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歌德关于斯宾诺莎的解释_兼论雅可比的观点

歌德关于斯宾诺莎的解释_兼论雅可比的观点

举报
开通vip

歌德关于斯宾诺莎的解释_兼论雅可比的观点 3  本文作者生于 1958 年。1989 年在德国慕尼黑大 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之后留校执教。这是 1998 年他在慕尼 黑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 学科与流派 歌德关于斯宾诺莎的解释3 ——兼论雅可比的观点 〔日〕佐佐木循一  李永平 译   今天, 在日耳曼语言文学中, 谈论歌德的 斯宾诺莎主义实属一桩冒险的尝试。因为自 鲁·克·齐默尔曼的研究以来, 歌德研究中 普遍流行着一种基本理解, 认为对歌德世界 观产生巨大而持久影响的, 乃是折衷主义2新 柏拉图主义的宇宙起源学说, 以及他青年时 代从炼金术和犹...

歌德关于斯宾诺莎的解释_兼论雅可比的观点
3  本文作者生于 1958 年。1989 年在德国慕尼黑大 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之后留校执教。这是 1998 年他在慕尼 黑大学所作的学术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 学科与流派 歌德关于斯宾诺莎的解释3 ——兼论雅可比的观点 〔日〕佐佐木循一  李永平 译   今天, 在日耳曼语言文学中, 谈论歌德的 斯宾诺莎主义实属一桩冒险的尝试。因为自 鲁·克·齐默尔曼的研究以来, 歌德研究中 普遍流行着一种基本理解, 认为对歌德世界 观产生巨大而持久影响的, 乃是折衷主义2新 柏拉图主义的宇宙起源学说, 以及他青年时 代从炼金术和犹太教神秘教义中所获知的流 出说, 至于斯宾诺莎和其他思想家则几乎不 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此外, 由于歌德在自然 研究中使用了那些炼金术2犹太教神秘教义 的术语, 因而他的文学作品近来也常常被归 诸于这一解释模式。 当今的歌德研究——不仅秉承着歌德本 人的博大精深, 而且也淹没在浩如烟海的研 究资料中——相信已经找到了一把钥匙, 通 过其对“犹太教神秘教义”的还原, 便可启开 通往歌德极其错综复杂的精神史背景的门 径。这一信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显然也得到 了那些具有神秘主义2自然主义倾向的歌德 读者的赞同。尽管社会2历史主义和新实证主 义的问题意识日益增长, 尽管对文学科学的 方法论有各种各样的反思, 但自然科学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的“重新发现”, 以及与此密切关联的向神秘 性还原的解释方法, 至少在四分之一多世纪 的时间里, 一直标志着当今歌德研究的特征, 即使一些重要的日耳曼学者, 如 F1 森格勒 和 K1R 1 曼德尔科夫, 都曾从各自不同的立 场出发, 迫切地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那些勉勉强强具有自然 科学知识的歌德研究者放弃他们的“一知半 解”和“向歌德的自然图像的简单回归”。由于 自然科学知识的贫乏, 而且也由于对其他重 要因素的轻视, 这种研究倾向完全掩盖了歌 德处身于其中的精神历史关联和社会历史现 实。虽然不能否认, 歌德青年时代曾受到炼金 术2犹太教神秘教义世界观的影响, 并在自然 研究中使用过出自这一世界观的术语, 但问 题在于, 人们是否可以把几乎所有的一切都 归溯于此, 而使自己的研究受到局限。即使是 包括诗学2文学史因素在内的精神2社会历史 因素, 也只有当它们在现实思想中被相互关 联和系统性地把握时, 才可能具有科学的性 质。无论从哪个方面看, 歌德虽然算不上一个 系统的思想家, 但不管是片面还原的方法, 还 是片面描述的方法, 对歌德来说都不具有创 造的科学性。 齐默尔曼的研究并不是突然出现的。狄 尔泰就曾从其所谓的“精神史”观点出发, 以 一种描述的方法宣称:“歌德从来就不是一个 斯宾诺莎主义者。”①这样, 狄尔泰便为“封 闭”的歌德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 在这条道路 上, 社会历史的、新实证主义的、方法论的、诗 学2文学史的歌德研究始终是不予考虑的, 而 且此类研究常常被回避。狄尔泰试图将德国 “古典人道主义”与文艺复兴的自然主义 (如 乔尔丹诺·布鲁诺) 和沙夫茨伯里的朴素泛 53 《国外社会科学》二○○○年第一期  神论置于一种更加紧密的关系之中, 并把它 同斯宾诺莎主义分割开来。毫无疑问, 许多自 然哲学的精神倾向都对歌德产生过影响。可 是, 狄尔泰却忽视甚至不愿看到, 在歌德生活 的时代, 特别是 18 世纪 80 年代以后, 斯宾诺 莎进入了德国哲学关注的中心。不仅重要的 哲学家, 如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 而且 还有文学家, 如莱辛、哈曼、赫尔德、拉瓦尔 特、歌德、荷尔德林、诺瓦里斯、弗·施莱格尔 和海涅, 都曾深入地研究过他的哲学体系。尤 其是雅可比, 他在 1785 年通过“泛神论的论 争”将一直藏身在隐身帽下的斯宾诺莎主义 昭示于天下。 在当时的学术界中, 几乎每个人都直接 或间接地研究过斯宾诺莎的学说, 并表明他 们自己对这一哲学体系的赞成或反对的态 度。当时, 这个哲学体系被视为最完善的体 系, 而且还包含着近代哲学史发展的中心问 题。对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 斯宾诺莎 主义是他们世界观的试金石。 只要不反对歌德的斯宾诺莎主义, 而是 在与其他人的态度, 尤其是与雅可比的态度 的比较中, 以语文学的方法客观地探讨歌德 对斯宾诺莎学说的态度, 才能在真正的“精神 史”意义上充分地了解在德国出现的那个富 于创造性的时代以及歌德与这一时代的关 系。在歌德那里, 人们通常把他的斯宾诺莎研 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 1773 年前后, 80 年代 中期和 1811 至 1812 年。他对斯宾诺莎的哲 学解释主要限定在 80 年代中期。第三阶段的 斯宾诺莎研究, 虽然是由雅可比和谢林之间 的哲学争论引起的, 但在对斯宾诺莎著作的 重新阅读中, 几乎没有留下一点哲学解释的 痕迹, 相反倒是促发了在《诗与真》中对他与 斯宾诺莎第一次遭遇的自传性描写。这种回 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重建第一阶 段。 如果考虑到歌德对斯宾诺莎的间接了解 的重要性, 第一阶段当然也可以延伸到 1773 年之前。尽管歌德在哲学上尚不成熟, 尽管他 主要把神学解释作为其斯宾诺莎解释的出发 点, 但第一阶段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它明 确地指出了歌德后来对斯宾诺莎主义进行哲 学解释的方向。 在以往语文学研究的视野所达及的范围 内, 歌德的斯宾诺莎阅读可在 1773 年 5 月 7 日写给弗里德里希·赫普夫勒的信中得到证 实:“您的斯宾诺莎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可以 对他保留一点记忆吗?我只是要看一看, 我跟 随这个人在他的矿井和地道中能走多远。”② 但在 1770 年 1 月至 1771 年底的日记体札记 《大事记》中, 歌德已经提到了“斯宾诺莎主 义”这一概念。这些读书摘记和心得表明青年 歌德的兴趣是十分广泛的, 不过兴趣的各个 主题彼此很少关联, 并且是用不同的, 然而却 并非总是完美的语言方式来表达的。这些札 记中的许多关于自然哲学的笔记常常被用来 证明炼金术2新柏拉图主义的自然学说对青 年歌德的影响。 实际上, 在这个总体看来具有泛神论倾 向的阶段, 歌德更偏爱的是斯宾诺莎主义之 前的流出说。“将上帝和事物的本质分开来谈 论, 就如同我们思考肉体和精神, 同样是困难 和危险的。我们只有通过肉体才能认识精神, 只有通过精确观察自然才能认识上帝。因此, 指责那些以极端哲学的、理性的推论将上帝 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人的荒谬性, 在我看来 本身就是荒谬的。一切存在的东西都必须与 上帝的本质相关联, 因为上帝是唯一的存在 者, 并包容一切。⋯⋯整个古代都是这一观 点, 对此我表示高度的赞赏。使我能够证明这 些伟大人物的观点是, 流出说的体系与正直 的理性在极其广阔的程度上达到了一致性, 虽然我不想赞同任何学派, 并对斯宾诺莎主 义天生就是这一最纯粹学说的完全不同的兄 弟深感遗憾。”③ 《大事记》中的这些拉丁文句子被认为是 对约·阿·法布里修斯的一神论观点的反 驳。在一部当时广泛流行的著作《古代目录 学》中, 法布里修斯认为, 相信上帝不仅是最 63  歌德关于斯宾诺莎的解释——兼论雅可比的观点 高的原因和造物主, 而且也置身于万物之中, 乃是一个错误。在他那里, 正像芝诺、亚里士 多德等人一样, 普罗丁, 尤其是斯宾诺莎被看 成是这一泛神论信仰的代表。但在歌德的评 论中, 引人注目的是, 一方面, 他对斯宾诺莎 主义的评价恰恰是否定的, 另一方面, 通过对 法布里修斯的反驳, 又显然为泛神论的原则 作了辩护。自M 1 博拉歇尔的研究以来, 一种 普遍的看法是: 歌德那时仍局限在一般的“斯 宾诺莎评判”之中。然而, 就斯宾诺莎在宗教2神学方面对青年歌德的重要性而言, 博拉歇 尔的见解是值得怀疑的。正如上面所指出的, 歌德最初阅读斯宾诺莎不可能早于 1773 年 5 月, 因此可以认为, 直到那时为止歌德对斯 宾诺莎只有间接的认识。除了法布里修斯的 《古代目录学》和皮尔·贝尔的《历史与批评 词典》外, 他了解斯宾诺莎的主要来源还有 1769 年所阅读的 G1 阿诺尔德的《无偏见的 教会与异教徒史》, 在这之后便是从 1770 年 1 月至 3 月撰写《大事记》的拉丁文部分。关 于阿诺尔德的著作, 老年时期的歌德写道: “在这方面, 我从手头一本重要书籍受到很大 的影响。作者不仅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历史学 家, 而且虔诚和富于情感。他的意趣和我合 拍。他的著作之所以使我特别喜欢, 就是书中 许多被世人视为痴狂或无神论的异教徒, 都 给我留下一个好印象。”④《无偏见的教会与 异教徒史》表达了这样一种悖论的观点, 即在 个人虔诚方面, 那些被教会宣判为异教徒的 人, 实际上是更好的基督徒。同斯宾诺莎《神 学政治论》中的命题一样, 它也主张教会权力 与国家权力的分离。青年歌德的一系列宗教 文章表明, 这部著作对歌德宗教2神学的斯宾 诺莎形象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根据歌德自 己在《诗与真》中的陈述, 1771 年夏季, 他曾 在斯特拉斯堡大学撰写的博士论文中, 主张 国家优先于教会。此外, 歌德在其他许多宗教 文章中, 完全是按照《神学政治论》的思想来 解释“十戒”和宗教“宽容”的。鉴于在宗教2神 学方面对斯宾诺莎的高度评价, 歌德在《大事 记》中关于斯宾诺莎主义的批判性观点很难 归诸于“斯宾诺莎评判”。相反, 倒是这种评判 促使歌德对斯宾诺莎作出肯定的评价。歌德 的斯宾诺莎研究的第一阶段, 说到底就是肯 定流出说在世界观上优先于一元论。在《大事 记》中, 歌德虽然为布鲁诺辩护, 但可以肯定 的是, 他那时对布鲁诺的学说几乎一无所知, 即使后来, 他的了解也不过是一鳞半爪, 很可 能他的辩护只是对贝尔的批判所作出的反 应。在《历史与批评词典》中, 贝尔在一元论方 面将布鲁诺和斯宾诺莎相提并论。而歌德之 所以为布鲁诺、而且也为斯宾诺莎辩护, 恰恰 是因为这两个人代表着广义的泛神论。 尽管这一阶段的歌德对宗教2神学推崇 备至, 但在泛神论的世界观范围内, 他更看重 流出说, 而不是一元论。显而易见, 歌德对斯 宾诺莎的宗教评价以及在世界观方面对流出 说优先性的强调, 是以深深影响他的虔敬主 义为背景的。随着近代个体意识上升, 德国虔 敬主义以上帝内在性和私人直接的宗教经验 为主张, 坚决反对路德教会的正统权威, 而这 个教会所宣扬的则是上帝的超越性和神人同 形的位格。强调上帝的内在性和宗教情感开 辟了走向泛神论的道路, 因为“自然”被揭示 为上帝唯一的持久的领域。 以虔敬性为出发点, 歌德越来越使这一 模式 (异端无神论者是更好的基督教一神论 者) 极端化, 并在 1774 年初次阅读斯宾诺莎 之后, 最终导致他与虔敬派分道扬镳。他跟随 “异端思想家”佩拉吉斯, 毅然宣称自己没有 原罪意识, 并设计了一种“为我所用的基督 教”。《永恒的犹太人》的片段就是青年歌德颠 覆宗教史和基督教的证明, 它写于第一次斯 宾诺莎阅读期间, 按照歌德原来的计划, 小说 的结尾是描写主人公哈威尔拜访斯宾诺莎。 对此, 拉瓦尔特在 1774 年 6 月 28 日的日记 里叙述了歌德对宗教的斯宾诺莎的强烈兴 趣:“关于斯宾诺莎和他的著作, 歌德跟我说 了许多。他认为, 不曾有一个人像斯宾诺莎那 样去表述耶稣基督的神性。当今所有的自然 73 《国外社会科学》二○○○年第一期  神论者只是将他掠夺一空。他是一个极其正 直和贫穷的人, 一个有节制的人。他享有崇高 的威望, 重要的人物们都需要他来参与重大 的讨论与筹划。由于其出类拔萃的机智与忠 诚, 人们由衷地喜欢他。他怀疑预言, 虽然他 自己就是一个预言家。”⑤ 青年歌德的宗教观念正是以对正统教义 的越来越激烈的颠覆和不断上升的要求为特 征的, 其 70 年代的斯宾诺莎形像以及《大事 记》中对斯宾诺莎主义的第一次谈论, 就处在 这一发展线索之中。在前魏玛时期, 对于歌德 来说, 斯宾诺莎在宗教2神学上远比在哲学上 重要。 但要从流出说在青年歌德那里所有具有 的优先性中, 得出斯宾诺莎主义在他那里不 具有哲学重要性的结论, 显然过于简单。对此 可以从两个方面予以说明。首先, 如果我们从 《诗与真》这部自传的上下文关联中, 缜密地 思考那些描写歌德的炼金术2犹太教神秘教 义信仰的段落, 那么我们就会看到, 歌德只是 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 对流出说及宇宙起源 学说采取一种无距离和无批判的态度。歌德 在青年时代所获知的宇宙起源学说是以新柏 拉图主义为基础的, 并且炼金术、神秘主义、 犹太教神秘教义也为此作出过贡献。在晚年 歌德看来, 宇宙起源学说仿佛是一个十分奇 特的世界。 尽管歌德在他的自然科学研究中 (甚至 也包括后来阶段) 使用了炼金术2犹太教神秘 教义的概念, 如“极性”和自然的“增长”, 并称 它们是“自然的两大转轮”, 但下面这一事实 在迄今为止的研究中几乎没有引起注意, 即 在《诗与真》的回忆性描述之外, 这些概念与 宇宙起源学说毫无关系, 歌德是把它们作为 自然科学的术语来使用的。尤其在 80 年代, 当他开始从哲学上研究斯宾诺莎以后, 关于 世界起源的问题, 显然已不再维护流出说, 而 是主张一元论。根据歌德哲学上的“斯宾诺莎 解释”, 一元论又被标明为活力论或物活论, 自然的“极性”和“增长”就是以此为条件的。 从另一方面看, 18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 代, 在德国知识界, 尤其是在虔敬主义的范围 内, 新柏拉图主义2炼金术2犹太教神秘主义 的文学占据了统治地位, 人们仿佛要重新召 唤出巴洛克泛智主义的花朵。不仅歌德而且 许多知识分子都具有一种泛智主义和泛神论 的情绪。就哲学体系而言, 用炼金术2犹太教 神秘教义的流出说或宇宙起源学说的神话描 述来代表泛神论毕竟是不充分的。首先在斯 宾诺莎那里,“上帝即自然”和“一即一切”的 泛神论原则被发展为哲学体系。作为哲学体 系, 流出说是不相连贯的, 因为它试图从向我 们显现出来的有限物中虚构出一个无限者, 然后去把握它们相互间的关系, 并用某一个 公式把它表达出来。由于一直到 80 年代都很 难读到斯宾诺莎的原著, 因此大多数人对他 学说的了解只是间接的, 而且也是不充分的。 此外,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斯宾诺莎主 义的哲学内涵。甚至在 80 年代, 人们常常用 活力论来改造斯宾诺莎主义, 而不是把他解 释为一种严格的哲学体系。于是, 面对当时神 秘主义的表面统治, 当今大多数的文学研究 者都对斯宾诺莎及其哲学的广度视而不见。 但炼金术2犹太教神秘教义的世界观及其流 出说毕竟只是泛神论朴素的神话形式, 就其 哲学结果而言, 最终必然要消溶在斯宾诺莎 主义中。对于这一关系, 没有人比雅可比看得 更为清楚:“犹太教神秘主义哲学, 就其作为 哲学而言, 只是尚未发展的或混乱的斯宾诺 莎主义。”⑥同样, 歌德对斯宾诺莎主义的态 度也是尚未发展的, 因为它还没有同斯宾诺 莎主义在哲学上建立直接的联系。而且当歌 德在 80 年代大胆用活力论和物活论的思维 模式去解释斯宾诺莎主义时, 他的态度一时 又变得混乱起来。 歌德对斯宾诺莎的哲学研究发生在 1784 年和 1785 年 (最早在 1783 年底)。众所 周知, 这种研究的引发者正是雅可比, 此人在 1783 年 11 月 4 日写给M 1 门德尔松的那封 著名书信中, 对门德尔松认为莱辛不是斯宾 83  歌德关于斯宾诺莎的解释——兼论雅可比的观点 诺莎主义者的看法提出了反驳意见。这封书 信包括与门德尔松的通信于 1785 年 9 月以 《论斯宾诺莎的学说——致摩西·门德尔松 先生的信》为题出版, 并引起了一场“泛神论 争论”。在那些通信中, 雅可比通过叙述他与 莱辛的谈话, 无可曲解地证明了后者的斯宾 诺莎主义, 并对斯宾诺莎的学说作了清晰的 概括。 此前, 即 1783 年 3 月, 在与雅可比重新 恢复友好关系后, 歌德曾邀请雅可比到魏玛 来。雅可比在 1784 年 9 月愉快地接受了这一 邀请。其间, 由于雅可比自 1783 年 5 月以来 一直与正在研究斯宾诺莎的赫尔德往来书 信, 他还在当年 11 月给赫尔德寄去了他致门 德尔松书信的副本, 并对赫尔德写道:“他的 邀请 (即歌德让雅可比来魏玛的邀请)让我完 全听从您的任意处置, 不管您是愿意还是不 愿意把我致门德尔松书信的副本告诉歌 德。”⑦在我看来, 迄今为止的研究还不可能 清楚地知道, 赫尔德究竟是立即还是后来才 把雅可比的副本告诉歌德的。同样, 我们也无 法确定歌德与史泰因夫人开始共同研究斯宾 诺莎《伦理学》的准确时间。但不管直接的起 因是雅可比的副本, 还是赫尔德关于此一副 本或雅可比其他著作的告知, 歌德对《伦理 学》的深入研究至少是开始于 1784 年 11 月。 在几个月后, 歌德向史泰因夫人口授了一篇 题为《斯宾诺莎研究》的短文。 尽管这篇短文只有 4 页, 而且也不是系 统的解释, 然而却显示了歌德对斯宾诺莎学 说的第一次深入的认识。这首先意味着, 歌德 70 年代对斯宾诺莎的神学评价现在与哲学 评价联系在一起了; 其次, 面对斯宾诺莎的体 系, 歌德最初获得其泛神论立场的流出说不 得不从根本上受到限定: 在此, 关于世界的起 源以及上帝的优先性问题, 在一般的泛神论 世界观中发生了向一元论的转向。 无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替代了“从无生 无”的流出说难题。“我们不能说, 无限具有部 分。一切有限的存在都在无限之中, 但不是无 限的部分, 而是参与着无限。”⑧与斯宾诺莎 的用语相比, 尽管歌德的用语有一种文学的 和修辞学的特征, 但显然他是在对《伦理学》 的一元论体系进行解释。这里所凸现出来的 问题, 即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即便斯宾诺莎本 人也由于某种独断论和实在论倾向, 并未使 其达到最终的自明性。歌德试图从物活论的 观点出发对这一问题作出解释:“我们无法想 象, 某种有限的东西由其自身而存在, 但万物 实际上是通过自身而存在的, 尽管各种状态 相互联系在一起, 以至于一种状态必须从另 一种状态中发展出来, 似乎一物是从另一不 存在之物中产生出来的; 而且一生命体促使 另一生命体存在, 并强迫它在一种特定的状 态下生存。”⑨如果说,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 的命题中, 一方面断言有限事物的机械因果 关系, 另一方面, 为了从哲学上达到对多样性 与统一性问题的解决, 又宣称有限事物只是 同一实体之属性的变态, 那么, 歌德则是通过 某种调和来解决这一问题的。他认为, 尽管在 一方面无法想像,“某种有限的东西由其自身 而存在”, 但在另一方面,“万物实际上是通过 自身而存在的”; 尽管在一方面“各种状态相 互联系在一起, 以至于一种状态必须从另一 种状态中发展出来”, 但在另一方面, 似乎是 “一生命体促使另一生命体存在”。通过消解 因果性概念的自相矛盾, 以及跨越“生命”和 “物”两个概念之间的界限, 必然会提出这一 命题, 即一个“有生命”之物的任何一种超越 因果性概念的作用都有助于另一物的存在, 从而“万物实际上是通过自身而存在的”。 在此不容否认, 歌德在解决《斯宾诺莎研 究》这篇短文所提出的主要问题, 即无限与有 限以及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时, 是以物活 论的某一种“力”为前提的。尽管如此,“力”这 个词在短文中并没有出现, 甚至在恰恰采取 物活论态度的地方也没有出现过:“在每一生 命体中, 我们称之为部分的东西与整体是不 可分割的, 部分只有在整体中并与整体一起 才能被理解。部分既不能作为整体的尺度, 整 93 《国外社会科学》二○○○年第一期  体也不能作为部分的尺度, 而是如我们上面 所说的, 一个有限的生命体参与到无限之中, 或者在它自身包含着某种无限的东西, 如果 我们不想说, 我们不能完全理解有限生命体 的生存和完善性的概念, 并像将一切存在都 融入其中的巨大整体那样, 把它看作是无限 的话。”βκ这时不如说涉及的是一种独立的有 机体, 它作为“小宇宙”与“大宇宙”具有相似 性。在这方面, 如果人们愿意的话, 或许可以 指出与布鲁诺理论的关联 (当然歌德本人几 乎没有意识到这种关联)。此外, 在歌德那里, 活力论的“力”只具有技术实践的意义:“活力 论, 或者如人们想说的, 我所信仰的并且还未 从根本上触及其尊严与神圣性的活力论, 使 我不能接受, 甚至不顾一切地去反对那类把 一种死的、不管以什么方式所唤起和引起的 物质当作信仰的思维方式”。βλ这句话常常被 列举为他反对法国唯物主义的实证。但实际 上它所涉及的只是自然科学方法中物活论与 机械论的区别。只要歌德主张物活论, 他就不 会属于那些只观察自然界中机械因果关系的 科学家。 在对斯宾诺莎进行物活论解释中, 歌德 与赫尔德对“力”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 一差异只有考虑到雅可比在这方面的态度, 才是可以看清的。在雅可比访问魏玛 (1784 年 9 月)之前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 他不断与 赫尔德通信, 在这些通信中, 他们之间对斯宾 诺莎的解释越来越清晰地显示出不同的立 场。1787 年, 当赫尔德的宗教哲学著作《上帝 关于斯宾诺莎体系及沙夫茨伯里自然赞美诗 的若干谈话》发表之后, 雅可比终于在 1789 年《论斯宾诺莎学说》第二版的附录四和附录 五中对赫尔德提出了公开批评, 因为他看到, 赫尔德的著作曲解了斯宾诺莎的学说。雅可 比一方面在附录四中探讨了赫尔德《谈话》中 的上帝的位格问题, 另一方面又在附录五中 直接指责赫尔德在第四篇“谈话”中对斯宾诺 莎的解释。在他看来, 赫尔德误解了《论斯宾 诺莎学说》中莱辛与他本人交谈时所表达的 一个看法。莱辛的看法是这样的:“把思想视 为第一的和最高贵的东西, 并从其中派生出 一切, 这是人类的偏见。一切东西, 包括观念 都依赖于较高的原则。广延、运动、思想显然 奠基在一个用之不竭的较高的力之中。”βµ雅 可比认为, 赫尔德是以另一种方式来使用莱 辛的表达的, 他把莱辛所说的那个“较高的 力”上升为一种新的哲学原则。在赫尔德的 《谈话》中, 莱辛的“较高的力”被变换成了“实 在的概念”:“如果我不说一个较高的 (作为思 想) , 而是说实在的概念, 那会怎样呢?实在的 概念不仅是一切力 (宇宙的成千上万的力)建 立于其上的基础, 而且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βν这种变换或偏离也为下面一句根据 莱辛的表达方式而加以修饰和改变的引文所 证明:“概念具有莱辛要求其力具有的一切特 征, 它比任何一个个别力的作用都更为卓越, 并赋予一种不仅超越一切概念, 而且也在任 何概念之上和之先的享有方式”。βο实际上, 莱辛的表达却是:“较高的力必然比这一或那 一作用更为卓越; 于是, 也就会有一种享有这 一较高力的方式, 它不仅超越了一切概念, 而 且也完全在概念之外”。βpi对雅可比来说, 赫 尔德试图通过一种哲学的“操作”提出一个适 用的“概念”。相反, 莱辛的“较高的力”及对这 一力的“享有”则是在哲学范围之外的, 亦即 在理性的概念之外。 这里不妨对赫尔德纷繁复杂的表达作一 扼要的概括: 11 基本的“概念”即是此在或生 存的概念, 其独一无二的代表性“力”恰恰是 引导其他众多“力”的“想像力”。那些“力”既 活动在物质中, 也活动在思维的器官中; 21 上帝是自我认识的“最高的力”, 它的“存在” 被视为“力之整体”。上帝既是“至高无上的威 力”, 也是“依据内在永恒法则的无限的善”; 31 斯宾诺莎不可能“克服”思维与广延的距 离, 因为他没有看到,“思维”也属于具有物质 和精神活动的“力”; 41 思想本身是一种“威 力, 而且是最完善的和无限的威力, 正因为它 是一切, 并拥有那种属于无限的, 以自身为根 04  歌德关于斯宾诺莎的解释——兼论雅可比的观点 据的威力的东西”。 如费希特所深刻洞见到的, 在斯宾诺莎 那里, 实体的两个为人所熟知的属性即思维 与广延的关系完全是不清楚的。赫尔德试图 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重要问题。实际上, “力”的概念构成了赫尔德主要的思维器官, 它自由自在地回荡在唯心论与实在论的反思 之间, 并使物质到精神或精神到物质的过渡 成为可能。与赫尔德不同的是, 雅可比完全是 从实在论方面解释斯宾诺莎学说的, 并把它 看成一个决定论的体系。他由此立场出发, 批 判了赫尔德的不彻底性。对雅可比来说, 只存 在两种哲学体系: 或者是“目的因的体系”, 或 者是“纯粹致动因的体系”:“我否认, 在目的 因的体系与纯粹致动因的体系之间存在一个 (能够为我们人类所理解的) 中间体系”。βθ雅 可比认为, 赫尔德所寻求的就是一条不可能 的“中间道路”, 他试图把绝对上帝与现实存 在, 尤其是上帝意识与人的意识置于同等地 位。但对于雅可比, 只有被实在论解释的斯宾 诺莎学说才揭示了哲学的最后可能性, 也就 是说,“目的因”的体系在哲学上是不可能的。 从根本上说, 歌德的世界观与赫尔德的 不可能的“融合”即“中间道路”是一致的, 也 就是说, 它产生于唯心论与实在论体系的互 补倾向。这可以由晚年歌德的自然观得到证 实:“物质没有精神不可能存在, 精神没有物 质也不可能存在, 正像精神所必然显现的那 样, 物质也能够增长, 相互吸引与排斥。”βρ显 然, 这种自然哲学的态度也使歌德一度达到 了与谢林的某种一致性。 如果说, 赫尔德在他的斯宾诺莎解释中 探讨的是哲学体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并关注 “思想”的原则, 那么, 歌德在某种程度上倒是 更接近实在论的解释, 因为他把一种不同的 朴素物活论作为其斯宾诺莎解释的中心。这 种物活论虽然由于其在自然中以某种智性为 前提条件而是唯心论的, 但它从未嵌入上帝 意识与人的意识的关系之中。如上所述, “力”这一术语在歌德的《斯宾诺莎研究》中一 次也未出现过。最重要的句子就是:“存在和 完善性的概念是同一个概念”。βσ在 1785 年 6 月 9 日致雅可比的信中, 歌德写道:“斯宾 诺莎并没有证明上帝的存在, 存在即是上 帝”。βτ 在歌德看来, 斯宾诺莎本人和赫尔德 试图在其力的学说中所沉思的“上帝”概念, 与其说是“实体”或“一切力之整体”, 不如说 是“存在”。但如果简单地把“上帝”与“存在” 等同起来, 那么这种等同不过是空洞的同义 反复, 如此一来“上帝”就成为贫乏的,“事物” 仅获得其单独的支配性。“请原谅我如此喜欢 沉默, 每当去谈论一个我只从个别事物中认 识的神性时, 除了斯宾诺莎, 没有人会鼓励我 详尽而深入观察这些事物。⋯⋯在这里, 我翻 山越岭, 在草木和石头中寻找上帝”。χκ不难 看出, 歌德更倾向于自然科学, 而不是哲学。 而且作为自然研究者, 他是实践的, 而不是纯 理论的, 他始终从具体的东西出发。按照歌德 自己的评价, 他属于“经验主义者和实在论 者”, 他的思考来自五官感受到的真理。按照 他朋友的评价, 他的哲学主要来自于感官世 界。歌德接近朴素实在论的立场主要反映在 对斯宾诺莎的“经验直观”的解释中。在斯宾 诺莎那里,“经验直观”即最高的认识是在认 识上帝存在的必然性的基础上发生的。但在 歌德那里, 它仅仅意味着通过“对事物的观 察”构成一个适当的概念。对斯宾诺莎来说, 对事物的越来越丰富的认识虽然也能达到对 上帝的深刻认识, 但这只有在以上帝存在为 出发点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才会发生。歌德 则恰恰相反。对此, 赫·施密茨评论道:“在斯 宾诺莎那里, 他最高的认识方式是从上帝的 属性过渡到事物的本质, 相反, 歌德则开始于 对一切可获得的事物的观察, 并深入到它们 的本质之中, 而不去说上帝和其属性。这也就 是说, 斯宾诺莎是从最高的、普遍的概念即上 帝的属性过渡到特殊的概念, 歌德是从个别 的对象过渡到这些对象的本质, 而根本不考 虑广延与思维的无对象的抽象性。”χλ歌德不 仅改变了斯宾诺莎的哲学方法, 同时也放弃 14 《国外社会科学》二○○○年第一期  了“上帝”或“实体”的第一原则。因此, 在他的 《斯宾诺莎研究》中, 完全没有出现实体、广 延、思维这样一些概念, 只是在文章的最后一 部分, 针对一神论者和体系思想家, 以嘲讽的 口吻使用了“上帝”一词。 尽管有一种表面的差异, 但歌德的这种 态度仍然属于近代自然科学中朴素实在论的 发展路向。歌德在《温和的克塞尼恩》中有一 首关于斯宾诺莎的诗概括了他对这位哲学家 的研究: 我最信赖的哲学家, 即使不让所有的人, 也让大多数人知晓, 我们总是在无意识时做得最好。 乐意相信这一点的人, 重新自由地生 活。χµ 注 释: ① 1914 年,《狄尔泰全集》, 莱比锡与柏林, 第 2 卷, 第 308 页。 ②1965 年,《歌德书信集》补编, 慕尼黑, 第 1 卷, 第 148 页。 ③1963 年,《青年歌德札记》, 柏林, 第 1 卷, 第 90 页。 ④1987 年,《歌德著作集》, 慕尼黑, 第 I辑, 第 26 卷, 第 217 页。 ⑤1965 年,《歌德谈话录》, 苏黎世与斯图加特, 第 1 卷, 第 97 页。 ⑥1819 年,《雅可比著作集》, 莱比锡, 第 4 卷第 1 分 册, 第 217 页。 ⑦1987 年,《雅可比书信集》, 斯图加特, 第 I 辑第 3 卷, 第 257 页。 ⑧同④, 第 II辑, 第 11 卷, 第 315 页。 ⑨同④, 第 II辑, 第 315 页以下。βκ同⑧, 第 II辑, 第 316 页以下。βλ同④, 第 I辑第 33 卷, 第 196 页。βµ同⑦, 第 4 卷第 2 分册, 第 81 页。βν《赫尔德著作集》(三卷本) , 第 2 卷; 转引自《雅可 比著作集》第 4 卷第 2 分册, 第 84 页。βο同βν。βpi同βν , 第 81 页。βθ同βν。βρ同④, 第 II辑第 11 卷, 第 11 页。βσ同βρ , 第 15 页。βτ同②, 第 1 卷, 第 476 页。χκ同βτ。χλ赫·施密茨, 1959 年,《歌德晚年思想》, 波恩, 第 52 页。χµ同④, 第 I辑, 第 5 卷第 1 分册, 第 109 页。 (译者通信地址: 100732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 国内生产总值最新排名表 根据世界银行 1999 年 9 月在瑞士日内瓦公布的本年度《世界发展报告》, 就国内生产总值而言, 各 国的排列顺序是 (前 10 名) : (1)美国, 国内生产总值达 71783 万亿美元, 位居第一; (2)日本, 其国内生产总值为 41812 万亿美元; (3)德国, 为 21321 万亿美元; (4)法国, 为 11541 万亿美元; (5)英国, 为 11231 万亿美元; (6)意大利, 为 1116 万亿美元; (7)中国, 为 11055 万亿美元; (8)巴西, 为 7840 亿美元; (9)加拿大, 为 5950 亿美元; (10)西班牙, 为 5090 亿美元。 (王力勇) 24  歌德关于斯宾诺莎的解释——兼论雅可比的观点
本文档为【歌德关于斯宾诺莎的解释_兼论雅可比的观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908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5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12-12
浏览量: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