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2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2

举报
开通vip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2名词解释 (来自人大精品课程网站)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自由民权运动:1874——1889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主要要求开设国会、减轻地税和修订条约。重要代表人物是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大隈重信等人。在政府的残酷镇压和分化瓦解下,最后以失败结束。自由民权运动在日本首次向国民推广了民权和革命思想,并促使法定地价和买卖地价完全分开。 巴尔干战争:欧洲现代历史上一共有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称之为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战争。1912年10月,巴尔干半岛民族国家由于土耳其拒绝其民族独立...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2
名词解释 (来自人大精品课程网站)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自由民权运动:1874——1889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主要要求开设国会、减轻地税和修订条约。重要代表人物是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大隈重信等人。在政府的残酷镇压和分化瓦解下,最后以失败结束。自由民权运动在日本首次向国民推广了民权和革命思想,并促使法定地价和买卖地价完全分开。 巴尔干战争:欧洲现代历史上一共有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称之为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战争。1912年10月,巴尔干半岛民族国家由于土耳其拒绝其民族独立要求,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等国与土耳其交战,战争的结果是结束了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封建统治,土耳其丧失了除色雷斯以及伊斯坦布尔以外的所有欧洲领地。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土耳其、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国为另一方,在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挑唆下,于1913年6月开战。战争的结果是保加利亚失败,丧失其在马其顿以及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至此战争结束,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加剧了巴尔干半岛的国际紧张局势,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极端尖锐,巴尔干半岛矛盾尤为激烈。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志士普林齐普刺杀。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7月28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由此,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协约国:在19世纪末的欧洲帝国主义争夺中,1893年,为了抵御并对抗德奥同盟国集团,夺取更大的欧洲战略优势地位,沙皇俄国与法国缔结条约,结成俄法同盟。1904年,英国与法国缔结同盟,1907年英国与俄国缔结同盟。由此,欧洲出现了一个与德奥同盟国集团相对峙的协约国帝国主义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美国等25个国家相继加入该集团。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退出该集团。在一战中,协约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施里芬计划: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确立的军事进攻的作战方案。1905年由德军参谋长施里芬确立,其核心是强调速决战。该计划假设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西线为作战重点。德军将集中优势兵力用于西线作战,而且拟在西线右翼集中全力,突破西欧低地国家,突破法国北部,直取巴黎,最终与左翼部队合围法军主力。在西线用4到6周的时间结束作战,然后全力攻击东线。在东线用3到4个月时间击溃俄军,结束战争。该计划完全建立在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以及可变因素。而且在一战前被一再调整,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失败,计划宣告破产。 索姆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与德军在法国北部地区发生的重要战役。1916年7月一11月,英法联军在西线索姆河地段发动军事进攻,试图减轻德军在凡尔登地区的军事进攻压力。联军与德军在索姆河地段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役的结果是英法与德军均损失军队在百万人之上,但是,英法军队并没有打破西线的战略僵持格局。 马恩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军队与德军在西线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会战。1914年8月,德军实施施里芬计划,利用其军事优势突击进攻协约国的防线右翼。在战役初期,德军取得较大的军事优势。但是,在协约国意识到德军的军事意图之后,及时调整了其战略部署,加强了西线右翼的军事布防,德军的军事进攻最终为英法盟军所阻止,施里芬计划所确立的基本军事目标没有达到。9月,英法协约国在马恩河一线以50多个师的兵力向德军发动进攻,最终迫使德军由战略进攻转入防御,西线战局开始陷入对峙之中。 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俄军主力两个集团军进攻德国的普鲁士,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在两个集团军之间出现一条几十公里宽的空隙。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伦敦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集团与意大利签订的帝国主义条约。1915年4月26日,英、法、俄与意大利在伦敦签订条约。其中规定,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作为补偿,意大利可以取得奥地利在欧洲的一些属地,并在阿尔巴尼亚中部建立其保护的自治国,参与瓜分土耳其与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该条约建立在帝国主义利益勾结基础之上,是帝国主义列强在相互利益争夺的斗争中,对弱小国家与民族的压迫,是非正义的。一战后,该条约并没有得到认真的履行。 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西线的一次重大战役。1916年2月,西线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与索姆河战役后,纠结重兵向法国军事重镇——凡尔登发动进攻,试图击败法军重兵集团主力,直取巴黎。但是由于法军的英勇抵抗,德军始终未能突破法军的凡尔登战线,双方损失了大量的兵力。9月,德军开始转入战略防御,10月,法军开始大规模进攻,并于12月收复了几乎全部失地。凡尔登战役最终以德军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日德兰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德海军进行的决定性军事战役。1916年5月一6月,英德海军主力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斯卡格拉克海峡发生遭遇作战。双方出动了上百艘军舰,战况惨烈。战役的结果是英德双方都损失惨重,英国的损失大于德国,但是,德国海军试图进入北海以及大西洋作战的军事企图没有实现,英国仍然控制着波罗的海与北海的控制权。 无限制潜艇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大西洋采取的针对英国的经济封锁战。1917年2月,由于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军事进攻失败,没有达到迫使英法等协约国帝国主义投降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击英国,德国在大西洋水域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试图在经济上彻底封锁英国,使之陷入饥饿。“无限制潜艇战”使英国的对外贸易几乎陷入停顿,使之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却仍没有达到迫其投降的目的。而且,“无限制潜艇战”对美国舰只的攻击,使之成为美国参战的一个借口。 卢西塔尼亚号事件:一战期间德国由于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击沉中立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造成的外交事件。1917年3月,德国海军在大西洋水域实施潜艇攻击,美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在没有接到攻击警告的情况下,被德国潜艇突然击沉,客轮上170多名美国游客死难。该事件严重恶化美国和德国之间的关系,为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提供了借口。 齐默尔电报:一战期间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向德驻墨西哥大使拍发的、鼓动墨西哥参战的电报。在1917年初,由于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而使德美关系严重恶化的情况下,美国总统威尔逊公布了美国联邦调查局截获的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拍发给德驻墨西哥大使的秘密电报,该电报声称,在美国参战时,德国驻墨西哥大使应鼓励墨西哥对美宣战,以收回在历史上被美国夺取的属于墨西哥的新墨西哥州、德克萨斯州以及亚利桑那州的土地。该电报严重激起了美国对德国的社会政治敌视,恶化了美德关系,为美国参加一战提供了借口。 俾斯麦(1815—1898):普鲁士和德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保皇党人,贵族出身。他顽固地拥护君主主义,极力维护贵族地主特权。1862年得到国王威廉一世的赏识,被任命为首相兼外交大臣。他推行铁血政策,先后发动对丹麦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统一了德意志,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l87l—1890年任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首相。对内加强帝国政府权力,颁布反社会党人的《非常法》等,镇压工人运动;对外制订“大陆政策”,以确立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八十年代,在非洲、大洋洲掠夺殖民地。1890年3月去职。撰写有《回忆与思考》。 威廉二世(1859—1941):德意志帝国皇帝和普鲁士国王(1888—1918),威廉一世之孙。任内,代表容克—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实行专制统治,镇压革命运动,笼络收买工人贵族,分裂工人队伍。对外进行殖民扩张。自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起,加紧对外侵略。1897年派遣舰队强租中国胶州湾;1898年亲赴土耳其活动,力图延长巴格达铁路建筑权,在近东伸张势力;1900年7月,发表所谓“匈奴演说”,出兵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参与瓜分中国领土的竞争;1905年和1911年,又制造摩洛哥危机,与法国争夺在摩洛哥的权益;还多次插手巴尔干事务,从而加深德国和英、法、俄等国的矛盾,不断加剧国际紧张局势。1914年利用萨拉热窝事件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逊位,逃亡荷兰。 德国社会民主党: 德国工人阶级政党。1890年《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废除后,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为克服党内右倾机会主义思想,重建新的组织和制定新的纲领,改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并于1891年10月制定《爱尔福特纲领》。1895年党内出现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潮。二十世纪初,党内形成左、中、右三个派别,实际上以伯恩施坦为首的右派和以考茨基为首的中派篡夺了党的领导权,积极推行修正主义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竭力支持德国政府的帝国主义战争政策,成为社会沙文主义团体。1916年以卡尔·李卡克内西、罗莎·卢森堡为代表的左派,组成斯巴达克派,并于19l8年11月成立斯巴达克同盟,领导德国革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1918年12月在斯巴克达同盟领导下建立了德国共产党。以艾伯特为首的右翼领导人,勾结大资产阶级镇压十一月革命,并组成政府。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处于反对派地位。希特勒上台后,于1933年被禁。 大陆政策:l9世纪70至80年代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所推行的外交政策。它力图通过结盟方针,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孤立和打击法国;并联合奥匈帝用抑制俄国在东欧和巴尔干的扩张;同时又挑拨英、俄在世界各地区的对抗,阻止英国插手欧陆事务,借以实现德国称霸欧洲的计划。80年代末,随着德国帝国主义的兴起以及德俄矛盾,英德矛盾的加深,大陆政策破产,遂为德国军国主义的世界政策所代替。 摩洛哥危机:20世纪初法、德为争夺摩洛哥而引起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危机。l904年的英法协约中英国对法国占领摩洛哥的承认引起德国不满。1905年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时声称,摩洛哥苏丹是“独立君主”,要求重审英法协约,并以战争相威胁,造成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为解决这一矛盾,1906年在西班牙阿尔吉西拉斯召开国际会议,参加国包括法、德、英、美、西等14个国家。由于英俄支持法国,德国被迫让步。会议声称承认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权。1908年摩洛哥发生宫廷政变,法国乘机占领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法德关系再度紧张,发生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年法国占领摩洛哥首都非斯,德国派炮舰“豹”号到阿加迪尔示威,战争一触即发。后因英国出面支持法国,德国作了让步,在同年9月签订的《德法协定》中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德国则取得法属刚果的一部分作为补偿。三次摩洛哥危机显示出德法之间以及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已到十发关尖锐的地步。 德雷福斯案件:法国军事当局对犹太籍军官德雷福斯的诬告案。1894年法国总参谋部上尉德雷福斯(1859—1935)被无端指控把秘密军事文件出卖给德国,被判处终身监禁,反动派借此掀起反犹活动,鼓动对德战争。不久真相大白,法国当局却拒绝改正错案引起公愤。此后法国民主力量(德雷福斯派)和反动势力(反德雷福斯派)展开激烈斗争,酿成社会危机。1899年,在强大社会舆论压力下,法国政府被迫重审此案,并由总统下令特赦。1906年最高法院宣告德雷福斯无罪,恢复其名誉和军职。这一案件暴露了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及其民主的虚伪性。 普恩加来(1860—193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l913—1920)。1882年成为律师。1887年入众议院。自1893年起任教育部长、财政部长等职。1903年入参议院。1912年任总理兼外交部长,努力加强法国军备和法俄、法英联盟。1913年当选总统,对政府政策和立法活动施加较大影响,积极准备和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20的总统任期届满后重返参议院。一度出任战争赔偿委员会主席。1922—1924年组成“国民联盟”政府,复任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德国未履行支付赔款诺言为由,下令法军于1923年1月进占鲁尔。1926年7月再任总理兼财政部长,解决金融危机。1929年因病辞职。 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英国独立工党 :1893年1月成立。凯尔·哈第为领袖,其纲领是:争取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集体所有制,当前的斗争任务是争取八小时工作日。该党一开始就反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它并不代表英国工人阶级的真正利益,费边分子实际掌握党的领导权。独立工党执行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机会主义路线,成为自由党的尾巴。 英布战争:1889年英国对南非布尔人的战争。布尔人是荷兰在南非移民的后裔,19世纪在南非建立奴役黑人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由于该地在l9世纪60-80年代先后发现钻石和黄金矿藏,英国驻南非开普殖民地的殖民者积极活动,力图吞并这两个国家。双方争夺南非的斗争日益激烈。1899年双方战争开始,布尔人战败。l902年5月双方签订和约。奥兰治和德兰士瓦被英国兼并。1910年该地并入英国自治领南非联邦,由白人种族主义集团统治。 1905年革命:俄国第一次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十世纪初,俄国内外矛盾极其尖锐,1905年1月9日(俄历),沙皇政府枪杀彼得堡工人的严重流血事件,导致革命的爆发。10月,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出现了全俄政治大罢工,第一次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12月,莫斯科和其他城市爆发武装起义,革命发展到最高峰。由于缺乏统一行动,起义被各个击破。1906年后革命处于低潮,直到1907年“六三政变”,进入斯托雷平反动时期。“六三政变”标志着俄国第一次革命的结束。这次革命锻炼了俄国无产阶级和农民,列宁称1905年革命为十月革命的“总演习”,它对世界各国革命运动也有深远的影响。 英日同盟: 1902年英日为在远东对抗俄国扩张并侵略中国和朝鲜而缔结的军事政治同盟。1895年后日俄在远东的矛盾尖锐起来。英国为了在远东利用日本对抗俄国扩张。1902年1月30日同日本在伦敦签订同盟条约。规定:1.双方承认彼此有权干预中国和朝鲜内政; 2.缔约国一方如对第三国作战,他方应守中立;3.缔约一方如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作战,他方应给予军事援助,共同作战,须相互同意方能媾和。日本利用这一同盟,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打败俄国。该条约有效期为5年,后又多次续订,到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被废止,代之以“四国协定”。 意士战争:1911年意大利夺取士耳其北非属地的黎波里的战争。占领的黎波里是意大利向北非扩张的重要目标之一。1911年9月意大利乘欧洲列强集中注意摩洛哥危机之时,对土耳其提出最后通牒,遭到拒绝后,于10月发动战争,打败驻的黎波里的土耳其军。1912年4月意大利军队炮轰达达尼尔海峡,不准任何国家船只通过。当时巴尔干各国反对土耳其的战争迫在眉睫,士耳其被迫媾和,于1912年10月18日在瑞士洛桑签订和约,放弃了对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两地的主权,承认意大利的占领,后两地合称为利比亚。 民粹派: 俄国小资产阶级组织。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为了发动人民和沙皇专制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作斗争,1874年发动"到民间去"运动,参加这次运动的约有一千人,民粹派由此而得名。由于运动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组织,很快被沙皇政府镇压下去。早期的民粹派和后期的民粹派是有区别的。七十年代的民粹派基本上还是农民革命者,列宁指出了早期民粹派的积极方面,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理论上和政治上的严重错误。八十年代的民粹派变成富农利益的代表者,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敌人。 普列汉诺夫(1856-1918):1876-1883年是俄国民粹主义者,后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1903年又堕落为修正主义者和社会沙文主义者。他早年参加民粹派。1880-1883年被迫逃亡日内瓦期间开始接触西欧工人运动,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883年组织第一个俄国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错误。他在政治上日益右倾,变成孟什维克,并成为俄国和国际上的机会主义首领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拥护帝国主义战争,变成社会沙文主义者,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完全背叛了马克思主义。 斯托雷平(1862-1911):俄国反动政客。1906年任内阁总理,次年发动“六三”政变,开始了“斯托雷平反动时期”(1907-1912)。任内施行“先安内后改革”的方针,大肆屠杀工农群众,取缔革命组织,镇压革命运动;实行新土地法,规定农民退出村庄;培植沙皇制度在农村中的支柱——富农阶层。1911年被社会革命党人刺死。 日俄战争:1904-1905年日本和沙皇俄国为重新分割中国东北和朝鲜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战争场主要在中国东北。19世纪末沙俄加紧侵略中国东北,日本“明治维新”后积极推行大陆政策,因而对俄国扩张不满。1902年订立的《英日同盟》得到英国支持,更促使日本态度强硬。日俄双方在1904年2月爆发战争。俄军在陆上、海上都遭惨败后,经美国斡旋,双方于1905年9月5日签订《朴茨茅斯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把中国辽东半岛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库页岛南部割给日本等等。 波斯尼亚危机:1908年10月7日,奥匈帝国单方面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引起俄奥两国外交关系破裂,俄国支持塞尔维亚统一南斯拉夫人的愿望,但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边境集结军队,俄国忍气吞声承认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3月至8月,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门地内哥罗结成反对土耳其的巴尔干同盟,10月发动对土耳其战争。土耳其很快战败,在巴尔干的领土丧失殆尽。1913年5月,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签订和约,土耳其几乎丧失一切欧洲领士,只保存伊斯坦布尔和海峡北面的狭小地区。巴尔干半岛各民族终于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6月巴尔干各国为争夺领士爆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得到马其顿的大部分,塞尔维亚因没有获得出海口,要求从保加利亚占领的马其顿领土中分一部分作补偿,遭到拒绝后,与希腊、罗马尼亚结成反保同盟,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匈帝国支持挑起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土耳其乘机参加反保战争,保加利亚战败。保加利亚只保留马其顿的小部分,南多布罗加划罗马尼亚,亚得里亚堡划归土耳其。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使巴尔干各国分为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土耳其两个集团。塞尔维亚的势力迅速扩大。 第二章 俄国十月革命和二、三十年代的苏联 二月革命:1917年3月10日(俄历2月25日),彼得格勒工人的罢工已经发展成为政治罢工,提出“打倒沙皇!”“打倒战争!”等口号。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发出传单,号召起义,打倒沙皇专制政权。11日,当时负责领导工作的以莫洛托夫为首的中央局发出起义号召,工人们立即动员起来,解除警察、宪兵的武装,用来武装自己,起义开始。3月12日(俄历2月27日)起义席卷全城。结果,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把政权交给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彼得格勒起义的消息传出,全俄各地都发生了革命,统治俄国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垮台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布尔什维克: 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俄文Болъшвик音译,意为多数派。从1903年以来,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主义。1912年1月该党第六次全俄代表会议把坚持机会主义立场的孟什维克取消派清除出党。从此,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名称仍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后面加括号标明“布尔什维克”。1918年3月该党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决定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12月该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定改名为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10月该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决定取消双重名称,改称苏联共产党。 苏维埃:意即会议或代表会议。最初是旧俄工人的群众性组织,后来成为俄国革命的领导机关及十月革命后苏俄和苏联的政权机关。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是1905年3月成立的。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成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其最高机构是全苏最高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战时共产主义: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其目的是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主要措施有: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这些政策不是事先制定好的政策,而是随着国内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而逐步采取的。作为国内战争时期的应急措施,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作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方式 ,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余粮收集制: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实行余粮收集制。最初仅规定产粮省份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数量交售粮食和饲料,后来推广到所有的省份,涉及到各种农产品。粮食人民委员部和工会派出征粮队收集农产品时,付给农民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少量工业品。由于通货膨胀,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1921年3月,全俄中央委员会颁布了以食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这项政策逐步停止执行。 新经济政策:苏联在一九二一年由国内战争转变到和平经济建设时所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缴税后的剩余粮食,可以自由出卖;发展商业,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自由贸易和私商存在;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并以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某些国营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列宁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即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1919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成立大会,世界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出席大会。1919年3月2-6日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的报告》。共产国际的共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第三章 一战后期与二十年代的国际关系 巴黎和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为与战败国订立和约、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27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商定与战败国的停战事宜,苏联被排斥于会议之外。美英法三国控制了会议,在其策划下,协约国与德国订立了《凡尔赛条约》,1919年-1920年,协约国又相继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和约。巴黎和会不是一次和平会议,它完全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与势力范围的产物,它]所确立的战后秩序,完全建立在对战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制与剥削基础上,注定将是失败的。 《凡尔赛条约》 一战后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强迫德国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订立《凡尔赛条约》。其内容包括: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欧本与阿尔梅归比利时,石勒苏益格归丹麦,西普鲁士与上西里西亚归波兰;德国海外殖民地由英法以及比利时接管;德国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军官不过4000人,不得拥有坦克与飞机等重武器,海军不得拥有潜艇等。《凡尔赛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赤裸裸地对德国的政治与军事剥夺,它是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是非正义的。 《圣日耳曼条约》 一战后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19年9月10日,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条约规定:南蒂罗尔、的里雅斯特、伊斯的里雅等地归属意大利,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一级达尔马提亚海岸以及岛屿归属南斯拉夫,波希米亚、摩拉维亚等归属捷克斯洛伐克加利西亚归属波兰,布科维纳归属罗马尼亚。奥地利陆军不超过3万人,德奥永不合并。奥地利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圣日耳曼条约》同样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 《纳伊条约》 一战后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19年11月27日,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条约规定:斯特鲁米查归属南斯拉夫,西色雷斯归属希腊、南多布鲁查归属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军队不得超过3.3万人,而且不能拥有海军。保加利亚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25.5亿金法郎。《纳伊条约》同样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 《特里亚农条约》 一战后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20年6月4日,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条约规定:斯洛伐克与喀尔巴阡乌克兰归属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归属南斯拉夫,巴纳特一部与特兰西瓦尼亚归属罗马尼亚。匈牙利陆军人数不得超过3.5万人,境内多瑙河由协约国管制,匈牙利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22亿金法郎。《特里亚农条约》同样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 《色佛尔条约》 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条约规定:土耳其放弃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的一切权利,东色雷斯和爱琴海岛屿归属希腊、罗得岛与多德卡尼斯群岛归属意大利,土耳其海峡实施国际共管。土耳其须承认亚美尼亚独立,承认库尔德斯坦向有自治权。协约国杂土耳其八六领事裁判权,土耳其财政处于协约国监督下。土耳其军被水平不得超过协约国规定的范围。土耳其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色佛尔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瓜分和灭亡土耳其的约定书,它使土耳其处于民族危亡的境地。后由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该条约为《洛桑条约》所代替。 国际联盟 一战后协约国为控制和整肃国际秩序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1919年4月在巴黎和会中,协约国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国际联盟盟约》,并于1920年1月成立了国联。该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建立的口号是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国际互助,防止战争,对国际冲突进行仲裁。但是国联自建立后,一直为英法所控制,在20-30年代国际斗争中,成为英法帝国主义维持其既得利益、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绥靖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 委任统治制 一战后协约国对战败国殖民地进行瓜分和统治的一种新殖民手法。1919年1月—6月,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帝国主义根据《国际联盟盟约》的规定,确定将德国等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按照其经济状况与地理位置,分成三个不同等级,由国联委托各协约国实施殖民管理。通过这种形式,德国与土耳其的殖民地被瓜分殆尽。在委任统治制之下,帝国主义打着帮助殖民地人民发展政治制度与国民经济的旗号、大行殖民统治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榨之实,这也成为协约国帝国主义构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华盛顿会议 一战后的帝国主义列强就建立远东国际新秩序、平衡列强在远东矛盾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等9国参加了在华盛顿召开的远东国际会议,会议由美英法意日五国所把持控制。会议主要达成了三个条约,即《四国公约》、《五国条约》以及《九国公约》。《四国公约》确定了列强在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上的军备水平与防务现状。《五国条约》则规定了美英法意日五国海军军备的发展规模与比例,即五国战列舰总吨位的发展比例是5 : 5 : 3 : 1.75 : 1.75。《九国公约》则将中国由日本帝国主义独占变为几个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华盛顿会议作为巴黎和会的继续,是帝国主义调整其远东利益、建立远东新秩序的一次重要实践。它和巴黎和会一起,构成了帝国主义维持一战后世界秩序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盛顿会议上就限制远东地区其海军规模而订立的国际条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五国订立《五国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条约》。经过协商,美英法意日五国商定了其海军装备的发展比例是5 : 5 : 3 : 1.75 : 1.75这一总原则。而且条约还对各国战列舰、航空母舰的排水量进行了限定,规定维持美国与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属地以及岛屿、英帝国在太平洋地区统治范围内的防务现状。《五国条约》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矛盾与冲突,缓和了由于列强海军军备竞赛而给太平洋地区带来的紧张局势。但条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列强的利益冲突。 《九国公约》 在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协调其在华利益的所达成的国际协定。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会议上,协约国帝国主义订立了《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简称 《九国公约》。公约提出,各国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同时提出,在中国全境内各国商业与实业之机会均等均等,各国在与中国的双边与多边的关系不得妨碍“门户开放”政策以及“机会均等”的原则等等。《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的领域完整与行政主权,但在事实上却使中国陷入更深的殖民统治当中,它把中国由日本帝国主义单独占领变成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之中。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协约国帝国主义在一战后所确定的国际新秩序。从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到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的和平条约,构筑了新的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新的国际秩序中,英法在欧洲确定了其统治地位,美国则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确定了其优势地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在力量对比关系变化后重新调整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继续。这一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政治剥夺与经济压迫的基础上,是一个新的殖民体系,而且排斥和反对苏联,注定是失败的。二战的爆发宣告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破产。 寇松线 协约国帝国主义在巴黎和会期间所确立的苏联与波兰的临时领土分界线。1919年12月8日,经协约国地域委员会的勘定,由格罗德诺,经过布列斯特下赫鲁别肃夫,到喀尔巴阡山,划定了一条苏波之间的地理分界线。1920年7月,苏波战争中,苏军在击溃波兰干涉军进抵该分界线时,英国外交大臣寇松向苏俄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交战双方以该线停火谈判。由此,该分界线得名“寇松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分界线得道美英苏三大国的再次确认,成为苏联与波兰确定国境线的基础。 热那亚会议 20年代早期帝国主义列强为解决战后经济恢复与战债问题的欧洲经济会议。1922年4月10日—5月19日,欧洲29个国家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会议,苏俄应邀参加。在会议中,英法等国并没有成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计划,而是对苏俄提出了赔付战债问题,要求苏俄政府支付沙皇政府与临时政府、地方政府所借一切外债,并且归还十月革命后被没收的外国企业与财产,取消苏俄的贸易垄断制度。苏俄代表则有利还击了英法等国的围攻,提出了归还战债 的前提是协约国偿付战争破坏的损失。热那亚会议最终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苏俄则利用会议宣传了政治与经济主张,扩大了影响。 《拉巴洛条约》 在热那亚会议期间苏俄与德国订立的双边条约。1922年4月,苏俄与德国在热那亚拉巴洛近郊订立了双边国际条约。条约规定,两国放弃战债与战争造成的经济顺利赔偿,德国放弃其在苏俄社会主义革命中在苏俄的国家与私人财产,两国恢复外交与领事关系,并且建立平等互利和最惠国原则上的经济与贸易关系。《拉巴洛条约》的结果,一方面有助于德国摆脱被协约国孤立、被动的外交地位,另一方面有助于苏俄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与包围,该条约是苏俄社会主义外交政策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统一的一次成功外交实践。 海牙会议 热那亚会议后协约国召开的又一次欧洲经济会议。1922年6月15日—7月20日,参加热那亚会议的29国参加了在海牙召开的欧洲经济会议。会议主要围绕贷款、债务以及私有财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协约国向苏俄政府提出,继续要求其归还战债,归还在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被国有化的外国企业以及个人财产,取消对外贸易的垄断政策。但是苏俄没有屈从于协约国的贷款压力。会议最终因无法达成一致而宣告失败。 三一运动 一战后朝鲜人民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一战后在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朝鲜民族独立运动兴起。1919年3月1日,以朝鲜国王李熙被害为导火索,汉城爆发了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示威游行,30万人参加了这次游行。运动很快发展到全国,甚至在许多地区运动演变为民族起义。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运动失败。三一运动空前地动摇了日本帝国主义在朝鲜的通知秩序,迫使其不得不改换殖民统治手法,它对于促进东亚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贝尔福宣言 英国为维护其在巴勒斯坦殖民统治而宣布的、支持犹太人建国的外交政策。917年11月8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其外交大臣贝尔福致犹太复国主义者罗斯柴尔德的信件,并将其作为英国对待犹太人复国运动与巴勒斯坦的政策。“贝尔福宣言”提出,英国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家,并且不使非犹太人组织以及国家现有利益受到影响。该宣言目的在于防止德国势力对中东地区的渗透,维持英国在巴勒斯坦地区的长期存在。但是其结果则使引发了该地区长期以来阿拉伯民族与犹太民族的纷争,造成了巴勒斯坦地区的长期动乱。 《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 20年代中苏双方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订立的国际条约。1924年5月21日,中国与苏俄政府签订《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协定规定,废除沙皇政府与中国此前所订立的一切条约,根据相互平等的原则,重新订立两国条约,在中苏两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双方不进行反对对方公共秩序与社会结构的行动,苏俄政府承认中国对外蒙古的主权,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确定两国边界的河流航行问题。另外,协定还对中东铁路的主权、运营以及相关财务等作了明确规定。《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所订立的首个平等的外交条约,它推动了中国人民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爱国运动。 1926年印尼人民大起义 20年代印度尼西亚人民反对荷兰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独立运动。1926年12月—1927年1月,印度尼西亚人民在印尼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爪哇、苏门答腊发动了民族起义。但是由于起义缺乏严格的计划与配合,在荷兰殖民者优势兵力的镇压下,起义失败。此后,印尼民族运动的领导权爱是转入民族资产阶级手中。1926年印尼人民大起义打击了荷兰殖民主义者在印尼的统治,鼓舞了东南亚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0--30年代印度人民法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一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在国大党领导下,从1920年8月开始,印度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拒绝英国殖民当局授予的荣誉与官职,抵制英货,恢复手纺车运动。然而,由于英国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以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运动最后失败。30年代初,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再次兴起,国大党发起了向食盐进军的运动,要求英国殖民统治当局释放政治犯,允许印度独立。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的统治,鼓舞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与勇气。 甘地 印度国大党领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实际倡导者。出生于印度土邦贵族家庭,早年留学英国,学成回国后担任律师。1893年在南非曾领导当地反种族歧视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回国,投身于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发起并倡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社会改良,主张自我道德的完善,利用道德的完善建立理想社会,主张实现不同教派与民族的和解,主张恢复古代印度文明,借以抵抗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由于甘地对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巨大贡献,被尊为“圣雄”。 《洛桑条约》 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资产阶级共和国订立的国际条约。一战后,土耳其民族革命兴起,奥斯曼帝国被推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23年7月24日,英法等协约国7国在瑞士洛桑召开会议,订立《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土耳其和约》,代替《色佛尔条约》。新条约规定,协约国与土耳其恢复和平,取消外国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和财政监督权,东色雷斯以及小亚细亚归属土耳其,土耳其放弃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属地。土耳其只承担部分帝国旧的债务,土耳其保护境内一切居民等等。《洛桑条约》是土耳其人民反殖民斗争的胜利,它部分地维护了土耳其的主权与领土、行政完整,激励了世界上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鲁尔危机 德国与法比等协约国围绕赔款问题而发生的矛盾与冲突。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确定了德国的战争赔款原则,并于1921年1月由赔款委员会确定了德国赔款的总额。围绕赔款问题,德国与协约国之间产生了严重冲突。1923年1月23日,法国与比利时借口德国不履行赔款协定,出兵占领了德国重工业区鲁尔。鲁尔被占领这一事件,引发了德国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及社会动荡,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英美的调停下,最终鲁尔危机以法比军队的撤退而结束。鲁尔危机给德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使法国丧失了其对德事务的主动权。 道威斯计划 一战后协约国提出的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方案。鲁尔危机后,美国插手德国赔款问题,按照美国的建议,赔款委员会成立专家组研究赔款问题,美国银行家道威斯领导的专家组提出德国赔款问题报告,即道威斯计划。其内容包括:成立新发行银行,统一和稳定德国的货币,建立正常金融秩序;平衡德国的预算收支,实现税务与债款的平衡。确定德国赔款的期限与方式,如第一年支付10亿马克,累计增加到第五年25亿马克。稳固其赔款来源,整顿德国的铁路并加强对工业界的筹款。道威斯计划对于恢复德国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后为杨格计划所取代。 杨格计划 20年代末协约国提出的新的德国赔款计划。由于德国税收饱和,在其要求下,协约国赔款委员会成立专家委员会审议德国赔款计划。1929年6月,在美国的赔款委员会代表杨格领导下,提出新的赔款方案,即杨格计划。该计划规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210亿金马克,为期59年。前30年平均每年支付20亿金马克,成立国际清算银行,负责接受并管理赔款问题,取消德国的铁路与工业证券,取消协约国对德国财政的监督,使德国赔款商业化。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德国停止支付赔款,1932年杨格计划停止实施。 赔款委员会 协约过帝国主义为了执行德国的战争赔款而成立的国际组织。1919年5月,在巴黎和会中,协约国确定了德国支付战争赔款的总原则,为了执行对的索取赔款的政策,成立了赔款委员会,由美英法意比日六国各派一名代表组成,赔款委员会成立后,就德国战争赔款的总额以及各国就赔款的分配比例进行了多次研究,确定了各国分摊战争赔款的“斯巴比例”,并于1921年巴黎会议确定了德国的赔款总额。后由于协约国之间的矛盾,德国赔款总额又多次变化。在赔款委员会的领导下,道威斯计划与杨格计划得到制定以及实施,一致到30年代初德国停止支付赔款。 《洛迦诺公约》 20年代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订立的边界保证与仲裁协定。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波、捷七国在瑞士洛迦诺召开会议,签订了《莱茵保证公约》以及7个条约,统称《洛迦诺公约》。该条约保证了凡尔赛条约规定的法德以及比德边界安全,遵守莱茵兰非军事化的规定,约定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各国间的分歧,英国以及意大利作为公约的保证国。其他条约则约定了法国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之间 的边界保证。后由于德国进军莱茵兰地区,公开违反条约规定,《洛迦诺公约》废止。 《非战公约》 20年代法美两国发起的、旨在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而订立的国际条约。又称《非战公约》或《凯洛格—白里安协定》。因为由美国国务卿凯洛格以及法国外长白里安发起,故名。1928年8月27日,美英法德等15国代表在巴黎签署条约,提出禁止将战争当作解决国际纠纷的工具,各国只能以和平协商方式解决彼此间的争端。但是,条约并没有对侵略者以及违反条约者规定必要的惩罚措施,因而在实践上也起不到有效作用。《非战公约》订立后,先后有60多个国家参加了条约。 第四章 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 蓝空议会:法国1919年11月进行议会选举,保守的右派与全国联盟党结盟而获胜,这届议会的许多议员都是身穿蓝色制服的队伍军人,因此被称为"蓝空议会"。 基尔水兵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海军水兵发动的武装起义。1918年10月底,德国战败已成定局,但海军统帅部仍然下令驱使基尔军港中的舰队出港同英国海军决战,这无异于自杀。水兵们拒绝服从该命令,并在工人和陆军士兵的支持下于1918年11月3日发动了起义,并夺取了政权,各地纷纷响应,基尔水兵起义成为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导火索。 德国十一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爆发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1918年11月3日基尔军港水兵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并逃往荷兰。这时各地都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但由于工人缺乏经验,政权被以社会民主党右派艾伯特为首的临时政府篡夺。社会民主党左派李卡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领导的斯巴达克团继续斗争,要求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并领导成立了德国共产党,准备组织柏林工人大罢工。右派勾结国内外反动势力对工人运动进行了残酷镇压,柏林工人罢工失败,李卡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也被杀害,十一月革命失败。 艾伯特:(1871-1925),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领袖,魏玛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出身于海德尔堡,1891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敌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支持帝国主义战争。十一月革命爆发后,领导组建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镇压工人运动。1919年2月当选为魏玛共和国第一任总统,他执政期间,对内镇压巴伐利亚社会主义革命,和汉堡工人起义,对外接受《凡尔赛和约》以保持与美英法等国的友好关系。 李卡克内西:(1871—1919),全名卡尔·李卡克内西,德国社会民主党著名领导人威廉·李卡克内西之子,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大学时代就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900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先后当选为普鲁士议会议员和德意志帝国议会议员,的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与社会民主党一些左派人士组成斯巴达克团,领导了德国十一月革命,创建了德国共产党,1919年1月15日被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杀害。 罗莎·卢森堡:(1871-1919)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出身于波兰,为犹太人。1897年移居德国,积极参与德国工人运动,多次入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左派领袖组成斯巴达克团,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因而再次被捕。1918年出狱后,立即投入十一月革命的领导工作,并参与创建了德国共产党,1919年1月15日被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杀害。 斯巴达克团:德国社会革命党左派的革命组织,是在以前过激派的基础上建立的。因为其领袖以古罗马奴隶起义领袖斯巴达克的名义发表了《斯巴达克信札》,故称斯巴达克派。1918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斯巴达克团,主要领导人有卡尔·李卡克内西、罗莎·卢森堡和梅林,组织上仍属德国社会民主党。十一月革命期间提出"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1918年12月底正式成立德国共产党。 魏玛宪法: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主要内容有:①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实行共和政体,国家权力属于人民:②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当德国公共秩序受到威胁时,总统有权使用武力,这位统治阶级剥夺公民的自由权利提供了宪法依据:④总统每七年一任,由直接选举产生,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有权任免总理:⑤总理必须得到议会多数支持,否则就要请总统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⑥议会由各选区按比例选出代表,年满20岁的男女均有选举权,等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者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德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19年2月,在镇压十一月革命的基础上,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举行制宪会议,通过魏玛宪法,也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成立。第一任总统为艾伯特。魏玛共和国实行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给了人民一些民主权利,但是它赋予总统过大的权力,同时又允许反民主的军队的存在,因而为法西斯上台提供了便利。1933年希特勒上台,大肆推行个人独裁,魏玛共和国实际上名存实亡。 胡佛:(1874-1964),美国总统(1929-1933),共和党人。1928年当选总统,任内恰逢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过紧急救济法,创设联邦信贷银行,联邦农业局、复兴金融公司,提高关税,但毫无效果。 普恩加莱:(1860—1934),法国著名政治家,历任教育部长、财政部长等职,1903年进入参议院。1912年1月—1913年1月任总理兼外交部长,努力加强法国军备合法英、法俄联盟,1913年当选为总统,1920年总统届满后重返参议院。曾任战争赔偿委员会主席。1922年—1924年组成国民联盟政府,复任总理兼外交部长,下令法军1923年1月占领鲁尔。1926年7月再次出任总理兼财政部长,解决金融危机。 新芬党:爱尔兰争取独立的政治组织。1905年成立。主要由中小资产阶级的爱国者和激进知识分子组成。曾采取合法和温和的手段反对英国统治,获得广泛支持。后来一些青年成员吸收芬尼社的思想,主张暴力行动,支持1916年的复活节起义。1919年1月召开爱尔兰议会,宣布成立爱尔兰共和国。1921年后,新芬党剧烈分化,后转入地下。50年代重等政治舞台,70年代后又分裂为主张用合法手段进行斗争的"政府派"和主张武力统一的"临时派"。 爱尔兰共和军:主张用暴力手段统一爱尔兰的武装组织,最早为爱尔兰民族解放的组织。后来使用恐怖手段和武力解决爱尔兰问题,成为恐怖主义组织。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运动领袖,被称为圣雄,生于土邦大臣家庭,早年留学英国,攻读法律。曾经旅居南非,参加了南非的反种族歧视斗争。1915年返回印度,主张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任国大党主席,掀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高潮。主张苦行和禁欲,主张民族和解。1948年1月30日被宗教狂热分子刺杀。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0世纪20年代印度民族运动的领袖甘地倡导的斗争方式。主要内容是印度人不参加英国人控制的政府,不到英国人办的学校受教育:抵制英货,使用印度本地的产品:以绝食、静坐等和平手段进行法对英国殖民者的斗争。 孤立主义:20世纪以前美国主流的外交和政治思想。主要是美国不甘于欧洲的事务,尽量避免卷入每周以外的国际事务和纠纷,政府应该主要为美国人民谋福利。20世纪以后,随着美国国力的强盛,逐渐放弃了孤立主义而走向了世界注意。 哈定:(1865-1923),美国总统(1921-1923),共和党人。早年在俄亥俄中央学院攻读法律,1899-1902年任俄亥俄州参议员,后任该如!副州长。 希特勒:(1889—1945)法西斯德国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头号战犯。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酷爱绘画和建筑,一战时为德军下士,1919年加入德国工人党,次年改组为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1923年啤酒店暴动失败后一度入狱,1924年12月获释后重整纳粹党。1933年1月
本文档为【《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9608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3KB
软件:Word
页数:43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2-10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