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合集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合集

举报
开通vip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合集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课 题 是什么让我们感动 ——翡冷翠山居闲话 课 时 1-1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抒情散文的情思生发之源——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和对社会的独特体验 2、认真阅读,循文体情,与本文和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教学重点 1、理解抒情散文的感情是“纯粹”的、“坚决”的。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章的内部逻辑关系。 教学设计 多媒体 预习要求...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合集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课 题 是什么让我们感动 ——翡冷翠山居闲话 课 时 1-1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抒情散文的情思生发之源——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和对社会的独特体验 2、认真阅读,循文体情,与本文和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教学重点 1、理解抒情散文的感情是“纯粹”的、“坚决”的。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章的内部逻辑关系。 教学设计 多媒体 预习要求 学案检测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方 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 注 一、 导入新课 请同学欣赏《再别康桥》的配乐朗诵,营造美的氛围,并由此引出作者。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二、 介绍作者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随泰戈尔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回国后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甚至他的好友温源宁评价“他的散文远胜过他的诗。因为他的散文比他的诗更能显出他的性格。”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三、 分析课文 1、 解释“翡冷翠” 即意大利著名城市佛罗伦萨 2、 通读全文,概括每一小节的段意 第一节 写山居环境之明净可人,景致之美丽诱人,值得一游。 第二节 作客山中,无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色。 第三节 作客山中,无须约伴。 第四节 独身闲逛的妙处。 第五节 赞美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 3、 你觉得哪一节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第五节 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 4、 为何取名为“闲话”? 明确:通篇建立在“冥想”的基石上,他并不想写某一次山游的真实过程或所见之实在景象,他只是在泛化的意义上建立他的冥想王国,当然不少景象是他平日所亲眼目睹的 5、 以第一小节为例,体会“闲话”。 开篇就虚设:“上山或下山”——行动不确切;“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时间只是泛设;“比如……假如……”——只是打比方、作假设。原来,一切皆是虚泛,不是实在。但阳光暖和,空气明净,风景秀丽是作者平日所目见身感的。 6、 徐志摩把自己的笔比成“最不受羁绊的一匹野马”,他的散文也就有了“跑野马”的特点,而选择“冥想”为基石,思维的野马才能纵蹄奔驰。这是否意味着该文各部分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呢? 明确:此文写得比较闲逸潇洒,从容自适,但细读全文,便可发现作者行文自由中有规矩,随意中有章法。第一节写景为全文抒情作了铺垫,使主旨有了依托。第二至第四节从“表层的自由”“深层的自由”两方面写了应怎样投入自然的怀抱——不为世俗所羁。第五节回应开头,收束全文。 7、 分析3-4节 朗读文章 a 作者主张山居游玩,“顶好是不要约伴”,尤其反对约年轻女伴,甚至把朋友家和办公室的地方比作“狱室”,似乎太过分了。对此,你使怎么看的? 明确:“抒情散文的感情是‘坚决’的”,这段文字正体现了这一文学观念。作者无非是想以极端的言辞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无比执著。有伴则须顾及伴,年轻女伴更需照顾,这都影响自己以绝对自由的状态投入自然的怀抱。世俗总有拘束,只有投身自然,才能在片刻热爱间摆脱俗务,获得纯粹的自由。“抒情散文的感情是‘纯粹’ 的”,山居闲游的特殊情境下,作者故意过滤掉了其他情感,只留下与自然的灵魂拥抱和精神对话。 b “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滩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者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定我们行动的上司!”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段话通过羡慕小孩子打滚作乐、小猫追尾,表达了对童年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通过多长年纪就是加重枷锁、加紧锁链,表达了对成人世界(或俗务琐事)束缚太多的不满和厌恶之情;此外,还表达了对无法摆脱世俗羁绊的无奈之情。 8、 分析第5节 朗读文章 “它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它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心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在这段话中,你如何理解“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 明确:作者其实是想说,大自然是不说话的义务的精神导师,大自然最为质朴坦诚,不懂得勾心斗角。人们投身自然,融入其中,静观反思,可以陶冶情操,涤滤心胸,排遣寂寞,忘记穷困,减轻苦恼。不仅如此,我们还可能从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激情励志,反省自我,启迪智慧。 四、 鉴赏优美语句 如:“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典雅,浅易的对偶,十分整饬,与散句配合使用,显出变化之妙。 “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尤其不要费心考虑你的服色与体态,你可以头发蓬乱着,留着满脸络腮胡子”,两相比较,优劣自显。 “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它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它的姿态是自然的,它的生活是无阻碍的。” ——比喻精确而美丽,以“含羞草”比喻变化着的“浑朴的天真”,让人拍案叫绝。 五、 写作特色 1、 感情浓烈,表达坚决 除了文中的“绝对”外,作者还喜欢用第一人称畅快地表情达意,他常常情不自禁地在散文里袒露自己的灵魂、个性和思想;他也喜欢用第二人称营造与读者交谈的亲切氛围,以便更直接和强烈的抒发感情。本文两种人称兼用,故读来有酣畅淋漓之感。 2、行文自由却章法暗藏 3、语言富丽,典雅可人 徐志摩恋爱史: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梁启超主婚词:“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 陆小曼,祖藉常熟,父亲是财政部的官员,后来当了外交官,她属于高干系列,家财极大,是一位养在金丝笼里的小姐,也是一个精通三国文字的奇女子,她文采斐然,当时有南唐北陆的称号。她在和王庚离婚后,和徐结婚。但当时二人的结合违背了礼学的社会道德,徐的父母态度强硬,他们不允许徐与陆回家,让他们住在峡石,并只给一点点生活费。婚后因为没有什么生活来源,经济紧张,可陆小曼仍是挥金如土,极尽奢移。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在徐志摩四方讲课后,她便耐不住寂寞了,在一个偶然场合,她遇到了一个的戏子。后徐陆离婚。 林徽音,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呢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整体感知筛选关键 明确主旨 朗读第一小节 由题入手 课 题 是什么让我们感动 ——寒风吹彻 课 时 1-1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 2、懂得本文在叙述中使用时空交错结构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质朴而隽永的语言特色。 4、领会人生经历与人生感悟之间的特定关联。 教学重点 能感受生命本身的严酷与无奈以及抵御寒风吹彻的艰难 教学难点 时空交错的叙述结构、质朴而意味深长的语言 教学设计 预习要求 在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类文章中本问可以算是独树一帜的,她质朴的语言,交错的叙述结构,原生态的生命特征以及卑微生活者的无可奈何,特别是那种贯穿全文的透骨寒冷,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尽管第一、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对生命的了、生活的理解与感悟,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以感受为主,让学生去感受一种不曾经历的生活与生命的冷峻与严酷,让学生知道在生命的寒风吹彻中唯一的办法是支付温暖并获取温暖。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方 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 注 (一)导入课文 经过两个单元的学习,读了那么多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篇章,现在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对生活、生命的理解?可以是你自己的感悟也可以对别人的观点进行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 估计答案: 小结: 下面我们来阅读第十一课,来看看作者对生活对生命有是如何理解的。(用十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这篇文章的看法、评价或者感受。) (二)学生默读课文。 (三)课文讲解 1、提问交流: 估计答案:冷、无奈、缺乏温暖、好像生活没有希望…… 写得有些混乱、有些夹杂不清…… 简要评价: 2、面对无所不在的寒风(寒冷)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温暖和关爱——作品中的我是否得到了这样的温暖和关爱?“我”能否对抗这样的寒冷? 似乎不能——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当我在冬天拉着半车柴禾回家是父亲那责备的语气。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可怕的生存状态驱散了人们之间的温暖,甚至是父子之情。这样“我”不仅要面对透骨的严寒还要面对冷漠和孤独的煎熬,正如后文讲到姑妈孤独的生存与孤独的死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此处可适当扩展) 生命冷峻、沉重甚至残酷 3、我们常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你认为作者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为什么? 在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无所不在而且是贯穿一生的寒冷。 分析引到文章的叙述结构: 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 作者以三十岁的“我”展开叙述,叙述自己受到寒风的吹彻,然后回忆十四岁的我在那孤独的旅程中所遭受的痛苦煎熬,那么未来的我呢?作品是如何展示的? 通过姑妈的经历,可以说姑妈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正如作者在《冯四》中说的那样“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便明明白白摆在村里。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来;而当你八十岁时,那些四十岁、二十岁、十七岁的人们又演绎着你的全部过去。你不可能活出另一种样子——比他们更好或更差劲。”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受寒风吹彻,无法逃避。 4、面对寒风吹彻我们能怎么样呢? 也许我们是生活在大城市的灿烂阳光下,无法体会那遥远地方艰难的生存处境,也很难理解那种弱小而又卑微的个体在残酷的生命历程中不由自主和无可奈何,但我们必须直面这样的凄冷和悲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对生命的感悟也不可能相同,面对这样的困顿与孤独无助,也许我们需要一点温暖,只是,这温暖来自哪里?那就是我们自己! 5、品味文章的语言(学生自己寻找并品味) 交流:例:“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 “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 …… 6、总结:主题、结构、语言 四)作业:阅读刘亮程作品。 推荐作品:《风把人刮歪》、《对一朵花微笑》、《走向虫子》、《人蓄共居的村庄》、《永远欠一顿饭》 亮程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 课 题 是什么让我们感动 ——春意挂上了树梢 课 时 1-1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此文中作者通过对自然和对社会的观察、体验所蕴涵的情感 2、 学习此文中夹叙夹议,对比强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此文中“物”与 “志”的复杂关系。 教学难点 预习要求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方 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 注 一、 导入新课 请同学朗读课题,谈谈第一眼看到课题的感受。 (可能大家想到的是朱自清笔下生气勃勃的春景,心中溢满的是盎然的春意。) 当你读完全文,你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让人感到压抑) 二、分析课文 1、 为什么让人感到压抑? 明确:文中描写到了叫花子、拉琴的瞎子、被人间遗弃的人们。 把描写这些人物的段落(第4、5、7、15)找出来,并朗读。 2、 文中还描写了什么人?由此带出人的活动,写人们的活动,按时间的先后,在文中找出分别选取了哪几个场景来描写人物的活动?分别有什么活动? 明确:以“汪林”为代表的有钱人。 把描写这些人物的段落(第2、3、9、10、11、12、13)找出来,并朗读。 注意细节:“她又换一套衣服”“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小资情调 3、 为什么写这两类人? 明确: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4、 作者描写的到底是什么时代呢?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萧红(1911.6.2—1942.1.22),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鲁迅对其赞誉:她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可能取丁玲的地位而代之,就像丁玲取代冰心一样。 肖凤先生说她的散文“或是抒发她对个人身世的自怜自爱与感慨,或是抒发她对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悯与同情,或是抒发她对理想境界的憧憬和追求。她的经历是坎坷的,她的感受是敏锐和细腻的,她的心地是善良的,她把这些都化为朴素而充满感情的文字,用来震撼读者的心灵”。 其散文多以哈尔滨为背景,这是一个有特色的大都市,异国风情的建筑在星光灯光中安然讲述着这个城市沉重而光荣的历史。沙俄的、日本的炮火都曾在这里轰然炸响。此文同样如此。 5、 既然作者对穷苦人民充满了同情,又如何理解第八小节?此节属何种表现手法? 明确:议论——画龙点睛,蕴涵作者情感 一解:充满同情,但又无力挽救,因此化为愤懑。看似冷酷,实际是对人世间不公平的鞭挞和指责。愤世嫉俗的味道。 二解:汪林没说出口而由作者代她说的心里话。 6、找出还有此种用法的小节,然后分析理解。 明确:第六节,通过一个反问,两个感叹,表现了世人特别是富者的冷漠心态。 第十七节,“街树蹿着芽”是自然事实,夜里人们看不见“树枝上嫩绿的芽子”是社会事实。的确,没有人间春意的春天算不上严格的春天。作者故意用歧疑的手法,抒发了对“春意”下不平等的嘲讽,呼吁驱除人间萧杀的秋意和残酷的冬意,让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 三、分析题目 1、题目是浪漫的,内容却颇沉重,存在着“文不对题”的矛盾吗?春意本该是浪漫的,无奈现实是残酷的:”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扭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是谁煞了春意的风景? 明确:不矛盾 2、文中确实写到“春意挂上了树梢”了吗? 明确:写到了,可以第一节为例。 分析“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 “浮”:有轻曼感,写出了春天融融的暖意,流露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通感,化无形为有形,从视觉角度写触觉感知的暖风,使风的形象生动起来。 总结:抽取文中部分内容概括为题,也是文学作品命名的常用手法,因此,从这角度说,并不文不对题。 3、题目和文章主题相矛盾,有何作用? 明确:题目充满诗意、十分浪漫,看了内容后,结果却出乎意料,这就造成了“期待落空”,而也正是这种“期待落空”让读者获得了全新的审美体验。所以,也许是作者有意为之,匠心独运收到了一种隐微的反讽效果。 四、举例总结写作特色 1、 夹叙夹议,笔墨含情 2、 线索分明,对比强烈 3、 反复强化,前后照应 4、 语随情变,感染力强 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② 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了③ 天空有了朦胧的春意的云彩④ 暖风如轻纱文章开头描写春天的景色,白天的中央大街 ① 外国女人的脚从长筒套鞋里显现出来② 人们在街上笑着打招呼,逛街③ 马车夫的脱下了大毡靴④ 冻伤腿的乞丐在乞讨⑤ 瞎人拉手风琴乞讨院内汪林又换了一身衣服,抽着烟晚上的中央大街① 中央大街充满音乐:流浪人的,日本舞场的,外国饭店的② 在风雪中寂寞的大街又号叫起来了③ 各色各样的人跑满了街④ 年轻的人排在商店的窗子前跟着音乐唱歌,和姑娘们一道说笑⑤ 街道的转角也是人,哀哭的,老人,孩子,母亲们三个场景中的人们其实可以归为两类,这两类人的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外国人和一些衣食无忧的中国人逛逛街,晒晒太阳,唱着欢快的歌,尽情享受春光;生活在最底层的不幸者则在阳光里乞讨、哀哭。 不同的人可能会作出相异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回答. 明确:在汪林看来,正当自己闭起眼睛,陶醉于”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中听着”春在歌唱”时,却从背后传来了”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样的不和谐音.”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瞎人扭歪着头卖艺讨钱唱出的调,太煞春意的风景了,这也是可以推测到汪林小姐的真实感受,这边是迫于基本生计的乞讨、卖艺,那边是夜夜笙歌,舞影婆娑;这边”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的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的见那边快乐的声音.”这地方还是真正的人间春天吗?真正的春意应当注满每个人的心,不是偏向于极少数的人.不正是”那边”的穷奢极欲、纸醉金迷,太煞了人类本应有的平等幸福的春意吗? 萧红用饱含忧虑的笔触抒写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吁着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 课 题 是什么让我们感动 ——大海和吹拂着的风 课 时 4-4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具 预习要求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方 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 注 一 读一、二节文字,划出文眼句:  “无论是在睡梦中或是醒着,我总要想到船——通常总是想到那些被帆微微牵曳着的相当小的船。”船是梦的载体,是作者精神探险、追求自由的凭借。亦真亦幻。 1 思考:  文章中除了“船”这一意象之外,还有什么?  明确:大海、风 2齐读3、4两节,这里写对“船”的着迷,思考这个意象的含义(注意划出段落中的重点句子来帮助理解)  明确:它是梦(理想)——远航的志向和漂泊的愿望的——载体;是精神探险、自由追求的工具或凭借;同时它还是身心的寄托之家,是悬浮中的灵魂的归宿。 3 齐读5、6两节,这里写对“大海”的复杂感情,思考这个意象的含义(注意划出段落中的重点句子来帮助理解)  明确:大海是放牧灵魂的草原,是容纳自由精神的天地;是充满挑战的召唤;是引诱冒险的诱惑;是激发勇气开启智慧的未知世界。 4 齐读7、8两节,这里重点写“风”,思考这个意象的含义(注意划出段落中的重点句子来帮助理解)  明确:风是鼓帆的动力,是赋予小船生命的源泉,是逗引人类张帆远航、自由漂泊的媒介。 5 9、10两节文字,写作者那种欲辞难离的矛盾。  仔细朗读这两段文字,划出那些表达他对大海、船和风的不舍之情的句子,并仔细朗读。  其实他“正如一个醉鬼,一生中离不开酒瓶”一样,离不开大海、离不开他的船、离不开“吹拂着的风”。 课 题 文字绘出的图画 ——雷雨前 课 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涵 2、探究文中出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 3、教育同学们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涵,探究文中出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探究文中出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 预习要求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方 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 注 1、 导入: 2、 作者和背景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 。“茅盾”是1926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腐蚀》等;散文集有《茅盾散文集》、《话匣子》、《野蔷薇》、《见闻杂记》等。现有《茅盾全集》行世 。 本文写于1934年,那个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进行军事“围剿”,对白区进行文化“围剿”,全国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作品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黑暗统治,表达了革命者奋力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昂扬斗志,对革命充满胜利的信心。《雷雨前》是茅盾散文写作第二阶段的代表作。他在大革命失败后,怀着极其苦闷的心情,远走日本两年。这两年是他散文创作的第一阶段,以《雾》为代表作。1930年4月回国后加入“左联”,与鲁迅先生并肩战斗,开始了他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 三、走进课文 1、浏览全文启发思考: 文中哪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明确:“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2、精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作者希望“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那么,雷雨前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呢?请同学们就“干净清凉”这个词寻找两个反义词。 明确:“雷雨前是个肮脏闷热、龌龊窒息的罪恶世界。” 提问:既然“雷雨前是个肮脏闷热、龌龊窒息的罪恶世界。” 那么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一画面的? 提示: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来描绘的,, 找出文中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并分析在这一时间段内作者所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 提示:写“清早”的氛围:闷热、无风,露宿的人、灰白的幔,河干、土硬还像在“吐”“热气”。这都是从视觉、触觉得来的实际感受。 写“这一天上午”的氛围:幔外也许有风而幔纹丝不动所造成的“热辣辣的一股闷”,汗腻胶着皮肤像结成了一层壳,真实地再现了随时间推移,热闷增强、压抑郁闷的气氛也随之增浓的真切情景。 “午后三点钟光景”,到“人像快要干死的鱼”时,“天空那灰色的幔”才“裂了一条缝”!但这“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转瞬即逝,那幔和密云不雨的情势也极其顽固:“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把郁闷腻热的氛围渲染到极点。即从第一至第三个意段,写清早还在发热的石桥、被云遮住的太阳、龟裂的泥土,写午后三点钟对降温无济于事的电闪、雷鸣, 这一幅幅关于天气景象的图画,表现了郁闷窒息、密云不雨的天气景象,因此作者渴望“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思考:“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这句话如何理解,表达里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人们要求推翻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信念。对大雷雨的渴望,对大雷雨来临的喜悦,充满了对光明前途的向往,是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 提问:由此可见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象征,教师讲解象征的写法。 3、合作探究 研读课文 文中“灰色的幔;苍蝇、蚊子、蝉儿;风雷闪电;执刀巨人;大雷雨”各象征了什么? 提示:灰色的幔:国民党统治和一切反革命力量 苍蝇、蚊子、蝉儿:反动官僚、帮闲文人 风雷闪电:一切革命力量 执刀巨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大雷雨:革命高潮,推翻反革命统治的的大决战 4、讨论主题: 茅盾以自身的感受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专制统治的高压下面的痛苦生活和打碎旧世界、建立新天地的强烈愿望。 四、考考你: 1.《雷雨前》写于(    1934   )年,作者是现代作家(  茅盾    )。是一篇(  抒情    )散文,采用了(    象征       )的写作手法,它描写了(        郁闷窒息         )和(          密云不雨     )的天气景象,结尾句表达了作者(                      要求推翻旧世界、创建新世界  )的信念. 五、作业设计 仿照范例,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写一首小诗。 例A:粉笔       白色的犁       耕耘在黑色的沃土 例B:橡皮                        橡皮       一心盯着别人的错误          为了纠正别人的错误       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献出了自己的青春 六、小结全文 七、板书: 雷雨前   茅盾 闷热的天气----社会环境 苍蝇、蚊子----反动派及帮凶 蝉儿----------口头革命者 雷电风暴------革命 课 题 文字绘出的图画 ——西湖的雪景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钟敬文笔下 “幽静冲淡” 的山水雪景,理解文章中自然景色与人内心审美情趣和谐统一的艺术特征。 2品味描写“雪”的多视角多变化的笔法,感受钟文中纯美清幽的雪景与幽远脱俗的诗情共同营造的美好意境。 3认识文中所引的古诗文在描摹画境、平添情趣、画龙点睛、升华主旨等作用。 教学重点 2品味描写“雪”的多视角多变化的笔法,感受钟文中纯美清幽的雪景与幽远脱俗的诗情共同营造的美好意境。 教学难点 3认识文中所引的古诗文在描摹画境、平添情趣、画龙点睛、升华主旨等作用。 教学设计 启发——感悟——品味 预习要求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方 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 注 一、简介作者,认识其人其文 钟敬文(1903-2002),广东海丰人。我国民俗学家、现代散文作家。 钟敬文是我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之一,被国内外学者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钟敬文也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他的散文在上世纪20年代初即在文坛自成一家,在1934年阿英所编《现代十六家小品》中,钟敬文与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谢冰心、茅盾、郭沫若、郁达夫、徐志摩、鲁迅、林语堂等人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十六家,郁达夫称其作品“清朗绝俗”。钟敬文的散文作品如《西湖的雪景》、《花的故事》、《黄叶小谈》等作为五四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重要收获,辑录在1935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中。 《西湖的雪景》是青年时期的名作,它以山水草木为对象,风格幽静清淡,加之钟先生深厚的国学素养,通篇又洋溢着诗情古韵,显得空灵隽永。 二、    进入课文 题目叫“西湖的雪景”,写了哪几处雪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参考:从白堤、西泠桥,到灵隐寺、韬光庵,最后泛舟过断桥,直至登岸。文章以游踪为线索,采取移步换景的手法。 这之前的段落又写了哪些内容? 参考:开首两段将春夏与秋冬游览西湖的不同作对比,反衬冬季游湖的妙处,抒发与多数人不同的情怀;4-6段写游湖的缘起和途中景色,为后文堆玉积翠地描写雪景作了铺垫。 第1段中,“四时的烟景不同,而真赏者各能得其佳趣”“揽景会心,便得真趣”中的“趣”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趣?文章哪里体现出来了? 参考:1趣在这里暗示出作者偏爱寂寥清幽的雪湖,这与一个乱世文人所持有的超逸尘俗、追求心灵宁静安谧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表现了他这时期的作品流露出的闲适冲淡的审美情趣。 2第2段中,对“冬时幽赏”中的雪景名目的悠然神住,以及通篇表现对雪湖的游赏与醉心。                 具体说来,文章是如何描写雪景的?映射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文章写雪景时有时通过细微观察对景物摹形绘色、表现细腻的心理感受、有时则插入古诗文表现富有特色的雪物、抒写风流情怀。 第7段,车行白堤时的所见所想,引入明代博雅风流的名士张岱的空灵小品《湖心亭看雪》,表现对湖心亭雪景不沾尘俗、恍若仙境的感受和幽远的情怀。 第8——13段,主要写在灵隐寺、韬光庵的见闻。写两处积雪的不同,折射出山深径幽、饶有风致而人迹罕至的幽清的心境。写去韬光庵道中的修竹着雪,引入古代写雪竹的美文,映衬文人的隐逸情怀。写观海亭前的山茶花,华而不俗,与“素而不艳”的积雪红白掩映,色彩灿然,令人心旌神摇;至于对王渔洋诗的赏玩,更是将文人的情怀宣泄到了极致。 第14——16段主要写湖心舟中看雪景。动静相间,如诗似画,兼以柳诗映衬,意趣悠远。 结尾“登岸时”有关雪的感想,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对时代纷乱的浓重的忧思和对生计艰难、衣不蔽体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另有第7段的末尾。 小结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通过对雪中西湖的赏玩,描绘清寒的湖景,展示了雪湖独特的清幽与纯美,营造出一方超逸尘俗的天地,同时在看似闲适的情思中,暗含了一个进步文人对艰难时世的深切忧思。 文章除了对西湖雪景作绘形绘色的细致描摹外,还引入了不少的诗文名句,试结合语境,说说它们的作用。 第一类,描摹画境、平添情趣。如“浴晴鸥鹭争飞,拂袂荷风荐爽”“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玉堕冰柯,沾衣胜湿”等句分别写出夏冬季节的风物情趣迥异,令人生怀古之幽情。 第二类,画龙点睛、升华主旨。如写湖心亭,引张岱小品写雪湖不染纤尘、恍若仙境,而能欣赏者有几人呢?表现了与数百年的前人心意相通,得其真趣的情怀;写韬光庵道中的修竹,引古代有关“听雪敲竹”的名目,这再抒文人终老林泉的高雅情致;还有王渔洋的诗,分明觅得雪中三昧。至于结尾引用“销金帐中,低斟浅酌,饮羊羔美酒”的诗句,则揭示雪天中尖锐的阶级矛盾:一面是达官贵人穷奢极欲,一面是穷人在风狂雪乱中惯受寒冷,哀号恸哭。表现了正直的知识分子身处乱世的良心。 课 题 文字绘出的图画 ——云南冬天的树林 课时 4-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预习要求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方 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 注 课 题 文字绘出的图画 ——晚秋初冬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预习要求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方 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 注 课 题 人与物的对话 ——鸟 课 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预习要求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方 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 注 一《雅舍小品》 小品文的作者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须在悠闲中才有所获得。我们都很清楚梁实秋先生是来自学院的教授学者,他既继承了晚明以来舒适的小品文风格,又接收了英国散文的个人笔调。他追求所谓“雅”的文调,批评市井之流的语气、村妇骂街的口吻,他的散文表现出一种闲和的雍容雅态。梁实秋自己嘴上常常挂着阿诺德的名言:“文学是沉静地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全体。”《雅舍小品》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小品集中雅趣横生。 二整理出描写鸟声音、外形的词语。 明确:描写声音的词语 清脆、嘹亮、圆润、不单调、和谐、凄绝。 描写外形的词语 俊俏、玲珑饱满、细瘦而不干瘪 、丰腴而不臃肿、高踞枝头、临风顾盼 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它们都是褒义词,都是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的词语。 在课文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诵读,并在该句的空白处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第二节 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明确:它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鸟叫声的美妙动听。交响乐是艺术中最美的艺术,凡是懂音乐的人都喜欢交响乐,它是阳春白雪,作者把鸟叫声比做交响乐,可见作者对它声音的喜爱、赞美之情。 第三节 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明确:生动地体现了鸟美妙的体形,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身材堪称完美的风华绝代的美女形象,无限的欣赏和赞叹渗透在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这些鸟是何等的喜爱啊! 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明确: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色彩明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动静结合,引人入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中国画。 作者把对鸟浓浓的喜爱化作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又用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通过前面四节的语言品味,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后面两节会出现“悲苦”、“伤感”这样的字眼,这跟前面的感情是不是矛盾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明确:如果说前面四节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后面两节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四节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 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 最后一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明确:对鸟类自由、活泼、俊俏的尽情赞美。 梁实秋谈散文 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 三 比较探究 猫是老鼠的天敌,人们养猫主要是为了捕鼠.猫有着独特的捕鼠功能.猫有着独特的感觉器官,除了灵敏的耳朵外,它还有一双白天黑夜都能看到物体的眼睛,白天瞳孔缩成一条线状的缝,晚上放大成圆形.眼的上边与嘴的两旁有长而硬的毛与胡须,上面布满极细的神经,可以帮助它感觉黑暗中的情况.此外,它足下有柔软的肉垫;趾上尖锐的钩爪,平时缩在里面,在扑向老鼠的刹那,猛的伸出,触着鼠身,入其肌肤,万无一失. 状物散文以描写为主,物为我所用,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写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说明文以说明为主. 说明文严密严谨尽量客观,使用的方法偏重科学说明;状物散文带有情感理趣,比较主观,使用的方法偏重文学. 四 老师寄语: 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地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 诗歌中鸟的形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 课 题 人与物的对话 ——葡萄月令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2 教学难点 1、 教学设计 预习要求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方 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 注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ks5u.com
本文档为【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合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86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00KB
软件:Word
页数:24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1-12-09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