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1年《中学教育学》冲刺班第9讲:第九章德育 — 课件讲义(多智职业教育在线)

2011年《中学教育学》冲刺班第9讲:第九章德育 — 课件讲义(多智职业教育在线)

举报
开通vip

2011年《中学教育学》冲刺班第9讲:第九章德育 — 课件讲义(多智职业教育在线) 2011年《中学教育学》冲刺班 第9讲:第九章德育   讲义   第九章 德育      命题分析与预测:     在历年考试中,本章不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所占的比重较小。但随着国家对于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加强,这一章节的知识点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德育、德育目标、德育过程的规律、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等知识点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多以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型测试。     考点归纳:     1.掌握德育的概念和...

2011年《中学教育学》冲刺班第9讲:第九章德育 — 课件讲义(多智职业教育在线)
2011年《中学教育学》冲刺班 第9讲:第九章德育   讲义   第九章 德育      命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分析与预测:     在历年考试中,本章不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所占的比重较小。但随着国家对于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加强,这一章节的知识点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德育、德育目标、德育过程的规律、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等知识点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多以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型测试。     考点归纳:     1.掌握德育的概念和意义     2.了解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的总要求     3.掌握我国初中和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4.了解我国德育内容的几个方面     5.了解德育过程的概念     6.掌握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7.掌握德育过程的规律     8.了解德育原则的概念     9.掌握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0.了解德育的途径     11.掌握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12.掌握认知模式的理论     13.掌握体谅模式的理论     14.掌握社会模仿模式的理论     第一节 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一)什么是德育(多出现于名词解释)     一般来说,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相对于体育、智育而言,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二)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五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就区别而言,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作用。简单地说,德育的本质是育德,而智育、体育、美育的本质是育智、育体、育美,它们在本质上是各不相同的。但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都是为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服务的。他们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德育为其他教育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为德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学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德育为首,充分发挥德育的导向作用、动力作用,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以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的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概念(多出现于名词解释)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多出现于简答题型)     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系统、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广大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现代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知识,培养他们积极的政治、法律和道德责任感、荣誉感,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为最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牢固的基础。     (三)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四)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的要求     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四、德育的内容     (一)德育内容的概念(多出现于名词解释)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 准则 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 和道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注重德育的现实性;二是也要讲德育的理想性。     (二)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     (1)德育目标;(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4)文化传统的制约作用。     (三)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多出现于多项选择或填空题)     1.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2.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待人生问题的     3.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良好个性的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多出现于名词解释)     德育过程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的本质即通过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传递与学习,实现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化和社会思想品德的个体化,形成受教育者完整的思想品德结构和品德能力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引导、培养和促进着学生品德的发展,因而,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的一种施教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外因和条件;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是在教育和环境等外部条件影响下,个体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来说,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     德育过程实质上是在教育者指导下主体间双向互动、交互作用、实现“转化”的一个统一的过程,是教师施教过程与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有机统一。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结构     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多出现于选择题或填空题)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学校德育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范围和层次。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凭借一定的手段进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德育过程是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实践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     例: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09年江苏真题)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多智网校试题解析: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所以答案为C。     (二)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等。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多出现于填空题)     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____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09年江苏真题)     多智网校试题解析: 通过对于德育过程矛盾的分析,可以得知答案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多出现于简答题)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也叫思想道德观念,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也叫思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意,即道德意志,也叫思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常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品德行为坚持到底。     行,即道德行为,也叫思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和外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知、情、意、行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多出现于填空题)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 工作总结 关于社区教育工作总结关于年中工作总结关于校园安全工作总结关于校园安全工作总结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1)德育过程具有统一性;(2)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3)德育过程具有针对性。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有:①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②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③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最终形成。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这“两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     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的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多出现于名词解释)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众多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多出现于简答题)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例: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____。     多智网校试题解析:通过对于德育基本原则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答案为“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二、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又称为德育的组织形式,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学校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多出现于填空题)     (一)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二)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的各种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三)劳动     劳动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共青团活动     通过共青团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思想觉悟,培养良好品德。     (五)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它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提供了集体生活的环境。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是全班学生的主要教育者。因此,班主任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德育的方法     (一)德育方法的概念(多出现于名词解释)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而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二)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多出现于简答题)     1.说服法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明确目的性;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③注意时机;④以诚待人。     2.榜样法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越形象的事物越容易接受,而且学生善于模仿,可塑性大。运用榜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锻炼法     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运用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4.陶冶法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运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运用奖励与处分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②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③注重宣传与教育。     第四节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多出现于名词解释)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是典型化、示范性、可操作性的德育实施体系。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多出现于选择题或填空题)     一、认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最早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国学者柯尔伯格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这一学说的特征有:(1)人的本质是理性的,必须利用智慧达到对理解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合乎理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2)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儿童不是像容器那样直接接收社会的准则,也不是像镜子那样简单地反映一定文化的道德思想,而是依儿童和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发展起来的;(3)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强调按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进行学校道德教育,选择内容和方法。     简要评论:     1.认知模式的缺陷     (1)太过于强调认知力的作用,忽视了对道德行动的研究,而后者对德育来说才是最重要的。;(2)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作用;(3)阶段理论有缺陷;(4)在批评传统德育靠机械重复训练的做法时却完全排斥了道德习惯的作用,同时忽视了道德情感因素。     2.认知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它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在于:①柯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六个阶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们的国情,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总的来说还是可信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可根据我国的文化传统,对柯尔伯格的研究进行修正。②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但在德育上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展开。如果承认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就必须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逐步发展。③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方面颇有心得,但在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强调道德教育中的情感作用,以情感为中心,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该理论的特征有:①坚持性善论,主张儿童是德育的主体,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发展需求;②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德育不是强加于人什么,关键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③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德育目标,把培养主动的、集体的、创造性的丰富人格作为现代德育的任务,并据此建构起各自的德育理论体系;④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主张教师要采取中性立场,虚心接纳儿童的思想情感,以促进者或引导者身份出现,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简要评论:     1.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1)麦克费尔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可他关于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     (2)麦克费尔关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假设,暗示《生命线》丛书只适用于中学德育,这套教材本来也是为中学设计的。但实践证明,它也十分适合于小学德育,这一方面表明该丛书生命力强,另一方面表明麦克尔的理论假设不可靠,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2.体谅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1)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这个总的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养较为丰富的人际意识,直到培养比人际意识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     (2)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一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     (3)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文字创作、小组讨论等。     例:“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09年江苏真题)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多智网校试题解析:体谅模式强调道德教育中的情感作用,以情感为中心,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同时,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主张教师要采取中性立场,虚心接纳儿童的思想情感,以促进者或引导者身份出现,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学会关心”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答案为B。     三、社会模仿模式     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发展论的某些观点,又与行为主义的合理内容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认知一行为主义学说。在德育上,该模式不同意旧行为主义把人看成由环境消极被动决定的传统观,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人的行为不仅可被现实经验所规定,也受未来预期所影响。     简要评论:     1.社会模仿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社会模仿理论为当代学校德育提供了一种有启迪的新理论和新的教育方法,使它与各派之间建立起重要的联系,但作为一种新理论,它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例如,实践中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道德判断水平和儿童的年龄特征都是与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紧密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却被严重忽略了。另外,理论拼凑的痕迹还很明显,缺乏深入细致持之一贯的贯穿力;许多观点尚缺乏进一步的论证,一些实验的信度也尚存疑问;在德育实验中缺乏具体的教育策略,很难在学校德育中实施,等等。     2.社会模仿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示     其可资借鉴之处在于:在探讨道德教育与行为形成方面,社会学习理论的许多成果也值得借鉴,对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较大启迪作用;强调自我效能感,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这些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都有借鉴意义。    
本文档为【2011年《中学教育学》冲刺班第9讲:第九章德育 — 课件讲义(多智职业教育在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719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8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英语四级
上传时间:2011-12-07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