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文化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文化

举报
开通vip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文化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年第 1 期 (总第 96 期)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文化 陈 伟 明 内容提要 本文根据有关历史文献、民族学及考古学的材料, 对古代华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文化进行探讨, 认 为居住民俗文化也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内各地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 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特色及发展水平。 陈伟明, 1957 年生, 哲学博士、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邮编 510632。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文化, 是该地区民 族精神与物质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样是民族传 统...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文化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年第 1 期 (总第 96 期)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文化 陈 伟 明 内容提要 本文根据有关历史文献、民族学及考古学的材料, 对古代华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文化进行探讨, 认 为居住民俗文化也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内各地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 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特色及发展水平。 陈伟明, 1957 年生, 哲学博士、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邮编 510632。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文化, 是该地区民 族精神与物质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样是民族传 统民俗文化的产物。通过对古代华南少数民族居住 民俗文化的探讨, 有助于加深对古代华南少数民族 传统民俗文化演变的认识和了解, 对于人类如何通 过自己的劳动, 创造与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 或 许可以从更多方面, 得到更多的启示。 一、居住类型的演变 人类居住类型的形成演变, 主要是受社会生产 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另外, 居住类型也与自然环境空 间有着相当密切的依存关系。因此, 不能离开一定的 自然环境去探讨居住建筑的演变状况和规律。古代 华南少数民族居住类型的演变过程也说明了这一 点。 1. 天然洞穴式。天然洞穴的居住方式, 是古代华 南少数民族最为原始的居住类型, 年代颇为久远, 尤 以石器时代最为多见。华南地区石灰溶岩地貌发达, 为这种居住类型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天然洞穴, 冬暖 夏凉, 得天独厚, 既可避风雨, 又可抵御猛兽, 在石器 时代, 可谓人类理想的居所。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 阳春独石仔洞穴遗址, 封开黄岩洞穴遗址, 都是华南 远古先民早期著名的居住遗址。 这些著名的洞穴遗址, 一般分布在谷地中的孤 峰脚下, 洞口前面都有河流经过, 并有一片开阔地 带。如封开黄岩洞穴遗址, 高出当地河水水面十五 米, 洞前为一开阔地, 渔涝河在其前约五百米, 自东 北向西南流去。①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 也是在河谷 地带的孤峰脚下, 附近有面积较阔的平地, 还有河流 和其他水源, 适合原始人居住生息。另一方面, 这些 遗址中都发现了丰富的动物遗骸, 既有海上动物, 也 有陆上动物。如封开黄岩洞、阳春独石仔洞穴遗址都 发现大量的螺蚌壳及一些哺乳动物的骨胳。桂林甑 皮岩文化层中也有丰富的哺乳动物碎骨及鱼类、龟、 鳖和螺蚌类介壳, 反映了华南先民的生产业已出现 复合形态, 形成了渔猎采集的综合型经济。 远古华南先民们居住在天然洞穴中, 是当时生 产水平和生活环境所决定的。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 有限, 一般遗址规模较小。封开黄岩洞遗址, 据估计 属于一种家庭式的群体生活, 人数在 20 左右。②同 时, 按照严格的建筑定义而言, 天然洞穴还谈不上人 类居住建筑。③只能被动地适应和依赖自然, 所以居 住民俗文化水平还十分有限。如生产生活地点合二 为一, 天然洞穴, 既是栖身之所, 也是生产工具的制 造工场。在上述的洞穴遗址中, 发现大量的打制石器 与磨制石器, 这些工具的制作基本上是在洞穴里面 进行。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中, 在洞内后部洼坑内, 发现了当时集中存放的一堆石块, 其中有少数的石 器半成品和废品, 说明人们曾在这里进行制造工具。 在同一洞穴遗址, 还发现简单的烧炕遗迹, 结合文化 层中出土的许多文化遗物, 说明了洞穴同时也是那 些从事渔猎采集活动先民们栖息生活的地点。④ 天然洞穴的居住类型, 适应了人类初期集体群 居的生产特征, 也反映了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先民 们, 在居住环境选择方面, 已经具备了趋利避害的意 识。这种天然洞穴式的遗风, 至明清时期, 在华南少 数民族居住民俗文化中, 仍不时可见。有谓:“自韶州 至英德一路山皆陡峭拔起, 平地如削, 中多洞穴, 人 构木居之。”⑤又广西泗城府,“地生烟瘴, 亦有霜雪, 民居架木为巢, 或结茨山顶。依傍岩穴。”⑥也有在特 殊情况或特殊用途之时, 把洞穴作为权宜之居。漓江 地区,“沿江岩洞有极宽者, 避乱时容数百人, 亦有辟 小龛以供佛者, 或土人结屋, 为习静读书之所。”⑦甚 至有些少数民族, 还以人工开凿洞穴以居。有谓苗人 “择悬崖凿窍而居, 不设礻因弟, 构竹梯上下。”⑧ 05 2. 半地穴式。半地穴式也是古代华南少数民族 又一种常见的居住类型, 它是由天然洞穴式演变而 来, 是古代华南先民由利用自然栖身向人工建筑转 折的一种重要居住类型。半地穴式居住类型的出现, 使华南先民的居住范围进一步扩大, 由山峰洞穴转 向山冈、台地或平地。它揭开了人类建筑的新纪元, 是人类具有真正意义居住民俗文化的开始。 华南地区半地穴式遗址, 目前较为典型的有曲 江鲶鱼转、马蹄坪和韶关走马冈遗址。这三处建筑遗 址都是座落在环山的盆地、谷地上,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了古代华南 的先民,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在继续利用天然洞 穴外, 已经能够自己兴建居宅。当时的房屋已经具备 有房基、窖穴、灶坑和小洞穴等 建筑布局, 如鲶鱼转 遗址的房屋结构, 从房基现存的情况考察, 是用五根 主柱支撑屋顶, 平面呈方形, 是一种有斜坡门道的半 地穴式建筑。而走马冈房屋遗址则略有差别, 从房基 现存的情况推测, 则是用四根立柱支撑屋顶, 屋顶呈 硬山状, 与现今农村的茅舍形状相似。其平面呈椭圆 形, 并有斜坡门道的半地穴式房子, 而且还出现圆形 窖穴、灶坑, 这些与鲶鱼转房屋遗址中的长方形灶坑 有所不同。⑨反映了古代华南先民居住民俗文化生 活的多元化。 半地穴式建筑一般面积并不大, 一般面积约 9 平方米, 主要是以个体家庭为主, 表明了当时生产与 生活单位已经分离, 与天然洞穴式生产生活同处一 室的居住环境已截然不同。人们可以在具有典型意 义的居住建筑空间中生活生息, 居住环境已有相当 程度的改善。半地穴式建筑, 是华南先民们从洞穴式 居住类型向平地式居住类型转化的重要过渡环节或 阶段。类似的半地穴式居住类型, 直至明清时期仍有 所见。 3. 平地式。平地式类型, 是指完全在地面上通过 人工建造的居宅。华南地区, 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 期, 已经出现了平地式建筑物。如广东南海灶岗贝丘 遗址中就出现了平地式建筑遗址。该遗址发现的三 处房屋相当简陋, 一片泥地, 一个火堆或火塘以及稀 疏的柱洞, 估计是用树枝青草搭盖, 聊以避风雨而 已。βκ有些平地式建筑则是依树而居。有谓:“苍梧以 南, 有文狼人, 野无居室, 依对止宿, 渔食生肉。”βλ或 有以“大木一株, 埋头作独脚楼, 高百尺, 烧五色瓦覆 之, 望若锦鳞矣, 攀歌唱所口敢, 夜归宿缘其上, 以此 自豪。”βµ尽管居住形式似为原始, 但反映了古代华 南少数民族,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人类生产生活 能力的增强, 已从被动依赖自然转为主动利用和改 造自然, 在任何地形环境下, 都能够建筑合适自己的 居所。平地式建筑, 除了一般的地面建筑, 最典型的 是干栏式建筑。它是一种在地面上以竹木搭起的两 层建筑物。通常上层居人, 下层圈养牲畜。如唐代南 平獠, 其“土气多瘴疠, 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 人并 楼居, 登楼而上, 号为干栏。”βν华南地区出土的文物 中, 也发现一些干栏式陶屋模型, 底层较高, 可容纳 家畜或杂物, 形成上下两层。βο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干栏式建筑可分为两种形 式。一为水上干栏式建筑, 文献中几无所载, 考古文 物中则有所见。如肇庆高要茅岗遗址, 或可归属此 类。茅岗遗址, 约相当于战国年代, 是迄今华南地区 保存最完整的水上木构建筑遗址。茅岗水上干栏式 建筑具有较高的建筑水平。遗址中发现木柱、木桩、 木板等。木柱是挖洞栽入, 作为支撑房屋的主体, 而 且大部分木柱都凿有榫孔以纳梁架, 木板大概是作 为居住面的楼板。这处水上栅棚木构建筑也反映了 当时的经济形态。建筑物一端靠山, 一端临水, 从而 形成了台阶式的居住平面, 其略高一段用以住人, 稍 低处用以捕捞水中生物, 棚架的固壁和上盖, 则是以 树皮板和茅草搭盖。βpi直到近现代, 广东近江沿岸地 区, 至今还保留不少类似的建筑形式。另一类则为陆 上干栏建筑, 这在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居住文化类 型中, 分布广泛, 十分普遍。尤以粤西壮族地区最为 常见。唐诗谓:“瘴水蛮中入洞流, 人家多住竹棚头, 一山海上无城廊, 唯见松牌记象州。”βθ又“桂州西南 又千里, 漓水斗石麻栏高。”βρ如窦州, 据载“悉以高 栏为居, 号曰干栏。”βσ名称虽有别, 但基本特点主要 仍是上层居人, 下关畜牧。所谓:“民编竹 茅为两 重, 上以自处, 下居鸡豚, 谓之麻栏。”βτ“瑶人住屋, 似楼而非楼, 盖茅作两层, 内架以竹或版, 人居其上, 则猪圈牛栏皆在卧榻之下矣。”χκ沿海少数民族地 区, 大概也有类似的干栏式建筑。宋代雷州,“地滨海 边, 人惟夷獠, 多居棚以避时郁。”χλ 由上可知,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居住类型颇为 多样, 大体沿着天然洞穴式→半地穴式→平地式等 居住民俗文化轨迹演进。尽管发展参差, 但也表现了 若干特点。一方面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及中原封建 政权政治经济上的歧视压迫,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 居住类型普遍表现为原始落后, 发展缓慢。另一方面 与发展缓慢相辅相成, 其居住形式一般具有持久性, 不少居住类型, 直到近现代, 仍是主要的居住方式。 除了社会条件的限制, 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 一个重要的因素。有云:“南越巢居, 北朔穴居, 避寒 15 暑也。”χµ华南地区湿热多雨, 单薄简陋的居住方式, 也可苟且栖身, 这样对于进一步改进居住类型、居住 环境缺乏迫切感, 使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 文化水平, 长期处于较为落后的状况。 二、建筑结构特点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建筑结构中, 其建筑材料主 要体现了就地取材的特点。因为自然环境对于建筑 的选取使用影响颇大。材料来源于自然界, 有什么材 料就用什么材料, 所以因地制宜, 便成为古代华南少 数民族地区建筑的一般经济原则与建筑特色。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建筑结构以竹木材料为多。 华南地区湿热多雨, 山高林密, 蕴藏丰富实用的建筑 原料, 自古以来, 为该区少数民族的居住建筑提供了 有利的条件。直至明清时期, 竹木结构建筑仍是华南 少数民族居住民俗文化的主流, 有谓粤西,“屋不瓦 而盖, 盖以竹, 不砖而墙, 墙以竹, 不板而门, 门以竹, 其余若椽, 若楞, 若窗, 若承壁, 莫非竹者, 衙署上屋 亦竹屋。庚辰春联云: 剖竹鸳鸯瓦, 蔑 编成翡 翠帘, 纪其实也。”χν 海南崖州,“砂竹, 一名  , 皮 薄而空多, 大者经不过三寸, 皮粗涩, 似砂鱼皮。以镑 犀象, 利胜于铁, 节长尺余, 土人剖以编茅盖屋。”χο 直至近代, 华南少数民族的房屋, 竹木结构仍为数不 少。同时在中原汉族思想文化的影响下, 也不断出现 砖木结构建筑。但因自然环境的关系, 其砖木结构也 较为特殊。如明清时期的郁林州,“居室朴素, 土砖作 墙, 间有石灰垩饰, 惟富家多砖青砖, 而柱架甚少, 以 地卑湿, 多白蚁, 用木柱易遭蛀蚀。”χpi主要还是少数 民族上层人物所居, 并未足以改变古代华南少数民 族以竹木结构建筑为主流的居住民俗文化特点。 或许以竹木建筑结构为主的建筑特色影响所 至,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聚居村落环境中, 以竹围村, 依木而居颇为普遍, 体现了竹木居住民俗文化特色。 有云:“蛮多负山而居, 或围竹为村, 或依树为社, 结 茅筑垣, 架板成楼, 上栖人, 下畜兽”χθ , 以竹围村, 既 为聚族而居, 也起屏障作用。”粤西横州,“又有 竹, 大如钓丝, 自根至梢皆密节, 节有刺, 长寸许, 山野 间, 每数十家成一村, 共植此竹环之, 以为屏翰, 则蛇 鼠不能入, 足可为御备计。”χρ或以竹围屋,“茨竹大 如指, 长逾二丈, 节节生枝文采, 土人家用植于居之 周遭, 以代垣墙, 虽鸡犬不能逾越, 阴森柔嫩, 绿润如 沃, 可爱也。”χσ类似的竹木居住民俗, 表现了浓厚的 地方民族文化特色。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居宅建筑, 材料廉价, 其房 屋结构也较为简单。宋代山瑶,“穴居野处, 虽有屋以 芘风雨, 不过剪茅刈木, 依崖谷舍铿锅之外, 无有也, 各打寮。”χτ 明代,“凡深黎村, 男女众多, 搭屋各数 间, 上履以草, 申剖竹, 下横上直, 平铺如楼板, 其下 则虚焉, 登陟必用梯, 其俗呼曰栏房。”δκ直到近代, 华南少数民族的建筑结构仍没有多少新突破, 较为 随意简陋。广西都安下坳区瑶族多茅草屋, 建筑的方 法是用木材搭起屋架, 屋顶则用茅草或稻草盖, 围墙 则用竹篱或树皮做成。δλ上林县正万乡瑶族, 盖廓的 原料主要是竹、杉木、茅草, 用几根木头架设, 上盖茅 草即成。δµ 不仅房屋架构如此简单, 其居室内部设置也较 为简朴, 用品缺乏, 没有统一性、规范性, 具体有以下 若干特点。 一是门窗狭小。古代华南少数民族居室结构, 不 太重视门窗的设置与布局。有云:“穴墙为门, 仅如圭 窦, 然而门上必有阀阅, 比户皆然, 竟无有禁之 者。”δν甚至有如 犷,“生理苟且, 荆壁无门, 出则以 泥封户。”δο近代民族学的材料大体上也说明了这一 问题。广西睦边县倮倮族, 其房屋因无窗或只在屋顶 上开一小窗, 故室内光线较暗。δpi广西环江县壮族地 区, 房屋以土建墙, 上以泥瓦或茅草覆盖之, 窗子也 是凿土墙而开建, 由于窗口太小的关系, 光线不 足。δθ门窗的作用主要是方便出入及通风透光。但由 于古代华南少数民族以干栏式建筑为主, 建筑也多 为竹木结构, 架构松散流通, 因此门窗的作用已无关 重要。 二是人畜共居, 这也是干栏式建筑的特点之一。 人畜共居, 架木高栏, 除了气候湿热, 主要是为了防 避虫蛇猛兽。有谓:“深广之民, 结棚以居, 以设茅屋, 下豢牛豕, 棚上编竹为栈, 不施椅桌, 唯有一牛皮为 姻席, 寝食于斯, 牛豕之秽, 升闻于栈罅之间, 不可向 迩, 彼皆习惯, 莫之闻也。考其所以然, 盖地多虎狼, 不如是, 则人畜皆不得安。”δρ海南琼州, 为防毒蛇, “夜睡必架高, 围以薄席, 置鸡其下, 蛇至鸡惊有声, 人觉而杀之。”δσ人畜共居, 虽有碍环境卫生, 但可以 利用动物的灵敏特性, 起到预警作用。人畜互相依 赖, 以保平安, 对于多聚居于深山野岭的华南少数民 族, 类似的居住民俗, 更具有社会经济文化意义。 三是厨卧同室。由于居室面积狭小, 室内设置简 单,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居住特点多为厨卧同室。粤 西,“土人俱架竹为栏, 下畜牛豕, 上爨与卧处之所托 焉。架高五六尺, 以巨竹捶开, 径尺余, 架与壁落俱用 之, 爨以方板三四尺铺竹架之中, 置灰  火, 以块石 支锅, 而炊锅之上三四尺, 悬一竹筐, 曰炙稻而舂。δτ 25 近代广西都安瑶, 房屋矮小, 只开大门, 不开窗, 室内 不大明亮, 厨房、卧室、仓储不分。εκ厨卧同室, 既受 房屋结构的影响, 也有其社会生活的原因。华南少数 民族, 因所处地区气候炎热, 长夏无冬, 限于生活条 件, 一般不置卧具被席, 遇寒则多以火炉取暖。史载: “仡佬睡不以床, 冬不覆被, 用三叉木支阔板, 旁然骨 火炙背, 终夜不绝, 火透则易板, 盖以板易得也, 以展 转之意名骨浪。”ελ苗人,“夜卧必团炉 火, 不施衾 枕。”εµ近代广西背篓瑶, 其居宅, 是用大小不等的杂 木围成, 屋内只有火塘、木碗等, 没有其他东西, 晚上 全家卷缩于火塘边, 若是天冷则将火烧大些。εν火塘 或火炉, 便成为华南少数民族居室中的重要设施。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居室内部设置, 一般较为简 单落后, 反映了其不重视居室布局的设施, 缺乏美化 室内环境的意识, 只是把居室简单地作为栖息之所。 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资料也转移他处。有云:“黎藏置 酒、米、干肉、布衣之属不于其家, 必拣一高坡之地离 家百步内外, 以草树略加缭经回护, 辇置其中, 名曰 殷, 虽村家丛杂, 亦不相混。”εο居宅已失去其综合性 的生活功能。反映了其居住民俗水平尚低。值得注 意的是, 某些居住民俗文化, 还是表现了一定的水 平。如家居周围环境的美化保护, 也有可取之处。明 代横州,“茉莉甚广, 有以之编篱者, 四时常花。”εpi又 “粤中凡村居路旁, 多种山波罗, 横梗如拳, 叶多刺, 是卫衡宇。”或“慎失者, 可以御火, 广人多种屋上以 防火, 一名戒火, 共形如火始然, 又名火秧, 扁者不枝 不叶, 圆者多枝叶, 丛生成树, 四棱有芒, 皮中有白 浆, 能盲人, 以作篱落, 村墟间 竹为围, 火秧露头花 为界。”εθ 类似的居住特色, 体现了地方民族的文化 内容与特色。 三、居住民俗文化发展的因素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建筑结构及其居住民俗文化 的发展, 主要受社会历史条件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 响制约,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文化的演变发 展, 也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首先, 居住民俗文化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自然 生态环境往往对居住类型、建筑结构及居住习惯带 来较大影响。如干栏式建筑, 在华南地区一般较为普 遍。而在沿海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其建筑都另有特 色。如崖州地区, 据载:“崖州滨海, 时有飓风之虞, 故 公私官室, 不为高敞, 贫民店舍, 织柴为壁, 涂之以 泥, 盖以茅茨, 常为飓风所卷。富家一室两房, 柱四 行, 中两行嵌以薄板, 余秋瓦以瓦, 所构材料, 选用格 木, 坚重细腻, 最为耐久。其制中为正室, 左右为旁 室, 两相对向, 有三合四合之名, 不尚楼阁, 惟取完固 而已。”ερ与山区的黎族相比, 显示了不同的居住民 俗文化。其同族的居住民俗文化也因地而异, 可见建 筑民族文化特色与地域生态环境之密切相关。 其次, 居住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 很大程度受民 族内部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生产经济形态对居 住建筑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影响。古代华南少数民族 生产力发展水平尚低, 不少仍然处于刀耕火种的落 后阶段。与生产经济形态相适应, 居无定处, 依险而 居, 颇为普遍, 形成了独特的居住民俗文化特点。 居无定处, 是指一些少数民族采取了流动性较 大的居住方式。明人王临亨《粤剑编》卷二有云:“瑶 处深山之中, 居无宇, 以芒为命, 芒似芋, 遍山种之。 食一山尽, 复往一山, 与北虏之逐水草驻牧者相类。” 又博罗瑶人,“椎结铣足, 随山散处, 刀耕火种, 采实 猪毛, 食尽一山, 则他徙, 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森障覆 居息为, 故称瑶。”εσ这种流动居住的方式, 瑶民又有 称为打寮。有云:“山瑶穴居野处, 编茅以庇风雨, 转 徙无定, 去则火之炙地使饶, 叠石为记, 二三年复来, 谓之打寮。”ετ 近代广西过山瑶, 村落较为分散, 户数 不多, 这是因为他们经常丢荒, 另换新地耕种的原 故。φκ可见经济形态对居住民俗文化的影响。 依险而居, 乃是指居宅选择方面, 古代华南少数 民族多依山地险峻处选择居室。这与长期以来, 华南 少数民族受封建政权的压迫, 以及生产力水平的制 约有密切关系。宋人谓:“邕宜以西, 南丹诸蛮皆居穷 崖绝谷间。”φλ所以有谓:“南夷之性好险阻而不乐平 旷, 故黎人居险先居之。瑶僮之性, 幸共好恋险阻, 傍 山而居, 倚剖而种, 长江大路, 弃而与人, 故民夷得分 土而居, 若其稍落平旷, 则广右则无民矣。”φµ其实,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并非天性喜居险地, 其多居深山 险岭, 乃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一是为了避免 异族的侵扰或中央政权的镇压控制。史载:“马伏波 之平海南也, 命啕者作缶器, 大者盛水数石, 小者盛 五斗至二三斗者, 招到深峒归降, 人即以遣之, 任意 选择以测其巢穴之险, 夷黎人止取二三斗之小者。诘 之, 云来时皆悬崖, 缘木而下, 取大者恐将归不得, 以 是知其峒穴深而险阻不可入。”φν二是由本身的生产 形态所决定。大多数少数民族,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 下, 除了一般刀耕火种, 采集渔猎经济尚占有较大比 重。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深山野岭人迹罕到之处, 便可以为其生产形态提供更多保证。所以其“居室不 喜平地, 惟利高山。”φο乃是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必然结果。 35 再次, 宗教信仰与居住民俗文化也有深刻的社 会历史关系。特别是古代华南少数民族, 由于生产力 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生产实践的广度与深度都极为 有限, 加之长期居住在深山野岭, 自我闭塞, 令其精 神生活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因此原始宗教十分 盛行,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居住民俗文化也 不例外。无论家居结构与家居生活, 都受宗教意识影 响。如居室结构, 宋代,“仡佬以鬼禁, 所居不着地, 虽 酋长之富, 屋宇之多, 变皆去地数尺, 以巨木排比如 省民羊棚, 杉叶覆屋, 名羊栖。”φpi或有房子定向, 也 向鬼神问卜而定。黎族“起室用鸡卵占验, 于黄昏时 将鸡卵置十字路口, 次早取而煮熟, 开验之, 视其黄 之偏处以定向。”φθ 甚至夫妻家居生活, 也受到鬼魂 崇拜的影响。宋代,“邕州溪峒之处, 西南有蛮, 其夫 甚刚, 其妻甚怯, 夫妻异室, 妻之所居, 深藏不见人 形, 夫过妻, 而挂剑于门而后入。其合夫妇之道, 夜期 于深山, 不以其所居也, 云不如是, 则鬼物有显 诛。”φρ可见宗教信仰对古代华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文化的发展, 具有相当的制约作用, 未可偏忽。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文化的发展, 在很 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自然生态环境 与社会历史条件及精神面貌。说明了居住民俗文化, 也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内, 各地区各民族传统文化 的产物, 它体现了民族文明文化的组成部分及发展 水平。 ① 《广东封开黄岩洞洞穴遗址》,《考古》1983 年第 6 期。 ② 《广东封开黄岩洞洞穴遗址综述》,《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三十周 年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集》, 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12 页。 ③ 因为所谓建筑, 是指采用一定物质技术手段, 遵循美的规律, 满 足人们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需要, 具有固定工程形态的人工造 物或人工环境。参阅王宗年:《建筑空间艺术及技术》, 成都科技 出版社 1987 年版。 ④ 参阅《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版, 第 168 页。 ⑤ [清 ]吴震方:《岭南杂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九帙)。 ⑥ 《嘉庆广西通志》卷八十七《舆地八》(光绪补刻本)。 ⑦ [清 ]金武祥:《清江杂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 ⑧εµ [明 ]田汝成:《炎徼纪闻》卷四 (丛书集成初编本)。 ⑨ 《广东曲江鲶鱼转、马蹄坪和韶关走马冈遗址》,《考古》1964 年 第 7 期。βκ 《广东南海灶岗贝丘遗址发掘简报》, 载《考古》1984 年第 3 期。βλ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 (乾隆乐氏刻本)。βµ 邝露:《赤雅》卷上 (丛书集成初编本)。βν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南蛮传》, 中华书局 1975 年版, 第 5277 页。 βο 可参阅:《广州出土汉代陶屋》, 文物出版社 1958 年版。βpi 可参阅:《广东高要县茅岗水上木构建筑遗址》, 载《文物》1983 年第 12 期。βθ  《全唐诗》卷三百八十六张籍《蛮州》,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 版。βρ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卷四十二《寄韦珩》,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βσ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三 (乾隆乐氏刻本)。βτ [宋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十 (丛书集成初编本)。χκ [清 ]闵叙:《粤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χλ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九 (乾降乐氏刻本)。χµ [晋 ]张华:《博物志全译》卷一,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χν [清 ]陆祚蕃:《粤西琐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χο 《崖州地》卷三《物产》,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第 69 页。χpi 《光绪郁林州志》卷四《风俗》, 台湾成文出版社 1967 年版。χθ 《嘉庆广西通志》卷二百七十九《列传二十四》(光绪补刻本)。χρ εpi [明 ]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国朝典故》卷八十六, 北京大学 出版社 1993 年版, 第 1814 页。χσδκεο [明 ]顾山介:《海槎余录》,《国朝典故》卷一百零五, 北京大学出 版社 1993 年版, 第 2111、2114、2111 页。χτ ελφpi [宋 ]朱辅:《溪蛮丛笑》,《说郛》卷五, 中国书店 1988 年版。δλ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广西都安县瑶族自治县下坳区瑶族 社会历史调查报告》(1965 年)。δµ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正万乡瑶族 社会历史调查报告》(1965 年)。δν [清 ]沈日霖:《粤西琐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δο [清 ]陆次云:《峒溪纤志》卷上 (丛书集成初编本)。δpi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睦边县那坡人民公社隆平生产队倮 倮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1964 年)。δθ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城管乡壮族 社会历史调查报告》(1964 年)。δρφρ [宋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卷十 (丛书集成初编本)。δσ 《正德琼台志》卷九《土产下》,《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上海古 籍出版社 1982 年版。δτ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卷四,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 第 523 页。εκ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七百弄、文华 区瑶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1964 年)。εν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渭标乡社会 历史调查报告》(1964 年)。εθ [清 ]李调元:《南越 笔记 哲学笔记pdf明清笔记pdf政法笔记下载课堂笔记下载生物化学笔记PDF 》卷十四、十五 (丛书集成初编本)。ερ 《崖州志》卷一《舆地志》,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第 34 页。εσ [清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百《广东四》(敷文阁聚珍 版)。ετ 《乾隆马平县志》卷二《瑶僮》, 台湾成文出版社 1970 年版。φκ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广西恭城县三江乡瑶族社会历史调 查报告》(1963 年)。φλ [宋 ]周密:《齐东野语》卷七, 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第 129 页。φµφο [明 ]王士性:《广游志》卷四、卷五,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φν [宋 ]赵汝适:《诸蕃志》卷下 (学律讨原本)。φθ [清 ]张庆长:《黎歧纪闻》(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九帙)。 (责任编辑 王 平) 45
本文档为【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4053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1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2-06
浏览量: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