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思想的是与非

思想的是与非

举报
开通vip

思想的是与非心理学常识补充资料 一、情与理 知觉是和外界世物接触而生的。但一定不同于外界事物。 情是感性认识, 理是理性认识 合情合理,合情即合乎人的直觉,合理理性讲得通。情理又不同于法律,情理靠人们的直觉和推理,推理也有局限,以谁之理推,一人、一家、一个群体?法律是一个社会中经过论证和一定程序确定下来的理。 如:一个无赖,长期以虐待家人、侵扰邻居,错又不大,报警,公安局也只能依治安管理条例,罚款几百元,拘留15天以内,放回来仍不改。如此多次侵犯家人及邻人,多次报警,多次抓放。其家人怒,决心 为乡邻除害,要了他的...

思想的是与非
心理学常识补充资料 一、情与理 知觉是和外界世物接触而生的。但一定不同于外界事物。 情是感性认识, 理是理性认识 合情合理,合情即合乎人的直觉,合理理性讲得通。情理又不同于法律,情理靠人们的直觉和推理,推理也有局限,以谁之理推,一人、一家、一个群体?法律是一个社会中经过论证和一定程序确定下来的理。 如:一个无赖,长期以虐待家人、侵扰邻居,错又不大,报警,公安局也只能依治安管理条例,罚款几百元,拘留15天以内,放回来仍不改。如此多次侵犯家人及邻人,多次报警,多次抓放。其家人怒,决心 为乡邻除害,要了他的性命。于情与理,村人都觉得是正确的。但是公安人员还是逮捕了谋害者,乡邻想不通,这么一个坏人,你们不管,我们自己解决还犯法? 法律是讲犯罪实事,他做的事够不上刑法处罚。公安只能依治安处罚条例治裁。村人无权剥夺其性命。不要说他没犯死罪,即是犯死罪也只能由相关机关通过相关程序判决。 村民想不通。法怎么不讲理? 法有法的理。如果允许人们自行剥夺某些所谓十恶不赦坏人的性命,那么每个人都可能被扣上坏人的帽子而加以杀戮,社会会失去秩序。 某人犯没犯罪,该不该杀是由法律来决定的。 但是法院在具体审判过程中会考虑处罚参与者的动机、情节、社会危害性等因素。这其中就融入了情与理。 二、思想的是与非 思想往往形成概念。思想是记忆,知识及经验的产物,它永远是历史的成果。然后人们会按概念生活。 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人有“争气”这一思想观念,但这个争气是双刃剑,一方面努力进取获得成就,另一方面遇事时不会忍让,总要争胜、争气。争气是争吵的助燃剂。俗语“不争(蒸)馒头争口气”。 邻人为争夺五平米的土地,一死一伤,一判死刑。当人们争于气时,气迷失了智能,人变的愚不可及,算不清得失,五平方得能做什么,失又如何?但当事人开始起争执时标的已不是五平米土地,而是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气。气是什么?是争胜后的面子,失败后的尊严。争气这一概念的作用可见一般。 人们愤怒时自己不明真实原因,人们把争执、冲突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了,习以为常,不等到到巨大悲剧发生是不会警醒。 同学吵,邻居争,父母子女失和。人类已接受了内心及外在世界的征战、冲突。 我们是透过思想认识世界的。 当我们在看一棵树,观一只飞鸟,欣赏水面的月亮时,我们是透过自己的思想在观看。 你可曾直接看一棵树,这棵树美,那棵树丑,你是透过知识、思想去观看的。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中文人墨客常常以病梅、妖梅为美,斫其正。。。。。。 不带思想去观察 假如你看老师、邻居、父母、同学,不论眼前是谁,这时你能不带任何意象或过往记忆,直接看这个人么?如果带着某种意象去看此人,你们之间没有真实关系。 如:继子女与继父母关系 继子女的概念:不是亲生的,他们会处处找“不亲”的证据,忽视亲和的证据。 继父母的概念:后娘难为,他也找难为的证据。 尽管双方可能想处好关系,但同时带着“概念”去看对方,与对方相处。这不是真实关系,而是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认识动量:让你震怒的不是某句话而是你对那句话的解释。 继父母子女解释对方的言语与行为的背景是继父母或继子女。带着背景、概念、难见真人,只有概念。 观察者是透过自己的背景在观察外在事物,而自己的背景是自己所见所闻、所处地理、历史等环境给予自己的经验的记忆——思想。 我们住在概念的世界里,住在自己思想构成的世界里,观人观物、观事无不打上自己思想的烙印。 例:擦亮心窗 有一位女士,多年来总是嘲笑对面的女邻居懒惰:“你看她,衣服永远都不干净,晾着的衣服上面总是有斑点!有一天,这位女士的朋友来她家做客,听见她在嘲笑对面的女士时,就仔细地观察起来。结果细心的朋友发现了问题所在,于是拿起一块擦布,把女士家玻璃窗上的污迹擦干净,然后说:你看看,对面的衣服还脏么?原来是这位女士自己家的玻璃窗脏了。 自己的玻璃窗脏了,恐怕透过这样的窗子看任何东西是脏的。自己的心灵晦暗了,看任何人都是污浊的,有问题的,甚至是邪恶的。 例:心中有佛 佛印问苏自己象什么,;“像牛粪”。 苏问佛印自己象什么,“像佛” 苏问三妹:“你输惨了,心中有佛,看谁都是佛。而你心中只有污秽之物,你看到的自然就是牛粪了。” 当出现重大危机时,人们能立即放下概念,因为这时没有思考时间,冲突停止了。 我们可以不带任何偏见观一棵树,我们是不可以不带任何成见看一个人——朋友或伤害过你、奉承过你的人。真实难吧! 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坚信自己对别人的看法是无误的。也许其中有大误解。检查自己对别人的看法吧,也许你正在用自己的思想看人。 真实时间与知觉时间: 思想上的时间与真实时间不同, 一日不见如三秋 同样听一节课乐听,乐听,感觉时间快;不乐,时间慢。客观上45分钟是一样的,但情景不同,感知不同。 等车人总觉得时间慢,赶车人常觉得时间快。同样时间感觉不同。 人知觉得到信息可靠么?/相对的 如果你能留意自己知觉一言一行及所发生的事,那么你的心就会变得十分清明无邪而活泼。——试试看。 假设疑邻人偷斧。怎么看怎么像偷斧人,找到斧怎么看怎么不像贼? 同学你们回忆一下,自己有没有人曾以怀疑的眼光看别人?最后证明自己是错误的 ◆请花一分钟,不带拣择,很清晰观察下你的同桌。 知觉的选择阻碍了对不同意见的接纳程度,愿听与自己一致的意见,也就是顺着自己得话、好听话。 ◆透过印象看待父母、老师、朋友、同学,你们之间没有真实关系。 你真的认识某人么?其实你只有对那个人的一些印象吧了。 1、 经验的是与非 譬如昨天傍晚你看到落日美景——玫瑰红的余晖照射在水面上,所有树梢也沐浴在这美丽的霞光中。你看它,享受它,几秒钟后,你起了一个念头:“真是太美了”。于是你把这美景说给人听,你好像又一次享有了后,明天你回到原处,同样时刻,再观赏落日,你已经是带着昨天的记忆再观看,眼前崭新的景象已经受昨天记忆影响。 同样道理,某人可能羞辱过你,奉承过你,那份羞辱或奉承在内心留下苦与乐的痕迹。当你再听他们讲话时,你不能认真听他们当下所说的话,不带着既往的记忆、经验?如果你能认真聆听一次或几次,也许过去他对你的伤害或奉承会发生变化。你才真实在与他相处,从过往经验中跳出来。 一个人一辈子做很多事,人们记住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并以此观察这个人。眼中没有真人。 有的人心被经验扭曲,自己饱受经验折磨。心灵一辈子不可能清晰、年轻、纯真、活泼,一直活在经验里面,被经验折磨。 如果能丝毫不带情绪化,豪不感情用事地去了解眼前真相,眼前的人和物,那么许多怨恨便烟消云散乐。 2、 我痛苦是因为我爱他(她)么? 关于爱的问题。你有没有思考过:爱是不是思想的产物?爱能不能借由思想培育出来,变成一种习惯?爱是一种享乐么?我们日常所谓的爱,大多是一种对享乐的追求。 如果爱是一种享乐,那么爱也一定有痛苦,不是么? 如果男女恋爱。两个人接触之后当事者开始思考这令人愉快的场景,并构筑许多景象画面对它左思右想,这种左思右想给自己带来愉悦感。同样面临失恋——想到这愉悦感要消失,就会恐惧、痛苦。 “爱”是可以由思想培育得。君不见,仅凭一个电话或问上几句话,某人就会爱上对方,这其中全是思想的功劳,通过思想编制许多美好意象。 这是爱么?这是自己从思考别人对爱的说法加上自己的思想构筑的使自己愉悦的画面,爱应当是一种真实的相互关照的关系,而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单相思也是借由思想构建的关系,不是一种真实的关系。 构筑印象来自对方说过的话,写过的短信、做过的事。人在想象中生活,不清醒,所以这时的人易受骗,网恋的人就是基于对方言论构筑起对对方的印象,自己又确信这些良好印象就是对方本身所有的,从而信任对方。 有时真相已经大白,爱情骗子已被抓到,那被他(她)们欺骗的男孩或女孩还反问这是真的么?因为他们内心的印象与现实的反差太大了。这个印象不只是骗子的言语之功,还有当事人自己的想象的功绩!双方共同完成。由此思想功量见一斑。 人宁愿相信思想不愿相信现实的真象! 失恋之人一遍遍讲自己多爱对方如何,没有某人不能活。这是恐惧丧失相识之乐,就象担心看不到落日光辉一样。只是一旦与恋爱扯上关系,自己给附加了许多意念的东西。因此恋爱之乐有思想之功,失恋之痛,也有思想参与其中,痛的元凶不是失恋这回事,而是思想。 “我该怎么办?” 。。。。。。 真象与想象 人害怕丧失自己拥有的,尤其是拥有的快乐时光,其实是恐惧丧失那份自己的快乐,想保护,保留那份乐。“多爱他人”其实是自己“多怕失去快乐”与爱不爱对方无关。 恋爱之乐,思想制造出一份“乐”的意象,然后不断咀嚼,那份快感,如同牛反刍一样。 3、 需要的辩证法 生理上我们需要食物、衣服和住所,这是绝对必要的,但当这些东西变得过于重要时,人生就失去了意义,而是成为一种痛苦。 为结婚——烦。车房、装修、婚礼婚宴、服饰、宴请对象、在何处请客,。。。。 当你观看:一朵花,一张美丽的面孔,晚霞或天空一只展翅而飞的鸟时,心理上享用,还想长期拥有。希望那个美丽的花种在自己花园里。 “真相”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爱是意象,爱没有真实关系。 一个心理上每天都在结束的人,才能让心保持年轻、清新。放下对抗,心变得惊醒、活泼、灵敏、自在、没有负担。 辩证:无奈——痛苦 逍遥——堕落 无奈——达观 选自:《做人与处事》 2003.07 道德的知与行 实践:从学术上说,理论是属于“知”,实践也就是“行”;中国明朝理学家王阳明先生主张“知行合一”。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即是行,行之精明觉察处即是知。”又说:“知是行的注意,行是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例:苏东坡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诗、词、歌、赋无所不精通,他有一位朋友佛印禅师,是一位德学兼优的高僧;苏从佛那里学得很多佛法。 苏在黄州时,有一天,诗兴来了,做了一首赞佛的诗: 稽首天中天,豪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抄在信笺上,用信封封好,叫佣人送去长江南岸庐山的归宗寺,给佛印禅师看。 黄州在长江的北岸,要到对岸的庐山,必须渡江。现在我们研究下这道诗的内容。 “稽首”顶礼膜拜的意思;“天中天”,是说天是人类所尊敬的,而佛的道德高于天,更为天所尊敬,所佛被称为“中之天”。 “豪光照大千”,是说佛的慈光,照遍大千世界。 “八风吹不动”这是一句精警动人的诗句,也是一首诗的中心,最为重要!“八风”是称、讥、毁、誉、利、哀、苦、乐;这八种人生成败得失的总和。因为它会煽动人的心,所以叫做风。称颂赞美,功名利禄,和那些快乐的享受都会陶醉的;一般人都会飘飘然!而遇讥嘲诋毁,则怒形于色;“八风吹不动”这会是谁?“佛”。 “端坐紫金莲”,这是说佛有崇高的道德;他的修养已经到家了,所以不被外境所动摇,庄严而安稳地坐在那莲花上。 作者做这首诗,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赞佛,暗含着作者有其超然的境界;能够跟佛一样,到达了心能转物而不为物转的地步。 这是一首意境很高的诗,不是对佛法有相当造诣,绝不能做出这样的好诗;苏做好了之后反复吟哦,觉得非常满意!他觉得好友佛印看到一定会大大赞赏一番,甚至会拍案叫绝。于是,他立刻派书童把那首诗送给佛印。 佛印读到苏东坡的诗,并不如苏所预料的赞赏一番,反而需要当头棒喝。批上“放屁”,交佣人带回黄州。 苏等回佣人,迫不及待问:“师父看了怎么说?” “师父没说什么,只在你的诗笺……” 苏东坡一看“放屁”,不禁火冒三丈,勃然大怒!“岂有此理!”连喊。再仔细推敲也找不出毛病。“好……你不懂欣赏,竟——太糊涂了。” 决定亲自去跟佛印禅师评理,马上雇船过江,上庐山归宗寺。 小和尚说在禅房,他径自走到禅房门口,门虚掩着,上贴字条: “八方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苏看过立刻警悟起来,“我错了”,羞愧而返。 道德不是语言文学上的理论,它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的。 擦亮心窗 例:有一位女士,多年来总是嘲笑对面的女邻居懒惰:“你看她,衣服永远都不干净,晾着的衣服上面总是有斑点!有一天,这位女士的朋友来她家做客,听见她在嘲笑对面的女士时,就仔细地观察起来。结果细心的朋友发现了问题所在,于是拿起一块擦布,把女士家玻璃窗上的污迹擦干净,然后说:你看看,对面的衣服还脏么?原来是这位女士自己家的玻璃窗脏了。 自己的玻璃窗脏了,恐怕透过这样的窗子看任何东西是脏的。自己的心灵晦暗了,看任何人都是污浊的,有问题的,甚至是邪恶的。 佛印问苏自己象什么,;“像牛粪”。 苏问佛印自己象什么,“像佛” 苏问三妹:“你输惨了,心中有佛,看谁都是佛。而你心中只有污秽之物,你看到的自然就是牛粪了。” 后者是知觉 前者是感觉
本文档为【思想的是与非】,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7078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1-12-05
浏览量:12