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F%B9客观心理学(节选)的一些补充

%AF%B9客观心理学(节选)的一些补充

举报
开通vip

%AF%B9客观心理学(节选)的一些补充 对客观心理学(节选)的一些补充 卢森 我们先想明白一件事然后再去做吗?行为受到的是意识和无意识的“共治”吗?似乎在“做” 的时候就算意识不明白,无意识也应该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否则发起这个行为的依据又是 什么呢?但在客观心理学看来,人本身作为一个物质实体首先应该肯定的是我们对于它(请 注意我用的是这个“它”)的运作的理解其实已经是它的运作的结果了,无论以意识还是无 意识作为行为的出发点,均是令这个主体本身空虚化的一个“借口”,妄图在实体之外寻求 支配实体运作的动因,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泛主观主义心理学...

%AF%B9客观心理学(节选)的一些补充
对客观心理学(节选)的一些补充 卢森 我们先想明白一件事然后再去做吗?行为受到的是意识和无意识的“共治”吗?似乎在“做” 的时候就算意识不明白,无意识也应该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否则发起这个行为的依据又是 什么呢?但在客观心理学看来,人本身作为一个物质实体首先应该肯定的是我们对于它(请 注意我用的是这个“它”)的运作的理解其实已经是它的运作的结果了,无论以意识还是无 意识作为行为的出发点,均是令这个主体本身空虚化的一个“借口”,妄图在实体之外寻求 支配实体运作的动因,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泛主观主义心理学或者哲学永远没有办法直接回 答“人”究竟是什么的原因所在。 意识和无意识这两个命名将作为一个实体的“人”进行了两种“人格化”的描述。我们是意 识的发起方还是接受方,或者两者都是?无意识是另一个“人格”在向我们发号施令吗?正 如“物质化”未能企及真正的物质实体而只是对物质的一种抽象的理解方式一样,“人格化” 仅是以我们所能理解的“人”的含义去对比作为实体的真正的“人”,以“泛主体化”来代 替“意义”、“法则”、“原因”对人进行一种阐释。我们真正遇到的困境是,这是我们的思考 仅有的“运作方式”,而“泛主体化”给出的“虚拟”的“主体”本身就是在“意义”之外 也没有“意义”的,因而我们无从回答“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物”的这种设定是否排斥掉了“人”,或者说“人”是否被放在第二位了呢?为什么不建 立一套“物学Matterlogy”来直接讨论物质呢?问题恰恰在于,对于物质的“思考”是被“属 性化”了的,而思考的发起方没有能够直接作为被“思考”的客体(意识无法反应意识本身), “人”从来没有被真正客体化过,因而从来没有真正被置入自然的序列之中。“思考”以特 定的方式反应物质世界本身蕴含着的“倾向性”,这才是从“人”这里走向物质世界的切入 点,也是把握“非属性化”的物质实体的关键所在,我将“思想”本身看作思考这一过程产 生的“废料”,而“产品”是隐含着的意义的展示。 我们将“人”进行一种“人格化或物质化”的理解和对物质世界的“人格化或物质化”其实 犯的是同一个错。比如说叔本华在《论自然中的意志》提到的“意志”,相当于把对“人” 的“泛主体化”延伸到物质那里,“泛主体化”本来就是对“人”的一种误解(意识、无意 识都像是有多个承载主体的这种讨论方式)。实质上在寻求一种理解能力之外的以“命名” 的方式虚置主体而试图对作为实体的“人”进行的“理解式”的把握。倘若真正将“人”当 作客观的“人”、“物”当作客观的“物”,也就不存在“人格化”和“物质化”这样的问题 了。 人是已知的物质世界最高级的形态(这点符合我们的直观感受),我们是“物质”的一种、 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但仅仅作这样的一个“静态”的描述是不够的。物质世界有其内源性 的“不满”因而“造就”了“人”,“人”象征着物质世界想要“自我认知”的“意愿”和“安 排”,同时“人”的产生意味着物质世界具备“自发”满足其“自知”这一“意愿”的“能 力”。言下之意是,物质世界产生的最初阶段并没有“一步到位”形成一个“终极”的状态 (一个不再需要有“变化”的“圆满”的状态),而我们处在的这种“渐进式”的物质世界 前进的“驱力”似乎是对于未实现“终极”的不满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 在客观的“人”的前提之下如何重新看待“精神”?1、“精神”作为“既成事实”的实现需 要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会是“静止”的;2、基于价值判断和取向的“精神性”是在“精 神”之外“意义”的一种表达,但它不能等同于“意义”或借此企及“意义”本身(我们能 意识到“正确”或“有价值”却不能直接指明它的“意义”所在);3、我们所能理解的“精 神”其实是对于作为“既成事实”的“精神”终结了“意义”以此种方式表达的可能的“不 满”,因而在“精神”上“永远(这里指的是“终极”的假设之前的状态)”也无法实现一种 绝对的、彻底的“满足”。这就是“精神”的“原貌”。 提及“人”的“局限”需要讨论三个层次:1、“人”所能理解的“局限”(这是将理解方式 上的“局限性”置于一种“无限”或者“任意”的状态的假设之后,引出的可控的、假的“局 限”。倘若我们真的能够明白我们所谓的“笨”,这种“笨”就已经被克服了);2、客观的“人” 在理解方式上的“局限性”(“笨”恰恰是“聪明”的“副作用”,“人”的“展示”必须以不 “圆满”的方式进行,否则就没有“展示”的意义、空间或者说是“机会”。比如所谓的“感 性”与“理性”之争,这一组看似对立的概念其实是一对双胞胎。“人”是在“产生”着“局 限”而非“拥有”); …… …… 3、同样是建立在“局限性”的理解方式之上的对于整个物质世界演进到“人”这一阶 段存在的“局限”的理解的“局限性”(只要说到“笨”似乎就预设有与之相对应的“聪明”, 其实这个“聪明”在那一时间点并不存在,物质世界绝无预先安排好了的“聪明”。处于一 个“动态”的时空的现实意义上的“人”是物质世界正要做出的“决定”,而非已经做出了 的“决定”。“局限”不能也不必直接揭示,因为“局限”本来就蕴含着给予其出路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和 依据。任何的“意义”与“法则”均需要由物质实体去承载它,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客观心理 学的“前提”和着力点)。
本文档为【%AF%B9客观心理学(节选)的一些补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8317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9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1-12-17
浏览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