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摘要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摘要

举报
开通vip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摘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第四次评估报告 第三工作组的报告 决策者摘要 2007年4月30日- 5月4日在泰国曼谷召开的IPCC第三工作组第九次会议正式批准了本摘要。 撰稿作者: Terry Barker,Igor Bashmakov,Lenny Bernstein,Jean Bogner, Peter Bosch,Rutu Dave,Ogunlade Davidson , Brian Fisher,Michael Grubb,Sujata Gupta,Kirsten Halsnaes,Bertjan...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摘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第四次评估报告 第三工作组的报告 决策者摘要 2007年4月30日- 5月4日在泰国曼谷召开的IPCC第三工作组第九次会议正式批准了本摘要。 撰稿作者: Terry Barker,Igor Bashmakov,Lenny Bernstein,Jean Bogner, Peter Bosch,Rutu Dave,Ogunlade Davidson , Brian Fisher,Michael Grubb,Sujata Gupta,Kirsten Halsnaes,Bertjan Heij, Suzana Kahn Ribeiro,Shigeki Kobayashi,Mark Levine,Daniel Martino,Omar Masera Cerutti,Bert Metz,Leo Meyer,Gert-Jan Nabuurs,Adil Najam, Nebojsa Nakicenovic,Hans Holger Rogner,Joyashree Roy,Jayant Sathaye,Robert Schock,Priyaradshi Shukla, Ralph Sims,Pete Smith,Rob Swart,Dennis Tirpak,Diana Urge-Vorsatz,Zhou Dadi 应按照以下方式引用本摘要: IPCC,2007:决策者摘要。气候变化2007:减缓。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的报告 [B. Metz, O.R. Davidson, P.R. Bosch, R. Dave, L.A. Meyer (编辑)]。英国,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和美国,纽约。 2 决策者摘要 目录 引 言 ..........................................................................................................................................3 温室气体(GHG)的排放趋势 .....................................................................................................3 短期和中期减缓(至2030年) .....................................................................................................9 长期减缓(2030年后) ...............................................................................................................15 政策、措施和行政干预手段 ..................................................................................................19 可持续发展和减缓气候变化 ..................................................................................................21 知识上的空白 ..........................................................................................................................22 尾框1: 关于不确定性的表述 ..................................................................................................23 A. B. C. D. E. F. G. H. 3 决策者摘要 A. 引 言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第三工作组的报告重 点考虑自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TAR)以来出版的 关于减缓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环境、经济和 社会方面的新的文献,以及《关于CO2捕获和封 存的特别报告》(SRCCS)和《保护臭氧层和全球 气候系统的特别报告》(SROC)。 在引言之后,本报告分为六个章节: 温室气体(GHG)的排放趋势 不同经济行业的短期和中期减缓 (至2030年) 长期减缓 (2030年以后) 政策、措施和行政干预手段 可持续发展和减缓气候变化 知识上的空白。 与各章节相对应的参考文献均在每一段结尾 处的方括号中作出标示。关于本决策者摘要中使 用的术语、缩略语和化学符号的解释,可参阅主 报告的术语表。 B. 温室气体的排放趋势 自工业化时代以来,全球温室气体(GHG)排放已增 加,其中1970至2004年期间增加70%(一致性高, 证据量充分)1 自工业化时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 GHG排放增加已导致大气GHG浓度显著增加 [1.3; 第一工作组的决策者摘要]。 在 1970年至 2004年间,按全球变暖潜势 (GWP)加权平均的CO2、CH4、N2O、HFC、 PFC和 SF6的排放量已增加了70%(在1990年 1. • • • • • • 2. • • 和2004年间增加了24%),二氧化碳当量(十 亿吨CO2当量) 2(图SPM.1)。上述各类气体的 排放以不同的速率增加。在1970年至2004年 间,CO2的排放增加了大约80%(在1990年- 2004年间增加了28%),在2004年,CO2的排 放占人为GHG总排放的77%。 在1970至2004年间,全球GHG排放的最大增 长来自能源行业(增长了145%)。在此期间, 源自交通运输的直接排放3增长了120%,工业 的直接排放增长了65%,土地利用、土地利 用变化和林业(LULUCF)4 的直接排放增长了 40%5。在1970至1990年间,源自农业的直接 排放增长了27%,源自建筑物的直接排放增 长了26%,后者大致保持在1990年的增长水 平上。然而,建筑行业具有高用电量,因此 建筑行业的直接和间接总排放(75%)比直接 排放大得多[1.3,6.1,11.3,图1.1和1.3]。 在1990至2004年期间,全球能源强度增加给 全球排放造成的影响(-33%)一直小于全球收 入增长(77%)和全球人口增长(69%)的综合影 响;二者均为造成与能源相关的CO2排放增 加的驱动因子(图SPM. 3a)[1.3]。在2000年 之后,能源供应的碳强度呈长期下降趋势出 现了逆转。国家间的人均收入、人均排放 和能源强度的差异依然显著(图SPM. 3)。 2004年,占世界人口20%的UNFCCC附件 一国家按等价购买力方法(GDPppp)6计算其 产值占世界国内总产值的57%,并占全球 GHG总排放的46%(图SPM.3)[1.3]。 《蒙特利尔议定书》7控制的臭氧损耗物质 (ODS)作为GHG气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 经显著减少。截止到2004年,这类气体的排 放大约占1990年水平的20% [1.3]。 一系列政策,包括有关气候变化、能 源 安 全8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已经在某些行业和 • • • • 每个标题下的陈述附有一个关于“一致性/证据量”的评语,其依据来自紧接其后列出的若干分段。这并非一定意味着“一致性/证据量”程度适用于每个分段。尾框1对这 种不确定性的表述作了解释。 二氧化碳当量(CO2-当量)的定义是相当于一种或多种混合均匀的温室气体释放后引起相同辐射强迫的CO2的排放量, 均乘以各自的GWP,以考虑它们在大气中存 留的不同时间[WGI AR4的术语表]。 每一章节中提到的直接排放不包括电力行业为建筑物、工业和农业用电所产生的排放或为交通行业提供燃油而在炼油过程中产生的排放。 在本报告中,“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这一术语用于描述由于毁林、生物质及燃烧、在伐木和毁林过程中由于生物质腐烂、泥炭和泥炭燃烧所造成的CO2、 CH4、N2O累计排放[1.3.1]。它所指的排放比毁林排放的含义更广,这类排放作为一个子资料集予以采用。本摘要报告的排放不包括碳吸收(碳清除)。 与其它行业相比,由于存在大的资料的不确定性,这一LULUCF总排放趋势的可确定性显著偏低,而毁林造成的排放作为一个子资料集。 2000-2005年期间全球性毁 林速率略低于1990-2000年期间的毁林速率 [9.2.1]。 在本报告中,GDPppp计算标准仅用于举例。关于等价购买力(PPP)和市场兑换率(MER)和 GDPppp的解释,详见脚注12。 哈龙、氯氟碳化物(CFC)、氢氯氟碳化物(HCFC)、甲基氯仿(CH3CCl3)、四氯化碳(CCL4)和甲基溴(CH3Br)。 能源安全指能源供应安全。 1. 2. 3. 4. 5. 6. 7. 8. 4 决策者摘要 许多国家有效地减少了GHG的排放。但是, 减排幅度仍不足以抵消全球排放的增长[1.3, 12.2]。 沿续现行的气候减缓政策和相关的可持续发展做 法,未来几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继续增加。 (一致性高,证据量充分) 根据SRES(非减缓)情景,预估在2000-2030年 期间全球基线GHG排放量将增加,增幅区 间为97亿吨CO2当量至367亿吨CO2当量(25- 90%) 9(框SPM.1和图SPM.4)。在上述各情 景中,预估到2030年甚至更长时间,化石燃 料仍在全球混合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因 此,预估在2000至2030年间能源利用过程中 的CO2排放量将在这一期间增加40-110%。 预估在能源CO2排放增量的三分之二至四分 之三将来自非附件一区域,预估到2030年这 些区域的人均能源CO2排放(2.8-5.1 吨CO2/人 均)在可持续性方面仍处在低于附件一区域 3. • 图 SPM 1: 1970-2004年期间按全球变暖潜势(GWP)加权平均的全球温 室气体排放量。用1996年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SAR)的100年GWP将 温室气体排放转换为CO2当量。(参阅UNFCCC报告指南)。包括来自所有 源的 CO2、CH4、N2O、HFCs、PFCs 和 SF6。 显示两类CO2排放,分别表示能源生产和利用产生的CO2排放(倒数第 二)和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CO2排放(倒数第三)[图1.1a]。 注释: 其它N2O包括工业流程、毁林/草原大火、污水和废弃物焚烧 其它指工业过程和草原燃烧产生的CH4。 生物能源生产和利用中排放的CO2。 伐木和毁林后残留的地表生物质的腐烂(分解)过程产生的CO2排放以及泥 炭燃烧和干泥炭土壤腐化过程产生的CO2。 以及占总量10%的传统生物质燃烧(假定90%源自可持续性生物质生产过 程)。用10%的燃烧后的生物质碳作为木炭进行订正。 根据全球林木火灾排放数据库的卫星资料求出的1997-2002年期间大范围森林 和灌木生物质燃烧的平均数据。 水泥生产和油气田天然气火炬。 化石燃料使用包括燃料储存过程产生的排放。 1. 2. 3. 4. 5. 6. 7. 8. 9 在本报告中假设的SRES 2000 GHG排放为398亿吨CO2当量,即:低于2000年EDGAR数据库报告的排放量(450亿吨CO2当量)。这主要是由于各LULUCF排放之间存 在差异。 5 决策者摘要 图SPM2:1970-2004期间按等价购买力(GDPppp)估算的国内总产值、一次能源总供应量(TPES)、CO2排放(源自燃料的燃烧、油气田天燃气火炬以及 水泥生产过程)以及人口 (Pop)。此外,虚线表示人均收入(GDPppp /Pop)、能源强度 (TPES/GDPppp)、能源供应的碳强度 (CO2/TPES)和经济生产过程中 的排放强度(CO2/ GDPppp)[图1.5] 图SPM3a:2004年按不同国家类别人口划分的区域人均温室气体排放分 布 (所有京都议定书涉及的气体,包括土地利用所产生的各类气体)。各 条块中标出的百分比表示各区域占全球GHG排放中的份额。[图1.4a]。 图SPM3b:2004年按不同国家类别的GDP等价购买力以美元为单位的区域 温室气体(所有京都议定书涉及的气体,包括土地利用所产生的各类气 体)排放的分布。各条块中标出的百分比表示各区域占全球GHG排放中的 份额。[图1.4b]。 6 决策者摘要 的人均排放水平(9.6-15.1吨CO2/人均)。根据 SRES情景,预估附件一国家的经济的人均 CO2排放量将有偏低的每GDP单位能源利用 率(6.2-9.9 MJ/美元GDP),低于非附件一区 域的能源利用率(11.0-21.6 MJ/美元GDP)。 [1.3,3.2] 自SRES10以来公布的基线排放情景大体上能够 与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提出的各基线情景 (2001年为250-1350亿吨CO2当量/年, 见图 SPM. 4) 相比。(一致性高,证据量充分) 自SRES以来的研究使用了一些排放驱动因子 的较低值,尤其是人口预估值。然而,对于 那些已包括新的人口预估的研究,其它驱动 4. • 因子的变化,如经济增长等,引起总体排放 水平的变化不大。在SRES以后的基线情景 中,到2030年,对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 区经济增长的预估低于SRES的预估幅度,但 是这仅对全球经济增长和总体排放产生一些 小的影响。[3.2] 气溶胶排放和气溶胶前体物的排放具有冷却 效 应11,预估这些排放将低于SRES报告排放 水平。[3.2] 已有的研究表明:对于GDP(MER或PPP), 换算率的选择并不明显地影响已预估的排 放,但只要使用一致的算法12。与对其它参数 的假定所造成的不确定性相比,即便存在差 异,差异也不大,如技术变化。[3.2] • • 图SPM4:根据IPCCSRES和SRES之后文献得出的200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预估的2030年和210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正如第3章所述,此图还显 示出SRES之后的各情景中排放的频率分布 (第5个、第25个百分位、中位数、第75和第95个百分位)。氟类气体包括 HFCs, PFCs和SF6 [1.3、3.2、图 1.7]。[编辑改动:图解中的下标] 各基线情景不包括超出现有政策以外的其它气候政策;较近期的研究与UNFCCC和京都议定书的内容存在差异。 见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报告,第10.2章。 自从TAR以来,就排放情景中使用不同换算率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使用了两种算法来比较国家间的GDP。在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国际贸易产品时,最好使用MER。在分析和比较 发展阶段有很大不同的国家间收入时,最好使用PPP。在本报告中的大部分货币单位用MER表示。这体现大多数有关减排的文献按MER进行校准。当用货币单位表示 PPP时,则用GDPppp表示。 10. 11. 12. 7 决策者摘要 框SPM. 1: 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的排放情景 A1:A1情景族描述了这样一个未来世界:经济增长非常快,全球人口数量峰值出现在本世纪中叶并随 后下降,新的更高效的技术被迅速引进。主要特征是:地区间的趋同、能力建设、以及不断扩大的文化 和社会的相互影响,同时伴随着地域间人均收入差距的实质性缩小。A1情景族进一步化分为3组情景, 分别描述了能源系统中技术变化的不同方向。以技术重点来区分,这3种A1情景组分别代表着化石燃料 密集型(A1FI)、非化石燃料能源(A1T)、以及各种能源之间的平衡(A1B)(平衡在这里定义为:在所有 能源的供应和终端利用技术平行发展的假定下,不过分依赖于某种特定能源)。 A2:A2情景族描述了一个很不均衡的世界。主要特征是:自给自足,保持当地特色。各地域间生产力 方式的趋同异常缓慢,导致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发展主要面向区域,人均经济增长和技术变化是不连续 的,低于其它情景的发展速度。 B1:B1情景族描述了一个趋同的世界:全球人口数量与A1情景族相同,峰值也出现在本世纪中叶并随 后下降。所不同的是,经济结构向服务和信息经济方向迅速调整,伴之以材料密集程度的下降,以及清 洁和资源高效技术的引进。其重点放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其中包括公平性 的提高,但不采取额外的气候政策干预。 B2:B2情景族描述了这样一个世界: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局地解决方案。在这个世界 中,全球人口数量以低于A2情景族的增长率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与B1和A1情景族相比 技术变化速度较为缓慢且更加多样化。尽管该情景也致力于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但着重点放在局地和 地域层面。 对于A1B、A1FI、A1T、A2、B1和B2这6组情景,各自选择了一种情景作为解释性情景,所有的情景均 应被同等对待。 SRES情景不包括额外的气候政策干预,这意味着不包括明确假定执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或 《京都议定书》排放目标的各种情景。 本框概述了引自“第三次评估报告”的SRES各种情景并经专门委员会逐行批准。 框SPM 2:减缓潜力和分析方法 已经形成了“减缓潜力”的概念,以评估相对于排放基线准所能够实现GHG减排的尺度,它建立在 一个给定的碳价水平上(碳价用已避免或减少二氧化碳当量排放的单位成本表示)。减缓潜力按“市场潜 力”和“经济潜力”作进一步的区分。 市场潜力是基于私人成本和私人贴现率13的减缓潜力,可预期这一潜力在预测的市场条件下发生, 包括当前已出台到位的政策和措施,同时注意到某些障碍限制了实际的碳吸收 [2.4]。 私人成本和贴现率反映私人消费者和公司的角度;关于更全面的描述,请参见术语表。13. 8 决策者摘要 (框 SPM.2 接上页) 经济潜力是考虑了社会成本、效益和社会贴现率14的减缓潜力,它假定市场效率因采取的政策和措 施而得到改善,障碍得到清除 [2.4]。 关于市场潜力的研究能够用来向决策者通报在现有政策和障碍下的减缓潜力信息,而关于经济潜 力的研究则表明:如果妥善的新补充政策落实到位,以清除各种障碍并包括社会成本和效益,那么可以 实现什么目标。因此,经济潜力一般大于市场潜力。 减缓潜力的估算使用不同类型的方法。有两大类 —“自下而上” 和 “自上而下”的方法,这两种方法 主要用于评估经济潜力。 自下而上的研究是基于对减缓方案的评估,突出强调具体的技术和规定。自下而上的研究一般是 针对行业的研究,这类研究将宏观经济视为不变。正如在第三次评估报告中,将各个行业估算进行综合 累计,为这类评估提供一个有关总体减缓潜力的估算。 自上而下的研究是从整体经济的角度评估各减缓方案的潜力。自上而下的研究使用全球一致的框 架和有关减缓方案的综合信息,并抓住宏观经济反馈和市场反馈。 自从第三次评估报告以来,自下而上模式和自上而下模式变得愈加类同,因为自上而下的模式均 融入了更多的有关技术减缓方案的信息,而自下而上的模式均纳入了更多的宏观经济反馈和市场反馈 信息,以及将障碍分析融入其模式结构。自下而上的研究对于某一行业层面的各特定政策方案的评估 尤为适用,例如提高能效的方案,而自上而下的研究则适用于评估跨行业的和整体经济范围的气候变化 政策,如:各项碳税和稳定排放的政策。然而,当前关于经济潜力的自下而上的研究和自上而下的研究 在考虑生活方式的选择方面以及在囊括所有外部因子(如局地空气污染)等方面均存在局限性。在某些区 域、国家、行业、气体、和障碍方面,这两类研究的代表性仍有局限性。预估的减缓成本中尚未考虑避 免气候变化的潜在效益。 社会成本和贴现率着眼于社会角度。社会贴现率低于私人投资者使用的贴现率;关于更全面的描述,请参见术语表。14. 框SPM 3:研究中关于减缓组合和宏观经济成本的假设 在本报告中,对关于减缓组合和宏观经济成本的各项研究的评估基于自上而下的模拟。大多数模 式使用总体最低成本方法对待各种减缓组合,并采纳普遍的排放交易,假定市场是透明的,无交易成 本,因此假定在整个21世纪期间各项减缓措施的实施是完善的。给出了某个特定时间点上的各项成本。 若不考虑某些地区、行业(如土地利用)、方案或气体,总体模拟结果则显示成本将增加。随着 各基线的降低,随着碳税的收入和拍卖许可证的收入的启用,并且如果包括了由此引发的技术学习,总 体模拟结果显示成本则将降低。这些模式并未考虑气候效益,一般也未考虑各项减缓措施的共生效益, 或公平性问题。 框SPM 4:模拟引起的技术变化 相关文献表明政策和措施可引发技术变化。在引发的技术变化基础上建立的各种方法应用于稳定研究方 面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仍存在一些概念性问题。在采用这些方法的模式中,实现某个给定的稳 定水平所需的预估成本有所下降,稳定水平愈低,成本降幅愈大。 9 决策者摘要 C. 短期和中期减缓(至2030年)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这两个研究均表明在未来几 十年对减缓全球GHG的排放有着相当大的经济 潜力,这一潜力能够抵销预估的全球排放增长或 将排放降至当前水平以下 (一致性高,证据量充 分)。 在下列两个表中表示了估算不确定性区间, 以体现各个基线的范围、技术变化的速度和针对 不同方法的其它因素。另外,不确定性还源于信 息的限制,不足以全面覆盖所有的国家、行业和 气体。 自下而上的研究: 2030年,根据自下而上的方法为本次评估 报告估算的经济潜力(参见框SPM.2)呈现在 后面的表SPM 1和图SPM 5A中。供参考: 2000年的排放等于430亿吨CO2当量。[11.3]: 5. • 研究结果表明具备净负成本15的减缓机遇具有 减排潜力:到2030年减排潜力大约为60亿吨 CO2当量/年。实现上述减排需要克服实施方 面的各种障碍[11.3]。 单靠一个行业或一项技术不能够应对整体减 缓的挑战。所有经评估的行业均对减缓总量 有贡献(参见图SPM 6)。针对各行业的关键性 减缓技术和做法见表SPM 3 [4.3, 4.4, 5.4, 6.5, 7.5, 8.4, 9.4, 10.4]。 自上而下的研究: 自上而下的研究对2030年的减排量作了计 算,见下表SPM2和图SPM5B。自上而下研究 报告中的全球经济潜力与自下而上研究相一 致(参见框SPM2),虽然在行业层面存在相当 大的差异[3.6]。 表SPM2中的估值根据各稳定情景反演,即: 朝着大气GHG浓度实现长期稳定的方向计算 [3.6]。 • • • • 在本报告中,如同在SAR和TAR中,净负成本方案(无悔机会)被定义为这样一些方案:其效益,如能源成本下降和局地/区域污染物排放减少,等于或超过其社会 成本,但不包括避免气候变化所产生的效益(见框SPM 1)。 15. 碳价 (美元/吨CO2当量) 经济潜力 (十亿吨CO2当量/年) 相对于SRES A1 B 的减排 (680亿吨CO2当量/年) (%) 相对于SRES B2 的减排 (490亿吨CO2当量/年) (%) 0 5-7 7-10 10-14 20 9-17 14-25 19-35 50 13-26 20-38 27-52 100 16-31 23-46 32-63 碳价 (美元/吨CO2当量) 经济潜力 (十亿吨CO2当量/年) 相对于SRES A1 B 的减排 (680亿吨CO2当量/年) (%) 相对于 SRES B2 的减排 (490亿吨CO2当量/年) (%) 20 9-18 13-27 18-37 50 14-23 21-34 29-47 100 17-26 25-38 35-53 表SPM 1:根据自下而上的研究估算的2030年全球经济减缓潜力。 表SPM.2:根据自上而下的研究估算的2030年全球经济减缓潜力。 10 决策者摘要 图SPM 5A:根据自下而上的研究估算的2030年全球经济减缓潜力。 (数据来自表SPM 1) 图SPM 5B:根据自上而下的研究估算的2030年全球经济减缓潜力。( 数据来自表SPM 2) 表 SPM 3:按行业划分的关键减缓技术和做法。行业和做法的排列无特殊顺序。非技术做法,诸如生活方式的改变,具有交叉性,故没有纳入本表( 但在本SPM第7段作了阐述)。 行业 当前商业上可提供的关键减缓技术和做法 预估2030年之前能够实现商业化的关键减缓技术和做法 能源供应 [4.3, 4.4] 改进供应和配送效率;燃料转换:煤改气;核电;可再 生热和电(水电、太阳能、风能、地热、和生物能);热 电联产;尽早利用CCS(例如储存消除CO2的天然气) 碳捕获和储存(CCS)用于燃气、生物质或燃煤发电设 施;先进的核电;先进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和海 浪能、聚光太阳能、和太阳能PV 交通运输 [5.4] 更节约燃料的机动车;混合动力车;清洁柴油;生物燃 料;方式转变:公路运输改为轨道和公交系统;非机动 化交通运输(自行车,步行);土地使用和交通运输规划 第二代生物燃料;高效飞行器;先进的电动车、混合动 力车,其电池储电能力更强、使用更可靠。 建筑业 [6.5] 高效照明和日光;高效电器和加热、制冷装置;改进炊 事炉灶,改进隔热;被动式和主动式太阳能供热和供冷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替换型冷冻液,氟利昂气体的回收和回收利用 商用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包括技术,诸如提供反馈和控 制的智能仪表;太阳能PV一体化建筑 工业 [7.5] 高效终端使用电工设备;热、电回收;材料回收利用和 替代;控制非CO2气体排放;和各种大量流程类技术 先进的能效;CCS用于水泥、氨和铁的生产;惰性电极 用于铝的生产 农业 [8.4] 改进作物用地和放牧用地管理,增加土壤碳储存;恢复 耕作泥炭土壤和退化土地;改进水稻种植技术和牲畜 及粪便管理,减少CH4排放;改进氮肥施用技术,减少 N2O排放;专用生物能作物,用以替代化石燃料使用; 提高能效 提高作物产量 林业/森林 [9.4] 植树造林;还林;森林管理;减少毁林;木材产品收获 管理;使用林产品获取生物能,以便替代化石燃料的使 用 改进树种,增加生物质产量和碳的固化。改进遥感技 术,用以分析植被/土壤的碳封存潜力,并制作土地使用 变化图 11 决策者摘要 到2030年,多种气体减排的宏观经济成本与逐 步稳定在445和710ppmCO2当量之间的排放轨迹 一致,与基线(参见表SPM.4)相比,根据估算宏 观经济成本处于全球GDP降低3%和有小幅增长 这一范围内。然而,区域成本也许与全球平均 值存在显著差异(一致性高,证据量中等)(见框 SPM.3:上述结果的方法和假设)。 大多数研究的结论是相对于GDP基线的 GDP下降幅度随着稳定目标的更加严格而加 大。 根据现有税制和收入支出,模拟研究表明假 设排放交易体系下的碳税收入或拍卖许可证 的收入用于促进低碳技术或现有税制的改 革,各项成本则会大幅度降低 [11.4]。 6. • • 假设气候变化政策促使加强技术变化这种可 能性的研究报告还可降低成本。然而,这可 需要更高的前期投入,以便实现其后的成本 减少[3.3, 3.4, 11.4, 11.5, 11.6]。 虽然大多数模式显示GDP有所损失,但是一 些模式显示GDP有所增长,因为这些模式假 设基线是非最优的,减缓政策提高了市场效 率,或者这些模式假设减缓政策可引起更多 的技术变化。低效市场的例子包括资源未得 到利用、税收扭曲和/或补贴扭曲[3.3, 11.4]。 仅与CO2减排相比,多种气体方法和纳入碳汇 一般可大幅度降低成本。 区域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假设的稳定 水平和基线情景。排放分配体系也很重要, • • • • (潜力为 <100美 元/吨 CO2当量: 24 -47亿吨 CO2 当量/年) (潜力为 <100美 元/吨 CO2当量: 16 - 25亿吨 CO2当量/年) (潜力为 <100美 元/吨 CO2当量: 53 -67亿吨 CO2当量/年) (潜力为 <100美 元/吨CO2当量 25-55亿吨 CO2当量/年) (潜力为 <100美 元/吨 CO2当量: 23 -64亿吨 CO2当量/年) (潜力为 <100美 元/吨 CO2当量: 13 -42亿吨 CO2当量/年) (潜力为 <100美 元/吨 CO2当量: 4 -10亿吨 CO2当量/年) 图SPM 6:按不同区域实现全球减缓的行业经济潜力估算,与行业评估中假设的各自基线相比,各项估值随从自下而上研究中得出的2030年碳价变 化。关于本图所示差异的完整解释,见11.3。 注: 全球经济潜力范围按行业逐一作了评估,结果见纵行。这些范围按终端用电分配排放,意指按终端行业计算用电所产生的排放,而并非按供电行业计算排放。 潜力估算受限于现有的研究数量,特别是针对高碳价位的研究数量。 各行业使用了不同的基线。对于工业,采用了SRES B2基线,对于能源供应和交通运输,采用了WEO 2004基线;建筑业采用了基于SRES B2和A1B之间的基线;对 于废弃物,利用SRES A1B驱动力来设立一个特定的废弃物基线,农业和林业采用主要以B2为驱动力的基线。 只显示了交通运输的全球总量,因为包括了国际航空业[5.4]。 未包括的类别为: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中的非CO2排放,部分材料效率方案,能源供应中的热力生产和热电联产,重型机动车,海运和高承载客运,建筑物的主要高 成本方案,污水处理,煤矿和煤气管道减排,能源供应和交通运输方面的氟类气体。对这些排放的经济潜力总量的低估幅度约为10-15%。 1. 2. 3. 4. 5. 12 决策者摘要 但是对于大多数国家,其重要程度低于稳定 水平[11.4, 13.3]。 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能够为所有行业中的 气候变化减缓做出贡献。管理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也能够发挥积 极作用。(一致性高,证据量中等) 生活方式的改变可减少GHG的排放。强调资 源节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可促 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这样既有公平性,又有 可持续性 [4.1, 6.7]。 教育和培训计划能够有助于克服市场在接受 能效方面的障碍,特别是与其它措施相结合 [表6.6]。 居住者行为、文化形态、消费者的选择以及 使用技术等方面的改变能够大幅度减少与建 筑物能源使用有关的CO2排放[6.7]。 交通运输需求管理能够支持GHG的减排,它 包括城市规划(能够降低旅行需求)、提供信 息和教育技术手段(能够减少汽车的使用,并 有助于提倡高效的驾驶方式)[5.1]。 在工业方面,管理工具包括了人员培训、回 报制度、定期反馈、现有规范文件的编制, 这些工具能够有助于克服工业组织面临的障 碍,减少能源的使用和GHG排放 [7.3]。 虽然各项研究使用了不同的方法,但是在所有经 7. • • • • • 8. 过分析的世界区域中,由于温室气体减排使空气 污染降低而对人类健康所产生的近期共生效益能 够达到相当可观的程度并可抵消相当一部分减缓 成本(一致性高,证据量充分)。 包括人类健康以外的共生效益,如:能源安全提 高,以及由于对流层臭氧浓度降低,农业增产和 降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将会进一步节省成本 [11.8]。 与孤立地对待有关政策相比,将降低空气污染政 策与气候变化减缓政策相结合则具有更大的降低 成本的潜力 [11.8]。 自第三次评估报告以来的文献证实:虽然碳泄漏 的规模仍未确定,但是附件一国家采取有关全球 经济和全球排放的行动也许有效(一致性高,证 据量中等)。 正如第三次评估报告16所指出的那样,在减缓 政策出台后,化石燃料出口国(包括附件一国 家和非附件一国家)可以预计出现化石燃料需 求下降和价格降低以及GDP增长放缓。这种 外溢效应17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附件 一国家政策有关的假定和石油市场的条件。 [11.7] 对碳泄漏18的评估仍然存在一些关键的不确定 性。大部分均衡模拟支持第三次评估报告的 结论,即整体经济的碳泄漏在5-20%之间, • • 9. • • 稳定水平 (ppm CO2-当量) 中位数 GDP减少d) (%) GDP减少的范围d), e) (%) GDP年平均增长率的减少d), f) (百分点) 590-710 0.2 -0.6-1.2 <0.06 535-590 0.6 0.2-2.5 <0.1 445-535g) 无 <3 <0.12 注: 对于某个给定的稳定水平,大多数模式显示GDP下降幅度在2030年之后会随时间而加大。长期成本还变得更加不确定。[图3.25] 基于使用各种基线的研究结果。 关于实现稳定的时间点,研究结果各异;一般而言,是在2100年或其后。 这是基于GDP的全球市场兑换率。 给出了分析资料的中位数和第10和第90百分位数。 年增长率下降的计算是基于延至2030年这一时段的平均减幅,即表示在2030年,GDP会下降。 报告GDP结果的研究数量较少,一般采用低值基线。 a) b) c) d) e) f) g) 表SPM.4:2030 a)年全球宏观经济成本估算,朝着不同的长期稳定水平方向b), c)发展的最低成本轨迹。 见第三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2001)决策者摘要,第16段 跨行业的减排溢出效应指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减排政策和措施对其它国家各行业的影响。 碳泄漏的定义是一些采取国内减排行动的国家在其境外的CO2排放值除以这些国家的减排值后得出增量。 见表SPM.1和图SPM.6 16. 17. 18. 19. 13 决策者摘要 但是如果低排放技术得到有效的推广,该值 会降低 [11.7]。 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工业化国 家能源基础设施的升级,以及促进能源安全的政 策在许多情况下能够创造实现温室气体减排19(与 基线情景相比)的机会。其它的共生效益取决于 国家的具体情况,但通常包括减少空气污染、改 善平衡贸易、为农村地区提供现代能源服务以及 增加就业等(一致性高,证据量充分) 由于能源厂和其它基础设施的资本金的长期 性,因此未来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决定将对温 室气体的排放产生长期影响,预计从现在至 2030年间投资将至少超过20万亿美元20。即便 尽早对低碳技术的投资变得具有吸引力,但 是低碳技术的普遍推广也许需要多年时间。 降低碳排放情景的初步估算显示若到2030年 全球与能源有关的CO2排放降至2005年的水 平上,则需要大规模的投资转向,尽管所需 的净额外投资的可能区间为从可忽略不计到 5-10%。[4.1, 4.4, 11.6] 提高终端能效往往比通过日益增加的能源供 应以满足能源需求的成本更低。提高能效还 可对能源安全、减少局地和区域空气污染和 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4.2, 4.3, 6.5, 7.7, 11.3, 11.8] 可再生能源能够对能源安全、就业和空气质 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即便与其它能源方案 相比成本较高,到2030年按20-100美元/吨 CO2当量的碳价计算,可再生电力可占供电 总量的30-35%,而2005年可再生电力已占 供电量的18%。[4.3,4.4, 11.3, 11.6, 11.8] 化石燃料价格越高,低碳替代燃料就越具有 竞争力,虽然对于投资者价格的不稳定性成 为一个非刺激因素。另一方面,常规石油资 源也许被告碳替代物取而代之,如:油砂、 油页岩、重油、以及从煤和天然气中提炼的 合成燃料也将变得更具有竞争力,这会导致 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除非生产厂配备碳捕获 和封存设备。[4.2, 4.3, 4.4, 4.5] 10. • • • • 即便与其它能源方案相比成本较高,已占 2005年供电量16%的核能到2030年按50美元/ 吨CO2当量的碳价计算将占到总供电量18%的 份额,但是安全、武器扩散和核废料仍成为 制约因素 [4.2,4.3,4.4]21 。 在地下地质构造中碳捕获和封存是一种到 2030年对减缓气候变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具 有潜力的新技术。技术、经济和 规章制度 食品安全规章制度下载关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关于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范本关于公司规章制度 方 面的发展将对实际贡献率产生影响 [4.2, 4.3, 7.3]。 交通运输行业22有多种减排方案,但其成效也许 会被该行业的增长抵消。减排方案面临许多障 碍,如: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和缺乏政策框架等。 (一致性中等,证据量中等) 改进车辆效率的措施可以节省燃油,这在许 多情况下具有净效益(至少对于轻型车辆), 但是由于其它消费考虑,如:车辆的性能和 大小,其市场潜力远远低于经济潜力。尚无 充足的信息用于评估重型车辆的减排潜力。 因此单凭市场力量(包括燃油成本)无法预期 实现显著的减排[5.3, 5.4]。 在着手解决交通运输行业中的GHG排放问 题方面,生物燃料也许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取决于生物燃料的生产路线。作为汽油 和柴油的添加剂或替代品,预估生物燃料在 2030年基线中将占交通运输燃油总需求的 3%。如果碳价达到25美元/吨CO2当量,这一 比例可能增至约5-10%,这将取决于未来的油 价、碳价和车辆的效率,并将取决于利用纤 维素生物燃料的技术成熟与否[5.3, 5.4]。 从公路向铁路、内陆河运和沿海海运转变以 及从低载量向高载量客运22转变的模式,以及 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和非机动车交通运输为 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机遇,但这将取决于当 地的条件和政策 [5.3, 5.5]。 民航业的CO2中期减排潜力在于提高燃油效 率,可通过一系列手段予以实现,其中包括 技术、运营和空中交通管理等。然而,预 计这类改进仅部分抵消民航排放的增长。该 • • 11. • • • • 20万亿 = 20000十亿= 1012。 奥地利不同意这一表述。 包括铁路、公路和海运集体中转运输和车辆集中调度。 20. 21. 22. 14 决策者摘要 行业的总减排潜力还需要考虑民航排放的非 CO2气候影响 [5.3, 5.4]。 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的实现减排通常会带来解 决交通堵塞、提高空气质量和增加能源安全 等共生效益 [5.5]。 提高新的和现有建筑物能效的方案19能够大大减 少CO2排放,并带来净经济效益。挖掘这一潜力 尚存在许多障碍,但是也会带来大的共生效益。 (一致性高,证据量充分) 到2030年,预估能够避免建筑行业中30%的 温室气体排放,并带来净经济效益 [6.4, 6.5]。 除了可以限制二氧化碳的增加之外,能效高 的建筑还可以提高室内和室外的空气质量, 提高社会福祉并提高能源安全[6.6, 6.7]。 全世界普遍存在建筑行业实现GHG减排的 机遇。然而,由于多种障碍难以实现这一潜 力。这些障碍包括技术的掌握程度、财政贫 困、可靠信息的高额成本建筑物设计中内在 的局限性以及需要采取一套政策和计划组合 方案[6.7, 6.8]。 在发展中国家,上述障碍的阻力更高,这使 发展中国家更难实现建筑行业的GHG减排潜 力[6.7]。 工业行业的经济潜力主要是在能源密集型产业。 工业化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均尚未充分利用已有的 各类减排方案 (一致性高,证据量充分)。 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工业设施是新建的,并采 用了单位能耗最低的先进技术。但是,在工 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大量的低能 效的旧设施。对这些设施进行改造能够显著 地减少排放[7.1, 7.3, 7.4]。 实际资本周转速率慢、缺乏财政和技术资源 以及企业,尤其与中小企业(SME),获取并 吸收技术信息的能力有限,这些均成为妨碍 • 12. • • • • 13. • • 充分利用现有减排方案的关键障碍[7.6]。 农业耕作作为一个整体能够以低成本方式19为增 加土壤碳汇、为减少GHG排放以及为提供能源 使用的生物质原料做出显著贡献(一致性中等, 证据量中等)。 农业减缓潜力有很大一部分(不包括生物能 源)源于土壤碳的固化,它具有很强的可持续 农业的协同作用,并能普遍降低对气候变化 的脆弱性[8.4, 8.5, 8.8]。 由于土地管理变化和气候变化,土壤中储存 的碳也许容易失去[8.10]。 在某些农业耕作体系中,减少甲烷和氮氧化 物排放也有相当大的减缓潜力[8.4, 8.5]。 尚无普遍通用的减缓做法清单;需要针对各 个农业耕作体系和种植结构对减缓做法作出 评价[8.4]。 来自农作物秸秆和专用能源作物的生物质可 成为重要的生物能原料,但它对减缓的贡献 大小取决于交通运输和能源供应对生物能源 的需求,取决于是否有水,还取决于产粮 和纤维作物的土地需求。普遍利用农业耕地 生产能源所需的生物质也许其它土地利用发 生冲突,并对粮食安全既能产生积极环境影 响,也能造成负面的环境后果[8.4,8.8]。 与林业相关的减缓活动能够以低成本19的汇大幅 度减少源排放并增加碳清除,而且这类减缓活动 能够与适应措施和可持续发展一并发挥协同作用 (一致性高,证据量充分)23。 总减缓潜力的大约65%(最高至100美元/吨 CO2当量)位于热带地区,能够通过防止毁林 实现总减缓潜力的50%[9.4]。 气候变化能够影响林业 (即:原生林和种植 林) 的减缓潜力,但其影响幅度和方向因区域 和次区域的不同而异 [9.5]。 能够设计和实施与林业有关的减缓方案,以 便与适应措施相配套,并能够在就业、产生 14. • • • • • 15. • • • 图瓦卢指出对在此提及“低成本”感到有困难,因为在第三工作组报告的第15页第九章中指出:“当考虑到土地的机遇成本时,森林减缓项目的成本将显著增加”。 工业废弃物见工业产业部分。 废弃物的GHG气体包括填埋和污水产生的甲烷、污水产生的N2O,以及化石碳燃烧后产生的CO2。 23. 24. 25. 15 决策者摘要 收入、生物多样性和水源保护、可再生能源 和消除贫困方面带来相当可观的共生效益 [9.5,9.6,9.7]。 消费后废弃物24对全球温室气体25排放的贡献不大 (<5%),但是废弃物行业能够为以低成本的温室 气体减排做出积极的贡献,并能够促进可持续发 展(一致性高,证据量充分)。 现行的废弃物管理规范能够有效地减少这一 行业的GHG排放:可通过商业途径获得一系 列成熟的和在环境方面有效的技术,用于减 排并为公共卫生和安全、土壤保护、防止污 染和当地能源供应带来共生效益 [10.3, 10.4, 10.5]。 通过节约能源和材料,最大限度减少废弃 物和回收利用均产生重要的间接减缓效益 [10.4]。 当地缺乏资金成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 家在废弃物和污水管理方面的一个关键的制 约因素。缺乏可持续技术也是一个重要的障 15. • • • 碍。[10.6]。 各种地质工程方案仍然处于推测阶段并尚未得到 证实,例如通过海洋肥化作用直接清除大气中的 CO2或将物质送入大气顶层以阻挡太阳光线,况 且这类方案具有未知的负作用风险。关于这些 方案的可靠成本分析估算尚未见发表(一致性中 等,证据量有限)[11.2]。 D. 长期减缓(2030年后) 为了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达到稳定水平,各 种排放一定会达到峰值后才开始下降。稳定水平 愈低,到达峰值的速度和随后下降的速度愈快。 今后二、三十年的减缓努力将对实现较低稳定 水平的机遇有大的影响。(见图SPM.5和图SPM. 8)26(一致性高,证据量充分)。 最近利用多种气体减排的研究对低于第三次 评估报告的稳定水平作了探讨[3.3]。 17. 18. • 类别 辐射强迫 (W/m2) CO2浓度c) (ppm) CO2当量浓度c) (ppm) 通过“最佳估值”气候敏 感性在工业化前基础上 的达到平衡状态全球平 均温度b), c) (ºC) CO2排放 最高峰值年份 d)(年份) 2050年全球CO2排 放的变化(2000年排 放的%)d) 评估情景 的数量 第一类 2.5-3.0 350-400 445-490 2.0-2.4 2000-2015 -85 ~ -50 6 第二类 3.0-3.5 400-440 490-535 2.4-2.8 2000-2020 -60 ~ -30 18 第三类 3.5-4.0 440-485 535-590 2.8-3.2 2010-2030 -30 ~ +5 21 第四类 4.0-5.0 485-570 590-710 3.2-4.0 2020-2060 +10 ~ +60 118 第五类 5.0-6.0 570-660 710-855 4.0-4.9 2050-2080 +25 ~ +85 9 第六类 6.0-7.5 660-790 855-1130 4.9-6.1 2060-2090 +90 ~ +140 5 合计 177 表SPM.5: TAR之后的各类稳定情景的特征 [表TS2, 3.10]a) AR4 WGI报告中详细评估了关于气候系统响应辐射强迫及其反馈的理解。碳循环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反馈影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特定稳定水平所需的减缓。预计这 些减缓增加了随着气候系统变暖而留在大气的人类排放的部分。因此可能会低估此处评估中为实现减缓研究中提供的具体稳定水平的减排量。 气候敏感度的最佳估值是3℃[WG 1 SPM]。 注意到达到平衡状态的全球平均温度与GHG浓度稳定时刻的预期全球平均温度不同,原因是气候系统的惯性。作为大部分的评估情景,GHG浓度发生在2100- 2150年之间。 范围对应的是后TAR情景分布的15-85%。给出了CO2排放量,因此多种气体情景能够与CO2单气体情景比较。 a) b) c) d) 第2段阐述了自前工业化时代以来的GHG历史排放。 各项研究就实现温室气体稳定的时间点有不同的结果;一般在2100年或之后。 有关全球平均温度的信息摘引自第四次评估报告中第一工作组的报告,第10.8章。在实现稳定很久之后,才达到这些温度。 平衡条件下的气候敏感度用于衡量气候系统对持续的辐射强迫。它不是预估,但它被定义为在二氧化碳浓度翻倍之后全球平均地表的变暖 [AR4 WG1 SPM]。 26. 27. 28. 29. 16 决策者摘要 经评估的研究包括一系列旨在实现稳定 GHG浓 度27的排放廓线。大部分研究采用 了最低成本方法并既包括提早减排也包括推 后减排(图SPM.7)[框SPM2]。通过利用气候 敏感性的“最佳估值”(关于不确定性的可能区 间,另见图SPM8)29,表SPM.5概括了不同稳 定浓度组合所需的排放水平以及相关平衡条 件下全球平均温度增幅28。将温室气体浓度 稳定在较低水平上并达到相关平衡的温度水 平将使排放到达峰值的时间提前,并需要在 2050年前实现更大的减排[3.3]。 • 通过部署一套技术组合能够达到经评估的稳定水 平范围,这些是当前可获得的技术和今后几十年 预计将成为商业化的技术。这一可能性假设各种 妥善而有效的激励机制已出台,以激励技术的开 发、获取、部署和推广以及克服相关的障碍。 (一致性高,证据量充分) 为实现稳定所需的不同减排技术的贡献率因 时间、区域和稳定水平的不同而异。 能效在针对大多
本文档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摘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4066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4
分类:生产制造
上传时间:2011-12-13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