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流脑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流脑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举报
开通vip

流脑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流脑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临床表现: (一) 潜伏期 一般为2~3天,最短1天,最长7天。 (二)临床分期 1.上呼吸道感染期:鼻炎、咽炎、或鼻咽炎,极少数患儿以结膜炎为主要体征。 2.败血症期:起病急,突发高热,恶心呕吐,头痛及全身痛,惊厥,精神极度萎靡,面色苍白或发绀,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皮肤粘膜出现出血点并呈红色针尖大,迅速增多,扩大,互相融合成片,常见于肩、肘、臀等皮肤受压部位和口腔粘膜或眼结膜。病重时出血点可在数小时遍布全身,并融合成大片瘀斑,其中央呈紫黑色坏死。 3.脑膜脑炎期:多数患...

流脑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流脑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临床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 (一) 潜伏期 一般为2~3天,最短1天,最长7天。 (二)临床分期 1.上呼吸道感染期:鼻炎、咽炎、或鼻咽炎,极少数患儿以结膜炎为主要体征。 2.败血症期:起病急,突发高热,恶心呕吐,头痛及全身痛,惊厥,精神极度萎靡,面色苍白或发绀,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皮肤粘膜出现出血点并呈红色针尖大,迅速增多,扩大,互相融合成片,常见于肩、肘、臀等皮肤受压部位和口腔粘膜或眼结膜。病重时出血点可在数小时遍布全身,并融合成大片瘀斑,其中央呈紫黑色坏死。 3.脑膜脑炎期:多数患儿发病24小时左右即出现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等脑膜刺激征,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或嗜睡,重者昏迷。此期仍有高热和出血点,脑脊液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由Nm 引起的混合性败血症-脑膜脑炎较单纯性脑膜脑炎更常见,临床上既表现为败血症症状,又表现为脑膜脑炎症状。 4.免疫反应期:由免疫复合物反应所引起的一些临床表现。多见于病后7~14天,以关节炎较明显,多侵犯膝、腕、肘或踝关节,可同时出现发热,亦可伴有心包炎。关节积液或心包积液多为无菌性,关节积液有时可检出IgM、C3或Nm抗原。 (三)临床分型 流脑病人病情轻重程度明显不同,临床症状亦轻重悬殊,可分为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1.普通型 此型约占发病者的90%。起病急、寒战、高热、头痛、全身痛和呕吐,皮肤粘膜出现出血点,脑膜刺激征阳性。婴幼儿表现多不典型,常表现为烦躁、啼哭不安、惊厥、拒食、前卤隆起而无颈项强直。 2.暴发型 少数病儿发病更急剧,病情变化迅速,病势险恶,病死率高。此型又可分为以下三个型: (1)暴发型败血症型(休克型)严重中毒症状,急起寒战、高热、头痛、惊厥,面色苍白、唇周与肢端轻度紫绀,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呼吸急促。若抢救不及时,病情可急速恶化,出现重症休克,周围循环衰竭症状加重,血压显著下降,甚至测不出。尿量减少,甚至会出现无尿,神志昏迷。瘀点迅速增多,且可融合成片,但还应注意有的病儿休克严重,瘀点或瘀斑并不多,常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亦无显著异常,大多澄清。 (2)脑膜脑炎型 出现一系列颅内压增高症状,病情变化快,突出表现为剧烈头痛、烦躁不安、频繁呕吐、惊厥、肌张力增强,四肢强直,重者角弓反张。神志恍惚,急速转入昏迷。面色苍白,血压升高。瞳孔改变,呼吸变慢,甚至会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症状。部分病人可发生脑疝。 (3)混合型 可先后或同时出现败血症型和脑膜脑炎型的症状。 3.慢性型 临床上并不多见,成人患者较多,病程可迁延数周甚至数月之久。常表现为间歇性发冷、发热,每次发热历时12小时后缓解,相隔1~4天再次发作。每次发作后常成批出现皮疹,以红色斑丘疹最为常见,常伴有关节痛、脾大、血液白细胞增多,血液培养Nm可为阳性。 诊断     凡在流行季节突起高热、头痛、呕吐,伴神志改变,体检发现皮肤、黏膜有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即可作出初步临床诊断。脑脊液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     病例定义:若从其血液、脑脊液或其它未污染体液中分离到奈瑟脑膜炎球菌,则为确诊病例(confirmed case);若只能从其未污染血液或体液中检出革兰阴性双球菌,则为推定病例(presumptive case);抗原试验阳性、但培养阴性的病人,则为可能病例(probable case)。 鉴别诊断 1.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 ①肺炎链球菌感染多见于成年人,大多继发于肺炎、中耳炎和颅脑外伤。②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多见于婴幼儿。③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多继发于皮肤感染。④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常继发于腰穿、麻醉、造影或手术后。⑤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易发生于颅脑手术后。此外,上述细菌感染的发病均无明显季节性,以散发为主,无皮肤瘀点、瘀斑。确诊有赖于细菌性检查。 2.结核性脑膜炎多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史,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晚,无瘀点、瘀斑,以及脑脊液白细胞数较少且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质增加,糖和氯化物减少,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可检查抗酸染色阳性杆菌,容易与流脑鉴别。 治疗 (一)普通型 1.一般治疗 强调早期诊断,就地住院隔离治疗,密切监护,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保证足够液体量及电解质平衡 。 2.病原治疗 尽早、足量应用细菌敏感并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近年来脑膜炎球菌已出现耐药菌株,应引起注意。常选用以下抗菌药物。 (1)青霉素:至目前,青霉素对脑膜炎球菌仍为一种高度敏感的杀菌药物,尚未出现明显的耐药。虽然青霉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即使在脑膜炎时也仅为血中的10%~30%,但加大剂量能在脑脊液中达到治疗有效浓度,治疗效果满意。剂量成人20万U/kg,儿童20万~40万U/kg,分次置5%葡萄糖液内静滴,疗程5~7d。 (2)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对脑膜炎球菌抗菌活性强,易透过血脑屏障,且毒性低。头孢噻肟剂量,成人2g,儿童50mg/kg,每6h静滴1次;头孢曲松成人2g,儿童50~100mg/kg,每12h静滴1次。疗程7d。 (3)氯霉素: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浓度为血浓度的30%~50%,除对脑膜炎球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外,对肺炎球菌和流感杆菌也敏感,但需警惕其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故用于不能使用青霉素或病原不明患者。剂量成人2~3g,儿童50mg/kg,分次加入葡萄糖液内静滴,症状好转后改为肌注或口服,疗程7d。 (4)磺胺药:磺胺嘧啶或复方磺胺甲噁唑,由于耐药菌株增加,现已少用或不用。 3.对症治疗 高热时物理降温及应用退热药物;如有颅内压升高,可用20%甘露醇1~2g/kg,儿童每次0.25g/kg,脱水降颅压,每4~6h一次,静脉快速滴注。 (二)暴发型 1.休克型 (1)应尽早使用有效抗菌药物:青霉素每日20~40万U/kg,用法同前。 (2)迅速纠正休克:在纠正血容量和酸中毒的基础上,如休克仍无明显好转,应选用血管活性药物。首选副作用较小的山莨菪碱(654-2),每次0.3~0.5mg/kg,重者可用1mg/kg,每10~15min静注1次,见面色转红,四肢温暖,血压上升后,减少剂量,延长给药时间而逐渐停药。阿托品可替代山莨菪碱。亦可使用多巴胺,剂量每分钟2~6ug/kg,根据治疗反应调整浓度和速度。如休克仍未纠正,且中心静脉压反有升高,或肺底出现湿罗音等瘀血体征时可考虑应用酚妥拉明(苄胺唑啉)治疗,剂量5~10mg/次,以葡萄糖液500~1 000ml稀释后静滴,开始宜慢,以后根据治疗反应调整滴速。 (3)肾上腺皮质激素:短期应用,减轻毒血症,稳定溶酶体,也可解痉、增强心肌收缩力及抑制血小板凝聚,有利于抗休克。氢化可的松成人每日100~500mg,儿童8~10mg/kg,休克纠正即停用,一般应用不超过3d。 (4)抗DIC治疗:如皮肤瘀点、瘀斑不断增加,且融合成片,并有血小板明显减少者,应及早应用肝素治疗,剂量每次0.5~1mg/kg加入10%葡萄糖100ml内静脉滴注,4~6h可重复一次,多数病人应用1~2次即可见效而停用。高凝状态纠正后,应输入新鲜血液、血浆及应用维生素K,以补充被消耗的凝血因子。 (5)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如心率明显增快时用强心剂。 2.脑膜脑炎型 (1)应尽早使用有效抗菌药物:用法同休克型。 (2)减轻脑水肿及防止脑疝:本型病人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发现颅压升高,及时脱水治疗,防止脑疝及呼吸衰竭。用20%甘露醇,用法同前。如症状严重,可交替加用50%葡萄糖静脉推注,直到颅内高压症状好转,同时注意补充电解质。 (3)肾上腺皮质激素:除上述作用外,并有减轻脑水肿降颅压作用,常用地塞米松,成人每日10~20mg,儿童0.2~0.5mg/kg,分1~2次静脉滴注。 (4)防治呼吸衰竭:对呼吸衰竭病人,予以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吸氧。在应用脱水剂同时,应用山梗菜碱、回苏林等呼吸兴奋剂。如呼吸衰竭症状仍不见好转反而加重,甚至呼吸停止,则应尽早气管切开及应用人工呼吸器。并应进行血气分析监测。 (5)对症治疗:有高热及惊厥者应用物理及药物降温。并应尽早应用镇静剂,必要时行亚冬眠疗法。 (一) 潜伏期 一般为2~3天,最短1天,最长7天。 (二)临床分期 1.上呼吸道感染期:鼻炎、咽炎、或鼻咽炎,极少数患儿以结膜炎为主要体征。 2.败血症期:起病急,突发高热,恶心呕吐,头痛及全身痛,惊厥,精神极度萎靡,面色苍白或发绀,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皮肤粘膜出现出血点并呈红色针尖大,迅速增多,扩大,互相融合成片,常见于肩、肘、臀等皮肤受压部位和口腔粘膜或眼结膜。病重时出血点可在数小时遍布全身,并融合成大片瘀斑,其中央呈紫黑色坏死。 3.脑膜脑炎期:多数患儿发病24小时左右即出现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等脑膜刺激征,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或嗜睡,重者昏迷。此期仍有高热和出血点,脑脊液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由Nm 引起的混合性败血症-脑膜脑炎较单纯性脑膜脑炎更常见,临床上既表现为败血症症状,又表现为脑膜脑炎症状。 4.免疫反应期:由免疫复合物反应所引起的一些临床表现。多见于病后7~14天,以关节炎较明显,多侵犯膝、腕、肘或踝关节,可同时出现发热,亦可伴有心包炎。关节积液或心包积液多为无菌性,关节积液有时可检出IgM、C3或Nm抗原。 (三)临床分型 流脑病人病情轻重程度明显不同,临床症状亦轻重悬殊,可分为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1.普通型 此型约占发病者的90%。起病急、寒战、高热、头痛、全身痛和呕吐,皮肤粘膜出现出血点,脑膜刺激征阳性。婴幼儿表现多不典型,常表现为烦躁、啼哭不安、惊厥、拒食、前卤隆起而无颈项强直。 2.暴发型 少数病儿发病更急剧,病情变化迅速,病势险恶,病死率高。此型又可分为以下三个型: (1)暴发型败血症型(休克型)严重中毒症状,急起寒战、高热、头痛、惊厥,面色苍白、唇周与肢端轻度紫绀,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呼吸急促。若抢救不及时,病情可急速恶化,出现重症休克,周围循环衰竭症状加重,血压显著下降,甚至测不出。尿量减少,甚至会出现无尿,神志昏迷。瘀点迅速增多,且可融合成片,但还应注意有的病儿休克严重,瘀点或瘀斑并不多,常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亦无显著异常,大多澄清。 (2)脑膜脑炎型 出现一系列颅内压增高症状,病情变化快,突出表现为剧烈头痛、烦躁不安、频繁呕吐、惊厥、肌张力增强,四肢强直,重者角弓反张。神志恍惚,急速转入昏迷。面色苍白,血压升高。瞳孔改变,呼吸变慢,甚至会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症状。部分病人可发生脑疝。 (3)混合型 可先后或同时出现败血症型和脑膜脑炎型的症状。 3.慢性型 临床上并不多见,成人患者较多,病程可迁延数周甚至数月之久。常表现为间歇性发冷、发热,每次发热历时12小时后缓解,相隔1~4天再次发作。每次发作后常成批出现皮疹,以红色斑丘疹最为常见,常伴有关节痛、脾大、血液白细胞增多,血液培养Nm可为阳性。 PAGE - 6 -
本文档为【流脑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2810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8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2-08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