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市化的国际研究

城市化的国际研究

举报
开通vip

城市化的国际研究城市化的国际研究 城市化已经成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最大影响的社会过程。直到最近,城市化几乎是唯一一个被看作是现代化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直接指标。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中国城市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两大驱动因素。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初期城市化动力机制分析 城市革命紧随新石器时代的革命(Neolithicrevolution),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0000-8000年的中东地区。在第一个城市诞生后的整个世纪中,事实上城市化进展缓慢,城市...

城市化的国际研究
城市化的国际研究 城市化已经成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最大影响的社会过程。直到最近,城市化几乎是唯一一个被看作是现代化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直接指标。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中国城市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两大驱动因素。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初期城市化动力机制分析 城市革命紧随新石器时代的革命(Neolithicrevolution),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0000-8000年的中东地区。在第一个城市诞生后的整个世纪中,事实上城市化进展缓慢,城市的区域很小,对周围的影响也不大。 在城市革命以后,中东和欧洲的城市化历史就变得复杂化。城市的第一次扩散发生在古希腊时代的公元1-3世纪(Pounds,1969)。随着古罗马帝国的兴起,城市生活方式很快在欧洲风行一时,但很少扩展到穆斯林世界。其后,城市生活随着古罗马帝国公园五世纪的衰落而衰落。 直到10-11世纪,城市发展在世界人类社会舞台上才变得重要起来。在12-13世纪,由于地方和长距离贸易发展,中世纪的城市(medievalcity)开始兴起。到中世纪结束时,今天欧洲的大多数城市都已经形成和发展起来。 初期城市化的机制主要在于:(1)在互惠的社会(theReciprocalsociety),交换是在无权力约束的情形下展开的,城市的分布和发展主要是以人口基础所决定。(2)当生产活动增加,剩余产品出现后,最早的平等主义社会结构(theegalitarianstructure)被人类社会的等级体系结构所取代,这就是所谓的城市等级再分布时期(therankredistributionstage),其特征是军事和宗教功能在城市中出现。(3)为了鼓励经济增长,贸易变得更加重要。第三次社会分工(thethirdsocietalchange)产生,以钱为中心的交换系统(themoney-exchangesystem)在城市发展起来,城市的贸易功能开始出现。(4)接着就出现了全球城市化的第四、第五时期,即: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和资本主义(capitalism)的发展。城市和经济为了进一步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与之相对应,殖民主义(colonialism)时期应运而生。 综观历史,城市化,尽管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但是其原始驱动力在这一时期始终保持不变。 2工业化背景下的世界城市化过程 18世纪世界城市化水平仅仅为3%左右。欧洲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的工业革命造就了现代世界城市化格局。主要在于:工业化带来大规模生产,改善了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食品保险技术、交通和通信技术,使人们有可能在拥挤的城市里生活。 2.1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与发展机制 在发达国家,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早期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与逐步的工业化和经济变化交织在一起,表现为自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现象。在这一时期城镇的劳动力需求表现为稳定的增长,而技术进步也允许农村的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市。总之,这一时期存在着从农村到城市的稳定的移民流。这一时期,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与工厂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相连结的工业资本主义使劳动者迫于工资而工作,资本家则控制生产手段,迫使劳动者出卖劳动力。与此同时,工厂制度也促进就业规模扩大,使生产迅速发展。由于这一时期城市的健康和卫生状况较差,城市人口增长并不太快,表现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一个平滑的过程,即:逐步的人口转移与经济结构变化相适应。这就是金期利·戴维斯(KingsleyDavis)的经典城市化曲线理论(Cycleofurbanization)。 非常重要的是,这种150年的相对渐增的城市化过程是与发达国家缓慢的人口变化交织在一起的。其后是商品的潜在市场变得重要时,晚资本主义(lateormonopolycapitalism)产生。在这样的条件下,公司可以扩展它的销售网络,使得工业集中度提高成为可能。 2.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与发展机制 二战以后,继发达国家城市化以后,世界城市化的主流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南美、亚洲、非洲的城市化进程尤为迅速。发展中国家自1945年以后出现了快速的城市化,整个城市化过程与经典的城市化曲线不相符。主要在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总人口快速增长,快速的城市化过程普遍表现为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就业机会增长与人口转型不相适应。 在发展中国家,尽管工业化也对城市化也有很强劲的影响,但是制造业在这些国家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在1960年代,发展中国家工业占GDP的比重大约在15.6%;到1980年代,发展中国家工业占GDP的比重也仅仅增长到17.5%;即使到西方国家进入反工业化时期,发展中国家工业占GDP的比重也才接近36%。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都已经超过了40%,甚至达到70%左右。这些统计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率,这种差距经常用“城市通货膨胀(urbaninflation)”或者“假城市化(hyperurbanization)”来表述。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相脱离,有许多原因所造成,主要有推和拉两方面的因素。推的因素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差,缺乏资本、技术和市场,劳动力向城市地区的流动加快,但与就业岗位增加和劳动力素质提高不相适应。拉的因素主要是城市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教育、市政等城市基础设施,成为知识青年向往的理想生活地区。从历史上看,市场和基础设施都在发展中国家门户城市集聚,因此也就导致了工业和商业的就业机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地区,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的迅速膨胀,城市住房、交通、犯罪和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一系列城市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和城市病也便应运而生。最终的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与贫困和人口爆炸相伴而生。 3第三世界城市化理论研究 西方学者关于第三世界城市化理论是建立在依附理论(Thedependencytheory)框架下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下述六个发展时期,与之相对应,也形成了六个城市化研究的理论框架。 3.1经典与传统方法(Classicaltraditionalapproaches) 第三世界城市化研究最初是建立在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dualisticstructure)基础上(Prebish,1950;Perroux1950;Myrdal,1957;Hirschman,1958)。由于产业部门的殖民主义导致不平衡增长,最终形成世界城市化在地理空间上的不平衡发展,从而派生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城市化模式。 自佩洛克斯(Perroux)1955年提出增长极的概念以后,海丝曼(Hirschman,1958)将城市地区的发展归纳为极化(Polarization)和滴流(tricklingdown)增长模式。理查森(Richardson)后来又提出极化倒置(Polarizationreversal)理论。赫特尼认为:海丝曼的思想可以被看成现代化理论(modernisationtheory)扩展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Hettne,1994)。现代化理论早期只是政治学的范畴,1960年代晚期地理学家才把它捡起为我所用(Soja,1968,1974;Gould,1970;Riddell,1970)这些工作被用地图表示或者采取多元统计方法,也就是“现代化面”(modernisationsurface)的表述(Gould,1970)。 后来,赫德森将经典的扩散理论运用到城市体系研究之中(Hudson,1960)。贝利(Berry,1973)对创新的增长递减符合等经扩散过程(hierarchicalffusion)进行了研究。 3.2自上而下的发展范式(thetop-downparadigmofdevelopment) 上述研究多是在不平衡增长、现代化、创新扩散、变化的城市等级体系等框架下对第三世界城市化进行研究,斯托尔将其归类为自上而下的发展范式(StohrTaylor,1981)罗斯汤(Rostow,1960)经典的经济增长阶段(TheStagesofEconomicGrowth)将城市作为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3.3历史主义方法(Thehistoricalapproaches) 与海丝曼相反,同一时期的瑞典经济学家岗纳·迈尔多尔(GunnarMyrdal,1957)则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区域、个人收入和福利的不均衡性,累积理论(theoryofcumulativecausation)可用于解释贫困曲线。移民的反流效应(Backwasheffect)是贸易和资本朝着经济的主要增长点集聚的结果,这时候社会需求增加,要求城市设施增长,核心区逐渐形成。随着扩展效应(spreadeffects)的出现,对边缘地区农产品和原材料的市场也随之增长,迈尔多尔认为这种自由市场经济的力与反流效应不相符合,从而导致资本主义体系为了缓和日益增长的区域不平衡而采取强有力的国家调控政策(Hollier,1988)。 毫无疑问,社会剩余产品和发展在转型社会中都可能成为极化的源泉,这一观点在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被许多学者所认同。美国规划师菲雷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core-peripherymodel)最为大家熟悉(Friedmann,1966)。 核心-边缘理论框架的主要思想在于:生产要素从边缘向中心转移,边际生产力最高,经济发展将使区域收入和福利差异逐步缩小。范斯(Vance,1970)在此基础上,通过历史的考察,总结出北美城市体系演化模式,称为重商主义模式(mercantilemodel)。在加勒比这样的农业经济发达地区,重商主义的城市体系的地区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农业城市模型(Plantopolismodel)。 重商主义城市体系模型和农业城市模型都强调: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体系的发展从属于依附型城市化(dependenturbanization)理论。按照这个理论框架,港口和其他城市成为社会剩余产品经济活动的焦点。国际经济是支撑这种不均衡和社会剩余产品空间集聚的载体。 3.4激进主义政治经济学——依附方法论(Theradical-politicaleconomy-dependencyapproach) 重商主义模型和农业城市模型可以被看作是14世纪以来全球相互依赖发展的一种地理描述。依附学派(dependenciaordependencyschool)尤其将它们纳入现代化的框架之中。与欧洲中心发展论(Eurocentricdevelopmentthinking)相对照,依附理论也成为第三世界城市化研究的主流声音,主要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结构主义者,如贝德福德·普雷毕施和卡多索(BeckfordPrebish,Cardoso)。 依附理论主要涉及安德列·岗纳·弗兰克(AndreGunderFrank)的工作,他是芝加哥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出来的经济学家,其著作“资本主义与拉丁美洲的不发达”(Frank,1967),主要强调发达和不发达是相对而言,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产生的矛盾的结局。发展中国家不是由于它们的自然、资源条件差而不发达,主要是由于世界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恶果。“不发达”是“发达”的直接输出。“不发达的发展”与重商主义模型和农业城市模型具有很强的联系。都市极核(metropoles)实际上是依靠类似于卫星区(satellites)发展的,巴西东北部和印度西部长期不发达就是这个道理(Frank,1966)。 从历史的角度看,依附理论了资本主义为主体的世界体系中的依存关系链。透过这个关系链,可以看到剩余价值的转变和不平衡交换的过程是从农村扩展到城镇、区域中心、国家首都和国际大都市等。贸易总是与高一层的城市链相连接,从而导致社会剩余价值在大城市地区的集聚(Harvey,1973;Castells,1977)。 韦乐斯坦(Wallerstein,1974,1980)强调世界经济体系的存在(Taylor,1986):核心国(thecorenations)主要工业品生产者,边缘国(peripheralstates)主要农产品生产者,还有半边缘国(semi-peripheries)则日益希望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地位从而提高工业品的生产地位。 从此以后,依附学派(dependenciaordependencyschool)将城市化纳入现代化的框架之中,依附理论也就成为第三世界城市化研究的主流。 3.5自下而上的发展范式(Thebottom-upparadigm) 从1970年代中期以来,自由主义者和激进主义者都对自由而下的城市化发展政策进行批评,尤其是对增长极政策。菲雷德曼和纳维(Friedmann,Weaver,1979)通过区域规划与实践演化的最重要的一本书《国土与功能(TerritoryandFunction)》最具代表性。 自从1975年以来,以农村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成为研究的重点,称为“自下而上”发展战略(Developmentformbelow),其基本原理是基本需求首先必须与实际的国土相适应。立足本身的资源(Selectiveregional/territorialclosure),通过增加自力更生的能力(self-sufficiencyreliance)而获得发展。 沃尔特·斯托尔(WalterStohr,1981)认为:自下而上发展战略不是单一的战略,它与专门的社会、文化、历史、机构框架相关。简单地说,发展应该根据本地域的条件,鼓励临近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流动。 3.5后现代主义方法(postmodermapproach)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发展战略随着全球化的趋势有所变化。因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剩余产品并不都集中在每一个高层次的城市,而是集中在相对低等级的、需要这类资源的城市上,从而弱化来自国家的控制和政治中心的干预。 这一新的城市化发展趋势与后现代时代(thepostmodemage)联系在一起。后现代实际上就是要改变以国家现代化为主流的时代,包括对现代主义的拒绝,回归到前现代时期的形式或者产生明显的新的后现代形式(Urry,1990;Harvey,1989)。 与之相对照,后现代世界潜在包括了多元化的方法论,有更多的其他相关的声音和文化,非常强调自下而上,非等级体系增长战略,鼓励脱离国际趋同,把任何一个区域都当作世界有机组成的一部分,而且增长点则处在小地方,而不是大地方;处在边缘区,而不是核心区。 尽管后现代主义在许多方面被看作涉及到小范围、非等级体系发展和变化的自由主义的作用力,但是也存在其他的一些方面。后现代消费主义包括消费至上理念,粗放型商业经营,消费美化涉及到的艺术、文化、招牌(Signs)、蓄积(hoadings)和广告、通讯等对城市化的影响(Cooke,1990)。为了适应国际商务的需要,城市化历史可能被重写,这也可能导致进一步的外部控制和开发以及新殖民主义(Robins,1989;Massey,1991)。 后现代可能是晚资本主义的结果,跨国公司和旅游产业成为对城市化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后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势必也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社会。新世界秩序重构既影响了全球城市体系框架,也可能会影响社会剩余产品在城市集中的趋势(Potter,Unwin;1995)。, 4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城市化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一个全球统一的大市场正在形成。伴随着这一进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分工和一体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时,国际竞争也由单一的竞争演化为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并且这种更高层次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城市之间的竞争。 4.1全球化及其特征 全球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征:(1)全球性资本充快速增长;(2)不同国家的文化产品随处可见;(3)国家不再是唯一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思想的实体;(4)所有经济活动、文化、信息的跨界连接;(5)通讯媒介产生交流和流动。可见,全球化不仅仅表现为经济的全球化,它还包括文化的全球化、技术的全球化以及政治的全球化。 ——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全球的生产方式。生产系统与全球金融和全球市场相连接,制造业发生全球性转移,导致了全球性生产和全球市场的扩展以及全球资本的流动。外来投资成为重要的因素,而跨国公司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工迅速,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相继产生。 ——文化的全球化。商品、资本和信息的全球化,使得种族、语言和宗教的去地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尤其是美国化倾向明显,美国产品(CocaCola,Nike,Apple-Mac,HolidayInn)文化家喻户晓,媒体文化(CNN新闻、谈话秀、肥皂剧、好莱坞电影)充斥屏幕,麦当劳快餐链锁店建成全球网络。 ——科技的全球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信息科技(IT)、计算机、机械人、电讯、生物工程、材料科学等成为研究的热点。 ——政治的全球化。国家在全球市场中的作用被削弱,国际组织(IMF,世界银行、WTO)作用则日益明显。 4.2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全球化给世界城市化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全球化程度高的地区经济成长迅速,新领域得到发展,新网络获得延伸,城市得到重振(如柏林、维也那等);另一方面,远离全球化的地区、国家、城市和个人的边缘化倾向明显,经济两极分化,其最终结果是全球化导致区域变迁。全球制造业生产依赖于全球资源,全球性转包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成为主流,例如IBM微机在美国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在台湾组装,元器件则在太仓生产。发达国家的除工业化(Deindustrilization)使得服务业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伴随着除规则化和私有化迅速;伴随着除规则化和私有化(NationalDeregulationandPrivatization)的过程,福利国家制度转向市场扩大和资产管理。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促进时空关系压缩,这使得跨国公司通过技术联盟实施跨国发展。国际金融由固定汇率(美元为基础)转向弹性汇率,股汇市场发展产生对冲基金,形成全球资本(GlobalMoney)。这种资本的流动性、不确定性、全球性以及竞争性促进了流动空间的形成。 全球化正在导致城市与区域的空间重构(SpatialRestructure)。全球产业网络(地方组织、地方机构和商会)与(半官方)孵化器、面对面交流(社会诚信、信息交换互惠)共同交织在一起,重造当地文化。学习-互动-创新、数据-信息-知识-个性化、信息密集区群聚(Cluster)效应、产业链的瓦解,全球化的不平衡发展和经济社会的极化效应,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对城市区(Cityregion)——网络城市(Networkcity)和全球区(Globalregion)的营造。 正因为如此,世界城市化趋势表现为不仅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显著增加,而且大城市的规模也急剧扩大。在1800年,世界上人口达到100万的城市只有一个;1920年代,世界上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24个;到1980年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增长到198个,差不多每20年就翻一番。到1990年,人口达到200万的城市就达到94个。 到20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8%,其中发展中国家集中了世界城市人口的60%,而且发展中国家有一半的城市人口居住在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发达国家城市发展模式与发展速度也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城市工业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使人口、资本、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向大城市和大城市周围地区集聚;另一方面,城市高收入阶层从中心区外迁,随之工业、服务业也出现郊区化倾向,城市由长期的向心集聚向相对分散的郊区化发展,大城市边缘新城镇大量涌现。 4.3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城市化研究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发展正成为世界城市化的标志。也就是说,尽管世界城市化过程已经存在6000年,但在最近的40年,其动力机制却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然而从世界城市化研究看,1980年代以来主要注重信息化和全球化对世界城市化进程影响的研究(Castells,1989;1994)。研究认为:世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与两个主要全球过程交叉相关(Chase-Dunn,1984;1989),第一个过程是经济全球化(Daniels,1991),第二个过程是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快速增长(Batten,1995)。相关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5结语 中国城市化过程既不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相吻合,也不同于第三世界工业化明显滞后于城市化,中国农村人口众多,流动人口数量巨大,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过程,我们通过上述城市化的国际研究表明:适合中国城市化模式和机理研究还没有可借鉴的理论。然而,中国已经加入WTO,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与日俱增,城市化正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重要特征。当代中国城市化研究需要回答这样的问题:(1)社会剩余产品(socialsurplusproduct)概念是否适合中国建立城市化理论框架?(2)用全球化和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ty)思潮可不可以解释中国不同地区城市体系的空间格局、发展过程以及典型城市地区的空间结构?(3)全球化过程是怎样影响中国城市的?而中国城市化又是如何响应全球化过程的?(4)用现有的城市化理论和发展理论能否进行中国城市化形态、过程和机制分析?这就期待中外学者共同努力一起来创建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本文档为【城市化的国际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4053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2-14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