定要求的能力对其进行评价和选择。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的准则并形成文件,并记录评价结果。应保存外部供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记录。 指南(略) 对外部供方的要求和指南 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八) 1.外部供方包括提供产品和提供服务两种; 2.应对外部供方提出要求并形成文件; 3.应对外部供方的能力进行评价和选择,并记录评价结果; 4.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外部供方的准则并形成文件; 5.应保存外部供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记录; 6.如果利用外部实验室进行检测或校准服务,外部实验室应当能按实验室标准,如ISO/IEC 17025证明其技术能力; 7.还需对外部供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按规定要求进行验证。 要点 p323 资源管理的重点 资源管理的重点一、资源包括: 6.1 人力资源 6.2 信息资源-程序、软件、记录、标识 6.3 物资资源-测量设备、环境 6.4 外部供方 二、资源是必不可少的 应由最高领导负责提供 三、资源也是产生测量误差的影响因素 计量职能部门要负责对资源进行管理 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 计量确认 7.1.1 总则 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见图2和附录A),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指南(略) 测量设备的操作者应得到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有关的信息,包括所有限制和特殊要求。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应适宜其预期用途。测量设备特性的例子包括(略) 计量确认的总要求 1.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计量要求。 2.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如果测量设备已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不必重新校准); 3.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见7.3.1),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应适宜其预期用途。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计量要求直接比较以实现计量确认。 4.计量确认程序应当包括验证测量不确定度和(或)测量设备误差在计量要求的允许限以内的方法。 5.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的例子包括:测量范围,偏移,重复性,稳定性,滞后,漂移,影响量,分辨力,鉴别力(阈),误差,死区。应当避免使用计量特性的定性表述术语,如“测量设备所要求的准确度”。 6.测量人员应得到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有关信息,包括所有限制便用和特殊要求;要点 p327 见附录A p192见附录A p192A.3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MEMC) 由于MEMC常常是由校准(或几次校准)和(或)测试决定的,计量确认体系中的计量功能应规范并控制所有这类必要的活动。校准过程的输入是测量设备、测量标准和说明环境条件的程序。校准结果必须包括测量不确定度表述。这是一个重要的特性,因为当评价使用这种设备的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时,它是一个输入要素。校准结果在计量确认体系中可以任何合适的方式文件化,例如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当校准是由外部完成时)或校准结果记录(当校准全部是由组织的计量功能完成时)。 测量的重要特性,例如测量不确定度,不仅取决于设备,也取决于环境、规定的测量程序,有时还有操作者的技能和经验。为此,在选择测量设备以满足要求时,考虑整个测量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具体的活动可以由组织或由有合适资格的人员执行,如计量学家执行。但这方面的考虑是组织的计量功能的职责。 A.4 验证和计量确认 校准后,在确认设备是否能满足预期用途前,将MEMC与CMR比较。例如,测量设备读数产生的误差与CMR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比较。如果误差小于最大允许误差,说明设备符合要求,能够确认使用。如果误差大于最大允许误差就应采取措施消除这种不合格,或通知顾客不能确认该设备。 这种MEMC与CMR直接比较,常常被称之为验证(见GB/T19000:2000)。虽然计量确认体系坚定地依靠这种验证,但也必须包括对整个测量过程的详细考虑和评审,以确保用这种设备进行测量并决定产品是否符合顾客要求这一活动的质量。null例: A.2 顾客的计量要求(CMR) 对于一个关键操作,要求反应堆中的压力控制在200kPa至250kPa之间。这个要求必须转换并表述成压力测量设备的CMR。这可能得出需要一台压力测量范围为150至300kPa,最大允许误差为2kPa,测量不确定度为0.3kPa(不包括与时间有关的影响)和在每个规定的时间周期的漂移不大于0.1kPa的测量设备。顾客将CMR与设备制造者规定的特性(明显的或隐含的)比较并选择与CMR 匹配最好的测量设备和程序。顾客可规定一个准确度为0.5%级量程为0-400kPa的特定供方的压力计。 A.3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MEMC) A.4 验证和计量确认 按A.2中的例子,假设经过校准,发现在200kPa时,误差为3kPa,而校准不确定度为0.3kPa,因此仪器不满足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在调整后,经校准发现误差为0.6kPa,校准过程的测量不确定度是0.3kPa。仪器现在满足最大允许误差要求,可以被确认能够使用(假设证明符合漂移要求的证据已经获得)。然而,仪器在提交重新确认时,应告知仪器顾客第一次校准的结果,因为在仪器被撤出使用以进行重新校准前,在产品生产中已经过一定时期的使用,可能需要采取纠正措施。接上页(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接上页(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 计量确认 7.1.2 计量确认间隔 用于确定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方法应用程序文件表述。计量确认间隔应经评审,必要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 每次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修改时,应评审其计量确认间隔。 计量确认间隔 1.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或改变的方法应用程序文件表述; 2.计量确认间隔应经评审。每次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修改时,应评审其计量确认间隔; 3.计量确认间隔必要时可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在确定是否修改计量确认间隔时,可利用以前确认的历史数据、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和测量过程统计控制的记录确定计量确认间隔; 4.校准间隔可以与计量确认间隔相等。 要点 p341 接上页(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接上页(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1 计量确认
本文档为【中启计量体系教材-内审员-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0945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2-17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