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词“看”的语法化

动词“看”的语法化

举报
开通vip

动词“看”的语法化 动词“看”的语法化 【内容摘要】从历时、共时角度对语助词“看”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考察。历时角度得出语助词“看”是经由表“视觉活动”的典型动词义引申至“测试义”,最后虚化形成。共时角度得出“看”有“看1”、“看2”、“看3”三种形态,“看1”表视觉活动,是典型的动词,“看2”表主观评价意义的非典型动词,“看3”是具有引领话题等作用的语助词。通过对语助词“看”形成后的发展线索的推理,以及“一个动词核心”规则的考察,最后得出语助词“看”的产生是基于连谓后项的“看”在句子中心地位的丧失这一结论。 【关键词】看;语法化 ;语...

动词“看”的语法化
动词“看”的语法化 【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摘要】从历时、共时角度对语助词“看”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考察。历时角度得出语助词“看”是经由表“视觉活动”的典型动词义引申至“测试义”,最后虚化形成。共时角度得出“看”有“看1”、“看2”、“看3”三种形态,“看1”表视觉活动,是典型的动词,“看2”表主观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意义的非典型动词,“看3”是具有引领话题等作用的语助词。通过对语助词“看”形成后的发展线索的推理,以及“一个动词核心”规则的考察,最后得出语助词“看”的产生是基于连谓后项的“看”在句子中心地位的丧失这一结论。 【关键词】看;语法化 ;语助词 ;动因 ○ 引言 关于动词“看”的语法化问题,语法学界曾有过讨论,其分歧主要集中在动词“看”虚化为语助词的时间。最早对其进行详细论述的是陆俭明先生,他认为语助词“看”从唐代开始出现于口语中,《水浒》以后称为地道的语助词。劳宁认为“看”在北宋就是一个地道的语助词了,心舒认为可能更早些,蔡镜浩认为早在南北朝就开始产生于口语中,这一看法后来得到包括吴福祥在内的很多语法界人士的认可。笔者不打算在语助词“看”产生的时间这个问题上纠缠,重在从历时与共时的角度考察“看”的语法化。相关研究不多,其中,郭莉琳(2007)比较系统的从历时角度对行为动词“看”虚化为语助词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考察,指出其虚化是经由表“视、视察”义动词引申至表“测试”义动词,最后虚化而成。郭的语料比较丰富且有说服力,如引用《韩非子》、《齐民要素》的例文,遗憾的是对动词“看”的虚化机制没有深入探讨。熟话说:“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笔者将尝试从句法功能、去范畴化的认知角度对其作出解释。“看”的历时语法化研究不多见,而共时研究更是少见。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笔者尚未发现从共时平面全面研究“看”字语法化现象的专著。限于时间,笔者选取现代汉语这个平面,用共时研究的方法,从形式、位置、意义等方面初步探讨其语法化现状。 一 动词“看”语法化的历时考察 1.1由表视觉活动的本义引申为“测试”义 “看”的本义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以手加额遮目而望”,其最初作为实义动词均作“视、瞻视、视察”讲,表示视觉动作。如: (1)梁车新为邺令,其姐往看之,暮而后,门闭,因逾郭而入。(战国《韩非子》) 那“看”是什么时候出现“测试”义的呢?郭认为这种用法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材料,当时的各种文献中,表“测试”义动词的“看”一般出现于以下两种格式中: ①“看”+宾语。如: (2)五六日后,以手内甕中,看冷无热气,便熟矣。(北魏贾思勰《齐民要素》) ②动词+“看”+宾语。如: (3)尝看之,气味足者乃罢。(同上) 测定“冷无热气”,靠的不是视觉,而是触觉,“尝”靠的是味觉,可见,“看”已不是单纯的视觉动作,而已经泛指“测试”。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看”之后均有宾语,可见“看”的动词性还很明显。 1.2“测试”义的“看”发展为语助词“看” 郭文认为,语助词“看”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郭文里说:“语助词“看”是由表“测试”义动词“看”引申而来,这里笔者不敢引用,二者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关系,怎能说引申?在探究清楚之前,笔者认为用“发展”代替“引申”更合适。“看”作为语助词的例子很多,如: (4)妇怪不语,以手摸看,谓其口肿。(南齐求那毗地议《百喻经》) (5)尝看,若不大涩,杬子汁至一升。(北魏贾思勰《齐民要素•作菹藏生菜法》) 值得注意的是,表“测试”义的“看”与作为语助词的“看“,二者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和平共处”。我们仍可以看到两种用法出现在同时的文献里,如: (6)鱼酱汁三合,看咸淡、多少、盐之适口。(北魏贾思勰《齐民要素•炙法》) (7)片脯三宿则出,条脯需尝看,味彻乃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素•脯腊》) (8)一日再入,以手刺豆堆中候看:如人腋下暖,便须翻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素》) 以上例子均出自《齐民要素》,但“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例(6)的“看”表“测试”义,为动词;例(7)的“看”是表“测试”义的语助词;例(8)的“看”与同样表“测试”义的“候”连用,很难判断其是动词还是语助词。 甚至在“看”作为语助词的用法出现后,其作为动词的用法还大量的出现在后来的文献中。如: (9)妇怪不语,以手摸看,谓其口肿。(南齐求那毗地议《百喻经》) 这说明在翻译《百喻经》的年代,即南齐,“看”已经具备了语助词的用法,而根据以上所举的例子,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后来北魏时期成书的《齐民要素》里仍大量使用“看”的动词表“测试”义的用法。 二 动词“看”语法化的共时考察 我们用共时的研究方法,从形式、位置、意义等方面初步探讨现代汉语里“看”的语法化现状:行为动词“看1”,主观情态“看2”,语助词“看3”。由于实义动词“看1”是其它用法的引申基点,因此,行文将拿动词的一些语法特征作对照,主要有:(1)动词表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抽象意义;(2)能前加副词,尤其是“不”/“没(有)”;(3)大部分动词能带宾语;(4)常用加“着/了/过”的方式表示时态;(5)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 2.1行为动词“看1” 行为动词“看1”表示视觉活动,是典型的动词。“看1”后可加名词和动词短语。 2.1.1“看1”+名词 名词是“看1”的对象,二者组成动宾结构,之间是支配、关涉与被支配、被关涉的关系。有三种情况,如: (1)看1 + 具体名词。如:~花、~书、~货、~相、~戏、~家、~病。 这些名词都是实际存在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看1”可以解释为“使视线接触某物”,整个动宾结构位于句中谓语或谓语中心的位置,充当句子的谓语和宾语。 (2)看1 + 抽象名词。如:~局势、~情形、~样子、~热闹、~传统、~观念、~事物、~人生、~意思、~老总脸色。 这些名词表示的是抽象概念,“看1”不再是以“使视线接触某物”的意义出现在短语中,而带有主观意味,不大能加“着/了/过”,整个动宾结构也补常用作句子的谓语和宾语,较多的用作插入语,意义比(1)虚。 (3)看1 + 具体名词/抽象名词。如:~人、~外表、~内心。 2.1.2“看1”+动词短语。 这里的“看1”附着在动词短语前,表示提醒对方留心预防某一不好的事发生,它不能与后面的动词短语组成更大的联合短语,也不能分别拆开来用而保持基本意义,后面一般不带宾语,常在句子中独用,因而不作为句子的谓语或谓语中心。如: ~摔着、~着凉了。 2.2主观评价义“看2” 2.2.1看2 + 抽象名词。如:~样子,你你是敬酒不吃吃罚酒。 2.2.2看2 + 趋向动词。如:~上,~出(来),~开,~来,~上去,~进去,~过去,~起来。 趋向动词是“看2”的趋向补语,它们和“看2”组成驱式动补结构,它们和“看2”的关系已不十分紧密,表现在: a可以选择加与不加“得/不”,如:~看出(来)——~得/不出(来); b可以选择加与不加宾语。如:~上了——~上他了; c甚至还可以选择加与不加其它成分,如:~不上——~不上眼; d我们不能把“看2”当作粘着成分任意删减。 这说明这里的“看2”与典型的实义动词的语法特征已有了很大出入:首先,该动补结构已不能单独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其次,动词的抽象意义“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意义”在它这里已大打折扣,与上节的实义动词明显不同。再看一个同类的例子:~来/在……~来,它与上述其它趋式补语又不同,整个已不是一个动补结构,不能作句子的谓语或谓语中心,而且没有上述各种灵活的变化形式。而是具有一种主观意义。 2.2.3看2 + 谓词性成分。如: a看2 + 形容词。如:~破,~重,~轻,~紧,~清, b看2 + 动词。如:~完,~懂,~作, 2.2.4看2 + 介词短语。如:~在……的份上 / 面子上,~在眼里,~在心里 2.2.5状语 + 看2 这分为三种情况: a 形容词/副词 + 看2:白~,小~,错~,粗~,细~,粗~,好~,难~,远~,近~,乍~,别~,耐~ 乍一看,还以为……这里看还是实义,即将承担“认为”,因为连用 b 名词 + 看2:眼~,上~下~,前~后~,左~右~,东~西~ 2.2.6代词 + 看2 你∕您~,(依)我~,(在)他~(来) 2.2.7看2 + 句子。如: a 我说,不是我修好的,您~我坐在这儿,鞋还是干的呢。(毕淑敏《预》 ) b 所以,你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己,你得~他为别人做的传。(钱钟书《写》) c 乔晖~我一早就跑上床,喜孜孜的迎上来,一把抱着我。(梁凤仪《豪》) 这里的a~c “看”意义很实在,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感官动词。 d 也许是~我太急于和这些人交谈,在另一间病房里,院长代我发问。(毕淑敏《预》) e 杜芳华~我接不上去,竟然乘机取笑我。(梁凤仪《豪》) f 锦吕~我沉默下来,再不发问,他便成竹在胸的问我拿答案。(梁凤仪《风》) d~f 的“看”意义比a~c 的虚灵,用眼看,还要加以大脑判断,可以解为“看出”的意思。 g 李寻欢有些哭笑不得,苦笑道:“你~我像不像强盗?”(古龙《风》) h 灵姑说:“大姐,我~你丈夫真是通情达理,依我老婆子~呢,倒是轻易不能再嫁,寡是守得苦,可……(邓有梅《那》) 这两句“看”主观色彩浓,可以解释为“认为”,可以标记为“看2”。 I 你外头有什么大不了的关系,人家不~你试试乔某的乘龙快婿,会给你三分光?(梁凤仪《风》) j “别~他没眼睛,”老朱头向辣辣介绍了瞎子女婿说,“他比明眼人亮堂多了。……”(池莉《你》) i 句中的“看”是在“看2——认为……怎么样”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利益加以权衡,在确定对自己有利的动机下,做出利于自己的,正向的,迎合性的断定和举动,也具有主观色彩。 j 句中的是确定对自己不利,作出反向的、逃避性的断定和举动,可理解为“以为”。这两句中的“看”都是用眼看过,再用脑子仔细分析之后的结论,且用脑子思考的成分更多。熟话说“看得多了,自然就明白了。”看会成为经验积累增加判断的成功率,也说明“眼睛”和脑子不分。 k 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钱钟书《写》) l 我略为犹豫,“让我跟米高说一声,~他认为我们正筹组段氏在温哥华与多伦多挂牌上市的时期,我是否可以抽空走一趟!”(梁凤仪《豪》) m ~~她如何建议化腐朽为神奇?(梁凤仪《豪》) k~m 这里“看”的意义和语法功能有很大改变,可以理解为“决定于”“问问”,眼睛的功能迁移到其他功能。 a~m 的句子小结如下: 其前有主语,虽然有时承前或蒙后省掉了,或不言自明,但在逻辑上,意义上,总有一个主语于上下文中存在,这使得它居于谓语位置,后面的句子充当宾语,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它仍具有实词性; “看”的意义的主观性(大脑的参与比重)递增,呈现“用眼——用眼+用脑——用脑——用其他感官”的趋势。貌似“看”的使用范围正逐渐扩大,伴随着意义虚化。 2.3语气助词“看3” 陆俭明先生已对这类“看”的形式特点做过精当的归纳。在这里,我们仅通过选取“看”、“叫”、“试”接数量短语时的相互关照和比较来验证“看”的虚词性质。先看三者在后接量词时整齐的一致性: 接名量结构: 看了一眼——看了一天——看了一阵——看了一次; 叫了一声∕嗓子——叫了一天——叫了一阵——叫了一次; 试了一把——试了一天——试了一阵——试了一次、 接动量结构: 看了一下——看了一通——看了一回——看了一番——看了一遍; 叫了一下——叫了一通——叫了一回——叫了一番——叫了一遍; 试了一下——试了一通——试了一回——试了一番——试了一遍; 动量重叠式: 看了看——看一看——看看 叫了叫——叫一叫——叫一叫看——叫叫看看——叫叫看——叫叫; 试了试——试一试——试一试看——试试看看——试试看——试试。 在对比中我们发现: 从形式上看,在“V了V,V一V,VV”上,“看”和“叫”、“试”严格对应。我们推测:三者在这些格式上的语义,语法也应该有些对应性。 从语义上看,带“了”的各个结构,表示的都是经验态,且动作的进行是没有主观动机的,其过程也是很随意的,传达出漫不经心、毫不在意的无意之感,这是第二次对应。 而除此之外的结构表示的都是尝试态,指主体或被主体要求做该动作的客体对动作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无法预测或没有什么把握而需要先做尝试,而这种尝试,至少在精神上是精心准备了的,这是第三次对应。 三个词当中,“试”本来就有“尝试”的意义,“试试”或“试一试”表示尝试态,而且尝试的动作发生的比较轻微。“叫”虽没有“尝试”的意义,但“叫叫”或“叫一叫”却和“试试”或“试一试”一样表示尝试态,而且也是“叫”的动作比较轻微,将两者分别带上“看”之后,其尝试意义都更加鲜明。 因此,我们可以说,“看”加在动词之后,主要功能即是让尝试意义更加鲜明,此时的它还可以去掉而不影响其尝试意义的表达,也就是说,这里的“看”虚化为了语气词。 三 “看”语法化的动因 3.1“一个动词核心”的句法限制。 根据“动词中心说”的语言学思想,李永推导出“一个动词核心”的句法限制机制,即汉语的动词句不仅以动词为核心,而且只能有一个动词居于核心主导地位,其它动词居于次要从属地位(2003)。在一个句法序列中,每一个句法位置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功能,主语、谓语和宾语承担基本的语义,其他句法位置承担次要、附加的语义,而次要的句法位置以及处于该位置的语言成分具有某种不确定性语言的变化也往往从这里开始,比如“看”的语法化。 从这个层面上说,句法环境的影响和规定在动词的语法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根据“一个动词核心”的句法限制原则,连谓结构是诱导汉语动词语法化的重要句法环境。根据前面的分析,当“看”为表“测试”义的动词时,句中同时存在两个动词,但“看”与其前的动词在语法地位上并不相同,“看”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前面的动作,“看”所指动作是以前一个动作的实现或完成为条件,并且可置于不同语义的动词之后,这些说明他是次要动词,而处于核心动词前后的伴随动词在于以上往往具有不稳定性,语义在语法化过程中则起着基础性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些动词具有发生语法化的先天品质。 3.2“语义规约化”的作用 “语义规约化(semantic conventionalization)”是语义层面的机制。研究表明,比较概括、抽象的概念或意义最容易发生语法化。“看”是一个典型的谓语动词,上文已经分析过它由“客观”到“主观”的路径,经历了语法化和主观化的过程,由典型动词演化为一个引介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内部进一步丧失原有的成分义从而经历语法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陆俭明.现代汉语中一个新的语助词“看”[J].中国语文.1959(10) [2 ]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 ]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 ]劳宁.语助词“看”的形成[J].中国语文,1962(6) [5 ]心叔.关于语助词“看”的形成[J].中国语文.1986(8、9) [6 ]郭莉琳.试探语助词“看”的语法化[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7 ]蔡镜浩.重谈语助词“看”的起源[J].中国语文.1990(1) [8 ]吴福祥.尝试态助词“看”的历史考察[J].语言研究.1995(2) [9 ]李永.“一个动词核心”的句法限制与动词的语法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10]马清华.词汇语法化的动因[J].汉语学习.2003(4) [11]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 注意:如果“看1”后续句中的评价动词不出现,就为“看2”,出现是“看1”。如: 看2样子,你是不打算给我交待咯。(后续句直接是个结论,看2是主观意识情态范畴) 看1样子,我想我不得不走。(后续句中的动词“想”承担了主观意识,看1偏向于实义动词“观察”,但比“看1”虚) � 文中用例来自于以下文学作品:古龙《风云第一刀》,梁凤仪《风云变》、《豪门惊梦》,王蒙《坚硬的稀粥》,池莉《你是一条河》,邓有梅《那五》,毕淑敏《女人之约》、《预约死亡》,钱钟书《写在人生的边上》,文中书名均取第一个字作为简称。 PAGE 8
本文档为【动词“看”的语法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2189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3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2-08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